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毡价格:网络安全成为各国战略新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35:53
       网络安全,已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上升为攸关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声称自己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越来越多的政府将网络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通盘考虑。        2010年10月,英国发布《国家网络安全计划》,提到英国政府部门的网络每个月遭受不少于2万起恶意邮件攻击,其中1000件是“特意针对英国”的。英国安全部门称,至少20家外国情报机构在网上进行不利于英国的活动。自2010年8月以来,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启动时间被一再推迟,一些西方媒体猜测是因为病毒“震网”侵入了该核电站的计算机系统。伊朗官员随后承认布什尔核电站部分工作人员的个人电脑感染“震网”病毒,但否认核电站主要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攻击。据专家分析,这是一种专业程度极高、针对性极强的蠕虫病毒,个别黑客是不可能制作出来的,只有政府才办得到。伊朗媒体则声称这种“超级武器”是西方阴谋的一部分,并指责美国和以色列是幕后主使。        有意思的是,这种蠕虫病毒在世界各地100多个电脑系统中都被发现,美国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也受到了“震网”的攻击。2011年2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林恩声称,外国情报机构能“进入我们最机密的电脑网络”,“我们无法想象军事网络、交通体系和能源部门等关键基础设施遭到攻击,那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破坏、甚至是人员丧生”。        在匿名网络攻击逐渐被看做“国家威胁”的趋势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战略眼光投向网络安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引入网络战概念的国家,美国率先建立了新军种“网军”,并于2010年5月正式建立了“美国网络司令部”。4个月后,美国即与12个国际伙伴开展了为期3天的网络攻击联合演习。         2010年11月,北约成员国领导人批准了用于指导北约未来十年发展的新战略概念,其中“网络袭击”在安全议题范围内首次出现。今年,北约更是大力投入网络安全:德国制定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并成立了国家网络防御中心;美国首次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英国国务大臣发表文章首次承认英国在加强“网络战”的力量,建设和研发网络武器。而自去年10月发布《国家网络安全计划》后,英国政府随即拨付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         在发达国家紧锣密鼓扎紧本国网络篱笆的同时,它们却以领导者的姿态,鼓吹网络自由,要求别国网络全面开放。2011年5月,在法国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首次把互联网纳入议题,强调互联网在社会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呼吁“让更多人能免费、自由地使用互联网”。         其中,最卖力的是美国,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支持互联网自由,宣扬互联网是推广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为推动互联网“自由”,美国务院在过去三年已批准了2100万美元、今年还将追加2500万美元支持一项“弹弓”计划。这种技术能识别被审查的内容,像弹弓一样把被屏蔽的内容发射出去,实现逃避网络监控的目的。         众所周知,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体现的主要是美国的价值观,并且被美国所掌控: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分配由美国的一个私人组织垄断,全球13个根服务器上的IP地址信息,它都可以掌握。从技术角度上讲,它可以监控或中止特定使用者的通信。美国在互联网管理上的“一股独大”,实际上令其他国家接入互联网、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拱手让出了部分通信主权。         面对美国主导推动的“网络自由”战略,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有的国家开始使用双重网络,一套连接国际互联网,另外一套则在国内封闭运行,希望借此实现独立自主的网络安全。         伊朗曾经深受“网络自由”之苦。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指责大选存在舞弊行为,抗议者利用“脸谱”“推特”等网络工具发动了伊朗10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伊朗吸取教训,在加强网络限制的同时,全力开发在国际互联网之外独立运行的“全国互联网”。经过10年努力,伊朗在今年初正式宣布,伊朗全国60%的家庭和企业不久将使用“全国互联网”,两年内全面普及。伊朗还希望这一纯粹的“清真网络”能够覆盖其他穆斯林国家。         伊朗等国家的行为不难理解。毕竟,互联网上的恶意病毒攻击行为至今仍找不到真正的肇事者,如何防范、反击尚存疑问,似可从长计议,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自由”推广战略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只是,在网络攻击、网络安全与“网络自由”等议题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今天,人们必须要问: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互联网,如何才能走向和平与光明?(《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7期/记者 周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