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防锈处理:张俊以:毛泽东17岁才上小学读书【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3:38
张俊以:毛泽东17岁才上小学读书【图】
  

——
张俊以(中)近日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及李讷的丈夫著名作家王景清将军在一起亲切交流,张俊以创作了《毛泽东》以表达对毛主席深深的怀念和崇敬!

——张俊以(右)深情搀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在万顷月光记忆的深处,仿佛穿过岁月的伤痕,张俊以又一次亲耳聆听那一阵阵昨天彻夜不眠的涛声!

——在友谊越来越加深的日子里,张俊以(右)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再次欢聚!昨天那些伤疤已被时光揭走,留下了还没有远去的彼岸……这一切都在张俊以的心头再次澎湃!不想远去只想抵达……张俊以还朗诵了他为毛泽东创作的诗歌,这些作品已出版发行。


  
  
《毛泽东》

 

 

作者:张俊以

 


黑夜里一位站在路上
再也不敢向前走的盲人
是数不清的乌鸦飞遍了
树枝、屋顶、草垛、天空
黑暗倒塌了
黑暗穿着黑色的睡袍
被重重压在破船的一角
黑暗让我的眼睛蒙上
黑色的面罩
我象骨瘦如柴的哑巴
望见河流在黑色中
一动不动
 

 

不知是谁擦亮了第一根火柴
一面鲜艳的五星旗
象一块烧得透心红的铁
在你最忧郁的时候
他高喊了一声!

……

摘自《诗歌月刊》、《大周末》、《张俊以诗集》、《家庭生活指南》等多家报刊(作者:张俊以  欢迎转载)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1910年,父亲毛顺生决定让17岁的毛泽东去湘潭的米店当学徒,而他却心向求学,十分想去表哥文运昌在读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新知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亲朋好友,请到两位舅父、两位表哥和几位私塾老师轮番劝说父亲,最终征得了父亲的同意。随后,他跟着表哥挑着简单的行李,步行50里山路,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报名读书。然而,他的入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招生考试时间已过、名额也满,加上他籍贯湘潭又引起了一些校董和老师的反对,不同意录取这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外地生源。为此,围绕是否录取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以李元甫为主的同意方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破格录取这个“大龄”小学生,编在戊班,也就是第五班学习。从此,这个从落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冲,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到东山小学堂读书,不久却感到懊丧与苦恼。昔日在家乡,作为殷实人家的长子,他得到的多是赞赏、羡慕和爱护,可在东山小学堂这些富家公子面前,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受人歧视的心境,其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他因穿着破旧而被阔学生讥讽为“乡巴佬”,还曾因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床铺而被人嘲笑,甚至因为个子高大被纨绔子弟试图雇为“佣人”。当时,学校的学生经常因来自湘乡上中下三里的不同地域而发生纠纷和冲突,作为一个湘潭的外乡人,毛泽东受到的歧视就更多了。他曾回忆说:“我从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而是表现得沉稳冷静。他曾写过一首诗《咏蛙》以自勉:“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大气而不做作的诗句恰如他在学堂中的表现:在困境中审时度势,引而不发,小怯大勇,敢为人先。此后,他通过刻苦的学习来提高自己,通过力所能及地帮助贫苦同学来坚持自己,从而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在挫折中走向心理上的成熟,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来说,是一种何其重要的成长经历!


  毛泽东还通过体育锻炼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品格。当时,东山小学堂虽已将学生的身体锻炼纳入教学内容,配有专门的体育教习,但学校的重视程度有限。毛泽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除了必修课外,还经常和几位要好同学在早上起床钟敲响之前起床,先围着学校的围墙跑几圈,然后跑步登上学校旁边的东台山做操,回校后用冷水洗脸、洗澡。从此,体育锻炼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多年后,他在接见一位来自湘乡东山的同志时,还问到东台山的树木和凤凰寺现在是否安好,说那是他当年经常去攀登和锻炼身体之处。


  “年少峥嵘屈贾才”,“鲲鹏击浪从兹始”。从1910年秋天到1911年初,立志求学的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度过了他难忘的“小学”时代。1936年他对记者斯诺说:“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1950年,他对自己的同学、后来担任湖南省副省长的湘乡人周世钊说:“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1955年,他对东山小学堂同学谭世瑛说:“那一年,我真是‘土包子’进了洋学堂啊。那时候,我这个‘土包子’对康有为、梁启超,可以说是崇拜得很呦!山沟沟里的娃子懂什么,连孙中山都没有听说过呢!人的思想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就跟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后来,他也多次跟自己的子女说过:东山学校是所好学校,我不到东山学校来读书,就走不出韶山冲。这段只有一个学期、几个月时间的“小学”生活,在毛泽东83年的人生中虽然短暂却十分重要。它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是“小孩子学习走路”的阶段,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王德蓉  摘自《大周末》、《新湘评论》)节选
  

《真理的亮剑》

 

 

作者:张俊以
  


——张俊以献给人民领袖习仲勋!请关注张俊以撰写的文章《人民领袖习仲勋》 

 
  

登上山巅
仰望昨天
向熔炼祈求真实
向考验祈求永远

 
  

每当历史高悬
您有一把真理的亮剑
您每一次出鞘
都把中国贫穷改变!

 

 

在光明和黑暗之间
您是刻骨铭心的闪电!
在正义和邪气之间
您是气吞山河的大海和高山

 
(选自连载《人民领袖习仲勋》  作者:张俊以)


  


  

《邓小平》
 

 

作者:张俊以

 

 

稻子金黄的眼睛里
你都看见了什么?
你看见了身边的父老乡亲姐妹兄弟
象你病倒好几次
也顽强地站立起来
 

 


苦坐在黑暗中的稻子
面对每一次席卷
你都寂寞漫长的停留下来
 

 


一根稻子
为所有的稻子而活
为960万的土地而活
你长得挺矮的
象土地一样矮
 

 


你苦苦挣扎到秋天
睡在了最冰冷的地方
却是最温暖的地方
你和所有爱你的人
捆绑在一起
永远都不再分开
 

 


一根普通的稻子
一位伟大巨人
一位向我微笑点头的老人
你永远向所有的稻子鞠着躬
你在我心头久久伫立
一根稻子你救活了十三亿老百姓的贫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