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魂电视剧全集:苏州的水,苏州的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9:53
苏州的水,苏州的桥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楼

《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4

  • 2006-12-20 20:1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楼

苏州古桥的四大特色 

马祖铭 

苏州,是园之城,水之乡,桥之都。易君左先生曾填词日:“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这是对苏州桥梁的真实写照。 

岁月湮远,朝代递嬗,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古桥形成了四大特色,即多、古、秀、趣。 

一多 

唐代诗人、苏州刺史自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其时,苏州有桥近四百。诗人杜荀鹤对苏州桥梁众多的特点亦作过生动的描绘:“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宋代《平江图碑》上刻有359座桥梁,至民国时城内有桥308座,加上城外700余座,总共达1000多座。据有人统计,苏州的桥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座,桥梁之多为世界之最,远远超过了世界著名水城意大利威尼斯每半平方公里一座桥的密度。 

二古 

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有不少桥始建于春秋时代。据《吴地记》载:“定跨桥为吴王阖阊造。”另有都亭桥、鹤舞桥、临顿桥、剪金桥、胭脂桥等,也有千年以上历史了。汉代建的桥有皋桥,唐代陆龟蒙题皋桥诗:“横绝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想五噫风……”另有顾家桥,据《吴地记》载:“汉,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感之造桥。”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钱都衙桥。隋代建有杨素桥。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自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此外,还有唐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寿星桥、越城桥、行春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 

苏州的桥梁用材和建筑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最早为木桥,所以“桥”字是“木”字偏旁,而不是“石”字偏旁或“土”字偏旁。到了唐代,有木梁、木栏杆的石墩桥,刷以红漆,称“红栏”或画桥,所以唐代白居易有“绿浪东面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因木材易腐烂,不能经久,所以到北宋时,木桥逐渐被石板桥所代替,即“皆叠石瓷甓,工奇致密,不复用红栏矣。”后来又因长的石条易折断,南宋时期便发明建造了石拱桥,在南宋《平江图》中,可以看到石拱桥已比比皆是。同时,其建筑材料也就地取材,在宋元之际大多用青石(石灰岩),也有用武康石(产地在今浙江德清县)的。明代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改进,木渎金山的花岗石能够大量开采加工,故现存古桥用花岗石的最多,少用青石与武康石了。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由于大自然的风化毁蚀,留存至今的苏州古桥,最早的是宋代,其次是元代,大部分是经明清两代修复和重建的。 

三秀 

苏州的桥,不仅多丽密,而且多姿多采,精巧秀丽,似乎它们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让人欣赏的艺术品。大桥、小桥、拱桥、平桥、旱桥、纤桥、曲桥、廊桥、亭桥、暖桥、踏步桥、过街桥,林林总总,千姿百态,每一座桥有每一座桥的风韵,有每一座桥的特色。有的石阶连云,宏伟庄严,仿佛是天梯;有的长虹卧波,桥影横江,有的巨石覆盖,宛若混沌初开的千古磐石,散发着原始的浑厚朴拙;有的桥面上有飞檐翘角的小小亭榭,供人避雨歇息;有的石板平铺,质朴小巧,步履舒坦;有的稍许迂回曲折,悠悠绕行,富有情趣。此外,既有单孔的小石桥,又有多孔的大石桥;既有狭窄的平顶桥,又有宽敞的便于通舟的拱桥;既有装饰精美的双桥,又有平铺直斜简简单单的赤膊桥;既有左右相称的兄弟桥,又有一面仅三四级的半顶桥;既有两端石级成倒八字的翻转桥,又有桥上并列两个圆洞,可以用吊桶自下提水的“双井桥”;有中国最长的联拱石桥,也有中国最小的石拱桥,且有桥面上盖有供人烧香拜佛的庙桥;有私人家的暖桥,更有水陆通衢护守城关的吊桥或水关桥;有庙挑桥、桥挑庙,还有一步三条桥;在苏州园林中,又有富有画意诗情的曲桥、廊桥。总之,苏州的桥,大小有别,造型不同,姿态各异,或彩虹临空,雄伟壮丽,或精巧玲珑,酷似小家碧玉,但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 2006-12-20 20:1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楼


四趣 

桥是一种文化。苏州古桥,有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它们无不闪耀着苏卅香山匠人的智慧和创造,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旧时,苏州街巷命名,有过以桥换名的不成文规矩。因而,桥不仅是街巷交通的连接体,而且是街巷名称的分界线。苏州的桥还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典故。有与神话有关的有柳毅桥、饮马桥、乘鱼桥、望星桥等;有与名人有关的泰让桥、至德桥、吴王桥、孙武子桥、周通桥、张广桥、落瓜桥、灸鱼桥、皋桥、言桥等;有与民间传说有关的张香桥、渡僧桥、雪糕桥、剪金桥、胭脂桥等;有与戏曲有关的水泼粉桥、捞桥、桐桥等;有与诗词有关的乌鹊桥、黄鹂坊桥、花桥、横塘桥、江村桥等;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临顿桥、觅渡桥、接驾桥、五龙桥、钱万里桥等;有与名胜有关的青山绿水桥、虎山桥、窥塔桥、移影桥、海涌桥、行春桥、塔影桥、一步三条桥等;有与典故有关的张公桥、葛家桥、查家桥、李公桥、陈千户桥、曹胡徐桥等;有与市场有关的谷市桥、醋坊桥、枣市桥、果子行桥、木柴桥、鱼行桥、丝行桥等;有与寺庙有关的崇真宫桥、朱明寺桥、禅兴寺桥、祥符寺桥、广化寺桥、天后宫桥、观桥、雍熙寺桥等;有与园林有关的苑桥等;有与花木有关的桃花桥、木杏桥、苹花桥等;有与动物有关的凤凰桥、鹤舞桥、青龙桥、金狮桥、麒麟桥、骆驼桥、螺蛳桥、虎哨桥、百狮子桥等;有与儒家思想有关的有尚义桥、福民桥、善教桥、通利桥、积庆桥等;有与功名有关的状元桥、三太尉桥、官太尉桥等;有与祈求吉祥有关的兴隆桥、寿安桥、吉庆桥、太平桥、三多桥、福寿桥、吉利桥等;有与乐器有关的瑟琶桥、金鼓桥等;有与佛教有关的香花桥、慈悲桥等;有与音乐有关的歌熏桥等;有与鬼神有关的拾魂桥、落魂桥等;有与关隘有关的水关桥、吊桥、普安桥、枫桥等;有与建材有关的砖桥、黄石桥、石岩桥、竹丝桥等;有与桥形有关的垂虹桥、彩云桥等;有与其他有关的天灯桥、草鞋桥、仓桥、坝基桥等;有出典不祥、有待考证的寻贵桥、金姆桥、聚五桥、鬼子桥、白善桥、洛水仓桥、女冠子桥、大郎桥、胡厢使桥、徐贵子桥等。 

苏州古桥的桥联始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苏州桥多,桥联自然也多,无论是石板桥还是石拱桥,大多在桥的侧面对称地安装桥柱石,再在上面镌刻楹联。桥联由文人骚客遗词书写,其内容大多记载建桥的名流贤达,或捐资的士绅姓氏以及年代,或指示舟楫航向,更有吟诗赋词的。人们从楹联的优美神韵和意境中,可以得到高度的艺术享受。其数量之多,浩如烟海,美不胜收。 

桥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产物。苏州古桥在装饰艺术方面,也贯彻着与自然斗争的思想,特别是与水斗争的思想。其雕刻一般不用人物,大多是珍禽祥兽、瑞草嘉花,祥兽中首先是龙。龙好水,雕龙最佳位置是拱券券脸正中的龙门石上,龙头在此俯首向下正视着河心,监视着通过桥孔的流水,欲使流水恬静安贴,而不兴风作浪;有时便把这一装饰的龙头称之为“吸水兽”。其次,桥上最为喜闻乐见的雕刻是狮子,是用狮子的威武来镇邪。在勾栏、望柱、栏板上的浮雕浅刻,常见题材是莲花、如意、绣球、X字、方胜、盘长、双钱、祥云、百吉、轮回、太极、暗八仙、海棠、佛手、葫芦、仙桃、绕枝花草。此外,桥头建造的塔幢亦多,其用意无非是用来镇压河妖。有时还建有石亭和牌坊。可以说,远在十七世纪前,苏州在建桥技术和建桥艺术方面,在数量上,均远远地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 

苏卅古桥确实是一幅幅文化内涵厚重的画,是一首首凝固的诗,是一口口永不枯竭的深井,细细品嚼,定会有一种别样的享受和回味!可惜保存至今的古桥越来越少了。解放以后,为了保护文物,已对不少破损的古桥进行了修复重建,为中华大地,也为全世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在现代桥梁的建设与命名方面,也力求保留古代的风格,以延续着苏州桥梁的文脉,从而充分体现出时代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永远散发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 2006-12-20 20:1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楼

苏州的桥

  水港小桥多,也是苏城特色之一。古人咏苏州之桥诗有“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之句。在宋《平江图》上,可以数到三百五十九座桥梁。《宋平江城坊考》载;宋末苏城有三百九十八桥。诗人笔下则为“画桥四百”。以后各个朝代都有增建。

  这些桥梁的结构,在唐以前主要是用木材建造,上面配以朱红桥栏,所以诗人白居易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宋以后易木为石,结构改为拱式环洞,弧形的桥拱,如长虹似地雄踞水上,因而又有“环洞串月”,“长虹卧波”等语。

  有些桥因具有美丽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因而发人遐想。如与白娘娘故事有关的吉利桥,琴高乘赤鲤升天的乘鱼桥,用柳枝作渡船的渡僧桥等即是。有些桥则因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因而连带出了名,如皋桥因与汉隐士梁鸿和皋伯通交织在一起,因而著名。

  另外,还要提一下中外闻名的长桥——宝带桥。宝带桥在苏州市南,距葑门六里,与运河平行,象一道长虹一样横卧在澹台湖和运河之间。明朝诗人王宠有“鲸吞山岛动,虹卧五湖平”之句,这形容是非常恰当的,宝带桥全长三百十七米,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该桥以五十三个环洞构成一个大连环,雄伟壮丽。它是苏州至杭州、嘉兴、湖州陆路所必经,又跨诸湖之口,是船只通往运河及吴淞江的一个关口。自古以来,帆墙络绎,为物资转运的孔道。据《苏州府志》载:约在元和元年(806年),刺史王仲舒先在这里筑了一条长堤,他把自己佩用的宝带捐作造桥工料的费用,人民为纪念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就称此桥为“宝带桥”。

  宋、元时期桥梁坍毁,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巡抚周忱进行大规模的修理,历时四年完工。五十三个环洞大都可容船只通行,中央三个环洞特别高大,大船也可通行无阻。清乾隆时,英人摆劳在此经过,他在《中国旅行记》中说“此种世间不可多见之长桥,惜于夜间过之……后有一瑞士仆人,偶至舱面,见此不可思议之建筑物,即凝神数其环洞之数,后以数之再三,不能数清。”由于名扬国外。 相传宝带桥在八月十七日夜间有“串月”奇观,据说那夜的月亮照在湖上,每一个环洞都有一个月影,远远望去好似一串明月,实在美丽极了。


  • 2006-12-20 20:1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楼

虎丘井桥

  现在我们走的这是“双井桥”,在这桥上有两口井,原先这两口井只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曾在这里照镜,而且她的丈夫夫差陪同她一起照镜,所以这二口井也称“夫妻井”或“鸳鸯井”。从这里我们再看剑,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陡峭和惊心动魄。


  • 2006-12-20 20:2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楼

潘家桥

  (原名通济桥,俗称新造桥)位于潘儒巷东端,跨第四直河。1981年10月31日定现名。原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四年(1878)修年10月重建。现为石级拱桥,花岗石桥栏。跨径6米,宽2.82米,高4米,西堍踏步17级,东堍踏步19级,桥长16.72米。


  • 2006-12-20 20: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楼

平安桥

  位于汤家巷西端,跨第一直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募建,三块大条石桥面,铁架条石桥栏。跨度5.50米,宽2.20米,长27.80米。


  • 2006-12-20 20: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楼

普济桥

  位于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明弘治七年(1494)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建,因桥侧有普济堂,故名。乾隆五十八的(1793)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两端石砌踏步,南30级,北26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分别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左右次孔两侧推移,桥身变形下沉,出现险情,故进行拆卸大修。坚持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旧。拆卸前对原桥进行测绘,外露石构件编号绘图,修复时按图到位。在桥身隐蔽部位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四个桥墩水盘石以下不再采用传统的木桩地钉,而浇制深3.60—3.80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台,扩大基础;桥孔拱券背部增设一层钢筋网,并作水泥灌浆处理。清。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楼

.


  • 2006-12-20 20: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楼

.


  • 2006-12-20 20: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楼

青山桥

  位于山塘街普济桥西,跨山塘河支流。古时半塘寺以西一带称“云霭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钟声,与茅屋炊烟相映带”,桥当其处,山青水秀,故名。又名白云桥。陈基有《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宋代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石板桥,跨度2.35米,宽3.10米,长3.50米。


  • 2006-12-20 20:2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楼

庆林桥

  庆林桥(又名庆历桥)位于狮林寺东端,跨第四直河。又名庆历桥,见载于宋《平江图》 清带更名。现为石板平桥,花岗石桥栏。跨度6米,宽2.30米,长8.50米。


  • 2006-12-20 20:2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楼

三里桥

  位于吴江松陵北门外,跨古京杭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光绪元年(1875)先后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拱型,花岗石构筑。顶宽4.65米,堍宽53.8米,长52米,矢高12.50米,跨径16米。拱券除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外,还采用收分法,即把拱券做成拱顶较窄于拱脚的形式,有利于高大桥梁拱券的横向稳定。东桥台建有宽约50厘米的纤道,以利船民纤。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楼

上津桥

  位于阊门外广济桥西,跨上塘河(古运河段)。始建年代无考,明末重建。1984年重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中宽3.70米,全长42.45米,净跨12.20米,矢高5.90米。赭色花岗石拱券分布并列砌置。南北踏步共60级。青砖桥栏,间以石望栏,上覆石条。明清。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5楼

升明桥

  位于吴江盛泽,跨东白漾口。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91年重修。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金刚墙用青石,拱券用武康石,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顶宽4.25米,堍宽5.45米,长46.94米。中孔较大,矢高5.39米,跨径10.70米,便于通航。两次孔较小,使桥形变化多姿。明柱携刻桥联,东向为:“祥开震巽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西向为:“雁齿衔堤,近由页白漾流五聚;龙腰互渡,遥通沧海窦三环”。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6楼

寿康桥

  位于吴县甪直敞滩头,跨市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花岗石砌筑。宽0.75米,长20.80米,高3.40米。镌有桥联,南侧:“安流北注汾缓道,通市南来第二桥”,北侧:“利济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寿而康。”


  • 2006-12-20 20: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7楼

寿星桥

  位于十梓街望星桥北,跨第四直河。宋淳熙五年(1178)建,《平江图》中名营桥。明《水得全书》插图称延寿桥,相传因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而改名。清代更今名。明、清两代皆曾修建。现存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石色紫褐。桥身长18米,拱跨4.70米,矢高2.60米,两设踏步各15级。年久失修颇有损缺。1965年将附近被拆除的百狮子桥之栏板3块移置此桥北侧,两面各有浮雕舞狮16头。此桥原残存桥栏3块集中置于南侧,两面各有浮雕花鹿16头,因年代久远,仅具物形。拱顶侧刻“重建寿星桥”字样。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宋至清。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8楼

.


  • 2006-12-20 20: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9楼

双桥

  位于昆山周庄,跨市河和银子浜十字交汇处。由世德桥和永安桥联袂筑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6~1620),世德桥跨南北市河,东西走向,系石拱桥,宽3米,长17米,圆孔,跨度6米,永安桥跨银子浜口,南北走向,系石梁平桥,宽2米,长6米,方孔跨度4米,仅能容小船通过。麻条石桥栏。北堍与世德桥东堍连缀,有“一步跨两桥”之趣。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形似古代之钥匙,俗称“钥匙桥”。清。2002年10月22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0楼

.


  • 2006-12-20 20:2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1楼

顺民桥

  位于常熟虞山镇北门外李桥村与张坝村交界处,跨福山塘。清乾隆言如泗《常韶合志》载:“顺民桥,弘治间都御史侣钟建,弘治十一年学士李杰居此,改名金马。”

   现存者系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宽3.60米,长26.30米,矢高5.80米。两堍各设踏步21级。据考证,此桥拱圈采用全圆型构造,为建桥史上所罕见。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6-12-20 20:2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2楼

思本桥

  位于吴江同里辽浜村,跨市河。南宋宝囿年间(1253~1258)诗人叶茵所建,俗称思汾桥。后代曾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拱型结构,除石阶改为花岗石外,其余均为武康石,拱券以分节并列法砌筑,顶宽1.85米,堍宽1.90米,长22.50米,矢高4.50米,跨泾9米。其矢跨比率恰为1:2,拱圈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圆,波光粼粼,秀丽异常,宋。1995年4月19日公布为省文保单位。


  • 2006-12-20 20:2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3楼

.


  • 2006-12-20 20:2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4楼

思范桥

  有纪念古代越国贤人范蠡而于明代建造的思范桥


  • 2006-12-20 20:2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5楼

思婆桥

  位于大郎桥巷东端,跨第四直河。《平江图》中名寺东桥,清初名师婆桥,后讹为今名。清嘉庆十年(1805)曾重建。现为砖石拱桥,跨度5米,宽3米,东堍踏步10级,西堍踏步7级,桥长11.20米。


  • 2006-12-20 20: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6楼

唐家桥

  位于平江路中段、胡厢使巷西端,跨第四直河分支胡厢使河西口,北堍与潘家桥东堍相边。见载于宋《平江图》。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2年再建。现为石板平桥,宽3.40米,长4.40米。


  • 2006-12-20 20: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7楼

古代的桥 
 
 
 
 
 
 
 
  说到桥,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不论是古桥还是立交桥,在我们这片集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中华大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看看你对桥了解的有多少呢? 
  桥的作用:简单地说,桥便是架空的道路。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现代,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丽风景。 

  自然的产物 

  人们都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是桥不是人们走出来的,是自然送给聪明的人类的。 

  时光倒转至开天辟地之时,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它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比如浙江天台山横跨于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后来,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是称为“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缘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我国早期的辞书称之为“绮”、“杠”、“榷”。如《说文》:“榷,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与桥有关的爱情故事 

  说到与桥有关的爱情故事,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白娘子与许仙,他们便是相遇在西湖之畔的断桥之上。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庄子·盗跖》中就有一个记载,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意思很简单,就是一对相爱的男女相约在桥下,山洪来了男子也不违约,最终抱着桥柱而死。这里面的“梁”便是“桥”,“桥”和“梁”在古代是异名而同义的两个单词,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桥,水梁也,从木,乔声。”两字互为通释。 

  我国古代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时间 阶段特征 
创始时期 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 
 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些木梁柱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如《诗经·大雅》载:“亲迎于谓,造舟为梁。”这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事。
 
发展时期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体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鼎盛时期 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 
 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型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和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饱和期 元、明、清 
 这时桥梁发展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旧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即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公路、铁路大桥的出现。
 



  后来,清朝灭亡、民国时期、中日战争、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我国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不断接受新事物,在桥梁的营建上,一方面沿袭老祖宗的精深技艺,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开始了现代化桥梁的发展历程。 

来源: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


  • 2007-1-1 10:4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8楼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故名。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 2007-1-1 11:1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29楼

天平山石桥


  • 2007-1-1 11:1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0楼

亭子桥

  位于市郊横塘镇


通贵桥

  位于东杨安滨北,跨山塘河。拱形环洞石级桥,明弘治初建。隆庆二年(1568)桥上曾现五色彩云,故又名瑞云桥。崇祯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再修。跨度7.20米,宽2.30米,长19米。桥侧有碑,字迹漫漶。桥栏刻有重建时间


  • 2007-1-1 11: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2楼

.


  • 2007-1-1 11: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3楼

.


  • 2007-1-1 11: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4楼

通济桥

  位于大新桥巷东端,跨第四直河分支大新河。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年(1797)曾重建。1974年重修。现为石板平桥,宽4米,长12米。


  • 2007-1-1 11: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5楼

通利桥

  位于菉葭巷东端,跨第四直河。见载于《平江图》清嘉庆十九年(1814)曾重修。现为石板平桥,跨度6米,宽3.50米,长12米。


  • 2007-1-1 11:2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6楼

吉利桥

  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


  • 2007-1-1 11:2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7楼

同里三桥

  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 2007-1-1 11: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8楼

网师园引静桥

  网师园中的引静桥,长2米,宽1米,架于水池尽端的小涧上,涧水两侧叠石陡峭,嵌有宋代石刻“盘涧”两字,而小桥两端则是花街铺地,衔接和谐,成了这座秀美园林的点睛之笔。


  • 2007-1-1 11: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39楼

乌鹊桥

  位于平桥直街南端,跨第三直河东南段。始建于春秋时阖闾建城之初,其地设有吴王鸟鹊馆,因名。直至清末民初,其规模之宏伟,仍属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拱桥之顶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体纯用武康石构成,雨后斜阳,明丹莹紫,至为壮观。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之句,明高启诗曰:“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妇女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桥危,遂改建上部为钢筋水泥平桥,下部赭红桥台留存。当时跨度5.50米,宽5.20米,长22米。桥面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石碑四块,其中两块镌修桥收支款项和《修桥记》;两块镌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1983年3月重建为单孔花岗石拱钢筋水泥平桥,花岗石空腹桥栏。跨径6米,宽8米,长12米。原汉白玉石碑桥联分嵌于东面桥拱两侧。


  • 2007-1-1 11: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0楼

吴门桥

  位于盘门外,跨古运河(南护城河)。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连,下设三洞。北宋元丰七年(1084)由石氏出资建造。初名“新桥”,由北段两座相连的木构大桥与南段一座石构小桥形成直线组合,清波三叠,故亦称“三条桥”。南宋绍定中改建为整体石级拱桥。盘门当时系苏州正南城门,此桥乃“步入吴门第一桥”,因名“吴门桥”。明正统间(1436-1499)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清顺治三年(1646)、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现存古桥重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系单孔花岗石拱桥,杂有少量武康石。底宽5.80米,顶4.80米,中宽4.80米,长66.30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0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而设。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常之靠背椅,桥额阴刻楷书桥名,为苏州所存最高单孔石拱古桥。始建于北宋,清重建。1963年3月20日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属盘门三景之一。


  • 2007-1-1 11: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1楼

.


  • 2007-1-1 11:2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2楼

.


  • 2007-1-1 11:2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3楼

西山庙桥

  位于席场弄西侧,跨山塘河。因旁有西山庙,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里人王延台等人助建,时称元庆桥,后改为今名。拱形石级桥,跨径6.70米,宽2.75米,长20.80米。


  • 2007-1-1 11:2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4楼

.


  • 2007-1-1 11:2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5楼

洗马桥

  位于张家港市章卿村,南宋赵匡裔为洗马所建。


  • 2007-1-1 11:2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6楼

下津桥

  又名通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跨上塘河(古运河段)。明成化十八年(1482)建。清代重修。1984年又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中宽4.80米,全长36.70米,净跨12.20米,矢高6米。青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桥台,南北踏步共59级。条石栏板,明清。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2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7楼

甪直众安桥

  众安桥,俗名麻皮桥,修茸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2年)。


  • 2007-1-1 11: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8楼

香花桥

  位于常熟虞山锦峰,跨拂水岩。按清《常昭合志稿》:“拂水岩上有拂水禅院,门外有石桥跨山涧”,即指此桥。民国《藏海寺志》载:“香花桥,光绪辛卯三月寺主道机募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路,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宽3.25米,长.50米,矢高1.60米,两端设踏步16级。明柱楹联两副,东联曰:“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西联曰:“雁齿横排去烟出没,虹腰高卧泉石奔腾”。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49楼

香花桥二

  位于吴江八都南港村,跨南港。据清乾隆《震泽县志》,系南宋所建。三孔梁式结构,排柱、石梁多为五康石,厂梁之间石板和两桥台夹杂青石和花岗石,属后代修缮所致。宽2.09米,长16.10米,中孔跨度4.66米,宽3.66米。每根石梁均由两端逐渐向中间增厚,外侧凿成弧形,于稳厚中显示逸秀,造型美观,保护宋桥风貌。宋。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0楼

斜塘永安桥

  位于斜塘镇西泾村,跨西泾。考其用材、结构、纹饰,当始建于宋代,明正统八年(1443)重建。3孔连缀平梁式五康石结构。全长24.90米,南北引桥分别长5.90米、5.85米。中孔跨度4.40米,南北两孔分别为3.65米、4.10米。桥面宽2.50米,厚0.75米,离水面3.60米。主体由17块巨石搭建而成,其中3块各重约10吨以上。石梁两端浮雕灵芝图案。宋。2002年10月22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1楼

兴隆桥

  位于吴县市甪直牛场弄附近,跨市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8~1487)清乾隆三十年(1765)修建。东西走向,单孔石拱形结构,武康石桥基,青石拱圈,花岗石踏步。宽2.37米,长17.60米,矢高3.51米,跨径7.20米。


  • 2007-1-1 11:3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2楼

星桥

  星桥(又名新桥)跨山塘河,桥南为星桥湾,桥北为山塘街,明成化二十年(1484)修。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为拱形环洞石级桥,宽1.80米,长26米,跨径8米。


  • 2007-1-1 11:3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3楼

.


  • 2007-1-1 11: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4楼

行春桥

  位于城市南上方山路,跨石湖北渚。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县赵彦贞修,宋范成大《行春桥记》云:“胥门以西,横山以东,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明成化间知县文贵再修。崇祯间郡人大司马申用懋再修,增石栏。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重修。半圆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0米,中孔净跨5.30米,矢高2.60米。花岗石砌筑,长系石则为武康石,端部雕兽面,殆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之俗。其时明月初起,桥洞中月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清代诗人尤侗有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萧。”宋代已有,清重建。1963年3月20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5楼

雪糕桥

  位于肖家巷东端,跨第四直河。据《宋平江城坊考》,因“张孝子搏雪为糕以奉亲”而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先后重修。原为砖砌石拱桥,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为石板平桥。桥上原有观音堂,现已拆除。1983年重修跨度4.50米,宽3.20米,长5.80米。


  • 2007-1-1 11:3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6楼

义兴桥

  位于太仓沙溪,跨老式七浦塘。相传明嘉靖间(1522~1566)知府刘世龙为表彰曾姓者好义而建木桥,原名曾家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为单孔石拱桥。宽3米,长8米,拱高3米,跨径4米。至今保持原样。清。1980年9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7楼

义兴桥 

  位于太仓沙溪,跨老式七浦塘。相传明嘉靖间(1522~1566)知府刘世龙为表彰曾姓者好义而建木桥,原名曾家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为单孔石拱桥。宽3米,长8米,拱高3米,跨径4米。至今保持原样。清。1980年9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8楼

迎阳桥


  位于常熟王庄镇,跨市河。始建年月未详。据其形制结构,当为清代中叶所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宽3.90米,长25.60米,矢高5.30米。顶石板上雕云龙太极图。梁枕石“迎阳桥”额。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59楼

禹迹桥

  位于吴江震泽宝塔街东,跨古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修,四十四年(1779)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宽4.30米,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水乡特有景观。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0楼

玉龙桥

  (原名玉虹桥)位于昆山玉山镇东门外,跨古娄江。明代中叶始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再建。三孔石拱型结构,拱券作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宽3米,宽4米,长约40米,高约8米。中孔跨径约22米,两边次孔跨径各约10米。共砌石阶72级。两堍均有东西向石阶引桥。桥面中央雕八卦风火图案,中孔顶部雕二龙戏珠纹,16根望柱均雕纹饰。明始建。清。1991年7月2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蓬莱曲桥

  留园里的小蓬莱,亲切如邻家女孩,两千多年了,桥上的紫藤花廊,每当春季,紫花串串,香气袭人,慢慢从桥上踱过,风雅极了。


  • 2007-1-1 11:3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2楼

月河桥

  (又名紫薇桥) 位于常熟梅李镇,跨月河。始建于宋代。明弘治间曾更名(紫微)弘治九年(1496)重建。单孔石拱结构,宽3.43米,长12.80米,矢高4米。两坡各设20级踏级。拱券由7节石板组成,桥面、桥墩均用五康石。宋至明。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3楼

越城桥

  位于市郊横塘乡石湖北侧,跨越来溪。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东西走向单孔石梁桥,全长33.20米,净跨9.50米,中宽3.60米,矢高4.80米。花岗石构筑路,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长系石端部雕神兽纹。明柱镌对联,北联曰:“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锓月色千秋”;南联曰:“十里荷花香连水,一堤杨柳影接行”。桥面石刻纹饰。条石栏板。两坡踏步东22级,西23级。宋代已有,清重建。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3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4楼

云庆桥

  (俗名钓渚渡桥)亦名鸟嘴渡桥。位于常熟张家镇卫浜村,跨羊尖塘、宛山荡、嘉菱荡相交汇处。民国《重修常韶合志》载:“钓渚渡桥在云庆庵前,亦名云庆桥,士人呼为大桥,明崇祯间范祢恬兄弟重建,沈颢有记。清康熙嘉庆间修之。”三孔石拱桥,青石夹花岗石砌筑。宽2.50米,长39米,矢高10米。枕石镌“云庆桥”额。跨度较大,气势甚宏。张桥卫浜。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4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5楼

张公桥

  (原名张公祠桥)位于香花桥东、殿基巷北端,跨第一横河。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原为横条石板桥,1979年重建为石板平桥。宽2米,长12米。


  • 2007-1-1 11:4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6楼

张香桥

  位于石板街北端,跨第一横河。建造年代无考。相传唐时有富室使妇女张香与长工相恋,被发觉后投河徇情,乡人乃以其名名桥。原为木结构平板桥,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为石级平桥,后改为石板平桥,石栏。1965年重修。宽2.80米,长10.90米。


  • 2007-1-1 11:4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7楼

斟酌桥

  山塘街绿水桥西(虎阜大桥西),跨山塘河支流。相会春秋时越国范蠡和西施曾途经此桥,并停留议事,故名。清张大纯有《过斟酌桥》诗云:“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明万历十三年(1585)乡人引相泰改建为石梁石面桥。清嘉庆三年(1798)苏州知府任兆炯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春堂重修,并改桥栏为铁栏。1977年修建拓宽,6.40米,6.30米,19.60米。


  • 2007-1-1 11:4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8楼

植里古道及桥

  西山镇。1997.7.28


  • 2007-1-1 11:4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69楼

志成桥

  位于福民桥东,跨第三横河。“志成”寓“众志成城”之意,与公和桥同为当地“市民公社”于民国六年(1917)主持募建。1984年改建。现为条石板梁(四块)单孔平桥,条石桥栏上再加铁栏杆。跨度6.80米,宽2.10米,长8米。石梁侧面正中刻阳文隶书“志成桥”三字,外各套圆圈;旁刻阴文小字“民国六年”“道养市民公社募建”。


  • 2007-1-1 11:4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0楼

中和桥2

  位于吴江盛泽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两桥台各有一拱形汇水孔,上有眉额,南为“波月”、“媚川”;北为“悒秀”、“梯云”。两侧桥联分别为:“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贯文风”;“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点明周围自然环境,蕴含明末才子孙卜舜年有关典故。清。1986年7月1日
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4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1楼

忠信桥

  位于望星桥南,跨第四直河。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原名中信桥。民国初年改现名。现为条石板梁单孔石级拱桥,东坡16级,西坡13级,跨度4.50米,宽3.20米,长21米。


  • 2007-1-1 11:4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2楼

周泾桥

  位于太仓城厢东门街,跨至和塘。原名海门第一桥。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三孔石拱结构,一色青石砌筑路,拱券分切并列,全为元代式样。宽4.70米,长17.26米中孔拱高4.77米,跨径11.60米,桥面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门第一桥”五字。桥栏石上刻有牡丹、缠枝花和动物追逐腾跃两种浮雕图案,形象逼真,刀法粗纩,为典型的元代石雕风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11:4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3楼

周通桥

  (又名迎春桥)位于园林桥东,跨第一横河,见载于《平江图》。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改建为石板平桥,石桥栏。宽2米,长9米。


  • 2007-1-1 11:4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4楼

口子桥


  • 2007-1-1 11:4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5楼

蟠龙桥

在苏州人民桥以西


  • 2007-1-1 11:4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6楼

千灯马路桥


  • 2007-1-1 11:4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7楼

市郊纤道上的石板桥


  • 2007-1-1 11:4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8楼

尚义桥


  • 2007-1-1 11:47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79楼

阊门下塘红桥


  • 2007-1-1 11:4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0楼

五峰园弄口宝盛桥


  • 2007-1-1 11:4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1楼

落瓜桥

在观前街东


  • 2007-1-1 11:4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2楼

阊门内崇真宫桥


  • 2007-1-1 11:5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3楼

郭家桥


  • 2007-1-1 11:5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4楼

双塔桥


  • 2007-1-1 11:5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5楼

松陵长安桥


  • 2007-1-1 11:5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6楼

松陵运河纤桥


  • 2007-1-1 11:5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7楼

同善桥


  • 2007-1-1 11:5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8楼

唯亭仁善桥


  • 2007-1-1 11:5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89楼

渭塘万安桥


  • 2007-1-1 11:5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0楼

东溪桥


泰来桥


  • 2007-1-1 11:5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2楼

震泽镇虹桥


  • 2007-1-1 11:5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3楼

平望镇东林桥


  • 2007-1-1 11:5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4楼

湘桥官桥


  • 2007-1-1 11:5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5楼

车坊香花桥


  • 2007-1-1 11:5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6楼

甪直香花桥


  • 2007-1-1 19:3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7楼

甪直南大桥


  • 2007-1-1 19: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8楼

甪直近利桥


  • 2007-1-1 19:4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99楼

甪直古桥


  • 2007-1-1 19:4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0楼

木渎廊桥


  • 2007-1-1 19:5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1楼

.


  • 2007-1-1 19:5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2楼

木渎永安桥


  • 2007-1-1 19:5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3楼

.木渎吉利桥


  • 2007-1-1 19:5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4楼

行善桥


  • 2007-1-1 19:5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5楼

徐贵子桥


  • 2007-1-1 19:5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6楼

鸭蛋桥旁的廊桥


  • 2007-1-1 20:2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7楼

艺圃石桥


  • 2007-1-1 20: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8楼

光福寺铜观音古桥


  • 2007-1-1 20:3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09楼

望湖桥


  • 2007-1-1 20:3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0楼

环秀山庄假山上石桥


  • 2007-1-1 20:3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1楼

狮子林接驾桥


  • 2007-1-1 20:3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2楼

天平山麓小溪上石板桥


  • 2007-1-1 20:3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3楼

石公山石拱桥


  • 2007-1-1 20: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4楼

拙政园桥


  • 2007-1-1 20: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5楼

.


  • 2007-1-1 20:3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6楼

拙政园曲桥


  • 2007-1-1 20:4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7楼

.


  • 2007-1-1 20:4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8楼

宝带桥

  在苏州城面三公里处,位于大运河与澹台湖(太湖岔港)贯通口上,与运河平行。地处苏州至杭、嘉、湖地区要隘。据史志记载,唐代沿大运河所筑纤道中断于澹台湖,而此处水急波高,不利舟楫,致使粮船滞集。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间(816—819),苏州剌史王仲舒献束身宝带,募集资金,延工规划构筑长桥。桥为“挽道”,故一反江南常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为使湖水通畅,采用多孔、狭墩结构。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而建成。彼此,船工纤夫皆受其利。宋、元以后曾失修坍塌。明正统间(1436—1446)兴工,庐陵周恂如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此地,与苏州知府及吴县、长洲知县商议重建此桥。正统十一年(1446)兴工,当年冬十一月落成,“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能巨舰”,即现今所见形式。清同治二年(1863)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为镇压太平军,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致使北端26也全部崩塌。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又炸毁南端6孔,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复。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又拨款维修,桥貌焕然一新。现桥宽4.10米,全长317米(内两端砌驳引道67米),桥下53孔联缀,孔径总长249.80米。南端引桥墩长43.80米,北端引桥长23.40米,桥堍呈喇叭形,宽6.10米。桥两端原有青石狮一只,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与28孔之间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与赵州安济桥、北京芦沟桥等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始建。石塔为宋物。明清重建。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0:4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19楼

.


  • 2007-1-1 20:4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0楼

枫桥

  枫桥地处苏州西南端,离城仅五六里。南北舟车在此交会,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因唐代时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枫桥又作封桥。枫桥是江南随处可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只是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的诗作后,从北而名噪天下。枫桥地带由于舟车云集、商旅际会而异常繁华,是旧时苏州物资的集散交流中心,苏州旧有“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的。


行春桥

  苏州西南6公里处有石湖,为著名旅游景点。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南宋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退休后即在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在湖东面田圃相间,水系杂错之处有一座行春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且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


  • 2007-1-1 20:4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2楼

安德桥
  位于吴江平望司前街,跨古京杭运河与古頔塘交汇处。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宽4.53米,长54米,矢高9.30米,跨径11.50米。形制壮观,为吴江境内桥梁之最。唐颜真卿任湖州剌史时曾游平望,作《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其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过平望》诗云:“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登桥远眺,可见莺月豆湖,淼然一波,天光一色,一望皆平,心旷神怡。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0:5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3楼

安民桥
  位于吴江平望北前街,跨古运河。俗称北渡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始建。崇祯二年(1629)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拱型结构。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均由花岗石砌置。拱券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宽4.60米,长36.70米,矢高8米,跨径9米,其矢1:1.125,为江南水乡罕见之陡拱桥。多处券石上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之题刻。桥上原有关帝阁,现不存。明。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0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4楼

庵桥
  位于太仓沙溪,跨老七浦塘。始建于宋代,原为木结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建为单孔石拱桥,光绪十年(1884)曾重修。宽3米,长8米,拱高3米,跨径4米。至今基本保持原样。清。 1980年9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0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5楼

吴江八坼镇万安桥


  • 2007-1-1 21:1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6楼

吴江八坼合浦桥


  • 2007-1-1 21:10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7楼

白龙桥 

  位于吴江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桥联曰:“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尽浪,好从饮水更思源”。清。1986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1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8楼

白蚬桥


  • 2007-1-1 21:1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29楼

板桥

  位于阊门内石幢弄南头,跨古城北部第一横河。建筑年代无考。石板桥,跨度9.90米,宽1.80米,长16.20米。


  • 2007-1-1 21:1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0楼

北马路桥 

  位于齐门外大街北端。《吴县志》称义成桥。因正对街口,故俗称北马路桥。清康熙年间重建,同治六年(1867)修建。1981年整修加固。现为石拱桥,跨度18.20米,宽3.13米,长31米。桥形宏伟高大,与南马路桥同一造型。


  • 2007-1-1 21:1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1楼

北新桥

  (原名永安桥,俗名北心桥) 位于常熟唐市镇河西村,跨尤泾。据其形制,当为清代中叶所建。三孔石拱桥,基础为石龙石,桥身为花岗石,拱券以分节纵联并列式砌置。宽3米,长51米,中孔矢高7米,跨径12米,左右小拱各矢高3.80米,跨径各8米。气势甚雄伟。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1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2楼

北新桥

  位于张家港市泗港西新村,东西横跨蔡港,建于元末清初.


  • 2007-1-1 21:1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3楼

彩云桥

  位于市郊横塘镇,原跨京杭运河。始建年代无考,明清二代曾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重建。东西走向三孔石拱桥,长38米,中宽3.70米,中也矢高5.60米,净跨8.50米,两边孔较小。花岗石构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西端引桥分南北落坡,东端引桥在河中折北落坡,经堤岸通驿亭。东次孔内有纤道。条石栏板。两坡砌条石踏步。因京杭运河改道拓宽,于1991年12月1日工程按原样迁建,跨胥江。为不影响太湖进入苏州石城,在西堍引桥增辟桥沿数孔。因遇流沙,桥墩改为反拱状,现桥洞为完事的圆圈。宽度拓为3.90米,长度增至56.61米,西堍与驿亭相接。1992年6月8日竣工。明代已有。1928年重建。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1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4楼

仓桥

  位于长洲路折北西侧,西出张思良巷,跨第三直河之东南段。宋《平江图》中无此桥。明、清时称“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旧有义仓在附近,故名。1984年大修。现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实腹桥栏。跨度4.20米,宽3.50米,长14.40米。梁侧阳刻楷书桥名,外各套圆圈;两旁阴刻小字“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


  • 2007-1-1 21:1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5楼

沧浪亭无名平桥


  • 2007-1-1 21:1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6楼

长寿桥 

  位于常熟虞山锦峰拂水岩上,跨拂水涧。据载,明世宗以泥金彩绘斗姥及真武像各一轴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讷不敢藏于家,特在拂水岩上建真武院供奉,并建此桥。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1949年后加置铁制桥栏。单孔平桥,墩基用青石,面以三根花岗石条并列架成。宽1.50米,长15米,高4.90米,净跨4米,南向梁端镌“长寿桥”额。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1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7楼

常熟福庆桥


  • 2007-1-1 21:1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8楼

拂水桥

  (俗名三条桥) 位于常熟虞山镇西门外,跨山前塘。原名福庆桥,因正对虞山拂水岩,故又称拂水桥。考石质及形制,当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中期。单孔石拱桥,原为石灰石基,后经屡次修建,桥身易为花岗石。宽3.80米,长31米,矢高4.60米。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18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39楼

常熟华阳桥


  • 2007-1-1 21:19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0楼

朝天桥

  位于葑门外油车场东,跨葑门塘向南分岔外河,东对黄天荡,故名。建于清代。原系石级高串平桥,后改为弹石斜桥,五石条并列为梁,砖砌桥栏。跨度5米,宽3.20米,长30米。


  • 2007-1-1 21:21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1楼

程家桥

  (俗名二条桥)位于常熟虞山镇西门外,跨山前塘。据清乾隆《常昭合志》载,以桥畔原有明代工部尚书程宗祠墓,故名。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修,咸丰间又修。单孔石拱桥,青石与花岗石夹筑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宽3.30米,长31.80米,矢高7.20米,跨径10米。两侧明柱各镌桥联:“愿天常生好人,原人常行好事”。整桥跨度较大,气势甚壮。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2楼

垂虹桥遗迹

  位于吴江松陵东门外,跨太湖通往京杭运河及吴淞江的隘口。原名往桥,俗称长桥。因桥形“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又名垂虹桥。初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为石墩木桥。南宋德祜元年(1275)毁于兵乱,同年(亦即元至十二年)重建为85孔,元大德八年(1304)增至99孔。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长500米,桥中建方亭,名曰“垂虹”,歇山顶,前后设拱门以便通行。桥两堍立“汇泽”、“底定”两亭,并镇以石狮。明永乐二年(1404)改砖砌桥面,翼以层栏。明成化、清康熙及嘉庆年间几经修缮。至民国四年(1915),桥堍两亭、石狮、桥面栏板已无存,桥孔亦半陷陆地,环以庐舍,仅存44孔,曾加整修。1952年又稍加整修。1967年5月2日夜大部塌毁,今仅存东西两端十数孔。历史上曾有百余位名人为之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宋王安石盛赞:“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宋米芾经此,题曰“垂虹秋色满东南”。元。现存两端桥孔若干。1983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22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3楼

大觉寺桥

  位于吴县车坊大姚村,跨大觉寺南小河。大觉寺四周有小河环绕,现仅剩僧庐数间。桥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梁式石桥,面为武康石,基础为青石,其金刚墙以块石错缝累迭而成。宽2.70米,长5.15米。桥面由五块略带拱势的长石条组成,中间三块较宽,两侧各有一块略高,组成沿口。沿口石侧面雕饰精美图案,东侧为二龙戏珠,西侧为宝珠、蝙蝠、仙人、天马等。梁头雕捧钵金刚力士,形象十分古朴。宋。1995年4月19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2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4楼

甸桥

  (俗名殿桥、头条桥)位于常熟虞山镇西门口,跨山前塘。始建年月未详,据石质及形制,当为明代所建,清中叶重建。明《常熟县志》称“田桥”。清《常昭合志》改称“殿桥”。民国八年(1919)又修改镌“甸桥”额。单孔石拱桥,基础用青石,桥面以花岗石砌筑。宽3.16米,长34米,矢高5.60米。两侧明柱均镌“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清。1982年11月17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7-1-1 21:23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5楼

东庙桥

  位于吴江七都横塘村,跨横塘。始建年代未详。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曾加修建,故又名绍定桥。三孔梁式结构,梁、柱、台均用武康石。宽2.10米,长21.50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4.60米,高4.31米。民国年间增置花岗石桥栏、望柱。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侧又凿成弧形,不仅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整个桥面略成拱开明,造形美观。中孔石梁中间刻有“绍定”两字,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组流云图案,形状各异,刻工精美。宋。1995年4月19日公布为省文保单位。


  • 2007-1-1 21:2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6楼

东薛家桥

  位于带城桥南端东侧竹辉路上,跨南园河第二南向分支。始建时间无考。1972年重建,宽2.50米,跨度2.70米。1994年竹辉路东延时重建为钢筋水泥平桥,水泥花格桥栏。跨度5米,宽21.60米,长10米。


  • 2007-1-1 21:24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7楼

敦化桥

  位于汤家巷与王洗马巷之间,跨第一直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里人募建,民国十六年(1927)四月新阊市民公社重建。原为单孔石板平桥,现为钢筋水泥结构,铁制栏杆。跨度5.60米,宽2.90米,长13米。


  • 2007-1-1 21: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8楼

枫桥

  位于阊门外枫桥镇铁铃关前,跨古京杭运河南北走向段。据传旧时皇粮北运,经该河段时禁止其他船只通行,故原称“封桥”。或谓旧时朝开航,夕闭航,故称“封桥”。后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衍为今名。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云:“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往来之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明代诗人高启有“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之句。始建确切年代未详,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1984年又修。长39.60米,中宽4.40米,矢高5.70米,净跨10.50米。花岗石构筑,拱券纵联分节联砌置。桥面石镌轮回纹,东西两坡砌踏步,东坡30级,西坡28级,东坡落于铁铃关拱门内。额镌“重建枫桥”四字,桥南明柱刻“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同治六年丁卯八月重建”;北面镌桥联:“凶人语恶作恶行恶三年天必降之祸,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必降之福”砖砌栏板,间石望柱,覆以石条。


  • 2007-1-1 21:25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49楼

.


  • 2007-1-1 21:26
  • 回复
  • 松弦青桐
  • 121位粉丝

150楼

福民桥

  ①位于明清两代苏州府衙(今苏州人民大会堂)前,跨第三横河。明宣德五年(1430)况钟任苏州知府时建。旧时衙门前之桥多以“福民”为名,取义“造福黎民”。嘉靖元年(1522)曾重修。1984年改建为单孔条石板梁平桥,沥青铺面,宽4.50米,长8米。并移宋代所建百狮子桥(在望星桥北)部分武康石桥栏于此,有舞狮24对,矫健活泼,至为可贵。②位于长洲路原长洲县衙(今苏州职业大学)门前,跨第三直河东南段。明洪武元年(1368)设长洲县衙时建。原为条石板梁单孔平桥,1983年重建为钢筋水泥平桥,花岗石桥栏。跨度5米,宽2.90米,长6米。


富民桥

  (俗名清水桥) 清。港口。1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