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响了钢琴曲视频:啥样的“国情”阻碍了官员财产申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8:51

啥样的国情阻碍了官员财产申报?$ W

据人民网《今日关注》报道:中央纪委审理案件的程序是什么?普通民众通过什么渠道向中纪委举报信息?中纪委有多少案件调查室?中纪委如何看待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国如何开展国际反腐败合作?中国有几个机构负责反腐,他们如何协调?在今天中央纪委首次举办的面向各国驻华外交官的开放日活动中,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Z: W7 A/ f. P! c/ H
5 `# y, A5 ^7 E- W5 f/ Y7 M& ~( k
    苏丹外交官问及中纪委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看法,中纪委法规室副主任侯觉非就此表示,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但是也要看到,制定财产申报法律涉及的问题非常多,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制度设计进行充分研究论证,使这项制度能够符合中国国情,立得住,行得通,取得实效。' c# p/ C, W: }( |; ]: L
! s$ u7 B1 r* q
    侯觉先生在回答苏丹外交官的提问时,首先肯定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继而话锋一转,说“也要看到,制定财产申报法律涉及的问题非常多,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制度设计进行充分研究论证,使这项制度能够符合中国国情,立得住,行得通,取得实效。”这句话就让人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国情”呢?据我们所知,中国的官员都是人民公仆,是除了“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利益的先进分子,这样一班先进人物优秀分子组成的官员团体,绝大多数都是好的比较好的,他们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坦坦荡荡胸怀宽广,在这样的“国情”下,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应该非常简单也极易操作,又怎么会出现“立不住,行不通”的怪事呢?莫不是当今的“国情”有变,官员已不再是人民公仆,变得个人利益高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了?要对制度设计进行充分研究论证,这个时间究竟要多长,三十年还是五十年,或是永远的永远?7 k) ~+ t0 i. L
. \, o! B$ L" Y6 l3 ~6 b
     如此华丽的托词,我们早就在媒体上见过。去年,就从人民网上同时读到两则消息。一是“国务院将出台干部报告住房的规定”,二是“公安部将整治涉案人非正常死亡问题”。

这两件事的背景常看新闻的人都清楚,实权干部家里住房超标,“购房”优惠,有的甚至莫名其妙拥有多套住房,这种情况可谓比比皆是,十分普遍。这样的行为肯定涉及腐败,有现成的党纪国法可以进行处理。但由于涉及面广,长期以来根本没引起上层的高度重视,从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已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问题到了没办法处理下去的地步了,我们便看到了“国务院将。。。。。。”。同样,公安部门在处理涉案人问题上,搞刑讯逼供,放任牢头狱霸,所发生的奇闻已屡见不鲜。什么“睡觉死”“喝水死”是也。

    实际上,搞什么什么报告制度已不是新创,早就有什么“出国报告制度”“子女就业报告制度”等,可效果如何民众心里都很清楚。就拿这个“将”要出台的“干部报告住房的规定”来说,有操作性吗?没有。因为再傻的官人也不会将“搞”来的房子按在自己的名下,家里随便什么人或干脆就花点钱让外人顶个名,财富还不是自己的?你“组织”能拿他怎么样?很多官员包养二奶,不知今后会不会再出台一个“干部报告包二奶的规定”,按报告房子的逻辑,这二奶好象也是要“报告”的,但能有多大的操作性,恐怕只有笑掉的大牙知道。

现在咱们假定“报告”有操作性,有比较好的实际效果,那我们就要问一问了,处理问题为啥不雷厉风行当机立断?下个通知,自即日起,一周之内向自己的上级组织和民众报告自己家的住房在哪里,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真是太方便了。说不清房屋来源的,先把“帽子”拿掉,让他回家慢慢想,符合要求的继续做他的官,继续为人民服务,这有什么难的呢?
     2008年12月,针对连续发生的领导干部出国考察滞留不归事件,监察部副部长姚增科表示,有关部门下一步将加强公职人员出国护照的审批管理以及对领导干部出国境的审查,防止干部出国考察滞留不归的事件发生。不知“下一步”的防范措施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但我们知道的是,2009年2010年,仍有官员“外出”未归。4 [7 A. n" \" p$ h& j' n% |6 t

    咱再来说个“将来时”的笑话,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的4%,结果,2000年,这个比例没达到。2004年,教育部长当着众人的面,说三年之内一定达到。结果,还是没达到。2006年,这一目标被写进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至今为止,仍然没达到。与此等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房改一开始就信誓旦旦要怎样怎样,这么多年过去,多少人住上了“保障房”,又有多少人成了“房奴”,只有“本拉登”知道。太多的“将来时”成了泡影,使民众对“将要怎么怎么”失去了信心。毛泽东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用“国情”来拖延时间,应付舆论忽悠大众,还是动点真格做点实事,中纪委应该早点做出有“实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