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传魔神坛斗士主题曲:冥 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46:36
 

冥想

 

其实每个人都有专注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容易被琐事扰乱而变得三心二意、浮躁不定。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追求的事情上。只有一心一意、全神贯注才可以静心冥想,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就如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留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给自己的心灵冥想,让自己整理纷乱的思绪,暂时忘却工作、忘却烦恼,让自己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忘我境界中。

 

很多人误会复杂的思考就是一种冥想。冥想是一种意境艺术,是专注于自身的呼吸和意识,感知生命每一瞬间的变化。在专注于一呼一吸的同时,记住自身最理想的状态,让自己沉浸在抛开万物的真空状态,找到心灵的平衡。

 

现代人的代表性疾病就是各种生活压力,因为压力我们变得烦躁不安,进而导致各种疾病。而冥想是治疗压力的一个好方法。一个人冥想时,会暂时远离现实世界的繁嚣,找回心灵深处的平静和集中。在这过程中,不仅心灵得到了最大的安定,身体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找回了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平时理解为属于佛教徒的冥想越来越得到了广大平常老百姓的青睐和喜爱。冥想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宗教和艺术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人们的平常生活。 

 

汉字里 “冥想””两个字的意思是:“闭着眼睛进行深思”。充分缓解身体和心灵的紧张,没有任何感情波动,静静观察心灵深处的变化,继而感知变化,让自己完全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深切感受到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安定。冥想的第一阶段是将心灵集中到一处,让自己保持镇定状态,不为外界的刺激而动摇,持续进行着心灵深处的冥动。第二阶段是心灵逐渐变得平稳,继而感受到纯粹和明朗。最后,心灵完全失去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感,进入浑然忘我的真空状态,和宇宙合而为一。即,宗教上所讲的解脱。

 

冥想过程中的脑波会变得安定、心情逐渐变得平和、全身肌肉变得放松,不知不觉地改善平时不好的性格和行为,让自己更客观和安定,而且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都会有所提高。长久的冥想能够产生更高的警觉,更有效的心智,更敏感的知觉。有些人从冥想得到很深的感应和心灵的成长。冥想是一种感受,是由心灵的作用去影响身体,使其得到益处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 “悟””的过程!每一天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让自己沉浸在冥想的快乐之中。

 

瑜伽冥想

《瑜伽经》中曾对冥想下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

显然,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都是可以在静坐中完成的,所以也可说成“静坐冥想”。但在冥想阶段,静坐已不是十分重要,所谓行、立、坐、卧皆可入禅,不象在调息调心阶段,静坐(调身)是必要的配合手段。

凝神、入定、三摩地是冥想的三个阶段。但通常,这三个阶段在冥想中是一气呵成的,其间不允许有阶段性的停顿。因此,习惯上人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冥想。

冥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瑜伽经》中,曾对此作了阐述,指出“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应该说,这也是瑜伽的最高目标。“真我与宇宙联合”,便是瑜伽内涵中的“相应”、“结合”、“连接”。由于这种联合,而产生了有关于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这便是定中的觉受,依这些觉受的进一步变化与演进,则可以在三界九地中次第进升,直至达到三界之顶。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瑜伽经》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证方法。对于冥想,则列举了五种方式或途径:

一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在生活与修炼中销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灵高度净化,达到清静无染的定境。这是一种渐修法,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进取。

二是修证无分别心,“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无分别心即是平等心,这可以通过长期的修行获得,也可以通过定中的思虑观察而悟成。

三是次第修证法,“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这种方式强调经久不息、严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锻炼,是一种智慧解脱的方式。

四是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强烈的愿望能形成愿力,这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五是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这是一种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趋入宇宙本体的方法,《瑜伽经》指出神灵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唵)”,认为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这是以语音冥想为主的修持方法。

 

《瑜伽经》关于凝神、入定、三摩地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地概括了它们的内涵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意识,已不再是静坐初始的意识,而已是“独头意识”状态;此时意识聚焦之处、之物,已不是体内、体外某一点或某一物了,而是心识想象或记忆之中的物象。凝神的过程是将独头意识再指向意识之内的某一事物影像,入定是持续于所缘对象上静虑伺察,静虑的结果,是导致“定中独头意识”的出现;三摩地则是定中独头意识的高级境界。

 

一、凝神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

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

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

 

二、入定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

《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

 

三、三昧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这与《瑜伽经》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阐释是一致的。

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辩、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辩、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禅定论的说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种类,通常有等持与等至两大类,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与色界四禅在内。等至音译“三摩钵提”,涵盖了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一切定体,也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等,也有将“等至”代指四禅八定的,称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等至”。

 

四、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因为定中独头意识,已不是普通的思维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经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的对立,一切归于直观的明证。因此,在最后一节,随着冥想阶段的深入,我只能越来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实上,从“凝神”开始,已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五、冥想的“观”法

关于冥想的论述,大都立足于意识通过凝于“一物或一事”而渐次进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冥想由简单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华到“理体”上作观。而冥想,也渐渐演变为“定”与“禅”两个层面,定为“静”、为“止”、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独存“定中独头意识”;禅为定中之“虑”之“观”。无怪于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时》,直接运用了“止观”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师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直接以“止观”代替禅定一词。对于冥想三阶段“凝神”、“入定”、“三昧”来说,虽仍有“止法”,但相对于瑜伽八支的前几支来说,“止”的作用渐微,而“观”的地位增胜。因此,在冥想讨论的最后,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冥想的“观”法。

 

对于理体上的“观”,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问题。因为“自我”的本质或真实的自我梵、梵我、神我,无不以“空”而居,观达“空”性之理,也就是证悟“梵我”根本,这既是深入三昧各层次——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础,也是瑜伽最终实现超然解脱的基础。因此,讨论瑜伽冥想的“观”法,首要讨论的就是“观空”的问题。

 

 

 

背景音乐:冥想(自安之声)

1.语音冥想

  (1)曼特拉冥想: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分为两部分:“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切特殊语言。“冥想”的意思是意念和意境的结合,冥想可以帮助修炼者的精神进入高境界,有助于身心的协调。一个人冥想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等不良因素,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

  (2)噢姆冥想:舒适坐位,作瑜伽呼吸,高度注意呼吸,每次吸气和呼气,自觉自己的呼吸;做完5次完全的呼吸,继续做完全呼吸,但每次呼气时,以感到舒适为限度,配以最深沉的、可以听见的声音念语音“噢姆”,这个语音应念得与呼气过程一样长:噢-姆-,这时把注意力集中到语音上,吟诵练习约10次;然后呼气和吸气时都在心里对自己念“噢姆”语音,同时感到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吸入数十亿个“噢姆”音节,想像这几十亿个音节进入整个心身的最深处,带来和平、安宁和无畏的心情。每次吸气,感到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这种和平、宁静和力量。每次呼气,感到无数的“噢姆”音节把这和平传播到整个环境、整个宇宙、以至一切生灵上去,此练习至少50次。此冥想的结果是入定。

  (3)噢姆·哈瑞·噢姆冥想:舒适坐定,闭合双眼,深长呼吸,注意每次呼吸;每次呼吸,用可听和声音念诵“噢姆·哈瑞·噢姆”,专注地听此辣音,每次吸气,心理对自己默念瑜伽语音“噢姆·哈瑞·噢姆”,继续做此练习至少50次。如果心灵游离开去,不注意语音,就把它轻轻地引回来,既不要强行集中注意力,也不要让心灵毫无控制地东游西荡,散漫无归。

  (4)哈里波尔·尼太-弋尔冥想:梵文中的“哈里”为壮美、吸引的意思;“波尔”为语音、说话的意思;“尼太”为永恒、长存的意思:“弋尔”为灿烂、纯洁的意思。先按瑜伽坐式坐定,两眼闭合,呼吸深长,每次呼气,用可听声音反复诵念“哈里波尔·尼太-弋尔”,诵念时,贸神 倾听此语音;每次吸气,在心里给自己诵念同样的瑜伽语音;诵念时,试保持心灵专注在瑜伽语音上,但不要变成一种紧张注意。此法练至少50次。经常练此功,心会逐渐得到洁净而纯化,有时候也许会流下爱和幸福的眼泪。

  (5)玛丹那·莫汉那冥想:这中音是说原始动因并非虚无,而是充满精神和爱、真、善、美等。此法先坐定合眼,正常呼吸,注意呼吸;每次呼气,出声吟诵瑜伽语音“玛丹那·莫汉那”,边念边听;每次吸气,心里再诵念这个语音,起码做50次,最多次数不限。练功时,如心灵游离开去,别感到不安或懊恼,只须轻轻把心灵引回瑜伽语音上。除以上语音冥想外,还有“玛丹那-莫汉那·本哇利·哈瑞波尔”冥想,“戈帕拉·戈文达·哇玛·玛丹那-莫汉那”冥想,功法与上述功法大体相同,只是语音不同。

2.其他方法

  (1)不与呼吸同步法:瑜伽语音冥想也可以无须和呼吸同步配合着练习。人们只须把心专注到语音的吟诵上面,而对呼吸则任其自然,不加留意。有时则呼气与诵念一部分语音同时进行,有时吸气和默念另一部分语音同时进行。有时在呼气时兼做出声诵念整个语音。有时候吸气短促而深长,而在延长呼气过程中吟诵整个语音。做法可以因人而异。

  (2)无须严格姿式法:瑜伽语音冥想甚至可以在站立、行走、跑步、躺下等时候练习。瑜伽语音冥想术既可按以上方法采取瑜伽坐式严格练习,也可不拘一格采取其他任何形式练习,当然练习时可合眼亦可睁眼,语音可诵念以上任何一种。

  (3)注目凝视冥想法:许多习瑜伽者在练习瑜伽语音冥想时两眼全神贯注地凝视一幅原始动因人格特征(薄伽梵)的图像,会引人进入真、善、美的崇高品质境界。

  (4)咏唱语音冥想法:所有瑜伽语音都可以用咏唱的形式来反复诵念,配上旋律、节奏、鼓掌打拍子、乐器伴奏等等,或不配奏也可以。还有,听别人咏唱瑜伽语音冥想也能引导习瑜伽者入定。

  (5)群组误音冥榻法:瑜伽语音冥想可一人独立练习,亦可群组集体练习。人们集合为或大或小的一组人或一群人,无论朋友、家人、熟人、生人,都可以作为一种会从聚合的形式来反复诵念瑜伽语音。这种群组练法比个体练法更有力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