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苍穹演员表:五行与五脏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8:29
圣人医未病(一) 中医的五行与五脏关系
 

圣人医未病

   医学是未知科学。

   现代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中西医共同点是均治已病,差异则是注重整体(辩证施治一整体观)和偏好于具体结构(微观);另外中医以症为主,西医以数据为主。中医是古代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相结合。从治病方面看,中医认为病的行程要瞻前顾后,故能治本,西医则治标。

中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有云:“食疗重于药疗”。药王孙思邈也提醒人们:“夫为医者,须知痛源,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人们都知道“十药九毒,”秦始皇,武则天等历代王将相们没能通过药物来使生命之树长青,我们也办不到。然而,“保健在前,医疗在后”医圣张仲景再次证明了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要怎样才是最好的呢?

第一章              中医的五行与五脏关系

中医的“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引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树木的生长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和,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相乘,是相克太过。

相侮,是方向相克。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肮脏、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

用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脾: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肺: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肾:藏精、主水等功能,帮以肾属水。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级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就把人与自然环境一起来了。

五官:眼

五季:春

五色:青

五志:怒

 

 


 

                                                         

五官:耳

五季:冬

五色:黑

五志:恐

五官:舌

五季:夏

五色:赤

五志:喜

 

 

 


 

                                                                                   

 

 

 

 

 

 

五官:鼻

五季:秋

五色:白

五志:悲

五官:口

五季:伏夏

五色:黄

五志:思

                                                        

 

 

      自然界

五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伏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人体五脏的生理和病理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生克乘侮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阴阳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之间通过经脉形成相互络属的关系。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

脏是储藏的意思,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和心包,因心包表现心的功能故只称五脏。脏的功能 是储藏精气。

腑是饮食的信道,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三焦:为中医特有的名称,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腑的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并排泄糟粕。

一、     肝与胆的生理与病理

肝的主要生理与病理

(一)           肝主藏血: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起调节作用。临床上常由于暴怒伤肝,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而引起吐血或崩漏等症。

(二)           肝主蔬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同时肝的疏泄功能还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消化和脾气散精等功能有关。若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司,胆液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1、          调节精神情志。疏泄不足,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喘大气、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          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口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不足)、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太过)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          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会出现月经失调、痛经和闭经,男子会出现精液排泄失调。肝气太盛或肝气郁结,可以化火。出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症,此即称为“肝火”。化火又可生风,出现眩晕、震颤、抽搐等症,此又称为“肝风”。故有“气有余便是火”、“热(火)极生风”等说法。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三)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或导致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皮肤不自主在跳(与脾有关)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睡觉抽筋、常摇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灰指甲、指甲不光滑、有横纹或竖纹。

(四)           肝开窍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从眼睛反映出来。例如:熬夜眼红、黑眼圈、有血丝、黄疸性肝炎,见风流泪。

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中医认为某些眼科疾病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胆的主要生理与病理

(一)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热。薰蒸胆汁,胆汁上逆或外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

(二)           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某些惊恐、失眠、多梦、谋虑不决等精神情志症状,多认为是胆气虚所致。

因胆与肝相表里,因此病床上胆的病症也常从肝论治。

二、心与小肠的生理与病理

(一)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气旺盛,才是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心血管)。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二)                              心主神明(志):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一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心神不定,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临床表现。

(三)                              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是耗血过多,严重的会休克。此功能不好,容易流虚汗,告别是手指尖。阴虚生内热为盗汗,阳虚生外寒为自汗。病例:若流汗不止而且喉咙发辣是心梗的前兆。

(四)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而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如心神志功能异常,则出现失语等症。

(五)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

小肠的生理与病理

(一)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其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异常,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二)                 小肠主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因而,小肠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小。

二、     脾与胃的生理与病理

(一)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脾健运,则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反之,若脾失健运,遇出现食欲不振、食后堵满、腹胀、便溏、消化不良、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苍白等营养不足的症状。

     脾的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的功能 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就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致病因素而产生多种疾病。如水肿、泄泻等。如水液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等等。

(二)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主长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若脾失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布散失职,则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中气下陷),则可引发气短懒言、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及其它内脏下垂等)或久泄、脱肛等 病症。

        (三)脾主统血: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环于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可出现障碍性贫血、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经前综合症及某种出血症,如皮下出血(不碰到东西也会淤斑)、便血、子宫出血、月经过多、血友病等,并伴有一些气虚的症状。

         (四)脾主四肢、肌肉:人体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有力。若脾虚不健,肌肉失其营养则逐渐消瘦或痿软松驰,四肢则痿废不用、四肢发抖、重症肌无力、手脚冰凉等。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品味和食欲正常。反之,其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的减退或品味的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味觉迟钝,尝不出味道,伴随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观。           

胃的生理与病理

(一)胃主受纳: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胃有受纳水谷及初步腐熟(消化)水谷的功能。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胃的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

(二)胃主降浊: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须下行而入小肠,胃气下降,水谷才能下行,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如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暧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胃失和降,则影响食欲,并出现口臭、脘腹胀满疼痛等。      

(三)喜润恶燥:脾与胃一脏一腑,脾属阴,胃属阳;脾立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兼顾。

四、     与大肠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肺的生理与病理

(1) 肺主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寒,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

   2、肺主宣发和肃降:

   所谓“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所谓“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的清肃功能 ,乃是机体自卫功能 的表现。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 失职,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水湿停留、尿少、水肿等症。

   如果二者失调,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3、主通调水道:主要包括水份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在生理情况下,肺的渲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肺的渲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得等病变。

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至水肿。

  肺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 症。

4、主声: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肺气充足人的声音宏亮,肺气虚弱的人声音低微。风寒袭肺时,肺气闭塞,可出现嘶哑失声。

5、开窍于鼻,其华在皮肤、汗毛:

鼻是肺的门户,为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失宣,则可见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上长痘、长红点等。外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特别是温热邪气,多首先侵犯肺脏,从而出现发热,口渴,咳嗽,痰黄,鼻翼煽动等症状;鼻的症状变多从治肺入手。

  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有时甚至呼吸困难,是肺脏功能逐步衰弱的信号。

  皮肤、汗毛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外界邪气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首先影响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 症状。或肺气虚弱,宣发功能失职,卫气、精津布散障碍,则肌肤苍白、憔悴,皮毛枯槁;或卫气机能虚弱,则自汗出,易于感受外邪;若肺气闭塞,毛窍闭敛,则可出现无汗而喘等症状。冬季皮屑较多可以从调肺入手。病例:肺癌晚期会出现皮肤的问题(皮肤、毛孔异形)。

   肺的附属功能

   在志为忧(悲):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有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若肺寒,则鼻流清;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二)              大肠的生理与病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废物)。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大肠传导失常,可出现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排泄或便秘或便脓血等。

五、     肾与膀胱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肾的生理与病理

1、          肾主藏精:一是藏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经脾运化之后,输布于全身,其剩余者储存于肾,以备其它脏腑、五官、四肢之需要。二是藏肾脏本身之精,它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结合转化而来的,它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2、          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来自水谷精微、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肾有司开阖的作用。开,则水液得以排出;阖,则机体需要的水液得以在体内储留。如果肾的气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调,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紊乱。如阖多开少,可见尿少、水肿;开多阖少,则尿多、尿频。人体内水液的调节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脾主水液的转输;肾则通过肾关的开阖以调节水量,这三部分功能总称“三焦气化”,则这种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中医称“肾主水”。

3、          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之说。“久咳必伤肾”。如肾虚不能纳气,可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动则喘甚、胀气甚至出现肚子坚如石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在医院是查不出原因的)。需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治疗。

4、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主骨。即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坚软有关。如小儿囟门闭合过迟,骨质痿软,以及成人的腿软无力不能久立等均可从肾治疗。又齿为骨之余,故某些牙齿疾患也与肾有关,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气不足或衰弱的反映。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聚之为脑,故有“脑为髓之海”之说。当肾气充盛,肾精充足时,则骨、髓、脑三者也健壮充实,四肢轻动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当肾精不足时,则出现智力迟钝,动作缓慢,骨软无力、掉牙等等。

5、          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开三窍),其华在发:

(1) 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肾虚时则出现耳鸣、耳聋、听力减退等症。

(2) 肾在下七窍于二阴,二阴是前阴和后阴的总称,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凡尿频、遗尿或尿少、尿闭,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多与肾的功能失常有关。肾的功能失常也会导致阳痿、早泄等。后阴指肛门。肾阴不足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衰,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可致大便泄泻;肾气不固,可致久泄、滑脱。

(3) 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发的营养虽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多而润泽。凡久病而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老先衰、早脱、早白者,多属肾精不足和血虚。

(二)              膀胱的生理与病理

  膀胱之所以能排尿,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膀胱的病变与肾的气化功能减退时,则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有余沥、尿闭、遗尿、尿失禁等。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第三章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一、     望诊:一般望诊(神、面色、形态、五官、斑、疹、指纹)和舌诊

望的范围

        临床表现

 

 

无神

有神为表情自然,目光有神,反应敏锐,检查合作,表示正气未伤,病情

轻浅,预后良好。无神则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

至神志不清,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较重,预后较差。

面色

正常微黄红润光泽

 

主虚、主湿、主寒。白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凡阳气虚惫,气血运行乏力;或耗气失血,遽致气血不充,颜面皆呈白色。如面色咣白虚浮,多属阳气虚;面色淡白消瘦,多属血虚。里寒腹痛或阳气暴脱,则多见面色苍白。

主热。红为血色,热盛则络脉充血而显红,若满面通红,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颧部潮红,则多属阴虚内热症。

 

主虚、主湿。黄为脾虚失运,水湿不化的表现。如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亦多见黄色。身目俱黄而鲜明是湿热,晦暗属寒湿。面色萎黄多是脾胃气虚,营血不足之症。虚胖而黄,又属脾胃气虚而兼湿邪所致。

主肾虚、主水盛。黑为火衰水盛的病色,主要是肾阳虚衰,水寒内盛,影响气血流畅而变黑。面色淡和,见于肾虚水泛;妇人眼眶见黑,多为寒湿带下,若面黑于焦,则多系肾精久耗。

形态

形体

皮肤的润燥,也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肌肉的坚软,亦反映了脾胃的强弱;筋力是否强劲,关节是否灵活,又反映了肝血的盈亏等。如形肥食少,为脾痰;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形瘦善饥,是胃用不火;肉瘦着骨,是气液干枯;大肉已脱,是精气衰竭。

活动

喜动的属阳证,喜静的属阴证;蜷卧面向里的多属寒证,仰卧展肢的多属热证。哮喘病人,喘息抬肩,不能卧;中风病人,半身不遂;小儿惊风,手足抽搐;颈病患者,项背强急,角弓反张;久病见到循衣摸床撮空撩乱。这些都是危重的症候。

 

 

 

 

 

 

止赤红肿,多属肝火或风热;白睛黄染为黄疸;眼睑淡白,属气血不足,目眦溃烂,多为湿热;眼胞浮肿,多为水肿,目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属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多为精气衰竭。

一般小儿麻疹将现之前,多见耳轮发凉及耳背有红络;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空耗的征象。

鼻流清涕是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外感风热;浊涕腥臭则属鼻渊。鼻翼煽动,又是邪热壅肺的现象。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表紫为寒凝血瘀;深红而干,多属热甚;鲜红为阴虚火旺;环唇糜烂,是脾经湿热。

齿龈

牙齿干燥,多是高热津伤;牙龈色白,是血虚的症象;牙龈肿痛或兼出血,又属胃热亢盛;牙齿松动而牙龈出血不肿者,多为肾火上炎。

咽喉

实证见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属肺胃蕴热;肾虚火旺,则绛红娇嫩,不甚疼痛,虚证属肺肾阴虚居多;若白腐成膜,不易擦去,当是白喉险症。

                     面部表情                                              

 

    五官表现

鼻梁中部发暗、发锈为肝部久病。两目下发青,面色污浊,象总也不干净,为肝病初起。左面颊特别是靠近鼻翼处出现暗红色,为肝未病将病之时。

目赤红肿(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肝风内动)

印堂暗红,为心部久病。上下两唇出现赤色为心病初期。舌卷短、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为心病已久。

 

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胃病已久。整个鼻梁色黄为脾病初期。唇部色泽暗淡,脸部及四肢肌肉松懈下垂,为脾病渐进。

 

牙龈肿或兼出血

(吸热亢盛)

两眉间发暗,为肺部久病。右侧脸颊特别是颧骨处发红,为肺有热病,但是在未发将发之时。肺初病者,特别是初受风邪,在面部表现为两眉上发白。喘息鼻张者为肺病已久。

 

鼻翼煽动

(邪热蕴肺)

整个面色黎黑垢浊,下眼睑肿,色黑,为肾久病。

耳轮干枯焦黑

(肾精亏耗)

舌质

状态

             临床表现

 

 

舌色

 

白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称为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是阳气衰弱,气血不足之象。与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偏低、末稍血管收缩、血液充盈减少及血流变慢等有关。         

红舌

舌色较正常淡红为深,称红舌。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如鲜红无苔或少苔,则为阴虚有热;舌尖红为心和火。

绛舌

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热盛,外感病见之为邪热入于营分、血分;内伤杂病见之,多属阴虚火旺。如舌色红绛,光亮如镜,乃胃阴已亏;若舌绛干枯;是肾阴内涸。

紫舌

舌质青紫,或有青紫斑点,称为青紫舌。主血行瘀滞。仅微呈紫色(紫气)是轻证,表示气滞血行不畅;如舌色青紫,同时面俱青者,是心阳虚脱之症;若舌见青紫瘀斑;属心脉瘀阻;若舌紫而干,是邪热深入血分,气血壅滞见象。见于严重感染,呼吸衰竭、严重缺氧、郁血及脱水,预后不良。

 

舌形

老嫩

凡舌质坚敛苍老(舌纹理较粗,肌肉紧张度正常或较高),多属气虚实证。舌质娇嫩(舌纹理较细,肌肉松弛,甚至晶莹透明。)多属虚证。

 

 

胖瘦

舌体较正常胖大的为大舌。舌体的胖大,多因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所造成。若因水肿或肌张力降低,则舌边可出现齿痕舌胖而淡白,边有齿印者,多属气虚或脾肾阳虚;舌体肿大而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舌体瘦小而薄舌,总是阴血不足的表现。若瘦薄红绛而干,是久病津液耗伤,多较严重。

 

 

裂纹

舌面有各种形状之裂沟或皱纹,称裂纹舌。外感病多为热盛伤阴,颜色往往红绛;若内伤病舌色淡者见裂纹是气血两虚;舌绛是阴虚火旺。也有部分正常人,终年舌质有深深裂沟,应该注意区别。

芒刺

舌面乳头比平常高突,称为芒刺,表示有热。芒刺干燥,多属邪热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体两边有芒刺,多系肝胆郁热见象。

 

 

 

强硬

舌体强硬,运动欠灵,致使语言寒涩,称为“舌强”。见于外感病热入心包时,每伴舌质红绛;杂病中每与偏瘫或口眼歪斜并见。

歪斜

舌体偏斜一侧,称为歪斜。多是中风先兆。见于神经系统损害,或舌神经功能丧失。

颤抖

舌体震颤,不能自主,称为体颤抖。见于外感病热及动风或虚风内动。久病患者,则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

吐弄

舌体伸长,吐露口外,称为吐舌;是风热表证。杂病见白苔而水滑,是里有寒湿或痰饮;外感见白苔而干厚,是实热伤津。白苔不化,转变为其他颜色,说明病情在进展。

 

 

白苔

常见于风寒表证;白苔而舌质偏红,是风热表证。杂病见白苔而水滑,是里有寒湿或痰饮;外感见白苔而干厚,是实热伤津。白苔不化,转变为其他颜色,说明病情在进展。

 

黄苔

主里证、热证。黄苔是由炎症、感染、发热、消化功能紊乱等引起。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是热结。微黄、薄黄则属外感风热,或表证开始化热入里;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黄厚而干,是胃热伤津。因黄苔主里主热,故每与红舌、绛舌并见。

 

 

灰苔

主里热甚,或里寒甚。舌苔显示灰色,是病证发展深重的象征,其演变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寒证白苔转化而来,舌面多滑润或浊腻,是寒湿内停或湿浊内蕴,一是从热证黄苔转化而来,舌面多干燥乏津,则系燥热伤津所致。一寒一热,性质迥然有别,最要注意。关键要掌握润燥,严格区分。

 

黑苔

主热极,或寒极。与高热、脱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黑苔是灰苔的进一步发展,反映病情极度严重。一般黑而润滑,属阳虚寒盛,痰饮深伏;每伴淡白舌,或胖淡舌质。若黑而干燥,甚则有芒刺;多与红绛舌质并见,是热极津涸。

 

 

 

 

厚薄

由于病后食减,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烧脱水,唾液分泌减少,影响舌的自洁作用。苔层能隐约见舌质的称薄苔。表示疾病初起及病邪轻浅。如苔层增厚,不能见到舌质的称厚苔。表示病邪较盛或已由表入里,病情较重;或为肠胃积滞,痰湿内阻等症证。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反之由厚变薄,表示病退。若由无苔逐渐生苔,是胃气来复;如病中舌苔突然消失,又为胃气受伤之兆。

 

润燥

苔面水份过滑苔,是阳虚阴扇,水湿内停;苔面干燥少津称苔燥,多为热盛伤津不上润所致。与失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功能亢进有关。舌苔由润转燥,表示津液见耗,是热势加重,邪从热化,病情在发展;反之由燥转吞,是热邪渐退,津液来复,说明病情有好转。

 

腻腐

腻腐是就苔质结构的疏松而厚,刮之易去称腐苔。苔质颗粒细腻如米糊,不易刮去腻苔。都见于食积、痰浊等证。前者表示邪势将解,后者意味着缠绵难愈,两者在判断疾病预后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花剥

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多为正气虚弱,胃之气阴两伤,常见于久病重患者。部分妇女,有周期性剥苔,属冲任失调。小儿食滞、消化不良也显示花剥苔。

  二、闻诊

闻诊

                  临床表现

 

 

 

 

声音

 

语言

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证、寒证;语声响亮,烦燥多言,多为实证、热证;声音暴哑,多为外感实证;久暗及逐渐嘶哑,多为肺阴耗伤的虚证。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称为“谵语”,为实热证;精神衰疲,语言重复,声音低弱的称为“郑声”,为虚证。出现谵语和郑声,都是危重证候。

 

呼吸

呼吸微弱,短而声低,称为“息微”或“少气”,属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邪热实证。喘息气粗,急欲呼出余气的为实喘;喘而气怯,唯恐气之不续的多为虚喘。喘而痰鸣如笛声的称为哮证。

咳嗽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弱,每为虚证。干咳无谈是肺燥。咳而痰稠是肺热。小儿咳嗽阵作有回声的叫顿嗽,近称“老慢支”。

逆呃

呃声高而短,多属实证;呃声持续而低弱,每为虚寒;见于伤寒热病的热盛期,多是阳阴腑实证候;久病见此,是正气衰竭的危象。

气口

口臭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口出酸臭气味,是胃有宿食;如臭秽不能近入,又属走马牙疳。

痰浊腥臭多是肺痈;浊涕腥臭又为鼻渊。

便

大便臭秽为热,气腥为寒。

小便臊臭混浊,多属湿热。矢气奇臭者,是消化不良。

妇人带下臭秽的是湿热;带下气腥,多属虚寒。

二、     问诊

问诊

               表现

 

问寒热

决定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如:无汗、出汗、自汗、盗汗。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分、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如:头痛、胸痛(心肺)、两胁胀痛(肝胆)、胃脘胀满疼痛(胃)。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易惊醒、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口渴

多饮

口渴多饮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

不欲饮水多属寒证。

 

渴不

多饮

且喜热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

进食

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

 

厌食

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

偏食

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

 

口味

口苦为肝胆不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