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作者简介:【名句中的人生】袈裟未着愁多事 着了袈裟事更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05:16

【名句中的人生】袈裟未着愁多事 着了袈裟事更多

(2010-02-17 18:50:55)转载 标签:

袈裟

《虞美人》

苦海

宇宙的法理

欧阳修

三界

文化

分类: 赏鉴 【名句中的人生】袈裟未着愁多事 着了袈裟事更多
 
 
作者:张羽良

 

--------------------------------------------------------------------------------
 
 
人生的路该如何走,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出家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其实如何选择常不是问题,重点是要清楚自己为何做此选择,又该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与尤袤、范成大和陆游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写这首诗赠给一个抄经的头陀,原诗是:“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人未出家,总觉得人生烦愁事太多,苦恼不断,以为只要出了家就不会再有烦恼,哪知真正出了家,穿上袈裟,烦恼依旧难断,忧愁之事还要更多。
佛陀劝人莫着相,穿了袈裟现比丘或比丘尼像,祇能是一个表相,内在的修为与思想境界才是真实相。就像许多人相信放生有功德,便特意买飞禽、走兽、鱼类等放生,为了满足人们这类放生行为的需求,专为捕捉或饲养这些生灵的行业于是应运而生,被放生的生灵往往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大量死去。当放生的表相成了“放死”的真实相,这功过究竟该如何断?

表相最能迷惑人。为追求福报行有为之事,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富贵功名,也躲不过生老病死之忧、轮回受报之苦;为逃避世俗烦忧而出家,不料寺堂庙宇也祇是清静的表相,无忧无愁的境界其实祇能向自己心内寻去,又岂是一袭袈裟可得!

红尘滚滚,烦恼如流。许多人追寻幸福却愈寻愈痛苦,寻找清静却愈找愈不平静,这一切或许正与着了“执著于幸福”的表相,却没能看清人生的真实相有着绝对的关系。将自己的幸福感界定在欲望满足的多寡上,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痛苦,拿有限的能力(福报)去填那永远不会满足的欲望沟壑,反而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且离道愈远愈苦恼。

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言,三界中的南瞻部洲(地球)是一个堪忍的世界,什么意思呢?在快乐与痛苦的感受之间,这是一个刚刚好可以让你忍受的世界,不如意之事虽十之八九,但偶尔还会有一二件让你高兴的事出现,让你的心还勉强可以保持平衡,还可以过得下去。

佛陀的意思是要想获致真正永恒的幸福,待在三界这个苦海是绝不可能的,祇有想办法让自己回升到更美好的生命层次,直到能出离三界、不落轮回才能实现,这也是神佛度众生脱离苦海轮回的真谛。愈执著于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正代表愈不想脱离这个堪忍的世界,反而离真正美好的世界愈远。

或许在宇宙的法理来看,人间并不是让人来逍遥享乐之处,而是了还负欠、提升心性与净化灵魂的地方,好早日能回到真正无忧无愁的所来之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相。如此看来,着不着袈裟与断不断烦恼无关,如何让此心再不为烦恼所动,视烦恼与事多为修心的道场,才是关键。

人生的确存在着许多空泛不实的表相,需要每个人更有智慧的去思考和辨别,我们岂能随便着相。
 

 

【名句中的人生】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作者:张羽良


--------------------------------------------------------------------------------
 
 
北宋政治与文学家欧阳脩为了离别之情曾写了一阕很有名的词,词牌是〈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

 
欲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活动,从他写出的诗词与文章中,应该可以略窥一二。一向给人老成持重印象的欧阳脩,是北宋的儒学领袖,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却在这阕词中赋予情很大的分量,也让人看见他在理性之外,感性流露的一面。
对有情人而言,离别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道别之话才拟说出,尚未语,对方就已先泪流满腮!此情此景让欧阳脩感触到为人脆弱的本质,常不在于受外在的环境(风、月)所迫,而是为情所困,为情所苦。

正如佛家将六道众生称为“有情”,人之受七情六欲所带来的痛苦和感伤所困,是与生俱来的,环境、际遇并不是造成痛苦的本因,祇不过是将这种痛苦引发出来而已!

情加诸于人身上所产生的这种人性本质的矛盾和痛苦,也是儒、释、道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儒家采用制礼作乐来调节情感;道家注重清心寡欲、返本归真之道,劝人远离欲望,一切无求而自得;佛家则强调六根清净,四大皆空,需断贪嗔痴三毒,始能证得涅盘、永离苦海。

然而由凡入圣,需要有斩断情丝的慧根与悟性,欧阳脩似乎并不期望能立断这种由人性本质所引发的痛苦。在感慨地道出人性痴于情的本然后,欧阳脩转而提醒那祇需弹奏一曲就够教人愁肠百结的离歌,千万别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弹唱!对于这种本质上的痛苦,他说唯有看尽洛阳城的花,才容易对春风从容的话别,意指唯有尝遍人间的喜乐与悲苦,才有可能让自性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但想要看尽洛阳城的花又谈何容易?即使能历经人间所有的喜乐与悲苦,也未必真悟懂了人生!人之对于情往往有着“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般地执著,乐于做情茧以自缚,即使偶尔喜欢怨怨风月,也还是在情中感慨一番罢了!欧阳脩如此,当今世间人亦如是。

凡事总是相对,正如害怕寂寞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独处的乐趣;若执著于人中所能满足的一切,也将永远无法远离其所招致的痛苦与忧伤。问世间情是何物?此中之道值得你我深思与领悟。

 

【名句中的人生】悲欢离合总无情
 
 
作者:张羽良


 
--------------------------------------------------------------------------------
 
 
蒋捷的虞美人

 
一直很喜欢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喜欢他听雨就能听出人生的味道,更有感于悲欢离合无所依凭的人生底蕴。
蒋捷是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隐居太湖竹山,他深怀亡国之痛,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荐举他做官,他不肯入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许。怀丧国之愁,他写的词大多情调凄清。

像这首《虞美人》,鬓发都已斑白的蒋捷,独自在僧庐下听雨,回忆起自己一生中三个阶段不同的年纪,有着三种不同的听雨心境。年少时,在红烛辉映、充满欢笑的歌楼上,听着淅沥淅沥的快乐雨声;到了中年,为生活奔走在异乡的船上,举目所见低矮的云层压着辽阔的江水,除了寂寥的雨点打在船篷的声音,间或夹杂着离群的孤雁划破西风的凄凉叫声;而今宁静的僧庐下,雨声潇潇淅淅,历经异族统治,他领悟到人世间的悲伤与欢笑、离别与相聚,都只不过是一场无情的变化。

悲欢离合总无情

年轻时初见蒋捷写的《虞美人》,只觉词意优美,而今人到中年,更能感受词中的况味。人生的历程与心境转折,每个阶段都不同。年少时,身体正迈向强健,父母的关爱围绕身边,除了读书之外,没有任何让人忧烦之事,除非你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年时,为事业奔忙、为家庭子女操心,甫能体会父母当年养育的艰辛与事业上的奋斗的,然而父母已垂垂老矣;及至年老,幸福点的还能有老本、老伴与老友相陪,此外还要加上身体健康,至于子女孝不孝顺不用多想,能独立自主不让你忧心就足矣。

佛家形容人生是苦海,不管你承不承认。但仔细想想人生路上真是没有3天好光景!最无忧的该属学生了,也有一堆沉重的课业压力!长大了就好吗?或许恋爱阶段的甜甜蜜蜜很幸福,但若祇是单恋之情或遇上琵琶别抱之事,则可让你痛苦万分,即使牵手步入礼堂,现实生活中步步升高的离婚率,或事业不顺遂沦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境地,也在在令人触目惊心!而真正屈指可数的幸福美满婚姻,也都要靠双方懂得互相容忍、互相体谅,EQ够高才行,就算能达到此等境界,天下还是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有痛失所爱的一天。

升华为出世的智慧

所以,悲欢离合总无情就是人生的真实相,正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般,万般都是命或缘,半点不由人。但体悟这层道理,并不是劝人对人生要悲观或放弃任何努力,而是要转换一种心境、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观念,从入世的执著升华为出世的智慧。

人总认为一生中该有这样的成就,该有那样的获得才是幸福,这是入世的执著。为了满足这样的执著,人便会开始不择手段或任自己的道德感在世俗大染缸中浮沉,纵使能得到人间许多有形物质的享受,却不知其所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失去更多不属人间的珍贵无形物质。

佛家讲福报,没有前世的积德行善,你绝对换不到今生的荣华富贵。若今生贪恋荣华富贵而尽做损德失德之事,那么来世若还能为人,也必贫穷鄙贱、命运多艰。纵使拿德去换人世中的福报,仍难脱离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人间定律,苦中作乐而已,故佛陀劝人把握难得的人身,及时修行好出离世间苦海。

唯有回到不生不灭、无牵无挂、永享天乐的佛国世界,才是人来世上吃那不如意事占十之八九之苦的真正目的,多吃苦早还累世业债正是天理对人生的安排。谁迷于人中之名利情,继续造做恶业,谁就难有出离苦海轮回的一天。

人间的雨百味杂陈,您又如何谛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