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臂式垃圾箱价格:寻找中间地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3:53

寻找中间地带——走近顾泠沅

我的一生得益于三位名师的指点:苏步青教授严谨的治学风格,刘佛年教授民主宽容的大家风范和吕型伟教授实在、求实的科学态度。”——顾泠沅.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顾泠沅始终坚守的座右铭是:“虚心强骨,道冲不盈;和而不同,为而不争;勤而习之,宠辱不惊。”

寻找中间地带 ——走近顾泠沅
  认识顾泠沅,是因为青浦实验。20年前,上海远郊青浦县一个默默无闻的数学教改小组的事迹,吸引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视线,引起了教育科研机构专家的关注,也触发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当年喊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彻底改变青浦教育落后面貌”这个荡气回肠的誓言的领头人,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泠沅。
  熟悉顾泠沅,是记者20年来不间断地跟踪采访,走近他的学校、他的实验、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的家庭的一种积累。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顾泠沅始终坚守的座右铭是:“虚心强骨,道冲不盈;和而不同,为而不争;勤而习之,宠辱不惊。”
  而真正读懂顾泠沅,那是在记者看完他文件柜里整整齐齐排列着的100本教育笔记后的一次大彻大悟。那无数张活页纸上的,娟秀工整行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他丰富的教育理想和科研智慧;活跃着他生命的热情和探索的冲动;积淀着他真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这是顾泠沅最充实的内心,最精彩的人生,也是最珍视的财富。
  现在,让我们择其一二,在有限的版面上,再一次走近这位已经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名师。
  “我的一生得益于三位名师的指点:苏步青教授严谨的治学风格,刘佛年教授民主宽容的大家风范和吕型伟教授实在、求实的科学态度。”——摘自2003年教育笔记
  顾泠沅是幸运的。
  人生路上,有缘碰到一个好老师,那就是一种造化。
  而顾泠沅这一路却先后遇上了三位,并且个个都是当代的大师。
  第一位是苏步青,著名的数学家,教他懂得如何做学问。
  在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5年,顾泠沅无数次感受过苏老的治学风范。他至今清楚记得老师对学生常说的两句话:
  一句是:做学问要巧用“零头布”。时间是一匹布,而生活却常常把它剪成琐琐碎碎的零头布。做学问的人必须学会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从复旦开始,顾泠沅就养成了利用一切时间看书、解题、思考、笔记的习惯,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抓住今夜,因为明天从今夜开始”。于是,从1978年开始,整整26年,9490天,一天不落,他写下这100本详尽、工整、细致的工作学习日志。
  一句是:做学问要通透明白,不能一知半解。苏老曾提起在日本留学期间指导他的一位数学教授,要求特别严格。有一次,一道解析几何难题解不出来,问这位教授,他说,你自己去查查沙尔门·菲德的《解析几何》。读完,题目自然会做。那可是三大本2000页的阅读量啊!自此,顾泠沅明白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哪怕是解一道题目,你也必须尽可能多看一点、多学一点、多想一点,弄清来龙去脉,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二位是刘佛年,著名的教育家,教会他如何待人。
  让他俩结下师生缘的是青浦实验。1984年,刘佛年欣闻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兴奋异常。此后,他先后5次到青浦,下学校、进课堂,听详细介绍、找师生谈话。他为青浦经验叫好,他为顾泠沅高兴。他让老伴做家乡菜,请顾泠沅吃饭,他要收下这个他寻觅了多年的学生。
  1987年,顾泠沅如愿成了刘校长的研究生。3年读硕、3年攻博,六载师生相亲,导师宽容、宽厚、民主、大度的大家气质,让顾泠沅深深折服。刘佛年多次对顾泠沅说:要海纳百川,从各种学科领域选拔人才共同开展教育科研;要认真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物理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有一种“下午茶”的形式,出席的人来自各个领域,宽松交流,出了好多思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形成这样的学派呢?
  老师的话一直铭刻在顾泠沅的心里。无论在青浦,在上海教科院,乃至去全国各地、异国他乡,他都不忘团队精神,不忘博采众长。
  第三位是吕型伟,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教会他脚踏实地搞事业。
  从“七五”课题“中小学整体改革的实验和研究”开始,顾泠沅跟随吕老整整15年。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每一程,他都感受到吕老朴实无华、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
  吕老从教70年,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始终坚持“深入课堂,不离课堂”。他告诫顾泠沅:“下基层调研,不进课堂就等于没有到过这所学校。”
  2000年的一天,吕老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打电话给顾泠沅。他想把自己牵头做了十多年的“21世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实验”课题,交给顾泠沅。
  顾泠沅有点诚惶诚恐,担心自己难受重托,他恳请吕老,“让我想一想”。因为他知道,这是一扇“地狱之门”,此项课题跨越18个省市,涉及50多所学校,要全部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承诺,必须想清楚;答应了,就义无反顾。
  课题“九五”结题会召开前一周,顾泠沅登门看望吕老,答应吕老接手课题。然后3天通宵达旦,帮吕老为30多所课题实验学校的材料,一一作了认真评点。
  结题会上,吕老在顾泠沅的精彩评点后,高兴而幽默地宣布:“这个课题组我可以放心地交给我们第二代领导人。”
  顾泠沅用他的认真和诚恳,让吕老相信:这个课题会越做越深入,越做越扎实。因为,吕老坚信,教育是一门科学,做教育科研容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
  “宛如无边大海中的航标灯,其实那是生命里程中火播薪传的闪光”。三位名师的言传身教,给顾泠沅带来的这种深切感悟,不仅点化了他的知识和学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摘自1999年教育笔记
  今年11月初,在杭州举行的“发展成功智力,构建现代学校”专题研讨会上,顾泠沅给与会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老师带30个学生去海边学游泳,老师会一声令下,“你们一起跳!”“你们要挣扎!不挣扎就要被淹死!”最后,20个孩子淹死了,10个孩子学会了游泳。而在中国,同样是学游泳,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再带他们去海边,结果,30个孩子没有一个被淹死,全部学会了。
  顾泠沅认为,美国的30个孩子,虽然只有10人学会了游泳,但这10人一定很优秀,而它付出了淹死20个孩子的代价;而中国的30个孩子都学会了游泳,但付出了一部分孩子本来可以通过挣扎自己学会游泳的代价。两国的这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接受式,一种是活动式,各有利弊,要善于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寻找“中间地带”。
  5年之后再听顾泠沅讲述“寻找中间地带”,人们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然而,5年前,顾泠沅在“中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这一观点时,他到上海市教科院任职不到一年。这一年中,他以数学学科教育为载体,在大量深入课堂、深入学校的教学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推动着课程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中小学教学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
  当时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学主要存在几种弊端:一是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二是班级规模大,一般超过40人,多至50人以上;三是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造成教师、学生沉重的负担。有学者甚至把中国的教学特点描述为“一个受尊敬的长者传输知识给处于服从地位的年少者”。
  然而,从学生学业评价的角度看,中国中小学教学又具有明显的优势。大量研究显示:海外中国留学生一般会取得比其实际智商预期更高的学业成就;IEA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成绩总是高于美国学生的成绩;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中国学生表现一贯优异。
  这些优势和弊端促使顾泠沅对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思考,并在上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课堂观察研究活动。
  1999年6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率团访华,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的顾泠沅在会上首次提出了“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他在展示并分析了大量课堂观察研究成果后指出,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他的这一观点最终成为中美双方与会代表的共识。
  一年之后,顾泠沅随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回访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首次出访美国的12天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游览活动,夜以继日地整理考察笔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回国之后,他又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加工完成了7万余字的美国基础教育访问考察报告。美国之行,进一步论证了他“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
  顾泠沅认为,也许中美双方的教育都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反思的转折点,审视双方的教育优劣,以本国的传统优势为基点,结合双方优点,进而消除两者的缺点是“中间地带”的内涵。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为例,顾泠沅建设性地提出了“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等具体方案,以期培养中国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鉴于这类教学对我国中小学来说相对陌生,因此适当借鉴美国中学的“项目学习”经验很有必要。
  “寻找中间地带”,不仅是当今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策略。寻找中西方教育的中间地带,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以中国文化和本土经验为基础博采众长。因此,“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穿靴带帽的‘教学理论’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是目前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不良习惯。教师搞科研要从光滑的冰面走向粗糙的地面。”——摘自2004年教育笔记
  记者曾经在上海某区进行过一次教师问卷测试,其中一项“请列举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有帮助的三位专家”的回答中,顾泠沅名列首位。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旺的“人气”呢?经过个别访谈,记者发现源于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而后回归教学实践的行动、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最大。而这正是顾泠沅教育研究的基点。
  在青浦实验阶段,为了大面积地提升教学质量,顾泠沅顶风冒雨走遍每一所学校,听课达几千节。在此基础上,由一线教师与研究人员结成一体,在积累大量零星的原型经验的同时,通过符合一定程序的行动和思辨,提炼出有效的经验系统。这就是第一阶段——经验筛选。
  第二阶段,顾泠沅在上海普陀区通过听课100节进行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他通过录像带比较,归纳出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形成系统分析与归类。
  顾泠沅发现,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面对“两个落差”,即从课程的指导思想到教材编制和教学设计、从教材编制和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的落差。经过这两个落差的“筛滤”,课改的先进理念进入课堂后往往就所剩无几了。
  以教师培训的形式解决“两个落差”问题,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同事互助指导,即同事间的相互听课。这种做法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互相的切磋与教学研究。但顾泠沅认为,它只利用了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纵向引领,而先进的理念如果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就会囿于同水平反复。
  二是案例研究。这种做法在医生、律师、工商管理等行业中收效甚大。“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与医生、律师、工商管理者相比,后者技术含量高,前者工艺性特别讲究;后者的学习与培训可以采用书面个案讨论的方式,而前者还需在反复讨论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跟进。”顾泠沅告诉记者。
  在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特别是研究了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之后,顾泠沅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的。它带来的启示是,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需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于是,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之外,顾泠沅提出了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行动教育。
  “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顾泠沅喜欢用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诠释行动教育的内涵。
  顾泠沅将“行动教育”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支撑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承接这三个阶段的,是专业引领下的两轮合作反思:一是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二是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行动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又由三个要素组成:课例,它是行动的载体;合作平台,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主要有课例讨论、情境设计、行为反省;运作过程,整个流程包含了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其间有两轮反思与调整。这样经过流程的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实践的行为要有理性的介入,没有理性就没有理想”。从2003年开始,顾泠沅领衔的教师培训以区域推进的方式在9个区进行推广。通过培训与各区县的教师进修学院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使各个区县的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拥有一批研究人员,并与高校、市教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形成了一个网络。同时,简化了运作过程,变“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顾泠沅用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抵制着当今社会涌动着的“浮躁”“浮夸”“浮华”的潜流。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是顾泠沅自身的研究实践,还是他领衔推动的教师行动教育,都强调着团队的作用。“现在回想,当年的青浦实验,如果没有一个共同奋进的团队,单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实现目标的。”顾泠沅常常这样对朋友说。
  总结半个多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顾泠沅认为:改革应由管理者、专家、教师的共同体来承担。不要把改革交给单一人群,每位实践者的通透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要讲究研究主体的合理建构,多种背景的人组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突破。以往教师的研究有“教研”、“科研”、“德研”之分,教师培训有“师训”、“干训”之别,成员则有各个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两大阵营。近年来,顾泠沅大力提倡并大规模推进的行动研究、课堂观察、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案例分析、行为跟进、反思性实践和教学研修范式更新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群体理想和建构原则。
  没有团队,一切都寸步难行。
  行者无疆。在教育这块充满希望又艰难四伏的田野上,顾泠沅已经整整跋涉了37年。然而,他前行的脚步依然没有片刻停留,尽管在他走过的路上开满了鲜花,充满了探索和思考。
  在第101本教育笔记的扉页,顾泠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正体验着古代禅师青原惟信所说的人生旅途的三个拐弯:首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
  顾泠沅简历 顾泠沅,1944年生,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曾在上海青浦县任中学教师十余年,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后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兼任上海及全国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的多种职务。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主编《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等丛书。
  相关链接:主要学术活动
  ●顾泠沅主持青浦农村教改实验15年(1977~1992)。

  1992年国家教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推广现场会,肯定青浦经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全国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顾泠沅主持制定《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1997-2010)》。
  该纲领成为指导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上海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1997年以来,他与华东师范大学王建磐校长联合指导培养了15位数学教育博士生。
  ●顾泠沅主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工作(1999~)。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等项目的决策咨询和策划组织工作。主持教育部基教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领衔“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行动教育’模式高级研修班”,负责上海市教委决策咨询课题:“上海教育构筑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顾泠沅参与的主要国际学术活动:
  1996年顾泠沅应邀首次代表我国出席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8),在会上作了《青浦经验——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的系统讲演。
  1998~2001年与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彭恩霖教授(LynnPaine)合作开展了《多国数学和科学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中国、法国、新西兰、瑞士、日本)。
  1999年6月与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LeeS·Shulma)在上海共同主持了中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顾泠沅提出的“寻找教育的中间地带”这一观点成为中美双方专家的共识。
  2004年7月顾泠沅出席在香港大学举行的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ICET)2004年大会,作主题报告《重视群体实践智慧:教师专业成长的范式革新》。(周卫 整理)
  中外教育家评点顾泠沅
  美国“掌握学习”的倡导者布卢姆(B·Bloom)1986年到上海讲学,听了青浦经验介绍后,他对顾泠沅感慨地说:“你在东方做了10年,我在西方做了40年,所得到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1986年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讲:“青浦县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组的基本经验符合我讲的教育思想端正的四条标准,他们的实验充满了改革的精神,找到了提高质量的科学规律。”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1990年观看了青浦实验的现场活动后说:“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要改革,怎么改?历史上有两大流派,我们现在要解决联系起来,既要书本知识,又要通过活动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个问题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看了你们的实验,你们想得比较深,解决得比较好,使学生真正变聪明了。另外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青浦的学校改革与教育研究机构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样教育改革才有希望。希望你们一定坚持下去,定能对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随后,他挥毫题写了“教育改革的楷模”。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等组成的专家组1994年对青浦教改实验成果组织了鉴定。鉴定指出:“该成果是对青浦县实验全过程的精深概括,在教育学理论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实验具有中国特色,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范例”,“论文提出的‘学会教学’可与‘学会学习’等当代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相媲美,论文提出的理论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L·Shulman)1999年6月在上海“中美数学家高级研讨会”的总结演讲中说:“顾泠沅教授指出,在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有一个中间地带,我们可以到这个中间地带去寻找和探求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概念,然后用各种方法把它联成一个网络,就像蜘蛛结网一样,这张网张得越开,涉及到的知识面就越广。”
  ■2004年7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露丝·海霍(Ruth Hayhoe)将顾泠沅在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2004年大会的报告放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了评点。她说:“这种探寻教师群体发展有效途径的研究,是几千年中国传统中最精髓的东西。它体现了中国认识论血与脉的关系,是个人深厚的经验与体验养成的引人注目的实践智慧,它确实为新思想和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周卫 整理)


                          400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

216、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217、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成功

      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一棵树: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吸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改革才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2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

      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摘自2004年3—4期《人民教育》P58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

219、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科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乐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摘自2004年3—4期《人民教育》P65孙双金《啊,我魂牵梦萦的课堂》)

220、"我们"决定着学生的成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得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得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摘自2004/5《人民教育》殷朝芹文章)

221、一个教师之所以高贵

      任何艺术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学艺术更不例外。在吴正宪的课堂上,滚动着澎湃的激情,也汇集着期待的深情,还荡漾着师生情感交融的真情。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吴正宪说:"我一直在努力读懂他们,真诚地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一个教师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他不仅仅是用技巧而是用心灵对待自己的事业。

(摘自2004年第17期《人民教育》刘然《唤醒教育的诗情......追踪吴正宪的课堂》)

222、要呵护孩子每一个飞翔的梦想

      今天,在美国宇航中心的大门上,写着人类对宇宙的豪迈宣言:只要人类能够梦想的,就一定能够实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呵护孩子每一个飞翔的梦想,也许那就是他们飞向成功的第一片羽毛。(摘自2004、12、20《德育报》钱超《想飞就能飞起来》)

223、怎样对待学生

      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赞许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摘自2004、12、20《德育报》孙立红《班主任心语》)

224、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都看作是一种优质资源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都看作是一种优质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组合、使用,人尽其才,这样,每个学生作为个体都得到了培养、锻炼与提高,而由这些个体组成的集体一定是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

(摘自2004、12、20《德育报》段正山《班主任心语》)

225、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学生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纯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

(摘自2004年第12期《班主任之友》闫春三  李仕慧《"关注生命发展"的班级管理》)

226、激情

      激情是人生的活水,它无拘无束地奔腾激荡,翻卷起绚丽多姿的浪花,弹拨出跌宕起伏的乐曲,一路呼啸着奔向广阔的大海。

      激情是生活的电光石火,激情是灵魂的放声歌唱,激情是深沉感悟的迸发;激情是思想火焰的点燃。

      激情产生诗,激情产生画,激情产生灵感,激情产生奇迹。

      激情可以使患者离开病床,激情可以使老人焕发青春,激情可以重新唤醒麻木的灵魂,激情可以使人产生力挫群雄的千钧之力。

      历史的车轮要激情来推动,人生的画卷要激情来描绘。拥有激情的人永远昂扬着,永远潇洒着,永远是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没有激情的人就只会自哀自叹、怨天尤人。(摘自2003年第十一期《教育艺术》殷朝芹《激情》

227、教师需要激情

      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

      你应该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那时充满激情的你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了课堂的空气,吹醒了沉睡的心灵,吹开了原野的花草,于是你拥有了生命的气息。

      什么最能深入我们内心唤醒我们的激情?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宽广敏锐的心灵,而拥有了宽广敏锐的心灵,我们才能常常感动,常常饱含进取的激情。(摘自2004/1/8《中国教育报》许洪清《老师,你还有激情吗?》)

228、笑对人生的残局

      其实人生就是一盘棋,与你对弈的是命运。即使命运在棋盘上占尽了,你也不要推盘认输,而要笑着面对,坚持与命运对弈下去,因为人生往往就在坚持中转机。

(摘自2005、1、7《今晚周刊》江汉)

229、什么是激情

      我们对激情作了一个明确的限定:对有价值的目标的执著追求。她热烈的力量来自心灵的深处,但促使她迸发和指引她前进的则是理性的判断。大哲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写道:"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心腑的怜悯。"爱情、知识和同情,都是非常高尚的目标。对它们不屈不挠的追求――激情,就构成了罗素的一生。由此可见,要让激情成为人生积极的力量,首先就要懂得欣赏心灵的美丽,与高尚的心灵交流。

(摘自2004年第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话题:激情,语文教学的生命――编辑语丝》)

241、心态决定成败

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

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设置的某种阴影。

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消极的心态,就注定要走入失败的沼泽。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梦变成现实,就必须摒弃这种扼杀你的潜能、摧毁你希望的消极心态。(摘自2004、12、3《今晚周刊》沈鸿友)

254、埋葬"我不能"

      唐娜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小镇上的小学老师。一天上课,她要求全班同学把"我不能......"写出来,诸如"我不能做三位数以上除法"、"我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她自己也跟同学一样在纸上写。大约过了15分钟,大部分同学已经写满了一整张纸,有的已经开始写第二页了。"同学们,写完了一张纸就行了,不要再写了。"唐纳宣布这一步活动的结束。同学们按照她的指示,把写满了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纸对折好,然后按顺序依次来到老师的讲台前,把纸投进一个空的纸盒里。

      等所有学生的纸都投完以后,唐娜老师也把自己的纸投了进去。然后,她把盒子盖上,夹在腋下,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到运动场最边远的角落里,开始挖起坑来。学生们你一锹我一锹地轮流挖着。10分钟后,一个3英尺深的坑就挖好了。他们把盒子完全覆盖上。这样,每个人的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被深深地埋在这个"墓地"里,埋在了3英尺深的泥土下面。

      唐娜老师注视着孩子们,神情严肃地说:"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手拉着手,低下头,我们准备默哀。"学生们很快互相手拉着手,在"墓地"周围围成了一个圆圈,然后都低下头来静静地等待着。

      "朋友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你们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唐娜老师庄重地念着悼词,"‘我不能'在世的时候,曾经与我们的生命朝夕相处,您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任何人对我们的影响都要深刻的多。""现在,我们已经把‘我不能‘先生埋葬在了这里,并且为您立下了墓碑,刻上了墓志铭。希望您能够安息。同时,我们更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还有‘我立刻就去做‘等等能够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的名气大,没有您的影响力强,但是他们会对我们每一个人、对全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

      接下来,唐娜老师带着学生又回到了教室。大家一起吃着饼干、爆米花,喝着果汁,庆祝他们越过了‘我不能'这个心结。

      这是老师带领学生们做的一则别开生面的游戏。它寓意深刻,对孩子们的心灵乃至今后人生道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个游戏体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那颗爱心。

——(摘自2004/1/21《教育文摘周报》1、8版报缝)

259、理想的管理境界

    学校的教育管理首先是爱的管理,是温情的期待,是热情的搀扶,是真诚的关怀,是恒久的鞭策。让所有的人,老师和学生,都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人人都享有一份爱,让人人都得到尊重,让人人都享有机会,让人人都有所追求,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

(摘自2004年第九期《师道》梅首文《教育应使人有质量地生活》)

262、德育闪烁着精彩

德育因爱心而精彩,德育因勤奋而精彩,

德育因科研而精彩,德育因读书而精彩,

德育因艺术而精彩,德育因激情而精彩,

德育因思考而精彩,德育因学习而精彩(学习他人经验、报刊书籍),

德育因寂寞而精彩,德育因教育者自身素质而精彩,

德育因奉献而精彩,德育因观念而精彩,

德育因诗意而精彩,德育因哲理而精彩,

德育因青春而精彩,德育因挫折而精彩,

德育因磨难而精彩,德育因后进生而精彩,

德育因进取而精彩,德育因创新而精彩,

德育因网络而精彩(张万祥)

263、什么是师能

      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御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是师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能操作微机、会电教、善科研,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是师能。(摘自2003年23期《人民教育》任勇《足与不足》)

264、什么是师魂

     师魂就是教师的灵魂。师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风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意练意、以行导行。(摘自2003年23期《人民教育》任勇《足与不足》)

265、教育的意境

      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与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动。教育是洋溢着微笑的面孔,教育是饱含真情的问候。教育中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教育陪伴着人们成长、生活,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2003年第十二期《师道》王丹《教育的意境》)

266、教育的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由教师已臻炉火纯青的教育实践所涵泳,由教师已含化育天地的博雅知识所凝就,由教师已达驾驭自如的个性品质所培植,由教师令人叹为观止的聪明才智所酝酿。(摘自2003年第十二期《师道》王丹《教育的意境》)

267、冲破旧观念的束缚

      既然教室是出错的地方,那就让我们勇敢地投入到教改之中,冲破种种旧观念的束缚,像第一个品尝狼桃(西红柿)的法国画家,像第一个推广马铃薯种植的法国农业专家安瑞·帕尔曼一样,大胆地进行改革实践,在尝试中摒旧推新,在尝试中积累经验,不惟书,不惟教参,不惟旧教法,勇敢地走出一条真正的教育创新之路。

(摘自2004/1/12《德育报》宋玉弘《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268、叶澜教授谈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科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教育前沿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能解决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和他人心灵对话的魅力。(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84—85)

269、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

      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它应有个泛化的过程,一个深化的过程,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者要肩负民族责任来发展教育,而不是靠功利主义的短期繁荣来发展教育发展学校。(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58)

270、教育大师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课堂就会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摘自2004年3—4期《人民教育》P65孙双金《啊,我魂牵梦萦的课堂》)

271、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摘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72、我真的感到很清闲

      我是提倡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闹中求静。也不能说我生存的环境不喧嚣,但我的内心可以说是比较宁静的。我这些工作加在一块就外人来看,应该说比较忙,但是不管怎么忙,我真的是感到很清闲。因为即使有一万件事,也只能选择干一件,我只能是不慌不忙。关键自己要想清楚,哪个是不做不行的,哪个是副职、助手能做的,哪个是再拖两天没问题的,还有的事你再拖一个月没准儿就自动解决了。

(摘自2004/2/24《中国教育报》魏书生文章)

273、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道德教育是什么?它是营造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教育文化情景。情景就是一种润泽、一种滋养,情景就是教育智慧的物化。所以,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触摸到儿童心灵,并且能让儿童触摸到,获得儿童的真心认同。这样的教育也是有魅力的教育,能让儿童终身难忘。这样的教育故事、教育事件、教育经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摘自2004年第九期《人民教育》:《道德教育:向"人"的回归》)

274、聪明的教师在教室里为学生送来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

(摘自2004/3《师道》王军《热心冷眼看教育》)

275、教师因为拥有理想,生活中便充满诗意;教师因为拥有理想,便诗意地生活着,并创造着生活的诗意。(摘自2004/3《师道》王琪《另眼看教育》

 

闸北八中校长、中学特级校长、教育心理学特级教师刘京海

十多年前,以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带头人的一批教改研究者,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总结出“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帮助学生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成功教育的研究起点,是针对那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因此它重点强调教师采用各种积极的方法,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这就是“帮助成功”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本身有局限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依赖性,学生遇到教师没有讲解过的问题,不愿自己动脑筋,只是消极地等待着教师的帮助——而其中有些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是完全能够掌握的。
  刘京海等教师认真研究分析了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认识到尽管“帮助成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它毕竟只能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教师的帮助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实践。否则,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探求真理的习惯,学生仍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刘京海等教师意识到,成功教育要实现从帮助学生成功到让学生自主成功的跨越,需要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修筑起一个前进的台阶——尝试成功,使学生在恢复学习信心后,进入到主动学习的新阶段。
  校长刘京海老师从连续听了1994年调入的王守新老师的几节课后发现,他的课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比较少,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力发展也快。他们对一批优秀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全方位分析,确认优秀教师具有的共性特点是:课堂教学中传授模仿较少,而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严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他们有借鉴了国外教学中教师往往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只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己去求解,因此学生往往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愿望强烈,思考的能力很强的特点,将“尝试成功”教学模式确定为减少传授模仿时间,增加尝试探索空间。
  在大量的教改实验中,教师根据减少传授模仿,增加尝试探索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增加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他们总结出的策略有:给定符号、名称、尝试探索概念的本质;给出部分条件与结论,探求缺损的条件;将抽象命题具体化的尝试设计……
  实践证明,成功教育的研究者,不仅提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而且,他们正脚踏实地探索着实施的途径。

刘京海 成功教育家刘京海:如何让差生女儿考上复旦 

      担任上海闸北八中校长的刘京海,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主张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刘京海的女儿就曾是差生,但最终考进了复旦大学。刘京海到底是怎样教育女儿的?
  在一次闸北八中的教师大会上,校长刘京海满脸忧虑:“有些老师说,一二年级狗熊、英雄分不清,三四年级开始分清了。于是师生们与父母纷纷瞪大眼睛找狗熊,结果越找越多。”话说得有趣且深刻,老师们会心地笑了。刘京海继续说道:“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从成人那里得来的,如果家长老师天天骂学生笨,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孩子自然就成了狗熊。”
  开完会,刘京海回到家,妻子施月芳却告诉他一个坏消息:女儿思灏的考试成绩在班里倒数第10名!刘京海站在厨房里发呆:天哪,女儿也成了狗熊?在学龄前刘京海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灏的成绩也一直很好,没想到才三年级,竟也成了狗熊!问题出在哪里?
  家庭教育误区最多,莫不是父母不经意间的一些话,伤了女儿的自信心、影响了女儿的学习成绩?刘京海突然心中一激灵:有一天,女儿在家里边写作业边唱歌,正写论文的刘京海听了心烦,头也不抬地说:“妹妹,你唱歌可真难听!”女儿从此再也不唱歌,也就真的不会唱歌了。刘京海十分愧疚:在学校,自己对老师一再强调要称赞学生;而回到家,自己却很少表扬女儿。
  这天晚上,刘京海让女儿把数学试卷拿过来,一一指着上边的试题问:“你会做吗?”小思灏点头:“因为马虎才得了82分。”刘京海说,既然你全会做,那我把分数还给你,他郑重地在卷面上写了100分。
  小思灏的眼睛亮闪闪的,兴奋地拿出语文试卷。作文的题目是《可爱的玩餐》,要求写出玩具的名称、玩法和玩的效果。刘京海认真读女儿的作文,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还摇头晃脑地读出声。他对妻子说:“你看这开头,语言流畅,充满诗意。”小思灏一脸疑惑:“爸,我作文才得了20分!”刘京海说:“那是因为本来有三项要求,你只写了玩具的玩法,没写名称与玩的效果。”父女聊得十分开心。刘京海问:“你觉得以你的实力,在班里成绩应该排多少名?”女儿想了想说:“前十名。”刘京海和女儿拉钩:“英雄所见略同!”
  一个多月后,施月芳再去开家长会。老师拉住她的手,不停地感谢:“谢谢家长配合,思灏的成绩已进入前十名!”

 

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

      在闸北八中,人们时常争论起关于聪明和愚笨的问题。对于“差生”太多的现象,有人认为有不可改变的客观原因。

    楼老师半信半疑。

    刘京海常与她聊天,反复讲他的“猴子论”,即弱智的孩子也比猴子聪明,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同时要找出适合不同孩子的方法,唤醒他们心中的自信与自尊,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让刘京海开心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用猕猴的实验支持了他的观点。第一天,他教五只猴子学习第一个动作,其中三只猴子一教就会,另外两只猴子怎么教都不会,时间到了,只能放它们回去休息;第二天,他把那两只没学会动作的猴子找来补课,用新的方法教,结果都学会了;第三天,他教第二个动作,一教就会的三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相反,经补课才学会第一个动作的两只猴子,一教就会;第四天,他只能把第二个动作没学会的三只猴子找来补课,改变教法,它们也学会了。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二是要教会每一只猴子,关键要找到适合不同猴子的方法。

     刘京海说:
    “我们不一定会马上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孩子还没有学会时,不应怀疑孩子是可以学会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方法,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果说,刘京海是个理论家,那么,老师们就是实践者,而楼老师总是冲在实践的最前线。

    张爱华的出现,曾经让楼老师差点儿绝望,  物理老师说:“有这样一个学生,实验班毕业考试时,物理要百分之百的合格是不可能的了!”

    这句话刺得楼老师心痛。让“差生”成堆的实验班完全合格,这是成功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难道以往的努力都要因为她而告吹吗?

    张爱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小学阶段,已经留过三级,加上年龄偏大人偏胖,被同学们起了个绰号,叫“傻大姐”。

    放学后,楼老师留下了张爱华,批评她回家不好好复习功课。

    “我哪有时间?我要做好多家务活儿。”

    张爱华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嘴巴却口占哝着不太服气。

    “你是独生子女吗?”

    “是。”

    “独生子女每天还有很多家务?”

    见张爱华还是点头,楼老师吃了一惊,因为她任教多年,这样的事极少碰到。

    家访的时候,有些文化的父亲说出了一番辛酸的话:
    “不怕老师笑话,我们的女儿智商很低,不是读书的料。她将来惟一的出路就是嫁人,没有其他本事,只好干活,以后也好告诉人家,她家里的活样样会干。所以,为了她的将来,我们在家里培养她多做家务。”

    楼老师听了,心中一阵痛楚,说:
    “如果她没有什么文化,只会做家务,那她将来嫁了人,会幸福吗?”

    “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何尝不想让女儿读书呀!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不管用啊!”

    张爱华的妈妈眼泪汪汪地说:
    “在小学丢尽了人!老师骂一年,留一级,再骂一年,再留一级。五六年级的数学,几乎没有一次及格。所以,我们只好出此下策,一年四季的家务活都逼她做,争取将来当个贤妻良母吧。”

    楼老师摇摇头,说: “哪个孩子不是人呀?咱们还是要为她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啊!我们共同努力吧,总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楼老师请物理老师来辅导张爱华,她自己坐在一边观察。

    物理老师讲了一些题,问:
    “懂了吗?”

    “懂了。”

    张爱华礼貌地点了点头。但是,楼老师从她茫然的面部表情可以断定,她肯定没真正弄懂,只是不敢承认。

    楼老师想,也许请同学来帮助她更好,有时同学会比老师讲得更通俗易懂。征求意见后,她把张爱华带到了本班学习委员的家里进行辅导。只要看到张爱华有疑惑的神情,楼老师就请学习委员停下来,再讲一遍,直到她真正听懂为止。

    回家的路上,楼老师笑眯眯地说:
    “小张呀,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可是全班都不知道的秘密呀!”

    “什么?”

    张爱华的心跳加快了,她全神贯注地望着老师。只听楼老师低声说:
     “我上初中的时候,物理成绩也很糟糕,还为此哭过鼻子哩。”

    “真的?”

    张爱华瞪大了眼睛,问:
    “那您怎么办?”

    “我骂了自己一通: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头拱地,也要把物理攻下来。”

    “后来呢?”

    “过关了呀!”

    “我不行!”

    “谁说的?记住,相信自己才会成功!”

    “我试试吧。”

    第二次物理测验就要开始了。楼老师找张爱华谈话,发现她非常紧张,身子不由自主地抖动。

    楼老师笑着说:
    “我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不,我肯定考不好,我……”

    张爱华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但是,楼老师还是轻松的样子,问:
    “你能考8分吗?”

    “8分?”

    “对呀,8分!”

    见楼老师语气肯定,张爱华羞愧地说:
    “8分考得到,可还是不及格呀,太对不起老师和帮我的同学了。”

    楼老师目光炯炯地望着她,说:
    “放开胆子考吧,只要比上一次多考1分,就是进步!就是成功!”

    物理考试成绩出来了,张爱华考了37分!

    物理课代表是张爱华的小学同学,一瞧她的成绩,撇起子嘴巴,说:
     “才37分!又不及格!你总给实验班扯后腿,丢人!”

    说罢,把她的卷子丢在地下。

    张爱华涨红了脸,低头弯腰捡起自己的卷子,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楼老师得悉后,赶到了实验班,说:
    “物理老师表扬咱班了,说咱班在全年级进步最大。我想知道,谁在咱班里进步最大呢?”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嚷着:
    “我91分,进步了12分!”

    “我87分,进步了11分!”

    张爱华没有举手,依旧低着头。

    楼老师问物理课代表:
    “你说,谁的进步幅度最大?”

    物理课代表回答:
    “论进步幅度,张爱华最大,她从7分到37分,进步了30分。不过,她还是不及格。”

    “张爱华进步了30分!”楼老师几乎惊叫起来。

    她兴奋地说: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同学们,你们有哪一位的进步幅度有她那么大?第一,她在失败的时候没有气馁,而是在不屈地奋斗;第二,她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找到了成功之路。就凭这两点,我相信她还会继续进步的!”

    全班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是啊,他们谁没有过失败的经历呢?

    楼老师走到张爱华身边,深情地拥抱了这个屡遭挫折的姑娘。这一举动更感染了同学们,他们用“噢——噢——”的欢呼声,表达他们激动的心情。

    37分的奇迹改变了张爱华的命运。

从此,父母承担了较多的家务,让她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父母甚至发现女儿并不傻,把家庭生活的账目料理得清清楚楚。第二学期,闸北区的物理统考刚好抽中了实验班。结果,张爱华考出了了4分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她恢复了自信与自尊,她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向自己招手。

 

【唤醒成功欲望:刘京海】 刘京海 校长要做校长的事

     几经波折,终于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在刘京海校长的家里,我们见了面。知道他非常忙,我刚一落座,就直奔主题。

    ——“刘校长,你说校长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一所学校?”

    刘校长沉默2分钟,沉稳地说:“校长怎么做,我说不好。不说全国,就说上海市也不少干得非常好的较长,他们也许比我更有发言权。不过,几年的校长当不来,我倒有一个体会:校长要做校长的事。”

    ——“此话怎讲?”我不解地问。

    “刚当校长时,我成天忙得脚不沾地,可坐下来细细一思量,觉得我做了不少别人做的事,这不但造成的我忙,还束缚了其他人的手脚,无意中挫伤了其他人的积极性,所以我就为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只做校长自己该做的事。”

    ——“何谓校长该做的事?”我问。

    “校长该做的事,我认为在当前有这样3件:第一,是研究好办学思想,并要将这一思想化为全体班子成员的统一思想;第二,是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第三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刘校长说出3条后,就一一加以阐述。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必须要有办学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同时要实,要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校长只有树立了这种追求,才能引导教师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迈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力求做到两点,首先,校长首先要做到是科学办学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因此,校长必须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研究实际,要不断地研究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将改革引向更高层次。”

    “其次,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思想化为全体班子成员的思想,要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善于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面的人去做,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因此,我的工作是,将我的办学理念、想法,通过组织领导班子对思维方法的学习,化为每个班子成员的创造性劳动。我总是这样认为,即使我再能干,能出100个好主意,也仅仅是100个,但是如果班子成员的思维全打开了,都来出主意,就可能是1000个。独木难支,只有依靠全体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长对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追求。所以校长仅是集体智慧的代表而已,我们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之所以能步步深入取得一些成绩,关键也在于此。

    近几年来,我们总结了近10种思维方式,如果体思考法、超前思考法、一栖多功能思考法、抢占制高点思维方法,等等。由于大家思维方式的转变,班子成员的好主意也就越来越多,创造性也越来越强,工作也越来越顺。”

    ——“刘校长,你能具体介绍一下你的思维方式吗?比如说‘一栖多功能思考法’。”我插问。刘校长点点头,从容地向我介绍:“所谓‘一栖多功能思考方法’就是学校每做一件事情,搞一次活动,都要注意到方方面面,有意识地挖掘各方面教育功能。比如说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不是简单地发动捐款送物,面是首先让工会、学生会、团委、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去调查。班级先调查、交流,尔后学校组织几次大活动:‘逆境成才报告会’‘成功不怕困难,老师在你身边’师德报告会,一栖多功能,既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教师,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

    说到这里,刘校长话锋一转,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所以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传给班子成员,再将班子成员的思维方式总结出来成为学校的共同财富。只有班子成员全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和追求,并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才能实现校长办学的追求。所以一个聪明的校长管理,应该是一种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管理。”说到这里,刘校长向我发问:“你说,把教师比做蜡烛,对不对?”

    ——“教师的职业本来就是燃烧自己,点亮别人,有何不对?”我困惑地望着刘校长。”

    刘校长意味深长地笑笑:“我认为校长闷能将教师当蜡烛,因为蜡烛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工具,而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要有他自身的价值。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帮助每个教师实现他的自身的价值,帮助其获得成功,这就是我抓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基点。”

    “我把让每一位教师全获得成功当成我校的第一任务。我把主要的精力、经费全投入到教师的发展上去了。学校无论干什么,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全靠教师。因此,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发展。只有抓住教师这样一个关键,才能使校长、学校、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统一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处于不同的思想、业务水平的层面上,其悟性也有高低,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因材施教’,使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从而获得成功,然后再向新的高度攀登。我认为教师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只要迈小步不停步,就能积小成为大成,获得最后的成功。”

    “教育改革是一种行动,这一行劝离不开教师的行动,只有校长的思想、专家的理论被教师所接受,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赢得学校的成功。”

    “说到这里,我要讲第三条,就是校长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种动,校长要在行运过程中研究理论,在实施过程中决定新的实施方案。所以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亦是培养师资的主阵地,校长必须紧紧抓住不放。”

    自1995年以来,我校的成功教育研究开始进入成功教育思想、课程、教材、教法四位一体的整体改革阶段。研究的主攻方向依然是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帮助成功”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尝试成功”课堂模式;并酝酿“自主成功”课堂模式改革,研究的根本目的,以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益,并为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我的方法是大量占有教育现象,因为只有大量占有教育现象,才能找到教育规律。”

    “我规定,每一学期,每个教师都要有一堂课堂实录。然后一堂课一堂课地分析研究,找出闪光点,同时找出不足之外或失败之困,再进行修改,或内容、或方法等。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全程长期跟踪,采取定格分析总结的方法,将他们的经验归纳提升,使之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财富,这些工作量大面广,非常艰苦,然而这却是改革之基石,所以我始终不渝地抓住不放。”

    成功教育不仅应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研究相应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四位一体才能形成特色。在研究教师课堂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有的教材编写对我们的教和学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决定改编教材,使改革进入立体化、整体化的状况。

    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差,我们以学生实际为基准,以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剪裁。目前已完成预备班和初一两个年级四册教材的剪裁。剪裁教材可用3个调整、4个特点来进行概括。3个调整是:调整教学要求、知识序列、教学时间;4个特点是:准备、分层、尝试、自学。我们将成功教育的思想也编入了教材。现在我们有15所学校联动,并在改编教材中培训教师,使教师的思想和课程教材、教法融为一体。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总之,我当校长,只有一个理念、一个追求,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一所让所有干部、教师、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学校来。”

    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过去了,刘校长言犹未尽,我也感到不满足,可是不断的电话铃声迫使我起身告辞。

离开刘校长后,我一直要想,如果每一位校长都干校长该干的事,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何愁不成功?

 

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倡导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创造了当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0年7月中旬,应四川省教委的邀请,我和刘京海校长一同赴成都讲课。虽然神交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诚恳请求下,一天晚上,刘校长谈了许多关于成功教育的最新思考。

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
     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有一个姓方的男孩,一天在厕所里遇到了校长。校长叫出了他的名字,还夸他作文写得不错。男孩大受震动:全校有几千学生,校长怎么会认识我?说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还有点儿名气呢。

     从此,这个男孩子信心大增,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他当了一名中学校长,并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戚继光传》等作品。

     讲过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刘京海感慨地说:“我发现,成才的人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他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一个孩子如果认定自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人,一个很强大的人,那么好了,这个孩子就很可能走上成才之路。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被骂作傻瓜,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或许就走上了混日子的道路,从此与成功无缘。”

     针对上述现象及自己的教育实践,刘京海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第一是期望。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也对自己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
     第二是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第三是鼓励。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一开始三个要素都是教师。在反复成功的过程中,逐步地转向学生,即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期望,自己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无论成功、失败,都能自我激励。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

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
     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刘京海曾与著名劳动模范徐虎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谈,谈人的梦想。

     他问徐虎:“现在学校也在提倡向你学习,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还应该有另外一样东西。”徐虎问是什么东西?刘京海说:“你必须先回答我两个问题,然后我才告诉你。第一,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想过长大了干什么吗?”徐虎回答:“我在幼儿园想当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等等。”刘京海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想到过长达后修马桶、当水电工吗?”徐虎诚实地摇摇头。

     刘京海说:“你不愧是劳动模范!你之所以被大家敬佩,除了你为人民服务多外,更重要的可能是你什么梦都没有实现,可你还在做梦!还在奋斗!人有100个梦,可以说99个是不能实现的。很多人是99个梦实现不了,就开始天天在家打麻将,可你徐虎不打麻将,还在做梦,还在追求奋斗。所以你成为了徐虎!”

     谈到这里,刘京海激动地说:“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梦想,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可是,现在人们太功利了,只知道挣钱享受,很多孩子已经没有梦了。”前苏联一位科学家说,最可悲的人是什么人呢?当他走向坟墓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

     刘京海说:“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可悲的人。当然,没梦的人是要死的,有梦的人终归也会死,但有梦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就有追求就会去干,没梦怎么干呢?所以,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有梦,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最重要的成功通道在于人格教育

     我对刘京海说,日本曾反思过自己的教育,认为表面上抓得很紧,而实质上是“教育的荒废”,即荒废了真正的教育——人格教育。其实,中国的教育弊端也在于此。

     刘京海连连点头说:“你说的这些,也正是我心里反复想的问题,并且找到了成功的通道。你说,每个孩子的差异在哪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关键在于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即人格影响。学会没学会或成功没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京海讲起了自己女儿的经历。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女儿成了班级里的倒数第十名。妻子抱怨刘京海说:“你还研究成功教育?研究让差生成功,现在连自己的女儿都变成差生了!看你怎么再研究!”

     刘京海拿过女儿的试卷,把错题一一指出,问女儿是否会做,女儿均回答会做。刘京海说:“既然会做,这个分数我就还给你。”在父亲的鼓励下,女儿恢复了信心。一次写作文,写一个玩具。按要求应达到三个标准,即把玩具的名称写进去,把玩法写具体,把玩的效果写生动。可女儿只写了一点。刘京海看了作文,当即肯定女儿写得好,大加表扬。

     不久,老师对刘京海说:“你们培养得好,这个孩子上来了!”其实,刘京海心里明白,自己只不过调节了女儿的自信心。

     从不说孩子不好,这是刘京海一个固守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也起因于一个深刻的教训。女儿小时候唱歌时,刘京海评论了一句:“你这歌唱得不怎么样嘛!”结果,这果真成了女儿的一个缺陷。他看到这个结果,感到很可怕。他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孩子画画不怎么样,可你说她两句好话,她就愿意多画,画多了肯定就比过去好。反之,你说她画得不好,她就不画了,不画了就肯定永远也画不好。”

     如今,女儿已经信心十足向高目标冲刺。刘京海欣慰地说:“父母与教师是可以影响孩子的,而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做到了这一点,教育就从外部进入了内部——自我教育。所以我发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识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

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骄傲

     与传统教育让孩子谦虚的主张相反,刘京海鲜明地提出:“现在总批评中国孩子骄傲,我说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骄傲!如果中国孩子骄傲的话,中华民族就有希望了。”

     为什么主张孩子骄傲?是不是把骄傲看成自信呢?刘京海回答:“当然孩子的骄傲首先是一种自信。但更可能是孩子本质特征的骄傲。你去看,凡是伟人在少年时期大都是很骄傲、很狂妄的,立志改造世界、扭转乾坤,这种高志向与大气魄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这时,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插话了,说:“成功人士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自我的认识非常确定,对自我认识到的东西就不会轻易改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指挥比赛中,已经得了最高分,但评委们想测一下他的自信,就告诉他有一个地方错了,要是改过来就好了。谁知,小泽征尔肯定地说:‘不是我错了,要错也是谱子错了!’台下一片掌声,大家一起为他鼓掌。”

     刘京海听了大笑,说:“什么叫个性?这就叫个性!什么叫人格?这就叫人格!但是,骄傲的人在中国麻烦不少,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才行。”想了想之后,他又说:“追求大成功的人身上,要有一种大家、大气的东西。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是受一种小农思想严重束缚,这是很坏的一个东西。个人和个人搞,单位和单位搞。在学校里竞争空前激烈,为了一分两分,学生间相当冷漠,比争吵还要可怕。一点都不大气,而做人处事的关键是要大气!”

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成功大于失败

     上海闸北八中曾被称为“垃圾学校”,因为被好学校的最低录取线淘汰的学生,出于无奈才进入闸北八中。可是,闸北八中偏偏大搞成功教育,使一批批悲观失望的学生开始了生机勃勃的新生活。成功教育的理念与“成功计划”完全一致——人人能成功。

     当我询问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的新思路时,刘京海除了讲希望、机会、鼓励三要素之外,又讲了成功的三个层次或台阶,即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他反复强调两个要点,一是学生的主人地位及自我教育,二是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他认为,学习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接受工,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这种方式的结果是知识技能得到发展,这是中国主流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二类是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尝试探索,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是能力的发展,这是西方主流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现在东西方教育价值取向有合流趋势。因此,要使学生成功,必须把传授模仿的接受学习与尝试探索的体验式学习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统一,使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事半功倍十分注意在知识能力发展的过程积极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界有两大流派,一是教授派,一是体验派。讲得越多,学生越不会,而体验一次可能就会了。

     失败学的研究也是刘京海感兴趣的内容。他说:“失败总是有的,如果你能正确的解释它,它对人也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失败也是一种教育。”的确如此,能从失败中汲取营养,更有助于人走向成功。

     不过,作为有丰富经验的教育行家,刘京海坚持认为:“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成功要大于失败。当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一个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刘京海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

     不错,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与失败相比,成功是更重要的成功之母!

 

《唤醒巨人》成功教育格言摘录稿

1. 生活总是充满了奥秘,当你心中有诗,你的眼里便处处有诗意;当你心中有爱,你的脚步会伴随着春风。
2. 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这两句话充满了爱心与这里可是,这些淘气孩子的命运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3. 成功之花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4. 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
5. 在每一个“差生“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
6. 越是在漆黑的夜里,越显出火把的光亮。因此,困难学生是成功教育的试金石。
7. 刘京海说的对,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就是要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8. 教育的核心试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的人格的核心是自信。
9. 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
10.多高的墙,多深的基。
11.教育家是创造奇迹的人。
12.我相信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话:假如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又怎会甘于在地上爬呢?
13.差生是我们的子弟兵。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你的胸怀有多么博大,你的世界便有多么宽广。
16.现代教育是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的教育。教育适应了学生,前景就会一片光明。因此,教育家的眼里没有“差生“,更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
17.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发动机,父母与教师最需要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发动机是否在转动。
18.分数第一的教育是烂漫童年和青春生命的祭坛。
19.寒冷的地方最需要阳光。
20.好的教育让人学会生存,坏的教育让人四处碰壁。
21.“扬长者成功”,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录,蠢材就是选择了自己不合适的路。
22.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蟹。
23.高明得教育就是一种化平庸为神奇的教育。
24.刘京海有句话耐人寻味: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25.好的环境胜过许多教育。
26.泪水是营养液,可以滋养精神、泪水也是洁净液,可以洗净心灵。
27.让微笑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脸上,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28.班级是一个集体,有时它可能是充满温情的,但有时它液可能充满歧视和冷漠,而歧视和冷漠正是悲剧发生的催化剂。
29.孩子的问题不是脑子问题,是动力问题,是习惯问题。不研究孩子就难以教育孩子。
30.好孩子可能是危险的,因为荣誉使人脆弱。
31.地球是圆的,只要你走下去,怎么会有绝路呢?
32.教育就是较量,在美丑之间,善恶之间,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
3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对和谐心灵最好的写照,而好的教育就是要造就这样的心灵。
34.贫穷最可怕的不是伤害身体,而是伤害尊严。
35.“差生”特别需要成功的机会与宽容的态度。
36.真正的教育不仅使人终身受益,而且能惠及众人。

      以上内容摘自《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本书由孙云晓著,主要讲述了上海刘京海老师主持成功教育实验的过程和点点滴滴。

名师谈教学艺术程翔系列之二:课堂调控的艺术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学生是天真的,甚至口无遮拦,往往出现不太和谐的音符。总之,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它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曾看过这样一堂课: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的意料,课堂朝着远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滑去,教师回天乏术。应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课。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等于没有方向、没有限制。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能力,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变化,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定力。课堂的调控艺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放”和“收”。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时间完全放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时间一到,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的讲析可以适当延展,驰骋天外,但最后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我在教学《兰亭集序》时,抓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句话,联系古今中外人们对生死的论述,大“放”特“放”,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生死亦大矣”的深刻含义。当我引导学生做了一圈巡礼后,又回到课文上来,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适时收束。教学《项链》,我让学生充分讨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分门别类,适时加以总结。
  二、因势利导。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偏差不要简单地否定,要搞清学生的思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因势利导的艺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我”问战士:“你们不觉得苦吗?”战士“笑了笑”。我问学生:“战士‘笑了笑’,说明对‘苦不苦’这个问题有现成的答案呢,还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无。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志愿军战士到朝鲜来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有?”学生异口同声:“做好了。”我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凭借的“势”。于是,我接着问:“甚至连什么的准备都做好了?”学生回答:“牺牲的准备。”我又问:“对于一个做好了吃苦甚至牺牲的准备的战士来说,回答‘苦不苦’这个问题,就显得太什么了?”学生立刻回答:“太简单了”、“胸有成竹。”我接着问:“那么这个‘笑了笑’说明战士有现成的答案还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回答:“有现成的答案。”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并为下面理解志愿军战士只想奉献不想索取的高尚品质打下了基础。
  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善于凭借学生的“势”。“利导”则是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原始理解,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纵深开拓的“势”;学生的错误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方向引导的“势”。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势”会自然出现。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问学生:“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结果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多数同学不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一种“势”,教师抓住不放,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恩格斯如何来评价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使学生改变原来的态度,转而喜欢这篇课文。但有时学生的“势”不容易表现出来,教师无“势”可借。我看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无人回答,教师急得满头大汗。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学生不配合。学生不配合教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教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从学生出发?只要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巧妙地进行激励、点拨,学生的“势”就会表现出来,教师就能因势而利导之。
  三、话语定向。课堂上,有的学生频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一节课下来,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这样的课会失去多数学生的参与,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了少数学生的天下。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指定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发言。教师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
  总之,课堂调控艺术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不在学生,而在教师。

寻找中间地带 [原创]吴大江驳唯物主义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人民网文章:《“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 《“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中共何以必胜? 《“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中共何以必胜? 《“中间地带”的革命》告诉你:中共何以必胜? 于长江:事业单位改革须走出"中间地带"回归公益 [转贴]全运会丑闻、怪象面面观-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汉字繁化史简说 【更新完毕】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事业单位改革须走出“中间地带”回归公益 于长江:事业单位改革须走出“中间地带”回归公益 [转贴]顺德大部制改革“石破天惊” 【中间地带】 [转贴]时间似乎对中国有利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6759105#6759105#675... [转贴]在美国,总统请求你入党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民粹主义不能任由余秋雨涂抹-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胡德平:改革需要大思想大智慧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对越反击战]解放军大量伤亡真实原因探密-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转贴]傅国涌:叶公超与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更新毛泽东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原创]安邦定国十四策(原创)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 从历史悲情到中国模式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7493388#7493388... [原创]各级政府推行唱红歌有法可依吗?(图) 【中间地带】-凯迪社区#7524244#75... [转贴]高人:李娜铜像立起,汉府声誉扫地 【中间地带】 [转贴]信力建:戈尔巴乔夫让俄共有了存在的理由 【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