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银龙游戏机下载:谁动了我们的电梯?全国各地频现“电梯惊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51:42
 谁动了我们的电梯?全国各地频现“电梯惊魂”   近日来,电梯出现事故的消息不绝于耳,北京地铁四号线地铁扶梯7月5日伤人事件给社会造成的震惊还未远去,上海地铁三号线一部“奥的斯”扶梯,7月12日发生停运事故,深圳地铁10日晚再次发生扶梯伤人事故。此前,南京、西安、大连接连曝出电梯突然停运事件。   

 

 

    北京地铁四号线地铁扶梯7月5日伤人事件给社会造成的震惊还未远去,上海地铁三号线一部“奥的斯”扶梯,7月12日发生停运事故;深圳地铁10日晚再次发生扶梯伤人事故。此前,南京、西安、大连接连曝出电梯突然停运事件。

 

    奥的斯品牌“513MPE”型自动扶梯在北京出事后,上海地铁已经全面停止使用同类型的22台自动扶梯。

 

    7月12日上午8时50分左右,上海地铁3号线曹杨路站上海火车站往上海南站方向,一部站厅上行至站台的“奥的斯”自动扶梯,突然停运。事发时电梯上乘客不多,地铁运营方表示,目前暂未收到人员受伤报告。此次上海出事的自动扶梯,是“奥的斯”另一合资品牌。

 

    7月11日9时10分左右,由港铁运营的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B出口一上行扶梯运行至1/3处后,突然停顿后逆行,扶梯上的乘客猝不及防摔下,4人受伤。发生事故的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B出口扶梯,昨天已被封闭。

 

    此次发生事故的扶梯为CNIM品牌。法国CNI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运输设备制造商之一。

 

    面对这一连串的事故,许多人心里充满疑问:我们的电梯究竟藏了多少安全隐患,事故频发背后暴露出哪些深层次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无论是电梯产量还是拥有量,高居全球榜首。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电梯约163万台,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扶梯、客梯增长尤为迅速。

 

    但在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不严,采购环节极力压低价格。彭金声说,一些厂商出了所谓“经济型”电梯,一些功能被简化,隐患也必然增加了。

 

 

    而维保环节敷衍了事走过场。彭金声等专家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某小区中共有7部电梯,每部电梯每月维保费用为300元,7部电梯一个月是2100元,而这点钱都不够给一个合格的维修工开工资,更不用说还要保养更换零件等。

 

    几天前,北京地铁电扶梯逆行,酿成了20多名乘客受伤、1名乘客因抢救无效死亡的惨剧。这一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就在人们尚未从惊愕悲伤之中恢复过来时,7月9日晚,深圳地铁内的电扶梯又发生逆行事故,造成4人受伤。离奇的是,出事公司7月5日表示,电梯已全部通过验收。如此不靠谱的安全状况,如何让公众平静?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面向的是大众,如此关键的公共设施频出质量问题,真是让人揪心。 

 

    在公共服务行业中,“生命至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是头等大事。因为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重大伤害。确保安全应该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行业意识、最起码的行业道德。如此频繁的电梯运行事故,让人们对每天都在运行的成千上万部电梯的安全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故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不止于事故本身。

 

    这次安全事故,牵涉到产品质量问题。对于像电梯这样的产品,发生事故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生产厂家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上,应该慎之又慎,严格把好质量关,理应做好多重防护,避免出现那“万一”的问题。地铁电梯频繁使用,安全检查更是应当常抓不懈,切不可掉以轻心。从一些报道中可知,北京地铁出现事故的奥的斯电梯在设计和制造上可能存在“破绽”,使运行风险加大。深圳地铁出事电梯是法国CNIM公司生产的,目前,事故仍在调查之中,人们期待着早日查明真实原因。如果证实事故本身是人为因素造成,那么绝不可原谅。对那些不对公众、社会负责的企业,必须让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在公共安全问题上,相关监管部门还须切实承担起责任,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监督,不能有毫厘疏漏。公共服务能力是从细小的事情中体现出来,是否真正具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的。深圳事故扶梯到底是如何通过安全验收的,人们不禁要在心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相关监管部门应从事故中认真总结教训,认真核查产品的质量检验档案,找出问题根源,查清责任。在安全质量问题上,任何企业都没有特权,任何相关部门也没有推诿的理由。因为,生命和血的代价让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安全和质量监管决不能因有光鲜的“外衣”而放松丝毫。

 

    摆在眼前的无情现实,再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在涉及公众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决不能放任形式主义的敷衍,决不能容忍漠视生命的行为和态度。无论是企业,还是有关管理部门,都应切实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高度谨慎,高度负责,应是对待一切公众安全问题的常态。

 

 

    因为相对安全、便捷和舒适,地铁堪称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地铁电梯屡屡发生故障,这个标志至少在中国正经受着考验。

 

    先是7月5日,北京地铁因一部自动扶梯发生故障,酿成1死30伤的惨剧,紧接着轨交1号线上海南站两侧自动扶梯关闭运行,随后广州地铁扶梯连续两次停运,最新的一次轮到了深圳,7月10日晚,由港铁运营的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的上行扶梯运行中突然停顿后逆行,乘客猝不及防摔下,造成4人受伤。

 

    北京的地铁事故,质检部门的结论是“奥的斯此款电梯存在设计缺陷”,并针对此款电梯下达了全国范围内立即停用的紧急通知,可这一次深圳的肇事者却是品牌为CNIM的电梯。“不是奥的斯也出事故,以后坐地铁都不敢乘电梯了。”网友的议论具备相当的代表性。地铁电梯故障率虽然是个小数字,但鉴于地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不确定的风险对人心理的威胁往往更为严重,就不得不对地铁电梯的安全运行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重视,监管部门已经表现出来了。北京地铁事故之后,监管部门的行动不能说不快,北京、上海、河南、西安多地针对公共场所的电梯都开展了大规模排查。事故之后的运动式治理为我们司空见惯,在许多领域也未必无效,但这回用在电梯的监管上可能力有不逮,据行内人士的经验之谈,电梯这东西“三分产品,七分维保”。如果根本缺乏日常精心的维护和保养,而且这种漫不经心又向来没有人去约束,偶然即兴的大排查、大整治除了表示“监管部门在行动”之外,实际意义还有多少呢?

 

    既有受伤者,还有生命的凋谢,事故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尽管如此,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清晰的交待。北京地铁事故之后,有媒体报道地铁公司为降低成本,或擅自用轻载电梯代替本应用于交通枢纽的重载扶梯。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了制造商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驳斥,然而又有专家质疑,国内对于重载型扶梯,既没有相关定义,也无相关国家标准,广州地铁扶梯的重载标准就是北京地铁公布标准的两倍。假若专家的说法可靠,电梯行业的混乱真是让人吃惊,一个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岂非意味着给其冠以何种名义可以随心所欲吗?如果真是这样,媒体和批驳媒体的一方争论地铁使用的是不是重载型扶梯几乎等于“鸡同鸭讲”。


 

    虽然北京电梯事故的主角奥的斯存在设计缺陷及维护保养不到位,但是否也值得我们反思?据笔者了解,在俄罗斯,莫斯科地铁系统曾被评为世界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轨道系统,即使在客流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人们还在极有秩序地乘坐电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在电梯的右侧,左边留出来给有急事的人通行。莫斯科地铁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地铁里的电梯也是古董级的,可是就是这些“古老”的电梯至今还在“坚挺”地运行着。

 

    可是我们的电梯呢?那些没有运行几年的“新”电梯,却频频出事故。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乘坐电梯的吧:不管有没有“左行右立”的提示,电梯上全都站满了人,如果是火车站附近的地铁,人们更是大包小包地挤在一起,孩子打闹的,乱丢垃圾的,随地吐痰的......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金属有个疲劳性,就算电梯再安全,恐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当然,事故的频发最终折射出的是监管的不力,设计的缺陷。同样是在莫斯科,一个地铁站里的一个进出口至少有3部电梯,上下各一部,中间的是备用的,遇上客流量大的时候及时开通,除了能保证其他电梯不会超负荷运转,还可以在遇上其他电梯检修的时候当“主力”。

 

    再看看我们的地铁站,就一部单一方向运行的电梯前时刻都挤满了等待的乘客。超负荷运转的电梯好不容易等来了一次检修,恐怕也会因为客流量大,急等着使用电梯,而会草草结束吧?我国人口众多,人流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都说要人性化设计,可是在像火车站附近的这样人流量超大的地铁站,当提着大包小包的人们面对着单一方向运行的电梯时,同方向的人暗暗窃喜急忙上前,去等着乘坐已经超负荷运转的电梯,不同方向的人咬牙跺脚,只能去爬楼梯,我想如果是设计者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无法淡定了吧?试问这样的电梯,怎么会不出事?这样的地铁站谁又能保证不出踩踏事故呢?

 

    电梯安全问题频发,不仅仅只是问责叫停那么简单,该是到了给电梯这一事关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进行全面会诊的时候了。

 

    作为公共场所的特种设备,无论是生产、安装、维护,都必须具有较高的准入标准。而据调查显示,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维修保养的比例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我国的电梯维护机制而言,恐怕缺乏严格常态的标准,业内人士就曾揭露:检测维修粗糙、强制年检未能落实好、维修保障人员缺乏严格的认证考核制度……标准制定和安全监管的滞后,为电梯故障频发埋下了隐患。而随着电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隐患所造成的公共安全威胁也就日益显现。

 

 

    事实上,电梯故障致死致伤的问题在国外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国外在减少故障出现上比我们做得似乎更周到:公共场所的电梯多部运行和检修交替、紧急制动专人看守……很显然,要做得周到细致意味着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对于运营管理者而言,似乎有些不划算。可是,公共安全从来都容不得讨价还价,保障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是社会运行发展的底线。由此可见,电梯隐患能否得到极大程度的避免,关键看生产者、监管者、维修运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常态的监管和周到细致的维护为民众护航、消解其中的利益纠葛,"电梯惊魂"、"扶梯夺命"的悲剧才不至于频频上演。"电梯惊魂",祸根不只在电梯。故障频发,应该得到广泛重视,理应上升为公共安全的命题。因此,不但要对电梯进行全面的体检,更需要对生产、安装、维护、监管等公共安全的相关链条进行全面的检测,以此安抚“电梯惊魂”。

 

    就在北京地铁4号线电梯出现事故后,铁道部要求各铁路局对辖区内车站及铁路管辖的公共场所电扶梯和垂直电梯进行全面安全检查。但我们为什么每次都是在出现事故之后,才去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