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房产证照片:从高秀敏猝死,泛谈明星患病的几大诱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8:08

       高秀敏的猝死,给娱乐圈罩上了一层新的阴影。陈逸飞、古月、高秀敏,因突发疾病而失去生命的明星年龄越来越轻。他们的相继离去,让娱乐圈的人谈病色变,实际上不少明星长年饱受疾病困扰,痛苦难言。
         据法制晚报报道,医生和健康专家日前指出,明星们的部分生活方式使他们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呈过劳状健康调查:明星患病五大诱因
    1.劳累过度
    在记者采访的数十位明星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明星坦言很累,并且长期处在睡眠不足状态。作家海岩感叹每天都很累,导致身体免疫力比较差,他的失眠比较严重,兜里随时装着药,靠药物保证睡眠。制片人张纪中也喊累:“每天都在工作,几乎一年都这样。”而三分之二的明星,如夏雨、周迅、羽·泉、张静初等部分明星则常常是忙起来就昼夜连轴转,而档期空闲下来则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意安排生活。
    2.睡眠不规律
    明星拍戏或重大演艺活动大都在晚上进行,凌晨一两点睡觉已是家常便饭。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睡眠规律性不强。
例证:刘晓庆表示自己从影多年,生活一直没有规律。
例证:赵薇、亚宁等往往是忙完手头工作深更半夜用餐,直到凌晨四五点才睡觉休息。
    3.吸烟解乏成习惯
    许多明星虽然公众形象良好,但为了熬夜和应酬,也不得不烟不离手。不少女明星也不例外。已故的陈逸飞、梅艳芳、柯受良、罗文都曾经是老烟民。在春晚演播厅,记者见到的烟民更多,潘长江、田震等,几乎一会儿一包。
    4.成名压力大
    演艺圈明星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许多人因此内分泌严重失调,影响了健康。“一代歌后”梅艳芳生前的私人医生就曾曝出她长期心理压力大。
    5.盲目减肥
    很多明星为了自身形象和银幕形象的要求而减肥,大大损害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当初为了摆脱“肥妹”的绰号,郑秀文曾强制自己减肥到46公斤。傅彪为了角色,增肥减肥的次数难以统计。古月生前为了塑造毛泽东瘦的形象,也逼迫自己不吃饭减肥。
医生解读:明星四类常见病
    1心血管疾病
    高秀敏年仅46岁就因心脏病猝死,在医学界却不算惊人的事情。有心脏病医生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低龄化近两年尤其突出。目前,全国范围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发病率在30岁到40岁之间开始升高,比以往发病年龄提前了10岁左右。心血管疾病大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造成的。
提醒: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最好参加全身体检。武警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惠亮建议,女性50岁以后,男性40岁以后,都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并应该把心脏检查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且尽量避免熬夜。
    2精神抑郁
    张国荣、李恩珠的相继离去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抑郁症的威力。而卫生部曾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自杀率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悉,近一年内,中国就有将近25万人自杀,其中八成自杀者是因为精神抑郁。
    提醒:如果发现情绪持续焦虑、忧郁超过一个月,应该咨询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自身需要调节,给自己安排适当的休闲活动,这样有益身心健康;如果通过心理测量评分,忧郁和焦虑已经达到中度甚至重度的程度,还需要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
    3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的疾病
    郑秀文、谢霆锋等很多明星都是在工作期发病。一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易患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某些癌症。抽烟或猛吃猛喝等会严重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
    提醒:研究人员告诫说,那些身处紧张环境中但尚未出现严重疾病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抗压能力”很好,因为紧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个累积的过程。同时当人步入中年后,更要注意减压,不然各种病出现的几率将很高。
    4减肥后遗症
    今年因心脏病去世的古月生前就有过多次减肥的经历。有医生认为这与其心脏疾病有很大关联。天津市抗衰老学会副秘书长岳华先生就指出,盲目减肥可能遇到4大危害:脱发、结石、闭经不孕和猝死。对于盲目减肥者来说,最大的危害无疑是猝死。
提醒:减肥一定要注意适度,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可低于600千卡,否则将对健康甚至生命构成威胁。研究表明,人体一天所摄入的热量一旦低于600千卡就可能危及心脏,甚至导致猝死。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采用适当的减肥产品,是保障科学、健康减肥的“三驾马车”。(赵培) 
中国时尚传媒开拓者吴泓因患胰腺癌病逝,惋惜!
 
 
    令人尊敬的《时尚》杂志社创始人之一、《时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时尚传媒集团总裁、中国时尚传媒开拓者吴泓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于2009年8月20日23时零5分在北京病逝,时年46岁。在吴泓生病期间,《时尚》杂志社上级主管单位国家旅游局,《时尚》杂志社主办单位中国旅游协会相关领导都曾前往其家中和医院探望。
  吴泓是一位为中国时尚传媒业和时尚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他的去世是时尚传媒集团的重大损失,也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尚产业和期刊业的一大损失。
  吴泓196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自幼聪颖过人,多才多艺,他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还有出色的书法造诣。大学就读于著名的南京大学中文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83年,吴泓被分配到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工作,很快吴泓就表现出热情洋溢、勤奋好学的工作作风,并且富有创新精神。他先后参与编写了《中国名胜古迹之谜》、《中国旅游文化大典》,他还积极推动报纸的改版,创办了《中国旅游报》的月末版,以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经营方式探索行业内报纸的发展道路。
  1993年,当时已是中国旅游报社新闻部副主任的吴泓,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社委会其他成员一起创办了中国本土第一本时尚类杂志《时尚》,开中国时尚传媒之先河。在时尚系列刊物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广大读者提升生活品质,创造时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时尚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建设作用。
  在《时尚》系列刊物的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在国家旅游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旅游协会的支持下,吴泓不断带领时尚传媒集团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实现跨领域、跨区域、跨企业的资源整合,使《时尚》的杂志品牌得以建立并不断延伸,目前主办、合作、代理的时尚系列刊物的总数已达17本。《时尚》不仅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本土时尚期刊品牌,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中国期刊旧有的运作模式,探索了一条崭新的时尚文化市场化、商业文化化的发展道路,引领了中国期刊业尤其是消费类期刊发展的方向,并得到了行业以及社会的认可。
  吴泓远见卓识,积极探索杂志的国际化发展道路。1996年,吴泓和社委会其他成员决定尝试与国际著名媒体《MARIE CLARE》进行版权合作,1998年,吴泓和社委会其他成员在合作伙伴美国著名媒体集团IDG的协助下,完成了与国际著名期刊《Cosmopolitan》的版权合作洽谈,开启了《时尚》杂志的国际化道路。吴泓在《时尚》杂志国际化道路过程中又提出了“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的方针,使《时尚》系列刊物在探索发展道路时,既能广泛汲取他人的先进办刊经验,又能保持独立的立场。
    时尚系列刊物从最初的一本期刊,发展到今天的17本,刊物内容覆盖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读者逾千万人,为期刊界和时尚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业内誉为时尚期刊界的“黄埔军校校长”,为整个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使《时尚》传媒集团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1月,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时尚传媒集团荣获“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2008年9月,时尚传媒集团荣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开拓创新奖”,成为中国期刊界的标杆企业。作为企业领导人,吴泓为取得的这些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泓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传媒人。吴泓领导下的时尚传媒集团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建希望小学,在高校设置时尚奖学金,举办各种慈善活动,累计捐款数千万元。他还以个人名义资助多名贫困儿童。
  吴泓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班子队伍建设,在他的努力之下,时尚集团业已建立了勇于开拓,善于竞争的领导班子,打造出一支团结协作,能打硬仗的编采队伍。吴泓在培养人才方面非常乐于付出,多年来,他悉心栽培很多年轻的员工,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他都尽量抽出时间辅导新人,对于有成绩的员工他总是积极地给予鼓励,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员工存在的不足,他也怀着宽容的态度给予指正;吴泓也非常乐于与同行分享,将时尚传媒集团的经营心得与前来探求的同行交流,促进同业进步。吴泓以顽强的精神与病魔作斗争,在其患病的一年多时间里和病重期间,千方百计配合治疗,克服病痛的磨难,积极面对人生,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关心业务的发展,与社委会研究安排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时尚人”的精神财富。
   吴泓的离世令我们深感悲痛,但悲伤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吴泓培养和造就的时尚传媒集团的团队并不会因为吴泓的离去而有丝毫的退缩或懈怠,将他此生热爱并为之付出最多心血的事业发扬光大,为广大读者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为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做不懈的努力是时尚全体员工共同的愿望和方向。 
同仁堂痛失掌门人 39岁董事长心脏病发猝死(图文)
 
 
    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
  同仁堂股份痛失掌门人
    昨天凌晨,被誉为“药中茅台”的同仁堂股份(600085)痛失“少壮派”掌门人——年仅39岁的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逝世。对于具有浓重老国企色彩的同仁堂股份,张生瑜是其上市11年来最年轻的掌门人,深谙投资运作的他无疑是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纽带”。他此番离去,将对同仁堂股份影响几何?
    董事长突然去世
    昨天中午,记者从同仁堂集团内部获悉,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于昨天凌晨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39岁。据同仁堂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张生瑜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而且平时工作劳累,但突发心脏病令人扼腕叹息。下午3点,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对记者表示,事情发生得十分突然,集团上下正在商议此事。昨晚8点,同仁堂股份公告称,张生瑜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于昨天凌晨去世,公司现阶段日常工作由副董事长梅群代为主持,公司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一切正常。
    据了解,张生瑜担任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刚刚一年多。去年4月27日,同仁堂股份宣布,时年54岁的董事长殷顺海因兼任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而辞去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选举时年38岁的副董事长张生瑜担任董事长。2007年年报显示,张生瑜税前年薪为89.1万元,未持有同仁堂股份的任何股份。目前,他还在同仁堂集团内部身兼数项要职:同仁堂集团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副董事长、同仁堂健康药业副董事长。昨天下午5点,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秘书张京彦女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已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相关公告。
  曾被寄予厚望
    作为同仁堂股份上市11年来首次起用的“少壮派”掌门人,张生瑜在资本市场刚刚崭露头角,是同仁堂用人“知识化、年轻化”的标志。同仁堂股份历年报表显示,张生瑜完全成长于同仁堂,曾任同仁堂集团企业管理处副处长、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同仁堂股份证券部副主任、主任,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董事会秘书,同仁堂股份董事会秘书、副董事长。昨天,记者联系到曾担任同仁堂股份副董事长、去年刚从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职位退休的田大方先生,他语气沉重连称“可惜”。他说:“我在同仁堂很多年了,张生瑜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也是集团努力培养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年轻干部,他非常聪明、勤奋钻研资本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在田大方担任同仁堂股份副董事长时,张生瑜担任董秘。田大方介绍,张生瑜从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进入同仁堂集团,从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做起,对同仁堂有深厚感情和高度的忠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到今天实属不易,去年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也是集团用人“知识化、年轻化”的标志。
    虽然还不满40岁,但张生瑜在资本市场名声显赫。除了前文所担任的多项职务,他还是另两家上市公司的独董:从2008年6月担任顺鑫农业(000860)的独董,从2008年4月担任紫光股份(000938)的独董,上述两家企业均为在深交所上市的北京本地公司。
 
2007年张生瑜出任同仁堂股份新董事长时,引起机构热议。申银万国认为,同仁堂股份近年高管变化虽频繁,但董事长一职10年没有变动,54岁的殷顺海此番让位于38岁的张生瑜,表明公司开始将重任交给年轻一代,标志着古老的同仁堂迈向年轻化时代。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曾评价,张生瑜深知资本市场对同仁堂的期待,在担任董事长后,有望消除公司营销瓶颈,推动公司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改革步伐或受影响
作为中药老字号的同仁堂,一直是基金的宠儿,如今深谙资本市场的掌门人辞世,对公司影响几何?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不会有太大影响。虽然董事长病逝的消息昨天中午就已传出,同仁堂股价还是在下午顽强走强。
记者致电多位证券分析师,他们均表示刚刚得知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意外,目前还不能判断市场会有怎样的反应,但从公司基本面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中原证券分析师王博指出,从昨天市场的表现来看,市场似乎并没有受到公司高管发生变动的影响。记者注意到,从公司披露的历次财报分析,公司股票向来备受机构青睐,前十大流通股几乎被各家基金公司占去。今年一季度,十个席位更是为基金一手包办。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说,同仁堂的公司治理比较完善,有一整套完整的用人机制和人才储备,因此事件不会对公司的经营带来太大影响。此外,虽然公司中报还未披露,但中期业绩应当符合市场预期,实现盈利。该人士表示,事实上张生瑜走马上任后,确实一改同仁堂此前陈旧的经营风格,颇具创造力,对公司运营、销售和营销模式等进行了诸多建设性改革。因此市场也担心,如果其继任者不能秉承公司新老接替、创新求变的风格,公司改革步伐可能受阻。 民族复兴,需要我们重视中华传统生活方式和美德
 
 
    创立积极心理治疗法的心理学家佩塞施基安认为,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十分出色,主要表现有四点:注重美食却身材苗条;人际关系和谐;文化底蕴深厚,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举;勤劳工作,“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其由此认为中国人生活方式“可以成为世界典范。”该观点引起了一些共鸣,如《环球时报》不久前刊发的一篇文章就提醒人们:“我们忘却的,也许是最珍贵的”,号召“终日为功成名就而奔忙的人们”珍视并重拾传统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来源于地域文化,又对地域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就此而言,小到个人的身体状态,大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严肃课题。但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真的可以成为“世界的典范”吗?全面衡量之下,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虽然,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有很多人所不及的特点,但在每项特点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中国人注重美食固然是真,但许多人只注重口味而不注重营养均衡。当前中国人之所以肥胖者较少更多并不由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好或注重锻炼,而在于人种差异,也在于中国有许多人解决温饱的时间还不太长。众所周知,当前无论城乡,中小学中的“小胖墩”已经有很多,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有所下降。
  其实要说国人绝对不注重营养也不全面———中国人大概是最喜欢“进补”的。但所谓的“进补”,往往是对“营养”的片面理解,并无靠得住的科学依据。比如中国人喜欢吃燕窝鱼翅,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那些东西的营养并无特别之处。虽然并无科学依据,并不妨碍人们“进补”的热忱,补肾,补血,补脑,补钙,补胶原……全身上下到处都补,只要“补”,有些人真是什么都能吃下去,而且不仅是吃,但凡衣、食、住、行、用等都有“保健”功能。足够反讽的是,虽如此讲究,但却没把国人补成个长寿者,即便在国内最长寿者,也恰恰多是那些居身僻远没有条件“进补”的穷人。
  还有,虽说贪图口福也没有什么不对,企求身体强健也是好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国人蒙昧的贪嘴和贪“补”,已经对环境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不仅一些动物被吃成濒危,而且还吃出了一些安全问题,比如非典就被怀疑是“吃”出来的。
  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注重人际关系和谐,也有着一定的“双刃剑”效应。热情好客无疑是一大优点,然而这一优点的另一面,是大吃大喝,不醉不休,许多人一到社交场合便被迫酗酒。而且,由于特别讲究“周到好客”,宴席越趋铺张奢华,造成很大浪费。
  还有,注重人际关系的国人,也有一些培养出了赌博的嗜好———“无赌不成欢”嘛,以至“小赌怡情”也成为一种传统。近年来,专以中国人为目标客户的赌场,在周边国家开了一家又一家;与此对应,栽在赌博上的干部也是出了一个又一个。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这不假,但中国的文化是否真正开放和包容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受追捧的概念:“谋略”。洋洋典籍中,有关“谋略”的书籍比比皆是,随处可得。这导致在相当多的场合中,国人“见面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与人的交易成本从而大幅提
 
 高。
  最后,中国人公认的优点:勤劳,从现代生活的标准看,或许也有了一些值得质疑的成分。勤劳的另一面,是不懂得休闲。勤劳的背后还有一面,是工作过度引起“过劳”、“亚健康”。而且,近年来不少旅居国外的中国客商因礼拜天不休息而遭遇到一些麻烦,说起来,这也要算是“勤劳惹的祸”。
所以,虽然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中,或许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但若言“为世界树立榜样”,便未免有些“敝帚自珍”的意味。必须看到,在良好的传统生活模式之外———甚至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生活之中,都还有着一些与真正的健康和文明格格不入的内容。要让我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健康起来,就必须对此进行反思和更正。 态,并对健康造成致命威胁。而且,这些明星高发病同样也威胁着普通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