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求实中学教师待遇:稻盛讲演 (超越经济波动,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200911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06:32

稻盛讲演全文 (11月2日)

 

我是刚才承蒙介绍的稻盛和夫。

今天,在中国有代表性的企业家面前有发言的机会,我感到十分荣幸。请允许我向赐予我这个机会的《中外管理》总编杨沛霆先生,向《中外管理》杂志理事长兼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向为筹备“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辛苦操劳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讲演的题目是“超越经济变动,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从去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迅速恶化,因为波及到实体经济,出现了整个世界同时萧条的局面。直到最近,经济才开始走出谷底,有所恢复。但是,美国的景气状况等各个方面仍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仍然高调宣布要达到“8%的经济增长率” ,同时发表了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世界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站到了前列。但同扩大内需相比,因为出口还远未恢复,据说企业效益的增长不够理想。

由此看来,这次由美国金融机构破产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真所谓是“百年一遇”,超越了国界,给各国经济乃至企业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回顾过去的世界经济,变动起伏是反复出现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景气不景气总是交替产生,时而还会发生经济的大萧条、大地震,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冲击。

比如,俯瞰我亲身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从战败后的废墟中崛起,长达半个世纪,看起来似乎是持续成长发展,但实际上,日本经济是在反复的经济变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经济变动的波涛之中,日本企业荣枯盛衰的故事不胜枚举。有的企业被这种波涛冲垮,有的企业乘风破浪,在经济变动中获得飞跃发展。实际上,包括中小企业在内,为经济变动的旋涡所吞噬因而倒闭的企业的数量更大。

翻开日本战后的产业史,呈现出的可谓是“尸骨累累”的景象。事实上,只有那些越过了累累尸山的企业,直到今天依然繁荣兴旺,发展势头不减。

释迦在形容人世时,曾用“诸行无常”一语道破。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大潮中翻滚的企业境遇之严酷,正如释迦所言。但是,变幻莫测正是这人世的“命运”,今后也一样,无法预测的经济变动的波涛仍将不断地冲击企业。

这种时而袭来的经济变动,既然如“命运”一样无法回避,那么我们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思考、应该如何来执掌经济之舵呢?我想结合我平时的思考,以及我实际应对经济变动的经验,来展开今天的话题。

 

首先,我想简要地回顾一下变化频繁的日本战后经济产业的历史。这对当今取得惊人的经济发展的中国来说,或许可供参考。

1945年日本战败,全体国民团结一致着手经济的复兴。但是,刚战败后的日本经济非常困难,国内的工厂、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大半损毁,同时海外的日本人大量归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

当时的日本,除了每一位国民面对废墟、向往富裕的愿望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但正是这种渴望富裕而催生的勤奋,成为日本从焦土中奋起的原动力。全体国民为追求富裕而拼命工作,他们汗水的结晶创造了日本经济的“世界奇迹”,带来了经济复兴的丰硕成果。

 

1960年政府发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致力于大幅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1964年举办了东京奥运会,同时贯通日本东西的大动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社会基础设施快速建成。1970年大阪世博会开幕。

这期间,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迅速普及。当此“家庭电器化时代”到来之际,1960年代,我们京瓷公司作为生产电视机显象管用陶瓷绝缘品的厂家,迎来了创业期。

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标志,由出口产业拉动,以年增长率9%的速度持续发展。但进入70年代,快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走到了转折的关头。

 

这就是1971年的所谓“尼克松冲击”。美国因为连年的贸易逆差而放弃了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之前的20多年里,汇率被人为控制在1美元=360日元的水准上。习惯了这种汇率的日本出口产业不得不改变经营的方向。

 

努力削减成本以维持价格竞争力,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独创性的产品,日本的产业结构被迫向高附价值的方向转变。

 

在这过程中很多企业被淘汰出局,但作为整体而言日本经济仍然持续增长,经常收支的盈利状况并没有改变。但不久日本又受到了石油危机的冲击。

 

因中东原油价格飞涨引发的石油危机,使企业订单急剧减少、原材料成本迅速攀升,日本企业一时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但是由于企业的拼命努力,最终克服了这次空前的经济危机。有关我处理石油危机时的经验,后面还要谈到。

 

克服了连续两次的石油危机,日本企业进一步加强了竞争能力,日本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由于日本出口大幅增加,使日美之间贸易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在美国的强硬要求下,为修正贸易失衡,日本以钢铁、汽车为主,自行限制对美出口,同时采取降低关税等措施,促进美国的进口。日美间的贸易摩擦虽然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后来日本企业采用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等方法,使这个问题逐步趋向缓解。

 

回头来看,伴随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而导致的日元升值,虽然对日本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进口成本和海外投资成本降低的好处。而更重要的是,日元升值反而成了日本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契机,因为日本企业为了消化日元升值的压力,在企业合理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后,1985年的“广场协议”使日元进一步升值。1995年日元甚至创纪录地升至1美元=79日元。 “再绞拧已干了的毛巾!” 许多日本企业彻底地提高效率,取得了更大的经营成果。

 

1995年的超高日元汇率,对出口比例超过40%的京瓷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全公司团结奋斗,彻底削减成本,虽然销售额一时有所减少,但利润率却没有下降,一直确保在20%左右。

 

以“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为契机,资金开始从海外流入,同时为了救助因日元升值而陷于困境的出口产业,国家实行了宽松的金融政策。

 

由于这些原因,从198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经济中投机热迅速升温,特别是对股票和土地的投资,不仅企业,连个人也都踊跃参与。

 

股票市场的平均股价仅仅5年就涨到了3倍,6大城市的地价也在短短几年中飙升到了3倍。升值再升值,一时坊间甚至流传着“东京23个区的地价足以买下整个美国国土”这样的神话。

 

日本很多企业遵照金融机构的劝导,热衷于土地和股票的投机。但是我们京瓷决不依靠投机获利,我们一如既往,专注于事业经营,靠自己流汗来获取利润。

 

缺乏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撑,泡沫经济理所当然不久就崩溃了。1990年财政当局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一出台,立即成为导火线,股价、地价开始暴跌,不仅许多企业承受了巨额账外损失和负债,而且战后一直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金融系统也开始摇摇欲坠,发出了崩裂的声响。

 

泡沫经济时期,以企业土地作抵押,银行贷出了大量的资金。由于地价下跌,这些贷出的资金都变成了不良债权。银行因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

 

截至2002年度为止,日本的大型银行被迫处理了高达88万亿日元的庞大的不良债权。政府注入公共资金,银行处于维持惨淡经营的窘境。银行的困境导致了“惜贷”,银行不愿向企业融资,这又引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连锁性企业倒闭,其影响波及到了整个社会。

 

结果是,1997年和1998年日本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尔后又陷入长期低迷。因此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被称为“失去的10年” ,进入了长期的严冬。

 

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处理基本完成,企业收益有所改善,日本经济迎来了恢复期。但2001年伴随美国IT泡沫破裂,以电子工业为中心的日本产业界又遭受打击,许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日本经济的疮伤眼看即将愈合之际,开头所讲的、这次因美国金融机构破产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再度袭击了日本企业,现在有很多日本企业还在痛苦中挣扎。

 

以上,我就日本经济在战后60年中所走过的历程、所遭遇的经济变动做了概要的说明。

 

企业周围的经济环境就是这样变动频繁。不管拥有多么好的独创性技术,不管拥有多么高的市场占有率,不管具备多么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也不管自以为经营基础多么坚如磐石,在突然袭来的经济变动面前,企业仍然可能不堪一击。

 

在如此严峻的经营环境中,我们京瓷今年正好迎来了创业50周年。在这50年中京瓷没出现过一次亏损。许多企业,何止是亏损,或濒临倒闭,或以解雇员工勉强维持生存。翻阅波澜万丈的历史,京瓷经历半个世纪而能持续成长发展,这是十分罕见的。

 

看到京瓷至今走过的历程,也有人认为“那不过是京瓷的产品和事业碰巧赶上了潮流,那只是幸运。” 但是我认为决非如此。靠“幸运”支撑半个世纪之久,那是不可能的。

 

反复袭来的经济变动把许多企业淘汰出局,而一个企业在长达50年的历程中,不仅能够持续生存,而且能够年年岁岁不断成长发展,其中肯定存在必然性的原因,那就是指引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经营的要谛” 。

 

但是,指导企业长盛不衰的“经营的要谛” 决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道理。首先,重要的是经营者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所谓“慎重坚实的经营” ,我认为这极为单纯。

 

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保护员工,为了企业的生存,经营者决不能示弱,要有坚韧好胜的性格和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为了企业的长期繁荣,经营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小心谨慎,要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境。

 

我想回顾一下京瓷创业初期的情景。

创业第一年销售额约3000万日元,利润约300万日元。既没有经营经验又没有经营知识,刚刚着手经营,第一年结算就实现10%的利润率,做出300万日元的利润,当时我特别兴奋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准确的数字:第一年销售额2,627万日元,利润324万日元)

为什么会那样高兴,因为可以有钱归还借款了。

公司创业之初,有一位信任我的支援者,用自家房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1000万日元,作为京瓷的创业资金。“与我无亲无故的朋友居然用这种方式来帮助我。决不能让他蒙受损失,必须尽早归还贷款。”这个念头时时催逼着我。

 

还有一点是我自己生来的性格。我的父亲十分忌讳向人借钱。二战前我还幼小的时候,父亲经营家庭印刷厂,有很大的印刷机器,还雇佣了员工,在乡下也算属于成功者的行列。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中,家屋和工厂都被炸毁,一时间父亲茫然不知所措。战后父亲已经完全没有了重建印刷厂的念头,不管家属怎样催促,他都毫不动心:“在这种通货膨胀的时期,借钱背债务,让7个孩子没饭吃,那可不行!” 或许是继承了父亲稳重小心的性格吧,我对借钱负债抱有极端的恐惧。

 

基于上述原因,加上技术员出身,没有经营的知识和经验,当时甚至连税金的概念也没有。所以当我得知第一年就有300万日元利润时,我就十分开心:“如果有300万利润,那么1000万的贷款3年就能还清。”

 

但是理所当然,支付了税金以后就只剩下大约一半150万日元,再支付股东分红和董事报酬之后就只剩100万日元了。这样的话,归还1000万日元的贷款不是要花10年的时间么。

 

用的是经过改进的二手设备,到时总要有新设备投资吧,但仅仅归还创业贷款就要花10年时间的话,新设备投资就无法期待。我感到非常惶恐。

 

我向那位支援者请教:“如果这样的话,公司不可能发展壮大。花10年时间还清银行贷款时,现有的制造设备已经老化。不!如果考虑到技术的进步,现有设备不可能用上10年。公司将向何处去,我完全不得而知。”

 

于是,那位支援者笑着对我说:“你说什么呢?因为你拼命努力,第一年就有了10%的利润,非常了不起。虽然融资1000万日元,但是在支付了银行利息后还能有10%的利润,说明这项事业大有希望。如果估计销售额还将增长的话,应该继续接受银行贷款,积极进行设备投资。”

 

我答道:“那不是要增加贷款了吗?” 他说:“这就叫事业。” 但是我仍然回答说:“借了1000万日元,给您添了这么大的麻烦,我很不安,再要贷款我非常惶恐,实在做不到。”

 

这位支援者说:“你是优秀的工程师,却成不了优秀的经营者。只强调归还贷款,那样公司就不能发展壮大。凡是事业家都会从别处筹措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以发展壮大企业。只要能偿还利息,提取折旧,贷款投资设备既不丢人,也不是坏事。”

 

但是,当时我没有经营经验也缺乏常识,只能按照自己内心的希望,发誓不再增加贷款,而将还贷作为要务放在首位。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

“利润率10%的情况下,在支付了税金、奖金、分红以后,手头只剩下100万日元,这样偿还贷款就要10年,那么,将上述各项全部扣除后,再能剩下300万日元纯利的话,不就行了吗?那样只需3年就能还清贷款。就是说,不满足于第一年10%的利润率,而设定更高的利润率目标开展经营就行。”

 

这一认识成了京瓷高收益经营的起点。公司创业不久,就立志要成为高收益企业,并不是因为我是野心家,也不是因为我有贪欲之心,而是出于我谨慎小心的性格,坚持“慎重坚实的经营” 。

 

在这种慎重经营的态度下,我平时又用心做到“销售额最大、经费最小”,此后利润率有时甚至超过了40%,使京瓷成了日本有代表性的高收益企业。同时将取得的利润作为企业内部留成不断积累,使京瓷成了日本有代表性的、值得自豪的财务体质宽裕的无贷款企业。

 

这里的要点是:以谨慎的态度经营企业,打造高收益的企业体质,形成值得自豪的财务体质宽裕的企业。这就是京瓷克服多次经济变动、顺利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就是说,高收益可以降低企业的盈亏平衡点,高收益是一种“抵抗力”,使企业在萧条的形势中照样能站稳脚跟,就是说企业即使因萧条而减少了销售额,也不至于陷入亏损。同时,高收益又是一种“持久力”,高收益企业有多年积累的、丰厚的内部留存,即使萧条期很长,企业长期没有盈利,也依然承受得住。另外,因为萧条期购买设备比平时便宜许多,此时可以下决心用多余的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使企业获得再次飞跃的能力。

 

在日常的经营中,采取慎重的经营态度,尽力打造高收益体质,这不仅是预防萧条最重要的策略,而且是应对萧条的最佳处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在公司内外总是强调“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

 

萧条出现,首先是客户的订单减少,对制造业来讲,就是没有活干,可卖的产品减少,由此销售额降低,比如本来卖100个的现在只能卖90个,利润当然会减少。

 

这时候,因为平时有10%的利润率,即使销售额下降10%,照样可以盈利,不!就是销售额下滑两成,企业仍然可以保证有一定的利润。只有当销售额下降30%、40%时,才可能出现赤字。

 

因为利润率高意味着固定费低,销售额多少降一些,利润只是减少而已。如果企业利润率达到20%、30%,即使销售额降去一半,企业仍可盈利。

 

就是说一个高收益的企业即使遭遇萧条,销售额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这意味着企业的基础非常稳固。

 

事实上,在京瓷50年历史中,前面已经讲到,我们虽经历过因萧条而销售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全世界,受其影响,世界性的萧条波及京瓷,1974年1月,京瓷的订单每月有27亿日元,但到了同年7月,降至不足3亿日元,可以说是骤减。

 

就是说,仅仅半年之内,订单就降到了十分之一,尽管遭遇如此急剧的景气变动,这一年京瓷依然没有亏损。因为京瓷具有独创性技术,能批量制造当时谁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产品,而且平时又贯彻“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的经营原则,利润率超过了值得自豪的30%。

 

形成高收益的企业体质还可以对保证员工的就业做出贡献。在石油冲击引发大萧条的时候,连日本的大企业也纷纷停产,解雇员工,或让员工歇业待岗。此时京瓷在保证所有员工正常就业的同时,仍然确保产生利润。同时通过高收益获得的利润作为企业内部留存不断积累。纵使因萧条而转为赤字,在相当时间内,即使不向银行借款,不解雇员工,企业照样挺得下去。

 

之所以能够不断积累企业内部留成,因为我本来就属于谨慎小心又爱操心的那一类人。“一旦遭遇萧条该怎么办呢?” 我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为如此,我经营企业就格外努力,所以,即使处于石油危机的漩涡中心,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面我仍有足够的自信。

 

经济不景气,员工就动摇。当时我充满自信,我这样说:

“请大家不要担心,即使优秀企业也因不景气接连破产,然而我们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两年、三年销售额为零,员工们照样有饭吃,因为我们具备足够的储备。所以大家不必惊慌,让我们沉着应战,继续努力工作。” 我用这些话来稳定军心,这话既不是谎言也没有夸张,事实上当时京瓷确有足够的资金。

 

京瓷从创业以来一直到今天,持续这种脚踏实地的经营,现在京瓷随时可以使用的现金约有4700亿日元、股票等资产3700亿日元作为内部留成,合计约有8400亿日元的储备,不管遭遇怎样的萧条都不会很快动摇京瓷经营的根基。

 

但是近年来,有人对我主张的慎重坚实的经营方针提出了异议,他们看重股东资本利润率,即所谓ROE 。以美国为中心的投资家们认为我上述的经营方针是不正常的。ORE就是相对于自有资本能产生多少利润,从重视ORE的投资家看来不管你有多么高的销售利润率,你只是把赚到的钱储存起来,用这么多的自有资金却只能产生这么低的利润,他们就判断为投资效率差。受他们的影响,不少经营者也开始认为“必须提高ROE”。因此,将辛苦积攒起来的内部留存去并购企业,购买设备,或购买本公司股票,消耗掉内部留成。将自有资金缩水,去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样的经营ROE达到了高值,在美国式资本主义世界,这样的经营被评价为优秀。京瓷的经营高层在美国、欧洲开投资说明会,总会听到这样的意见:“京瓷的自有资本比例实在太高,而ROE大低,存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应该去投资,应该去并购企业,应该勇于挑战,好赚更多的钱,给股东更多的回报,这是我们投资家的要求。” 听到经营干部们的汇报,我就说:“完全不必按那些投资家的意见去办。”

 

当“ROE高的企业就是好企业”这种观点成为常识的时候,我的意见就是谬论。但是,这种所谓常识,归根到底,不过是短期内衡量企业的尺度。

 

现在买进股票,待升值时抛出,这样就能轻松赚钱。对于这样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当然ROE越高越好,但我们要考虑的是企业长期的繁荣,对于我们来说,稳定比什么都重要,企业应该有足够的储备,才能承受得起任何萧条的冲击。

 

就这样,我从很早开始就坚持以慎重的态度执掌经营之舵。结果就把高收益经营作为目标,并不断积累企业内部留成。我坚信,这样做就能预防萧条, 克服经济变动,引导企业走向长期繁荣。

 

贷款应该尽早归还银行,打造高收益的企业体质,这样努力的结果,不仅实现了无贷款经营,而且因不断积累内部留存,又建立了极其健全的财务体质。至于设备投资,没有回收的把握就绝不进行。半个世纪以来,我固执地坚持了这种慎重经营的态度。

 

“这样去经营,企业不可能发展壮大。” 周围的人总是这么说。但正因为坚持了慎重经营的态度,在众多企业被淘汰的风浪中,京瓷却能超越多次经济变动,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成长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有慎重经营的态度这一点就够了。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启示,我每次都会把这样的心得记在本子上,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公司内外的人们作解释。

 

我将自己思考的有关经营的原理原则称为“哲学”。其中有“重视独创性”、“成为开拓者” 这一类提倡积极果断地向新事物发起挑战的重要内容。

 

同时,作为实现新目标的方法,我提出了“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愿望” 、“不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以及“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反复钻研创新”等理念 。

 

再进一步,要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不断实现经营高目标,我又提出经营者必须具备像格斗士那样“燃烧的斗魂”和洞穿岩石般“坚强的意志”。

 

除了经营哲学之外,我还谈到了经营者必须掌握的具体的经营管理手法,包括要精通实用的企业会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会计的体制等等。

 

但是,作为经营者,我认为这些经营思想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归根结蒂还在于经营者必须具备慎重坚实的经营态度,必须构筑绝对安全的经营基盘。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我强烈而深切地感觉到,正是有了上述的经营态度和思想,才有了我们企业的今天。而为了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近来我强烈地感觉到,还有一条也极其重要。

 

这就是经营者不能只顾自己个人的私利,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必须考虑员工、客户、交易对象、企业所在社区等等,必须与企业相关的一切利害关系者和谐相处。必须以关爱之心、利他之心经营企业。

 

为什么?因为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企之所以台,并不是因外界的经济变动,即“他律性”的原因,而是经营者自身的素,即“自律性”的原因,是经营者“自毁长城”。

 

我们还记得,2001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以及最近的“雷曼兄弟”公司等等,攫取巨额报酬的经营者的贪婪成为企业破产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这么说也不过分。去年9月破产,并由此引发经济危机的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首席执行官(CEO) 理查德·福尔德,在2000年后的任期中获得3亿5千万美元(330亿日元) 的巨额报酬。另一家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因次贷遭受巨大损失,被美国银行收购,它的首席执行官(CEO) 斯坦尼·奥尼尔引咎辞职时的退职金竟达1亿6千万美元(150亿日元) 。

 

企业利润是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和协作所取得的成果,这种成果却被认为是企业领导人一个人的功劳。一人独享高额报酬,这是极不应该的。经营者的这种贪婪引发企业内部的不和谐,进而成为企业破产的原因。

 

这种因为忘却谦虚、一味利己而导致企业破灭的事例,不只是美国,可以说古今东西不胜枚举。

比如某位经营者有才能,很努力,从销售额不足1亿日元的小企业做起,逐步发展到销售额100亿日元的中坚企业。如果这位经营者不知满足,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更加奢侈的生活,傲慢不逊,那么他总将走上灭亡。

 

看一看二战以后日本的企业经营史,那些希世的事业家创建公司,经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构筑了出色的企业,最后却因为自身的变质,使企业陷入衰亡,也玷污了自己的晚节,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

 

这些企业经营者历尽辛酸、艰苦创业时,他们都加倍的勤奋,质朴谦逊,但一旦功成名遂,就开始无节制的追求金钱、名誉,骄傲自大,不久便走向没落。

 

人们对自身的蜕变不易觉察。那些一攫千金的美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者们,最初他们也未必是贪得无厌的人,但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哲学,随着环境的改变,他们自己也堕落变质。

 

必须竭力排斥自以为是、动不动就“我呀我”的利己的欲望,必须让为员工、为客户、为社会、愿他人好这种关爱之心、利他之心占据自己的心灵。

 

在这种美好的、善良的心灵之上,加上拼命努力,那么,“要把企业做大”、“要更好地拓展事业”这样的愿望不仅能够实现,而且能与员工、客户、交易对象、股东、企业所在社区等等,即与企业的一切利害关系者协调和谐,企业就能持续繁荣,久经不衰。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有切身的体验。我举KDDI的例子,这是一开头就讲到的、继京瓷之后我经营的另一家公司。

1980年代中期之前,国营通信企业电电公社一直垄断日本市场,通信费用与各国水准相比高得离谱。信息社会即将到来,而世界第一昂贵的通信费用是一大障碍,民众感到困扰,正当我为此担心时,政府的方针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要将电电公社民营化,另一方面允许有新的企业介入通信事业。

电电公社民营化后成为NTT,再有新企业介入,只要展开正当的竞争,通信费用一定会降低。我希望有优秀的企业早日报名参与。

但是,将近一个世纪作为官办企业运行的NTT实在太强大了。所有的企业全都按兵不动,与NTT对抗,风险巨大,大家全都裹足不前,不肯举手。

如果没有新企业介入,NTT垄断的体制就将继续,通信费用就不会下降。虽然对于通信事业我几乎一无所知,但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以京瓷为核心,创建第二电电,介入通信事业。

当时的京瓷,不过是销售额2500亿日元的地方性的中坚企业,这样的企业居然表示要到首都东京去参与国家性规模的工程,有人讽刺我“不自量力”。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是“为社会、为世人” 所绝对必须的,我欲罢不能,毅然报名参与。

其实,在我正式报名前的6个月里,每晚临睡前,我都反复地自问自答。

“你创立第二电电公司、参与通信事业,你的动机是善的吗?其中没有夹杂私心吗?你不是想出风头吧?不是想赚钱吧?”

这些问题再加进“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句话,我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严厉地逼问自己。回家时不管多么疲倦,即使宴会饮酒后回到家,一晚都不缺,我反复地扪心自问。

半年自问自答的结果,我终于认定:“我的动机纯粹,没有任何私心。日本将迎来信息社会,要降低国民负担的通信费用,仅此一心而已。” 这样我才正式举手报名。

随后,紧跟京瓷,以当时的国铁为中心的日本TERECOM公司也举手参与。国铁本来就有铁路通信的组织,要建设长途通信干线,只要沿铁路干线一侧铺设光缆,很简单就能完成。

还有一家,以当时的建设厅和道路公团为中心的企业集团也报名参加。他们也只要顺着高速公路沿线铺设光缆,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长途通信的基础设施。他们打出“日本高速通信公司”的旗号。

与他们相比,第二电电没有任何基础设施。我们之所以举手,凭的仅是纯粹的动机。第二电电不得已只能构筑无线通信网络,在一个接一个的山峰上架设抛物面天线,用无线中转来建设通信干线。

当其他两家公司分别沿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铺设光缆的时候,我们第二电电的员工们饱含热泪、拼命工作,在没有道路的山顶上设置抛物面天线、构建通信网络。

当时的报章杂志大肆宣传“胜负已定” ,他们预测第二电电很快就将败退。但是,一旦通信服务揭开序幕,以前评价最低的第二电电成绩名列第一。

其原因无非是,“为民众降低通信费用”这一设立公司的大义名分,不仅引起了干部员工内心的共鸣,促使他们忘我工作,而且这种大义名分还获得了客户、交易对象、代理店以及当时日本社会一致的认同和支持。

现在,当初的通信事业新准入企业中,只剩第二电电化身KDDI继续存在,销售额高达3.5万亿日元、利润高达4400亿日元,成为值得自豪的日本第二位的通信运行商。而且前途无量,兴旺发达,正在继续成长发展。

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有优秀的专业干部,还有充裕的资金,条件优越的大企业,连他们也觉得“太难”、犹豫不决而不敢贸然介入的事业,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京瓷这样的企业,把“为社会、为世人”这种纯粹的动机提升到“信念”的高度,果断参与。而且许多人都认为“京瓷很快会失败”,在这种议论声中京瓷获得了成功。我认为这个事实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 。

 

这个真理就是,在纯粹的、高尚的思想里秘藏着巨大的力量。活跃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埃伦这样说:“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原因是,心灵纯洁的人总是神定气闲,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更强有力的目的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

 

读詹姆斯·埃伦这段话,回顾第二电电创业至今的路程,我深深地感到,正是基于这种纯粹的思想,我们才会成功,才能持续地繁荣兴旺。

人、财、物各种经营资源齐备、被认为必定成功的企业消失了,而只把“为社会、为世人”这种纯粹的动机作为最大经营资源的第二电电幸存下来,在变幻莫测的通信领域,从创业开始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依然继续成长发展。我认为,这里就存在着指引企业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经营的要谛” 。

 

其实,利他是最强有力的。让对方高兴,与人为善,这样的行为最终一定会带来成功。这是这个世界俨然存在的真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利他的行为会让我们获得超越自己的伟大的力量。

 

让对方生存、帮助对方、为对方好,如能具备这种美好的关爱之心、利他之心,一种超越自己的伟大力量就会自然地添加进来。自己想“如能这样该多好啊!” 但结果却比你想象的更好。并且它会授予你了不起的智慧,帮助你克服无法预测的、突如其来的经济变动,正好像成功从对面向你走来一样。

 

其实,这样的真理,中国的思想家们从古以来就教导过我们。《易经》里有句话叫“积善之家有余庆” ,就是说积德行善之家,世世代代都能获得幸福。另外《书经》里说“满招损,谦受益” ,就是说骄傲的人会蒙受损失,谦虚的人将获得利益。

我认为,这样的教诲,决不是陈腐的所谓“故事格言”,而是昭示正确处世态度的“真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而且,这也正是引导企业走向成功、并使成功长期持续的“哲学”。

 

希望这个会场在座各位也要竭力排斥“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在关爱心、慈悲心、利他心的基础之上努力奋斗,要让员工、客户、交易对象、社区,就是让企业周围所有的人获得幸福、获得富裕,抱着这样的信念去经营企业,勇往直前。

 

这样的经营就可以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反,忘记这些道理,企业经营者只顾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就必将招致员工的叛离,失去客户、交易对象的支持,还会受到社会的责难,结局就是企业遭到淘汰的命运。

不以我们经营者自己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在今后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还会遭遇各样各样的经济变动。好像在狂暴雨而又漆黑一的大海中航行一境极为严酷。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经营者肩负着必须把好经营之舵、把企业引向正确道路的重大的使命。

 

我认为,这时候,成为指南针的,就是站在企业经营第一线的经营者的哲学、思维方式。经营者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用正确的哲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从事企业经营,就能够避免判断失误,将企业引上不断发展成长的光明大道。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最早的著作就用“提升心性、拓展经营这一书名。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盛和塾”的信条。依据这一信条,现在有多达5000余名盛和塾塾生通过学习我的经营哲学,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业绩。现在这些塾生企业的销售额合计,据说已达到24万亿日元。

 

聚集在“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的中国有代表性的经营者们,我衷心祈望你们,在注意“慎重坚实经营”的同时,一定要努力“提升心性”,克服各种经济变动,不断“拓展经营”,成为增长中的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今天,从我粗浅的经验出发,以“超越经济变动,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为题,我讲了上面这些话。在座各位担负着“经济大国”中国的未来,希望我的话能对大家有所启程。我的讲演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静听。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曹岫云译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