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贷工作好做吗:反思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发展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2: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都快速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排在第一位的国家,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资的大量涌入,使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美名。然而,在国外媒体大肆吹捧中国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中国面临的发展隐忧。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一、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发展隐忧
1、中国已开放产业有被外资控制和垄断的危险,危及中国经济主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境外的金融与商业顾问公司——Grant Thormton Corporate Finance的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一年时间就有价值14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公司为境外企业所并购。外资在并购中国企业时往往表现出强势地位与强悍的作风。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总结出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在跨国公司的这种“狼性”并购战略下,我国已逐渐失去对许多行业的主导权和市场发言权。如中国的感光材料市场已全部被外资占据;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随着我国准予外资进入的领域不断放开,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等战略产业也面临着被外资控制的危险。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中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在地方政府“靓女先嫁”原则的主导下,很多地方国有骨干企业落入了“合资—亏损—外防控股—最后完全吞并”的圈套。如大连电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合肥变压器厂等。
外资的并购还逐渐深入到我国的能源、矿藏开采业。我国的有色金属、金矿、煤炭业纷纷引进外资参与开采,甚至出现把矿藏卖与外商独资开采的情况。为了预防能源危机,我国花了大量的钱在全球寻找能源和资源,但对于国内的资源、能源却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
外资在零售业上的拓展速度亦相当惊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流通产业—物流业,正在成为经济的命脉行业。现代流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一国的流通主渠道,就相当于掌握了经济命脉。到目前为止,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占领了我国高端零售业80%以上的份额。
如果继续放任外资并购而不加限制,终有一天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重要行业的跨国并购一直实行严格管制,包括制定完善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审查程序,实行积极有效的行政和法律干预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或并购往往以失败告终。俄罗斯也对外资进入实行严格控制。2006年,普京签署了一个命令,一千个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不许卖。
2.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被逐渐消融的危险
首先,中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正陷入低技术陷阱,引进来的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之后,消化创新不足,陷入引进——过时——再引进——再过时的低水平循环过程。由于引进技术没有实现共享,各地重复引进现象严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中国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认为:“从贸易形势上看,传统贸易的主导地位正逐渐被加工贸易所取代,中国逐步被逼迫到了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产业边缘。”
其次,外资的涌入几乎不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许多行业的本土技术进步不明显。有些地方为了把外资引进来,甚至已经放弃对技术转让的要求。在引进外资的形式中,外商独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与合资企业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即使是合资企业,从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的保密十分严格,中方雇员想得到技术很难。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表明:跨国公司通过采取技术内部转移策略、强化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技术标准迸行控制策略、实施研发分工策略等在先进技术领域实行对华封锁,以合资获得高新尖端技术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以支柱产业汽车行业为例,我们与外国合资生产汽车二十多年,至今就只有一个装配技术。汽车的核心技术一底盘、发动机、整体制动等,半个都没有引进,合资厂没有设计过一个整车。
再次,跨国公司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利用高薪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挖走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企业技术研发陷入困境。
3.中国面临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但出口贸易获利少的两难局面
2007年,从贸易争端、贸易差额之争到“中国输出通胀论”,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对中国的贸易指责不应该由中国独自承担责任,因为我国进出口的一半以上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我国的贸易结构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投资于中国的跨国公司一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端拥有销售渠道,只将中间一段低增值的加工环节转移至中国进行。以东南亚的贸易结构为例。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四小龙之间的三角贸易关系表现为:在产业分工上,先日本、后四小龙,再中国。日本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中间产品,东南亚四小龙作为次级生产基地,进行相对高级的制造生产,而中国则提供组装加工车间,并将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日本市场。在这种结构下,中国成为日本、东南亚的出口中转站,直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制裁风险。事实上,我国已连续十三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由于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底端,加上近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我国面临的贸易条件越来越艰难。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数,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意味着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外资大量投入的结果是巨额利润的汇出。据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外国投资者就从中国汇出利润近580亿元。有人这样概括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商:他们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中国的资本只能拿30%利润。而对OEM这种贴牌生产,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