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丢了怎么挂失: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略述信愿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3:03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普被三根,利钝全收

文稿开宗明义,概述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

“三根”就是指众生的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智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遇到困境反省而觉悟;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归。三种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摄受他。

“利钝全收”,是指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所以这是释迦、弥陀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都能当生了生脱死(上至等觉菩萨了变易生死,下至三恶道的众生了分段生死),径登解脱的彼岸。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净土难信。在得到人身的这一生,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一法,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可是很悲哀的事情了。此生交臂错过,可不哀哉!

祖师一片婆心,无非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都能生信发愿,依教奉行。



从两土苦乐略述信

念佛法门的宗旨,即是信愿行三法。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通过这两土苦乐的对比 相信这个世间是苦,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

这是从两土的苦乐的对比,略述对极乐世界之信,下面是从信自力根机与佛力的比较,略述对佛力之信。

信机就是信我现在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真常。这一点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等历代祖师,都一直强调的。作为凡夫的我们,绝对不能自负。

往往一般的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稍有修行便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没有对自己的业力详加剖析的结果。所以祖师慈悲地劝导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决定不能断烦恼,乃至了生脱死的。

我们要坚信:我们是通身业力的众生。

既然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毙了呢?

阿弥陀佛有同体大慈悲心,他观察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力无法断烦恼,解决生死问题,他为救度我们这些自力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业力凡夫,发大誓愿(广发四十八大愿)。告诉我们,只要相信弥陀愿海(信),只要有求往生净土的心(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就能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定会现前接引,令生西方。

这个信,信自己的机和信佛的大愿,这两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略述愿

信愿行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愿。我们要发愿,有信就会启发这个愿。愿的本质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从厌离的角度来看,要快速地离开这个苦难的世间。娑婆世界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各方面都顺利,其本质上还是苦。何以故?你这些荣华富贵都是不长久的,无常的,败坏的,你迟早是会死亡的,更何况得荣华富贵的人少,处在衣食都没办法解决,被种种精神、情感、环境的烦恼逼迫的众生更多。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我们要常常作如是想:每时每刻都要想到出离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这是愿的第一层意思。

二是对极乐生起欣求之心。

那么,由出离心,出离到哪去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清凉池,那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们本有的故乡。由此生起由衷的神往。由此世间的苦难,对照彼土之极乐,欣慕之心自然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可见,厌离娑婆与欣求极乐就构成愿的核心内涵。



略述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信愿行三资粮的行门,即要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念佛的心境是必须做到至诚恳切。所谓至诚恳切,即是指至诚心、恳切心 如救头燃的心,落水呼救的心。念佛一法是要感应道交,才能产生作用的。你有这样至诚恳切的心态出来,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通。

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中,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他说: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念佛求生净土,并没有什么奇特,你只要至诚恳切去念,都能够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所以至诚恳切而念,这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你只要依照这句话去做,带业往生,依此决定成功。

但问题是,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很多佛教净土理念,众生是知道,却无法做到,落实不到日常的行为中去。他一念一念,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既不是至诚心,也不是恳切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他就不能跟佛感通。所以要注意至诚恳切,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立一定课。莲友们一般自家都应该有一个佛台,在那里供养礼拜阿弥陀佛,读诵净土经典。还要随自己的具体情况,立一个定课 若工作忙碌,定课就简短一点。如果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多,功课时间就应该立得长一点。

这个课程就随自己的情况来立。立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叫定课。定课就要专心去念。

第三,要抓住散念,时时念佛。在工作或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以及在做不用脑力的事情时,都要念佛。比如扫地,不用脑筋。你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不要中断这句佛号(只是这里就需要把出声念转为默念)。带着这句佛号躺下去(睡前念四字佛号),如果能随着呼吸念,则更能摄心。

第四,处处皆可念佛。在家里,衣冠不整齐,或者在洗澡、抽解的时候;或者至不洁净处如垃圾场、农贸市场卖肉摊等处,都要保持念佛的念头,在心里默念。

这时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声念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在不洁净处出声念,一是于佛号不太尊重,二是从仪礼方面都不是很合适,这些都需善巧的处理。

最后是念佛的原则问题。念有四种:大声念,就是你有多大声就把声音念出来;小声念,自己小范围听得到;金刚念,属于嘴唇微动,舌尖弹着牙龈,音声在嘴唇间,自己很用心能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心里默念,是专注在意识当中有音声之相。这四种念法,需因时因地而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

如果心很散乱、昏沉的时候,要高声念,以冲破昏沉;如果你想坐在那里,就要金刚念或者默念(这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也是有所不同的)。但一定要念得清清楚楚。

一是要心口合一,念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发音器官是一个硬件,他的软件是我们的神识心。心是一个发音之基,推动它,然后通过咽喉念出声音,这个声音是念得清清楚楚。

二是要摄耳谛听,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用音声来摄心,心就不会往外跑,这叫自念自听。自己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就不会往外跑,就会自然向内旋转,“反念念自性”。反之,如果使心外驰,心往外跑的话,很多妄想就会不期而来了。

有居士问:我走路走在人行道上,我念佛,我能不能左盼右顾?

答:除了你注意交通行车之外,其他的就不要东看西看了。如果你一边走路一边念,一下子看到广告,这是什么广告?一下子看到霓虹灯是什么颜色,你心里妄想就不断,那是不行的。要把心摄住,心不往外跑,这样念佛的念头就渐渐地纯熟、纯一,这样念佛的功德也就最大。

这些都是很平白的字眼,却都是印祖一生的经验之谈。自念自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够使我们的耳根最大限度地把自性的圆通常显发出来。

这些似乎是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很了不起了。




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最新Beauty Deals一览无余,Black Friday and Cyber Monday Beauty Deals"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lanhua 小大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闭关戒网
等级:版主+少将 贴子:14995 积分:18635 威望:28 魅力:19408 精华:7 注册:4/22/2007 8:12:00 PM    Post By:6/3/2010 7:13:00 PM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念佛行人,须敦伦尽分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一个念佛行人,于世间法,首当“孝养父母”(净业三福第一福,即世间福)。所谓“百行孝为先”,孝,是建立我们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础,父母对我们最有恩德,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知恩报恩;“奉事师长”,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和技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佛法,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所以,恭敬、奉事师长,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慈心不杀”,要培养慈悲心,不杀生。这里印祖对慈心不杀的诠释,就是要吃长素。你能够吃长素,就从根本上不杀生了。

  如果不能吃长素,就吃花素。在十斋日或者六斋日吃素,叫吃花素。

  还有一种人,连花素都很难吃,离不开荤腥菜。对于这种人,即便你断不了荤腥,但最好不要亲自去杀,你就吃三净肉,到农贸市场买现成的来吃,在家里不要杀生。这是对慈心不杀的一个劝导。

  “修十善业”,这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身业有三:一是不要去杀生;二是不要去偷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家不给你,你不要自己去拿,即不与取;三是不邪淫,一夫一妻(遵守国家法律允许的婚姻关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属于邪淫的范围,不能去做。

  口业有四:一是不能讲妄语,妄语包括小妄语和大妄语。小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所说见闻觉知都不真实。大妄语是指没有证到圣果,却说自己证到圣果,这种妄语千万不能去造。二是不绮语,绮语属于那些浮华的语言,诲淫诲盗的语言,不能去说;三是不两舌,两舌即指挑拨离间在东家说西家的事情,西家说东家的事情,挑拨关系;四是不恶口,恶口是指说那些粗恶的语言,如刀如剑,伤害人的语言,这些不能去说。

  意业就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的念头、瞋恚的念头、愚痴的念头,这三种念头要防止。这是修十善业。

  在世间的五伦关系当中,要尽到伦常之分:即,作为父亲,对子女要仁慈;作为子女,对父母要孝顺;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作为丈夫,对妻子要和谐;作为妻子,对丈夫要柔顺;作为主人,对仆人要仁爱;作为仆人,对主人要忠心耿耿。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有你相应的道德上的职责、义务,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识做好,这是伦常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去计较别人对我是不是尽分?别人对我是不是恭敬?你先须要求自己,对别人要恭敬,你尽到自己的名分,别人是否尽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个念佛人只要能在家庭尽自己的分,能够在社会单位尽自己的分,这就叫“善人”。

  一个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和“伦常”,本身你就在弘扬佛法,人家觉得这个人是道德君子,是一个大善人,这都是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说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点点,说:“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这样子,太糟糕了,这个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谤法。

  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念这句名号,临命终时决定能够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于他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所以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现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个念佛人,虽然每天嘴里念着佛号,但是心和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在伦常关系当中也会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之间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不能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不能尽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么这样的心就跟佛心相违背,就很难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难往生。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是平等救度一切众生。佛心是平等的,但如果你能与佛感通的心发生了障碍,无法与佛力感通,那么,即使佛的大悲愿力再大,也没有办法在你的身上体现出来了。临命终时,你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业力去轮转,不能蒙佛接引了。所以,一个念佛行人要敦伦尽分,心与道合、心与佛的愿力合,他才能够蒙佛接引,横超三界。

第二条原则: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一个净业行人,走上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道路后,就会明白念佛一法真正能够给予众生真实大利。自然就会劝进与自己有缘份的家亲眷属、朋友,共同念佛,希望能够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份真实的利益。

  世间的行孝,无非使父母能够衣食不愁,安度晚年。从出世间讲,能使父母出离生死轮回,这才是究竟的大孝。所以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劝勉父母念佛,还有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儿女等关系亲密的家人,乃至乡党,自己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首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要以念佛为主,念观音菩萨名号为辅。印祖在这有一个注解:如果你每天念一万声佛号,那就念五千声观音菩萨的名号,是这么一个比例。如果你念两万声、三万声,都是按这样的比例关系加减。

  其次,印祖常常劝勉大家持念观世音菩萨,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在印祖那个时代,战乱不断,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辅弼,寻声救苦,拯救众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直接感通菩萨的悲愿,解决我们的苦难。

  第三,念观音菩萨可以息灾免难。印祖所处的近代,是一个大患难的时代。从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军阀混战以及随后的抗日战争。战火不断,众生共业所感,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深受其苦。是没有办法去扭转的。所以,在当时就要常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以求得佛菩萨的慈悲护佑,逢凶化吉。

  在印祖的皈依弟子中,念观音菩萨名号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在此先举其一,以为证明。
  有一位商人,是个大胖子,穿的是很好的绸缎衣服,身上带了很多钱。他一坐上船,就来了一批土匪上来抢东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就开始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得非常专心。结果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他,好像这些土匪对他视而不见似的,就这么过去了,他可是吓了一身冷汗。自从经历这件事情以后,他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是一个很胖的人,又带着很多钱,怎么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自己没有被抢。诸如此类,遇到种种的灾难祸事,念佛号、念观音圣号逢凶化吉的例子,数不胜数,不一而足。

  第四,念弥陀、观音名号,还能够消除业障,开发智慧。我们无数劫以来的业障、报障,都能够通过念这两句名号来消除。业障消除,我们的福德就会兴隆,智慧就会显现。

  最后,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会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能够劝一个凡夫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就了一个众生成佛。这样的劝进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这劝进行者往生净土的功德,回向自己求往生,也必定能满自己往生之愿。同理,成就他人就是等于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 19:43:19编辑过]

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最新Beauty Deals一览无余,Black Friday and Cyber Monday Beauty Deals"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lanhua 小大  8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闭关戒网
等级:版主+少将 贴子:14995 积分:18635 威望:28 魅力:19408 精华:7 注册:4/22/2007 8:12:00 PM    Post By:6/3/2010 7:17:00 PM

第七条原则:临终助念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

  这一段讲有关临终助念的开示。
  念佛行人,他的大孝要表现为劝自己的父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自古以来,出家在家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宋代有一位禅师,叫宗赜禅师,他出家以后,只有母亲还在世,他就把母亲迎到寺院来长期居住。他母亲开始住在寺院还不是很习惯,总是想回老家,宗赜禅师就劝她念佛。她老是念不下去(一般的人刚念佛不一定念得下去),就常常还会想她的儿子。宗赜禅师为了想让她一心念佛,就很长时间避开不见他的母亲,就让她念,这样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他的母亲才慢慢地念佛。念佛以后她就在佛号当中找到了安心,找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快乐,这样就在寺院住了七八年。最后,在宗赜禅师的助念之下,预知时至,带着微笑往生了。宗赜禅师是那个寺院的住持和尚,所以宗赜禅师作为一位比丘、法师,他就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宗赜禅师自己对念佛一法也特别有信心。他母亲往生之后,他就启建了一个莲花胜会,也好像我们的一个佛教团体一样的,大家自愿参加。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天规定数量念佛(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以上),他有一个表格,要登记下来。然后大家就集中,有定期的集会。念佛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就是西方净土的象征。他是发了这一念的心,组织了这么一个念佛团体。结果呢?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穿着白衣,戴着青黑头巾,相貌非常清美的男子过来,说:“法师组建莲花胜会,我也要报名参加,是不是可以?”宗赜禅师说:“好啊,报名参加我就欢迎啊,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普慧”。宗赜禅师就把这个记下来:普慧。刚记下来,这位普慧男子又跟他说:“家兄普贤也要参加。”他就把普贤也记下了。唉!这样猛地一下醒过来了,觉得这个场景依然非常清晰,他就问长老,结果得知这个普贤、普慧原来就是《华严经》中的两位大菩萨。
  组建这个莲花胜会,却得到了华严大士普贤、普慧两位菩萨的幽赞,可见念佛功德何其殊胜。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念佛了,一定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让父母也发起念佛的信心。如果要让父母临终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一定要注意父母周边的家亲眷属的行为一定要如法,不能给父母带来障碍。
  比如:在家里你只是子女成员之一,还有哥哥、姐姐、七姑八姨等,到父母临命终的时候,这些人都来帮忙,在这些人里面,谁说话最能服众。这些人里面也许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在信仰上各有不同。这次我们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的父亲正好往生,居士林的同修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帮忙助念。结果家属通知来:不需要助念,我们要按照道家的方法来处理后事。那他那位居士在家里是老三,他作不了主啊!此外,还有一些帮倒忙的,人一断气马上就换衣服,就号啕大哭,就这样那样。
  这些都是对亡者极为不利的,所以要了解一些临终助念的方法。要知道亡者在临命终时他是什么样的情况,你一动他的身体,这时候他尽管断气了,但神识还残留在身体上,你一动他,他还有疼痛,一有疼痛就会起瞋恨心,这个瞋恨心一来,那可能就到三恶道里面去了,或者变成一条大蟒蛇了。
  所以临终助念有个原则,他断气了,你不要去动他,至少要八个小时。如果助念,你这八个小时佛号不要断,八小时以后再来处理这些事情。
  至于哭就更不应该了。本来人都是舍不得家亲眷属的,家亲眷属一在旁边哭,就让他有一种眷恋之心,情爱之心。这个心一起来,那是不能解脱生死的。
  说有一对学佛的夫妻,夫妻感情非常好。当丈夫临死的时候,妻子就在旁边哭,尽管丈夫平时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面对妻子的哀哀痛哭,他就舍不得走。他就一下子到哪儿去了呢?他断气了,他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那里哭,这时候擤一把鼻涕下来的时候,鼻子里面有一条虫,妻子就想把那条虫甩下来。这时候,有一位比丘是有神通的,说你“注意注意,这条虫就是你的丈夫啊。你哀哀痛苦,你的丈夫因为舍不得你,就到你鼻孔里面做了一条虫了。”
  所以,在父母临命终时,这时候就像爬山,能够有人推一把,他就上去了;有人在下面拉他,他就摔倒了。临命终时这一念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家亲眷属等一切人绝对不能哭泣。
  临终一定要令他始终保持正念。
  现在家庭成员关系很复杂,为了避免一些纠纷,是不是可以在他没有生病之前,就立好一个协议,要他亲自签字:我的后事交给谁来处理,按照临终助念佛教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他的子女是佛教徒,他放心交给他,或者对一个助念团、助念小组很信任,那就委托给助念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赋予了他处理后事的权利,就不至于到临命终时被周边的人瞎张罗,破坏了正念。
  这些在平时就要跟家亲眷属说清楚,最好这些子女眷属都能够念佛,如果他是佛教徒,他念佛了就好办。反之,要想保持临终正念就会很麻烦。
  所以,平时就要劝导子女常常念阿弥陀佛名号,如果能这样劝勉家亲眷属,不仅有利于父母,对这些现在的家亲眷属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利益,而且更会泽被子孙后代。
  阿弥陀佛在他的无量光里面,有一道是见佛光,只要至心称念弥陀名号,就能够在临命终时透过这束光见到阿弥陀佛。也就是十九愿:“临终接引愿”的展示。我们一定要用至诚心感通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只要阿弥陀佛现前了,那一切问题就好解决。阿弥陀佛的光明一加持,就能使一切内在的魔障,外在的障碍都能够解决。
  那么,现在西方的医学界也在注重临终关怀这个问题,尤其对那些患绝症、癌症的病人。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有一个这样的错误观念:得了癌症,尤其是癌症晚期的,分明是不能治疗,治不好的病,都还要倾家荡产,花费很多的金钱去治疗,浑身插满管子,实际上是绝对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对各方面都不利,所以西方的临终关怀就看到这一点,他就可以终止治疗,去考虑怎样关心他的精神,他的情感。
  但是他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还最终不能给病人以究竟的安心立命和归属,这里的归属就是指他死后到哪去的问题。
  净土法门,给临终关怀提供了一个最究竟的理念——你只要信阿弥陀佛,你就会得到大的安心,大的安慰,大的自在。有这个信心,再来念这句名号,这是最好的临终关怀,也是最好的止痛剂。
  有很多晚期的癌症病人病重时确实很疼痛,可能一个小时要打一针吗啡,才能解决疼痛问题。但是打多了对他神识的昏迷、颠倒也加剧了,其实是很不好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他专心在佛号上,他的家亲眷属也帮他念,这句名号就能解决他的痛苦。因为名号里面有无量光,他能够把无量光显发出来,自身的心光显发出来,他就超越了疼痛。因为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他把不疼痛的自性透过名号显发出来,他就超越了疼痛。
  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内地也有公案表明,比如说肝癌晚期病人,本来就很疼痛的,因为他全身心地念佛,他就超越了疼痛,非常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临终关怀,首先考虑清楚周边的关系,为父母解除障碍,以帮助父母保持正念。这就是一个子女为父母行大孝,也是成就一个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去成佛的一件殊胜的佛事。这一点大家可以看《饬终津梁》和印祖写的《临终三大要》,有关助念注意事项——怎么轮班,怎么提起亡者的正念,这些都有好些方法,包括开示,开示些什么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抓住最新时尚信息,不再让美丽从身旁错过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lanhua 小大  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闭关戒网
等级:版主+少将 贴子:14995 积分:18635 威望:28 魅力:19408 精华:7 注册:4/22/2007 8:12:00 PM    Post By:6/3/2010 7:18:00 PM

第八条原则:临产助念观音圣号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

  这一段讲临产助念观音圣号。
  当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到印光大师这种菩萨的心肠。
  本来作为一位法师,一位比丘,这些事情没有必要去谈论,谈论了可能还会被人讥嫌,说你一个出家人——怎么人家女人生孩子的事情,你要去谈它干嘛,但是印祖在这里郑重其事地谈这个问题,是由于印祖看到那个时代,很多女人生孩子,难产、死亡的情况。菩萨的心,祖师的心,是以众生的苦难为心。所以众生有这种苦难需要帮助,就得帮助她,这里面就不能谈这些忌讳。祖师知道这个方法,他就要把他说出来,就能救很多的众生。
  繁衍后代,这是人类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婚姻,有婚姻就会有后代嘛,女人就承担着生育生命的这桩事情,十月怀胎,把小孩生产下来,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就把自己诞生日称为母难日,母亲这一天受苦受难,说不准这一关闯不过去,就一命呜呼了。所以这个过程是痛苦不堪的。
  有的生产的过程几天都不能顺利,难产啊,如果这个胎位不正,是横的,等等这些情况都会难产,甚至有的真的过不去就会殒命;有的是女人生不下来,母子俱殒命;有的是小孩生下来做母亲的就没有命了;还有的是把小孩生下来就血崩;或者子女生下来,这个过程没有转化好,也带来了种种慢性急性惊风,这些种种生理上的危险。
  从《地藏经》也可看到,在女人生产的时候,有一些恶鬼(冤家债主),这时候都会趁机来报复,制造种种不利的情形,产生很多的危险。所以这里面要解决女人临产的一些痛苦和风险,最好的方法是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印祖在括号里面说得很细,你这时候不要心里默念(默念,一则心里的力量小,感应的佛菩萨的这种力量也自然小,这是佛教的一些心性当中的基本原理),要朗声大念。大家要知道,一切都来自感应,你能感的心有多大,你得到的所应的利益就有多大。所以要朗声大念。
  就像一口悬挂的钟,你撞它,你用力撞,它声音就很响;你用的力小,声音就小;你不去撞就没有声音。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所以这时候你要高声大声朗声大念,感应观世音菩萨救度的力量也大。
  如果你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全身都在用力,送子出来的时候,你心里默念,就可能导致闭气。因为默念向里面走闭气,反而会有很大的弊端。
  如果这时候至诚恳切地念,决定可以离开一切痛苦,或产后血崩,或子女等等不良的负面的一些情况。纵然难产到了极处,人都快死了,教这个产妇以及在旁边照应的人——即使是没有在现场,在别的房间的男性家属,或者女性家属,也要同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用共同的心力来感得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护。如果这样去做,那决定,不需一刻钟的功夫,就能使这个产妇安然平稳地把小孩生下来。
  那么,外道(就是佛教之外没有正知正信的这些外道)他不明白道理,就执著恭敬一法。他有时候就说:哎呀,你这时候不能念呐,这时候不干净……怎么怎么回事。这都是不能变通,不知道这种善巧方便,不知道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这些外道不明事理,散布这些观念,就使得一些念佛的老太太,把生小孩看着是很可怕的事情。即使自己亲生的女儿、自己的儿媳妇生孩子,她都不敢去看,甚至说会冲什么东西。她就离开家里一个多月——避开。她连看都不敢去看,所以,更何况叫她去念观世音菩萨了。
  现在很多人对念佛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观念,说念佛要净口,不净口就是不能念,他的净口就是吃素,吃素才能念,你如果不吃素,那念就有罪过啊。这个观点还传得很广,这也是没有道理的。你能净口当然更好了,你不能净口,吃花素乃至于就吃三净肉,照样可以念,经典上没有说,你不吃长素就不能念,没有这个说法嘛。
  佛菩萨是让大家念得愈多愈好。所以我们体会佛法,这佛法是佛菩萨从大慈悲心里面流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体察佛心在什么地方。要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寻声救苦为心,是以救度苦难的众生为心,所以他不会计较众生做不到的事情。那么这个产妇在临产的时候她裸露,她有种种不干净,这是出于生理上生小孩的这个过程 ——无奈嘛!不是说故意表达亵渎、无礼,她不是这样的,不能与那种肆无忌惮的,故意肆无忌惮去相比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只要至诚去念,你有一颗至诚恳切的心去念,那不仅没有罪过,而且能令这母子都种大善根,跟观世音菩萨结上法缘。
  你看这桩事情,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能够利益产妇这么巨大,所以印祖必须要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包括当时印祖还说了一桩什么事情呢?就是哺乳的妇女,不能生气。
  他是碰到一桩什么事情呢?就是常常碰到那个婴儿生病,有的就是那么莫名其妙的病死了,这桩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哦,最后发现,这个哺乳的妇女如果她跟丈夫吵架或跟其他人吵架,她很生气,她在生气当中(往往家庭是这样的),一生气小孩就会哭,这一哭的话做母亲的就抱起小孩就哺乳,这一哺乳的话,这个小孩就遭殃了。因为她在生气的时候她的乳汁里面就有毒素,分泌毒素。所以印祖也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哺乳小孩,最好不要生气。
  这在现在医学的实验当中也表明,你让一个愤怒的人对着一个试管呼吸,再将试管中的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都会把那只小白鼠毒死。由此证明,人生气会分泌毒素。那为什么我们愤怒的时候会脸发红,脖子青筋爆裂?这些都是中毒了,分泌毒素了的表现。所以一个妇女要养成一种柔顺的、柔和的性格,对自己,对于小孩都会有好处。
  让产妇在这样的时候念观音圣号,这个义理,不是印祖自己自立章程的,这是有经典的依据的,就是《药师经》里面说出来的。《药师经》说药师佛对一些身心疾苦的众生有大悲愿,他发了十二大愿嘛,其中有一愿就谈到这个问题,母子生产的时候念药师如来名号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印祖在这里变通了一下,就是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与很多娑婆世界众生都有缘份,而且观世音菩萨名号确实也具足这样的功德,观音名号人人皆知,所以专门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了。

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最新Beauty Deals一览无余,Black Friday and Cyber Monday Beauty Deals"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lanhua 小大  10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闭关戒网
等级:版主+少将 贴子:14995 积分:18635 威望:28 魅力:19408 精华:7 注册:4/22/2007 8:12:00 PM    Post By:6/3/2010 7:18:00 PM

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这一段讲关于女人礼诵的情况。
  也是在印祖的那个时代,有些外道的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却很有市场,讲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这里就得要把它驳正,让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见。
  这里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经期间能不能礼拜持诵的问题。首先谈到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属于生理上的现象,皆有月经。有的人说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诵经。那有的人说了以后,很多女众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复》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说:这个话语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够以众生的情况来看待问题。
  不通理,就是对佛理不通达。
  女人每个月有月经,月经短的两三日,长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这是女人的生理现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净念相继,要功夫不间断,你不能由于这么一个生理现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断了,你就间断了,这一间断可能损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处滴,它才能够把这石头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时间她就停下来,停了以后就荒废了,再捡起来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不能随便去中断。
  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女人当月经来的时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宁、不舒服,可以少一点礼拜。少礼佛,但不是绝对不礼佛。你念佛号、诵经都要照常进行,不能中断。
  之所以有人说你这期间不能礼拜持诵,是因为你这段期间生理上问题不干净。不干净,你就得小心处理,常常洗换秽布。如果手接触了秽布,你要在做功课的时候把手洗干净,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去接触佛经,包括焚香,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对这一点,印祖在《给徐福贤女士书》这封书信里面,第一次提出来这个著名的名言,说: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在《印光法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段话。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多文章会出现这段话?
  有的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一种感觉,觉得《印光法师文钞》有很多话都是重复的。不错,是有重复的,甚至有的话语重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个重复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体会祖师为什么会重复,不断地说,就在于,这些话语很难落到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去。而这一段话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断地说,才能够让你听进去,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呢?似乎很简单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语言,但是我们众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时候的众生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这是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特点。
  礼仪的精神是为了体现恭敬。古时,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常常带着学生在杏树下演礼(演习一些礼的仪轨)。而今,中国包括海内外对这些礼的一套懂的人却微乎其微了。听说韩国还有一些儒家的团体,还按照古礼来演习演习,能够演习一下,有那么一个形态、形式,都是好的,因为他是表达恭敬的。所以,这个时代是没有恭敬心的。
  佛曾经说过一部经叫《佛说正恭敬经》,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师、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到那里去请安,如果师父不想见,他都必须在门口顶礼三拜。
  如果要请法,要跪在那里请法。师父讲话你不能坐,跪在那里听,听完了之后再顶礼出来,然后再退着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时候,再向师父顶三拜礼,徐徐离开。
  侍奉师父,不能和师父并列同行,甚至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后才能去做。
  自己的师父有什么毛病缺点,如果徒弟在背面说了师父的坏话,哪怕只说了一句,都要到地狱里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报等等,就说了这部经。
  这部经典一说,阿难尊者就哭了,因为末法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依照经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难尊者就发了大愿,我来做个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众生都难做到这样的恭敬,那么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设想的后果,印祖在这里是没有把它的后果说出来。这个后果就是下地狱啊!
  那么这个阿阇梨,什么叫阿阇梨?
  给你说过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师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这个时代我们的徒弟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会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之人,要对佛法僧三宝,发出至诚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还可以讲一个例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她对三宝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到她家里来应供。每到那一天就会准备精美的食物,来供养比丘师父。一般按照仪规,居士作财供养,衣食供养后,比丘就得作法供养。
  有一天她到寺院请到,就是按僧次来请,不能自己想请谁就请谁,按照僧团去安排,戒腊一个一个排下来,这时排到一个老比丘过来了,那位老比丘没有什么水平,不会讲法,开始不想来,但那个执事僧非要他来不可,说轮到你了,你必须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里接受完供养之后,优婆夷就端了一个矮凳(小床),就坐在那里打坐。局面一摆就很清楚了,现在应该是你老比丘进行法供养的时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闭上眼睛在那里打坐,他想我也不会讲,趁她闭眼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优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听法,她就在内心思惟:身无常、心无常。这思惟,一下子证到初果了。她就很欢喜,以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这位老比丘师父的恩德。所以她就来找这位老比丘要报恩。老比丘一看优婆夷来找他,他就到处躲,觉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来找我的麻烦”。那优婆夷就到处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跟她见面。见面之后优婆夷就向他顶礼,五体投地地顶礼说:师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讲法,我得到什么利益。老比丘一听,真的他生起惭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证到了初果,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没有消息。所以他由这个大惭愧心生起大精进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以后,他也证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个人的恭敬心有绝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讲法的法师也有这种感觉,到什么地方讲得怎么样,实际上不决定于我们自己,而决定于听众。听众的至诚心恭敬心好一点,那讲得就会好一点,听众散慢一点,恭敬心弱一点,那讲得就会差一点。
  所以这个法师不是客观的法师,实际上这个讲法的法师是你们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法师。你以恭敬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正法;你以邪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邪法;你以浅薄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浅法,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圆通的。在具体情况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则,我们世间都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佛法讲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因时、因地、因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叫圆通。
  外道只知道执著于一个僵化的道理,不知道变通。然而世间很多人都喜欢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说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确理念,所以就导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灵活的,透过这段开示,使我们由事相提升到一种方法论上,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则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略述信愿行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普被三根,利钝全收

文稿开宗明义,概述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

“三根”就是指众生的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智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遇到困境反省而觉悟;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归。三种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摄受他。

“利钝全收”,是指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所以这是释迦、弥陀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都能当生了生脱死(上至等觉菩萨了变易生死,下至三恶道的众生了分段生死),径登解脱的彼岸。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净土难信。在得到人身的这一生,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一法,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可是很悲哀的事情了。此生交臂错过,可不哀哉!

祖师一片婆心,无非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都能生信发愿,依教奉行。



从两土苦乐略述信

念佛法门的宗旨,即是信愿行三法。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通过这两土苦乐的对比 相信这个世间是苦,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

这是从两土的苦乐的对比,略述对极乐世界之信,下面是从信自力根机与佛力的比较,略述对佛力之信。

信机就是信我现在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真常。这一点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等历代祖师,都一直强调的。作为凡夫的我们,绝对不能自负。

往往一般的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稍有修行便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没有对自己的业力详加剖析的结果。所以祖师慈悲地劝导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决定不能断烦恼,乃至了生脱死的。

我们要坚信:我们是通身业力的众生。

既然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毙了呢?

阿弥陀佛有同体大慈悲心,他观察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力无法断烦恼,解决生死问题,他为救度我们这些自力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业力凡夫,发大誓愿(广发四十八大愿)。告诉我们,只要相信弥陀愿海(信),只要有求往生净土的心(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就能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定会现前接引,令生西方。

这个信,信自己的机和信佛的大愿,这两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略述愿

信愿行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愿。我们要发愿,有信就会启发这个愿。愿的本质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从厌离的角度来看,要快速地离开这个苦难的世间。娑婆世界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各方面都顺利,其本质上还是苦。何以故?你这些荣华富贵都是不长久的,无常的,败坏的,你迟早是会死亡的,更何况得荣华富贵的人少,处在衣食都没办法解决,被种种精神、情感、环境的烦恼逼迫的众生更多。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我们要常常作如是想:每时每刻都要想到出离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这是愿的第一层意思。

二是对极乐生起欣求之心。

那么,由出离心,出离到哪去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清凉池,那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们本有的故乡。由此生起由衷的神往。由此世间的苦难,对照彼土之极乐,欣慕之心自然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可见,厌离娑婆与欣求极乐就构成愿的核心内涵。



略述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信愿行三资粮的行门,即要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念佛的心境是必须做到至诚恳切。所谓至诚恳切,即是指至诚心、恳切心 如救头燃的心,落水呼救的心。念佛一法是要感应道交,才能产生作用的。你有这样至诚恳切的心态出来,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通。

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中,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他说: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念佛求生净土,并没有什么奇特,你只要至诚恳切去念,都能够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所以至诚恳切而念,这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你只要依照这句话去做,带业往生,依此决定成功。

但问题是,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很多佛教净土理念,众生是知道,却无法做到,落实不到日常的行为中去。他一念一念,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既不是至诚心,也不是恳切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他就不能跟佛感通。所以要注意至诚恳切,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立一定课。莲友们一般自家都应该有一个佛台,在那里供养礼拜阿弥陀佛,读诵净土经典。还要随自己的具体情况,立一个定课 若工作忙碌,定课就简短一点。如果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多,功课时间就应该立得长一点。

这个课程就随自己的情况来立。立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叫定课。定课就要专心去念。

第三,要抓住散念,时时念佛。在工作或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以及在做不用脑力的事情时,都要念佛。比如扫地,不用脑筋。你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不要中断这句佛号(只是这里就需要把出声念转为默念)。带着这句佛号躺下去(睡前念四字佛号),如果能随着呼吸念,则更能摄心。

第四,处处皆可念佛。在家里,衣冠不整齐,或者在洗澡、抽解的时候;或者至不洁净处如垃圾场、农贸市场卖肉摊等处,都要保持念佛的念头,在心里默念。

这时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声念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在不洁净处出声念,一是于佛号不太尊重,二是从仪礼方面都不是很合适,这些都需善巧的处理。

最后是念佛的原则问题。念有四种:大声念,就是你有多大声就把声音念出来;小声念,自己小范围听得到;金刚念,属于嘴唇微动,舌尖弹着牙龈,音声在嘴唇间,自己很用心能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心里默念,是专注在意识当中有音声之相。这四种念法,需因时因地而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

如果心很散乱、昏沉的时候,要高声念,以冲破昏沉;如果你想坐在那里,就要金刚念或者默念(这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也是有所不同的)。但一定要念得清清楚楚。

一是要心口合一,念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发音器官是一个硬件,他的软件是我们的神识心。心是一个发音之基,推动它,然后通过咽喉念出声音,这个声音是念得清清楚楚。

二是要摄耳谛听,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用音声来摄心,心就不会往外跑,这叫自念自听。自己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就不会往外跑,就会自然向内旋转,“反念念自性”。反之,如果使心外驰,心往外跑的话,很多妄想就会不期而来了。

有居士问:我走路走在人行道上,我念佛,我能不能左盼右顾?

答:除了你注意交通行车之外,其他的就不要东看西看了。如果你一边走路一边念,一下子看到广告,这是什么广告?一下子看到霓虹灯是什么颜色,你心里妄想就不断,那是不行的。要把心摄住,心不往外跑,这样念佛的念头就渐渐地纯熟、纯一,这样念佛的功德也就最大。

这些都是很平白的字眼,却都是印祖一生的经验之谈。自念自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够使我们的耳根最大限度地把自性的圆通常显发出来。

这些似乎是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很了不起了。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念佛行人,须敦伦尽分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一个念佛行人,于世间法,首当“孝养父母”(净业三福第一福,即世间福)。所谓“百行孝为先”,孝,是建立我们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础,父母对我们最有恩德,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知恩报恩;“奉事师长”,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和技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佛法,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所以,恭敬、奉事师长,也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慈心不杀”,要培养慈悲心,不杀生。这里印祖对慈心不杀的诠释,就是要吃长素。你能够吃长素,就从根本上不杀生了。

  如果不能吃长素,就吃花素。在十斋日或者六斋日吃素,叫吃花素。

  还有一种人,连花素都很难吃,离不开荤腥菜。对于这种人,即便你断不了荤腥,但最好不要亲自去杀,你就吃三净肉,到农贸市场买现成的来吃,在家里不要杀生。这是对慈心不杀的一个劝导。

  “修十善业”,这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身业有三:一是不要去杀生;二是不要去偷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家不给你,你不要自己去拿,即不与取;三是不邪淫,一夫一妻(遵守国家法律允许的婚姻关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属于邪淫的范围,不能去做。

  口业有四:一是不能讲妄语,妄语包括小妄语和大妄语。小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所说见闻觉知都不真实。大妄语是指没有证到圣果,却说自己证到圣果,这种妄语千万不能去造。二是不绮语,绮语属于那些浮华的语言,诲淫诲盗的语言,不能去说;三是不两舌,两舌即指挑拨离间在东家说西家的事情,西家说东家的事情,挑拨关系;四是不恶口,恶口是指说那些粗恶的语言,如刀如剑,伤害人的语言,这些不能去说。

  意业就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的念头、瞋恚的念头、愚痴的念头,这三种念头要防止。这是修十善业。

  在世间的五伦关系当中,要尽到伦常之分:即,作为父亲,对子女要仁慈;作为子女,对父母要孝顺;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作为丈夫,对妻子要和谐;作为妻子,对丈夫要柔顺;作为主人,对仆人要仁爱;作为仆人,对主人要忠心耿耿。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有你相应的道德上的职责、义务,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识做好,这是伦常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去计较别人对我是不是尽分?别人对我是不是恭敬?你先须要求自己,对别人要恭敬,你尽到自己的名分,别人是否尽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个念佛人只要能在家庭尽自己的分,能够在社会单位尽自己的分,这就叫“善人”。

  一个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和“伦常”,本身你就在弘扬佛法,人家觉得这个人是道德君子,是一个大善人,这都是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说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点点,说:“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这样子,太糟糕了,这个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谤法。

  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念这句名号,临命终时决定能够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于他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所以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现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个念佛人,虽然每天嘴里念着佛号,但是心和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在伦常关系当中也会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之间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不能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不能尽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么这样的心就跟佛心相违背,就很难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难往生。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是平等救度一切众生。佛心是平等的,但如果你能与佛感通的心发生了障碍,无法与佛力感通,那么,即使佛的大悲愿力再大,也没有办法在你的身上体现出来了。临命终时,你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业力去轮转,不能蒙佛接引了。所以,一个念佛行人要敦伦尽分,心与道合、心与佛的愿力合,他才能够蒙佛接引,横超三界。

第二条原则: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一个净业行人,走上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道路后,就会明白念佛一法真正能够给予众生真实大利。自然就会劝进与自己有缘份的家亲眷属、朋友,共同念佛,希望能够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份真实的利益。

  世间的行孝,无非使父母能够衣食不愁,安度晚年。从出世间讲,能使父母出离生死轮回,这才是究竟的大孝。所以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劝勉父母念佛,还有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儿女等关系亲密的家人,乃至乡党,自己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首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要以念佛为主,念观音菩萨名号为辅。印祖在这有一个注解:如果你每天念一万声佛号,那就念五千声观音菩萨的名号,是这么一个比例。如果你念两万声、三万声,都是按这样的比例关系加减。

  其次,印祖常常劝勉大家持念观世音菩萨,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在印祖那个时代,战乱不断,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辅弼,寻声救苦,拯救众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直接感通菩萨的悲愿,解决我们的苦难。

  第三,念观音菩萨可以息灾免难。印祖所处的近代,是一个大患难的时代。从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军阀混战以及随后的抗日战争。战火不断,众生共业所感,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深受其苦。是没有办法去扭转的。所以,在当时就要常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以求得佛菩萨的慈悲护佑,逢凶化吉。

  在印祖的皈依弟子中,念观音菩萨名号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在此先举其一,以为证明。
  有一位商人,是个大胖子,穿的是很好的绸缎衣服,身上带了很多钱。他一坐上船,就来了一批土匪上来抢东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就开始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得非常专心。结果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他,好像这些土匪对他视而不见似的,就这么过去了,他可是吓了一身冷汗。自从经历这件事情以后,他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是一个很胖的人,又带着很多钱,怎么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自己没有被抢。诸如此类,遇到种种的灾难祸事,念佛号、念观音圣号逢凶化吉的例子,数不胜数,不一而足。

  第四,念弥陀、观音名号,还能够消除业障,开发智慧。我们无数劫以来的业障、报障,都能够通过念这两句名号来消除。业障消除,我们的福德就会兴隆,智慧就会显现。

  最后,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会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能够劝一个凡夫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就了一个众生成佛。这样的劝进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这劝进行者往生净土的功德,回向自己求往生,也必定能满自己往生之愿。同理,成就他人就是等于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第四条原则: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净土自力他力的异同和效果,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我们有同修常常会问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在这一段有很明确的答复:专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要深信念佛一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势至菩萨语)。单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的方法。

  禅宗自达摩祖师初传我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圆顿直捷,确实别开生面,令上根利智当下得益。而从六祖慧能以后,禅宗一派的这种根机日益地陋劣,直指一法,不能相应。

  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二位祖师之后,直指一法就转为用机锋转语。因恐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剿灭情识。当时,机锋转语还算能够契入时人的根机。

  到了元明以后,人的根机又变得更为陋劣,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谁,是什么?”“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都属于参究一路。

  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把得住,守得稳,剿灭情识,最后桶底脱落求开悟。那么禅家参话头一路,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纵然他注重那种“念佛的是谁”的话头,他所指向的目标也是开悟而已,不是说参“念佛的是谁”,参透了之后,是要往生的。

  所以各宗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宗旨是从空门进入,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跟净土法门从信心、从妙有等处下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两种门庭施设就不要混在一起修。

  念佛行人是以信愿持名、求往生为目的,不是以求开悟为目的,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

  以上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四料简》里面给我们开示的信息。

  永明大师,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简》,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称为“乃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其《四料简》对禅和净的鉴别分为四种。
  如果上根利智: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有禅”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有净土”是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有净土”。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又信愿求往生,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来就很威猛,如果又有两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能够观机逗教,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来世就能成佛作祖。这是禅净都有的,那是最好的一个出路了。
  如果仅仅是: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如果只是参禅,他开悟了,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要走“蹉路”,“蹉路”就是耽搁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脱死、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这样的人虽然开悟,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嘛,他必然会有后有,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就中阴身阶段业力最重的牵引他去投生——“ 瞥尔随他去”。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如果一个修行人,他没有修禅,没有开悟,但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他——“万修万人去”,这“万修万人去”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称佛本怀。四十八大愿就是保证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门槛非常低,那真的就是“万修万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华开见佛,还怕不开悟吗?那不是一般的开悟,悟证同时。印祖在这说这句话: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也就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里面延伸出来的。

  那么下面就比较那些修禅者,如果他开悟了,但是见思惑还没有断,这就有两种情况:
  如果开悟了,见思惑断尽,他可以了生死。
  如果见惑思惑只断了一部分,还剩了一分没有断,他都不能了生死。如果他见思惑没有断,就不能凭着他仗自力开悟来解决生死问题。
  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不注重信愿,他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佛力又没有靠上,这两个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轮回绝对不可能。
  印祖在文钞里面很多地方谈到禅净之间的分别,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见地精纯。有鉴于修禅开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实,所以从唐宋以来,尤其元明以来,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善知识都转为修净土或者兼修净土,或者潜修净土,如中峰明本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圆照本禅师、真歇了禅师等,都对念佛方面有很殊胜的开示。

  历代开悟而没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轮转,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
  宋代有些大禅师,他们最后投生的身份,比如五祖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
  真如喆禅师转身大富贵处,大富贵处就是什么呢?投到皇宫里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钦宗,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组织兵力去抵抗已经晚了,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俘虏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到那里备受凌辱,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
  草堂青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作了一代宰相。
  海印信禅师,投生到朱防御这个官员家做女儿去了。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在她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她,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圆照本禅师就叫:海印信长老,你错了。这个女婴大哭一声,就死了。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这就是参禅开悟,但惑业未尽这样的一个结果,想出轮回很难呐!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在没有成就无上正觉之前,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华严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所以自视清高,奢谈自力,不仰靠佛力,这样的话语虽然显得他很高超,但他实际上是缺乏般若智慧,所以他在那种贡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

  何为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转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难得。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实在是有天渊之别,不是一般的差别的。我们看那些念佛的愚妇愚夫,虽然从自力的角度他没有什么功夫,但是他老实念佛,感通佛力,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就在印祖文钞里也常常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那么这里举两个愚妇愚夫念佛的例子:
  印祖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皈依以后就劝他的父母念佛,他的家住在云南的边陲——保山城,是一个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那么这个年轻人就让他的父母信佛,他父母还真的相信了,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士这样性格的人,很有学问,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经,他学佛之后就开始从禅宗入手,然后导归净土,他的父亲在当地也宣传念佛一法,但是这宣传效果不大。然后不到几年这个年轻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亲疼爱儿子的死亡,就很痛苦,她就服毒,服毒之后她结跏趺坐,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声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从容。这样一下子就惊动了当地。你说一个大修行人要临终这样的结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况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药的基础上,她结跏趺坐,念佛走的,一下子对当地震动非常大,于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产生信心。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一个居士,他可能由于家里的纠纷搞得进退两难,他就想想这个世间太没有意思了,他就跳河,这一跳河就死亡了,死亡——大家赶紧去找他,他的死亡是怎么死的呢?在水里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里“走”的。
  你看这两个愚妇愚夫,还是横死的,还不是好死的。但是求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这就是佛力加持才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这两个愚妇愚夫念佛却竟然出现这个现象,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现象,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最后的结局不会输给他们啊!甚至比他们还超胜。这就是一个靠自力的情况,一个靠佛力的情况,这里面悬殊是天渊之别。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要认真地体察这里面的义理。一般的修行人,当他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执著,甚至说靠佛力他都会嘲笑。心外求法、着相,他认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念佛一法,要对靠自力这一点,他有刻骨铭心的教训,然后回过头来全心全意,死尽偷心地靠佛力,这样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当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么,他对于宗门教下靠自力的这条道路,自然就会放下。
  就像梦东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原来是参禅的,应该说他参禅也是开悟的,当时在中国的北方他的禅风还是大盛,以后是一个生病的因缘,这些参禅的功夫用不上劲,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时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禅宗的祖师都回归净土,我何许人也?敢不念佛。
  所以他有这一念的觉悟,于是就废弃参禅,专门念佛,这样他对那些跟他修习参禅的弟子说:“现在我专修净土,你们想念佛的和我留下,想还要参禅的可以到其他的丛林去参学。”他把他参禅的很多开悟写的偈子都烧掉,由梦东禅师转变为彻悟大师,他的彻悟是怎么彻悟的?
  他有一个偈子说:
  “世间出世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作为一个沙门比丘,他要解决人生一大事,他在选择法门当中确实艰难倍至,对种种法门都去考量、都去抉择,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后才发现——“不念弥陀更念谁”?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最殊胜、最直接、最圆顿、最上乘。
  彻悟大师有这种觉悟,所以他在《彻悟禅师语录》里面说:当这个信心一旦建立之后,那参学已毕。就不需要再参学了,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
  那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较之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更直接、更圆顿。所以净土宗祖师——他是用他修行的实践来证明禅净两家的异同,不是在思惟里面去卜度、去揣摩出来的,是他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虽然印光大师没有以禅宗善知识来标榜,但是,印光大师是懂禅宗的,有记载:
  有一位参禅的居士去跟他对机锋转语的时候,这位居士下来感觉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师是懂宗风的。虽然通禅宗,但印祖从来不以禅宗善知识标榜,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他那《净土决疑论》是写不出来的。大家仔细看看《净土决疑论》,他对宗门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只是鉴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不像古人的根机利,善知识如林。
  到了现在根机陋劣,善知识稀缺,难以解决问题,所以要专门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弥陀大悲愿力横超三界。这是众生唯一的一条出离轮回的光明大道。

第五条原则:明辨伪经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这一段讲评点伪经。
  自古以来,在佛教的传扬过程中,都伴随着一些民间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等种种的相似法来干扰,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还会去相信,知见颠倒。所以在这里,印光大师就特别指出来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见,不可以效仿那些愚痴的人。那么,这些愚痴的人做什么呢?
  他很追求做一些很可笑的佛事。
  有一种佛事叫“还寿生”,这“还寿生”有一本经,叫《佛说寿生经》,这部经是一部伪经,但是很多人就相信它。
  寿生经是什么意思呢?
  说在阴间,有一些鬼要投生,想投到富贵人家(好的地方去),他得先到阴间去借一些钱,这样才会投到好的地方。先借本钱(就好像做买卖、做生意,要有本钱),然而投生到了人道,到他临命终时,那些阴司的人就催他要还这个钱,不还钱就要遭到这样那样的灾祸。所以,就要“还寿生”,烧很多纸、很多元宝去还。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寄库”。“寄库”就是愿死后做鬼,好在鬼道里面享受富贵。所以他事先得准备一些钱财(烧很多的纸房子、高楼大厦、很多很多的钱)作为以后的用度。如果仅仅是烧这些倒是好办了,更有甚者,把做种种佛事也作为以后做鬼的享受,进一步还有一种观点说:你念佛,念一句佛号就会有一块元宝,念得愈多,以后做鬼的时候就用的元宝愈多。这些都是属于“寄库”的范围。
  这里印祖说这些“还寿生”的经,不是真的佛经,是后人伪造的;“寄库”,你如果是发愿死后做鬼,你有愿做鬼的心,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这些都是一些民间很愚痴的人,他就会想出这些事情来,而且很执著去做这些事情。
  印祖在这提出来的都是那个时代常常碰到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如果你还没有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就千万不要去做这样的佛事。
  如果已经做了这个佛事,就得要做一些挽救的方法,用至诚的心在佛面前禀白:
  弟子某某,只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做的“寄库”等在阴间用的资财,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济那些孤魂野鬼。
  这样,你这一念的回心就不会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
  一个念佛行人一定要发愿,这个愿要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你不要跟鬼道相应,阿弥陀佛发愿是要摄受我们往生,然后我们发愿求往生,这两个愿一感应道交就能解决生死问题。
  所以回向发愿是非常重要的,回向发愿属于智慧的范围,所以我们了解净土经典,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了解往生的条件,就是使我们的信愿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没有任何的含糊。当我们对这个信愿有正确的观念,这些愚痴的做法就会离开。
  进一步地,印祖在这里列出了那个时代流行的一些伪经,除了《佛说寿生经》之外,还有《血盆经》。
  《血盆经》的全称叫《目连正教血盆经》,他是说有一次大目犍连到阴府去,发现地狱有一个血盆池(血盆是说那些女人的经血,生小孩的血),有很多女人在那里遭受苦难。大目犍连很悲痛,就问佛怎么办?佛说要这些女人孝顺父母、皈依三宝,要做血盆斋,要念血盆经,如此等等,才能解决到地狱受血池的痛苦的问题。这部经还很多人相信,于是就作血盆斋、血盆法会等等这些。传到日本,日本人也还挺相信这部经。但是它是伪经。
  像其他的“《太阴》、《太阳》、《佛说眼光经》、《太上灵宝补灶王经》、《佛说父母恩重胎骨经》、《佛说妙沙经》”等等这些,都是虚妄的人伪造的,千万不要去念。
  现在我们在寺院也常常接到一些佛经,一看就不是正路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你有流通法宝的这种发心很好,但一定要有智慧的眼光去抉择。
  一般入藏的经是可靠的,尤其是经过高僧大德鉴定上呈朝廷批准的,像《龙藏》,入了《龙藏》的,这比较可靠,那其他的后人编的藏、续藏等,都可作参考。
  市面上很多印送的经典——一些乩坛类的书籍,其内容无非是,地藏菩萨临坛说了什么?怎么怎么回事?这些都不要去印,说的一些话都跟佛教义理不相关,即便是说得相应,从乩坛下来的也不要去流通它。
  流通佛经功德无量,但你流通一些伪经、邪经,疑误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孽也是很大的。
  所以当你把握不准的时候,你就不要轻易去流通。
  那么现在有些公认的大乘经典,你可以去流通嘛。印祖也在这列出了,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经》、《药师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等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确实是佛经,你可以大量流通,也可以去念。
  你放着这些大乘的经典不念,去念那些《寿生经》、《血盆经》、《灶王经》等妄人瞎造的伪经,而且还去把它落实于行动,一定要做这些佛事:“还寿生”、“破地狱”。这本身你的知见就很糟糕。
  有的地方还做“破地狱”的佛事,那种热热闹闹、吹吹打打的场面,一看就是很可笑的事情。
  “破血湖”——我怎么消灾啊?我怎么解决地狱的问题啊?他认为做了这些佛事他才安心,做个这样的佛事他就不会到地狱里面去。所以,即使有明白道理的人跟他说这些是伪经,他都不相信。
  现在众生的智慧确实很陋劣了,他会相信一些邪的东西,对那些正法的东西他往往不相信。你看,如果谁能够治一点病,搞点感应,会算点卦,会给你家里说说吉凶祸福,一下子大家就趋之若鹜。然后就有一些人利用这个心理来敛财,把自己以凡滥圣,说出很多暗地里说的话(公共场所他还不说),因为这些一说出来,明眼人就会知道他是假的。
  所以他就在信众里面流通一些小册子,把自己涂脂抹粉,说得很高——神话,有时候别人给我们看看这些小册子,我们都觉得很可笑,也很可怕。
  所以在海内外信仰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邪教。很多人由于追求这些东西,他就被一些人所控制。就是这类的地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末法时代诸如此类的现象将会愈来愈炽盛,“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此可见,佛说这些话确实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希望大家去看祖师的东西,看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正知正见的书。虽然这些正知正见的书确实很平实,没有讲玄妙,也不说神通,甚至一般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但是这个正法确实是王道荡荡啊——给我们光明,给我们解脱!
  如果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你这一念不正的心就会感召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邪众跟你同伍,你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要相信佛言祖语。
  所以,无论做消灾延寿还是荐亡的佛事,印祖别具慧眼,提倡:“唯念佛功德最大”。
  印祖有一些弟子有时候向印祖禀告:由于家里面有什么事,就想做水陆法会。于是就来问印祖能不能做。印祖就都劝他不要做水陆法会,好好念佛。但是现在的众生,他喜欢热闹、喜欢复杂,喜欢搞内坛、外坛这些东西,他认为这很不错,于是就有这方面的团队(专业团队)出现。你做这些超度的事情,必须要发大菩提心、持戒很精严的人来做。如果是一个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团队来做这些佛事,效果怎么样?你想一想就可想而知,倒不如至诚念佛回向效果更好。
  你做那些念经的佛事——念经时念得飞快,甚至跳过去一段继续念,这些种种的情况都是有的。
  那么,做经忏的人如果没有真心地去做,最后他的下场也不会是很好的。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讲了一则公案:
  地狱里面有一个很黑暗的地狱,里面有一些做经忏的僧人在那里。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道像闪电一样的亮光过来,这些在黑暗当中的僧人就在那里赶紧利用这亮光诵经,再来了再诵。为什么?就是在阳间做经忏时,他跳过去一段没有给人家念。那你就在地狱里面补吧!补完了才能出来。
  所以,印祖说,做佛事 “唯念佛功德最大”。这也是肺腑之言,你应该相信。
  你请那些有戒行、有正念的僧众来念佛则利益更大,就不要去花那些冤枉钱。这些有正念的僧众念,你也跟着念,你亲属之间感应,天性相关。如果念经念得很快你会跟不上,但念六字洪名你应该能跟得上嘛,历历分明,所以功德最大。
  这桩事情,印祖处处说,弘一法师也很赞叹,都提倡以念佛代替做种种佛事,但真正把它落实下来的不是太多。我们希望能够落实下来,这句佛号成佛都有余裕,更何况那些消灾、延寿、荐亡种种的利益也都可以在念佛当中得到。
  所以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是阿伽陀药。大家要有信心——“唯念佛功德最大”。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这一段讲“慈心不杀,吃素念佛”。
  这一段开示很平淡,但是实行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印祖在一生的弘法当中,他很痛心地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就是很多修行学佛的人,他懂得很多,然而行动上跟不上。所以很多事情都在口头上做活计,空度了一生。佛法,是要实践的,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的,你有一份实践,就能开发一份智慧,对治一种烦恼。
  念佛之人要吃长素,为什么要吃长素呢?
  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
  那么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
  是慈悲心、大慈悲心。
  为了慈悲心的培植,要思惟到一切海陆空蜎飞蠕动的众生都有佛性,跟我们是形殊体不殊(形体上面不一样,但体性是一样的,都同样有佛性),现在的这种基因遗传学也都发现,这些动物的基因跟人的基因没有多少差异。所以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长素,不能伤害众生。
  要思惟到,这些飞禽走兽一切的众生,多生多劫,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夫妻、朋友,都互为父母子女的关系。
  这些动物是因为一念的无明造作诸多的恶业,堕落到这一道里面去了。我们现在得人身是借助宿世的微善,戒力得人身的,我们的生命形态比它高,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它,不能以强凌弱。为了奉行动物界的准则,所以我们要吃素。
  一般我们讲放生,它只是通过这种形态传达慈悲心。根本的方法是吃素,吃素就是不放之大放。你吃素,不吃肉了,这些屠夫、猎人,这些屠宰场,他自然没有市场。没有这个需要,他就不去捕捉,不去屠杀。
  如果你还在吃肉,他就必然会捕捉和屠杀的。所以,社会上有些屠夫,他们把宰猪作为一门职业,以赚钱养家。
  古时的那些屠夫还信点因果,他们往往在杀猪之前,按着猪头,扯着猪的耳朵,要跟这头猪说四句话:“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我不杀,你向吃肉的人去要债。”意思是:你不要向我要债,是由于他人要吃,我没有办法,我杀了,你向吃肉的人要债去。他说完这就杀,那么这里面他的责任也推卸不了,杀猪的和吃肉的都有责任,都要共同承担杀生的责任。
  今生你作为人杀了这头猪,这头猪的宿业报完了,下辈子它可能转为人道了,那你今生造孽多了,你下辈子就变为猪了,于是变为人的猪又杀变为猪的人。就是你杀我、我杀你,生生世世相互残杀,是这么一个关系。
  所以今生我们就要断除杀业的恶性循环,不再去杀它们。而且世间的战乱,都是由于杀生导致的。有时候一个地方出现一场变乱,一批人无缘无故地就死去,似乎是偶然的,但里面是有原因的。一个人要杀另外一个人,他是莫名其妙,见到他就起杀心,这是有杀业在心里的作用。
  如果一个吃长素的人,他没有杀业,那就是碰到恶兽猛虫,碰到敌兵,他都会对他起善心,不会去杀害他。所以这也是恶业相互感应,你没有恶业就不会遭遇这个。虽然是在战乱当中,共业里面也有别业。所以这样我们保护其他的生命,不去杀它不去吃它,实际上最终是保护自己。
  吃素,这一点就包含着深刻的学问,是宇宙人生和谐幸福的根源之一。
  生物是构成一个生物链的,是相依共存的,如果生物链里面急剧地减少了很多物种,对人类绝对是不利的。
  现在我们看到: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各种地球生物急剧地减少。我们的瘟疫越来越多。原来的病菌是在森林里面的那些动物身上所寄存的,它跟那些动物在长久的流变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那些动物对病菌有抵抗性,对它不产生伤害。但如果人类把这些动物都杀死了、灭绝了,吃掉了,那这个物种一断绝,原来寄存在它身上的病菌,就会转移到人身上来了。由于人体对它是陌生的,是没有防卫的,不能共存的,于是就会产生种种奇奇怪怪的疾病。
  现在的众生杀业实在太重,为了贪图口腹之欲,什么都敢吃,甚至连婴儿都敢吃,说是大补。真是荒谬之极!
  这个地球上的物种需要我们保护,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了人类。
  我们吃素,要在行为上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在心态上断除这种贪图口腹之欲的心。
  如果不断除,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很多修行人,他修行了一辈子,就是吃素,等到他临命终时的时候他就不行了。他要吃鸡,他要吃肉,而且这个念头非常强烈,你不满足他还不行。这都是业障现前,说明他贪图口腹的欲心还没有断,还潜藏在内心。所以我们要通过吃长素,把慈悲心这粒种子真正地培植出来。
  一个吃长素的人,他整个的生命品质、心理品质会有一个本质上的提升。
  我们在座的诸位学佛的人应该都有经历,原来吃肉是觉得营养丰富,很鲜美,但是吃肉之后是什么感觉呢?头脑不清醒,疾病很多,脾气暴躁,欲望很重。因为你吃什么像什么,你吃了狗肉就有狗性进去了,你吃了牛肉这个牛性就进去了。如果一辈子都吃,吃了很多猪、牛、鸡、鸭,你想想,虽然是一个人,但所有的肉都是动物的肉,他下辈子会到哪儿去,他感应到哪一道里面去,那不需要问人的。
  为什么人有时候叫兽性发作?他吃了这么多的动物肉,身体心里都是充满着飞禽走兽的性质,他的瞋恨心就会很大,就会不讲道理。世间的争端、战争就由此爆发,以后就演变为刀兵劫。
  那么吃素的人,他的心态就很平和,清心寡欲就能开发智慧,反之,多欲就会昏乱。所以,以清心寡欲的心来诵经念佛,他也就了解如来真实义,吃荤的人昏头昏脑,他看这些佛经,圣人的东西他就看不懂,如看天书。一个吃素的人,他随着清心寡欲之后,他生活消费的这种需求就会下降,这一下降他就会觉得生存的压力不会太大。吃素这一点就使他的生活全方位改善了、放松了,解脱了很多烦恼。
  这个时代,生存资源越来越匮乏,各个国家都在提倡节约,中国也提倡节约型社会。西方国家也感觉到整个人类的资源越来越匮乏,是需要地球全人类来节约资源的。地球资源有限,人的欲望无穷,当资源越来越匮乏的时候,众生就苦了。为了争夺资源,必然会引发战争。所以从吃长素这一点来看,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长治久安,对于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实际上也是佛教贡献给全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
  吃长素,诸佛欢喜,龙天拥护。你天天吃大鱼大肉,善神就会离你而去,尤其有时候吃得太残忍了,我们都不敢看:吃火锅啊,那都要吃活物——海陆空的。那条鱼上桌,那鱼尾巴还在跳啊!他认为这是美味佳肴,你说能吃得下去吗?那我本人在这里说我也很惭愧,没有学佛之前也在吃这些,觉得这些东西真的是很好吃。唉,很奇怪,会改变,原来吃肉的时候,会觉得肉很鲜美,等到真正吃素之后,再去重新闻那个味道,原来那个味道非常臭,臭不可闻啊!这时候就会想:为什么原来我还觉得那很香美呢?现在为什么感觉这么臭呢?这么臭的东西别说我花钱买,你送给我我也不要啊!原来我们的心转化了,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改变。我们认为这些肉很臭,说明我们通过吃素念佛,我们有一点清净心了,用我们的清净心反观,原来那是污秽不堪的。所以吃长素是念佛行人的一个原则。
  但印祖对于不能吃全素的念佛行人也很慈悲。也确实有很多人吃长素是很困难的。他已经吃惯肉了,不吃肉就不能下饭,再加上受世间一些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观念说:你不吃肉,你就营养不丰富,营养不良),他如果接受这个观念就真的感受到吃素没劲、乏力。
  所以这都是自己的念头决定的。如果这念头克服不了,真的是吃不了长素,那就循序渐进。从六斋日或十斋日开始。六斋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是为六斋日。
  为什么叫六斋日呢?
  这是四天王和四天王的太子在这六天要巡视南阎浮提,观察世间人的善恶情况,要上报给帝释天。帝释天根据世人善恶的情况,会对他的命运做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所以这六斋日要尽量的多行善,多修行,对我们的福德智慧有好处。
  十斋日是加上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这就叫十斋日。如果是月小,就往前推一天,就不是三十,就是二十九、二十八,这是十斋和六斋。
  那么,还有一年有三个斋月,这些都是佛教的常识,而且对我们是很有作用的。
  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斋月是怎么来的呢?
  忉利天王宫殿里面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绕着须弥山旋转的,到了正月、五月、九月的时候,这面镜子正好对着我们南阎浮提,于是南阎浮提众生的一举一动,行为都在那面镜子当中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所以这三斋月要吃长素,要做种种的功德。
  祖师大德也开示,就是一般的居士在家过夫妻生活,也尽可能避开这些斋日和斋月为好,所以记住这些日子是有必要的。这就叫循序渐进——渐渐地减少,如果你从六斋日、十斋日开始吃,从三斋月开始吃,你上了轨道,就会慢慢地离开那些肉的味道。
  素食的好处有很多,吃素,不仅身心会很轻安,即使有什么肠胃问题,通过吃素也能够解决。而且吃素还有利于健康,因为素菜是光合反应,接受阳光的照射时间最长,最有能量和热量。
  反而那些肉都是很阴暗的东西,猪天天在一个很阴暗的地方长大,再加上现在这个时代,养猪已经不像原来的传统社会的养猪方法,现在的猪用饲料里面加了很多的添加剂、激素这类的抗生素,此外,由于众生喜欢吃瘦肉,还有一种添加了瘦肉精的饲料,这个瘦肉精都是有毒的,老人吃了会增加冠心病,青少年吃了视网膜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上次我碰到一个专门搞猪饲料的企业家,我就问:你们这饲料加没加什么东西?他说没有办法,尽管我是学佛的也没有办法,要加。现在人口这么多,大家要吃,原来一头猪十个月长成,现在一头猪四个月就能长成,就要吃啊。
  你看看,病从口入,这个猪肉里面多少毒素都被我们吃进去了,而且在杀猪宰羊的时候,那种猪的挣扎、愤怒、瞋恨就分泌成毒素也渗在肉里面了。
  现在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屠宰方式——杀猪、杀狗、杀鸡都不避开猪狗,让那些其他猪狗看到杀的场面,它就更恐惧、更害怕,分泌的毒素更多。
  所以经典中讲:这个时代是饮苦食毒的时代,那是真实不虚的。
  现在江河湖泊海水都被污染了,吃鱼也不安全。很多国家发展的核技术,那核废料都向大海倾泻,这些核废料的辐射又被大海里鱼虾等很多的水族吸到身体里面,这些鱼虾被人打捞上来吃,一吃就吃到人的身体里面。
  为什么现在众生的怪病越来越多,有很多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我们众生疾病猛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现在那些磁场的辐射性,都是非常有害的。现在我们天天听MP3、MP4,这对耳根的损坏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渐渐地达到永断。
  当然,这个时代就是蔬菜也会有毒——农药化肥,只是相比较肉来说,它好处理,你多浸泡一下,会好得多。这样的一种饮食方式才是净业行人正当的饮食方式,才是合理化的饮食方式。
  如果大家都是高消费,欲望非常高,我们这个地球真是不堪重荷。地球作为对我们有恩德的父母,能够满足我们一切生存的需要,但是满足不了人的贪欲。我们现在的贪欲太强,就欲壑难填。所以一个佛教徒要以身作则,奉行一种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不追求高消费,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要把惜福节俭的佛教传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合理。合理化也是体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以上是讲如何逐步地循序渐进来吃素。如果循序渐进还不能解决问题,非要完全吃肉,那就等而下之,你就不要在家里杀,买现成的。
  每个家都希望五福临门,都希望吉祥如意,如果天天在家里杀羊、宰猪、杀鸡,你的家就成屠宰场了。一个屠宰场,那就是一切怨鬼聚会的地方,这些怨鬼都到了你家了,那你家里就不安了,人容易生病,容易倒霉,一切吉祥气氛都没有了。所以其不吉祥也大矣!
  所以,千万不要在家里杀生。
  所以这一段,你看印祖的开示也都是对机而说。
  上根利智,你当下就断,吃长素;
  中根你就渐减以至永断;
  下根即使离不开肉,至少不要在家里杀生。
  那这种开示就是非常灵活有空间的,不是那么刚硬的。对于上根之人,你非得要吃素不可;对于很多烦恼习气特别重的中下根机的人,那也要有一些循循善诱的方法。所以,印祖开示教化众生的这些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七条原则:临终助念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

  这一段讲有关临终助念的开示。
  念佛行人,他的大孝要表现为劝自己的父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自古以来,出家在家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宋代有一位禅师,叫宗赜禅师,他出家以后,只有母亲还在世,他就把母亲迎到寺院来长期居住。他母亲开始住在寺院还不是很习惯,总是想回老家,宗赜禅师就劝她念佛。她老是念不下去(一般的人刚念佛不一定念得下去),就常常还会想她的儿子。宗赜禅师为了想让她一心念佛,就很长时间避开不见他的母亲,就让她念,这样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他的母亲才慢慢地念佛。念佛以后她就在佛号当中找到了安心,找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快乐,这样就在寺院住了七八年。最后,在宗赜禅师的助念之下,预知时至,带着微笑往生了。宗赜禅师是那个寺院的住持和尚,所以宗赜禅师作为一位比丘、法师,他就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宗赜禅师自己对念佛一法也特别有信心。他母亲往生之后,他就启建了一个莲花胜会,也好像我们的一个佛教团体一样的,大家自愿参加。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天规定数量念佛(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以上),他有一个表格,要登记下来。然后大家就集中,有定期的集会。念佛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就是西方净土的象征。他是发了这一念的心,组织了这么一个念佛团体。结果呢?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穿着白衣,戴着青黑头巾,相貌非常清美的男子过来,说:“法师组建莲花胜会,我也要报名参加,是不是可以?”宗赜禅师说:“好啊,报名参加我就欢迎啊,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普慧”。宗赜禅师就把这个记下来:普慧。刚记下来,这位普慧男子又跟他说:“家兄普贤也要参加。”他就把普贤也记下了。唉!这样猛地一下醒过来了,觉得这个场景依然非常清晰,他就问长老,结果得知这个普贤、普慧原来就是《华严经》中的两位大菩萨。
  组建这个莲花胜会,却得到了华严大士普贤、普慧两位菩萨的幽赞,可见念佛功德何其殊胜。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念佛了,一定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让父母也发起念佛的信心。如果要让父母临终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一定要注意父母周边的家亲眷属的行为一定要如法,不能给父母带来障碍。
  比如:在家里你只是子女成员之一,还有哥哥、姐姐、七姑八姨等,到父母临命终的时候,这些人都来帮忙,在这些人里面,谁说话最能服众。这些人里面也许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在信仰上各有不同。这次我们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的父亲正好往生,居士林的同修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帮忙助念。结果家属通知来:不需要助念,我们要按照道家的方法来处理后事。那他那位居士在家里是老三,他作不了主啊!此外,还有一些帮倒忙的,人一断气马上就换衣服,就号啕大哭,就这样那样。
  这些都是对亡者极为不利的,所以要了解一些临终助念的方法。要知道亡者在临命终时他是什么样的情况,你一动他的身体,这时候他尽管断气了,但神识还残留在身体上,你一动他,他还有疼痛,一有疼痛就会起瞋恨心,这个瞋恨心一来,那可能就到三恶道里面去了,或者变成一条大蟒蛇了。
  所以临终助念有个原则,他断气了,你不要去动他,至少要八个小时。如果助念,你这八个小时佛号不要断,八小时以后再来处理这些事情。
  至于哭就更不应该了。本来人都是舍不得家亲眷属的,家亲眷属一在旁边哭,就让他有一种眷恋之心,情爱之心。这个心一起来,那是不能解脱生死的。
  说有一对学佛的夫妻,夫妻感情非常好。当丈夫临死的时候,妻子就在旁边哭,尽管丈夫平时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面对妻子的哀哀痛哭,他就舍不得走。他就一下子到哪儿去了呢?他断气了,他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那里哭,这时候擤一把鼻涕下来的时候,鼻子里面有一条虫,妻子就想把那条虫甩下来。这时候,有一位比丘是有神通的,说你“注意注意,这条虫就是你的丈夫啊。你哀哀痛苦,你的丈夫因为舍不得你,就到你鼻孔里面做了一条虫了。”
  所以,在父母临命终时,这时候就像爬山,能够有人推一把,他就上去了;有人在下面拉他,他就摔倒了。临命终时这一念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家亲眷属等一切人绝对不能哭泣。
  临终一定要令他始终保持正念。
  现在家庭成员关系很复杂,为了避免一些纠纷,是不是可以在他没有生病之前,就立好一个协议,要他亲自签字:我的后事交给谁来处理,按照临终助念佛教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他的子女是佛教徒,他放心交给他,或者对一个助念团、助念小组很信任,那就委托给助念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赋予了他处理后事的权利,就不至于到临命终时被周边的人瞎张罗,破坏了正念。
  这些在平时就要跟家亲眷属说清楚,最好这些子女眷属都能够念佛,如果他是佛教徒,他念佛了就好办。反之,要想保持临终正念就会很麻烦。
  所以,平时就要劝导子女常常念阿弥陀佛名号,如果能这样劝勉家亲眷属,不仅有利于父母,对这些现在的家亲眷属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利益,而且更会泽被子孙后代。
  阿弥陀佛在他的无量光里面,有一道是见佛光,只要至心称念弥陀名号,就能够在临命终时透过这束光见到阿弥陀佛。也就是十九愿:“临终接引愿”的展示。我们一定要用至诚心感通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只要阿弥陀佛现前了,那一切问题就好解决。阿弥陀佛的光明一加持,就能使一切内在的魔障,外在的障碍都能够解决。
  那么,现在西方的医学界也在注重临终关怀这个问题,尤其对那些患绝症、癌症的病人。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有一个这样的错误观念:得了癌症,尤其是癌症晚期的,分明是不能治疗,治不好的病,都还要倾家荡产,花费很多的金钱去治疗,浑身插满管子,实际上是绝对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对各方面都不利,所以西方的临终关怀就看到这一点,他就可以终止治疗,去考虑怎样关心他的精神,他的情感。
  但是他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还最终不能给病人以究竟的安心立命和归属,这里的归属就是指他死后到哪去的问题。
  净土法门,给临终关怀提供了一个最究竟的理念——你只要信阿弥陀佛,你就会得到大的安心,大的安慰,大的自在。有这个信心,再来念这句名号,这是最好的临终关怀,也是最好的止痛剂。
  有很多晚期的癌症病人病重时确实很疼痛,可能一个小时要打一针吗啡,才能解决疼痛问题。但是打多了对他神识的昏迷、颠倒也加剧了,其实是很不好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他专心在佛号上,他的家亲眷属也帮他念,这句名号就能解决他的痛苦。因为名号里面有无量光,他能够把无量光显发出来,自身的心光显发出来,他就超越了疼痛。因为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他把不疼痛的自性透过名号显发出来,他就超越了疼痛。
  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内地也有公案表明,比如说肝癌晚期病人,本来就很疼痛的,因为他全身心地念佛,他就超越了疼痛,非常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临终关怀,首先考虑清楚周边的关系,为父母解除障碍,以帮助父母保持正念。这就是一个子女为父母行大孝,也是成就一个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去成佛的一件殊胜的佛事。这一点大家可以看《饬终津梁》和印祖写的《临终三大要》,有关助念注意事项——怎么轮班,怎么提起亡者的正念,这些都有好些方法,包括开示,开示些什么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第八条原则:临产助念观音圣号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

  这一段讲临产助念观音圣号。
  当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到印光大师这种菩萨的心肠。
  本来作为一位法师,一位比丘,这些事情没有必要去谈论,谈论了可能还会被人讥嫌,说你一个出家人——怎么人家女人生孩子的事情,你要去谈它干嘛,但是印祖在这里郑重其事地谈这个问题,是由于印祖看到那个时代,很多女人生孩子,难产、死亡的情况。菩萨的心,祖师的心,是以众生的苦难为心。所以众生有这种苦难需要帮助,就得帮助她,这里面就不能谈这些忌讳。祖师知道这个方法,他就要把他说出来,就能救很多的众生。
  繁衍后代,这是人类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婚姻,有婚姻就会有后代嘛,女人就承担着生育生命的这桩事情,十月怀胎,把小孩生产下来,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就把自己诞生日称为母难日,母亲这一天受苦受难,说不准这一关闯不过去,就一命呜呼了。所以这个过程是痛苦不堪的。
  有的生产的过程几天都不能顺利,难产啊,如果这个胎位不正,是横的,等等这些情况都会难产,甚至有的真的过不去就会殒命;有的是女人生不下来,母子俱殒命;有的是小孩生下来做母亲的就没有命了;还有的是把小孩生下来就血崩;或者子女生下来,这个过程没有转化好,也带来了种种慢性急性惊风,这些种种生理上的危险。
  从《地藏经》也可看到,在女人生产的时候,有一些恶鬼(冤家债主),这时候都会趁机来报复,制造种种不利的情形,产生很多的危险。所以这里面要解决女人临产的一些痛苦和风险,最好的方法是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印祖在括号里面说得很细,你这时候不要心里默念(默念,一则心里的力量小,感应的佛菩萨的这种力量也自然小,这是佛教的一些心性当中的基本原理),要朗声大念。大家要知道,一切都来自感应,你能感的心有多大,你得到的所应的利益就有多大。所以要朗声大念。
  就像一口悬挂的钟,你撞它,你用力撞,它声音就很响;你用的力小,声音就小;你不去撞就没有声音。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所以这时候你要高声大声朗声大念,感应观世音菩萨救度的力量也大。
  如果你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全身都在用力,送子出来的时候,你心里默念,就可能导致闭气。因为默念向里面走闭气,反而会有很大的弊端。
  如果这时候至诚恳切地念,决定可以离开一切痛苦,或产后血崩,或子女等等不良的负面的一些情况。纵然难产到了极处,人都快死了,教这个产妇以及在旁边照应的人——即使是没有在现场,在别的房间的男性家属,或者女性家属,也要同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用共同的心力来感得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护。如果这样去做,那决定,不需一刻钟的功夫,就能使这个产妇安然平稳地把小孩生下来。
  那么,外道(就是佛教之外没有正知正信的这些外道)他不明白道理,就执著恭敬一法。他有时候就说:哎呀,你这时候不能念呐,这时候不干净……怎么怎么回事。这都是不能变通,不知道这种善巧方便,不知道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这些外道不明事理,散布这些观念,就使得一些念佛的老太太,把生小孩看着是很可怕的事情。即使自己亲生的女儿、自己的儿媳妇生孩子,她都不敢去看,甚至说会冲什么东西。她就离开家里一个多月——避开。她连看都不敢去看,所以,更何况叫她去念观世音菩萨了。
  现在很多人对念佛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观念,说念佛要净口,不净口就是不能念,他的净口就是吃素,吃素才能念,你如果不吃素,那念就有罪过啊。这个观点还传得很广,这也是没有道理的。你能净口当然更好了,你不能净口,吃花素乃至于就吃三净肉,照样可以念,经典上没有说,你不吃长素就不能念,没有这个说法嘛。
  佛菩萨是让大家念得愈多愈好。所以我们体会佛法,这佛法是佛菩萨从大慈悲心里面流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体察佛心在什么地方。要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以寻声救苦为心,是以救度苦难的众生为心,所以他不会计较众生做不到的事情。那么这个产妇在临产的时候她裸露,她有种种不干净,这是出于生理上生小孩的这个过程 ——无奈嘛!不是说故意表达亵渎、无礼,她不是这样的,不能与那种肆无忌惮的,故意肆无忌惮去相比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只要至诚去念,你有一颗至诚恳切的心去念,那不仅没有罪过,而且能令这母子都种大善根,跟观世音菩萨结上法缘。
  你看这桩事情,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能够利益产妇这么巨大,所以印祖必须要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包括当时印祖还说了一桩什么事情呢?就是哺乳的妇女,不能生气。
  他是碰到一桩什么事情呢?就是常常碰到那个婴儿生病,有的就是那么莫名其妙的病死了,这桩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哦,最后发现,这个哺乳的妇女如果她跟丈夫吵架或跟其他人吵架,她很生气,她在生气当中(往往家庭是这样的),一生气小孩就会哭,这一哭的话做母亲的就抱起小孩就哺乳,这一哺乳的话,这个小孩就遭殃了。因为她在生气的时候她的乳汁里面就有毒素,分泌毒素。所以印祖也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哺乳小孩,最好不要生气。
  这在现在医学的实验当中也表明,你让一个愤怒的人对着一个试管呼吸,再将试管中的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都会把那只小白鼠毒死。由此证明,人生气会分泌毒素。那为什么我们愤怒的时候会脸发红,脖子青筋爆裂?这些都是中毒了,分泌毒素了的表现。所以一个妇女要养成一种柔顺的、柔和的性格,对自己,对于小孩都会有好处。
  让产妇在这样的时候念观音圣号,这个义理,不是印祖自己自立章程的,这是有经典的依据的,就是《药师经》里面说出来的。《药师经》说药师佛对一些身心疾苦的众生有大悲愿,他发了十二大愿嘛,其中有一愿就谈到这个问题,母子生产的时候念药师如来名号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印祖在这里变通了一下,就是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与很多娑婆世界众生都有缘份,而且观世音菩萨名号确实也具足这样的功德,观音名号人人皆知,所以专门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了。 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这一段讲关于女人礼诵的情况。
  也是在印祖的那个时代,有些外道的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却很有市场,讲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这里就得要把它驳正,让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见。
  这里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经期间能不能礼拜持诵的问题。首先谈到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属于生理上的现象,皆有月经。有的人说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诵经。那有的人说了以后,很多女众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复》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说:这个话语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够以众生的情况来看待问题。
  不通理,就是对佛理不通达。
  女人每个月有月经,月经短的两三日,长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这是女人的生理现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净念相继,要功夫不间断,你不能由于这么一个生理现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断了,你就间断了,这一间断可能损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处滴,它才能够把这石头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时间她就停下来,停了以后就荒废了,再捡起来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不能随便去中断。
  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女人当月经来的时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宁、不舒服,可以少一点礼拜。少礼佛,但不是绝对不礼佛。你念佛号、诵经都要照常进行,不能中断。
  之所以有人说你这期间不能礼拜持诵,是因为你这段期间生理上问题不干净。不干净,你就得小心处理,常常洗换秽布。如果手接触了秽布,你要在做功课的时候把手洗干净,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去接触佛经,包括焚香,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对这一点,印祖在《给徐福贤女士书》这封书信里面,第一次提出来这个著名的名言,说: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在《印光法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段话。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多文章会出现这段话?
  有的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一种感觉,觉得《印光法师文钞》有很多话都是重复的。不错,是有重复的,甚至有的话语重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个重复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体会祖师为什么会重复,不断地说,就在于,这些话语很难落到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去。而这一段话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断地说,才能够让你听进去,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呢?似乎很简单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语言,但是我们众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时候的众生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这是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特点。
  礼仪的精神是为了体现恭敬。古时,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常常带着学生在杏树下演礼(演习一些礼的仪轨)。而今,中国包括海内外对这些礼的一套懂的人却微乎其微了。听说韩国还有一些儒家的团体,还按照古礼来演习演习,能够演习一下,有那么一个形态、形式,都是好的,因为他是表达恭敬的。所以,这个时代是没有恭敬心的。
  佛曾经说过一部经叫《佛说正恭敬经》,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师、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到那里去请安,如果师父不想见,他都必须在门口顶礼三拜。
  如果要请法,要跪在那里请法。师父讲话你不能坐,跪在那里听,听完了之后再顶礼出来,然后再退着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时候,再向师父顶三拜礼,徐徐离开。
  侍奉师父,不能和师父并列同行,甚至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后才能去做。
  自己的师父有什么毛病缺点,如果徒弟在背面说了师父的坏话,哪怕只说了一句,都要到地狱里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报等等,就说了这部经。
  这部经典一说,阿难尊者就哭了,因为末法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依照经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难尊者就发了大愿,我来做个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众生都难做到这样的恭敬,那么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设想的后果,印祖在这里是没有把它的后果说出来。这个后果就是下地狱啊!
  那么这个阿阇梨,什么叫阿阇梨?
  给你说过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师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这个时代我们的徒弟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会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之人,要对佛法僧三宝,发出至诚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还可以讲一个例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她对三宝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到她家里来应供。每到那一天就会准备精美的食物,来供养比丘师父。一般按照仪规,居士作财供养,衣食供养后,比丘就得作法供养。
  有一天她到寺院请到,就是按僧次来请,不能自己想请谁就请谁,按照僧团去安排,戒腊一个一个排下来,这时排到一个老比丘过来了,那位老比丘没有什么水平,不会讲法,开始不想来,但那个执事僧非要他来不可,说轮到你了,你必须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里接受完供养之后,优婆夷就端了一个矮凳(小床),就坐在那里打坐。局面一摆就很清楚了,现在应该是你老比丘进行法供养的时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闭上眼睛在那里打坐,他想我也不会讲,趁她闭眼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优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听法,她就在内心思惟:身无常、心无常。这思惟,一下子证到初果了。她就很欢喜,以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这位老比丘师父的恩德。所以她就来找这位老比丘要报恩。老比丘一看优婆夷来找他,他就到处躲,觉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来找我的麻烦”。那优婆夷就到处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跟她见面。见面之后优婆夷就向他顶礼,五体投地地顶礼说:师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讲法,我得到什么利益。老比丘一听,真的他生起惭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证到了初果,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没有消息。所以他由这个大惭愧心生起大精进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以后,他也证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个人的恭敬心有绝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讲法的法师也有这种感觉,到什么地方讲得怎么样,实际上不决定于我们自己,而决定于听众。听众的至诚心恭敬心好一点,那讲得就会好一点,听众散慢一点,恭敬心弱一点,那讲得就会差一点。
  所以这个法师不是客观的法师,实际上这个讲法的法师是你们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法师。你以恭敬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正法;你以邪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邪法;你以浅薄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浅法,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圆通的。在具体情况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则,我们世间都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佛法讲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因时、因地、因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叫圆通。
  外道只知道执著于一个僵化的道理,不知道变通。然而世间很多人都喜欢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说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确理念,所以就导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灵活的,透过这段开示,使我们由事相提升到一种方法论上,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则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   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这一段讲关于女人礼诵的情况。
  也是在印祖的那个时代,有些外道的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却很有市场,讲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这里就得要把它驳正,让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见。
  这里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经期间能不能礼拜持诵的问题。首先谈到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属于生理上的现象,皆有月经。有的人说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诵经。那有的人说了以后,很多女众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复》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说:这个话语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够以众生的情况来看待问题。
  不通理,就是对佛理不通达。
  女人每个月有月经,月经短的两三日,长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这是女人的生理现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净念相继,要功夫不间断,你不能由于这么一个生理现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断了,你就间断了,这一间断可能损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处滴,它才能够把这石头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时间她就停下来,停了以后就荒废了,再捡起来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不能随便去中断。
  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女人当月经来的时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宁、不舒服,可以少一点礼拜。少礼佛,但不是绝对不礼佛。你念佛号、诵经都要照常进行,不能中断。
  之所以有人说你这期间不能礼拜持诵,是因为你这段期间生理上问题不干净。不干净,你就得小心处理,常常洗换秽布。如果手接触了秽布,你要在做功课的时候把手洗干净,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去接触佛经,包括焚香,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对这一点,印祖在《给徐福贤女士书》这封书信里面,第一次提出来这个著名的名言,说: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在《印光法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段话。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多文章会出现这段话?
  有的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一种感觉,觉得《印光法师文钞》有很多话都是重复的。不错,是有重复的,甚至有的话语重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个重复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体会祖师为什么会重复,不断地说,就在于,这些话语很难落到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去。而这一段话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断地说,才能够让你听进去,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呢?似乎很简单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语言,但是我们众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时候的众生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这是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特点。
  礼仪的精神是为了体现恭敬。古时,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常常带着学生在杏树下演礼(演习一些礼的仪轨)。而今,中国包括海内外对这些礼的一套懂的人却微乎其微了。听说韩国还有一些儒家的团体,还按照古礼来演习演习,能够演习一下,有那么一个形态、形式,都是好的,因为他是表达恭敬的。所以,这个时代是没有恭敬心的。
  佛曾经说过一部经叫《佛说正恭敬经》,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师、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到那里去请安,如果师父不想见,他都必须在门口顶礼三拜。
  如果要请法,要跪在那里请法。师父讲话你不能坐,跪在那里听,听完了之后再顶礼出来,然后再退着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时候,再向师父顶三拜礼,徐徐离开。
  侍奉师父,不能和师父并列同行,甚至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后才能去做。
  自己的师父有什么毛病缺点,如果徒弟在背面说了师父的坏话,哪怕只说了一句,都要到地狱里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报等等,就说了这部经。
  这部经典一说,阿难尊者就哭了,因为末法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依照经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难尊者就发了大愿,我来做个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众生都难做到这样的恭敬,那么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设想的后果,印祖在这里是没有把它的后果说出来。这个后果就是下地狱啊!
  那么这个阿阇梨,什么叫阿阇梨?
  给你说过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师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这个时代我们的徒弟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会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之人,要对佛法僧三宝,发出至诚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还可以讲一个例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她对三宝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到她家里来应供。每到那一天就会准备精美的食物,来供养比丘师父。一般按照仪规,居士作财供养,衣食供养后,比丘就得作法供养。
  有一天她到寺院请到,就是按僧次来请,不能自己想请谁就请谁,按照僧团去安排,戒腊一个一个排下来,这时排到一个老比丘过来了,那位老比丘没有什么水平,不会讲法,开始不想来,但那个执事僧非要他来不可,说轮到你了,你必须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里接受完供养之后,优婆夷就端了一个矮凳(小床),就坐在那里打坐。局面一摆就很清楚了,现在应该是你老比丘进行法供养的时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闭上眼睛在那里打坐,他想我也不会讲,趁她闭眼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优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听法,她就在内心思惟:身无常、心无常。这思惟,一下子证到初果了。她就很欢喜,以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这位老比丘师父的恩德。所以她就来找这位老比丘要报恩。老比丘一看优婆夷来找他,他就到处躲,觉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来找我的麻烦”。那优婆夷就到处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跟她见面。见面之后优婆夷就向他顶礼,五体投地地顶礼说:师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讲法,我得到什么利益。老比丘一听,真的他生起惭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证到了初果,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没有消息。所以他由这个大惭愧心生起大精进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以后,他也证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个人的恭敬心有绝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讲法的法师也有这种感觉,到什么地方讲得怎么样,实际上不决定于我们自己,而决定于听众。听众的至诚心恭敬心好一点,那讲得就会好一点,听众散慢一点,恭敬心弱一点,那讲得就会差一点。
  所以这个法师不是客观的法师,实际上这个讲法的法师是你们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法师。你以恭敬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正法;你以邪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邪法;你以浅薄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浅法,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圆通的。在具体情况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则,我们世间都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佛法讲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因时、因地、因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叫圆通。
  外道只知道执著于一个僵化的道理,不知道变通。然而世间很多人都喜欢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说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确理念,所以就导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灵活的,透过这段开示,使我们由事相提升到一种方法论上,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则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   《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这一段讲关于女人礼诵的情况。
  也是在印祖的那个时代,有些外道的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却很有市场,讲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这里就得要把它驳正,让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见。
  这里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经期间能不能礼拜持诵的问题。首先谈到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属于生理上的现象,皆有月经。有的人说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诵经。那有的人说了以后,很多女众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复》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说:这个话语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够以众生的情况来看待问题。
  不通理,就是对佛理不通达。
  女人每个月有月经,月经短的两三日,长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这是女人的生理现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净念相继,要功夫不间断,你不能由于这么一个生理现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断了,你就间断了,这一间断可能损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处滴,它才能够把这石头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时间她就停下来,停了以后就荒废了,再捡起来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不能随便去中断。
  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女人当月经来的时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宁、不舒服,可以少一点礼拜。少礼佛,但不是绝对不礼佛。你念佛号、诵经都要照常进行,不能中断。
  之所以有人说你这期间不能礼拜持诵,是因为你这段期间生理上问题不干净。不干净,你就得小心处理,常常洗换秽布。如果手接触了秽布,你要在做功课的时候把手洗干净,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去接触佛经,包括焚香,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对这一点,印祖在《给徐福贤女士书》这封书信里面,第一次提出来这个著名的名言,说: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在《印光法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段话。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多文章会出现这段话?
  有的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一种感觉,觉得《印光法师文钞》有很多话都是重复的。不错,是有重复的,甚至有的话语重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个重复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体会祖师为什么会重复,不断地说,就在于,这些话语很难落到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去。而这一段话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断地说,才能够让你听进去,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呢?似乎很简单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语言,但是我们众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时候的众生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这是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特点。
  礼仪的精神是为了体现恭敬。古时,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常常带着学生在杏树下演礼(演习一些礼的仪轨)。而今,中国包括海内外对这些礼的一套懂的人却微乎其微了。听说韩国还有一些儒家的团体,还按照古礼来演习演习,能够演习一下,有那么一个形态、形式,都是好的,因为他是表达恭敬的。所以,这个时代是没有恭敬心的。
  佛曾经说过一部经叫《佛说正恭敬经》,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师、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到那里去请安,如果师父不想见,他都必须在门口顶礼三拜。
  如果要请法,要跪在那里请法。师父讲话你不能坐,跪在那里听,听完了之后再顶礼出来,然后再退着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时候,再向师父顶三拜礼,徐徐离开。
  侍奉师父,不能和师父并列同行,甚至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后才能去做。
  自己的师父有什么毛病缺点,如果徒弟在背面说了师父的坏话,哪怕只说了一句,都要到地狱里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报等等,就说了这部经。
  这部经典一说,阿难尊者就哭了,因为末法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依照经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难尊者就发了大愿,我来做个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众生都难做到这样的恭敬,那么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设想的后果,印祖在这里是没有把它的后果说出来。这个后果就是下地狱啊!
  那么这个阿阇梨,什么叫阿阇梨?
  给你说过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师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这个时代我们的徒弟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会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之人,要对佛法僧三宝,发出至诚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还可以讲一个例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她对三宝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到她家里来应供。每到那一天就会准备精美的食物,来供养比丘师父。一般按照仪规,居士作财供养,衣食供养后,比丘就得作法供养。
  有一天她到寺院请到,就是按僧次来请,不能自己想请谁就请谁,按照僧团去安排,戒腊一个一个排下来,这时排到一个老比丘过来了,那位老比丘没有什么水平,不会讲法,开始不想来,但那个执事僧非要他来不可,说轮到你了,你必须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里接受完供养之后,优婆夷就端了一个矮凳(小床),就坐在那里打坐。局面一摆就很清楚了,现在应该是你老比丘进行法供养的时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闭上眼睛在那里打坐,他想我也不会讲,趁她闭眼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优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听法,她就在内心思惟:身无常、心无常。这思惟,一下子证到初果了。她就很欢喜,以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这位老比丘师父的恩德。所以她就来找这位老比丘要报恩。老比丘一看优婆夷来找他,他就到处躲,觉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来找我的麻烦”。那优婆夷就到处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跟她见面。见面之后优婆夷就向他顶礼,五体投地地顶礼说:师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讲法,我得到什么利益。老比丘一听,真的他生起惭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证到了初果,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没有消息。所以他由这个大惭愧心生起大精进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以后,他也证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个人的恭敬心有绝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讲法的法师也有这种感觉,到什么地方讲得怎么样,实际上不决定于我们自己,而决定于听众。听众的至诚心恭敬心好一点,那讲得就会好一点,听众散慢一点,恭敬心弱一点,那讲得就会差一点。
  所以这个法师不是客观的法师,实际上这个讲法的法师是你们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法师。你以恭敬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正法;你以邪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邪法;你以浅薄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浅法,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圆通的。在具体情况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则,我们世间都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佛法讲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因时、因地、因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叫圆通。
  外道只知道执著于一个僵化的道理,不知道变通。然而世间很多人都喜欢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说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确理念,所以就导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灵活的,透过这段开示,使我们由事相提升到一种方法论上,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则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4046.htm)
第九条原则:女子礼诵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这一段讲关于女人礼诵的情况。
  也是在印祖的那个时代,有些外道的观念没有什么道理,却很有市场,讲得很多人都相信。所以在这里就得要把它驳正,让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见。
  这里提出的就是女人月经期间能不能礼拜持诵的问题。首先谈到女人从十二三岁到四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属于生理上的现象,皆有月经。有的人说当月经来的时候不可以去拜佛,不可以去念佛,不可以去诵经。那有的人说了以后,很多女众她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拜佛了。
  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印祖就在《一函遍复》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辨正。
  所以印祖说:这个话语很不通情理。
  不通情就不能够以众生的情况来看待问题。
  不通理,就是对佛理不通达。
  女人每个月有月经,月经短的两三日,长的可能有六七日方止。这是女人的生理现象。但是修行呢?
  修行佛法之人要净念相继,要功夫不间断,你不能由于这么一个生理现象,竟然就使自己的修行中断了,你就间断了,这一间断可能损失就很大的。修行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你的水老是在一处滴,它才能够把这石头滴穿。
  修行最怕一曝十寒——修行一段时间她就停下来,停了以后就荒废了,再捡起来就很生疏。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不能随便去中断。
  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女人当月经来的时候,她的身心可能不安宁、不舒服,可以少一点礼拜。少礼佛,但不是绝对不礼佛。你念佛号、诵经都要照常进行,不能中断。
  之所以有人说你这期间不能礼拜持诵,是因为你这段期间生理上问题不干净。不干净,你就得小心处理,常常洗换秽布。如果手接触了秽布,你要在做功课的时候把手洗干净,不能用不干净的手去接触佛经,包括焚香,这些你都要注意。
  修行佛法要有恭敬心。对这一点,印祖在《给徐福贤女士书》这封书信里面,第一次提出来这个著名的名言,说: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在《印光法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段话。为什么很多地方很多文章会出现这段话?
  有的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一种感觉,觉得《印光法师文钞》有很多话都是重复的。不错,是有重复的,甚至有的话语重复了很多次,但是这个重复不是啰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体会祖师为什么会重复,不断地说,就在于,这些话语很难落到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去。而这一段话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断地说,才能够让你听进去,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我们会听不进去呢?似乎很简单的道理,似乎很直白的语言,但是我们众生是做不到的。末法时候的众生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这是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特点。
  礼仪的精神是为了体现恭敬。古时,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常常带着学生在杏树下演礼(演习一些礼的仪轨)。而今,中国包括海内外对这些礼的一套懂的人却微乎其微了。听说韩国还有一些儒家的团体,还按照古礼来演习演习,能够演习一下,有那么一个形态、形式,都是好的,因为他是表达恭敬的。所以,这个时代是没有恭敬心的。
  佛曾经说过一部经叫《佛说正恭敬经》,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师、和尚、阿阇梨要恭敬到什么程度?每天要到那里去请安,如果师父不想见,他都必须在门口顶礼三拜。
  如果要请法,要跪在那里请法。师父讲话你不能坐,跪在那里听,听完了之后再顶礼出来,然后再退着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时候,再向师父顶三拜礼,徐徐离开。
  侍奉师父,不能和师父并列同行,甚至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禀白同意后才能去做。
  自己的师父有什么毛病缺点,如果徒弟在背面说了师父的坏话,哪怕只说了一句,都要到地狱里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报等等,就说了这部经。
  这部经典一说,阿难尊者就哭了,因为末法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依照经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难尊者就发了大愿,我来做个示范,我依教奉行。
  末法众生都难做到这样的恭敬,那么做不到,就得受不堪设想的后果,印祖在这里是没有把它的后果说出来。这个后果就是下地狱啊!
  那么这个阿阇梨,什么叫阿阇梨?
  给你说过四句(就是一首偈子)佛法的师父都是你的阿阇梨。
  你想想,这个时代我们的徒弟对师父的恭敬程度会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之人,要对佛法僧三宝,发出至诚的恭敬心。有恭敬,你才能得到利益。
  恭敬即得利益,还可以讲一个例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她对三宝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到她家里来应供。每到那一天就会准备精美的食物,来供养比丘师父。一般按照仪规,居士作财供养,衣食供养后,比丘就得作法供养。
  有一天她到寺院请到,就是按僧次来请,不能自己想请谁就请谁,按照僧团去安排,戒腊一个一个排下来,这时排到一个老比丘过来了,那位老比丘没有什么水平,不会讲法,开始不想来,但那个执事僧非要他来不可,说轮到你了,你必须去。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里接受完供养之后,优婆夷就端了一个矮凳(小床),就坐在那里打坐。局面一摆就很清楚了,现在应该是你老比丘进行法供养的时候了,老比丘一看她闭上眼睛在那里打坐,他想我也不会讲,趁她闭眼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
  优婆夷是很恭敬地在那等听法,她就在内心思惟:身无常、心无常。这思惟,一下子证到初果了。她就很欢喜,以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是这位老比丘师父的恩德。所以她就来找这位老比丘要报恩。老比丘一看优婆夷来找他,他就到处躲,觉得“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来找我的麻烦”。那优婆夷就到处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跟她见面。见面之后优婆夷就向他顶礼,五体投地地顶礼说:师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于你跟我讲法,我得到什么利益。老比丘一听,真的他生起惭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证到了初果,自己出家这么多年,什么都没有,没有消息。所以他由这个大惭愧心生起大精进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以后,他也证到了初果。
  所以你看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个人的恭敬心有绝对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讲法的法师也有这种感觉,到什么地方讲得怎么样,实际上不决定于我们自己,而决定于听众。听众的至诚心恭敬心好一点,那讲得就会好一点,听众散慢一点,恭敬心弱一点,那讲得就会差一点。
  所以这个法师不是客观的法师,实际上这个讲法的法师是你们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法师。你以恭敬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正法;你以邪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邪法;你以浅薄的心变现出来的就会给你讲浅法,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实施恭敬一法。
  佛法又是法法圆通的。在具体情况下,他不是呆板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僵化的。佛法的原则,我们世间都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佛法讲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你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因时、因地、因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叫圆通。
  外道只知道执著于一个僵化的道理,不知道变通。然而世间很多人都喜欢信那些外道相似法的说法,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确理念,所以就导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佛法是灵活的,透过这段开示,使我们由事相提升到一种方法论上,不仅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则和理念,而且掌握了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  
第三条原则:种种功德,回向净土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这一段讲回向净土。
  身为净业行人,凡是读诵大乘经典,持种种咒、礼佛忏悔这样的一些修行的功德,以及在世间赈灾救灾、接济贫苦等种种慈善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
  “回”就是回转,“向”就是指向一个目标。通过这一“回向”,这些诵经念佛、济贫赈灾的功德,就从有为的福德转为无为的功德。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这些修行的有为福德,来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如果一有求来生人天福报的心,就决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
  由于你是愿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没有这个愿,你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由于你生死轮回的大事没有解决,你下辈子投生会得到因今生诵经、礼拜、修福所得的福报。这些福报是法尔自然的因果,但你的福愈大,往往是迷惑颠倒(隔阴之迷)啊!你就会利用这些福报去造业。你没有什么福,身上没什么钱,还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去造业。一旦你是亿万富翁了,那你造业可就大了。再一投生就是第三世了,第三世就一定会堕到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里面去。
  所以净土宗祖师总是开示我们:一个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与旃陀罗(类同五逆十恶的罪人)相比,下地狱只是一步之遥(五逆十恶之人当生下地狱,持戒念佛行人是隔生下地狱)。虽一步之遥,但下地狱是同等的。
  你到三恶道里面去,再想出头,那就得经过多少劫了。如果三恶道的罪业受完,再浮起头来得到人身,这时候你再想遇到念佛往生、当生了生脱死的法门,那个困难的程度就比登天还难了。

  《无量寿经》上讲:有很多菩萨想闻这个法门都不可得,由于没有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有一亿的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你就看现在的地球,六十多亿人中又有多少能够遇到净土念佛一法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两土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本怀是要我们当生能够了生脱死。从三界火宅的此土,赶紧出离,迁移到极乐净土去。
  如果你不能理解佛的这番本意,还是放纵自己的内心,贪恋执著于世间的五欲六尘,以求来生得人天福报,这就违背了佛的教敕。就如将一颗举世无价的摩尼宝珠(这里比喻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了一根糖葫芦吃,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愚痴的人诵经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与用无价的摩尼宝珠换一根糖葫芦吃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以上这段,我们理解了佛的本怀,即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但很多众生,往往对于这个真实之利不能信受——不能按照佛的教导,把我们的心提升到出世的本怀。

透过一般宗教所指向的目标,我们就能理解念佛一法是很超越的。为什么佛教最终慢慢会在这个世间上消失,就在于众生对于这种出世法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没有信心。反之,越来越贪恋人天福报与五欲六尘,致使求人天福报的越来越有市场。
  但两土世尊为什么还要宣说这个念佛法门呢?毕竟这个娑婆世界还有一些众生对净土法门有缘份,哪怕世间只有一个众生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两土世尊都不会放弃在世间弘扬净土一法。这个世间确实有很多人在念佛,但也有很多人是很难接受的。印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他在三十岁那一年到北京的圆广寺挂单,有天他跟另外一个同参在寺院外散步的时候,碰到一个十五六岁的乞丐,印祖就从口袋里面拿出钱来跟他说:“你念一句佛号,我给你一钱。”这个乞丐就不念。不念,印祖就说:“你念十句我就给你十文钱。”那个乞丐还不念。印祖就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全都掏出来给他看,说: “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给一枚,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然而那个乞丐一听,哇的一下哭起来了,就是不肯念,穷到讨饭的程度,而这念一句就有钱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给了他一钱,说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

所以这句名号你说要让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坚决不念。那这样的乞丐就是求福报的心都没有了,就更等而下之了。
  所以,未来的时代,念佛求人天福报的人会越来越多,而跟阿弥陀佛愿力相应的人会越来越少。
  所以印祖才会在这里如此的苦口婆心,把他这一点点示出来。
  还有一种是自认为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我下辈子就在娑婆世界,我要 童 真 出家,一闻千悟,转大 法_轮_ ,生生世世度众生。
  这话听起来是不错,但是,这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在净土一法是不许可的,也是违背佛的教敕的。龙树菩萨说:如果不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在这个世间想度众生,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诵经念佛、净业三福等所有的功德,都至诚回向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往相回向。往相回向要求我们要有大悲心。
  等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后,我们可以再回来度众生,这就叫还相回向。
  如果把还相回向和往相回向整合起来,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这才是正确的发心。这样的回向发愿心就落脚在成就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