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慧虐杀下载:有机农场的整体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1:59

 

很多做生态农业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耕农田,耕心田。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告诉我们做有机农业首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跟土地和植物打交道着不得急,有十几年的经验,再加上一些经验升华的理论,也难说自己就是个好把式。真正的好把式我在美国和印度都见到过,当然在中国也见到过来访的欧洲、澳洲的同行们,觉得真正的有机农业大家,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技术就是绝对的、单一的、普世的,在高度上达到对生态的多样性的认同,进一步会在做事情的方法上进行探讨,进而是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公开的告诉大家、提出建设性建议。这就比如韩国自然农业创始人赵汉珪,他认为深耕土地会破坏地表下的生物系统,一直提倡浅耕和少耕,但也仍然愿意在小毛驴这边讲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还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听德国环保局的黑土专家讲黑土技术;也比如日本秀明自然农法的创始人藤田先生认为土地完全不需要外界的有机肥的投入,完全免肥料和免农药的耕作方法,但他来到小毛驴参观后仍然愿意与我们分享彼此想法,还赞赏能在中国看到真想做农业的人让他很感动;又比如,前几天刚由一个欧盟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请来中国的加拿大的专家,看了我们种的菜之后,尽管我们没有做任何认证,他一直在说very very good,无论是从苗的间距控制上、杂草的控制上还有有机肥料的使用情况以及育苗棚的苗子的长势、还有农场各方面的有序性都给了我们非常正面的评价,但仍指出我们的除草时间控制不太好,可以再改进。当然,还有09年的日本大地协会,这期间来的各国的实践者们,大家没有对具体理念的争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但都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们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重视人民的生计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以下是我们今年的实习生彭月丽做的总结:

1、  参观大田有机生菜栽培,很赞成我们的栽培方法。

2、  参观大田覆膜土豆栽培,丹尼教授认同我们这里的土豆覆膜栽培,他说这相当于延长了土豆的生长时间,使得土豆有充分的时间生长,增大产量;他还认为我们土豆栽培的株行距设置非常合理。另外,对于土豆的栽培,他传授了他们的种植方法,即不起垄,平地栽培,随着土豆的生长不断向根部覆土,每次覆土10cm左右,整个生长期覆土35cm左右,这样做一方面覆盖杂草,抑制杂草生长;另一方面避免土豆见光变绿,还能使得土豆吸收养分较多,长的更大。

3、  参观刚移植的甘蓝,他说我们的甘蓝株距可以小一点,35cm左右,增加产量。又说,对于株行距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品种而定,个头大的品种可以大一点,小的可以小一点。(当然,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土豆)

4、  参观大蒜的栽培,指出杂草应该尽早锄掉。杂草小的时候(根系3-5cm长,白根,叶片小指甲大),生命力特别脆弱,稍微松土就能灭掉,比等草长大再除要省时很多。(否则等杂草再长一点,即便被锄过,还能在土块里存活;半平米土地的杂草可能有1000粒种子,不能让种子库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除草同时松出的土覆盖到作物上可保持土壤湿度。他认为用耙耧锄草很好,如果把再长一些就更省力了。

5、  参观猪舍,对自然发酵床养猪法很感兴趣,石嫣做了详细介绍,他仔细看了我们的营养液、中药等。他表示很欣赏。他指出发酵床的材料时间不要太长,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很多养分,时间长了会流失很多营养。他认为牛的食物主要是青饲料,所以牛粪里的营养(高磷高氮低钾)与蔬菜需要的营养相似,所以蔬菜地用牛粪比较好,他提议我们猪圈前面的牛粪应该做成条垛,在2个月内腐熟完成,应覆盖薄膜等覆盖物保持堆肥水分且防止营养流失。

6、  参观冷棚,他形容我们冷棚里的幼苗“very very very good!”,很健壮,密度合适。建议松土划锄,除草保持土壤墒情。

7、  参观温室,温室的番茄苗有点徒长,移栽稍晚,可以歪着种植。黄瓜适合用小盆育苗,因为根系较弱容易受伤。

8、  参观科研地,对我们多样化种植的想法表示赞同,建议利用当地作物试验。他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土地空着,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保持土壤结构,土地上蔬菜作物应该跟绿肥作物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或者在蔬菜行距间作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他提到紫云英、野豌豆做绿肥作物。

9、  对于保持土壤健康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长期维持土壤合适的有机质含量、团粒结构、不要过湿或过干,维持土壤系统的平衡。


在整个陪着他参观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中西方生态农学技术的不同点,至少是当代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善于提取农业生产中各个要素并借用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分析并作出选择,特别是他提到除草为何要等浇水一周之后就开始,是因为那个时候草的根部非常弱小,而且他特意提到现在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合适的除草时间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过去,我在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的时候发现一直到16世纪,中国的农学思想达到顶峰,从公元前3世纪提出耕、耙、耱农具配套使用的《吕氏春秋》、公元6世纪顺天时量地力的《齐民要术》提出保墒、轮作、换茬的重要性、选种、养种的重要性到公元12世纪的《陈旉农书》提出“地力常新壮”、“用粪犹用药”再到后来的《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农学的思想都不是具体的指出某个单一问题的思想,也不是从试验室获得的数据,而统一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当然这位加拿大的专家一直在说,可能很多我说的你们的农民都知道。当我们面对者越来被越弱智化的农夫们,认为只要点一个按钮就可以搞定一切,而更多的时间可以KTV、酒吧、购物才是真正人类的生活的时候,很多人所希望的让我们尽快抛弃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是中医、又懂得阴阳调理的农耕历史,才能真正为少数人通过多数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想象谋取最大的利益。

最后,推荐两本顶尖的好书,国外的有机耕作技术的现代读物,但是英文版。一本是关于美国有机农业技术的叫The New Organic Grower,关于农场整体管理的Whole Farm Planning:Ecological Imperatives,Personal Values,and Economics(作者是四月份即将出版的《分享收获》的作者伊丽莎白)。还有一本是印度农民的智慧The Organic Farming Sourcebook.今年博士毕业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帮助各地农民总结她们现有的耕作经验上,特别是尽可能的留下即将离开的70岁左右的农民的耕作智慧。一想到可以做这些工作,就感觉很振奋和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