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干线分布图:在思考中沉淀教育智慧--孩子,请静下心来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0:15

我国最早、最伟大的“班主任”之一孔夫子教导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这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因为要达到对于班主任工作能够“乐之”的程度,真的是不容易。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身上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几乎都需要班主任一一处理。这些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耗费了班主任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更让人无奈的是,当我们为处理这些事情感到身心疲惫时,学生似乎并没有歇手的意思,大有和我们打“马拉松接力”的架势。

    “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①教师本来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群体之一,但现在教育的悲哀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尤其是我们班主任常常太忙,在不停的忙碌中忘记了一天天忙碌的理由。

“虽然我们每天像驴拉磨一样忙忙碌碌,却始终是在原地打转,这是当今许多教师的生活写照,也是有点近乎残酷的社会现实。甚至有不少的教师坚信,这样的忙碌才能让自己跨入优秀教师的行列!其实,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如何通过思考把实践经验变成精神财富。”②

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在百忙之中,把自己的心沉淀下来,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自身的规律,当我们把握了规律,也是我们享受教育艺术的开始。

 

相信教过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开学两个月了,真的累死了,这帮学生怎么会这样,上课根本不听你讲。”

“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不出两秒,下面就‘我’声一片,即使刚才那位学生想回答了,也根本听不见。”

“叫得最响的学生,往往站起来什么都不会说,即使说也是吞吞吐吐,待会做作业时一点都不会。”

“最头痛的就是你讲了,他不听,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也曾经埋怨过、牢骚过,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当我单纯在情感上发泄过后,心里是疏解了,可下一次上课学生依然不会听讲,而我很可能会再一次陷入这无意义的埋怨之中,如此恶性循环,每一天能不感到焦头烂额吗?

埋怨是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任何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会发牢骚,怨天尤人。可班主任不行,因为这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就像医生遇到棘手的病例,他要做的不是哭天喊地,而是积极研究病例,寻找突破口,这样才是对病人最负责任的行为。而班主任也是一样,我们是教育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人,遇到问题更要沉下心来,寻求事情的规律,再对症下药。

对于不会听讲的学生,我尝试着静下心做了这样的思考和研究。

孩子为什么不会听讲呢?

我们常常会对刚刚开学不久的孩子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当学生进入学校时,认为他们只要智力正常就是都能倾听的。认为倾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于是就想当然地确认了学生都会听课,混淆了能听和会听。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老师的讲课早已开始了。二是课堂上老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表扬,作业完成得好要鼓励,但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否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学生倾听的要求很少。

其实,倾听是一种技能,而不是天生所具有的感官能力。既然是技能,这就意味着它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对学生有意识的培养来养成的。

问题是当我们花费大把的时间质问学生“为什么不听讲?”,“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上课要会听时,大多数可能是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上仍然会不听老师讲课,不听同学发言。我们花费了精力,但效率却不高。根源就是学生不会倾听的原因有很多,而我们的方法却并不多。

我认为不会倾听的学生有三个大的类别:

第一、  冷漠类。

这一类学生在课堂很少会正眼瞧见讲课的老师,因为他们的手上或者抽屉里永远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像课堂上的边缘人,既不在乎老师的问题也不倾听同学的发言,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冷漠”。

这类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太全神贯注了,以至于忘了是在上课。初入学的孩子兴趣范围十分广泛,桌子上的自动文具盒、书本、彩色笔……甚至橡皮屑,很多我们想像不到的东西他们都可以玩弄半天,而且乐此不疲。

针对这种情况,每一节课开始上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首先清理好自己的课桌,上语文课时桌子上只能放有文具盒和语文书,其他一律与这节课无关的东西都要收进去。首先要断其根源,收拾的整齐的课桌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然后,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上课要求,要求要简单化。比如,“现在请大家都看着老师的眼睛。”提出要求后还要等30秒钟,看看孩子是否有回应,如果没有就再重复一遍。

另外,这类学生既然对手中的东西如此感兴趣,显然,他是在告诉我们“我对你讲的东西没有兴趣,你讲的东西不好玩。”所以,当信息反馈给了我们,我们也要及时反思,“是不是我这个地方设计的不够有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以故事的形式穿插到课文中,夸张的动物模拟,会引起这类学生的主动倾听。

这类学生中还有一种特例就是,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他都会了,所以不想再听。对于这种学生,他们的资质一般都不错,当你抛几个有难度的问题给他,大部分情况下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们会主动听讲。

 

第二、  激情类。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较于前一类学生的“冷漠”,他们显得非常的热烈和激动。他们的眼珠子和嘴巴时时刻刻都跟着老师在转动。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不出两秒,下面就“我”声一片。课堂上永远少不了他们的声音。他们十分在意老师的问题,但却不会倾听同学的发言。

这类学生不会倾听的行为往往会被老师忽略,因为他们是课堂进程的推进者,他们使一个课堂显得热闹而生动。我们常常都在表扬他们的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而实际上,他们身上的这种不会倾听他人发言的行为,是会让这类学生养成浮躁、自以为是的品行,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祸根。

不过,这类学生本身根苗比较好,(会听老师讲的内容),所以在他们身上进行的一系列的训练,收到的成效比较好。

学会倾听训练:

(1)在游戏中倾听 。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例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再如“小小传话”——每隔五米站一个同学,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如果没有说错,可以获得“小小传话员”的奖章。

(2)奖励倾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时,也不要忘了提醒学生听听老师的要求,听听他人的见解。就像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样,也来表扬那些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同学。

 

第三、  伪装类。

    这类学生中一种是上课总是动来动去,或者眼珠子就不跟着你转,看起来完全就是一副开小差的模样。但是你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却常常会答对;布置的课堂作业,也完全是按照你的要求在写。可见,这种学生我们认为他没有倾听老师的讲课,可能不符合实际,他也许就这么个听法。他们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在我的班有一位李××就是这样的学生,常常上课上一半,他的位置上就空着了,再一细看,他趴在桌子底下蹲着自己玩起来。当你一提问题,他会“轰”的一声从桌子底下钻出来,举起高高的小手要回答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对他们要比别人宽松一些,只要尽量减少一些动作幅度,少影响别人就行了。

    这类学生中的另一种与上者是截然相反,他们在课堂上看起来很会倾听,不会在发言时叫得响响的,而是坐在位置上瞪着炯炯的大眼望着你,当你真的点他发言时,往往什么都不会说,或者是结结巴巴的啃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学生说他完全没有听老师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那是冤枉了他。他们中多数学生的思维是跳跃性的,他无法将他脑中零碎的信息整理成一句话表达出来。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那就需要老师对这类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例如转述故事、课堂上重述完整的回答……

 

总之,学生不听讲的行为起因有各种各样,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只会让自己如无头苍蝇般乱撞,只有我们抓住了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思之所存,师之所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③

“教育智慧最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④留一点时间用来思考吧,让我们在思考中沉淀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①“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语

②出自《基础教育课程》中蔡永的《留一点时间来思考》。

③出自《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④“教育智慧最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范梅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