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300g白卡纸价格:它们的话,我们能听懂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16:00

它们的话,我们能听懂吗?

2011年07月09日 14:59    来源:羊城晚报   

 

驼背鲸发音的声谱图

雄性孔雀在春夏之交开屏,吸引异性对象

孟加拉燕雀,歌声中蕴含语法规律,对不合句法的声音变化尤为敏感

生活在太平洋的驼背鲸被证实拥有与人类语言相似的语法规则

非洲热带雨林的坎贝尔猴的鸣叫声有后缀发音,与英语语法的“-ed”有异曲同工之妙

黑猩猩Kanzi,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语言并能做出回应,准确率达74%

犬的吠声复杂多变,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陈绍恒

人类,自诩为上帝的宠儿,他们不仅有复杂的思维、丰富的感情、骄人的姿态,还创造了任何生物都难以复制的沟通方式———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自己的话匣子呢?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了日本京都大学对于鸟类鸣叫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人类是使用语言的唯一物种”的观点发出挑战。研究显示,孟加拉燕雀的叫声同样拥有它们的语法规则。

面对动物是否有语言的疑问,我们昨日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劲硕博士,他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动物不会存在与人类一模一样的语言。人们可以利用声谱图等量化工具对动物的声音进行分析,并且证明了某些动物的鸣叫声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但目前我们还没能完全理解它们声音中的含义,更谈不上利用‘语言’与之交流。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猩猩知我心

鲸鱼求爱吐露“真言”

按照人类自己的定义,语言不仅是多种发声的组合,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则、符号特征、可以清晰表达客观世界的沟通手段。为了探寻动物的语言禀赋,人类最先把目光投向“近亲”。

1966年,十个月大的黑猩猩沃肖被带到了加德纳夫妇的实验室。在随后的成长岁月里,加德纳夫妇特意为小沃肖营造了与人类婴孩相仿的生活环境,他们安排研究人员和助手在沃肖的非睡眠时间常伴其左右。他们尽可能避免有声交流,转而采用美洲手语来训练和培养这个小家伙,旨在模拟聋哑人家庭的生活。22个月的培训之后,沃肖学会30到40个手势符号,还能用两三个符号的组合来传达一定的意思,比如合用“打开”和“饿了”两个手势来表示“快点打开它”。

沃肖的试验轰动一时,但不少非议纷至沓来。批评者认为,加德纳夫妇只是证明了黑猩猩具有学习符号信息的能力,而并非掌握有句式规律的语言。不过,质疑和批评从来没有打击研究人员对动物语言探究的热情,反而吸引了更多的拥趸。在一些研究者的实验中,名叫Nim Chimsky、Sarah、Kanzi等黑猩猩虽然没有说出什么“人话”,却一步一步印证了猩猩的语言禀赋———通过训练,它们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作出回应,准确率可高达74%。

鲸鱼求爱吐露“真言”

除了传授语言,科学家们也开始从动物的鸣叫声中窥探它们的语言世界。

广袤的平原不一定是探索动物语言的唯一领域,高深莫测的海洋蕴含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同样是研究发掘动物语言的理想宝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究生铃木龙司就在这里觅得意外惊喜。

潜藏海洋的驼背鲸一年中有六个月时间用于求偶,每每这时,雄性个体都会亮亮嗓子,唱出千回百转的求爱曲来取悦红颜。高歌一曲,连绵不断,持续几个小时。铃木留意到,驼背鲸的尖声歌唱具有某种句式规律:一首求爱曲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可再细分成更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由数个音节排列组合而成。它们的鸣叫声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

铃木决心揭开谜底。电子工程科班出身的他,联合同校高材生约翰和彼特,开发出一种能够对声音中最小元素进行捕捉和分析的电脑程序。铃木细致地记下驼背鲸“悲叹”、“呻吟”、“颤抖”、“长吼”、“打鼾”等18种不同声音,然后交给对此毫无所知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电脑分析和统计人员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驼背鲸的歌声由多层次的声音排列组合而成。这个结论同时印证了1971年生物学家Roger Payne和Scott McVay的假设。

相较于人类语言,驼背鲸的表达要迟缓和含蓄得多。铃木说:“以英语为例,人们说话时一秒平均有十个音节,而它(驼背鲸)只有一个音节。”不过,这种鱼儿的歌声具有符合某种句式结构并能组合表达不同意思的特点却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铃木的研究报告成功在《美国声学学报》上发表。这样,鲸鱼成为除了人类以外可以使用“语言”的又一个物种。

非洲丛林传来的声音

动物语言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下。

2007至2009年期间,法国雷恩大学灵长类行为学家阿尔班·勒马森带队深入非洲热带丛林险地,对当地10个猴群进行观察研究。研究发现,坎贝尔猴同样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而这种组合方式竟然与人类的语法规则如出一辙!

勒马森的研究团队认为,坎贝尔猴具有初级语言能力,能运用简单的句法。比如,它们用“Hok”代表鹰,“Krak”代表豹。当花豹来袭,坎贝尔猴会发出“krak”的警告声;其它坎贝尔猴接收到此种信息后,会在“krak”的叫声后面加上“-oo”的延长音,以示间接听到的传信含义———这与英语的后缀“-ed”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让研究人员意外的是,坎贝尔猴还可以合并两种叫声创造出第三种含义。比如,雄猴呼喊“boom boom”召唤其它猴子来到身边;但是“boom boom krak-oo krak-oo”连起来使用,则是表达“一棵大树(或树枝)将要倒下来了!”的警示;如果再加上一个“hak-oo”,意思就变成了对其它流浪猴侵犯领地的警告。

有人因此大胆猜测,坎贝尔猴的交谈方式代表人类最初使用的语言。当然,这种说法尚待商榷,但坎贝尔猴的鸣叫规律着实让研究动物语言的科学家眼前一亮。仍在开展进一步工作的勒马森表示,栖息地的森林茂密,导致坎贝尔的猴子难以看见同伴,造成了交流的不便,这可能是非洲猴子进化出句法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其它物种也进化出类似的语言能力”,勒马森说。

燕雀歌声再现语法规律

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日本京都大学对于鸟类鸣叫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人类是使用语言的唯一物种的观点”发出挑战。研究显示,孟加拉燕雀的叫声同样拥有它们的语法规则。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安倍健太郎主导的研究小组向燕雀播放不合语法的混乱叫声,观察它们的反应。

由于凡是听到不熟悉的声音燕雀会立即大叫大喊,所以在研究的一开始,安倍健太郎就与同事渡边大和预先录制好一段燕雀的鸣叫音频,向孟加拉燕雀反复播放,直到它们感到不再陌生并停止过度反应为止。接着,他们打乱原来的音序,制成4种顺序的新音频,再次向孟加拉燕雀播放。

研究的发现让人感到意外。在4种混乱叫声中,孟加拉燕雀只对当中一个命名为“SEQ2”的录音做出反应,对其它录音置之不理,它们意识到这种叫声违反了“鸟语”的语法规则。据统计,将近90%的孟加拉燕雀做出了同样的反应。看来,在孟加拉燕雀叫声连续的音节顺序中存在一种特定的规则,并与群体中的其它成员共享,这种语法“规则”不纯粹是巧合。

假如上述实验有点跳跃的话,那么安倍随后进行的研究就比较有说服力了。在条件控制的实验中,安倍有意隔绝燕雀与外界的联系,并进行同样的音频测试。结果,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孟加拉燕雀不会对SEQ2做出任何反应。而再把它们重新放回燕雀群里生活两周后,它们就会慢慢掌握这种鉴别语法的能力。换言之,语法规则并非天生所得,而是后天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最后,安倍健太郎利用化学手段破坏了燕雀脑部的“nidopallium”区域,结果,这些鸟儿失去了辨别有语病的歌声的能力。一如人类的大脑中“布洛卡区”(布洛卡区是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的,布洛卡区位于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为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受损后进行复杂的对话,其语法识别能力也受到影响一样。安倍说,研究燕雀的大脑区域可能有助于解开人类语法的起源之谜。

疑团或将被解开

动物们交流的方式精彩纷呈,它们的肢体语言相当丰富。

雍容华贵的孔雀擅于把握春夏舞台,招展明艳光鲜的羽毛,觅得对象欢心;体态娇小的昆虫们从不妄自菲薄,它们利用身体释放特殊气味发号施令,共同进退;水中的海豚可以发出超声“开小会”;善解人意的狗则很会控制吠声以表达喜怒哀乐……

没错,以上行为都是动物的沟通方式。这群自然界的居民可以运用行为、色彩、气味、声音、超声等多种渠道交换信息,协助它们做正确的抉择,使得这种“不言而喻”的生活井然有序。

早前,科学家们发现,包括狗、鹦鹉和猿在内的诸多动物也能理解和组织“句子”,可以辨认出与单个物体相对应的人类语言。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究鸟鸣的康斯坦斯·斯查夫表示: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人类才懂得语法的运用,安倍的实验却让人们发现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很多相似性。这确实令人既惊愕又兴奋。

面对动物是否有语言的疑问,我们昨日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劲硕博士,他解释道:“可以肯定的是,动物不会存在与人类一模一样的语言,作为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发音、语法规则、思维深度也跟人类不一样;但是,动物是存在广义上的语言的,它们可以通过发声、行为、气味、超声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就现有的研究水平,人们可以利用声谱图等量化工具对动物的声音进行分析,并且证明了某些动物的鸣叫声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但目前我们还没能完全理解它们声音中的含义,更谈不上利用‘语言’与之交流。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绍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