铳墓游戏:世间再无达芬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5:00

 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能够精妙地描绘所看到的世界,但在探寻这个世界背后玄机的过程中,他成为了一个科学家。蒙娜•丽莎(Mona Lisa)不对称的微笑,体现了脸部肌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勾画一座瀑布时,达芬奇迷上了流体力学。(斯特凡•克莱因(Stefan Klein)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著作《达芬奇的遗产》(Leonardo’s Legacy)中,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达芬奇的科学发现过程)。尽管达芬奇究竟做出了多少创新发现还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达芬奇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天才。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一点: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多、覆盖面如此之广的科学成就,是因为那时人们对科学知之甚少。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便有可能实现科学认知上的飞跃。

而那样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每天大约有3000篇科学论文发表,相当于工作日内每10秒左右1篇。由此可以预测:每年发表的论文将援引大约500万篇过往发表的论文,且科学论文产量每二三十年会翻两番。(以上所有预测都是基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数据。)一位科学家可以吸收的知识,在整个人类知识库中所占比例正迅速向零迈近。在新的“黑暗时代”(Dark Age)到来之前,再也不会诞生第二个达芬奇。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经济学家本杰明•琼斯(Benjamin Jones)多年来一直研究这些趋势。琼斯发现,由大型团队共同撰写科学论文或申请专利,如今已成为一种常态。可想而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专业领域都比以往更加狭窄,而团队成员年龄也更大。这都是随达芬奇时代的远去而自然产生的现象:随着人类知识库的膨胀,研究人员在能够有所建树之前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可掌握的知识比重却越来越小。

 

这种现象意味着,几乎可以肯定,有价值的新想法所需的投入会越来越高。这一点倒不需要太担心——我们负担得起更高的科学投入,而且现在全球合格的科学家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但这种现象同时也意味着,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成为了一个组织问题,而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许太不重视了。

我认为,应该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创新的最佳特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政府有长远的眼光和为真正重大的项目提供资助的雄厚财力,而依赖风险投资的小型初创科技公司,都勇于冒险,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以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可以设计出一些更加多元、能够承受更大风险的政府资助方式。

但这不仅是个资金问题。本杰明•琼斯指出,科研机构和科学政策尚未赶上科学变化的潮流。同行评审、专利评估和资助发放的过程往往都依赖于专家个人的专业知识,而现如今,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却越来越难以覆盖评估所需的知识基础。科学一向不擅长跨学科合作,但随着各学科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跨学科合作已不可避免。

琼斯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或许是科学家出成果的年龄越来越大。如今的科学家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到达科学知识的前沿。然而,在他们前进的途中,谁来资助和雇用他们呢?难怪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会觉得,失意的年轻物理学家那么容易招收。

蒂姆•哈福德的新书是:《适者生存:为何失败是成功之母》(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由利特尔-布朗公司(Little, Brown)出版

译者/吴蔚

来自安徽省芜湖市今天 15:32标题党之变异风格,我以为是说“神奇的”、“充满创意的”达芬奇夹具呢?转发微博|回复|支持(2)|反对(0)
  • mhenry 来自江苏省南京市今天 14:03来自北京市 [ wsq003 ] 的原贴:

    在国内大炒特炒达芬奇牌假冒高档家具的时候,来这么一篇文章,很欢乐啊。

    真是很应景的文章,不管是不是有意的。转发微博|回复|支持(3)|反对(0)
  • 皮猴王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今天 12:06达芬奇留下了许多密码转发微博|回复|支持(0)|反对(0)
  • wsq003 来自北京市今天 11:18在国内大炒特炒达芬奇牌假冒高档家具的时候,来这么一篇文章,很欢乐啊。转发微博|回复|支持(11)|反对(0)
  • haytham 来自马来西亚今天 09:37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我想象得那麽完善。容易出成果,花费不大的研究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盯住大project。就拿达芬奇为例,他为教堂做过很多大project,可是如果想要回忆起来还真要费一番周折,我们记住的却是一张小小的蒙娜•丽莎。

    不过现在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不容易搞钱了确实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再有思想也要吃饭不是。转发微博|回复|支持(7)|反对(0)
  • 匿名 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今天 09:01说得好!中国目前举国上下几乎都急功近利,过2年才能成功的项目市区级的领导就不搞了,不感兴趣。他在位还不知多久呢,能捞赶紧捞能今天的决不拖到明天!悲哀!转发微博|回复|支持(3)|反对(0)
  • 匿名 来自英国今天 06:36科学家出成果的年龄越来越大。,在他们前进的途中,谁来资助和雇用他们呢?
    难怪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会觉得,失意的年轻物理学家那么容易招收...

    统计显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每年毕业的科学,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30%以上被
    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招收。。

    是浪费人才?是年轻人的拜金主义?还是我们的科学科研机构和科学政策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