银鹰和面机多少钱:未标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50:48

艺术的自在者——论李孝萱的水墨画艺术

    90 年代初开始,李孝萱的水墨画在中国画坛异军突起,他的艺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张力,以及深蕴复杂的精神内涵,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和批评家的推重。

笔者在考察李孝萱的艺术时感觉到他的艺术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和明确的现代文化特征。本文拟以此为主线对其艺术的若干特征作一次粗略的评述。

•  都市的荒诞和心的超越

表现都市主题的系列作品是李孝萱水墨画作品中最具个人风格意义的。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些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都市的人文景观和世人心态,这些表现同一类题材但主题阐述却不尽相同的作品,传达出了画家对都市的不同感觉。应该说这类作品从视觉价值和视觉经验的角度看是新鲜而不乏意义的,但这大多是某种都市情绪和心理的表达,因此进入本质的现代文化批判层面和人性层面的思索和表达极为罕见(并且在工具和材料上也大多是油画)。李孝萱城市系列作品的出现在表达内涵和表达语言形式上使都市艺术的表达跨进了一大步并使其具有二重意义:首先李孝萱使都市艺术具备了现代文化特征意义,其次是,他完成了以水墨画表现都市主题的语言转换课题。

人类文明的由穴居而群居,又由商贸交通的发展而形成城市,继而又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拓进而发展为大都市,这究竟是否有悖人类的初衷而造成了人性的压抑?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超乎寻常地发展的同时也使国人在陶醉之中开始尝到了苦果。西方在本世纪初在艺术中出现了“大都市主义”的流派,这些作品试图在审美上认识现代都市的实质。一些艺术家歌颂城市,他们认为都市生活的喧嚣动荡、利益冲突、变幻无常、灯红酒绿……甚至噪音都是城市的特点和优越性。意大利未来派诗人马林涅蒂就倡言要在音乐中表现都市的噪音。他说:“我们心理想象把电车声、汽车声、马车声和人群的嘈杂声组合起来,就会得到比听到例如《英雄》交响乐或牧歌时得到的大得多的满足。”但是另一些艺术家则认为城市是一个可怕的动物——是吞噬人的章鱼,比利时诗人维尔哈思就写道:轨道通向这条城市——章鱼,放光的章鱼、骨架子、大骨骼、骨头仓库!从牧场和乡村墓地,通向这儿的道路没有尽头,如蛛网密布。

在本世纪末到来之际,都市的问题伴随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和紧迫——信息爆炸,城市的工业污染,城市犯罪,城市失业,交通事故……以及紧张和迅疾的生活给人的压力感,城市空间的日渐狭小和空间的封闭切割给人的孤独……这一切都造成了对人性的压迫和人格的分裂,造成了现代文明中的大病症——城市病,这真是城市的荒诞和人的荒诞,它向人们警示,文明也可能走向自身的反面。

李孝萱对城市也有一段表白:

我喜欢城市,喜欢汽车,习惯于在暗黑沉寂中望着高楼的门窗射出的微光,宁谧中高楼之上悬挂的月亮。静寂中常常给我惧怕,让我失眠和头痛,而于恶梦中惊醒,双手拉住的是什么,是自己的生命,还是空有大悲的沉重;有站着的;有坐在汽车上方向不明的;手扶怪兽欲言又止的;虎目圆睁、对天而语的;假装沉默而衣冠楚楚的,以及暗黑中游荡的人,马路中横竖不一躺着的人,痛苦中挣扎呻吟的人,人群中拥挤喘不过气的人,诸多的都市现象是以往时代还是眼前独有?或是人类自然的规律,这些其实都不过是个人的生活印迹。

李孝萱在“我喜欢城市”的后文中所述的却并不是值得“喜欢”的人和物,知识为什么?难道画家犯了概念颠倒的错误?我想不是,在这里“喜欢”二字实是李孝萱艺术表现和审美认识的一种快感,也是他灵魂拯救的愉悦。画家超越了个人命运和个人经验的“恶梦”和“大悲”而富裕自己的艺术作品以形而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