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对hr的要求:网络时代:“菜鸟”官员伤不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45:34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长期为中高级政府官员开设政府网络危机及其应对、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培训等课程,2011年出版《政府网络危机》一书,在业内引发重要反响。

 

    杜骏飞微博

 

主持人

   

 

刘志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舆情背景: 

 

    近段时间以来,接连发生由网络引爆的官员个人丑闻。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宁曝出网络“艳照门”,其在网上“裸聊”的照片遭到疯传, 被无数网友围观。江苏溧阳卫生局长谢志强因为对微博性质缺乏了解,错把刚注册的微博当成私人QQ,毫无顾忌地与情人打情骂俏,众目睽睽之下共商“开房”大 计。这位局长的粉丝,短短几日就突破了30万。谢志强因为此事而被撤销卫生局长职务。有网友就此调侃:网络时代,“菜鸟”官员伤不起!

 

    人民日报:“网络出丑”别只当笑话看(来论)

 

    奇妙的网络反腐 从网盲官员“微博开房”说开去

 

    从“微博直播开房”谈媒介素养

 

    政府的新角色

 

    访谈实录:

 

    主持人:微博直播开房,可以说是一起非常偶然,也非常戏剧化的事件,从您的角度,对这一事件是否有一些个人的观察或解读?

 

    杜骏飞:其实“开房门”这样的故事还挺少的,我指的是它的极端性是不多见的。对微博这么无知的人,有,但是一般都不会敢于这么大胆地用,所以他属于无知并且无畏这种 类型。无知且无畏这种情况就是极端的表现。更多的表现,最常见的就是无知或者无畏,而他是无知又无畏,集中了三种类型。所以我个人觉得“微博开房门”凸显 了公务员队伍里新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并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主持人: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指出在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您如何评价这一观点?能否谈谈 您个人对官员媒介素养问题的理解?

 

    杜骏飞:我赞同这种看法。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官员具备的新媒体素养应该比公众更多。更多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只需要懂得怎么用就可以了,官员则需要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新媒介社会,并管好新媒介社会,因为官员很多是有管理职能的。所以他应同时具有两种能力,一是自己作为公众,要学会使用,二是能够合理科学地看 待并管好新媒介社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发现政府官员需要的素养就比较多了。比如能客观看待新媒介的信息传播,同时又能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对新 媒体社会的基本特点能有所认识,因为其中很多内涵其实是跟他们的职务行为有关的。

 

    很多官员可能连公众的基本水平都没达到,他们可能分几类:一是因为知识老化,或者岁数大了,或者是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反正跟不上时代了,就索性不跟,惰性 使然。第二是鸵鸟型的,他觉得新媒体他控制不了,不像在现实社会当中有自信,所以他是畏惧型的。第三就是他觉得新媒体可能不健康,有一些官员思想比较正 统,觉得不健康或者不权威,或者没什么意思。可能出于价值观的考虑,他不接触新媒体。当然,还有因为忙或者别的原因,总而言之,类型挺多的。但可以肯定的 是,你不管什么类型,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缺乏媒介素养的政府官员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肯定要吃亏的,甚至会影响他的工作职能。就中央有关提高政府官员的新媒 体素养的号召来见,他们可能也没有跟上来,他们就做不到与时俱进。就我看来还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就是这个社会基本是靠新媒体在运转,现实政治和网络政 治的结合度极高,远远超出不上网的人所能想象。而且对整个时代精神的了解可能要通过新媒体,所以不管你是什么理由来避免接触新媒体,或者对新媒体接触不够,肯定是需要改变的。

 

    主持人:某种程度上,官员开微博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自称自己是“微博控”,其腾讯微博粉丝已达到130万人。广州市政协委员微博议政培训班近日开班,委员们上堂学习如何“织围脖”。与此同时,首批80名委员在人民网上开通了微博。你如何评价当前官员开微博现象?对于官员群体开微博是否有一些建议?

 

    杜骏飞:政府官员的新媒介素养肯定是挺重要的,应该说这是一个正向的命题。但从逆向上来说,是不是说你掌握了新媒体或者运用了新媒体就是好官员来呢?那也不见得。比 如那个街道办主任刘宁,他倒是对网聊很熟悉,都已经“进化”到裸聊的水平了,一般人还没到这“高度”,但是他是一个好官吗?他不是!所以新媒体只是工具而 已,一个先进的工具掌握在一个优秀的官员手上,那它就是一个优秀的工具,掌握在一个行为不端的、或者说无所作为的人手上,它可能就是一个无聊的工具。所以 我觉得应该倡导官员使用新媒体,包括使用微博,但使用微博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考核标准,换句话说,观念为王、内容为王、技巧不为王。你会使用微博,不代表 你作为公务员就是合格优秀的,因为你在微博上干嘛很重要,为什么上也很重要。如果你在微博上无所作为,我个人觉得是挺无聊的。如果你上微博不是为了为人民 服务,不是为了把事做好,而是为了作秀,这也是一个观念错误。微博怎么能用来作秀呢?也缺少一种合理性。所以我赞同官员使用微博,使用新媒体,但是我更强 调官员应该有一个好的观念来看待新媒体,意识到新媒体对社会、对个人、特别是对公务员本身意味着什么,并且要有好的新媒体内容来匹配新媒体的接触行为。如 果他有观念、有内容、有技能,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新媒体素养比较好的官员。而如果只有其中一种,我认为是不足的。

 

     主持人:不少网友认为,这次微博直播开房事件又成了一次歪打正着的网络反腐。您如何评价网络爆料式反腐?对于这一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人肉搜索,您如何看待?

 

    杜骏飞:网络监督在中国大行其事,有几点是值得分析的。第一是网络监督代替了以往我们所说的新闻监督或者媒体监督。因为过去新闻媒体是第四种权力,但是在中国他的监 督能力越来越显不足和有限,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五种权力,就是社会媒体或者是公民新闻,在新媒体上公民新闻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监督也显得风起云涌, 这是因为我们的第四媒体监督水平不够,深刻程度不够,效能不够。第二点,不管是传统媒体的第四种权力监督也好,还是网络社会的第五种权力监督也好,理论上 来讲,他不应该取代在行政体系中的相关职能,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的权力系统中,我们有公安、检察院、法院、纪检委,我们有很多监督系统,反腐倡廉应该由这些 法定机构来完成。所以我个人觉得一个国家新闻监督、媒体监督非常红火,甚至网络监督比所有监督都红火,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只能说明现实的法定监督 系统工作状态不好,效能不好,深度不够,或者说不受信任。所以我认为,理论上来说,这个国家的文明应该慢慢净化到网络监督逐渐退位于一般的新闻监督。毕竟 受过专业训练的监督比“人肉”要强多了,新闻调查肯定比“人肉搜索”更靠谱也更规范。慢慢地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应该被权力的制衡和法定的监督替代,那样的 情况才是一个健康法治社会的一个表征。我们不要以为网络监督搞得好就代表我们的社会多么文明开放,发展得多么好,应该理解为我们的社会治理其实是不够好的 一个表现。第三,尽管有前两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监督如此发达,又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因为第四种权力不可能马上变得很发达,而前三种权力,诸如法治的变 迁和变革,一时半会儿达不到那样的速度。所以网络监督有一种替代功能,是一个权宜之计,有它比没它要强很多。所以,我们应该边走边看,一方面容忍网络监 督,拾遗补缺,在从事一些传统的权力系统达不到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的刺激、引发和推进来激活其他的权力制衡,使我们的社会更向着政治文明的方向去发展。

 

    主持人:有网友发现,“微博直播开房事件”曝光后,在新浪微博搜索男主角“为了你5123”,发现有150多个山寨账号,有4个账号粉丝过万,最高的“___为了你5123___ ”粉丝数达316444人。女主角“Y珍爱一生Y”的山寨微博账号接近100多个,最高的“Y珍爱一生Y丶”粉丝数达183517人。您如何分析这一现象?

 

    杜骏飞:我 也看到很多人假装男女主角,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现在信息噪音非常大,就导致很多人焦虑于不受关注,因为关注被大量的噪音遮蔽了。人人都希望被关注,所 以就会有很多造作的姿态或者说奇特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很多冒充者都是企图用化身的方式吸引公众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微博生存技能,用这种方式来吸引 关注度,但并不代表他本人对这件事有多少政治兴趣。当然,第二种类型,他确实是对这事本身很关心,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信息中心,得到更多一手资讯,这种人 是比较有专业兴趣的人。第三种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化身名人来说话或者造谣,当然这种人就更少了。这三种人都是在网络时代这种后现代环境下的一种文化心 理,基本上应该可以看作一种文化娱乐,而不必太沉重。

 

    主持人:6月20日微博开房事件引发网友关注后,6月21日晨,凯迪网置顶溧阳市官方的来函:中共溧阳市委宣传部于昨日发现凯迪、天涯等网站出现的关于反映我市卫生局一领导某些问题的帖文,并提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此舆情。本着对网民和干部负责的态度,正根据帖文中反映的情况对有关当事人进行核实了解。当事人随后迅速被停职、撤销职务。有评论指出,极可笑的网盲官员和极敏感的网络舆情监测活动,都出在同一地方。这是一个效果非凡的巧合。您对这一事件的官方应对如何评价?能否对当前官方舆情监测与应对谈点您个人的看法?

 

    杜骏飞: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正好反映了政治系统内部此强彼弱的关系。首先我们在预行监控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我们有很好的队伍,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度,这是强的一 面。弱的一面是我们的政府官员缺少媒介素养教育,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作为官员不合格,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不合格,甚至作为普通人也不合格,他们在三种意义以 上是缺乏教化的。我们在这方面投入的教育资源太少了,不管是从政治的意义上来看,文化的意义上来看,还是从政府效能的意义上来看,我们以后都必须进一步加 大对官员教育的投入,也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力和重视程度。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已经慢慢感受到了,其实在各地政府内部,对于媒介素养也好,或者是新闻技能 培养也好,在很多培训课程方面有比较旺盛的需求,我觉得这是好事情,但是很显然,这只是杯水车薪,绝大多数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还是处在抛荒的程度,他们 当年当官初期还有点文化素养,但多年不进化,甚至自我放任之后,很多人都跟不上时代了。如果当中有个别官员政治素养比较差,道德水平比较低,就可能犯比较 大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国家关心政治就要关心政府官员的成长,关心官员的成长就必须对他们投入比较多的教育资源。应该说我们国家是靠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来维持 的,这些队伍中的官员素养不好,他连累的不仅是社会,而且是国家,最后应该说误国误民,甚至误了卿卿性命。所以我多次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我这个观点,从好的 一面讲,我们要关心政府官员的成长就要在他们身上多投入、多给他们一些培育。从坏的一面讲,我们看到很多消极的官场现状,我们与其事后惩治,不如事先防 范,事先给他一个比较合理的机制,能够让官员在教育环境下,得到一种培养,得到一种劝诫,从而使他们少犯错误。

 

    主持人:最后,针对官员媒介素养问题,您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想与网友分享的观察与思考?

 

    杜骏飞:我们说的“媒介素养”这个概念非常大,这个概念当中其实包括很多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使用,第二个层面就是它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就是利用,第四是批判性。只有 把这四层都做到,你才能说我的媒介素养比较好。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哪怕非常纯熟,也不能说素养特别高。第二,媒介素养跟媒介教育其实表里两面,素养应该转 化为一种运动,任何人的媒介素养都是应该不断提高的。而且整个社会应该通过媒介教育提高媒介素养,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课程,不仅是对学生和官员,是对所有人 的,包括国家领导人,都需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媒体素养的意识。我这几年也注意到,从锦涛同志,家宝同志,他们率先从自身做起,频繁接触新媒体,使用新媒体, 也经常会评述新媒体的社会功用和政治功用,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这就说明媒介素养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是全体国民的事情,也是我们未来大国兴起的基本工程之 一。第三,谈到官员的媒介素养,我还要回到前面我说的,媒介毕竟是一个工具,我们还要关注在媒介素养的工具里,我们放上了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观念, 做了什么事。不能因为你自己使用了微博就沾沾自喜,甚至把不使用微博的人都贬斥为坏官员。因为坦率地说,如果现在有一个焦裕禄式的官员,他不上微博,可能 效率会低一些,信息会不灵通一些,但是他天天为上来信访的群众回答问题,天天为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去操心,他不上微博也是个好官员,只是不太入时,效用 不太好。反过来讲,一个天天泡在微博上的官员,他满足于一种作秀感、明星感,这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我们毕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我们是服务型政府,我 们用微博也好,你的目的和效用必须是合理的、有用的、科学的,而不是满足于聚光灯。另一方面,如果全社会媒介素养都很高了,那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很多事务信 息的判断力就会提高,我们的整个社会的沟通能力、进化速度都会变快。同时对信息的洞察力会好一些。举个例子来说,“开房门”里面很多人都盯着官员私生活, 觉得他出丑了,然后大家得到了极大的快感。但其实从舆论监督来看,他“红杏出墙”其实是他的私德,真正值得我们去理解分析和洞察的是他公德的那一部分,以 及职务犯罪的那一部分。他在微博里透露说可以替情人去报销在上海买的东西,其实这种问题是公开的秘密,有一部分政府官员确实会这么做,就是公私兼顾,假公 济私,像这样的东西才是我们监督的重点。这就是说,公众对新媒体事件洞察力怎么样呢?其实很多人都跑题了。反过来说,很多官员会非常满足于互联网上眼花缭 乱的信息,满足于在微博社会当中的成就感,但是他可能事到临头,或者说自己遇到相关事件的时候,他的处理能力并不强。比如有很多官员在微博上特别不能承受 批评,这就意味着他虽然天天上微博,但媒介素养也不高,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耐受性不强,他对新媒体的社会交往力不强。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缺少正确认 识。我们说一个官员到网上,不管是由于私事还是公务,总会接触到批评的。你不能正确理解批评,不能把批评作为一种助推力,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其 实并不具备在新媒体社会当中生活的能力。所以这样的官员去接触新媒体就无异于叶公好龙。而事实上我们叶公好龙的干部还不少。看上去好像很密切关注新媒体, 但是一旦本单位受到批评,受到指责,遇到谩骂,马上就精神崩溃了,连夜要求删稿,恫吓当事人,如临大敌一样。像这一类的官员,他们虽然接触了新媒体,但他 们有什么媒介素养可言呢?这是因为他们作为公务员的政治修养都不够,对网络社会的文化认识不具备基本水平,这样的新媒体接触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归根结底 在我们讲到新媒体素养时,超出一切的一个命题是,我们要成为一个好的公仆,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政府官员对新媒体的使用产生一 个良性的、积极的效果,根就在这儿。这一点,真的要落实到现实当中去。我经常讲的一句口号叫做,一切形象力的背后都是行政力。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