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拐李葫芦的故事:薄熙来:对百姓疾苦麻木不仁 经济发展想快也快不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3:24

     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将于明日开幕,主题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将在全委会上敲定。从明确提出民生导向型发展,到正在酝酿的“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布局,似乎可以看出重庆这个西部大城市追寻“后来居上”的改革与发展逻辑。

到了在“后半句”多下工夫的时候

“不必等到发展的高级阶段,再去研究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问题。”记者在探访重庆期间听到了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这一主张。

他认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兼顾,考虑好、处理好城与乡、工与农、发展与分配的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他说,“我们敢下这个决心,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思考的基础上。”

十七大后不久,薄熙来就任重庆市委书记,三年多来令这座西部山城热词频出,新闻不断,屡为外界瞩目,“打黑”、“唱红”、“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如今,又多了一个“促进共同富裕”。

薄熙来把前述热词归为一个,为了改革开放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他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先富”到“共富”的愿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活力,使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0多年过去了,‘前半句’已基本做到了,今后还必须坚持,同时要在‘后半句’多下工夫。”薄熙来说,“缩小三大差距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到了要做好促进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的时候了。”

“如果对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只顾发展经济,想快也快不了,路子会越走越窄。”薄熙来说。

共同富裕,人类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在叩问、求解这一难题。“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都没有做到。”薄熙来说,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要努力实现的小平同志的遗愿。

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提至一半以上

解构重庆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的逻辑关系,并非排他结构,而是希望建立起两手抓、两促进的共融关系。

人们一直纠结于“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先后之分。“做大蛋糕”无疑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而另一方面,薄熙来则认为,一边要把蛋糕做大,一边要把蛋糕分好,某种程度上,只有“分好蛋糕”,分得合理,分得公平,大家才有更高的积极性,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重庆提出,到2015年要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且规定每年按上年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当然不是“劫富济贫”或者“限制富裕”,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一方面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一方面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此种愿景能够激发出更大的社会活力。黄奇帆说,在有关促进共同富裕的文件中,重庆明确提出,“公民合法财产不容侵犯,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物权,充分保护个人合法财产,有效保护广大群众投资创富的积极性。”

A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路径

规划目标:到2015年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当前的0.42降低至0.35。

{让全市30%左右的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置于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之下。“住有所居”点燃走向富裕的希望}

公租房:不做“房奴”也是增收

“长安居,大不易”。当这则关于白居易的文坛轶闻,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尴尬,高房价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排斥和拒绝,已无需笔墨描摹。

重庆解开“住有所居”的钥匙是提出了“市场+保障”的双轨制住房供应模式,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将全市30%左右的中低收入城市居民置于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之下。去年春天,重庆抛出这项庞大的民生住房计划。

“政府建公租房,本来的‘房奴’变成了被解放的消费者,一户居民一年住房省一万元,就可多消费一万元”,黄奇帆这样解读公租房的增收账。重庆的公租房,约一半配租给农民工,此举打消了农民进城后的一大隐忧;一到两成配租给毕业不久的大中专学生;剩下三成左右配租给城市中低收入原住民;五年后可自愿购买。

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公租房带给他们的不单单是“住有所居”,还有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走向富裕的希望。

{没有充分就业,就难有富裕之机。抓住这个要素就抓住了缩小贫富差距的敏感点}

新增岗位330万:失业是最大穷困

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是最大的穷困。一个硬指标写进了重庆的规划:到2015年失业率下降到3%左右,要成为全国就业最充分的地区之一。而在全国和诸多地方的目标中,这一数字一般为4%。

“有了工作,就有收入,就是在缩小贫富差距。”市长黄奇帆说。为实现3%的目标,重庆将增加150万个工业岗位、180万个服务业岗位。

创造330万个就业岗位的“底气”从哪里来?首先来自于重庆近年来由传统老工业基地向内陆开放高地的转型发展。重庆决策者认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重庆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西部的开放高地。

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先后形成20个百亿级园区、一大批百亿级企业,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金融业,连同传统产业优势,共同构筑起新产业高地。

去年重庆工业销售值突破1万亿元。“5年后将达到2.5万亿元,按照一个工人平均100万元的产值,大约可增加150万个工业岗位。”在黄奇帆的算盘中,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社区家政、养老娱乐、消费服务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大约可增加180万个岗位。

{扶一把民众创业,搭一个创富台阶。“微型企业”是中低收入者自我创造、自主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渠道}

15万微型企业:以创业推创富

扶一把民众创业,搭一个创富台阶。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微型企业纳入“民生十条”,这一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等。

对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颇为诱人的计划。个人投入10万元创业资本金,即可获得政府5万元以下的补贴,政策贷款10万元,总共便有25万元的启动资金,且经营期间还能获得与资本金等额的税收返还;企业再投入,财政就再补助、税收就再返还,直到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如此算下来,相当于零成本创业。

从去年8月到目前,登记的微企达2.9万个,带动22万人就业。重庆的目标是:到2015年,企业总数要由目前的20万个增加到50万个,个体户要由目前的70万户增加到150万户。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微型企业’是中小企业的摇篮,是中低收入者自我创造、自主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渠道。”黄奇帆为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不在扶持创业上做文章,可能到现在就多了20万人失业在家,政府一年要给每人补助约5000元,20万人就要掏10亿元,肯定不如把这10亿元一次性拿出来办2万个微企,不需要每年都掏钱,以后还会产生税收,会带动更多人就业,“这个事情其实就是用治病的钱用来强身健体,投入、产出都非常划得来。”

今年,重庆还将拿出9亿元专项资金,发展3万微型企业,到2015年争取培育起15万个微型企业。

B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路径

规划目标:城乡收入差距将由目前的3.4:1缩小到2.5:1左右。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生的坐标转换,将是重庆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

让千万农民成“有地市民”

今年6月举行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记者听到了黄奇帆与一位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知名专家交流讨论。按照重庆提出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实际上要求“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要保持连续5年每年增长18%,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快一倍。这位专家对此可行性尚有担心、有保留。

黄奇帆则信心满满。他解释说,实现这个目标有赖两大“制度创新妙手”。首先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所产生的统计坐标转换,将是重庆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这绝不亚于承包制对农村经济的释放作用”。

对此,重庆市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倾斜机制:在农民获得城市户口后有一个过渡期,不仅享有城市的“五件衣服”,还可保留农村的土地财产。如此一来,避免沦为生活无着的失地农民,而成为“有地市民”。

截至目前,全市转户210多万人,仅退出60亩宅基地,且多为废弃之地。黄奇帆计算着这一“妙手”在缩小城乡差距棋局中的效应:按目前进度,5年内重庆会有500万农民转户进城,全市农村人口从2000万降低到1500万左右,同样是3400万亩耕地,农村人均占有资源量增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分母变小了,农民人均收入必然会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增加500万人口,分母变大了,在统计上就会将城市平均收入缩小一点。这一增一减,加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目标高出城镇居民6个百分点,“达成到2015年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的目标,几乎是可以确定的。”

让农民成有产阶层

让农民有更多条件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黄奇帆与专家讨论时抛出的另一个“奇招”。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分析说,城乡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物质资本差别大,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的界定,让农民拥有“三权三证”(承包土地使用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农民住房产权证),可以抵押、转让,这样农民拥有的物质资本就能从无到有。

2007年中,重庆与成都一并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推动农民增收。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对记者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缩小三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手段,类似土地确权的制度变革。“有时候一项制度的推动,便可促成财富的爆发性增长。”

按黄奇帆的说法,“有了这个创新举措,农民的资产一下就变活升值了。理论上全市农民已拥有了1万亿元的财产权。全市3000万亩承包地,一亩地算一万元,就是3000亿元;6000万亩林地,一亩地算5000元,总计3000亿元;近400万亩宅基地,按照‘地票’目前均价15.5万元/亩计算,总价值为6000亿元左右。三项相加,再去掉集体所有权的15%,算在农民头上的使用权财产就是1万亿元。”

C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路径

规划目标:按GDP衡量的主城与边远区县差距,由2.2:1缩小到2:1左右。

{要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主城和边远地区的人均财力相差就不能太大}

打造城市群:有太阳、月亮、星星

展开重庆地图,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如同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以主城区为核心的1小时城市经济区这“一圈”是“凤头”,渝东北和渝东南是“两翼”。

“凤凰”的翅膀十分沉重,以三峡库区、民族山区为主的“两翼”地区基础条件差,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离开了“两翼”,重庆这只“凤凰”就飞不起来。为此,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构建县域内发展机制为着力点,重庆大力发展区县城经济,提升小城镇联接城乡的能力。

针对欠发达地区财力不足的现实,重庆调整市级对区县税收分成比例,确保财力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区县倾斜,将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10万元以上,以求逐步将“一圈”与“两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分层次推进城市群建设是重庆缩小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战略。根据重庆“十二五”规划,主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将三峡库区的万州建设成为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提速发展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区域中心城市。

黄奇帆认为,这种有太阳、有月亮、有星星的城市群,大中小均衡合理,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千万级人口的主城与5个百万级人口的城市互动,5个百万级人口城市又与二十来个几十万人口级的城市互动,形成网络辐射效应。

“改住房、修公路、建水厂,生活条件大变样;种蔬菜、喂土鸡、牧牛羊,三年增收一万元。”这是三峡库区云阳县农民邹道树写的一副对联,描述的是重庆“两翼万元增收”工程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