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淑maya的老公是谁:中国的家长为何最需要教育许石林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0:41
中国的家长为何最需要教育 标签:教育 社会信息 王东华 读书人 徐晋如 余秋雨 吴宇森 文化  分类:文化快评

中国的家长为何最需要教育

 

○许石林

 

“我们现在面临的孩子是整个中国5000年历史上最难教的,因此家庭教育的难度必须认真地对待。”——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主讲《中国家教存在的危机》时如是说。他还说,历史上看,中国家庭教育培育出的人才很多,比如傅雷培育自己的儿子傅聪,胡适的父亲在胡适3岁时就教他认字。古代就更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没有多少是富户出身,都是家庭培养出来的。现在中国的问题是我们把教育权全部交给孩子,其实我们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我们的家长。 5000年最难教的——是个意会的说法,表示了王东华先生对此问题严重性的忧虑。我基本同意王先生的说法。另一位从事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宋承昊先生也说过,当代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父母没有自己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宋承昊先生的话,大致可以作为王东华先生的注解。



我们从古人留下的有关教育的文字中可以约略估摸出来,古人对子女的教育苦恼,属家贫上不起学的居多,没有为教什么、怎么教而郁闷。就是说他们不为怎么教、教什么、难教而发愁。家贫上不起学,好办,只在这方面努力就是了。旧时有文人画画,题诗:“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穷成那样了,还念念不忘让后辈读圣贤书,心向君子,而不是说,太穷了,读什么书啊!让孩子去学强盗才好。有一出戏《陈三两爬堂》,遭不幸一对落魄姐弟,穷困不堪,姐姐为了弟弟吃饭读书,将自己卖给了妓院,在妓院卖艺不卖身,一篇文章、一幅梅花篆字卖三两银子,所以人称陈三两——陈三两只要解决了经济问题,不但可以供养弟弟生活读书,还认了另一个苦孩子为干弟弟,也都教育其读书,最终双双科举成功。戏虽然是假的、编的,但编剧的根据却是依照普遍现象而来的,戏曲编剧绝不走冷偏的险路,都是演熟不演生,很能说明问题。   子游问孝,孔夫子说:如果说孝仅仅是供养父母吃饭,那牛马畜牲也会。孔子说的是要用诚敬之心去奉养。用在教育上,道理相同:有生育繁殖能力即能生孩子的,畜牲也会,因此,能生孩子未必会教育孩子,因为教育是需要价值观支撑的。而现在的父母乃至上一辈父母,由于文化的断裂,价值观在断裂的巨大震动和轰鸣里,被震得普遍凌乱不堪。人们常说教育人要健康向上,向上是什么意思,就是人格向上,也即古人所说的培养士君子之风。这一点就在当今许多为人父母那儿遇到了身体力行的抵抗和消解,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鼠窃狗偷、昏夜乞怜、忍辱苟且,不可能教育、影响孩子以健康向上的人格。当今人动不动教育人培养情商,所谓情商无非就是伶俐反应快、“会来事儿”,说实话,这是一种很实惠的价值观,问题是这也同时是一种引导人心卑贱的价值观。过去人讲“易子而教”,就是说父母要做人格道德的楷模,要有尊严,父母容易因动物性的溺爱而放弃人格与道德或打折扣,而教育孩子的许多内容需要别人去帮助完成。父母用行动示意孩子以卑贱伶俐、会来事儿,那还保持什么人格道德的高度与尊严?某位大学教师评论师生恋,他说:老师要想和学生恋爱,是很容易的,只是那样就破坏了师道尊严了。以尊严影响感召学生、感召孩子,是很重要的教育。    现在的父母不教育孩子清高、不教育孩子向往士君子,普遍教育孩子如何将来能在社会上竞争并力争占上风,即普遍实践着狼性教育。不清高即没有志气,志气不伸张,人就找不着成长的方向。现代的父母以为教育孩子发狠、咬牙切齿就是立志。如果说这种教育能成功的话也好,问题是当人们普遍教育子弟求实惠、会来事儿、厌弃清高等等的时候,却沮丧地发现,教育的车被人们自己推进了泥坑。成了王东华先生所说的:5000年来最难教的,成了宋承昊先生所发现的根本问题在父母。当然,现在的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面临的另一个巨大的对抗力量,就是社会信息对孩子的塑造,父母本身就是社会信息塑造而成的,还要面临对孩子进行社会信息的分拣和选择,自己又不具备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很麻烦、很力不从心。  教育在价值观健康稳定的时候,是个很容易说的话题,否则就很不好说。在社会普遍热衷“喻以利”而厌弃“喻以义”的集体默契里,教育就更无从下手了,因为只管成败、不问是非;只求显赫,不顾廉耻,那是丛林社会,丛林的法则还有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