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艺楼梯扶手安装视频:道德情操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6:16
粘贴《道德情操论》地址到我的Blog ");//-->
《道德情操论》内容简介: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要正确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学之父的这本巨著是必读作品。 作者:

亚当·斯密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05-01]查看《道德情操论》的评论

道德情操论

本书相关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家宝
·温总理与《道德情操论》 ·名人对《道德情操论》的评价 ·各方对《道德情操论》的评论 ·《道德情操论》目录 ·译序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一)适当感

  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1 “同情”是人的天性 ·2 “同情”也会感染 ·3 相濡以沫的快乐 ·4 纠正“不合适”的情绪 ·5 面对无瓜葛的客观事物 ·6 面对特殊关系的事物 ·7 可敬的美德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二)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

  我们对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觉得反感,强烈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厌恶。一些古代哲人认为,这些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冲动削弱了人性的尊严。不过按照这种思路,许多我们和野兽共有的情绪看起来都不像是兽性,例如怨恨、自然的感动,甚至感恩。别人身体的欲望让我们觉得非常恶心,其实是因为我们对此没有同感。
·8 源于身体的种种激情 ·9 我们会感同深受 ·10悲剧和爱情剧吸引我们的是爱情带来的痛苦 ·11不友好的激情 ·11不友好的激情续 ·12友好的激情 ·13 自私的激情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三)顺境和逆境

  我们对悲伤的同情跟对快乐的同情相比虽然未见真切,但却更值得注意。“同情”一词最确切的原意是指对别人的痛苦而不是快乐抱有同感。一位已故的敏锐有识的哲学家认为有必要论证一下我们对快乐的同情也是真诚的,祝贺也是出于人类的天性。我相信没有人觉得怜悯也需要这样的论证。
·14 同情悲伤一般要强于同情快乐 ·15 悲伤的同情总让人难受 ·16为什么有人不停地最求财富和地位? ·17 东方式的“吾皇万岁” ·18 爱情往往会让位于野心,而野心却…… ·19 嫌贫爱富的风气 ·20 趋炎附势的人

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当我们看见有人遭到欺凌迫害时,我们同情他对施暴者的怨恨,丝毫不亚于同情他自身的痛苦。我们很愿意看到他对仇人的报复,无论何时,只要他想要自卫或报复,我们都会摩拳擦掌准备拔刀相助。如果他在争斗中死去,我们不仅会同情他的亲朋好友们的愤怒,而且会为已经毫无知觉和感情的死者想象出一种愤恨之情。由于设身处地的想象,我们仿佛进入了他的躯体,为这个已经死亡的血肉模糊的残躯注入了新的生命,我们以此在内心深处体会着他的感觉,通过一种想象的同情,我们像往常很多时候一样感受到一种当事人无法产生的情绪。似乎只是一种责任感让我们在想象中为他受到的无法补偿的巨大伤害而潸然泪下,因为我们觉得他的遭遇理应得到更多的关心。
·21 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22 正义与仁慈两种美德 ·23 正义和悔恨的感觉,以及对优点的自觉 ·24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

  我们是否赞同自己的行为,其根据似乎与我们据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原则完全相同。我们是否赞同他人的行为,根据的是当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能否充分同情导致其行为的情感和动机。同样,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时,是否表示赞同也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对影响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25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26 生来就希望被人热爱 ·27 每个人心中有两个法庭 ·28 如果中国有一场地震 ·29 个人与他人 ·30 两种不幸 ·31 坚强不屈·公正的旁观者 ·32 所谓责任感 ·33 习惯和风尚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34 个人品质对别人幸福的影响 ·35分享快乐、维护社会秩序才是更好的“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