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非法集资排查报告:两动车追尾死伤近250人 反思中国速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47:49

两动车追尾死伤近250人 反思中国速度

2011-07-24 06:14:04

北京时间23日晚,发生在大陆浙江省温州境内的火车动车追尾事故,据24日17时官方公布的数据:死亡人数已达35人,受伤人数为210人。遇难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国籍人士2人,有19人身份得到确认。

由于此次事故影响恶劣,造成死伤人数众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都及时作出指示。分管铁路运输与安全的副总理张德江已经赶赴温州,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发生事故后连夜赶赴温州现场指挥救援。有业内人士称,现在首要任务是抢救伤者,清理事故现场。之后要查明原因,不能因铁路提速,而事故一样“提速”。

群众积极参与救援

北京时间23日20时50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刚刚行驶出温州市区,与因遭雷电击中了电网而失去动力的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而两车事发地点在一高架桥上,结果造成D301次列车第1至4位,D3115次列车第15、16位,共六节车厢从桥上坠落。有上海铁路局技术人员向多维新闻表示,他了解到D3115次动车在20时34分左右因电网受损失去动力,而两辆列车追尾发生在16分钟后,按正常是能利用这么长时间避免事故发生。他认为,“前车未能将停车和减速的信号传达给后车,可能是因为信号系统被雷击坏无法使用”。

多维新闻驻温州特约记者大概在22时10分左右听到消息,赶到现场时已经是23时。记者表示,大概在当晚7点左右开始,温州市区天空中不断地打雷和闪电,但是并没有下雨,随后只是下了一会雷阵雨。记者达到现场后发现,事故现场已被警戒,但由于围观和协助救援的群众多,警戒现场开始并不是很有秩序。记者踏着现场一片泥泞地面,能进入到事发地点核心地区,有大量群众正在协助救援人员抢救伤员,寻找幸存者……

在事故现场,记者看到大概有2-3节车厢侧卧在桥下,一节车厢挂在高架桥与地面之间。桥上隐约还有几节破碎的车厢。随后记者也加入到抢救一名伤者的行列中,把伤者运出警戒区外,到安置救护车内,也是几经波折。但参与救护的群众和部分救援人员,都是倾尽全力,现场此起彼伏的喊声一片。

记者之后发现,随着救援人员和警力的不断的增加,事故现场很快由消防、公安、医疗等人员主导,参与救援的群众已经基本被隔离在警戒区外。但记者发现仍旧有很多群众在隔离区外协助官方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援工作。由于温州接连几日都处于雷阵雨气候中,地上凹面积水很多,加上该路段本来就在修路,救援车辆来回进出很不方便。很多群众自发参与到指挥车辆前行,甚至是推车的行列中去。

事发现场触目惊心

据了解,由于这两次列车分别是从北京和杭州开往福州的,因此车上很多都是福建人,还有一部分温州人。为了抢救重伤病人,浙江各地已就近派出多支医疗队火速弛援温州。

而对于当时事发时,乘坐这两辆动车的旅客所带来的身体或精神的冲击可谓触目惊心。有大陆媒体报道称,自福建泉州的冯老太62岁,事故发生时,他和老伴、孙子在D301次列车的4号车上,“车开着开着,灯突然黑了,先是左右晃,后来就是上下翻,人在车厢里不停地翻转,老伴大声喊,抓住东西,我什么也没抓住,”冯老太说,“等到停下来,老伴趴在最下面,我在中间,孙子在上面。”

福建人孙女士当时坐在D3115次车15号车厢,背对行驶方向,5岁的女儿坐在怀里。孙女士回忆,列车先是临时停20多分钟,列车员称是因为雷击临时停车。 再次运行后不久,孙女士感觉到非常强烈的撞击,车厢内灯刹时熄灭,一片漆黑,怀中的女儿也不见了,原来女儿已经被甩出去,滑落到对面座位底下。

 

据了解,事故发生后,受伤旅客很快开展自救。事故发生后,有旅客大声喊镇静,不要动,有旅客拿安全锤敲窗,但是根本敲不开。后来D3115次列车13号车厢的车门被打开,旅客们排成长队自发疏散。温州消防支队排长余作帅在接受大陆媒体访问时表示,他们9点不到就赶到了现场,由于事发地点位于温州市区,围观和救援的群众很多,现场喊声一片,夹杂着旅客微弱的呼救声和哭泣声。

余作帅带领28个官兵进入横卧着的一节车厢,由于是高速行驶中撞击坠落,车厢严重破损变形,用辟斧等切割工具才能进入,车厢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许多旅客是被座位和行李压迫在下面,有的人是挤压死的。旅客的呼救声很微弱,因为被压迫得无法发出声音。余作帅带领的官兵救出了10多名乘客。

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致歉时说,铁路部门对这起事故的发生,向广大旅客表示深深的歉意。但也有业内人士向多维新闻表示,今天动车发生的这样的重大事故,应对让中国的政府官员陷入反思中。一直以来,中国各项工程或工作,大都是在追求一种“快”节奏——速度快,竣工快,见效快……,只要跟“快”沾上,基本都能给政府官员带来政绩。其实,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认识误区,中国需要认真反思“中国速度”——很多事情“快”并代表“好”,甚至是相反。



(高君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