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天气:“你好,新广州人”尚需扎实平权努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53:58
“你好,新广州人”尚需扎实平权努力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7月21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7月19日,在广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第6小组讨论会上,市长万庆良以委员的身份提出“新广州人”概念,建议去掉外来人口中含有歧视性的“外”字,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市民待遇和服务管理水平。
“在广州生活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但却得不到城市的认同”,这不是居民的遗憾,而是整座城市的悲哀,因为她无法让为之贡献力量的人们有真正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新广州人”,到目前为止其对尊重和维护平等的公民权利而言,价值宣示作用仍突出于人们的切身实际感受,而下一步需要观察和评估的,则是来自政府的扎实努力。市长万庆良虽以委员的身份提出“新广州人”建议,但人们实无法忽略其作为政府市长的社会角色,“新广州人”的含义阐释已足够明了,人们也有理由将其视为城市决策者的庄严承诺。在更重要的“做”的层面,可能遭遇的困境、阻力和问题,亦须有冷静的宏观思考。
毋庸讳言,看似不经意间提及的称呼改变建议,其背后可能是城市决策层大费周章的辗转思虑,以及对当前社会管理困境的郑重回应,其最直接的背景,源自增城新塘“6·11”事件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震惊——被撕裂的社会伤口不可能在短时间被轻易抚平,需要痛定思痛地彻底反省。正如万庆良所言,增城新塘“6·11”事件“表面起因是个别人员粗暴执法,深层次原因是长期隔阂产生积怨的总爆发”。必须看到,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是细小处的摩擦,更是深远中的权利不均等。
去掉一个“外”字,真的就能让外来人口瞬间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吗?这样的提法是否过于乐观?“长期隔阂”不可能是一个“外”字导致,户籍人口和外来人群之间的隔膜与鸿沟,也并不仅是称呼的分别,更是公民待遇和权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生的心理抵触。所有的优越感与自卑,并非莫名而生,大都其来有自。“新广州人”的称呼只是个开始,也只能是个开始——从称呼开始的转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切实呼应,让平等的观念真正落地。否则,以破除歧视为目标的去“外”运动,极有可能将“新”演绎成另一种权利无法实现对等的别样歧视。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外来人口总数达到713万,数字直逼在册户籍人口的总数,如此庞大的居民数量,如果仍然沿袭以往的传统社会管理方法予以应对,结果会怎样?这些年来的现实窘境其实是最好的答案,而新近爆出的群体事件更是直观勾勒出了问题的严峻性与紧迫程度。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如何一体对待其所有的居民,不分亲疏,无论籍属,早应成为城市决策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更何况,社会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的是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政府而言都是衡量其称职与否的起码要素。
改变称呼,并在“新广州人”服务证中融入暂住证、羊城通的功能,包含持卡人计生、劳动、社保等信息。按照这种思路所展开的“新广州人”计划,所要给予外来人口的,可能是在籍人口的部分公民权利,这层意思读来其实让人倍感心酸,因为这份公民权利是那么顺理成章,却又长期以来举步维艰。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新广州人”享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待遇和公共服务,这些承诺不能在若干程度限定词的修饰下成为遥不可及的“方向”,当前的紧迫现实所需要的,是扎实地步步推进。
所有一切的迂回,围绕的其实就一个主题,那就是户籍制度的藩篱。《人民日报》日前刊发专文提到,户籍制度的门槛把“异乡人”推向城市生活的边缘,造成了“社会拒人、权利亏人、心理贬人、文化伤人”的“社会排斥”现象。破除户籍制度与当前社会管理的格格不入,依靠个别城市的单兵突进可能过于乐观,但细节化的平权运动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从摘掉“非本村人不得入内”的公园告示开始,从尽速解决户籍管理及其配套门槛的繁琐开始,从包括社会福利和教育学位在内的民生议题开始……能想的办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整体思路的大扭转,因为怎么做是可商量的问题,而做还是不做却事涉改革与时间的赛跑。
“新广州人”从口号到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过程一定是贯穿着扎实的平权努力。现在,倒是真的不忙说“你好,新广州人”,但希望在可以等得到的那个未来,能实实在在问一句:“你好吗?新广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