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0.5和0.38:专家提醒:要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37:58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公众的头号杀手,其中小中风在我国存在着“知晓率低,发病率高,漏诊率高,治疗率低”的“双高”“双低”现象,疾病现状不容乐观。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支持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日前于中国脑卒中大会开幕之际正式推出。更新版共识在《2007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疾病定义,风险分层和评估,早期诊疗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内容更新,将进一步规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流程,避免误诊漏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据统计,我国小中风患者已达3750万之多。研究表明,小中风患者在90天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因此,要警惕小中风发生,重视小中风的治疗,以免为今后埋下巨大健康隐患。

    小中风有了新定义

    与日益增长的患病人数相对应的是,由于其症状相对轻微,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医生所忽视。而且,小中风的诊断一直是个难题,由于疾病定义中对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部分患者被漏诊或误诊。

    上世纪60年代CT问世之前,脑血管疾病的概念是这样划分的:如果发病24小时恢复的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一周恢复的话叫可逆性继续神经障碍,再往后称之为卒中。2003年以后,随着核磁共振在全球的普及,24小时概念受到挑战。2009年,美国率先作出改变,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为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此次《更新版》对小中风作了新定义,原则上推荐使用美国ASA颁布的组织学新概念,但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暂推荐采用“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此基础上,中国专家又总结出三个与美国不同的操作性概念。一是从本质上讲,小中风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在急诊时,对症状持续1小时者,应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开始紧急溶栓评估,在4.5小时内应考虑溶栓治疗。二是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尽量采用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三是对于社区或者是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采用24小时的时间观念,既便于流行病学调查的操作,又便于与国外进行对比。

    《更新版》与旧版共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小中风进行了重新定义。其核心内容由原先的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是否有组织学损伤。这一转变意味着,只要患者出现症状,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建议通过神经影像学来观察组织损伤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其推荐的组织学概念,更接近该疾病的本质,在临床上存在的漏诊误诊现象有望得以显著改善,同时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

    早期干预避免大麻烦

    一个人从出生之后到发生卒中,要经过六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卒中,那么下一代生下来就会贴上卒中高危人群的标签。如果在出生后,又附加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不爱运动,这就迈向了卒中第二个台阶。在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疾病危险因素,血压高、血脂高或者是心脏病,就开始迈上了第三个台阶。如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时候就会上到第四个台阶,也就是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但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引起脑组织完全坏死,直到迈上第五个台阶引起卒中发作,可能才会引起关注。这时候就已经离第六个台阶不远了,也就是卒中的复发。六个台阶走完之后,迎接病人的将是死亡。很多病人在第三、第四次复发之后,就会走向生命的终点。因此,早期干预才能避免惹出大麻烦。

    小中风是卒中的预警器。小中风发病后的2天至7天,为卒中的高风险期。研究表明,患者7天内卒中风险可高达10%。因此,尽早启动小中风的评估和二级预防,可将患者的中风风险降低80%。

    《2011年加拿大抗血小板指南》新增了小中风治疗推荐,明确指出在小中风早期需要采取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但目前在我国,小中风治疗领域的低估现象严重,小中风患者的住院率仅约6%,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比例。非住院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也亟待提高。

    提高患者对于小中风治疗的重视,临床医生起着重要作用。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小中风可能造成的大麻烦,理解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中风的发生。

    而且,从防控的成本来看,越往前效果越好,最好是能从一出生就开始建立防控意识。

    抓住“五个一过”症状

    小中风是神经内科急症,小中风后24小时内,每20个人中就有一人会继发卒中,48小时内发生卒中的风险最高。但是,由于其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人忽略。

    很多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曾经莫名其妙摔过跟头,或者出现半边身子发麻、头晕等症状,但往往都会被误认为是不小心摔的,或者认为是累着了才会不舒服,而且这些症状很快就没有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更不会去医院就诊。直到发生卒中了,送到医院接受治疗时,通常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识对于小中风的及时诊断也很重要。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一旦出现一过性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

    主要有“五个一过”症状:一过性头晕;一过性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一旦出现这“五个一过”症状时,要在第一时间就医,争取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机。

    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中也指出,小中风发病72小时内,高危人群或门诊不能在48小时内完成系统评估的,均应收入医院接受住院治疗,以便发生脑梗死时采取早期的溶栓治疗并开展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抵御复发

    小中风后发生卒中,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不仅如此,有过卒中史的患者,又有着极高的复发风险,而卒中一旦复发,将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一旦小中风后发生卒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规范化治疗。

    卒中二级预防是一场持久战,对医生和患者来说,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应提高药物的依从性,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波立维等药物。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正确使用,以避免卒中重复发作的危险。

    此外,在坚持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积极控制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吸烟者一定要戒烟等。

    只有有效治疗辅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中风复发的威胁。(作者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