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港保时捷4s店 电话:太空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5:34

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发布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M31紫外线照片。M31又称仙女座星系,是一个螺旋星系,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位于仙女座的方向上,是人类肉眼可见(3.5等星)最远的深空天体。本图由300多张照片组合而成。

解说:十六世纪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德 麦哲伦和他的全体船员们第一次环游世界时有大把的时间观察地球的南天空。结果,南半球观测者们常见的两团毛绒绒的云雾状天体以麦哲伦星云著称。现在已知它们是围绕我们这个更巨大的螺旋状银河系公转的星系。在这张非常深邃,多彩的合成图片中可以看到位于距我们十八万光年的箭鱼座的大麦哲伦星云(LMC);中央蓝色短棒散发出的星光与电离氢原子气体红色的光晕交相辉映。一万五千光年跨度的它是围绕银河公转的最魁伟星系;也是现今最接近的超新星Sn1987A的家乡。左上角最突出的部分是箭鱼座30星团,也被称为壮丽的蜘蛛星云。这块由巨星组成的区域横跨约一千光年。
黑洞

这是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概念图,描绘了太空总署于2002年意外发现的一个黑洞,它距离我们大约32600光年。

这幅概念图描绘的是,在一个遥远星系中,一颗特大质量的黑洞正在吞噬一颗恒星的场面。太空总署的“星系演化探测器”为这场疯狂的盛宴专设了一个“台前”座位,利用其紫外光电子眼研究这段过程的始末。在这幅图中,首先恒星被撕裂,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被这头宇宙怪兽逐渐吞噬。首先,画面左侧是一颗冒险过于接近黑洞的类太阳恒星,此时黑洞的引力压倒了恒星的自身引力。接下来,恒星被慢慢拉伸(画面中间的黄色部分),最终被撕扯为碎片,回旋着进入黑洞(画面右侧的云环)。

这幅图描绘了位于星系中心的一颗超大质量黑洞。太空总署的星系演变探测者发现了黑洞存在的证据:一旦其达到一个临界规模,椭圆形星系中的新星形成便会被扼杀。据推测,黑洞应该是通过加热并炸飞点燃恒星形成所需的气体来做到这一点的。图中的蓝色部分表示从密度极高的黑洞中喷涌而出的辐射能。而图中环绕黑洞的灰色部分,被称为环体,它们由气体和星尘组成。

这幅图描绘的是,在夜空中观察位于NGC4261星系中心的一位居民,它藏匿于宽约800光年的星尘圆环中,是一颗质量为太阳质量12亿倍的黑洞。这是一幅想象中的图画,观察点位于星尘环中的一颗想象中的星球,它的一侧正好朝向黑洞。黑洞中超级高温气体燃烧发出的白热光芒在星尘干涉下,会转变为红色。黑洞周围炽热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喷涌出不可见的无线电喷射流,就像一束“灯塔上的灯光”,辐射到黑洞上下垂直方向的外围尘埃盘(dust disk)上。

对于GRB050709,最可能的解释认为,它是两颗中子星,或者一颗中子星和一个黑洞碰撞的结果。这种级别的碰撞足以形成一颗黑洞(或是一颗更大的黑洞),并造成一次高能粒子的爆发。这种爆发会形成强烈的伽马射线脉冲,以及可观测的无线电、光波和x射线。

一副描绘M33 X-7的艺术概念图,这是位于M33星系的一个双星系统,黑洞正在一颗巨大恒星的轨道上运行。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蓝色伴星上的物质正在被拉入黑洞。在恒星吹来的风作用下,由这些物质形成的盘(橙色)进入环绕黑洞的轨道。风遭到黑洞的干扰之后,形成了盘外沿的紊流和涟漪。

GRO J1655-40是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二颗所谓“微型类星体”。微型类星体是一种质量接近黑洞的恒星。它们的表现可以极端活跃星系(称为类星体)中心的大型黑洞作为参照。它们的质量从3.5倍到15倍太阳质量。天文学家们可以使用哈勃数据来描绘这种黑洞系统。图中这颗伴星显然从创造黑洞的超新星爆发中幸存下来。

这幅图描绘的是,当一颗恒星太接近一颗超级巨型黑洞时可能发生的灾难。一颗过于接近已经熄灭的恒星的恒星,会进入一颗超级巨型黑洞的轨道。黑洞产生的巨大引力会撕扯这颗恒星,直到将其撕裂。由于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势能越来越大,因此仅有百分之几的恒星质量会被黑洞吸收,余下的则被抛洒进周围星系。

这幅射电星系3C321的合成图显示,来自较大星系(左下)中心黑洞的喷射撞击了其伴星星系的边缘(右上),这种相互作用是第一次被发现。图像中的x射线数据来自钱德拉(紫色部分),光波和紫外光数据来自哈勃(红色和橙色),射电辐射则来自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ery large array)和梅林(蓝色)。

这是一颗正在成长的黑洞,称之为类星体,它位于一个遥远星系的中心。利用太空总署的斯皮策和钱德拉空间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在宇宙深处发现了大量隐匿于星尘中的类星体。图中这颗橙色的类星体位于一个巨大、且不规则形状的星系中心。它由多尘的环状气体云和不断进入中心巨型黑洞的尘埃组成。当黑洞吞噬物质时,气体和尘埃会被加热,并喷发出x射线,在图中以白色表示
月震的频度超出想象

致谢:尼尔·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宇航员,美国宇航局历史照片档案,美国宇航局
介绍:为什么月球上经常发生月震?最近对由阿波罗登月工程安置在月球上的月震仪数据再次分析,发现在月球表层30千米以内发生的月震次数超乎人们想象。确切地说,从1972年到1977年之间记录的数据探测出28次月震。这些月震强度不仅足以震动日常家居,而且使月球上的硬岩层持续震动长达数分钟,远比地震时地球软岩石层震动时间长。诱发月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一种看法认为是由月坑中的滑坡引起。无论诱发原因是什么,将来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必须要经得起频繁月震的考验。
照片摄于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巴滋·奥尔德林站在刚刚安置的月震探测仪附近,面向登月舱方向

双星相冲
图片解释:九月下旬,由地球向星空望去,可见木星与天王星两颗行星冲日的天象。这时候,这两颗行星与地球的距离最近,分别只有33光分和2.65光时,都是非常好的观测对象。这幅精心计划的连续多次曝光图片摄于9月27日。在这幅照片中,两颗气态巨行星的天体位置颇为特殊地呈现为一条直线,周围伴随着它们较为明亮的卫星。在图片的左上角淡淡发绿的是遥远的天王星的轨道面。在这颗倾斜的行星的5颗较大的卫星中有2颗可在天王星轨道偏左上方的位置上看到,他们都是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希尔爵士发现的,之后都以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的人物名字命名:Oberon是最左边那颗,Titania则略近一些。图片右侧则是巨大的气态行星木星。它的全部4颗伽利略卫星环绕其周围与之排成一线。木星轨道左侧最远的是木卫四,然后是木卫二和木卫一,独自在右侧的是木卫三。

这些奇怪的丝状物是什么?背景星系。重力能使光线弯折,使巨大的星系团象望远镜一样,扭曲背景星系的图像,使之变得细长。这张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中,几乎所有的明亮物体均是阿贝尔2218星系团的成员。星系团如此紧凑、质量如此巨大,以致其重力扭曲和聚焦了它后面星系发出的光。结果是这些背景星系的多重影像被扭曲成长而暗的弧——透镜效应的例子,类似于透过酒瓶底的玻璃看远处的街灯。星系团阿贝尔2218自身约在30亿光年远,在北天星座天龙座。这巨大质量星系团望远镜的强力使天文学家探测到了一个红移5.58的遥远星系。

这个不寻常的红色矩形星云是怎么形成的?星云的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双星系统,星云的能量确定来源于此,但还不能解释星云的颜色。红色矩形星云的异常形状似乎缘于厚尘埃环面撮紧了原本是球状的流出物质,使之变成顶端接触的锥状。因为我们是从环面的侧边看过去,锥形的边界棱看上去成X形。象阶梯横档一样的独特形状显示物质外流开始和发生的间歇性。星云的异常颜色很难解释,但目前猜测认为星云的一部分由很可能由搭建有机物的碳氢化合物分子供给。红色矩形星云2300光年远,在麒麟座(独角兽座)。上面照片最近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显示了星云空前的细节。在几百万年内,其中央恒星中的一个将进一步耗尽核燃料,红色矩形星云可能发展成为行星状星云。

整个本星系群中已知最大最猛烈的恒星形成区,在我们近邻星系大麦哲伦星系中。假如狼蛛星云在猎户座星云——一个本地(银河系内)恒星形成区——的位置上,它将占据半个天空。也被称为剑鱼座30,红色和粉色气体标示一个大质量发射星云,尽管这儿也存在着超新星遗迹和暗星云。画面中央偏左明亮的恒星结被称为R136,包含了许多已知质量最大、最热、最明亮的恒星。上面图像由欧南台的大视场成像器拍摄,是这个巨大恒星形成区最详细的图像之一。哈勃最近拍的这个星云的局部图像表明一颗质量十分巨大的恒星正逃离这个区域。

常常是暗淡和难以找到的水母星云,被拍进这张迷人的假彩色望远镜照片。以两颗恒星,双子μ、双子η为两边,在这对天上的双胞胎的脚那儿,水母星云是那个亮一些的弧状突脊,与从画面中间向右悬下来的触须连接的发射星云。这个宇宙级水母被看作是泡泡状的超新星遗迹IC 443的一部分。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爆发时向外扩张的碎片云。爆炸的闪光第一次到达行星地球是3万年前。就象它的近亲,在天空水域同样是超新星遗迹的蟹状星云,IC 443包含一颗中子星——恒星核坍缩的残余。发射星云沙普利斯249弥漫在图像的左上部。水母星云约5000光年远。在那个距离,这张图约宽300光年。窄频合成配色方案用了流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氧、氢和硫的发射分别用蓝色、绿色和红色绘制。(疑问:不是一般用红色代表氢发射的吗?)

这幅斯皮策太空望远镜“GLIMPSE360”勘察任务所拍摄的图像中,两颗非常明亮的恒星照亮了一片绿色的薄雾。这层薄雾是由被称为多环芳烃(PAHs)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多环芳烃在地球上也能找到,汽车排气管冒出的黑烟和炭火烧烤架上就含有很多这种物质。在太空中,多环芳烃黑暗的云团中形成,这些云团将会变为恒星。这些分子给天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方式去设想气体云团的边界,并可以仔细研究它们结构的大量细节。它们实际上并不是绿色的,绿色只是这些图像中对它们发出的红外线的色彩编码,以方便科学家观察。
这幅图像的数据来自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两微米巡天计划”。其中斯皮策数据是在2009年5月它的冷却剂耗尽后而开始的“温暖”任务中取得的。

这幅图像中的触角星系距地球六千两百万光年。合成这幅图像的数据来自NASA的伟大观察望远镜们-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蓝色图像),哈勃太空望远镜(金色和棕色图像),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红色图像)。触角星系因其长长的触角状旋臂而得名,用广角视野观察下这个“触角”很明显。这一特征是大碰撞后产生的潮汐力导致的。
大碰撞,开始于1亿年前并且至今仍在继续。这次碰撞在星系的尘埃和气体云中触发了数百万颗恒星的诞生。这些年轻恒星中的质量最大者已经在不到百万年的时间里加速演变,发展成为了超新星。

猎户座星云是个常有“惊奇事件”发生的地方。在这里,群星诞生。这些炙热、年轻的恒星构成了这幅NASA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所摄宇宙图像中的风景。年轻的恒星看上去忽明忽暗,这是由于恒星表面冷点、热点的转换所造成的亮度水平的改变。另外恒星周围环绕的布满团块的行星类物质也能阻挡恒星的光芒。斯皮策锁定这些年轻的恒星,记录下它们变化的方式的数据。它们当中最热的恒星位于猎户四角恒星簇的区域。
这幅图片是在2009年5月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冷却剂消耗完之后拍摄的,这标志着它的“温暖”任务开始了。

这是一个星系还是两个?当天文学家阿特.霍格偶然发现这个银河系外的非同一般的物体时,他首先问出来这个问题。位于外侧的是一个圆环,主要由明亮的蓝色恒星组成,中心位置则是一个由颜色更红的恒星组成的球体,这些恒星的年龄像是更为古老。而在两者之间的间隙看上去几乎完全是一片黑暗。我们还不知道霍格发现的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往有相似的星系被鉴定出来,并都被归类为环形星系的一种类型。对于这个星系起源有几种假设,其中包括数十亿年前的一次星系撞击以及重力对中间消失地带的影响。
这幅图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2001年7月拍摄的,它揭示了霍格星系的一些难以被解释的细节,另一方面则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霍格星系横越100,00光年,距天蛇星座6亿光年。请注意在黑暗间隙大约1点钟指针方向的位置有另一个环形星系,它可能位于离我们更远的位置上。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长时间曝光图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丽的螺旋星系的正面,它位于后发座星系团的深处,距后发座北端3.2亿光年。这个星系被称为NGC941,在它的中心附近有大量的气体、尘埃带。我们可以看到充满活力的新生星团轮廓和虹彩粉红的氢气云,这些都预示着正在发生恒星形成过程。哈勃还拍摄到了NGC91的外侧旋臂以及数千个不同规模的其他星系。哈勃的高分辨率照相机进行了长时间曝光来拍摄这幅图像,使我们有可能观察到那些比较黯淡的细节。
这是一幅自然色彩的哈勃图像,合成它的数据来自于宽视野行星照相机和Surveys的高级照相机分别在2006年,2007年和2009年所取得的数据。每次拍摄的曝光时间需要28小时。

位于狮子座的巨大的行星GJ436b正在丢失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沼气。
天文学家正通过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研究这个海王星大小的行星,他们吃惊的发现GJ436b几乎没有甲烷-甲烷是我们太阳系行星的普遍成分。这幅由艺术家描绘的想象图展示了这个没有甲烷的世界被它的太阳部分遮盖的情景。
行星雾围的模式提示任何普遍混合着氢、碳和氧,温度在1000开氏温标(1340华氏度)以上的行星都应该存在着大量的甲烷和少量的一氧化碳。但是对于温度为800开氏温度(980华氏度)的GJ436b,却不是这样的。这个发现证实了行星的差异性并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

这幅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图片展现了位于小麦哲伦星云的星团和NGC346星云的一片跨越200光年的恒星形成区域。小麦哲伦星云(Small Magellanic Cloud ,SMC)是一个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它是南半球夜空中的一个奇观,距犀鸟座仅有210,000光年。天文学家探索NGC346星云,识别出一个在黑暗中排列的恒星胚胎群,就是这幅图的右侧可见的交叉的星尘线。由于这些恒星诞生地的星云正在塌陷,这些新生恒星的光线被星尘干涉而变红。作为一个小而不规则的星系,小麦哲伦星系呈现出早期宇宙星系的普遍类型。而这些小星系被认为是组成今日大星系的原料。在小麦哲伦星系中,像NGC346这样的恒星摇篮也被认为与早期宇宙的那些恒星诞生地相似。
这幅图像如同很多其他哈勃图像,具有奇异的阶梯状外形。这些图像来自被称为宽视野行星照相机2(WFPC2),它已经在2009年被从哈勃望远镜上拆除了。WFPC2的独特设计造成了哈勃望远镜的那些古怪外形的图像。

就如同画布上的笔触,浓重的色带流过泻湖星云,而这张画布几乎有3光年宽。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先进探测照相机记录下了星云中电离气体辐射所造成的彩色地图。泻湖星云也被称为M8,它是人马座中的恒星形成区域。哈勃的这张异常清晰的特写照片揭示了由新生恒星发出的高能光线和风所塑造的星云起伏的外形。当然,泻湖星云也是地球上天文爱好者流行的观察目标。

2010年10月5日,星期二,联盟TMA-01M 太空飞船被火车载运到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发射台。TMA-01M是一艘新型改进的联盟飞船,其特点是升级的航空电子设备和座舱数字显示器。此次发射飞船中的乘员是探索25任务的3名成员- 联盟号指挥官Alexander Kaleri,NASA航空工程师Scott Kelly和俄国的航空工程师Oleg Skripochka。发射预订于美国东部时间星期四的7点10分。

科学家还在寻找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奇怪的螺旋体。他们也还不知道为什么它会发光。发出的光可能是邻居恒星光线折射造成的。至于螺旋本身,最近的推测是这是双子星系统中的一个恒星进入行星星云阶段的结果,此时它的外层大气会被喷出。通过计算螺旋气体的膨胀率可知每800年螺旋中必将会出现新的一层。这个时间和这对双子星相互环绕运行的时间非常接近。上图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近红外光图像。

在太空的寒冷真空之中,来自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如同光剑一般切开了冰冷的分子云,创造出奇异梦幻的雕塑。这幅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显示老位于船底座星云的冰冻成柱状的氢和尘埃。猛烈的恒星风和强有力的大质量恒星辐射塑造着星云的环境。
这幅船底座星云尘埃柱的图像的合成数据来自2005的氢光观察(由氢原子发出的光线)以及2010年的氧光观察(氧原子发出的光线),这两次的观察都是由哈勃高级勘测照相机进行的。辽阔的船底座星云被估计距南船底星座7500光年。

一架大型客机掠过皓月的情景并非一直都有,可以说几乎没有。如果你在客机频繁路过的地方,使用带有月亮追踪器的相机耐心等上几天,也许能够捕捉到这么好的画面。而且,如果你的运气好,好吧,是极其好。上图今年九月摄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曝光时间为250分之一秒。按照那位摄影师的话来说,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

太阳与月亮
2010年10月7日,当一轮新月从太空飞船(与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之间直接经过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观测到了圆月的运转。据太阳动力学观测台当时的监测显示,在太阳强烈的紫外线的波长影响下,漆黑的月亮遮挡了部分强光,从而出现了日偏食。

银河核心深处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的伽马射线
宇宙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在银河核心深处发现与暗物质粒子有关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地的这种神秘物质相撞在一起产生伽马射线的次数,比天空中的其他临近区域更频繁。
最近几年,科学杂志上不断出现类似研究,不过要证实信息来源一直非常困难。然而费米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最新研究的第一论文作者丹·霍普表示,10月13日出现在arXiv.org网站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与此不同。他说:“除了暗物质以外,我们考虑每一个天文学来源,然而我们了解的知识无法解释这些观测资料。也没有与之密切相关的解释。”这一断言还没得到其他科学家的严格审查,不过看过这篇论文的人表示,他们还需要对该成果进行更多讨论。
费米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雷格·霍甘并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项通过一个简单粒子模型,把少量与暗物质的证据有关的线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虽然它还没有充足证据,但它令人兴奋,值得我们去追根究底。”暗物质从137亿年前开始在庞大的能量膨胀——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能量冷却后形成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目前它们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别是4%、23%和73%。
跟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具有引力,几十亿颗恒星正是在它们的帮助下聚集到星系里。但是这种物质很难与普通物质发生互动,人们看不到它。微中子是唯一一种曾在实验室里发现的暗物质粒子,但是它们几乎是零质量,而且在暗物质的宇宙能量部分里仅占很小比例。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剩下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构成,这种粒子的能量大约比质子多10到1000倍。如果两个暗物质粒子撞在一起,它们就会彼此摧毁对方,产生伽马射线。
霍普和他的科研组通过对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两年多时间里传回地球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种高能死亡信号。费米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的伽马射线望远镜,主要用来扫描银河的高能活跃区。他们发现,发出信号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质粒子,比质子大约重8到9倍。霍普说:“它比我们大部分人猜测的结果可能更轻一些。迄今为止我们很擅长这方面。不过人们猜测的暗物质粒子的重量范围不会一成不变。”
该科研组在银河核心处一个直径100光年的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里发现这些信号。霍普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会关注这个区域,是因为它是暗物质最喜欢的聚集地,银河这个区域的暗物质密度,是银河边缘的10万倍。简而言之,银河核心就是一个暗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经常相撞的地方。
然而,其他科学家希望看到卡尔·萨根的名言“不同凡响的发现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能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他们希望看到从自然界和实验室两方面获得的证据。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迈克尔·特纳没参与这项研究,他说:“没人提供像萨根提到的那种证据。接受这一观点最困难的部分是,你必须拒绝接受天体物理学解释。大自然非常非常聪明,这可能是我们至今从没思考过的事情。”
特纳表示,好消息是几项有希望的暗物质探测试验目前正在进行。相干锗中微子技术(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测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该探测器近几年可能已经发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的迹象。特纳说:“这十年是暗物质的十年。这个问题即将解决。现在所有这些探测器都在观测正确方位。”霍普同意两人的观点,不过他表示,与他交谈过的天体物理学家,没人能解释清楚这一现象。他认为,在他的发现得到支持或痛批前,也许只要数周时间就能在实验室里验证暗物质是否存在。他说:“我从没像现在一样为自己是一名宇宙学家而感到激动不已。”

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公布了银河系深处拱门星团的最新艺术效果图。改图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面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描绘而成。拱门星团存在于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包含有大约3万个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而且该恒星团的密度在银河系所有已知同类天体构造中是最大的。据测算,Arches的直径约为三光年,其内部天体密度超过太阳系约一百万倍。

风车星系
这张图片是用最近从哈勃太空望远镜上摘掉的一台照相机拍到的照片和接替它的照相机拍到的照片制成的合成图,该图在19日公布,显示的是螺旋星系NGC 3982。这些照片是在2000年3月到2009年8月间拍到的,它们的合成图很好地展现了这个正在形成恒星的星系的内部细节,该星系距离地球大约6800万光年。NGC 3982的尘埃臂上布满年轻恒星团(蓝色)和炙热的氢气云团(粉色),这些地方是新恒星的诞生地。

迷你卫星
这颗直径3英里(4公里)的小卫星土卫三十三(Pallene)悬挂在巨大的土星前面,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在10月16日拍到的。这是“卡西尼”号在土星的卫星周围进行“周末之旅”时拍到的众多照片中的一张。在62小时内,这艘飞船总共从9颗土星的卫星旁边飞过,在这期间不断抓拍高清图片。

巨型星云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到的这张最新照片显示的是行星状星云NGC 6210就像深海水母一样在黑暗中现身,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奇特结构。该星云位于距离地球大约6500光年的武仙座里。行星状星云其实跟行星没有一点关系。这种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云团,其实是静静死去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的遗留物。
这些中等大小的恒星在死亡时会摆脱掉它们的最外层,留下密度很大的核心,即所谓的白矮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星云经常围绕在这种星体周围。据美国宇航局说,10月18日公布的NGC 6210星云的这张最新照片,以空前的清晰度显示了该星云的内部区域和它中心的白矮星。
去年科学家用一枚用过的火箭轰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陨石坑,意外发现一些宝贵元素,其中包括银。不过含量很低,还不值得开辟月球银矿。除此以外,这次太空探索还在该陨石坑底部发现大量水。月球土壤中水大约占5.6%,完全够未来载人任务使用。

月球土壤的成分异常丰富,不过前去开采银的代价太高。

碎片(突出的嵌入物)是“半人马座”火箭撞上“凯布斯”陨石坑后产生的喷射物,分析结果显示,月球土壤中大约6%是银。

撞击月球图示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安东尼·科拉普瑞特表示,这是“很多很多水”。“它以水冰粒子的形式存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水冰是一种很好处理的资源。不用加太高温,只要把它拿到室温环境下,就能把它与杂质分开。如果有1公吨月球土壤,按含水大约5%计算,你就能从中提取出11到12加仑(41.64升到45.42升)水。”然而不好的消息是,他们发现月球土壤里的水银含量也很高,这可能会给探索家带来潜在风险。
“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 (LCROSS)任务涉及到有意用一枚用过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位于这颗天体南极的“凯布斯”陨石坑。然后用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仪器对撞击产生的羽状喷射物进行分析。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陨石坑,是因为它一直处于阴影处,温度低达零下238摄氏度。去年10月9日这枚火箭撞到“凯布斯”陨石坑的坑底,在它上面留下一个直径70英尺(20.34米)到100英尺(30.48米),深6英尺(1.83米)的坑。
据估计,有2吨物质随羽状喷射物升至超过0.5英里(804.67米)高空。这些尘埃和水汽被阳光照亮后,月球勘测轨道器上的仪器对它的特征进行了长达4分钟的检测。发表在22日的《科学》杂志上的该研究成果显示,这个陨石坑里的土壤成分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它不仅包含水,还包含很多化合物和元素,例如水银、钙、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氨、钠,以及少量银的迹象。
行星地质学家彼得·舒兹是美国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布朗大学的科学家,他说:“这个地方看起来就像一个元素藏宝箱,曾经被释放到月球各地的化合物,现在都聚集在这些永久阴暗处。”美国宇航局“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在月球“近地面(near side)”发现银和金的痕迹。在“凯布斯”陨石坑发现银,说明遍布月球的银原子都移动到极区。舒兹博士认为,由流星撞月球释放的大量元素,可能在阳光的驱使下,都转移到了寒冷的极地。它们被极区永远处于阴暗处的寒冷、黑暗的陨石坑捕获到。
舒兹解释说:“释放和转移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他从1984年开始在布朗大学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月球。“这说明转移占据了上风。我们收集材料,并不只是简单的处理。”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西南研究院的库尔特·勒斯福德是负责操作月球勘测轨道器上的仪器的科学家,他表示,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发现月球土壤里的水银几乎跟水一样丰富。他说:“这种物质有毒,因此这对人类探索是一大挑战。”
银原子可能也是迁移物质的一员。但是舒兹强调说,发现贵金属痕迹“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到那里去开采它们”。舒兹说:“它们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保存了几十亿年,那里可能有与地球历史、太阳系和我们的银河有关的线索。它们都储存在那里,这是隐藏的历史,正等待我们去取回。”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展现了星系UDFy-38135539。左图中,被红圈圈起来的暗淡白点就是UDFy-38135539。这个星系发出的光需要131亿年才能抵达地球,每秒穿行距离为18.6万英里(约合30万公里)。发出光线时,当时的宇宙只有6亿岁。

艺术概念图,呈现了大爆炸后不久诞生的星系。为了寻找最为古老的遗骸,古生物学家的挖掘深度越来越深。与他们一样,天文学家也试图让目光回到距今更为遥远的时代,观测非常年轻的宇宙,也就是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形成之时的宇宙。

哈勃望远镜率先发现了这个星系并确定它的身份,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利用超灵敏的甚大望远镜证实了“哈勃”的发现。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最古老并且最为遥远的天体——一个距离地球异常遥远的星系,从这个星系发出的光需要131亿年时间才能抵达地球。借助于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天文学家证实这个星系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为遥远的恒星、气体和尘埃团。
这个星系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科学家对其观测时,它所处的宇宙正值幼年时期,年龄在6亿岁左右或者说当前年龄的4%。巴黎空间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尼科尔·尼斯瓦德巴博士表示:“发现迄今为止最为遥远的星系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这一发现对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第一次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观测一个消除了雾影响的星系。这种雾充斥着非常早期的宇宙。”
每当天文学家将目光聚焦遥远星系,就等于他们将自己带到过去。光从附近恒星抵达地球需要几年时间,从遥远星系发出的光则需要在宇宙中穿行数十亿年,才能抵达地球。这个星系被命名为“UDFy -38135539”,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09年发现的。借助于位于南半球的甚大望远镜,欧洲天文学研究组织证实了这个星系的年龄。
研究遥远星系面临较大难度。在其所拥有的数百万颗恒星发出的光抵达地球时,星系看上去很小很暗淡。由于波长因宇宙的膨胀被拉长——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红移”——绝大多数暗淡的光线处于红外光谱。除此之外,在这个星系所处的时代,宇宙并不是完全透明,充斥着氢雾,进一步增加了观测难度。欧洲研究小组对UDFy -38135539进行了16个小时的观测,而后对观测结果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分析,分析结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巴黎天文台的马特·列纳尔特博士说:“借助于ESO(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我们证实此前使用‘哈勃’发现的一个星系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观测到的最为遥远的天体。功率强大的甚大望远镜允许我们测量这个暗淡星系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我们发现,在对它进行观察时,当时的宇宙还不到6亿岁。”
研究报告合著者、杜伦大学的马克·斯文班克博士表示,这个古老星系发出的光不够强烈,无法清除氢雾的影响。他说:“UDFy-38135539的附近一定存在其他星系,亮度可能比它低,质量也没有它大。在它们的帮助下,UDFy-38135539周围的太空才变成透明态。如果没有其他星系所发出光线的额外帮助,不管这个星系亮度有多高,都将陷入周围的氢雾中,让我们无法观测到它的存在。”
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形成的。大约3亿年之后,恒星和星系开始形成。太阳形成于大约50亿年前,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生命大约是在37亿年前。斯文班克说:“在两年前的一次维护过程中,宇航员为‘哈勃’安装了更为强大的照相机,能够拍摄宇宙更深处的照片。科学界获取了‘哈勃’得到的数据并第一次确定UDFy-38135539的暗淡程度。但这需要得到证实,在16个小时的观测之后,我们做了这项工作。”
斯文班克称:“当你深入研究‘恒星考古学’的时候,你会发现银河系出现的第一批恒星中有些的年龄在100亿岁至130亿岁之间。其他遥远星系能够告诉我们银河系如何开始以及我们最终如何出现。我们的太阳只有50亿年历史,我们很想知道太阳是如何形成的。”
在大爆炸后不久,宇宙还是一个寒冷而不透明的所在,这个昏暗的时代被形象地称之为“黑暗时代”。几亿年后,第一代恒星和星系产生的强紫外线逐渐消除宇宙中的氢雾。此时,“黑暗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随后进入所谓的“宇宙复兴”时代。
天文学家试图了解黑暗时代何时以及如何结束。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观测最为遥远的天体。这是一种挑战,只有借助于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以及极为谨慎的观测策略才能奏效。对于此次的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方就是UDFy-38135539发出的光似乎还没有达到强烈到足以清除氢雾的程度。斯文班克指出,一定有其他星系存在于UDFy-38135539附近,它们的亮度可能比它低,质量也没有它大。在它们的帮助下,UDFy-38135539周围的太空才得以变得透明。如果没有其他星系光线的额外帮助,不管UDFy-38135539亮度有多高,都将陷入周围的氢雾之中,以至于我们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

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颗濒死恒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精彩呈现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一颗濒死恒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精彩呈现。
在这张照片中,“哈勃”望远镜对处于武仙座的NGC 6210行星状星云进行了深入探究。NGC 6210行星状星云距离地球大约6500光年,在这个星云的中心地带,是一颗质量比太阳稍小、正处于濒死边缘的恒星。这颗恒星的“死亡阵痛”生成了多个对称程度不同的物质外壳,令NGC 6210行星状星云具有了奇特的球根状外形。
“哈勃”望远镜的最新照片还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了NGC 6210行星状星云的内部结构,位于中心地带的恒星被稀薄的浅蓝色气泡所包围,揭示了一个精致的细丝状结构。闪闪发光的气泡与不对称的淡红色气体结构缠绕在一起,而在这个气体结构内,空洞、细丝和柱状物清晰可见。
行星状星云实质上是一些垂死的恒星抛出的尘埃和气体壳,是恒星生命最后时刻的精彩呈现。它们一般包围在大小与太阳相当或比太阳稍小的恒星周围。行星状星云其实与行星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它们在早期望远镜观测下与巨行星有相似之处,才获得了这个名称。一旦耗尽为其“热核发动机”准备的燃料,恒星的生命也就结束。
据估计,类日恒星的寿命约为100亿年。当恒星处于濒死状态时,它会变得很不稳定,抛出外层形成行星状星云。剩余的则是炽热、微小的恒星残骸——白矮星。NGC 6210行星状星云内部的白矮星(处于这张照片的中心)会逐渐冷却下来,慢慢消失殆尽。根据恒星形成理论,太阳会在50亿年后遭遇同样的命运。
NGC 6210行星状星云是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在1825年发现的。在小型望远镜镜头下,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微小的圆盘,但这个行星状星云其实相当明亮。此图是用“哈勃”望远镜“广角行星相机2”拍摄的照片制作的。
“哈勃”太空望远镜过去20多年来一直在对宇宙进行扫描以获取新的天文发现。美宇航局于1990年4月发射了“哈勃”望远镜,自此,航天飞机多次造访这台功勋望远镜,对其进行维修,升级设备。2009年5月,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实施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维修任务。

金星金字塔轨迹(图片提供:Tunc Tezel, TWAN)
根据最新公布的合成图,金星活动路线在土耳其博卢上空呈现金字塔形状。合成此图的照片拍摄时间跨度达7个月,两张照片的间隔时间最短4天,最长11天。由于轨道距离太阳更近,金星与地球的会合周期是584天。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明亮的行星会从“昏星”(日落后可以看见)变为“晨星”(日出以前可以看见)

日珥奇观(图片提供:SDO/NASA)
在美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9月15日拍摄的一组照片中,等离子体或带电气体如缎带般从太阳附近升起,被驱赶到太空。太阳动力学观测台小组上周在网上公布了这几张用极远紫外波长拍摄的高清照片。这种现象被称为日珥,即在磁力作用下悬浮于太阳表面边缘的带状较冷气体。接着,这种不稳定的磁性体会将突出日面边缘的能量以太阳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

恒星形成区吸入气体流(图片提供:L. Calada, ESO)
根据10月13日公布的这张艺术概念图,冷气体流汇入螺旋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区。根据本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天文学家在三个非常遥远(因此非常古老)的星系上发现的化学特征,不同于在更为现代的星系上发现的化学特征。这一结果支持一种理论,即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动力源是原始气体流,这种气体中重于氦的元素含量较低。

艺术构想图:红矮星“Gliese 581”和星系内层的四颗行星。红矮星“Gliese 581”距离地球大约20.5光年。前景中较大的行星就是新发现的“Gliese 581g”。“Gliese 581g”行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三到四倍。
近日美国科学家宣称在另外一个星系的可居住带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新地球”--“Gliese 581g”系外行星。这一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的唯一性以及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等问题的热议。在纪念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成立10周年的研讨会上,与会科学家们坚信,发现外星生命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生命可能是微生物,或是其他生命形态。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塞-泰森近日表示,“从细节上讲,任何行星都是唯一的。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地球的某些普通属性是不是在星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或者是唯一的。”泰森是在纪念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成立10周年的研讨会上展开这一话题的。
“Gliese 581g”的发现点燃了科学界的热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这颗系外类地行星被发现处于其主星的可居住带上。所谓的可居住带是一个温度适宜的区域,其中温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恰好能够维持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这意味着,在这颗系外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其他可能维持生命存在的条件。泰森解释说,“在地球上,只要有液态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因此,在我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其他生命的过程中,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标签。”
不过,也有许多科学家对“Gliese 581g”是否存在表示质疑。但该行星的共同发现者之一斯蒂芬-沃格特表示,他坚决支持“Gliese 581g”的存在性。还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想检测其他行星上的条件究竟能否维持生命的存在,首要从我们自己的地球开始研究。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唐-布朗李表示,“毫无疑问,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的。”
即使在地球上,动物和人类也只是地球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水滴。布朗李指出,“地球将会存在大约100亿年,而它经历了长达40亿年时间的地质变迁和生物进化,才有了现在地球上的各种动物。地球已经变化了很多。即使在地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存在生命的话,那更多的时间里,那些生命也只是微生物生命形态,而不是动物生命形态。”
此外,地球上还有一些独特的机制在维持这种可居住性,比如地球构造板块的复杂运动。这种机制会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维持地球大气层和气候的稳定性。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成立10周年的研讨会参与者之一、罗格斯大学地质与海洋科学教授保罗-法尔考斯基进一步解释说,“火星上的地质构造已停止,因此火星失去了大气层。据我们所知,金星上气候太热,根本不适宜生命存在。因此地球是唯一一个位于可居住带的太阳系行星。”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克里斯-麦凯也在研讨会上指出,如果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上能够发现生命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宇宙中其他地方也有很大可能存在生命。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或者是,生命在宇宙中是不是很普遍?如果很普遍,那么我们距离发现系外生命还有多远的路?对于这些疑问,法尔考斯基表示,“我很乐观地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将能够知道答案。”
尽管关于地球本身是否唯一的问题,科学家们的观点并不统一,但是他们却在发现其他外星生命形态的问题上观点出奇的一致。他们坚信,发现外星生命只是时间问题,这种生命可能是微生物,或是其他生命形态。

“Gliese 581”星系中的行星轨道与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对比图。“Gliese 581”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30%左右,它的最外层行星与“Gliese 581”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要近。
“Gliese 581g”行星是已发现的围绕红矮星“Gliese 581”运行的行星之一。红矮星“Gliese 581”距离地球大约20.5光年。在“Gliese 581”周围,总共发现了6颗行星。9月29日,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教授斯蒂芬-沃格特和卡内基研究所天文学家保罗-巴特勒联合宣布了关于新地球“Gliese 581g”行星的重大发现。
关于新地球--“Gliese 581g”行星
尽管在“Gliese 581”周围共有六颗已知行星围绕其运转,但只有“Gliese 581g”位于可居住带中。这种所谓的可居住带就是指液态水可以存在的区域。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和地球上一样,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在其他世界存在的主要因素之一。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Gliese 581g”行星质量大概相当于三到四个地球的质量。尽管它比地球大,但仍然被归类为一颗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它的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3倍到2倍之间。
 

“银河发动机”(图片提供:Crain/Geach/Virgo/Green/Swinburne)
正如我们在这张艺术概念图所看到的情形,冷气体流(红色)涌入螺旋星系,给恒星的形成注入能量,与此同时,新生恒星的强辐射产生扰动(蓝色)。这张于上周公布的照片显示了一种形成恒星的质量巨大的星系,这种星系被认为在早期宇宙十分常见。而根据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此类星系还存在于地球附近更为“年轻”的区域。该发现表明,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的星系,它们的扰动都是由恒星形成期间释放的能量驱动的。

尘埃物笼罩超新星(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R. Hurt
根据这张10月12日公布的艺术概念图,厚厚的尘埃物如大幕般部分地遮住一颗超新星。这张图是根据美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制作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对一些星系中心地带的活跃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例行观测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天体。这种黑洞被称为“活跃星系核”,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天文学家当时希望了解这种热量随时间推移会有多大变化。
然而,一个具有不同寻常光信号的热源在六个月里不断闪耀,但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又消失不见,这一迹象表明该信号极有可能来自于爆炸的恒星。科学家推测,这颗恒星质量非常大,在处于生命周期的尽头时不断喷发尘埃物。尘埃物在其周围形成厚厚的“外壳”,后来笼罩在最终的爆炸物周围,吸收光能,同时又将光能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哈勃太空望远镜2010年1月至5月拍摄的一组照片,呈现了小行星相撞后的景象。照片中的天体就是P/2010 A2。两颗相撞的小行星形成了这个有X形核的怪异天体。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组快照,显示的是小行星在太空相撞后的景象,拍到这样的照片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年1月,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巡天计划的科学家第一次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一个被称之为P/2010 A2的天体。当时,P/2010 A2拖着长长的尾巴,科学家认为它是一颗彗星。但进一步观察发现,P/2010 A2是一个更为奇特的天体。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这个天体拥有一个怪异的X形核。
欧洲航天局荷兰天文学家、研究员杰西卡·阿加瓦尔表示:“我看到哈勃拍摄的照片,就知道它定是一个特别的东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家、负责“哈勃”观测的研究员大卫·杰维特表示,天文学家怀疑,一块直径可能达到10至16英尺(约合3至5米)的岩石撞向一颗体型更大的小行星,撞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引爆一枚小型原子弹。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统研究所(德国卡特伦堡林道)行星科学家、研究员科林·斯诺德格拉斯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小行星相撞,而不是利用几百万年前留下的残骸进行推测。”
体型较小的小行星蒸发掉,剥离掉较大小行星上的物质。太阳辐射产生的压力随之将撞击碎片吹到小行星后面,形成一条好似彗星的尾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显示,这个天体的核直径为390英尺(约合120米),尾巴中的尘埃颗粒大小在1至2.5毫米之间,足以形成一个直径65英尺(约合20米)的球。
当被问及这个天体为何出现一个怪异的X形核时,杰维特表示:“想一下,将一块砖扔进游泳池会发生什么。飞溅的水花绝不会像是一个平滑的窗帘,而是一系列喷流、细丝以及其他结构,反映出砖的外形和撞击角度等等。具体到A2身上,无论是撞击者还是被撞者都可能呈球形,X形臂可能反映的是不规则的形状以及一次偏离中心的撞击。”
研究人员表示,形成这个天体的两颗小行星可能对撞击较为熟悉,它们极有可能是两个体型更大的小行星在数百万至数千万年前相撞后的产物。杰维特指出,小行星相撞较为常见,中等体积的小行星每年大约发生一次相撞事故。他说:“使用照相机拍摄相撞的小行星面临很大难度,因为大的撞击较为罕见,而类似P/2010 A2这样的小撞击又非常暗淡模糊。”
通过相撞形成P/2010 A2的两颗小行星此前并不为科学家所知,因为它们亮度极低,无法被观测到。科学家并没有亲眼目睹此次撞击,因为相撞时两颗小行星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电脑模型显示此次相撞发生在2009年2月前后。杰维特说:“我们原以为碎片场会戏剧性扩张,就像手榴弹的弹片一样。但真实发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发现这个天体膨胀的速度非常非常缓慢。”
研究发现将刊登在10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这些发现为研究小行星相撞时的行为表现以及撞击碎片如何形成遍布太阳系的尘埃提供了新线索。杰维特说:“这些观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尘埃来自何处以及有多少来自撞击的小行星而不是‘除气’彗星。我们可以将这些发现应用于其他恒星周围尘埃碎片盘的研究,因为尘埃碎片可能是由盘内看不见的天体相撞产生的。了解尘埃如何产生能够获得有关这些看不见天体的线索。”
天文学家计划在2011年利用“哈勃”对P/2010 A2进行分析,以确定太阳辐射将尘埃向后吹多远以及神秘的X形核如何进化。未来的望远镜将发现大量类似的小行星撞击。杰维特希望计划中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能够在小行星撞击后不久便发现这种现象。

X形核特写。2010年1月至5月,天文学家借助哈勃望远镜发现了这个怪异天体。

图表:“罗塞塔”探测器成功识别“假彗星” 新华社发
欧洲航天局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机构利用“罗塞塔”彗星探测器识别出一颗“假彗星”。“假彗星”其实是两颗小行星碰撞产生的大量残片,由于远观貌似一条“尾巴”,才造成了人们的误解。
据欧航局介绍,今年1月,科学家通过地面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天体,并将其命名为P/2000  A2。由于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被认定是一颗彗星。但也有少数天文学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该天体位于小行星带的一条圆形轨道上,而彗星的轨迹多为椭圆形。此外,P/2000  A2的“尾巴”一直保持原样,不像彗星那样在不断增长。
为鉴别彗星的真假,欧航局请出了“罗塞塔”。这样做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罗塞塔”距离地球的位置较远,能在宇宙中拍摄图片,这样科学家们就能得到与地面望远镜角度不同的图像;二是它携带的相机精确度高,有利于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科学家果然通过对比“罗塞塔”与地面望远镜的图像,揭开了这个天体的神秘面纱。他们发现,P/2000  A2的“尾巴”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物质流,而是被直接喷射到宇宙当中的。科学家由此认为,它很有可能是两颗小行星相撞形成的天体,其形成的时间约在2009年2月10日前后。
“罗塞塔”于2004年升空,它的任务是于2014年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并在彗核上着陆、探测,寻找有关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信息。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罗塞塔”的作用,欧航局给它布置了不少“额外”工作,如在靠近火星时拍摄这颗红色星球,观测飞行沿途的小行星等。

这张图像是由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和位于智利托洛洛山的泛美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合成的。图中,老年星系成员被用黄色圈子圈出,而年轻成员则用蓝色圈子圈出。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距离地球达70亿光年的巨型星系团。这个庞然大物的质量大约为800万亿个太阳质量,包含数百个星系,这使其成为在如此遥远距离上发现过的质量最大的星系团。
尽管它的质量如此之大,但要不是注意到了它强大的引力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效应造成的扭曲影响,科学家们还不会发现它。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是宇宙诞生时产生的辐射残余。大爆炸发生之后,离子和电子形成了宇宙中第一批原子,并辐射出光子,这些光子在接下来的137亿年中穿越广袤的物质宇宙,最终抵达地球上的望远镜而被人看到。当光子穿越大质量星系团时,由于S-Z效应的作用,它将受到影响,从而改变性质。大质量星系团中大量的高能电子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碰撞,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后者并使其成为高能光子,这一过程也被称作“逆康普顿散射”。
利用这种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位于南极的南极望远镜(SPT)已经成功找到了几个隐藏的星系团。但这次新发现的这个是其中质量最大的一个,它已经被命名为SPT-CL J0546-5345。
因为这一大质量星系团极度遥远,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它在70亿年前的摸样,那时候宇宙年龄只有现在的一半,而我们的太阳系还没有形成。但即便是这时,它的质量已经差不多和附近的后发座星系团相当,而这是我们已知密度最大的星系团之一。在那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天文学家估计其质量至少已经增长了4倍,这将使其成为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星系团之一。关于这一星系团的研究细节将发表于《天体物理学快报》。
但是这一星系团也表现出不寻常的一面。其内部充满着已经看不到快速恒星孕育场面的星系,这表明这些星系都已经进入老年。这也说明这一星系团一定是在宇宙形成之后最初的20亿年内便开始成型的。所配的这张图像是由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和位于智利托洛洛山的泛美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合成的。图中,老年星系成员被用黄色圈子圈出,而年轻成员则用蓝色圈子圈出。
对这样遥远距离上的大质量星系团的观测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如何影响宇宙结构的形成的。

麒麟座“恒星摇篮”(图片提供: J. Emerson, VISTA/ESO)
在这张红外照片中,距离地球2700光年远的地方,一组炽热的年轻恒星清晰可见。这些恒星位于“恒星摇篮”麒麟座R2(它本身是麒麟座的一部分),它们照亮了附近的尘埃云。这张照片于10月4日公布,是由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帕拉纳天文台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VISTA)多次曝光拍摄的。作为一种巡天望远镜,可见光和红外线勘测天文望远镜不断扫描宇宙,寻找感兴趣的新天体,探测遥远恒星随时间推移的变化。

幻日环(图片提供: Laurent Laveder, TWAN)
在这张由鱼眼相机捕捉的照片中,法国布列塔尼上空9月2日出现了两个大气圈。小圈(太阳处于其中心位置)被称为“22度光环”,因为这个圈的任意点同太阳的角度大概都为22度。当阳光或月光反射悬浮于地球大气层中的六边形冰晶,就会形成这种光环。据天体摄影术组织TWAN网站介绍,大圈(照片中央)是幻日环,比幻日或“22度光环”还罕见。
幻日环也是由阳光照射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冰晶形成的,虽然在这些情况下,冰晶具有特定的垂直方向。TWAN网站摄影师劳伦特·拉维达说:“从大约15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在等待幻日环的出现。”所以,当这些光环上个月在布列塔尼上空出现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镍铁陨星(图片提供: NASA)
在美宇航局探测器“机遇”号9月24日拍摄的这张假色图中,一块火星岩石展现出奇特的外形。在通过“机遇”号的显微成像仪和α粒子与X射线分光仪对这块火星岩石进行检查后,美宇航局火星探测任务小组确定,它是一块镍铁陨石。他们将其命名为“Oileán Ruaid”,即一座爱尔兰岛屿的盖尔语名称。
“机遇”号正向12英里(约合19公里)外的奋进陨石坑进发,最近刚刚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奋进陨石坑直径为14英里(约合22公里),鉴于最近在这个大坑的边缘发现了粘土,美宇航局科学家对其尤其感兴趣。粘土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会形成,而一旦证明火星上有水,可能预示着生命的存在。

太阳系天体分布图(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UCLA/JHU)
由于好莱坞灾难大片的不断强化,撞上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的威胁引发人类巨大的恐慌。人类应对这一威胁的一个途径是,通过美宇航局“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对此类天体进行密切监控。正如通过WISE数据寻找近地天体的NEOWISE计划所探测到的情况,这个太阳系图表描述了彗星、小行星和行星的分布情况。
黑斑代表小行星,密密麻麻分布于太阳系的主要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蓝色和黄色方块表示NEOWISE任务发现的彗星。绿色和红色小点最令人感到不安:它们代表距地球12.4万英里(20万公里)以内的近地天体。据美宇航局科学家介绍,平均计算,每隔10万年,就会有一颗直径在0.3英里(约合0.5公里)及0.3英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会引起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幸运的是,更小的小行星或彗星往往在到达地面以前,便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新月形火星沙丘(图片提供: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在美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HiRISE相机拍摄的这张单色照片上,新月形的火星沙丘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地球上的沙丘一样,“赫歇尔”陨石坑中的这些沙丘是在大风不断吹动沙子时形成的。随着沙丘顺风扩展,它们合并后在沙丘边缘形成陡峭的“滑落面”。据HiRISE网站介绍,右上方的陨石坑因阻止沙丘在其后面移动而闻名,虽然它仍在不断积累着沙子。

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资料图片)
今天的追幕后,我们来聊聊火星。说到火星,在中国古代,它被称为“荧惑”;在西方,人们则把它当做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Mars)。在望远镜发明之后,因为火星的多种特性和地球相近,它又被赋予了“天空中的小地球”这个称号
算起来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的红色星球之梦从来没有断过。火星表面的地图绘制出来了,火星将成为人类 “第二故乡”的说法也有了,甚至连火星上未来要发生什么都有人热衷于撰写。  火星不是歧视哪个国家,但真正能够进行探索的国家却少之又少,而且据说70%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地球人何时才能真正玩转火星,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签署了一项《美国空间计划法案》,将 人类与火星的亲密接触时间表设置在2030年。下面有请中国之声国际新闻编辑苏铃来为我们一探究竟:
人类与火星的亲密接触时间表设置在2030年
主持人:苏铃,奥巴马刚刚签署的这项法案都涉及到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他使人类的火星之梦更近了一步?
苏铃:这份法案的签署可以看作是继今年四月奥巴马公布的新太空计划之后美国在宇航科技领域又一个积极的动作。首先,这项法案提出将促进不断发展的商业太空运输业,宇航局因此将得以重点开发重装载发射运载火箭,把宇航员送如比近地轨道更纵深的太空。这就意味着,美国宇航局将把重点放在以一些小行星为目的地的航行,最终目标一定是火星。
另外法案还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期限延长到至少2020年,并且在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前增加了一次航天飞行。还有,美国国会上星期批准了这项法案,授权为美国宇航局的项目拨款580亿美元。虽然对于庞大的火星计划,四月份奥巴马说投资60亿美元,这点钱实在杯水车薪,国会答应拨款580亿美元也可能因美国的巨额债务而泡汤,但是这份法案依然被美国宇航局局长称赞为——为美国的火星计划制定了方向。前总统布什政府的计划则是在探索火星之前,首先要重返月球。但是奥巴马认为,没必要重复,因为对于美国来说,登陆火星,除了这一计划巨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价值外,还会削弱中俄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并且将确保美国已受到动摇的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所以,现在杯水车薪的投资也要持续展开的火星计划对美国来说,战略意义更为明显。火星(资料图片)
主持人:火星即将成为太空技术强国下一个竞争的目标。那么此前由俄罗斯航天局和 欧洲航天局共同发起的“火星-500”试验可以看作是竞争中的一环吗?
苏铃:因为各国都知道,太空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美军一直在寻求全球“太空霸主”地位。据有关专家推测,美军将于2015年前后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作战部队。
美国的太空计划基本上都是单干,而“火星-500”试验 是俄罗斯组织的、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目的是为了检测人类在去往火星的长途太空旅行中的状态,6名成员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和中国,这次试验活动可以看作是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合作来参与太空开发的竞争。
在太空竞争舞台上,现在各国都有自己的动作,俄罗斯也公布了《2006-2015年俄罗斯太空发展计划》。 欧洲各国也没有袖手旁观——英国的商业宇宙飞船、意大利的“织女星”运载火箭, 德国考虑在2015年执行无人探月任务,日本、印度都纷纷制定自己的探月计划。因为现代战争的实践证明,掌握了太空领域的制天权可以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和作战效益。4月22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美国一天之内就把HTV-2高超音速无人机和X-37B空天飞机送入太空。
当外层空间成为继陆地、海洋和空中之后的第四战场后,在这种背景下看待美国的火星计划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政府背负巨额的债务依然不敢放松发展自身的太空计划了。

图表: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新华社发
\美国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11日发布消息称,一颗小行星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2日6时50分(北京时间18时50分),与地球“擦肩而过”,但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威胁。
此前有两颗小行星于9月8日刚刚安全地飞掠地球。喷气推进实验室介绍说,12日将近距离飞掠地球的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10  TD54,仅有一辆小轿车那么大。它最近时距离地球表面大约为4.5万公里。整个飞掠过程中,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可能性为零”。
这颗小行星是美国“卡塔利娜巡天系统”望远镜在10月9日的例行巡天监测中新发现的。据估算,它直径仅约5至10米,属于小个头近地天体。
据喷气推进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太空中约有3000万颗近地小行星未被发现。平均每天都会有一颗直径5米的小行星进入地月系统内。而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颗小行星撞入地球大气层。类似2010  TD54这样大小的小行星,即便进入地球大气层,也很快会在大气中焚烧殆尽,不会对地球表面造成任何破坏

图表:两颗小行星即将掠过地球

宇宙大爆炸假想图(资料图片)
北京时间10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膨胀的宇宙不可能是无限和永恒的,宇宙及宇宙万物将在未来37亿年内走向毁灭,短于地球的寿命。
不过,专家表示,这一研究结论不足为信,因为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任意的终点。宇宙形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从此开始加速膨胀。根据标准的宇宙学模型,宇宙最有可能的结局是永远膨胀下去。然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Raphael Bousso)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却宣称,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宇宙终将走向灭亡。
布索和同事在国际著名学术网站arXiv.org中的博客写道,永久膨胀的宇宙学理论存在“测量问题”。永久膨胀是量子宇宙学模型得出的结论,根据这种模型理论,膨胀的泡沫可以“凭空出现”。有些泡沫会膨胀,并永远继续下去,其他则会崩溃,再次消失。这些泡沫的存在状态就像是开水的泡沫一样,突然出现或突然消失,而每一个泡沫就相当于一个宇宙。
他们强调,在一个永远膨胀的宇宙中,每个可能的事件最终都会发生——不是一次,而是无限次。这样,预测每个事件何时发生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例如宇宙像我们人类一样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写道:“如果宇宙中的许多观测者无数次买彩票中了奖,那么有人依旧宣称中奖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布索的团队试图确定特定时间内存在的泡沫数字以及每个泡沫中“观测者”的数字,以提出相比生活在一个宇宙中的观测者的相对频率,生活在另一个宇宙中的观测者的相对频率。但是,“测量问题”使得计算这种值变得根本不可能。据布索和同事介绍,避免这种谜团的唯一途径是引入所谓的“截断点”(cut-off point),从而有助于解决这个谜团。
他们表示,通过引入“截断点”,宇宙有一半的几率会在未来37亿年走向灭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壮罗山天文台的天体生物学家查尔斯·林尼韦弗(Charles Lineweaver)博士说,仅因为统计学方面的原因,布索的研究小组可能正在带来一场灾难。他表示,为了寻求找到一个更好的统计学解决方案,布索及其同事对宇宙结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林尼韦弗说:“由于问题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计算上,所以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宣称宇宙一定会走向毁灭。布索对宇宙平均寿命的估计是基于指定时间,因为只有你引入截断点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可能性时,这一切才会发生。它是一个可能被过于看重的统计学手法。”

一张壮观的红外波段图像显示一个近距离恒星形成区:麒麟座R2,距离地球大约2700光年。照片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

这张图像是一张对比图,对拍摄自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的麒麟座R2进行比较。左侧的图像采用可见光拍摄,图像采用数字巡天2号项目获取的红色和蓝色滤光镜图像合成;右侧采用欧洲南方天文台VISTA望远镜于红外波段拍摄。在红外波段,遮挡视线的巨厚尘埃云几乎变成透明,暴露出其中心区域的年轻恒星以及喷射的气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望远镜首次在红外波段拍摄到麒麟座中心区域的清晰图像,揭示出大量细节:发光的气体、暗黑的尘埃云,以及年轻的恒星互相争夺地盘。
在这张红外波段图像上,可以看到在麒麟座中心隐藏着一个活跃的恒星新生区。这个被称为麒麟座R2的恒星新生区位于一个巨大的暗色尘埃云之中,这里富含分子和尘埃。从地球上看过去,麒麟座似乎很靠近更为人所熟知的猎户座大星云,但事实上麒麟座的位置几乎比它远两倍,距离地球大约2700光年。
在可见光波段,这里一群大质量热恒星产生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反射星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些尘埃和气体会反射来自附近亮星发出的光,绚丽多彩。在这张图像中,这颗蓝色亮星的光芒被外侧的暗色、迷雾般的星际分子云阻挡住了一部分,因而显得朦胧。
然而大部分大质量新生恒星都躲藏在厚厚的星际尘埃云背后,这些尘埃云强烈吸收它们发出的紫外和可见光波段辐射。事实上,如果你在可见光波段进行观测,你几乎完全看不到麒麟座R2新生恒星区,这里几乎完全被厚厚的尘埃云掩盖。麒麟座R2有一个大密度的核心,这里充满了大质量恒星。同时这里也有其他明亮的红外辐射源,这是典型的被尘埃云围绕的新生大质量恒星的特征。
这张新的红外图像是由位于智利北部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可见光和红外巡天天文望远镜(VISTA)拍摄的。麒麟座R2区域位于照片中心位置,这里可以看到高密度的恒星聚集。图像中明显的红色可能是分子氢辐射。
红外望远镜可以穿透所有这些暗色帷幕,清晰看到其内部雕琢出的千姿百态。图像中这些形态各异的发光气体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形状,原因是那些炙热的年轻恒星发出的强烈粒子流和辐射。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时,我说‘哇!’”,吉姆·埃莫森(Jim Emerson)说,他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天体物理学教授,也是这个由英国18家大学联合组成的VISTA研究团队的负责人。 “我真的很吃惊。能那么清晰的看到麒麟座R2星区附近围绕的尘埃带,以及年轻的恒星体发出的喷流,”埃莫森说。“这张照片中揭示出太多令人兴奋的细节。”
这张图像中最大质量的恒星,其年龄不超过1亿年。恒星的形成一般需要数百万年,地点一般位于大型的星际尘埃云之中,这些尘埃云直径可达数百光年。因为这些尘埃云无法让可见光通过,因此无线电波和红外线观测对于了解恒星的早期演化情况至关重要。
这张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图像采用三张拍摄自近红外不同波段的照片合成

多个巨大的太阳黑子从太阳盘面穿过。太阳活动可能只对地球温度产生极少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忽略不计。

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天空,同时,浓雾笼罩在怀俄明州的大地。研究人员反对依据相对短期内的发现贸然得出任何结论。

自1880年连创记录以来,全球气温开始稳步升高

地面温度和卫星监测的温度在过去35年间有所不同
北京时间10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增加可能会使地球降温,而不是升温,即便太阳活动对地球温度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研究结论让全球变暖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减少意味着地球会降温。但是,这项基于2004年至2007年太阳活动观测数据的最新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减少可能导致地球升温。随着太阳活动在11年周期的末端日趋减弱,新研究数据表明,以可见波长的形式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不降反升。
科学家还认为,在太阳活动周期进入下一个上升趋势时——届时太阳活动有所增加,地球表面温度可能会下降。另外一个转变来自于一个事实,即在过去一百年,太阳整体活动有所增加。如果最新研究发现适用于长期和短期,这或许意味着,地球正在经历小幅降温而非现有气候模型显示的升温过程。这显然会改变科学家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理论的认识。质疑者可能会说,研究结果再次削弱了气候变化理论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太阳影响问题上。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乔安娜·海格(Joanna Haigh)说:“这些结果挑战了我们对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认识。不过,它们只是表明太阳活动及其行为在这三年里可能是反常的。我们不能根据在这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的发现而贸然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实施更多的研究,以探索我们在更长时间段内没有发现的太阳活动及其模式。”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就说明我们可能高估而非低估了太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在伦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海格教授驳斥了最新研究可能会令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进一步遭受质疑的说法。她说“我认为它根本没有令质疑者感到安慰。这项研究可能表明,我们对太阳的了解还不够,它根本没有对气候模型做出任何中伤。”
最新研究基于太阳辐射与气候实验卫星(SORCE)搜集的数据,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太阳辐射与气候实验卫星一直在测量太阳以X射线波长、紫外波长、可见波长和近红外波长等方式输出的能量。海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距地面28英里(约合45公里)的高空,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增加,而太阳输出的总能量却减少了。
臭氧浓度增加的同时,伴随着紫外线辐射水平的骤降。而在更接近地面的地方,可见光辐射增加导致低层大气温度上升。英国雷丁大学太空物理学家迈克尔·劳克伍德说:“反正从表面看来,这些数据极为重要。如果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效应大相径庭,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对流层和平流层活动对地球气候调节的认识。”
他同时表示:“在涉及理解和量化自然气候波动的问题上,最新发现可能非常重要。但无论你怎么看待它,太阳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多只是对人为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起到了少许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证据都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或许,太阳并不像我们原本认为的那样对气候变化施加影响,也不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美飞船故障太阳照片像木星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最新拍摄的图像上,地球的阴影导致了成像失真,太阳看上去就像是放大版的木星。这张“木阳图”(太阳和木星合成的产物)是一张合成图,拍摄采用了多种颜色的滤光片,并叠加了黑白两色的磁力图,拍摄时机是太阳刚刚准备从黑暗中移出的时候。太阳表面类似木星的条带状纹路是地球的阴影在太阳表面移动产生的。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定位点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拉克里斯(La Cruces)附近的研究站上空,并在此不间断地通过地面站的两台大型天线下传获取的实时太阳观测数据。通常来说,卫星的位置让它“登高望远”,但是当地球处于春分或秋分时节,就会有一点小问题产生:地球会进来挡道。这种情况每天会发生一次,每次持续大约一小时。在这个时候,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地球以及太阳三者恰好连成一线,地球的阴影把太阳挡得严严实实,这样一来SDO就等于是个瞎子,什么也看不见。
美国宇航局SDO卫星的推特网页上对这一图像专门发表了更新:“故障有时候看上去也可以很美。”由于太阳、卫星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像这样的“地球阴影事件”还会持续发生,直到10月6日。因此我们还有很多机会欣赏这些美妙的“故障艺术”。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使用美国卡西尼探测器在2006年10月9日和25日拍摄的图像合成。

PS1望远镜9月16日晚相隔15分钟拍摄的两张2010 ST3小行星照片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具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估计它将在不到一个月内飞掠地球。
这颗小行星被天文学家命名为“2010 ST3”,直径150米,将在10月中旬以400万英里(约合644万公里)的距离飞掠地球。天文学家在全景式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Pan-STARRS)中的PS1望远镜9月16日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2010 ST3”小行星,当天,它距离地球大概2000 万英里(约合3220万公里)。

PS1望远镜9月16日晚相隔15分钟拍摄的两张2010 ST3小行星照片
这是Pan-STARRS巡天系统发现的第一个“潜在危险天体”(PHO)。该系统利用一台新型望远镜对天空扫描以寻找危险的小行星。PS1科学联合会会员、夏威夷大学科学家罗伯特·杰迪克(Robert Jedicke)说:“虽然‘2010 ST3’小行星在近期不会撞上地球,但发现这个目标表明,Pan-STARRS巡天系统是现阶段专注于搜寻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最敏感的系统。”
杰迪克目前正在对PS1望远镜拍摄的数据进行研究。他指出:“由于距离太远,其他搜寻小行星的项目发现不了‘2010 ST3’小行星,但Pan-STARRS 巡天系统却捕捉到它的踪影。”科学家已对多数最大的“潜在危险天体”进行了分类登记,但他们怀疑仍有许多直径小于1英里(约合1.6公里)的“漏网之鱼” 未被发现。如果它们撞上地球,可能会造成地区性大规模灾难。据估计,这样的碰撞每隔几千年就会发生一次。
小行星中心(MPC)主任蒂莫西·斯帕尔(Timothy Spahr)说:“我对Pan-STARRS巡天系统的最新发现表示祝贺。这证明PS1望远镜可以发现其他仪器发现不了的潜在危险天体,因为它装备了10亿级像素的相机,以及能够探测移动目标的高精度计算系统。”

PS1望远镜安设在美国夏威夷毛伊岛的哈雷阿卡拉火山
Pan-STARRS巡天系统具有高精度仪器,可准确计算出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科学家预计它每年有望发现数万颗小行星。任何在未来50年左右可能逼近地球的庞然大物都会被贴上“潜在危险天体”的标签,进行重点监控。
美宇航局专家认为,鉴于科学家多年来的警告,实施旨在改变那些可能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运行方向的太空任务是可行的。科学家估计,等到PS1望远镜经过升级的 “弟弟”PS4投入使用以后,它们有望一起发现至少100万颗小行星,以及更为遥远的目标,如变星、超新星和大半个宇宙中星系的神秘爆发。PS1望远镜于今年6月投入全负荷运行。

这张假色图由“卡西尼”号飞船在2008年11月11日拍摄的65张照片合成。土星南极周围的绿光类似于地球的极光现象

这个由4张照片构成的合成图显示了土星极光随时间变化情况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宇航局公布了一组最新的土星照片,照片显示,土星极光就像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神秘星球一样发着绿光。
这些新照片揭示了土星极光在两天内的变化情况,将有助于科学家理解驱动太阳系中最壮观“灯光表演”的成因。这张假色图由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在2008年11月11日拍摄的65张照片合成。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土星极光,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球北极光和南极光的了解。
这组照片是美宇航局科学家实施的最新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首次从“卡西尼”号可见光和红外线测绘分光计(VIMS)拍摄的所有照片中,专门提取了有关土星极光的信息。根据新公布的假色图,土星极光围绕该行星的南极发着绿光,揭示了这种奇特现象随时间变化情况。
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卡西尼”号项目科学家琳达·斯皮尔克说:“像对土星极光这样的细致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以及土星磁气圈与其大气最上面的几个区域相互作用的本质。”
土星极光的成因类似于地球上的北极光和南极光。来自太阳风的微粒被土星磁场导向土星两极,在与高层大气中的带电气体相互作用后释放出光。但是,土星极光还有一种形成途径:土星卫星经过充斥于磁气圈的等离子体时产生的电磁波同样会引起这种壮观的现象。科学家将于9月24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欧洲行星大会上公布最新研究结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NASA的广域红外探测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已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瑰丽的红外宇宙影像,现在WISE已经耗尽了用来冷却传感器以穿透深空尘埃的液氢。
但WISE的使命并没有就此结束。10月4日,NASA在的一份新闻稿中宣布,即便温度上升,WISE望远镜上的四个探测器中有两个仍然可以继续工作。它将是NEOWISE计划中的主力军,专门用来搜寻小行星和彗星一类的近地天体(Near-Earth Objects)。WISE望远镜的这个额外任务需要进行一个月时间的试运行,如果进展顺利,它将会一直保持观测状态直到明年一月底。
尽管WISE望远镜的体积不大——你甚至可以将它当作一件大挎包拎在手上,执行任务的时间也不长,但它已经将全天星空扫描了1.5次。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阿曼达·美因茨(Amanda Mainzer)在美国天文学协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行星科学分会上宣布,截至到昨天,WISE望远镜已经对153726个太阳系物体进行了观测。
同时,WISE还发现了19颗新彗星以及33500多颗新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中有120颗的运行轨道相对接近地球,在它所俘获的数据背后还隐藏着无数个以前从未见过的物体。即便WISE现在就退役,它收集的这些数据也够天文学家忙上几十年的。2
“我们对WISE得到的结果感到十分满意,真是小任务大收获,”美因茨说。
美因茨是在暗示WISE望远镜很快就会带给我们一些崭新的天体物理学结论。尽管如此,一旦它被派遣去执行别的任务,我们也许会错过那些肉眼不可见的温暖气体和尘埃漩涡所形成的崭新影像。为了纪念这次短暂的告别,我们在WISE所拍摄的深空照片中精选了10张进行回顾。4
上图:这是隐藏在仙王座(constellation Cepheus)中的一片恒星形成区域,WISE望远镜穿透了阻碍可见光的尘埃幕帘,捕获了这张照片。照片中心位置更为正式的名称是IRAS 22298+6505。这张照片发表于9月29日。

这张反射星云(reflection nebula)DG 129的照片发布于9月21日。它看起来颇为怪诞,似乎有一只巨大的宇宙之手在作着“OK”的手势。
照片右边带有绿色阴霾的亮星是天蝎座Pi(Pi Scorpii),它位于天蝎座(constellation Scorpius)的一只蝎爪位置。天蝎座Pi是一个三星系统,距地球500光年。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WISE望远镜上22微米的探测器已经因为过热而无法生成清晰的图像了。照片中蓝色部分代表了3.4微米的辐射波段,绿色为4.6微米,红色为12微米。

照片中这片瑰丽的星云被赋予了一个毫无想象力的乏味名称:LBN 114.55+00.22。LBN代表“林茨亮星云(Lynds Bright Nebula)”的缩写,1965年天文学家林茨将这片星云编入自己创立的星云表中。
反射星云DG 129反射的是临近恒星的光芒,而照片中的星云光芒则是由于其中炙热的电离气体变冷时发出的。尘埃阻隔了星云的大部分可见光,但同时它也被星云中隐藏的年轻恒星的光芒加热了,在WISE红外镜头的帮助之下,美丽的色彩便一览无余了。这张照片发布于9月16日。

玫瑰星云(Rosette nebula)位于麒麟座(constellation Monoceros)之中,这张散发着粉红光芒的星云照片发布于8月25日。这片花朵形状的星云也拥有一个不够浪漫的名称:NGC 2237,它是银河系中一片巨大的气体尘埃云,恒星在其中诞生,它距地球约为4500光年至5000光年。
WISE望远镜拍下了炙热尘埃云发出的玫瑰色光芒,但在地面上,用小型天文望远镜或精良的双筒望远镜就可以看到玫瑰星云了。

新生的恒星被包裹在尘埃和气体中,这片恒星星团被称为AFGL 490,它位于鹿豹座(constellation Camelopardalis),距地球2300光年,除了知道它横跨62光年的太空区域外,我们对AFGL 490几乎一无所知。

黝黑浓密的尘埃和气体云形成的网络蜿蜒着穿过了船帆座(constellation Vela)。这片复合区域被称为船帆分子云脊(Vela Molecular Cloud Ridge),它可能参与形成了猎户座悬臂的边缘部分。这种独特的稠密气体云区域共有四处,这张照片所俘获的区域被称为船帆A(Vela A)。
船帆A距地球3300光年,照片中的空间跨度约有130光年。船帆A周围散布着成群的深红光源,而在可见光照片上相应的位置上却没有对应的物体,它们可能是幼星体(young stellar objects:YSOs),这些婴儿期的恒星还被包裹在尘埃之中。红外光不是幼星体直接发出的,而是其周围被加热变亮的尘埃发出的。

著名的昴宿星团(Pleiades constellation)在红外光谱下的新照片。这种围绕在恒星疏散星团周围的水彩状气体云是第一次被观测到,一般认为这种气体云是恒星群形成后的剩余物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片星团的年龄只有1亿年——如果这是遗留下来的尘埃,那应该早就弥散开了。星团可能是刚好经过照片中的这片气体云,并将其加热,使之发出光芒。
距地球436光年的昴宿星团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星团,在天文学家确定更远的天体距离时,它扮演了重要角色。

照片左上方的红圈部分是SN 1572,它通常也被称为“第谷超新星(Tycho’s Supernova)”,以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72年11月,这颗超新星首次出现,当时它几乎和金星一样明亮,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
照片中心的恒星形成星云被称为 S175,距地球3500光年,横跨了35光年的区域。
照片右下角大部分的红点在可见光区没有物体与之对应,其中有一些区域在先前的红外调查中已被登记在册了。它们可能也是被炙热发亮的尘埃云所包裹的幼星体。

这是WISE在初期拍摄的照片之一,拍摄对象为临近的仙女座(galaxy Andromeda)。照片聚焦了集中在星系悬臂上的尘埃云。
被新生恒星加热的炙热尘埃沿着细长的悬臂一直盘旋到星系中心。幼恒星的痕迹在仙女座旁边较小的两个同伴M32和M110中心也能看到。
这幅照片是利用WISE能够感应的最长红外波段拍摄的,因为液氢耗尽,敏感度下降,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这种类型的照片了。12微米光谱显示的是橙色,22微米则为红色。

这是WISE最早期拍摄的照片,也是望远镜小组发布的第一张照片,照片所俘获的这片船底座(constellation Carina)区域中大约包含了3000颗恒星。
WISE还会将更多的惊喜带给我们。WISE小组通常一次只发布不多的几张照片,但从2011年4月开始全套的相关数据将会陆续公布,并一直持续到2012年3月。
宁波老乡
消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