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场成功的经营模式:“只有中国才能遏制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0:42

约瑟夫·奈

资料图: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三军仪仗队护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崛起过程不可能是和平的,因此美国应遏制中国。事实上,许多中国官员也认为这正是美国目前所采取的战略。他们都错了。除非中国像苏联在二战以后那样采取霸道的战略,我们很难说服其他国家加入遏制中国的阵营。只有中国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可能为它招致其他国家的遏制。
这个月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的40周年纪念。在那次访问中,中美两国开始修复长达20年的外交裂痕。它和随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一起,代表着冷战中一次至关重要的重新结盟。美国和中国将强烈的敌意弃置一旁,并同心协力成功地遏制正在扩张的苏联。
如今,苏联早已消失,而中国的力量却一直在增长。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崛起过程不可能是和平的,因此美国应遏制中国。事实上,许多中国官员也认为这正是美国目前所采取的战略。他们都错了。
毕竟,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意味着双方几乎不进行任何贸易往来,也很少进行民间接触。相反,在今天,美国与中国不但有巨额贸易,也有着广泛的社会接触,包括12.5万名在美国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
随着冷战的结束,随着基辛格访华而形成的遏制苏联的计划,已不再是中美关系的基础。
当我于1994年监督五角大楼的《东亚战略检讨》时,我们出于两点理由拒绝了遏制中国的计划。
首先,如果我们将中国视作敌人,那么我们将来就一定会拥有一个敌人。如果我们将中国作为朋友,我们虽然并不能确保双方成为朋友,但至少能为取得一个更好的结果保留可能性。
此外,除非中国像苏联在二战以后那样采取霸道的战略,我们很难说服其他国家加入遏制中国的阵营。只有中国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可能为它招致其他国家的遏制。
克林顿政府没有选择遏制战略,而是设计了一套可以被称为“融合但限制(integrate but hedge)”的策略——有点像罗纳德·里根在与苏联签订战略协议时采取的“信任但要核实”(trust but verify)策略。
一方面,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接受中国商品和游客。另一方面,1996年4月美国与日本签订了克林顿-桥本宣言,重新确认了美日安保条约,这并不是冷战的遗留,而可能为东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基础。
克林顿同时也开始改善与印度的关系,这一政策在国内得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此后,小布什政府继续改善双边关系,并使中美的经济对话进一步深入和正式化。
当时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清楚表示,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将中国视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奥巴马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并将中美两国的年度经济会议扩展到安全事务上。
《权力的未来》
正如我在新书《权力的未来》中所说的那样,21世纪最大的权力转移之一就是亚洲的复兴。在1800年,亚洲拥有占世界一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工业革命使亚洲的人口和经济总量降低到只占世界的20%。而到本世纪中期,亚洲将重新拥有占世界一半的人口和GDP。
这将是一个自然的、受人欢迎的变化,因为它将使几亿人摆脱贫困。然而,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种恐惧:中国将成为美国的威胁。
这些恐惧看上去是被夸大了,尤其当我们考虑到亚洲并不是一个整体。亚洲内部也存在着权力的平衡。日本、印度、越南和其他国家并不希望被中国压制,它们因此希望看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除非中国能发展它的“软实力”,否则,它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崛起可能会吓到它的邻国,并使它们联合起来以实现平衡。这就像加拿大和墨西哥寻求与中国结盟来平衡美国在北美的实力一样。
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迅速恢复,并重新实现了10%的年经济增长,中国一些官员和评论家要求中国采取一种有力的外交政策以反映它的新实力。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美国正在衰落,而这场危机则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战略机会。
比如,中国开始加紧对南海的领土主权诉求,同时升级与印度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相关的后果是,在过去两年间,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越南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都恶化了——这非常精确地印证了美国关于“只有中国才能遏制中国”的战略前提。
但仅仅关注美国战略中“限制”的这一面是错误的。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在跨国事务上的合作而受益匪浅。没有这些合作,谁都无法为全球金融稳定、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或者传染病等问题找到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
而如果实力意味着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那么牢记下面这点就很重要:当我们与别人一起行动而不是用实力来对付别人时,我们的实力会更强大。21世纪的这一至关重要的“巧实力(smart power)”概念,并没有被包括在遏制的概念里。当基辛格在40年前抵达北京时,他带来的不仅是冷战的转变,也包括中美合作的新纪元。(青年参考/陆马 译)
□约瑟夫·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作者曾任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