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羊毛裙:结婚:裸还是不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2:55

结婚:裸还是不裸

2011-07-14 01:14:46 来源: 新民周刊(上海) 有137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57)

一部《裸婚时代》红遍大江南北。这显示了被高房价绑架的年轻人的焦虑。

《裸婚时代》与当代年轻人的焦虑契合,播出后受关注

青年演员文章成为80后代言人

各种形式的低碳环保婚礼时下受青年一族的追捧,开往幸福的地铁。

如果房价对年轻人来说不是这样离谱,“裸婚”也不会成为流行语。按照现在的标准,我们的上一辈人基本个个“裸婚”——那时候结婚与商品房、私家车、婚纱、钻戒,以及海外蜜月……似乎没有神马关系。

不过,当时的人们好像也没有觉得结婚很轻松。每个时代都有结婚的通行标准,从“三转一响”、“36条腿”到“四大件”,直到如今的“五子登科”(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物质”从来没有从婚姻中退场。

爱情是花前月下,婚姻是柴米油盐。当你选择走入婚姻殿堂,是否意味着爱情必须面对物质的挑战和生活细节的消融?“裸婚”到底是坚持了爱情至上,还是对将来的不负责任?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被要求承担更多物质责任的男性和对婚姻更没有安全感的女性,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不管如何,“裸婚”不过只是长途旅程的开始。婚姻的幸或不幸,并不看你开头是“裸”还是“不裸”。

根据统计,2010年中国大城市的离婚率普遍达到了35%以上(排名第一的北京高达39%),婚姻不再是一辈子的承诺,面对爱情,我们越来越怯懦。拿什么来拯救婚姻?或许,真的要像《裸婚时代》男主演文章所说的,让爱情变成我们的信仰。(钱亦蕉)

文章: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记者/钱亦蕉

他们的恋爱和婚姻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娱乐圈最热闹的八卦,但文章却用自己的行动回击四起的谣言,他说“相信爱情”,希望婚姻能够长长久久。无论在影视剧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他的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可以让女人感觉到幸福:一个是奥迪,另一个就是迪奥。”这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裸婚时代》的一句对白。当物质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择偶跨越不过的门槛,我们还有理由相信爱情吗?“裸婚”是坚持了爱情至上,还是对将来不负责任的行为,谁又能给出答案?

《裸婚时代》正是击中了这个时代的焦躁和迷惘,击中了现代青年的隐痛。出演剧中男主角刘易阳的是青春偶像文章,他一直以饰演这类角色而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几乎成了80后一代的代言人。而这一次,已经娶妻生子的文章还参与了剧本的原创。

戴着鸭舌帽,穿着T恤衫,出现在眼前的文章显得有点瘦小。如果不是言明,估计在路上擦肩而过,都不一定能认出他来。不过帽檐下的眼睛神采奕奕,年轻而俊朗的脸庞在说话时散发着别样的光彩。是这样的文章,吸引了比他大8岁的马伊琍吗?很无奈,他们的恋爱和婚姻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娱乐圈最热闹的八卦之一,但文章却用自己的行动回击四起的谣言,他说“相信爱情”,希望婚姻能够天长地久。无论在影视剧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他的成长。

文章的脖子上挂了好几串佛珠,在接受记者采访当中,他的手不停捻动一串手珠,而在访谈中他也一再强调自己是有信仰的人。他是在认识李连杰之后开始信佛的,拍电影《海洋天堂》,两人生活在一起很长时间,李连杰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不但跟着信了佛,而且也跟着做慈善。信佛,也让他的气质中多了一份沉静,文章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他对于做事的准则,他的道德底线,会放宽很多,我觉得必须要有一个东西去约束,尤其现代人,更需要自我约束。”

对爱情要有信仰

新民周刊:现在一般把“没房没车没钻戒,没有存款不度蜜月”的婚姻叫作“裸婚”,其实按照这个标准,在我们的父辈们的时代,“裸婚”是一种常态。你认为“裸婚”这个概念是物质充裕时代的新命题吗?

文章:确实,我们的父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裸婚”,所以它不是新的东西。而现在人们讨论的“裸婚”,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以后,随着很多人对物质越来越看重,很多客观原因促使了这个普遍现象。我觉得这对当代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个坏事,应该说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考验和激励。

比如《裸婚时代》,原小说中把那种物质需求放大了,使得里面的所有人对“裸婚”这件事都不看好,我觉得现代媒体应该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其实“裸婚”没什么不好,当然我也不是要提倡,我只是认为我们不要去放大那些原本并不重要的东西,而忽略了爱情本身、婚姻本身的实质。这是我后来在参与创作改编这个剧时所想表达的。

新民周刊:有人说“生活细节打败爱情”,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还相信爱情能永恒吗?

文章:我想说我的爱情没有被打败过。我一直在做一些公益活动,就是想唤醒年轻人对爱情的信仰。通过创作《裸婚时代》这个戏,我也对爱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代青年应该对爱情有信心,把不老的爱情传承下去。

新民周刊:“裸婚”这个社会现象,现在往往与另外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蚁族”和“未婚先孕”。大学刚毕业,收入比较低,恋爱了,有了孩子,于是匆忙结婚。《裸婚时代》中,也是因为童佳倩怀孕了,才被迫“裸婚”的。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没有物质保障的婚姻能长久吗?

文章:我相信一点,不管以什么形式(无论是不是“裸婚”)走入婚姻殿堂,他们至少都是有爱的。我本人对爱情是极度信仰的。大学毕业不久,没房没车,就与太太走到了一起。我觉得两个人约定相守一生时,最大的因素不会是钱,钱是婚后产生的问题,比如要生孩子呀等等,爱情慢慢变成柴米油盐,这个时候,两个人必须自己思考,要物质还是要爱情。

现在很多人将爱情放到了物质之后,这说不清是对还是错,我们不能去定义一个人对自己追求的对错。在没有对错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要权衡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比如说我觉得两情相悦很重要。当然,肯定有人会认为物质更重要,一定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他,我也不是一个反物质的人。在现代社会,存在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是觉得我们要提倡这样一种主流价值观和爱情观,让人们真正去斟酌自己到底更需要什么。

新民周刊:你身边有“裸婚”的人吗?有人觉得他们是弱势群体,有人觉得他们缺少“责任心”。你怎么看“裸婚一族”?

文章:我身边当然有“裸婚”的人。比如我在《裸婚时代》里面的一个搭档——演冬瓜的刘天佐,拍完《裸婚时代》,他就结婚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包括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我问过很多人,什么才是“好”,非常好,特别好,好极了……我给他们很多选择,他们回答我说“无限好”才是好,好得不能再好了。其实在我看来,好就是“合适”,刚刚好,这才叫好。我们不能把所有东西都装满了,放大到无限,满则溢,这样势必物极必反。所以我强调对爱情要有信仰,对物质只是讲求一个合适的度。如果没有感情,光讲物质,这些东西到最后都是废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夫妻间要体谅

新民周刊:听说这个戏中刘易阳的很多独白都是你自己写的,你已经结婚,而且有了孩子,在表演中会带入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吗?

文章:这个剧本大部分都是我写的,当然会带入自己的体验。我拍《奋斗》和《蜗居》等戏的时候,还没有很成熟的心智,至少对于婚姻、对于家庭、对于孩子都还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但是拍《裸婚时代》的时候,我已经结婚3年,我女儿也2岁多了,所以我在写他们的恋爱、写他们的婚姻、写他们的婚后生活,包括童佳倩怀孕期间的一些事情,我都融入了很多我自己家庭的经验和元素。

新民周刊:对于婚后生活,你觉得夫妻间该如何相处,如何经营好一段婚姻?

文章:我觉得处理家庭和夫妻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体谅,以及共同承担。我和太太在家里就是这样,我太太是一个非常合格又伟大的母亲和妻子,她很会处理家庭关系和夫妻间的关系,很会替我着想,处理好与老人的关系。婚姻并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毕竟两个人各自独自生活了二三十年,两个家庭原先也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突然融合在一起,肯定多多少少需要适应的过程。我觉得,在爱情保鲜、婚姻长久上,一定要有共同担当、体谅、扶持的决心。我们不能老是关注婚姻是如何开始,而是要去关心婚姻如何发展、延续。

新民周刊:但是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文章:什么样的声音都要允许存在,会有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从婚前对爱情无限憧憬到婚后各种生活琐碎,在这个当中永不消失的是情感,这个情感是维系婚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润滑剂。所以说,不管从爱情如何转变到亲情,又从亲情如何转变为习惯,总有一个情字在。当然,这只是代表我自己的观点,我只觉得我做的这一切对得起我的爱情,对得起我的家庭,对得起我的信仰,这就够了。

新民周刊:你曾说:“这个戏我没有允许刘易阳从精神上或者是肉体上出轨,这是我不允许的,这也是我一个人生准则。”你怎么看待现在遍地是“小三”的现象?你觉得婚姻是一生的承诺吗?

文章:婚姻是信仰的借条,它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悟的。其实,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上讲,你提到的这个现象是不被允许的。我们说什么事情都要合乎情理,但有时合乎“情”了,它并不一定合乎“理”;有时合乎“理”了,却又不一定合乎“情”。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在我信仰的教条里面,不允许有背叛。

我在创作刘易阳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并不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男人,只是要塑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男人。他其实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的父辈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在当今人看来就是完美的了。为什么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看来很普通的事,在现如今就成完美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新民周刊:虽然你自己对婚姻很有信心,但是别人对你们的婚姻却没有信心,你对你和马伊琍一直“被离婚”是怎么看的?

文章:现在的社会常态——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反常态”,在传统里面,这些人的观点都是反常态的。但这种反常态反而成为现在社会交往的一种主流思想,我没有办法。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得父母祖辈他们一路下来,没有什么感情破裂,离婚,小三,都没有,对他们来说这是常态。那么,我和我太太,我们的婚姻为什么会让这些人怀疑?就是因为我们年龄上的差异和一开始结婚时彼此在物质上的差距,这样的组合就不被看好了,被质疑了,形成了一个怪圈。而不是说他们两人经历了这么多,终于走到了一起,很不容易。对于此,我很无奈,一开始我很愤怒,现在我也就不去理睬了,反而说这种声音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鞭策,其实他们是质疑也是担心,我就用我自己所做的一切去证明,我们是可以的,你们不用怀疑和担心。

80后也是有责任心的

新民周刊:你曾经在接受一次采访时透露,在大学里,你是一个愤青,但现在看来你改变了很多,是婚姻让你变得循规蹈矩吗?

文章:不能这么说。我觉得这是一个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成长历程,或者说是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多少都有些棱角吧,我相对来说更明显一些,我本来没有太多的安全感,所以很多时候在自己身上披上了伪装,这种伪装在别人看来或许就是一种反叛,刺头儿,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在内心逐渐强大的时候,也就是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过程中,我所感悟到的东西,让我变得更加——不能说成熟稳重,而是自我强大,更有自信。这种自信让我不像以前那么的张扬。

新民周刊:你一直出演“80后”的都市情感类题材剧,因为对同龄人有更多的认同感吗?

文章:我也演过《雪豹》这样的战争剧,跟其他那些角色不太一样。我其实对剧本的要求挺高的,因为不同类型的剧呈现出来的故事和人物特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个人倾向于接现代的都市情感戏,因为我觉得它更贴近于我,这让我在角色上拿捏得更准确、更舒服。而且通过每一部戏,都能让我从中学习到许多东西,包括社会时弊等等。比如这次我参与到《裸婚时代》的整体创作当中,我从这个戏里面也学了很多,那时写完了就拍,身在其中,并没有感悟到很多,反而是现在在电视上再看《裸婚时代》的时候,我有了很多反思。这个故事,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考量,对自己以后发展的思考,去体会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的责任。 

新民周刊: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起老一代,确实传统观念弱一点,责任心也差一点?

文章:年轻人不是说没有责任心,而是虚化了,主要是他没碰见事儿,所以体现不出来他的责任感和担当。我有很多同学都已经结婚了,有了孩子,我倒觉得他们比我们的长辈其实更有想法,家庭观念更重,只是他们接受了现代多种渠道的多元化信息,选择用现代人的方式去经营完善他们的家庭。所以说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他们也很有责任心。我是很愿意去替现在的年轻人说话的,他们的压力特别大,80后是极具争议性的一代,不像60后、70后对传统思想有一个传承,80后在改革开放年代长大,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很自我,分享能力特别差,这是时代的发展给这代人带来的特质,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们。他们既有传统的一面,但又很前卫,这是时代交接所造成的,我觉得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反而应该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心里面其实有很大的抱负,也有极大的责任和信念,这是很让我骄傲的一代人。他们融合多元元素,来完善自己,值得大家去重新考量。所以,我愿意去演这一代人。从很早开始,大家都说能从我演的这些小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贴近民生,贴近老百姓,贴近当代年轻人所想,这就是我想做的。

慈善,做了就有爱心在

新民周刊:在《海洋天堂》里,你出演了一个自闭症患者大福,与以前的角色很不相同,非常不容易,可以谈谈你演这个角色的感想吗?

文章:接自闭症患者的角色,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我以前是一个很恐惧去挑战这种角色的人,因为我不是挑战自己的演技和能力,而是挑战观众,我觉得这种挑战是无谓的,没有意义,所以我以前很排斥这种带有角色创造的演出,毕竟观众喜欢你的一个形象是根深蒂固的。我为什么会接这个戏呢?主要出于社会责任感,因为当我看到那些得了自闭症的孩子时,我彻底被击溃了,我愿意以我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们,包括我现在在做的“大福基金”,也是在帮助这些自闭症孩子。我是通过一个角色,感受到了自己的升华,这种升华也是他们给予我的。能够帮助到他们,我就很开心。所以,不要拿大福这个角色去说演技啊,多么辛苦啊,其实是我通过这个角色,得到了真正的洗礼;不要去考量这个角色为我带来的价值,我要考量的是我能为他们带去多少价值。

新民周刊:能介绍一下“大福基金”的情况吗?

文章:“大福基金”是在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框架下的二级基金,主要领域是成人自闭症的养护问题。现在基金成立了有一年时间,募集到的善款有100多万。这其中有一些是定向捐款,还有一些是用于自闭症的宣传,还有大部分的资金用于成人养护所——大福公寓。今年8月份我们将成立“大福公寓”的委员会,会有很多自闭症方面的权威专家加入,我们一起先在北京搞一个试点。我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能给自闭症患者一定的资助,让这个庞大的人群得到社会的关爱,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新民周刊:明星做慈善,也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甚至也有些不同的声音,你怎么看?

文章:这又是一个“反常态”的主流看法。有很多人会认为明星做慈善是在作秀,我就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首先要看他做还是没做,做了,就是有爱心在。为什么大家要用这种特别让人不舒服的声音去质疑这些人(明星也是普通人)的爱心呢?如果他没有明星的光环的话,他献了爱心,但默默无闻,大家不知道,这就被认可了;现在只是身份有所不同,他不一样也是献爱心吗,为什么就有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呢?其实每个献爱心的人出发点都是好的,本来是明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情,来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反而说是明星的自我炒作,我觉得真是无稽之谈。我很排斥这样的说法。要炒作,有很多途径方式,何必一定要做慈善呢?所以现在我只回答很根本的一句话,有人问我,文章,你做慈善,不是作秀,你要做多久?我说不是做多久,是看我活多久。

新民周刊:你太太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吗?

文章:“大福基金”就是我和太太一起发起的,她本人也会参与其他的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前一阶段,她去湖南参加了邓飞等人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我觉得这些都非常有意义,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那些我们能帮助到的人,呼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站出来做慈善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我身边有很多名人,他们做了很多事情,是大家都不知道的。这个为什么不能成为主流想法,不能进入主流平台去宣扬呢?为什么明星做慈善就是作秀成为了主流声音了呢?这让我非常纳闷。

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能够冷静一点,我写的“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可以算是我的爱情观吧。恋爱的时候当然可以非常单纯。但是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准备。

他总是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

一部《双面胶》,道尽多少夹板气男人的苦楚?一部《蜗居》,又让多少无房族欲哭无泪?

现在,轮到《裸婚时代》来刺激我们的泪腺了,不是煽情的情节让你哭天抹泪,而是那样直接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压力和同样的梦想。

《裸婚时代》一开播就成为热议话题,连同总导演滕华弢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滕华弢乃滕文骥之子,知名电视剧导演。六六的真正走红,滕华弢功不可没,他是六六三部大戏《双面胶》、《蜗居》和《王贵与安娜》的导演,六六旋风的背后,也请别忘了导演的功力和努力。

问他拍了那么多都市家庭剧,是不是特别关注当下中国青年人的生活现状?他答:“不光是青年人,我还关注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现状。”70、80后这样一个群体,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阻碍:房子、车子、娘子、孩子、票子五子登科,想起来头就大成几个。但人总得活着,总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真要等到剩男变成王老五,剩女变成灭绝师太,才懂得什么叫“天荒地老”?

刚刚和文章合作拍完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说的是“失恋是下一个幸福的开始”的故事,可以作为当代都市人失恋指南来看。滕华弢说:“和我的电视剧一样,我捕捉到了这样的话题,但是我并不想图解话题,我想说的是都市人的状态。”

“失恋是幸福的开始”这主题好像挺阳光,挺主旋律,可是《裸婚时代》就不同了,经历了那么多折腾,刘易阳和童佳倩的爱情终于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分手快乐!在《裸婚时代》里,滕华弢对于爱情的看法变得悲观了吗?滕华弢矢口否认:“我并没有悲观,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能够冷静一点,我写的‘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可以算是我的爱情观吧。恋爱的时候当然可以非常单纯。但是在面对婚姻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光凭着两个人单纯的感情,确实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裸婚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裸婚时代》改编自唐欣恬的大热网络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那一天,制片方将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交到导演滕华弢手上,他没翻几页就被小说吸引了,顺理成章地,很快,他就拍板拍这部戏。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和原著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滕华弢对记者说:“原作小说和第一稿的编剧还是给我们之后拍摄的电视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方向上还不是特别的一致。不一致的地方就在于,电视剧还是比较强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控制它的整个价值导向,其中的人都是善良的,出发点也都是好的,只是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上,最后故事发展到分手的结局,有他们各自的责任。”

滕华弢没有结婚,也不知道他未来如果结婚的话是不是会裸婚,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一直会在都市情感代言人的位置上继续走下去,不粉饰现实地去讲述我们青年老百姓的故事。

新民周刊:你对“裸婚”本身是怎么样的态度?

滕华弢: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态度,现在我们创作的这几部戏,一直都恪守一个原则,就是我在《裸婚时代》片花中所写的一句话:“除了爱情,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这是我作为观众一个小小的看法吧。其实我们这几部戏目的都非常地明确,但是我们并不想简单直白地阐述我们对于裸婚或者蜗居怎么看,我觉得我们的看法都呈现在电视剧中,我觉得他们从哪个角度看怎么看都是对的。每个人不同角度的看法,都可能是我们想说的一面,只是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新民周刊:你觉得这种“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的“裸婚”,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这个残酷的生活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滕华弢:想拍这个戏也是觉得这个题材在现在出现是非常合适的。我听说(我不看电视剧)一些描写80后生活的电视剧,常常停留在爱情片或偶像剧的层面上。我了解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风花雪月。你看1981年出生的已经30了,1980年出生的都31了,他们进入了婚恋适龄阶段,在社会上,在各个单位中,80后也已作为中流砥柱而出现。为什么没有人正常地、现实地来拍80后的生活现状呢?我想要拍的,就是80后面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他们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

和我们70后比较一下吧。我于1995年毕业,我没有结婚,但是打个比方,以大学毕业是23岁来计算,到毕业5年时(二十七八)结婚,我们当时面对的那个社会,1995年-2000年的那个社会和现在毕业的年轻人所面对的社会还有挺大的变化。他们虽然总被说成是“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可是他们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比我们那时还要大。所以等到他们谈完恋爱想要结婚生孩子的时候,他们对生活的质量和要求也好啊,困惑啊,都比我们那时候更大更复杂。

还有一点我觉得,从《双面胶》开始到现在我们拍的《裸婚时代》,我们关注的,一直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当然《双面胶》不仅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有地域文化(在剧中是东北和上海)的冲突。这次我们淡化了地域文化,但是还强调了一下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导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新民周刊:有人说这部戏触碰到了80后的伤疤,你觉得这种伤疤是否也会延续到90后?

滕华弢:我目前还没觉得,我觉得也不能叫“伤疤”,我觉得《裸婚时代》这个戏,和我之前的戏一样,关注现实,但是谈不上揭不揭伤疤的问题。相对来说,剧中这些人物给人的感觉都挺温暖的。

新民周刊:这部戏热播后,八成男性支持七成女性反对裸婚,你觉得怎么会出现这样比率的调查结果?是否也反映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不同的爱情价值观?

滕华弢:我觉得非常正常。在我看来,男性二十七八岁适婚年龄没车没房是件很正常的事,我觉得在现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大多数一般工薪阶层在这个年纪恐怕都买不起房。如果你在这时候碰到了你爱的人,又想结婚,的确会碰到要不要裸婚这样的问题。女生和男生的角度可能不太一样,她们更想在当下就拥有一个踏实的环境,最好有房有车,然后还有点积蓄以后可以抚养孩子教育孩子,她们考虑得更现实一点;男性估计都和《裸婚时代》里的刘易阳一样,他们有未来,可以奋斗,但是在当下,他们确实赶不上房价的脚步,这是男女双方不同性别的人群不同考虑的角度所导致的不同立场。我承认,女性可能更现实一些。

爱情在这个时代全面失守,不再是终身唯一大事,每个人不确定一生会结几次婚。这个共识让很多男人情愿选择“裸婚”,因为不会像上一辈把婚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讽刺的是,拒绝裸婚的女性也基于同样的共识——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时,身体还有着落。

“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这段来自《裸婚时代》中男主角刘易阳的台词让“裸婚”发散着玫瑰色光环,虽然电视剧的后续发展基本让这一刻的感动“雨打风吹去”。

社会高压将“80后”逼成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他们用“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等诸多的“无”来诠释节俭的结婚方式。绿色低碳的“裸婚”引来很多人围观,甚至有人戏言,如果“裸婚”成为主流文化,对房价的遏制作用只怕比“国几条”管用。

我们从不缺乏“裸婚”传统,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随他当垆卖酒,往后千金小姐夜奔落魄书生成为无数戏曲的经典桥段,“80后”也听上一辈描述过穿军装握红宝书的简婚场面。早在“裸婚”这个词出现以前,这已经是每个年代年轻人奋斗初期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版的“裸婚”却随着一部电视剧走红而引发新的思考。

《裸婚时代》的现实结局会是什么?可以从《蜗居》和《双面胶》中找到答案。《双面胶》告诉你与长辈同住带来的不便会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线;《蜗居》告诉你房价压力会磨光恋爱的美好感觉,“裸婚”只是把房子带来的矛盾推迟几年。

都是房子惹的祸。大都市中,房子成为划分人群乃至阶级的重要元素。在富婚映衬下“裸婚”显得无奈而寒酸,赞同裸婚的男人被视为逃避买房责任,“勇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经受“被同情”和“泼冷水”的双重考验。

无论谁都不否认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支持者认定“裸婚”减去物质参与,还原出婚姻的本质——爱情。有趣的是,反对者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经济基础可以一定程度让爱情免受柴米油盐的考验。看起来,双方只是选择不同的道路实现爱情。

“裸婚”本不是一场物质与感情的博弈,在浮光掠影的奢华下,“长安米贵”的生存压力下,年轻人只是选择了一条可能实现“平淡幸福”生活的道路。

30年,结婚成本上涨多少?

婚姻质量无法量化,婚礼质量却可以。

即使没有8克拉的“鸽子蛋”秀恩爱,没有几亿元的私人飞机度蜜月,没有15世纪的古堡办婚礼,但大部分人都希望婚礼能留下一个难忘美好的回忆。名流富豪的“婚礼秀”是一项拼家底、摆阔气的“面子工程”,普通人的婚礼也逃不开“形式感”的束缚。

有人曾在2007年算过一笔结婚细账:

珠宝大件:钻石1.4万元,戒托和加工费1175元,对戒4300元,浪琴对表1.6万,加上送父母和岳父母的礼物,花费近5万元。

结婚照:4000元。

新人行头:新娘婚纱1100元,新郎西装衬衫领带3600元。

婚宴:五星级酒店酒席64738元,五条中华烟2000元,婚庆4132元,婚车租赁1400元(奔驰),酒水喜糖红包等几千。

按照2007年的行情,这几项加起来在15万左右,随着CPI上涨,攒钱结婚的新人发现工资上涨速度跑不过婚礼行情。如今五星级酒店五六千元一桌未必能管饱,20桌酒席就是六位数。结婚照向来没有最好,只有最贵,异域结婚照、水下结婚照流行,这一项动辄过万。据估算,现在的婚礼支出比当年上浮30%左右,花费20万勉强能达到“梦想”标准——离“梦幻”还远。

当然,婚礼开销只在结婚支出中占小头,80后约定俗成的“婚姻标配”是房子和车子。

车:往前倒退10年,结婚有辆捷达就算“扎台型”,但现在即便没有一辆宝马让新娘在里面“哭得舒坦”,也要一辆帕萨特方在亲友中不失面子,车款加上牌照购置税等近30万。

房子:2007年时76万能在中环买套小房子,首付二三十万,装修家电等20万。现在即使是地铁线头尾两站附近的房子,也在180万以上,首付不下60万。

在房价力推下。结婚总成本从2007年100万左右上升到150万,这还只是在贷款买房的前提下。假设一个男人想不依靠家人,自己攒钱筹备婚礼,以大学毕业6000元月薪计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实现。就像某位实在的人大代表说的那样,40多岁的男人应该娶20多岁的女孩子。

比起“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结婚的上一辈人,婚姻对“80后”而言日渐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70年代末,刚刚告别穿军装办婚礼、握红宝书拍婚照的“文革”时代,结婚的主基调依然是简朴。新人凭工业券去“料作店”买几块“的确良”或者卡其布,请裁缝师傅做两套挺刮的中山装,就算是高档的结婚礼服。

那个年代在饭店办婚礼的家庭还属凤毛麟角,能包下食堂办桌喜宴就是件有面子的事。手头拮据的家庭就买了菜请食堂大师傅回家烧,酒席化整为零,如果人缘好一些,一条弄堂许多户人家都肯腾出地方,摆上圆台面,供新人招待亲友。婚宴司仪就是娘舅叔伯,贴红纸布置房间等“婚庆服务”就交给家里的姐妹姨姑。

当年比较开通的父母会用家具把房间隔出两个空间,一间就算婚房,省事些就直接拉一块布——这薄薄一层布算是保留了最后的隐私权。当然,新家具总得添置几件,新人凭户口本去木材商店买木材,请木匠来家里打“36只脚”,如果还有余力,就配齐“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随着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城镇居民的婚礼也考究起来。80年代初,上海一户中等人家的婚礼清单可以列好几页:

某饭店酒席80元一桌,10桌800元,连酒水喜糖共1000元。

全毛西装男女各一套,每套做工20元,料作60元,共160元。

织锦缎棉袄,羊毛衫,的确良衬衫,共520元。

老凤祥金项链、金戒指2200元。

家具800元。

洗衣机400元。

冰箱1300元。

14英寸彩电998元。

棉花毯8条,被面子8条,被里子8条,床单8条,羊毛毯2条……1000元。

皮箱2只,樟木箱2只,共600元。

清单上可以看出,“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等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上海人均住房4平方米,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由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僧多粥少,动迁是一家人改善生活的最大指望。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中,贫嘴张大民把婚房搭在院子里,婚床中间杵一棵树,很多经历过住房逼仄尴尬的观众,看了笑得心酸。

80年代初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花费近1万元,对于多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来说,能大方动用父母积蓄办婚事的还是少数。以当年月工资45元、奖金25元计算,一对新人工作六七年可以攒下结婚钱——和如今的“80后”相比,这起码是个可以接受的时间长度。

其实,扣除住房支出,两代人结婚成本与收入比相差不远,房子成为“80后”背上坚硬的壳。“50后”挤在单位宿舍,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铺上同色床单,就算一起过了;“60后”蜗居在父母家;70后赶上了住房市场化初期的“白菜价”;只剩下“80后”既回不到当初,又看不到未来,无所适从,望房兴叹。

“大学毕业找工作,我是削尖了脑袋想找那些挣得多的,能让我买得起房,买得起车,能让我堂堂正正地把童佳倩娶进门,可是就算我拼了命,我也赶不上这房价涨的速度。”刘易阳说出了很多“80后”的心声。

一位IT企业老总看着月入1万多的员工,午餐舍不得买20块钱的盒饭,只肯买10块的,无奈地抱怨,“还不是被婚房逼的。”

在社会压力下,一些年轻人干脆租房住,不买车,不办或办一场简单的婚礼,以低碳环保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裸婚是社会状态推动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前进。”著名心理咨询师张怡筠博士告诉记者,“既然现在房子那么贵,超出年轻人承受能力,车子又限购,买车很麻烦,年轻人可以用更开阔的心胸,更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婚姻。我们往往赋予婚姻太多条件,条件太多焦点就凌乱,你要考虑房子,又要考虑车子,又要考虑对方前途,焦点凌乱就容易丧失幸福感。裸婚,裸露之后会露出婚姻本质,那就是爱情。”

裸婚时代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每次看到房地产商无赖的广告词,上海女孩陈倍就撇撇嘴,决心继续当“流氓”。

“电视剧里刘易阳他们住在父母家,不用花房租,父母还会补贴伙食,怎么能算‘裸婚’?”陈倍觉得自己“裸”得更彻底。2008年,她和相识三个月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丈夫在部队当兵,没什么积蓄,家里在农村,没有能力提供首付,她和丈夫花了1万多元将租住的一套三房简单装修了一下,作为两人的婚房,车也没买。

“我们找做摄影的朋友拍了一套婚纱照,没花什么钱,也没有买钻戒,就花3000块买了一对对戒,婚纱是去苏州买的,三套只花了600元。按照家里的风俗,我们在崇明摆了三天酒,在上海也办了一桌,上海这里礼金基本可以打平。”陈倍仔细算道。虽然当初身边朋友都不支持自己“裸婚”的决定,但她认准了丈夫“人品好,靠得住”,不介意和这个男人一砖一瓦搭建小家庭。

“幸福的婚姻基础是从无到有一起打拼,这种感觉是最好的。”张怡筠笑言,自己正是“裸婚”一族,“现在想想当时还挺时髦的”。

22年前,张怡筠和丈夫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在继续念博士之前回台湾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回到美国,两人花两三千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租了一间旧公寓,开始了新生活。“我对新婚生活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半夜起来打老鼠。”

为了庆祝共同生活,丈夫跑到木材行买了一堆木材,动手钉了一张大书桌,两个人可以并肩而坐一起读书,桌上常年叠着一大堆书和期刊,这是当年很重要的一件家当。

结婚初几年,夫妇俩在学校做助教,依靠每个人八九百美元博士研究生的奖金,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博士毕业后,两人在高校找到收入稳定的教职工作,“在台湾可以算中产”。

这样的经历就像偶像剧一样,两个人从“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开始,租一间“蜗居”,从零开始,携手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往上爬,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一切定义。

当人们坚信通过努力打拼,未来会有保障时,“裸婚”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裸婚”是年轻人的常态。20多岁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如果你不是扎克伯格,或含着金汤匙出世的“富二代”,很难一结婚就买得起房和车。

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撰文表达过类似的看法,“裸婚并不等于日本人对房子和车子没有兴趣和需求,一味要求结婚时有房有车在物质上不现实,在观念上也没必要,在两个人共同经营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虑,经济条件上允许时落实即可。”

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上一辈日本人,曾把有房有车列为结婚的必要条件——就像当下的中国人。

“裸”出贫富差距

很多人相信,如果卓文君没有一个富豪爸爸资助,她和司马相如的“裸婚”不会有个那么完美的结局。

中国人曾有过“全民皆裸”的时代,但“裸婚”日渐从“主流”走向了“非主流”。《裸婚时代》中两个“80后”婚后遇到种种困扰,很多人归结于草率“裸婚”,这部电视剧甚至被视作“裸婚”的反面教材,导演滕华弢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裸婚”。

时代变迁,当下豪门名流的“富婚”衬映出“裸婚”的寒酸,没有物质参与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看上去很美”,日后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使小家庭塌方。

当上一辈大家都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没有贫富差别,“裸婚”族的生活随着经济大背景提升水涨船高,而如今的“80后”错过了一夜暴富的转轨时代,也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贫富差别会越拉越大。

婚姻成了差距的起点。

现实生活不再是偶像剧那样“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蜗居》告诉人们,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将面临柴米油盐的考验——每天吃挂面,挤地铁,“蜗居”在城市角落的几平方米内,大都市的一切繁华与自己绝缘。更悲哀的是,工资涨幅跑不过通胀,又错过了在楼市博富的机会,这样的日子不知会持续多久。

“我很理解当下的年轻人,一边被奢华给刺激,一边又对自己的生存无能为力,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一书主编,青年作家王千马表示。“裸婚”往往被视为“80后”生存压力的写照。

当“富二代”、“官二代”们各就各位,平民子女很难挤入严密的社会体系,结果只能尽力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低碳”。“社会贫富差距大,一部分人占有稀缺资源,大部分普通‘80后’不但裸婚,还要裸奔,其他方面也都裸了。”王千马说。

七成女性不赞成裸婚

很多有生活阅历的人相信,现实生活中童佳倩和刘易阳离婚后,很难遇到一个像杜毅这样的男人,可能一个人带着女儿过很多年,而刘易阳可能很快再婚。虽然城市女性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但在婚姻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

根据世纪佳缘网站一份关于“裸婚”的调查显示,77%的男性赞成“裸婚”,但持同样支持态度的女性只有38%。

王千马认为,男女对婚姻的理解本质上存在差异。“女性比较注重婚姻的形式感,都希望有一个梦幻婚礼,在穿婚纱的那一刻梦想自己是走向幸福生活的白雪公主。男性对婚姻看得比较现实,这一代人与传统文化割裂,放弃婚姻中的传统文化表达和社会表达。”

除了“公主情结”,女性也有更现实的考虑,“拒裸”是在为自己的婚姻买“保险”。

爱情在这个时代全面失守,不再是终身唯一大事,每个人不确定一生会结几次婚。这个共识让很多男人情愿选择“裸婚”,因为不会像上一辈把婚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讽刺的是,拒绝裸婚的女性也基于同样的共识——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时,身体还有着落。

后一种想法令张怡筠觉得很悲哀,“拒绝裸婚折射出这个时代女性对婚姻的不安全感,如果你觉得你结婚会很幸福,就不太会介意其他。看到周遭很多男人结婚之后出现情感状况,很多人在为自己婚姻不幸福买保险,这个理由非常悲哀。在结婚那一刻就觉得将来会非常不幸福。”

另一种拒绝“裸婚”的情况,是像《裸婚时代》中童佳倩的表姐陈娇娇那样,把婚姻当成自己的长期饭票。父权社会的传统婚恋文化中,很多女性认为,婚姻是自己物质保证的最大来源,男方应承担提供婚姻物质基础的责任。

从这个观念推导,如果女人同意“裸婚”,就是以爱情之名免除了男人的责任,同时纵容了男人的惰性,以及男人对生活不思进取的态度。“有责任心的男人不应该裸婚”,“给爱的女人提供一个温暖的窝是男人的责任”等等,这一类观点在女性论坛有相当大的支持量。

但有了“长期饭票”,就可以保障女性的幸福吗?

张怡筠强调,如果双方婚姻状态差距比较大,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容易受伤的状态。“他知道你的死穴在哪里。我看过很多企业家他们飞黄腾达之后,在给夫人的家用上非常抠门,他对太太的说法是,你要好好表现,就跟员工一样,你不做家务不照顾孩子就没有钱拿。因为他知道你在乎钱,就用这个来掌控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你跟他是平等的关系,不图其他的,老实说,他真想欺负你也拿你没办法。这样反而比较容易幸福,因为你会被尊重,说话有底气,可以心平气和沟通。”

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合,一起创造美好关系,“婚姻平等”意味着双方对彼此的要求应该平等,“如果我没车没房,我凭什么要求我另一半有车有房?男性和我们同一个时代长大,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年龄,为什么应该有房有车?”

可是讽刺的是,现实中,勇于“裸婚”的女性往往架不住婆婆一句奚落:“我儿子有本事,一分钱没花讨个媳妇回来。”“婚姻平等论”在传统婚恋观面前折戟,逼得女性不得不自矜身价,而一不留神,“剩女”的帽子又扣在了头上。

确实,对女性来说,裸婚不可怕,可怕的是万一你看中的不是“绩优股”,婚后贬值了怎么办?而富婚,至少没有这个万一。她们不是不能同甘共苦,就怕只有苦尽,却没有甘来。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责任编辑:NN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