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票据业务工作总结: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2:39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2010 年 04 月 05 日 by 老杨 in 时间管理, 生活体悟 | 13 Comments

yibie之前在他的博客上磨磨唧唧的发了好多有关他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的日志,我觉得都是罗圈话,没有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

在我4月4号下午和他的讨论之后,yibie写了这篇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为了提出解决方案。算是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的观点是,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思考,但是它决不能代替你的思考。相对应的,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会更侧重于更好的传递知识,让组织中的知识不会因为人员变动而流失。为什么我觉得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思考呢,大家可以看看兰小欢写的《视而不见读书大法》,他建议读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去读作者行文的逻辑,例如一本好的介绍美国独立历史的作品,应该回答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中的相关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不言自明”,他说道:

这样一读,美国历史就是个连续的一环套一环的过程,内容简单逻辑清楚。当然遗漏了很多东西,当然认识上会有很多偏差,但好处是简单清楚,还不会忘,自己又不想成为专家,要求那么多干嘛?以后想知道细节,随手google就行了。

正是因为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数据的获取变得简单了,细节可以在Google或者维基百科上比原来容易得多的找到,因此我们更需要提高自己分析综合资讯的能力,在面对海量知识资讯的时候,才能够不迷失在其庞大的数量中,反而能够迅速的找到其中的关键,提出问题,进而尝试回答问题。弄明白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也就是WHY的部分,那我们可以谈谈WHAT的部分,也就是这个管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个人知识管理的输入

不是所有下到你硬盘上的电子资料都能成为你个人知识管理的对象的,秋叶这篇硬盘越大=知识越多?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仅仅点击那个“下载”按钮或者在SNS网站上分享超多的内容不能算是在收集知识,只能说是在存储数据而已。

我的理解是,能够激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想“转述给别人”的内容,才是你个人知识管理的输入项,可以是:

  • 书中的一段话,诗中的某一句
  • 一个网页中的某段话,某张图
  • 维基百科中的一个概念,一个论点
  • 讨论中别人观点
  • 一部电影,一首歌 ,一段视频

激发了你想“写点什么”的内容,已经开始促使你思考了,这这时候你可以做的无非是

  • 摘录:将这个启发内容保存下来
  • 批注:把对这个内容的即时思考记下来
  • 创作: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为主创造内容,部分回应这个激发你思考的内容

这三个行为从思考的深度上来看是递增的,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递增的,对思维的锻炼和收获也是逐渐增加的。这样,我们自然得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输出内容

个人知识管理的输出

输出,应当是你思考之后的精华部分,并且你有足够强的逻辑和证据去支持它。它可以是:

  • 一次实践,外化你自己的思考结果
  • 一个产品,告诉消费者你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
  • 一篇文章,发表在实体出版物或者博客上,告诉你的读者你是怎样思考的
  • 一本论文,一次作业,告诉你的老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 一系列教程,告诉你的学生你是怎样思考的
  • 一组幻灯片,一篇演讲稿,告诉你的听众你是怎样思考的

输出和输入是互相依存的,在数据爆炸的今天,只有考虑了输出的个人知识管理才是有效的,才能帮助你选择那些输入。在某个话题上,只有你能写点东西,敢于展示出来,甚至能够敢于教授别人,才说明关于这个话题的知识你已经“内化”了,这才真正是属于你的知识。

总结

从yibie的文章看到这么个公式,不知道原作者是谁:

用这个公式作为我对个人知识管理思考的总结:

  • P是人,人的因素和思考在知识管理中是第一位的
  • K是输入的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只有能和P加起来的K才是你需要的知识
  • S是输出的内容,离开P和K,S是没有意义的,零的S次方永远是零
  •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不过是“加号”和“括号”,提高知识管理效能。手机,浏览器,各种软件,也只是这两个符号而已,既不是P也不是K和S。

之后的几篇文章,我会谈一点最近有关那个“加号”和“括号”的使用想法,一得之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