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神枪全集下载:对考试大纲中获取信息能力的理解与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57:55
对考试大纲中获取信息能力的理解与认识

五莲县第三中学  张丽   2011年7月13日 22:00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学生提出了四大基本能力要求,其中关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考试大纲中的界定是(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所谓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转化和运用信息的一种能力。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在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时,他(她)们首先要能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才能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实质是强调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可以看出在生物试题中所体现的课外信息越来越多,以能力考查为主的生物高考不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而往往是以某一生物学相关事件为背景,从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生产实践,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生物新技术、新进展等方面衍生出对考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能力考查,其中首要能力就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生物学相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觉得在生物学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实行两步走策略。首先,训练学生从课外材料、生物学新进展、生物科学发展史等信息中筛选、提取有效生物学信息。第二步,根据提取到的有效信息,结合和运用生物学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关于对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应包含三个组成要素。

1. 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

学习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生物学课外材料包含大量的社会生产实践内容。一方面,通过对课外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学习的方式上,由课外材料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生物学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课外材料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下面以例1试题为例分析。

例1 (09年全国高考Ⅱ卷第4题)

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答案 C

此题以当前社会热点“甲型H1N1”为材料,探讨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接种问题。

考生需要获取的信息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都是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接种疫苗能让机体产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力;抗原决定簇是抗原表面特征性的大分子,具有特异性。

需要结合并运用的生物学知识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理,疫苗要能起作用,必须要疫苗的抗原信息和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一致,这样由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才能作用于该种病原体。因此得出,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信息,即抗原决定簇。

纵观各地高考试卷,我们会发现高考题中课外材料覆盖的信息极为广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以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各种社会热点。信息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需要从文字、图表等形式中提取有效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 从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中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从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目的在于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搜寻重要信息。当前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关注和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例2试题为例分析。

例2 (09安徽高考卷第4题)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

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 C

此题以科技新进展“绿色荧光蛋白”为材料,探讨该新进展在基因工程的应用。

需要获取的信息:绿色荧光基因与目的基因组成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带有绿色荧光;基因工程。

需要结合并运用的生物学知识:基因工程有四个基本步骤,其中最后一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基因工程成功与否就是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功。这里将绿色荧光基因与目的基因组成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表达,即会同时产生目的基因产物和绿色荧光蛋白,这样就可以通过绿色荧光的存在与否说明目的基因的表达与否,并能显示目的基因表达出来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培养学生从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在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多种途径关注科学新进展,获取其中的生物学信息,应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和推理,论证生物新进展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达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3. 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获取信息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到:“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如何关注科学发展史,利用科学史更好地组织教学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下面以例3试题为例分析。

例3(09浙江高考卷第5题)

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此题来源于科学史上关于“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需要获取的信息:对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可以使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经过激光照射,荧光会消失,但一段时间后会恢复。

需要结合并运用的生物科学史:1970年LD .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把两种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标记,细胞融合后,荧光能分布均匀,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本题中,细胞膜上荧光物质的移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反映了蛋白质或磷脂分子能够移动,且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是不能反映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本题从科学史中获取信息比较直接,结合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课本知识的迁移也容易建立联系。

生物科学发展史是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教材中,列出了许多重大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膜结构的探索、酶的发现、光合作用探索历程、孟德尔杂交实验、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等。在科学史学习中,通过再现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使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领悟科学发现的思维发展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可以从课外材料、生物学新进展、生物科学发展史三个方面入手,应用课外材料,创设教学平台,开展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新进展,在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