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软件园图片:多谜之镜——海兽葡萄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9:47
卢升弟

  成都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工匠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高浮雕手法,精雕细刻,无论是葡萄的颗粒还是海兽的面目都清晰可见,技法堪称一流。其图案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与中国传统纹饰和唐代其他铜镜的风格,有很大不同。这铜镜因此而充满神秘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多谜之镜”。

  唐代铜镜

  花样百出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面素背小铜镜。最初的铜镜都是素背的,没有任何装饰图案。西周以后,镜背开始有了简单的纹饰,但制作工艺还是较为粗糙。春秋战国至汉代,铜镜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纹饰图案更为多样化,还出现了文字镜、画像镜等。但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生产制作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直到隋唐时期才有了改变。

  隋唐时期是铜镜铸造业的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人们对铜镜似乎情有独钟,一面小小的铜镜被唐朝人玩尽了花样,做足了文章。镜子的外观形状除了传统的圆形、方形,唐朝人还把它制成了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钟形、盾形等各种形状。装饰图案更是不一而足:瑞兽、凤凰、鸳鸯、蜻蜓、蝴蝶、葡萄、团花、宝相花和人物故事等。唐代镜子还采用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在这些图案上镶金错银嵌宝石,这哪里还是普通的生活用具?分明是一件件精美无比的艺术品。对比之下,现代人的玻璃镜,除了在镜面的清晰度上有优势外,可真的要自愧不如了。

  难怪,唐代诗人们总爱把铜镜与美人一道写入他们的作品里,如王建《开池得古钗》:“美人开池北堂下,拾得宝钗金未化。凤凰半在双股齐,钿花落处生黄泥。当时堕地觅不得,暗想窗中还夜啼。可知将来对夫婿,镜前学梳古时髻。莫言至死亦不遗,还似前人初得时。”又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春天的花丛之中,或在隐秘的闺房香楼,美人手里拿着精致的铜镜,对镜梳妆,镜子映照着美人的娇美容颜。这样旖旎的景象总是让诗人们产生无尽遐思,诗情大发,也就在所难免。

  镜中之谜

  兼收并蓄的大唐气象

  在唐代形形色色的铜镜里面,最为奇特的一种是雕塑有海兽形象和葡萄图案的铜镜——海兽葡萄镜,这种镜也被称为瑞兽葡萄镜、禽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成都市博物馆馆藏的这面海兽葡萄镜,1976年出土,镜面直径13.2厘米,青铜质。整个器形规整,刻画精细,纹饰交代清楚明了,轮廓也非常清晰,应该是一模出品。由于含锡量较高,铜质呈现银白色,镜面隐有光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铜镜背面被大小不等的三层圆圈分隔为三个区域:第一层用连续的团花纹装饰边缘一周;第二层以葡萄藤叶作地纹,在边缘处饰以葡萄纹果实,内侧为十余只展翅飞翔的瑞鸟;最里面的一层同样以葡萄叶藤蔓为装饰地纹,镜背中央置一腹下有孔的卧兽,自然形成了镜钮。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镜钮周围是六只形态各异的海兽,它们有的匍匐爬行、有的跳跃奔跑,宛如一幅海兽嬉戏图,充满生活情趣。工匠采用了难度较高的高浮雕手法,精雕细刻,无论是葡萄的颗粒还是海兽的面目都清晰可见,雕塑技法堪称一流。

  这面铜镜上的葡萄纹和海兽图案,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它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纹饰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也与唐代的其他铜镜存在不少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使它充满了神秘感,甚至还有外国学者称它为“多谜之镜”。不少古今学者也因此而兴趣盎然,进行了许多考证,其说法也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把这些疑问放在唐代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来考察,也就不足为奇了。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初唐后期至盛唐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大唐王朝最具活力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文化艺术欣欣向荣。而唐王朝的内外政策也非常开放和宽松,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这些都吸引了各方外国人士来到中华交流、学习,其中不仅有官方的使节、留学生,也有民间的商人、艺人、工匠和从事各种行业的行家里手。由于大唐王朝的繁荣与富庶,其中有不少人从此就在中国定居下来,因此大量的外来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也就传播到了中国各地。那时,在长安繁华的大街上,各种国籍的人、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汇在一起,热闹非凡。甚至还有一些唐朝人把异国他乡的奇装异服、葡萄美酒当成一种时尚而竞相追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集高超的铸造水平、艺术表现力且兼容中外文化内涵的海兽葡萄镜,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