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蝶下载:填海造地,暴利驱动下不能承受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09:05
围海造地是沿海地区为缓解用地紧张而采取的一项开发举措,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靠填海来解决土地矛盾。在我国沿海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用地更为紧张,向海洋要地就成了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然而,在用地需求猛增、土地价格猛涨的利益驱使下,个别地方过度开发,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但却对海洋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围海造地早已变了味。专家警示,过度填海造地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报复性恶果“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填海造地应谨慎科学为之。
广东填海建房 白热扩张    广东不少沿海城市正谋划推进填海造城项目。其中,东莞拟在长安镇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9万亩,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于开发建设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记者近日来到海南岛,一出海口和三亚机场,一个个推销“海景楼盘”的广告扑面而来。当地有关人士透露,海南岛长达300多公里的东海岸,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占,几十个“海景楼盘”正火热开发中。不少楼盘通过填海不断扩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还是“海景房”。房”。[详细]
三亚凤凰岛要做“中国的迪拜” 位于中国最南端城市——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度假区“阳光海岸”的核心,是在大海礁盘中吹填出的人工岛,这里凭借“四面临海”的优势正在发展高档住宅和产权式酒店项目。2010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政策颁布后,海口西海岸七星级千禧酒店、海口湾灯塔酒店等一批填海项目也在争议中相继上马。“这些人工填海项目能否确保安全,会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我们也不知道。”海口市民杨静忧心忡忡。[详细]
珠海靠填海补充土地供应: “珠海沿海地区全都集中在市区,但是市区本身的土地出让就很少,基本上没有,只能在填海区补充土地供应,因而不断追高房价。在市区,必须通过填海建房才能推高房价。”珠海大家房地产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监陈灿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道。珠海海景房供应量不多,虽然在填海,但是出让的面积并不多,“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珠国土储2011-15地块起始价是6000元/平方米,是目前珠海沿海地价最高的地块,以后填出来,价格肯定会更高,门槛就会提升”。不难看出,海景房的高房价,正是开发商涌入填海区的根本动力。[详细]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多次出现大规模赤潮,不仅对近海生物链构成威胁,导致物种减少,而且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带来巨大危害。造陆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增加,增大了赤潮的概率。围海还直接改变了鱼群栖息地的地形地貌,破坏了鱼类的洄游栖息地,如舟山群岛海域开发的普陀东港开发区工程、钓浪围垦工程,北海的填海建港等,都是导致这些海域近年来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海造陆使得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加快了港口的深水长航道淤积速度。如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广东汕头湾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纳潮量由1956年的2.96亿立方米锐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资修建外导流堤,但见效不大,万吨轮进出受航道水深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有关专家担心,随着渤海湾曹妃甸、天津港等地区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渤海湾潮流动力不断减弱会对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产生不利影响。

围海造地使岸线缩短、湾体缩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泻;围海同时又使部分天然泄洪出口受阻,使更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造成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地不少楼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地下室进水、楼房开裂,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详细]
土地资源吃紧,向海洋要GDP 土地资源不断吃紧,向海洋要地已成了近年来珠三角土地扩张的必经路径。据统计,广东土地面积仅为17.8万平方公里,该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053公顷的警戒线。但广东省海域面积有41.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368.1公里,滩涂2042.2平方公里。目前,该省已批准的重大用海项目使用面积约9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25.02平方公里。    谁让填海变味,过度开发盛行 据统计,由于“围海造地”和过度砍伐,中国天然红树林面积已由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5万公顷,70%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破坏。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其实,珠三角早在近代就因围海造田有过沉痛的教训。清朝中后期,人们为了短期得到耕地,采取“围海造地”做法对珠江三角州滩涂进行垦殖。然而,石坝筑在江河出海口,侵占了深水道,造成泥沙淤积,水道越来越窄。大雨时节,由于河流能量不能及时宣泄,酿成水患。而到今天,汕头港由于围海填海,港口越围越狭窄,纳潮量不够,造成内河严重污染,代价沉重。[详细]
在提及围填海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低地国家”荷兰。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填海,现在4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是从大海里夺取过来的。为了增加陆地,荷兰人建造堤坝,阻挡海水,并且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将低洼地带的水抽干,填海造田。
国土狭小、人口密集的日本,是世界上围填海造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近百平方公里的良田。二战结束后,日本大规模围填海情况愈演愈烈,新造陆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
韩国山多地少,围填海的历史也较悠久。最早的围填海活动可以追溯到高丽时代高宗43年(1256年)。当时,为增加军粮供给,在黄海沿岸仁川附近的江华岛建设了4个堤坝围海造地。
滨海小国或“袖珍”岛国,如新加坡、摩纳哥、马尔代夫等,也都向海洋索地,依靠围填海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详细]
在世界各国,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像芬兰、摩纳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都在向大海要土地。

为了开拓疆土,摩纳哥政府于2006年决定仿效阿联酋迪拜的棕榈岛,通过兴建人工半岛的办法填海造地,将国土向地中海内延伸。
“海上城市”的建造方法是先在海中建筑起支架,然后放上一套连结的“沉箱”,再在其上面装置整个社会所在浮台,填海造出0.16平方公里的土地。工程预计耗资100亿英镑(约合159亿美元),将建有超级游艇泊位,办公室、商店、工业建筑和价值54亿美元的高档公寓。工程完工后可容纳4000名居民。
享有“绿色亲王”美誉的摩纳哥国家元首阿尔贝二世说,这一工程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全球顶尖建筑设计公司将参与“新大陆”设计,工程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动工。届时,这座海上城市会变成一座名符其实的永不消失的海市蜃楼。[详细]  [摩纳哥向海要地5万平]

    荷兰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如今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陆”之称。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到了江户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过去一百年来,一共造就了1200万公顷的土地。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由于目前国际上对海洋经济观念上认识的不断成熟,一些海洋大国也在逐年减少围海造地的面积。进入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不再将海域直接围死形成新的陆地,而是尽量保留海域。
    自1861年脱离法国独立以来,摩纳哥便一直寻求各种方法扩大国土面积,截止2009年12月,20%的领土为填海造地。摩纳哥国家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计划开启一项“填海造地”工程,以解决国内人口膨胀造成的用地增加问题。该项“填海造地”工程将使摩纳哥丰维耶区向地中海延伸5万多平方米“陆地”,工程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动工。
    在东京、大阪等港口地区,由于海岸线都被垂直建筑取代,使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现在,日本的各种海洋环保研究机构已经不断在进行各种实验,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好方法,这些实验包括人造海滩、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等等。[详细]
一是积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日本,为了减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肆围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带来的后遗症,政府立法要求各种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与此同时,每年还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希望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荷兰政府则积极推行自然政策计划,把部分围海形成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旨在保护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地带,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新路。
二是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日益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省不再轻易批准各地要求围填海的报告,围填海规模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韩国,自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谨慎的围填海政策,进行围填海总量管理。政府多次对《公有水面围填法》进行修订,并要求制定和公布《公有水面围填基本计划》,经审批获得许可后方能填埋。
三是努力改进围填海方式。日本围填海已很少自岸线向外延伸、平推,而是通常建成人工岛。近些年,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再建造700个人工岛,以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荷兰,政府准备在北海建造一个耗资约140亿美元、形状像郁金香的人工岛,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而即将举行2014年冬奥会的俄罗斯索契市,在附近黑海也将建起一座仿俄罗斯版图形状的超豪华人工岛。
四是高效利用围填海新地。很多沿海国家坚持以高利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将围填海新造土地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工矿企业、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配置于海边的那些炼油、石化、钢铁、造船等资源消耗型企业,由于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往往成为工厂的一部分,中转运输费用明显减少,因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详细]
科学认识海洋、合理利用海洋、保护珍爱海洋,才能真正将“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填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大活动之一。它虽能在缓解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严重改变和干扰海域自然属性,如果缺乏合理规划、科学论证,过度实施的围填海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世界上一些沿海国家鼓励填海造地以扩大耕地和获取建设用地,这种做法甚至一度被视为扩大国土面积、发展经济之良策。在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海洋专家提出要谨慎实施此类行动。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啸,也为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海洋敲响了警钟。
填海造地作为一种彻底改变海域属性的活动,若论证不充分、管理不严格,定会带来诸多弊端:导致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破坏自然岸线,加剧海洋环境污染;改变原有的水文动力环境,破坏原有的泥沙冲淤动态平衡,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港口和航道的淤积等。总之,填海造地应当谨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