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泫雅高清mv打包下载:风水是安身立命的保护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2:21

风水是安身立命的保护神 [图片]

  • 分享
  • 转载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 ..赞取消赞

风水宜人 2011年05月18日 18:40 阅读(19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 举报
  • 字体:中

 

 客家人的风水观

         ----考察重庆客家人返迁一族居住地随笔

                  辛卯年初夏,我三进安徽和四川等地考察民俗。风水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和民俗。出乎意料的是我在重庆等地考察中巧遇客家人,他们的祖先从广东兴宁等地迁居于此,至今有几百年了。由此发现,客家人无论走到哪儿,就把风水的种子播洒哪儿。风水是他们安居乐业的护神。

           

                  作者正在研究蓝氏族谱

                                     巴蜀大地巧遇客家人

     5月8日,骄阳似火,暑热淫威初露,我与弟子陈朝安行走在热气腾腾的重庆农村田野上,如同置身在大地这个烤炉中,浑身冒汗。在为其朋友之父坟墓勘测风水后,我们返回荣昌县的途中,不经意发现路边一块纪事碑,上面写着什么骑龙穴字样,我立刻叫小陈停车,下车一看是当地蓝氏后裔捐款修了一条通往宗祠的山乡水泥路。我们兴奋地顺道驱车进去,车到一个山坡前,下车后往坡上走去,问了老乡骑龙穴在哪儿,一位打着赤膊的中年男子笑逐颜开地说,这儿就是。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是间旧房子,破烂不堪,听介绍知道这是蓝氏一个祠堂。走进祠内只看到正厅地上摆放几具棺木,正中墙上张贴着祭祖字样的红纸,显然是神台。神台下面是土地神的位置。
  

              

         作者为赣南客家人,他乡遇到客家人,格外有谈兴,与蓝氏后裔合影留念

    经测,坐穴为乾山巽向兼戍辰壬戍穴,左右水分别从壬子和坤申方进入罗城,,水口为乙辰。这种两水汇合的特点有点像赣州市章贡两水在龟角尾汇合流入赣江的模样。

     这种风水格局显然符合杨公古法风水格局。我感到此地必有来历。走进姓蓝的中年人家中,入座后喝了一杯凉茶后,与男主人聊起他的姓氏,问是不是从南方来的,因为据我所知南方姓蓝的多,在我们赣南定南、龙南、南康、上犹等地客家人就有蓝氏。

      男主人听后犹如遇到知音,连说,我们祖上就是从广东兴宁迁入四川的。我惊讶地发现,在祖国的巴蜀大地上,依然生活着一群与闽粤赣客家同根同源的客家人。为了证实他的客家人身份,他拿出族谱给我看,我细心搜索着有关蓝氏祖上迁居此地的记录。其族谱上记载:一百三十三世祖景彩公之后历十三代一百四十五世祖子敏公从惠州府兴宁南厢下堡镇,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入川,居于荣昌县东乡高洞桥..... 看着看着,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幅客家人迁移图画:蓝氏祖上两兄弟背着老祖宗遗骸带着族谱,风尘仆仆地爬山涉水来到当时人烟稀少的巴蜀大地,开辟新生活的家园.....

                             客家人迁移四川的由来
   

     客家人迁移四川的原因不外乎以下方面:

     人多地少,吃不饱。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客家地区由于受“山多、地瘦、交通不便”的限制,当地水稻平均亩产仅200市斤。高产的水稻约为260市斤,这是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由于在福建龙岩、广东梅州等地客家人居住地人口迅速膨胀,有限的土地资源所能生产的粮食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求。

     客家人自己的田地显然是不够的养活家庭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移人口,缓解耕地上的压力,家庭的负担仍得不到减轻。正是在现有土地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背景下,出于求生的本能,人们选择了向外迁移人口。于是,大举移民遂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受压抑者外迁寻找生活空间。 随着人口的增加,家族成员内部的矛盾日渐多了起来。这实际上正是由有限土地资源与人口无节制膨胀这—根本矛盾引发的,是人口膨胀下资源争夺在家族内部的反映。

    综观外迁的客家人往往在原地区中是个小姓,或者是家族中势单力薄的房份,他们在该区域中地位低下。 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是动物生存的天性.也是人类的本性,因而“大姓欺小姓,强房欺弱房”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社区宗族关系的一种普遍特征,这种现象,尤其在闽西、闽南和兴宁、五华等地表现得十分明显。

    而恰逢此时,天府之国的四川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地旷人稀的局面。清朝政府为填补四川人口的空虚,正好作出了鼓励外省“实川迁移”的办法,下令移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人民入川。

     移民入川垦荒的空前之举、以及—系列鼓励外省移民在川开垦置业的优惠政策,对粤东和闽西移民的外迁行动产生了巨大吸引拉动作用,这是粤东和闽西客家地区移民大举迁川的外部原因之所在。

     对于四川客家人的来源问题,客家研究权威人士罗香林曾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中分析:今日四川东自涪陵、重庆,经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西至成都、新都、广汉,其间居民,大率皆康熙末年(西元1711~1721)自广东惠州嘉应州及江西赣南等县搬去的客家人。

     也有学者认为客家人入川动机,不外三点:一雍乾间粤东连年灾荒;二明末张献忠残破四川后,田园荒芜,资源弃地;三仰慕巴蜀之富庶。

     现暨南大学教授的刘正刚博士在对粤客家移民人川的规模的估计上,他第一次提出100万人左右的移民量的估计。100万人前仆后继进川开拓生存空间的队伍,是何其壮观!我在四川广安参观邓小平故居才了解到,这位伟人的祖先就是从广东韶关迁徙过来的。

     不管哪种理由,可以肯定地说是内外因素的结合,推力与拉力共同在起作用,造就了粤东、赣南、闽西移民大举迁川历史观象的出现。

                                 客家人重视风水

      客家人无论走到那儿,都重视生存环境的风水。骑龙穴就是蓝氏祖先把客家人风水思想播洒在到四川大地的一个有力证据。骑龙穴正是一个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何谓骑龙穴?蓝氏后人蓝逢录对我介绍说,此后龙山从北方蜿延而来,过峡起伏形成龙头蹲伏在水边饮水样,祖宗原住宅就在龙岗上,故称骑龙穴,龙尾在山后面低伏,两侧隔水的左右护砂内弯有情。如此完美的骑龙穴让我大开眼界。

     客家农村地区之所以如此重视风水,这与客家人所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风水大师的传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以及崇祖观念有关。客家人建房讲究“风水”。这一习俗在现代客家人眼中依然十分重要。关于客家人的“风水”,专门研究客家民俗的广东梅州嘉应大学讲师阎恩虎先生是这样说的: 

   “'风水'的思想实际上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一种理念,就是要努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达到生存安全。所以说现在风水观对我们还有不少的启示,它其实表达的是一种人类要努力和自然溶为一体的思想。客家人的风水观不完全是迷信的,它其实是在教早的时期人民科学思想的一种朴素体现。” 

     风水是一个综合工程,其中龙穴砂水向,各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客家人大都傍山而居,靠山吃山。对风水元素尤其重视龙法。所谓龙脉就是山脉。旧时的梅州客家人是这样形容自己和山的关系:“深山最深处,禽落自成村;结庐在山顶,圭窦而荜门。牵牛天上出,鸣鸡林外闻;方知吾客族,住遍岭头云。”客家传统的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客家的传统民房多为依山建造,屋后几乎都有一丛浓郁茂密的树林。纵然是在平坦地形上建房,也要在屋后人造土坡(当地叫做花台)上种植四季长青的各种竹木,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上百亩,视房屋规模而定。

    客家人爱山,也爱水。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灵气与神韵。

     从蓝氏客家祠堂的选址来看,依山傍水,体现了客家人对居住环境风水的重视。后来此祖宅改为祠堂,因为他们认为开山祖在此开拓生存空间越来越繁荣,得益于山水之灵气的滋养,充分认可祠堂建筑风水的作用,可使子孙更好地得到祖先的庇佑;祠堂又是宗族的中心,祠堂的风水如何,直接关系到宗族的盛衰与子孙后代的繁衍;对祠堂风水的讲究,应该是系统的、全方位的。趋利避害是客家人祠堂风水观的基本理念。

     客家人迁居在新的生存空间,追求人丁兴旺、后人成才。据介绍,骑龙穴催丁效果好,蓝氏一支在此生育四子,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据其族谱上记载,咸丰辛亥年买新桥坡骑龙穴田业一处,此为第四房的住宅,论发丁和发财应数四房后裔。其中此处发丁最旺,至今也有亿万富翁和百万富翁以及县处级干部。所以,才有前文所述路边上新竖起的修路纪事碑。那是这房中有出息的后裔报效故里之举。当然有光宗耀祖的动机。

     风水伴随客家人从北迁徙南方,又从南方迁往巴蜀大地。风水不处不在,风水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择吉避凶,永远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从广东蓝氏迁居重庆荣昌的事例,再次印证了风水是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浸入客家人血液的民俗吉祥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