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新番: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二重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18:52

商品社会以前的土地和矿藏有作为初级使用价值的经济价值,但是因为二者的产品还不成其为商品,这些资源也没有抽象劳动意义上的价值可以凝聚。此时的土地和矿藏对于社会有经济价值,只是因为它们能够不计社会化的劳动消耗提供产品。 商品社会中土地和矿藏经济价值的两重性,是从中所得产品经济价值两重性的返朔(见下表)。
土地和矿藏的经济价值
自然资源经济价值
的两重性
使用价值
劳动时间价值
自然经济社会
未开发
资源
有潜在使用价值
无劳动时间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即潜在经济价值
已开发
资源
有使用价值
无劳动时间价值
使用价值即经济价值
商品社会
未开发
资源
有潜在使用价值
有潜在劳动时间价值
有潜在经济价值
已开发
资源
有使用价值
有劳动时间价值
使用价值与劳动时间价值融合为经济价值
矿藏开发者所得累积利润或净现值,是剩余矿产品按市场价格的评估而不是矿藏经济价值本身。这就像社会实物产品和服务总和的经济价值能折射为GDP而不等于GDP一样,何况目前矿产品价格及其提供的利润会随着国际垄断集团的操控大起大落。所以矿业的GDP份额只是矿产品经济价值在市场天幕上的“剪影”,对其含义要恰如其分地解读。放开手脚按照利润累积的净现值求品位指标和露天矿境界的做法是肤浅的操作。
目前在勘查界内颇为流行的不区别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矿藏潜在价值”说[1],是西方经济学唯钱是论的观念,意谓如果把含矿物质完全变为成品的现价,是使用价值折射为钱币的形象,而把开发周期、开发程度、开发费用、需求弹性和价格变化一概置之度外,与本章前面所述“矿藏潜在的经济价值”有本质上的区别。矿藏潜在价值论曾经受到过业内称之为“啥也不是”的非难,但还是挥之不去,只是因为这种观念在西方流行。当前诸多矿藏潜力评价课题是否涉及到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两重性,是学术界需要留意之处。
对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可以预估未计成本的产值,对矿藏勘查业则不能,因为前者按年生产能力和社会需求计都是有限的额度,而后者如无时间概念就是无限的有用物质含量与价格系数的乘积,而价格参数和货币币值都变化无常,致使这种“潜在价值”会被揉作得面目全非。所以称北川金矿的潜在价值有500多亿元如果按金价反算为相应的黄金数量就是同义反复,还是说那里有300多吨黄金,但该矿藏经济价值何许的问题则原封未动。
矿化地质体天然秉赋的丰度只是自然丰度,它必须受到社会条件的激发才能上升为经济丰度。原始的矿化地质体把人的劳动物化为社会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经过开发的矿藏的价值,第二是从中所得矿产品的价值。如果把不论是否经过开发的矿藏“没有经济价值”的说法笼统地加载给传统政治经济学,并且说“矿藏有价值”是一种“创见”,其关键是漠视社会化劳动的决定性。马克思在明示先天的地上地下资源没有价值以后,这样地说到过土地投资的作用:“资本能够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些是比较短期的,如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比较长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设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设经营建筑物等等。”他还说:“一块已耕土地和一块具有同样自然性质的未耕土地相比,有较大的价值。”[2]就是说劳动能够也唯有劳动才能把价值赋予自然资源。不言而喻,先天没有价值的矿化地质体有了开发者的劳动投入就具有劳动价值。
认为原始的自然资源有本身的社会价值是第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商品社会中经过开发的自然资源说成没有社会价值是另一种误解。不幸的是,竟然有人把二者都反过来说成是创见并交叉地妄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于矿产品的经济价值马克思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3]就是说,金刚石价值昂贵是因为寻找它需要很多“劳动”。这就是对“矿产品有并非来自劳动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的批驳。
吴鉴、陶树人和朱学义等作者认为:人们能通过勘查把自在之物的矿化地质体改造成为我之物的探明矿量,所以后者的价值就是勘查工作者的“劳动的投入量”[4]。问题在于勘查者的劳动虽然是构成其价值的要素,但它即使加上采选作业也只是个别劳动,不足以构成社会必要劳动。
曾经长期误导人们舍近求远的取向,是分割矿藏的经济价值与从中所得产品的经济价值。只要突破了这个障碍,问题就变得十分平易:在商品社会中,土地和矿藏的经济价值是其开发效果最优时从中所得产品与所需社会必要劳动对立统一体的原型。换句话说,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最优开发效果中。
中等和优等资源矿区的勘查和开采者投入较少的代价就能得到较高的效益,显得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这不单纯是天然秉赋的结果,而是市场条件下中等和优等矿藏排他性经营所导致的结果,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之上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我们绝对不可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后退一步。马克思在谈到自然资源利用中经营者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时说过:“一个最可笑的现象是,凡是反对李嘉图,反对由劳动决定价值的人,在谈到由土地差别产生的级差地租时,认为在这里决定价值的是自然,而不是劳动”[5][6]。
由此可见,矿藏的经济评价就是对通过劳动开发矿藏所得经济效益的预期评价,不是对所谓矿藏本身的价值评估,因为不存在脱离开发过程的矿藏经济价值。
人类所需最初始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只能取自地上地下。从矿藏评价到择优开发方案都关注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是本书不同于国内外大多数同类出版物之处。这一观点将溶化在之后的工程经济章节中,多数计算公式和插图的纵轴都突出实物产出而不是利润。这个产出量对应着横轴上相当于劳动价值要素的资金投入,使二者的对比关系当即一目了然,但也不忽略开发者的盈亏。
以劳动价值为核心才能弄清矿产品价格的定位和浮动的机制,这就像以太阳为核心才能解释诸多行星的运行规律。如果谁一听到“价值”就只想到“值多少钱”,必然会在市场价格的动荡中迷失方向。
虽然一个劳动日的价值有其瞬间的货币当量,但是因为货币的币值在不断变化,相对稳定的劳动价值不可能也无须每时每刻都靠它派生和更加浮动的价格度量。全球经济危机使任何硬通货的购买力都变得飘忽不定,也使单纯按币值估量劳动价值这一把尺子不再管用。可见价值难以靠货币计量不是劳动价值论本身的问题。不妨把邻里间的“换工”看作不经货币中介的劳动市场。只是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有时需要由商品市场来判别而难以直观就摒弃劳动价值论是悖理的。
三十多年前中国农村采用的工分制尽管不甚精确,但在当时是十亿农民计量个别劳动的尺度,有空前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一个工分值多少钱要到年底才揭晓,因为集体的多种农产品销售收入是按年度结算的。个别生产队的总产值既然取决于当年农产品的累计销售值,也就把“社会必要劳动”折算为其价格当量。在这当中,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毕竟是最元素的计量单位。
长期稳定的矿产品核算价格可称为目标市场价格。期货价格是其中时间可长可短的形态,分别用于评估开发项目、开拓中段、采准和备采块段的开发效益。开发周期长达数十年的矿藏评价应当建立在分阶段预期价格的基础上。把市场现价套用到开发周期甚长的项目评价上是不可取的。
[1] 王翔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计算方法探讨。中国矿业,2010年第1期,第21-24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章,导论。
[3]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4] 朱学义:论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年第2期,第22-28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5页。
[6] 各引文中的“地租”指资源所有者从资源开发者手中收取的超额利润转化的权益金,后者在私有制下取“地租”的形态。---本书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