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编辑器多少钱:美国重返亚洲的几个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0:04:42

美国重返亚洲的几个悖论(上)

(2010-11-05 14:39:02)转载  奥巴马说中期选举的结果让他感觉被选民“抽了一鞭子”,表情很委屈。我觉得他也有感到委屈的道理在。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是一个有远见,而且从长远来看有可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政治力量。他所推行的激进的医改政策和被严重削弱但也有小成的金融监管政策,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需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选民,关键是关注现实利益的华尔街并不买账,对于金融集团来说,利益无国界,资本无分主权,只有更快更多地攫取利润这一唯一准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高度的利益集团化的两党制民主弊大于利。

 

     在这样一个处处掣肘的政治环境下,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不免显得过于理想化,虽然有些让人目眩神驰的开头,却无法让其合作对象看到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局,甚至连基本的互信也难以建立。以美俄的战略重启来看,梅德韦杰夫实际上被严重忽悠了一把。今年四月美俄兴冲冲签署的核裁军协议,到目前为止美国国会仍未批准,而现在一个共和党控制的下院更加使得该协议的通过可能性降到最低。美俄脆弱的互信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说间谍门事件还基本抹得比较平的话,前一阶段美国的核试验和洲际导弹失控45分钟事件(失控这段时间,美国根本没有与俄罗斯沟通)则彻底将俄罗斯人的疑虑坐实。这几个事件也说明,奥巴马这个三军总司令的权威性实在不咋地,当得很憋屈,连前驻阿联军司令麦克斯托尔也敢于公然羞辱现政府。美俄战略重启的不明确性对俄罗斯内部的影响是,梅德韦杰夫丢分严重,不得不转型硬汉,不知道会不会发展到需要秀胸肌、开飞机的程度。(题外话:我强烈建议所有强国领导人应该注意身材和形象,外加一点幽默感,幽默感也是自信的表现。)

 

    奥巴马的重返亚洲也没能带来一股清风,而是由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刮来的寒流。目前还很难判断这股寒流将怎样影响亚洲未来的格局,但美国的亚洲政策本身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悖论。

 

      悖论一:强化美日韩同盟与从盟友身上吸血的悖论。日韩是美国亚洲政策的支点,美国人用天安舰、钓鱼岛这两个事件强化了美日韩的军事同盟,大收保护费。但是从经济层面,一方面无法割断日韩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容忍这种政冷经热的局面要视中美关系走向而定,也要视中国经济转型的进展而定,韩日心里应该清楚;另一方面美国还强迫韩日配合他的朝核、伊核攻势,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或潜在可获得的经济利益。任何正常的国家领导人处在这样一种合作关系下都会要求一些回报的,可是美国能给盟友怎样的回报?特别是一个跛脚总统能给予什么样的回报?我想近期可观察李明博政府渴求的美韩自贸协定是否能顺利签署,即便是签署了,韩国能否真的吃到骨头也很难讲。

     日韩的实体经济总得来说与美国是一种竞争而非互补的关系。奥巴马扶持实体经济、解决就业的资金大头给了底特律的汽车生产商,政府成了大股东。私企变国企之后享有的待遇是不同的,政府唯恐资金补助不解决竞争力问题,还煞费苦心地搞了一个丰田门事件,结果是福特、通用起死回生,而且实现了百亿美元的利润,而同期丰田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逆市下降。前一段时间盖特纳提出的贸易平衡量化标准,也是根本不顾日本盟友的感受。现在美国又搞货币量化宽松,把日元、韩元推高,同时压制日韩政府不得干预货币市场,摆明了要从日韩碗里抢食还不让人反抗。当然对日韩,美国是有区别的,韩国的经济体量小,可以养一养,日本体量大,可以多吃点。日本如果想反抗,美国都不需要亲自出马,挑动像前原桑这样的政客闹一把,保证首相换得像走马灯一样。日本的政体都是美国人设计的,建筑工跟设计师扛怎么扛得过呢?

    所以美日韩同盟是个存在悖论的怪胎,日本韩国并不是没有聪明人看到这些问题,但是军事上被占领的事实,政体设计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无力反抗。这又一次证明西式民主的荒谬性。

 

     悖论二:遏制中国与逼婚中国的悖论。中美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中国这二三十年把美国服务得也很舒坦,廉价的商品和资本源源不断送到美国,让美国人民享受了多年大康生活,而且对于美国的指责和羞辱,中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终于有一天,中国开始跟美国讲原则讲立场了,美国人很不习惯,要修理中国。希拉里大婶一把年纪也不嫌累,不顾外交礼仪地挑拨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高调支持日本与中国对抗等等事情,声势很大,实质影响不大。美国现在并没有什么遏制得住中国的高招了,靠藏独、疆独、台独、民运?来一个被灭一双,还附带送上一两顶恐怖组织的牌照;靠喊冷战口号和把一条破船开来开去?真想打仗吗?我看未必。真要打,我们也奉陪,往大了打,都别过了。

    一个衰弱的美国更加需要中国的合作,才能维持它的霸权地位。美国人高喊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质上不是要跟中国打贸易战,美国从中国买的商品即使今后不从中国进口,也不大可能自己制造。美国的本意是要稳住中国继续持有和购买美国国债,拉着中国搞贸易平衡标准,打击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对手。如果大家谈不拢,美国就搞货币量化宽松,但量化宽松对日本、欧洲的打击力度不是很大,因为日欧也可以开印钞机印自己的钞票,受打击最大的是新兴市场那些金融管控较弱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压力比较大,压力来自于一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提升导致的输入通胀,需要升值来平抑;二是被美欧当成替罪羊,新兴市场国家因货币推高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将对中国形成一定升值压力。另外,一旦出现98年金融危机的局面,中国是否还能够站出来成为唯一“负责任大国”?那一次可是既救了羊群,也养大了一些狼崽子啊。

     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热钱会有一些进来,但中国在资本项下的外汇管控很严,这些影响是可控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有天量的外储,这些资本也是需要找出路的,不能坐等贬值,所以借船出海,浑水摸鱼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大家拿的都是美元玩,没道理索罗斯吃到肉,我们光咬勺子磨牙。这方面本应该闷声发财吧,可商务部不是说了吗,累积净投资2700亿美元,资产过万亿美元,差不多赚了三倍,ROI是多少,可以算算。要说这方面确实要跟美国人合作,大家扯呼的时候要步调协调,谁也别想坑谁。

     有人老觉得中国拿着美元天天贬值,被美国人骗了,我觉得并非如此,资本一定会流动的,寻找利益空间。即使是流动性不强的美国国债,只要美国不崩溃,这部分资产也不大会亏。如果有人一定要说美国5到10年必定崩溃,那不也是利好吗?公司清盘,债权有优先赔付权,我不相信美国崩盘的时候中国还弱得连讨债的能力都没有。

     当然外部收益并不能解决我们内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但这并不是主要由美国量化宽松引起的,我们刺激经济也印了不少钞票,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69万亿元,如何调整才能既控制通胀水平又无损经济增长,大家拭目以待,我倾向于相信政府,这是内政。

     所以中美有合作的基础,但不能好处大家拿,黑锅中国独背,这是斗争的原则。最近德国对中国呛声,中国又到欧洲送大单子,实际上是中美内斗与合作引发的外部表现。 

美国重返亚洲的几个悖论(下)

(2010-11-07 16:31:26)转载 奥巴马已经启程开始了他的亚洲之旅。在他身后,共和党人誓言要推翻他推行的医保方案、提高富人和金融机构资本利得税率的议案并将对他刺激经济的专项拨款计划进行逐项审议。很多人应该看到候任议长博纳在共和党重掌国会的庆功会上内牛满面,他在对选民的第一封公开信中更是充满感性,痛斥华盛顿权力机构的傲慢,苦大仇深溢于言表。可以预见奥巴马必然要对共和党做出痛苦的让步,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举措,例如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将被弱化并迟滞;华尔街将最终接管量化宽松加印的美元的绝大部分,继续在全球金融战场上为所欲为。

     在奥巴马的身前,是一片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谴责声浪。德国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伤害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南非和巴西谴责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会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新兴市场,推高这些国家的资产泡沫;中国的副财长认为美国有权力决定其自身的货币政策,美国的经济恢复增长有利于全球的经济复苏,但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美国需要向其他国家提供解释。稍后中国副外长又稍微抬高了一些批评美国货币政策的调门,并反对设立贸易平衡的量化标准(对德国的妥协)。总的感觉是中国终于在G20峰会前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从主要议题中摘了出来,美国的货币政策成为新的标靶。

 

     奥巴马即将访问的几个国家则保持了沉默,韩日根本就没有跟主子叫板的资格;印尼估计还顾不上;印度正满怀期待迎接奥巴马,此时自然不便表态,另外,印度有着跟中国类似的资本账户管理体系,对热钱的控制措施比较健全。

     尽管如此,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无论对以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还是印度,都存在着拉拢与掠夺的悖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供给与他的亚洲伙伴的需求并不匹配。美国人想扮演亚洲的领袖,主要是认为或者是宣称自己能为东南亚、印度提供安全保证,基本上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供给,而经济上的供给不足,甚至是在政治军事供给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上的索取。对于东南亚来说,绝大多数清醒的国家并不需要美国的政治军事供给,一是没有现实的威胁,二是即使有威胁,美国的供给并不会及时有效地到达;而中国是东南亚经济供给的首要供应方,很难想象东南亚国家会为了虚无飘渺的政治军事支持,大交保护费,去交恶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中国。

 

      对于印度来说,他对美国的政治军事供给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也愿意用他的国内市场去交换这种支持,但是美国的政治军事供给的有效性同样值得怀疑。印度对美国的需求源自他对安全的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是来自于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度对奥巴马来访最大的期望莫过于从奥巴马以某种方式暗示美国将在印巴的争端中将支持印度,可是显然这个期望已经落空,奥巴马到访当日下午纪念孟买恐怖袭击遇难者的活动中,根本没有提到巴基斯坦,让印度人极度失望。其实印度政府也很清楚,只要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一天不结束,巴基斯坦就永远是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只要中国继续支持巴基斯坦,美印即使联合起来也不可能解决克什米尔的争端。而且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彻底解决该争端的意愿。印巴问题不解决,印中问题对于印度来说只有守势可选,特别是中国在西藏、新疆的控制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在印巴、美巴、中巴这几个关系的纠结下,在加上印度与俄罗斯的长期合作的关系,印度对与美国的全面合作将是谨慎和有限的,印度人必须考虑如果他把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个篮子里,他就基本沦为棋子的角色。

 

      如果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看美印合作,首先军事合作上双方各怀心事。美国愿意向印度倾销军火,但一方面要顾及巴基斯坦的感受,对巴军援要与对印军售保持均衡;另一方面,印度与俄罗斯有着长期的军事合作,所以美国对尖端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将非常有限。印度当然希望获得美国的军事技术,但如果把军火订单实质性地转向美国,印度一方面要考虑俄罗斯的容忍程度,另一方面,印度也担心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将印度的军事机密出卖给巴基斯坦。所以美印的军事合作将会停留在一些象征意义的军售和军演之上。

     美印在经济层面的合作看上去很美,因为印度与中国一样拥有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市场和比中国更加年轻的庞大人口。但是美印经济合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印度的市场准入政策并不透明,印度对于国内民族产业的保护欲望强烈,这将限制美印经济合作的深度;其次印度要考虑地缘政治的因素,市场对美俄欧中都需开放,美国能攫取的市场份额也主要靠竞争获得,即使是这次奥巴马总统亲自出马从印度拿下百亿美元的合同,也不过跟上海电气上月底在印度签下的销售合同打了个旗鼓相当;第三,美国的制造业仅占经济总量的10%,行业就业人口还不到这个比例,光靠制造业的出口无法解决美国的根本问题。在服务业领域,美国国内一直在指责印度的外包服务业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伊利诺伊州甚至立法限制外包业务,印度的IT公司也在抱怨赴美签证费过高,签证发放比率过低的问题。而美国最想让印度也包括中国开放的市场是金融业和服务业市场,这显然不是印度能够轻易答应的。

     即使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最强的民主国家?"的美国和"?最大(?人口)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其实也并不和谐。印度虚伪的、表面化的民主并不能解决他严重的腐败、贫富差距和种群对立,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奠定印度社会相对稳定的主因不是民主制度,而是陈旧腐朽的种姓制度以及建立在该制度之上的印度主流宗教和哲学思想。我不认为印度已经准备好如何应对美印在文化上的碰撞,而美国人则已经发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冲撞和制衡的信号。在奥巴马访印日程表中被高调提出又低调取消的阿姆利则金庙之旅,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反映出美印之间潜在的价值观冲突。

 

     所以奥巴马访印,印度仅仅获得了一点不明确的安全感,印度冀望于用市场绑定美国,逐步换取美国在印巴和印中问题上的支持;冀望借中美矛盾玩平衡政治,一圆他的大国梦想。但是大国不是靠人捧就能捧出来的,没有相匹配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印度的大国雄心就只是建立在媒体口中,这一点只要回顾一下十年前的中国的国际位置就不难判断。十年之后,就看印度的气运了。

     而美国顾忌到阿富汗反恐和全球金融霸权的问题,不愿意刺激巴基斯坦和中国,这使得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成了算计之旅,不停得掏出计算器向美国选民宣布他签了多少订单,创造了多少就业,仿佛这就是亚洲领导者的最大内涵,估计韩国、日本看在眼里,心里现在肯定拔凉拔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