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欲孽叶宋小说:小说阅读训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03:06

小说阅读训练

小说阅读训练一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 85 公里 ,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 90 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 “ 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 ” 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 , 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1.文章第3段写专家对端砚的鉴赏,表达了端砚的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2.(1)文中写恒运老人“略略一笑”“轻轻微笑”“潸然落泪”,分别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2)当林县长带领人们把马回头村治理得“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时,“恒运老人难抑

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 

  

3.林县长对古砚的评价和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 “ 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 ,不仅从侧面突出了古砚的珍贵,而且含蓄讽刺了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而且有 “ 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 ” 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 “ 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 ” ,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 

  

【鉴赏提示】 

  一方古砚,折射了人心的向背。 

荒凉贫瘠的马回头村因为有了一方相传和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有渊源的端砚,便吸引了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的光临。中间有一段专家赏砚的描写,是文中的第一个波澜,看那砚: “ 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 ” 于是来者纷纷希望居为己有,其贪婪之状可掬。但无论来者许以何事,持砚的恒运老人都只是 “ 略略一笑 ” , “ 执意不肯出手 ” 。行文至此,文章悬念顿生:荒凉贫瘠的山村,这方珍贵的古砚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然后文章并不就此展开记叙,而是笔锋一转,写新上任的林县长也来到山村,不访恒运老人看端砚,却在村里村外考察, 3 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捻须微笑。此处一笑,和前文寓意大不相同,是欣赏本文的一个重要的 “ 文眼 ” 。 

然后写 3 年后马回头村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林县长才为砚而来。在谈论中,方知林县长竟然是精通砚器的行家。此处又掀起文章另一悬念:精通砚器的行家,竟然 3 年不问此著名的古砚!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 

到最后,恒运老人愿意无偿把这方无价之宝送给林县长,林县长谈起了包拯的故事,执意不受,感动得恒运老人 “ 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 文章至此也水到渠成,点明了中心。 

欣赏此文,重点是林县长和恒运老人,线索是端砚。恒运老人的几次笑和心理活动是分析人物的着眼点。而林县长是作者层层铺垫重点刻画的对象,也是本文主题之所在。欣赏时要着意于此。 

  

小说阅读训练(二) 

演 戏

怀  鹰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 “ 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 ” 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 “ 起来吧,戏演完了。 ” 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 “ 怎么回事? ” 芬说: “ 我男朋友昏倒了。 ”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 

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 还要试下去吗? ” 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练  习】 

1.(1) “ 我 ” 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2) “ 我 ” 进行的测试是不是和那个新闻记者一样希望获得 “ 满意的答案 ” ?为什么? 

  

  

2. 

(1) “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 ” 为什么? 

  

  

(2) “ 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 这句话表达了 “ 我 ” 什么样的心情? 

  

  

3.小说最后写道 “ 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 ,试结合全文分析这 “ 苦涩的笑 ” 的含义。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新闻记者所做的测试,之所以让 “ 他 ” 很满意,是因为 “ 他 ” 深信人类是自私的、冷漠的。 

B.在乌节路的购物中心,芬的尖叫声吸引了很多人来关心她,这让 “ 我 ” 感到心里很温暖。因为虽然没有人来帮助 “ 我 ” ,但至少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自私的。 

    C.小说最后芬问 “ 还要试下去吗? ” 不仅表达了她对这次试验的失望,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使小说显得余韵悠长。 

    D.本文深刻揭露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感情麻木、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 

E.小说情节平淡无奇,布局谋篇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由于内容反映了人道关怀这一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鉴赏提示】 

哀莫大于心死。 

这是一篇文字很平淡,情节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小说:两个戏剧演员,为了证明新加坡人的冷漠感,决定在闹市假装晕倒,看有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救之手。但第一次测试的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虽然有几个人过来了,但没有人愿意伸出手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结果同样令人难堪:没有一个新加坡人愿意帮助他们,除了一个 60 岁的洋人老太太。哀莫大于心死!看完这篇小说,让人有一种骨鲠在喉的感觉,平实的语言之下,却触及了现代人心灵冷漠、麻木等重大的问题,让人感到了一种苦涩:社会在进步,文明程度按道理讲也应该相应提高,但为什么会出现对 “ 昏倒 ” 在闹市的人视而不见的令人尴尬的局面呢?难道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付出灵魂冷漠、感情麻木的代价吗?这篇小说没有在技巧上过分追求,布局谋篇也没有突出的地方,但读完依然使人深受感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涉及的内容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欣赏此文,要注意两人 “ 演戏 ” 的动机、手段以及他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同时还要能够透过表象探询到故事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阅读训练(三) 

雪 墙

魏永贵

 99 号楼的供暖锅炉在天空第一次飘雪花的时候轰隆启动了。于是便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直发出呼呼啦啦的吼声。隔一两天还有一辆卡车碾过楼侧的地面,轰隆隆向锅炉房倾倒黑煤,于是粗大的烟囱冒出的黑烟和着呼啦啦的吼声,随着西北风劈头盖脸向 99 号楼压来。供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 99 号楼的二十几家屋门被人一一敲响了。从防盗门中间的猫眼向外看去,这是一个戴着眼镜露着七分微笑三分乞求的人。他自称是新搬来的 101 ,有事要商量。人们莫名其妙地打开门,得到的是同一个请求:在一张状纸上签名。 101 起草了一份状子,向法院起诉供热公司这家供暖锅炉房噪音过大,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要求赔偿损失并改造锅炉减少噪音。 

大家犹豫了,觉得这个已届中年的 101 是小题大做。大家都说忍一忍吧,你是初来乍到,习惯就好了。 

 101 耐心地听了人们的劝说并不服气。 

 101 说我测试过这锅炉声,分贝太高,属于噪音,我们已经受到侵害。我几次打电话到供热公司,他们置之不理态度蛮横,让我到法院告去。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面对 101 的理论, 99 号楼的主人们在哈欠声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 好吧好吧你就作为咱们 99 号楼的代表告吧告吧。 ” 

两天后正赶上一场大雪,天寒地冻, 99 号楼的暖气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起来,随后的一个星期天,暖气片干脆生冷冰凉的。 99 号楼有人打电话到供热公司询问究竟,电话那边说去问你们同楼的 101 吧。 99 号楼的居民听懂了供热公司的弦外之音,于是纷纷去敲 101 的门。 101 听罢歉意地笑笑说对不起诸位,但是错的不是我们。 101 说供热公司竟然用这种方式报复真是岂有此理,咱们更不能让步,这场官司非打不可。第二天暖气还是不热, 101 室的天花板便丁丁冬冬一直响个不停。 101 敲开了 201 的门。 201 赔着笑脸说不好意思,屋子太冷只好跺脚取暖,注意点儿就是。等 101 走回自己的屋子,天花板上的跺脚声更是一阵紧过一阵。晚上 101 匆匆出门了,半夜回来的时候踩在门前的啤酒瓶子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天一亮, 99 号楼的居民看见 101 抱着一摞纸一瘸一拐地走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 99 号楼的居民们忽然感觉久违的暖气又回来了,而且似乎比先前还热。锅炉的声音比以前小了一半。更让 99 号楼居民吃惊的是,当天晚上从本市电视台 “ 热点透视 ” 栏目里看见了 101 的形象。 101 理直气壮地站在法庭原告席上慷慨陈词,历数供热公司对 99 号楼居民的噪音污染、对居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99 号楼的居民们在暖暖的屋子里收看电视节目,兴奋难抑,纷纷拿出酒来庆贺。当夜,家家户户的防盗门又被 101 一一敲开。 

 101 这次是来分送供热公司的赔偿费,每户 50 元。 101 瘸着腿退出了一个又一个屋门,最后来到了 201 户。 201 的主人红着脸说,兄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101 说,没什么,跺跺脚其实没什么,那几天冷得实在受不了,我也是直跺脚。 201 说,我知道是谁在你家门前放啤酒瓶倒臭垃圾,实在是太缺德了。 101 说,没什么,都过去了,你就别说了。几天后刮了一场大风,之后又下了一场大雪。电视上说这是本市 50 年来的第一次。天亮的时候那雪把一号楼道快封住了。人们很奇怪,要在以往这雪早被 101 铲走了。被雪堵在楼道的人们便想起 101 ,只有 101 有工具。于是前去敲门。敲了许久没有动静。眼尖的在门上看见一张纸条:我搬家了。落款的时间已是两天前。人们都愣了。面对眼前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      (选自《小小说选刊》) 

【练  习】 

1.对 “ 面对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 中的 “ 一时 ” 该如何理解? 

  

  

2.请根据文意概括 “ 101 ” 的形象。(80字以内) 

  

  

  

3. “ 雪墙 ” 作为小说的标题,分明有一种喻义,这喻义是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主要讲述了 “ 101 ” 为维护99号楼住户的合法权益而状告供热公司的故事,选材典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B.小说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交待故事的起因。 

C.同样是受到了噪声的污染,99号楼的人们,习惯了逆来顺受, “ 101 ” 却奋起抗争,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 101 ” 的形象突出、鲜明。 

    D.小说中两次出现 “ 10 1 ” 瘸着腿的细节,让人感到他的孤单、可怜,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E.主人公 “ 101 ” 是生活中许多人的代表,为突出小说的生活真实,不应只给他一个代号,而应给他一个生活化的姓名。 

  

【鉴赏提示】 

这是一篇颇耐人寻味的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101,无名无姓,只用房间号作为他的代号,这不正真实反映了如今邻里之间不互通姓名, “ 老死不相往来 ” 的生活现实吗?同样是遭受供热公司供暖房噪音侵害,99号楼的人们习惯于逆来顺受,只有101予以抗争, “ 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 ”——“ 当然 ”“ 应该 ” 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为整个楼的人们 “ 到法院告去 ” ,得到的却是人们的漠不关心、反对甚至暗算,其中的细节描写,让人心寒,让人愤怒,让人更感到101的勇敢、坚强、无私与宽容的伟大。101始终是孤独的,在为大家争取到合法权益后,他搬出了99号楼,把一道新的难题 ——“ 雪墙 ” 留给了99号楼的人们。那么99号楼的人们是在101精神的感召下,迅速觉悟,齐心努力,去铲除雪墙,争取生存环境的改善呢,还是继续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但结尾一句中的 “ 一时 ” 一词似有些许暗示。生存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需要人们共同努力,甚至抗争,才能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需要敞开心扉,多为别人着想,才会温馨和谐。 

  

小说阅读训练(四) 

病 人

董 黛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 “ 受不了 ” 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 7 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 “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 “ 双层停 ” 。说话间已经到了 8 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 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 她让大伯从 8 层走到 7 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 12 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 14 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 “ 请等我一下 ” 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 “ 啪 ” 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 “ 神经病! ” 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 “ 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 另一个人接着说。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       (选自《北京晚报》)  

【练  习】 

1.开头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小说总共写了 “ 她 ” 做的4件事,请根据文意概括,并写出这4件事的共同点。 

  

  

  

3.小说的标题是 “ 病人 ” ,从全文看, ① 到底谁是病人? ② 得的是什么病? ③ 以 “ 病人 ” 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4.这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其艺术特色。(80字左右) 

  

  

  

  

【鉴赏提示】 

《病人》把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一个场景里,角度独特,情节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蕴涵的生活哲理深刻。 

小说的主人公 ——“ 她 ” 只是做了4件她认为是应该做的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 帮助别人,却被关在了电梯外,并被电梯里的人认定是 “ 行为不太正常 ” 的 “ 精神病人 ” 。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到了她心灵的美丽、人格的健全、形象的高大,也感到了那些认定她有病的人人格的扭曲、冷漠的可怕、自私的可憎。一间电梯,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作者慧眼独具,选择这一独特的场景,以小见大,展示了人的或高大或渺小,或美丽或丑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形,没有说教,没有明显的褒贬,让人物自己去表现,作者只是把 “ 倾向从场面和情节本身流露出来 ” (恩格斯),把到底谁是病人的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阅读训练(五)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 “ 大扫帚 ” 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 …… 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  

(选自《小小说选刊》)  

【练  习】 

1.写出你对 “ 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 的理解。 

  

  

  

2. “ 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 ” 中 “ 一长串 ” 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4.作者晓尧曾说: “ 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 ” 在这篇小说中, ① 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 “ 久久萦绕于怀 ” 的是什么? ②“ 绝佳的方式 ” 又指什么? 

  

  

  

【鉴赏提示】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民办教师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细节描写做到真实细腻。对儿子精心调试水温的描写,让读者似乎也感到温热的毛巾擦拭面庞的温润;对九爷修面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仿佛也 “ 享有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 ”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让人心头一颤,禁不住热泪盈眶。如此的体贴入微,如此的精心虔诚,竟是献给一个死去的人! “ 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 ” 久久地等在门外也是为了这个人!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回顾前文,细细解读,却发现在修面的全过程中有那么多的伏笔,蕴藏了那么多有关 “ 父亲 ” 的信息。从 “ 父亲 ” 粗壮的胡碴引起 “ 我 ” 的回忆的片断中,我们知道了 “ 父亲 ” 是一位民办教师,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家务繁重,甚至没有时间修面。他责任心强,他爱自己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他只知奉献而毫不索取,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苦涩,没有虚饰的平淡,没有矫情的淡泊,甚至没有荣誉、没有浪漫、没有复杂 …… 从 “ 我 ” 、九爷和学生们的神态动作中,我们知道,其实 “ 父亲 ” 得到了许多,他得到了像九爷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得到了儿子的敬爱,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得到了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最后的礼赞! “ 父亲 ” 的形象,真实得让人难忘,平凡得让人动情,让人重新记起伟大与崇高,让人奋起,也让人哀叹 …… 

 

  

小说阅读训练(六) 

棋 王

郑时培

相思湾的傍晚,残阳如血。郑氏祠堂门口,少年郑寿直望着面前的棋盘焦躁不安,手里那枚已经捏出汗的黑子许久才犹犹豫豫落下。对面的叶知春站起来狂笑道: “ 寿直,你输了!哈哈哈 ……” 这盘棋他们是下过赌注的,郑寿直事先发誓,要是输了就自己剁掉右手。叶知春笑够了,轻蔑地说: “ 你要是肯跪下来称我为棋王,发誓以后再不下棋,我便饶了你。 ” 郑寿直朝郑氏祠堂上的门匾看了一眼,一把夺过叶知春手上的砍刀,手起刀落,那只细嫩的右手已经断在棋盘上了,鲜血染红了整个棋盘。郑寿直望着目瞪口呆的叶知春说: “ 以德以艺,你配称王?你等着,我一定会赢你的。 ” 说完,沿着苇河边大步走去。 

民国三十一年端午节,郑寿直突然回到相思湾。这时候,叶知春已经做了日本鬼子的保安,专陪鬼子头头下棋,屡下屡败。郑寿直找到叶知春说: “ 听说你已经称棋王了,你可晓得棋界规矩? ” 当时叶知春刚和鬼子头头下完一盘棋,见郑寿直来挑战,笑笑说: “ 手下败将还谈什么规矩,是不是还有一只手也不想要了? ” 鬼子是半个中国通,见郑寿直与叶知春叽里咕噜的要较量棋艺,便在一边怂恿他们下赌,说输了的砍头大大的好。叶知春不敢驳鬼子的面子,冷笑一声应承下来,心里想对付鬼子不敢用真本事,对付你郑寿直真是小菜一碟,便激郑寿直说: “ 皇军说以头相赌,你还是算了吧,我本不想伤你。 ” 郑寿直扬眉一笑,抖出一张棋盘往桌上一摊,稳稳坐下说: “ 下吧。 ” 

叶知春一看,认出是当年的那一张,心里不由一愣,碍于鬼子的面子还是缓缓地坐了下来。棋下得相当艰难,从早上下到傍晚,两人不断拼杀。掌灯时分,叶知春站起来将棋子一抛,拱手认输。鬼子的小头头骂了声什么话,郑寿直没听懂,只见叶知春脸色一变,转身逃出门去了。鬼子顺手一枪,叶知春当即倒下。郑寿直收起棋盘想走,鬼子转过身来按住说: “ 我们下一盘,赌头。 ” 

桌上摇曳的灯照着鬼子,屋子里阴森森的。郑寿直重新坐下来,感到肚子有点饿,这才想起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棋下得更加缓慢,郑寿直的心里平静如水,只几手便看出鬼子的棋艺远在叶知春之下。天亮时分,疲惫至极的郑寿直终于以绝对的优势赢了。鬼子望着输定的棋,忽然将棋掀下桌,掏出枪来朝郑寿直大喊: “ 八格牙路。 ” 郑寿直看着鬼子那熊样,不由仰起头来狂笑。笑毕,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鬼子腰间的佩刀,就势抹向鬼子的脖子。鬼子没防着郑寿直会来这一手,待扣动手枪扳机时,头已落地。听见枪响,鬼子从睡梦中惊醒,立即把郑寿直围在屋里举枪乱射。许久,鬼子见屋里没有了动静才走进去,只见郑寿直以刀做杖,至死不倒。这以后不断有鬼子失踪,没多久鬼子惶惶地逃出相思湾。郑氏乡亲拾掇了郑寿直的遗骨厚葬,树碑曰:棋王之墓。自此以后,相思湾人再也不碰棋,更无人敢称棋王。

(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略有删改) 

【练  习】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情节。 

  

  

  

2.你怎样看待郑寿直到日军军营挑战叶知春?请写出自己的理解。 

  

  

  

3.本文把郑寿直与叶知春的棋王之争放在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有何作用? 

  

  

  

4.想想看,郑寿直死后为什么相思湾无人敢称棋王? 

  

  

  

【鉴赏提示】 

整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却很有分量,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尽现棋王郑寿直的形象。依郑寿直的尺度,棋王需德艺双全,才配称王。郑寿直正是这样做的,他的爱国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叶知春是作为郑寿直陪衬的反面形象出现的,其可耻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日本鬼子的灭亡,当然是历史的必然,但正是郑寿直这样有骨气的中国人加速了日本鬼子的灭亡。小说把情节放在抗日的大背景下去写,意蕴深广,发人深思。 

  

小说阅读训练(七) 

勇敢的人

李开杰

我是媛媛。 

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我发现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你猜猜,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班的罗军。 

哦,你们都笑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笑,你们认为我要么在说笑话,要么就是神经有问题,要不怎么会把最胆小的罗军说成最勇敢的人呢?说实话,过去我也同你们一样,认为罗军是最胆小的人,他不怎么说话,特别是面对我们这些女孩,他更是永远没有一句话,我们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他低着头,坐在他的座位上,两手无措地乱动。他从不敢同男同学发生争执,如果因为什么事他同某个同学对峙起来,那么首先退让的总是他,总是他低着头匆匆走开。在体育课上同样表现了他的胆小,那些对抗性太强的运动诸如足球什么的,他是永远不会去试一下的,就连跳马他也不敢,每次跳马都以他可怜兮兮地趴在木马上告终。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竟然说他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难怪你们会发笑,难怪你们会怀疑我的神经出了问题。但是我还是要说,他 —— 罗军,是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而且,我曾经被他的勇敢感动得流了泪,而且他的勇敢行为使我修正了自己对勇敢的认识。你们还记得上周六在江边举行的露天音乐会吧?听说很多同学都去了,我也去了,我同我的表哥还有妹妹一起,坐在台阶上,边喝 “ 百事可乐 ” 边听 “ 贝多芬 ” 。那天很热,热得一点儿不像春天而像是盛夏来临。 

那天的音乐会很盛大,很庄严,同时也很华丽。盛大庄严是指音乐会本身,而华丽则是指观众,那天去欣赏音乐会的人都穿得很漂亮。我爸爸说了,艺术永远是少数有钱有闲人的东西。 

因此,我对露天音乐会也有这样的华丽一点儿不感到奇怪。 

演出到中场时,那个漂亮的主持人宣布休息二十分钟。 

在这休息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个同音乐会的华丽极不谐调的身影出现了,一个穿得十分破烂的老太婆,也许她并不太老,是生活的艰难使她过早地显出了老态。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编织口袋,从我们这些穿着华丽的人群中间走过,她不断地弯下腰,去捡拾那些我们扔下的可乐瓶、纯净水瓶,还有用来垫座的废纸。她与音乐会实在太不谐调。她走过人群时,有的人赶紧站起来让开,有的人把手中还没有喝完的可乐连瓶递给她,也有人掏出钱给她,也有的人在讥笑她。可她没有什么表情,没有感激也没有愤怒,仍然一个一个地捡可乐瓶,一下一下地弯腰。这时,另外一个身影出现了。 

一个满头大汗的男孩子跑了过来,他的手里也抓着几个可乐瓶。他跑进人群,见到了那个穿着破烂、背着一个大编织袋的老太婆,然后,他响响亮亮地叫了一声 “ 妈妈 ” 。我不用说你也会想像得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在那样的地方,要叫出那声响亮的 “ 妈妈 ” ,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勇敢。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那些穿着华丽的人,还有那些讥笑老太婆的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个壮实的男孩,眼中都充满了赞许。我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这男孩就是罗军。 

从此,罗军成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因为他在那种时候喊出了那声响亮的 “ 妈妈 ” 。 

【练  习】 

1.请简单谈谈这篇小小说在表达技巧上的高明之处。 

  

  

  

2.为什么说罗军是 “ 最勇敢的人 ” ? 

  

  

  

3.请充分展开联想,想像一下罗军叫完那声响亮的 “ 妈妈 ” 之后,母子二人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段,放入原文倒数第3、第4段之间。注意上下文的协调一致。 

  

  

  

4.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鉴赏提示】 

微型小说被人们称为小说艺术的 “ 轻骑兵 ” 和 “ 排头兵 ” ,这是从它的立意具有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它的主题具有对现实生活的穿透力而言的。如果微型小说的立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那么它这种明显区别于其他长中短篇小说的文体优势就无法得到突出的体现。微型小说一般是通过反映人们接触过、感受过的日常现实生活,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反映和评价。对那种人们普遍都感到然而又都没有说透、说清的生活现象做出自己精辟的议论和解剖,以至对于一些笼罩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深层的文化心理做出有力的分析和阐述来构成自己独特的文体优势。小小说《勇敢的人》就是这样的作品。每个人都有妈妈,每个人最先学会的单词也是 “ 妈妈 ” 。但小小说《勇敢的人》,却将仅仅在大众面前对自己的亲娘喊了一声响亮的 “ 妈妈 ” 的主人公,标榜为 “ 最勇敢的人 ” ,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设身处地想一想,在 “ 那种时候 ” ,自己能响亮的叫一声 “ 妈妈 ” 吗? 

  

  

小说阅读训练(八) 

狗

刘国芳

狗旺发迹后养了一条狗。 

狗是狼狗,高大、凶悍,狗旺的个子也是高高的,大块头,于是狗旺和狗站一起便应了那人高马大的话,当然,在这儿马应改作狗。村里人对狗旺是怎样发迹的不大清楚,既不见他劳累操作,也不见他终日奔波,倒是清闲得很,成天和三五个不知哪路来的朋友牵了狗玩。村上别的人家也是养了狗的。狗旺把狗牵出去,见了别家的狗便发一声唿哨,于是他那狼狗便雄赳赳冲上去,初时有些狗也敢搏斗,但往往被那狼狗咬得遍体是伤;久了,不再有狗敢搏斗了,见了,望风而逃。那些狗的主人便愤愤不平。当然,也仅仅在心里作不平状。 

见了人狗旺也会冲他的狼狗发一声唿哨,于是那狗仍雄赳赳地向人扑去;于是被扑的人或惊慌失措或东蹿西逃或跌跌倒倒或脸色煞白魂飞魄散。不过当狗快追到人的身边时狗旺还是会发一唿哨把狗喝住的,于是对方便气喘吁吁地骂: “ 狗旺,你妈的不是人。 ” 狗旺不恼,笑一下,回答: “ 跟你开个玩笑嘛,又不当真。 ” 

若是边上有狗旺的朋友在,便会帮腔: “ 狗旺看得起你才跟你开玩笑。 ” 

对方便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 

有时候狗旺不在,那狗也会在村子里转,见了孩子,那狗会突然向前蹿几下,作凶猛状,孩子哇哇地哭,喊爹喊娘;有些孩子过后还病、发高烧。于是孩子的父母便会走进狗旺的院子对狗旺说: “ 狗旺,你要好好管一下你的狗,它把我孩子吓坏了。 ” 狗旺便懒洋洋伸个腰,然后说: “ 狗是畜牲,我怎么管得了。 ” 

这样说便让人很气愤,于是说: “ 你不管,我以后见着那畜牲打死它。 ” 

“你敢。 ” 狗旺大喝一声。 

说话的人忽然就不敢说了。 

过后见了那狗,便横眉怒目,但也仅仅把脚跺两下,有锄头什么的在手,也只冲狗晃两晃,做打狗状,却不真打。狗似乎晓得这是假动作,不惊慌,还大模大样地往那人跟前走过去。后来狗旺被公安局抓走了。 

抓狗旺的那天还抄了家,搜出许多文物古玩。于是村里人晓得狗旺为什么白天清闲得很,原来他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这种罪是要判刑的。狗旺一去不归,于是孤单了那狗,整天莫名其妙地叫。有一天晚上还叫,当时是夏天,大家在外头坐着歇凉,狗叫起来吵人,大家烦了,都骂 “ 那畜牲。 ” 还有人说一声: “ 去打死它,看它还叫不。 ” 

都点头。 

于是在屋里把锄头什么的拿在手上,一伙人雄赳赳赶上门去,进了院,还把院门关上,狗没法逃了,于是被打得哀哀地叫。狗旺屋里是有人的,大喊: “ 莫打呀莫打,它是畜牲。 ” 有人回答: “ 就打这畜牲,谁叫它平日作恶多端。 ” 

狗于是被打死了。 

出了院子大伙兴高采烈,有人说: “ 这畜牲早该打死它。 ” 

有人接嘴,说: “ 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 ” 

这话说完大家忽然不做声了,还有人低下头,当中一位拿眼四处瞅瞅,见大家不再像刚才那样兴高采烈。 

    【练  习】 

1.为什么狗旺的狗能够长期横行乡里,不仅欺负别的狗,而且欺负人? 

  

  

  

2.小说多处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请写出两例加以说明。 

  

  

  

3.大伙在听了 “ 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 ” 之后为什么 “ 忽然不做声了 ” ?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标题是《狗》,其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是为了衬托村人打狗的勇敢。B.小说《狗》里的 “ 狗 ” 有很多:一条是狗旺的狼狗,另一条 “ 狗 ” 就是狗旺,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C.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说明村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觉醒了。D.小说寓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E.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 “ 村里人 ” ,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鉴赏提示】 

《狗》这篇小说,表面是写狗,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用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却在反衬人的怯懦。小说《狗》里有很多条 “ 狗 ” :一条是狗旺的狼狗,这畜牲凶悍地咬狗、扑人、吓小孩;另一条 “ 狗 ” 就是狗旺,他纵容他的狼狗横行乡里,还 “ 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 ” ;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人被狗欺凌,冲着狗旺只敢 “ 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 ” ,冲着狗旺的狼狗也只敢 “ 把脚跺两下 ” ,做个 “ 假动作 ” ,而当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面对一条 “ 丧主之犬 ” ,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更反衬出村人的怯懦。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 “ 村里人 ” ,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小说阅读训练(九) 

熊

佚 名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叫罗宾森。 

这片 100 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 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 “ 奔驰 ” 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份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魂都没了,惊惧地瞅着直往女儿身上靠。 “ 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 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很喜欢小孩,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栓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是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的意思,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当儿,罗宾森赶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这公寓办公室里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 “ 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似的人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 ” 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 “ 哇 ” 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有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 “ 唉,我真是一只熊。 ” 我们又都笑了。他说罢好像还不太甘心,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接,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的有个女人超常规大声说了一些话。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摔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笨熊。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着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状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 熊!熊! ” 

不一会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 “ 黑熊 ” 。未曾想 “ 黑熊 ” 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 哈罗! ” 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 “ 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练  习】 

1.罗宾森起初说 “ 我又不是只熊 ” 与后来说 “ 我真是一只熊 ” ,心情有何不同?(不超过10字) 

  

  

2.公寓办公室的人骂罗宾森是 “ 一只不会拿东西的笨熊 ” 在小说构思上有何作用?(不超过40字) 

  

  

    3.为什么当 “ 我们 ” 知道活 “ 黑熊模型 ” 是罗宾森充当的时候 “ 谁也没有笑 ” ?(不超过15字)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 “ 熊 ” 为题,是因为罗宾森 “ 黑得 人 ” 且 “ 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 ” 的形体特征 “ 活像只狗熊 ” 。 

    B.小说采用了白描的写法,未加多少艺术渲染,而罗宾森的形象却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近似写实性质,意在给读者更多的真实感。 

D.从小说对罗宾森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宾森是一个很喜欢小孩的、善良而有幽默感的黑人。 

    E.《熊》是美国社会的一帧剪影,它深刻揭露和鞭挞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 所谓 “ 人权 ” 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鉴赏提示】 

《熊》这篇小说运用了白描的写法,抓住了黑人罗宾森 “ 黑得 人 ” 且 “ 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 ” 的外在形体特征,采用了熊这个动物的形象,用几个构成小说情节的事件,把它串联了起来,活现了罗宾森 “ 很喜欢小孩 ” 、善良而有幽默感的内在性格。然而作品显然不是止于描绘罗宾森这样一个黑人形象,而是要在极短的篇幅中写出一个人的命运,直至从一个侧面为那个社会留下一帧剪影。由于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写法,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写实色彩,给读者更多的真实感。小说笔墨集中,没有枝蔓,也没有任何作者的议论和抒情,一切思想内涵,都交由读者去品味。 

  

小说阅读训练(十) 

法律门前

卡夫卡

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 有可能, ” 卫士回答, “ 但现在不成。 ”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 “ 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 ”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 “ 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 ” 卫士问。 “ 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 ” 乡下人说, “ 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 “ 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 

    【练  习】 

1. “ 乡下人 ” 为了要进 “ 法律的门 ” 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这说明了什么? 

  

  

2. “ 乡下人 ” 为什么那么渴望进入 “ 法律的门 ” ? 

  

  

3.小说结尾画线句 “ 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 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 “ 乡下人 ” ,显然是社会中最大集体的指称,它代表着大多数人,卑微的人,它相对于 “ 法 ” 的制定者而存在。 

B.小说中的 “ 法 ” 既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可以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C.小说中 “ 法 ” 门前的卫士是 “ 法 ” 的化身,他诱惑你进入,又阻止你进入。 

D. “ 乡下人 ” 临终前看见的 “ 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 ” 象征 “ 法 ” 的光芒,意在说明 “ 乡下人 ” 等待了一生终于见到了 “ 法 ” 。 

E.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 “ 找法 ” 。其主要内容是 “ 乡下人 ” 向往 “ 法 ” ,却终身进不了 “ 法律的门 ” 。 

  

【鉴赏提示】 

《法律门前》(一译《在法的门前》)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长篇小说《审判》中神父讲的一个寓言,1915年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单独发表。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 “ 法律门前 ” 要求见法, “ 法 ” 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这些人费尽周折也走不出社会为他们设置的那个魔圈。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 “ 法 ” 。那么, “ 法 ” 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 “ 法 ” 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而这两者,对 “ 乡下人 ” 来说,又都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 “ 乡下人 ” 只能孤独痛苦地等待,直至死亡。这篇小说在实质上是悲观的,但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积极的。 

  

小说阅读训练(十一) 

免 费

[美]雪莉 · 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 10 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 5 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 1 美元; 

去商店, 50 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 25 美分; 

倒垃圾, 1 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 5 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 2 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 9 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 “ 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 “ 账已付清 ” 。 

   【练  习】 

1.请联系现实想像一下,当面对 “ 儿子 ” 开列的账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 “ 我 ” 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 “ 我 ” 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 “ 我 ” 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鉴赏提示】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要求微型小说的材料要尽可能地限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和一个较小的空间里。而发生在一个场面里的具体事件,恰好符合微型小说对材料的这个要求。如果这一个场面里的一个具体事件,正是生活事件的高潮片断,正是人物经历的典型片断,它能够把生活事件和人物经历的过去的内容和未来的将要发生的内容都包容进来了,也就是说,这一个场面的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为一个生活聚焦点,那么,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具体事件的题材,便是典型的微型小说题材。小小说《免费》就是这样的作品,只有四百来个字,情节很简单,但读后却让人难以忘怀,甚至勾起许多难忘的回忆,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本文构思奇特,剪裁精巧,堪称大手笔。 

  

  

小说阅读训练 ( 十二 ) 

黛玉之死

高 鹗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 “ 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 ” 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 “ 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 ” 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 “ 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 ” 紫鹃道: “ 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 ” 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 “ 我的诗本子。 ” 说着又喘。  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 “ 姑娘歪歪儿罢。 ” 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 “ 有字的。 ”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 “ 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 ”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 “ 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 ” 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 “ 笼上火盆。 ” 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 “ 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 ” 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 “ 姑娘这是怎么说呢。 ”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 “ 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 ——” 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 “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 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 “ 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 ” 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 “ 宝玉!宝玉!你好 ——”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练  习】 

1.第1段中 “ 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 ” ,黛玉的 “ 笑 ” ,表达了她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2.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试根据文中焚稿的具体描写,具体分析黛玉焚稿的心情。 

(1)黛玉焚帕: “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 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 

  

  

(2)黛玉焚诗稿: “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 

  

  

3.黛玉临死之时: “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 ‘ 宝玉!宝玉!你好 ——' 说到 ‘ 好 ' 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 。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小说最后一段写黛玉死后 “ 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 ” ,以乐写悲,虽然人们对这音乐来自何处的理解不同,但客观上,这音乐之声更加渲染了黛玉死时的悲凉的气氛。 

C.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D.这一段描写以细节描写最为突出,这些描写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 “ 宝玉!宝玉!你好 ——” 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的满腹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E.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写的 “ 质本洁来还洁去 ” ,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鉴赏提示】 

《红楼梦》中最令人肝肠寸断的篇章大概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两章了。 

黛玉在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就决绝地将自己珍藏的和宝玉爱情的见证的诗稿付之一炬 …… 最后,在孤独凄凉中魂归离恨天。黛玉之死,是对扼杀自由爱情的封建社会的控诉,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抗争,是对自己纯洁爱情的固守。也是宝黛爱情的升华。正如林黛玉在《葬花辞》中所写 “ 质本洁来还洁去 ” ,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欣赏本段文字,不可疏忽细节描写。黛玉的一言一行,全是心理的写照。撕帕、焚帕、焚稿 …… 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 “ 宝玉!宝玉!你好 ——” 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满腹的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有人认为高鹗续书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如以本段而论,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曹雪芹也无非如此吧。 

讲  究

孙春平


     大学新生入学,302室住进了八位女生。当晚,各报了生日,便有了从大姐到八妹的排序,尽管都是同庚。

不久,大姐王玲的老爸来看女儿,搬进了一个水果箱。打开,便有十六个硕大红艳的苹果摆在了桌面上,每个足足有半斤重,且个头儿极整齐。王玲抢着把苹果一字摆开,再让大家看,众姐妹更奇得闭不上眼了。原来每个苹果上还有一个字,合在一起是:“八人团结紧紧的,试看天下能怎的!”之后便笑,一幢楼都能听到八姐妹的笑声。王玲得意地告诉大家,说家里承包了果园,入夏时就让果农选出十六个苹果并在每个苹果的阳面贴上一个字或标点符号,秋阳照,霜露打,便有了这般效果。这是老爸早就备下的对女儿考上大学的贺礼。

五妹张燕是辽宁铁岭来的,跟赵本山是同乡,故意学着那个笑的语气对王玲老爸说:“哎哟妈呀王叔,您老可真讲究啊!”众人再大笑,“讲究”从此便成了302室的专用词语,整天挂在了八姐妹的嘴上。

第二个来“讲究”的是三姐吴霞的妈妈,带来了八件针织衫,穿在八姐妹身上都合身不说,而且八件八个颜色八个人一起走出去,便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效果。吴霞说,妈妈在针织厂当厂长,这点儿讲究,小菜一碟。

年底的时候,二姐李韵的家里来了“钦差”,是爸爸单位的秘书,坐着小轿车,给大家送的礼物是每人一个皮挎包。女孩子挎在肩上,可装化妆品,也可以装书本文具,款式新颖却不张扬,做工选料都极精致,只是都是清一色的棕包。但细看,就发现“讲究”也是非比寻常,每只挎包盖面上都压印了一朵花,或是腊梅或是秋菊等,八花绽放,各不相同。李韵故作不屑,说一定又是年底开什么会了,哼,我爸就会假公济私。

每有家长来,并带来讲究的食品或礼物的时候,默不作声坐在一旁的是七妹赵小惠。别人喊着笑着接礼品,她则总是往后躲,直到最后才羞涩一笑,走上前去。所以,分到她手上的苹果,便只剩下了两个标点符号,落到她肩上的挎包则印着扶桑花。有人说扶桑的老家在日本,又叫断头花,那个桑与伤同音,不吉利,便都躲着不拿它。每次,在姐妹们的笑语喧哗中,默声不语的赵小惠总是很快地将一杯热茶送到客人身边,并递上一块热毛巾。平日里,寝室里的热水几乎都是赵小惠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得最多,大家对她的勤谨似乎已习以为常。大家还知道她的家在山区乡下,穷,没手机,连电话都很少往家里打,便没把她的那份“讲究”挂在心上。

一学期很快过去,放寒假了。众姐妹兴高采烈再聚一起的时候,已有了春天的气息。那一晚,赵小惠打开旅行袋,在每人床头放了一小塑料袋葵花籽,说:“大家尝尝我们家乡的东西,是我妈我爸自己种的,没用一点儿农药和化肥,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

葵花子平常,可是赵小惠送给大家的就不平常了,是剥了皮的仁儿。一颗颗那么饱满,那么均匀,熟的正是火候而又没有一颗裂碎,满屋里立时溢满别样的焦香。

李韵拈起一颗在眼前看,说:“葵花子嘛,要的就是嗑时那份情趣,怎么还剥了?是机器剥的吧?”

赵小惠说:“我爸说,大家功课都挺忙,嗑完还要扫瓜子皮,就一颗颗替大家剥了。不过请大家放心,每次剥之前,我爸都仔细洗过手,比闹非典时洗手都规范呢!”

王玲先发出了惊叹:“我的天!每人一袋足有一斤多,八个人就是十来斤。这可都是仁儿呀,那得剥多少?你爸不干别的活儿啦?”

赵小惠的目光暗下来,低声说:“前年,为采石场排哑炮时,我爸被炸伤了,他出不了屋子了,地里的活儿都是我妈干的…”

吴霞问:“大叔伤在哪儿?”

赵小穗说:“两条腿都被炸没了,胳膊…也只剩一条。”

寝室里一下静下来,姐妹们眼里噙了泪花。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不是剥,而是捏,一颗,一颗,又一颗…

张燕也没了笑星般的幽默,她哑着嗓子说:“小穗,你不应该让大叔…这么讲究…”

赵小穗喃喃地说:“我给家里写信,讲了咱们寝室的故事。我爸说,别人家的姑娘是爸妈的心肝儿,我家的闺女也是爹娘的宝贝…”

那一夜,爱说爱笑的姐妹们都不再说话,寝室里静静的,久久弥漫着葵花子的焦香,王玲才在黑暗中说:“我是大姐,我提个建议,往后,都别让父母再为咱们讲究了,行吗?”

1.小说详写了哪几件“讲究”之事?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要的概括。
                                                                                
2.第(6)段文字中对赵小穗的描写,写出了这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的词语或句

子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两处写到葵花子的“焦香”(划线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小说的结尾,联系全文说一说你对小说标题“讲究”的理解。
                                                                                        
5.写一段话谈谈你阅读本文以后的感受。(50字以内)
                                                                                    
6.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文章中的大学生的所作所为?
                                                                              
(四)

1.(1)让苹果上“长”出字来(2)针织衫染成不同的颜色 (3)皮包上压印不同的花 (4)一颗

颗剥了皮的葵花子仁 
2.写出了赵小穗纯朴(朴实)、憨厚、善良、勤快(勤谨)、谦让等性格特点。 如“默不作

声”“羞涩一笑”等词语,写出了她的憨厚、朴实;“沏好的热茶送到客人身边”,“递

上一块热毛巾”,“寝室里的热水几乎都是赵小穗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得多”等写出了

她的朴实勤快。 
3.烘托了气氛,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或:第一次“别样的焦香”烘托了气氛,

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二处“久久弥漫着焦香”烘托了人物的心理,以“无声”写“有

声”(人物心灵受到震撼)。 
4.“讲究”是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是父母的一片爱心。(2分,意思相近即可。)
5.略。(关键是能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6.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爱,理解的不够,对父母的关心不够,但是他们毕竟良知还没有泯灭, 

 后的那句提议表明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能够看出她们内心的歉疚。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子,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什么时候起,这小集市里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的葱,一定会扯开嗓子吆喝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轻声细语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角几分。只有在说话的时候,她才偶而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人说,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上哪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都有,一年四季不断,价格也好。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地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有几多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本子,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菜篓底下拿出两个用塑料布包着的本子,递给老师。
   女教师接过本子,一下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15岁啦。住在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跌到沟里,腿断了。娘在家里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教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们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到我班里来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那葱更青。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教师送去一篮子葱。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文章有改动)
   16.本文以 为线索.叙述了                                          
   故事(18字以内)3分)
   17.本文从多方面对小姑娘进行细致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                                                        

   18.倒数第四段是 描写,其作用是                                          (2)
   19.读文中阅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了文想一想,句中小姑娘忧伤的原因是什么?她的期望是什么?(3分)                                                           
     20、联系上下文想想,从边到女教师到考上县一中的两年间,小姑娘是怎样度过的?(3                                                                       

21.学习本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3分)

                                                                           

16.小小青葱(或:小葱、青葱小青葱。葱)1分)一个辍学女生(或:小姑娘、小妹妹)边卖.菜(或:葱)边自学(2)
   17.小姑娘具有善良、纯朴(纯真)、好学、自强的品质。四点中答对三点即给满分。(3分)
   18.景物(或:环境、自然环境)(1)突出表现小姑娘的纯朴与坚强(1)
   l9。小姑娘忧伤的原因是;为自己的辍学而忧伤(l分),为家庭的不幸而忧伤(l分)。她的期望是:能上学和家庭尽快摆脱不幸(爹能尽快好起来)(答一个方面给0.5分,两方面答全给1分)。;
   20、小姑娘一边卖菜(葱),一边在女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或:小姑娘在女教师的资助下,终于回到学校上学)。允许学生在以上答案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像。(3)
   21.只要能结合自强不息精神(或勇敢面对厄运)联系自己实际谈即可。(3分)

                             

四、 家书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郑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 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22.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文本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哽在他心里的是什么东西?(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说了许多事,这反映了延叔一家三口怎样的情感?最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这又是为什么?试做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家庭贫苦占1分;例子占3分,写出两个方面给1分.写出三个方面给2分.写出四个方面给3分。)

    23. (3分)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分析1分,结论2分)

    24. (2分)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使他无法接受的不快。(大意对即可)

    25. (4分)这反映了他们有浓浓的亲情,希望菊的哥哥分享他们的快乐,安心读书。延叔以这种方式对儿子的冷漠态度表示不满。(每问2分,大意对即可)

    26. (4) (1)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冷漠的短信与充满亲情的长信的对比;拆信前的兴奋与拆信后的失望的对比。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3)通过细节描写表情达意。例如,“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小心地”说明菊把信看得很重;“薄薄的一张纸”,说明信的内容很少。又如,“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笔杆裂开”说明家庭不富裕,非常节俭。

    (4)语言含蓄,耐人寻味。通篇没有一句话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但对菊的哥哥的批评态度却包含在字里行间。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着菊的哥哥亲情淡薄。第二封信改为六个字,更是耐人寻味,延叔的不满之情蕴含其中。(从任意两个方面作出分析均可,每个方面2分,不做具体分析的,只能得1分)

(第26题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赏析课文,我认为这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5米的绳子

周海亮

发现失火的时候,已经晚了。男人拉着女人冲向楼梯,却被大火扑回。火势迅速蔓延,整栋大楼像一块疯狂燃烧的炭,将每一寸空间烤成滚烫的烙铁。尽管他们关紧房门,火舌和浓烟还是从门缝里一丝一丝往里挤。狭小的房间,逐渐变得炽热难当。

是午夜某城的一个宾馆。

男人和女人站在窗口呼救,拼命挥动手臂。他们看见消防队员架起云梯,慌乱且急切地向他们靠近。可是没有用,肆虐的大火让云梯像一只巨大的受伤的鸵鸟,在距大楼很远的地方徘徊,停滞不前。

火势越来越猛。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开始燃烧。

男人说,跳楼!

他们住在九层。

他们把床单和被罩撕成宽宽的长条,连成一条绳子。男人估测了一下长度,摇摇头,又脱下他衬衣,连上。长度仍然不够,男人开始撕扯着窗帘。一股火焰猛地蹿进来,在男人面前拐了个弯。女人说,没时间了。

男人将床上的被褥扔出窗外,然后把绳子系在一根结实的窗骨上,狠狠拽了拽。他对女人说,滑下去!

女人拼命摇头。她开始哭泣。

男人说没事,你抓紧绳子,慢慢向下滑。你准能行的。女人说你呢?男人说你先滑下去,我马上。他把女人抱上窗台,将绳子的末端在她的腰上缠了一圈。男人大汗涔涔,呼吸困难。男人说千万抓紧,记住,一点一点往下滑。男人拉住绳子的另一端,男人说,我爱你。

火焰逼近了男人。女人开始向下滑。她像一只笨拙的壁虎,沿着滚烫的楼壁,一寸一寸地接近地面。

终于,女人滑到了绳子尽头。可是她的身子,仍然停留在半空。四面都是烈焰,女人的手指钻心地痛。她的体力在飞快地透支。

男人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冲女人喊,别怕,坚持半分钟!男人用尽浑身力气将那段绳子往上拉,然后用牙齿,咬开系在窗骨上的死结。刹那间巨大的冲击力让男人的身体剧烈前倾,险些被拉出窗外。男人死死地抓住绳子的一端,冲女人喊,别朝下看!一会儿我喊跳,你就跳下去!

屋子里已经火光冲天。男人感觉自己的头发眉毛都在燃烧。

男人用双脚钩住两根窗骨,像杂技演员般慢慢探下身体。男人的表情痛苦并且狰狞,他的身体完全挂在窗外。女人的体重将他的身体完全拉直。

男人变成一段绳子。一段连接在女人和窗骨之间的生死之绳。男人的身体还在拉直和伸长。1.75米的男人,把那段由床单和被罩变成的绳子的长度,增加了2.05米;把女人到地面的距离,降低了2.05米。

火焰噬咬到男人钩住窗棂的双脚,他感到自己的皮肤在毕剥作响。男人朝女人嘶喊,快跳!

女人跳下去了。她重重地摔在男人扔出的被褥上。四周都是浓烟。几个消防队员终于突破烈焰,朝她的位置跑来。

女人很快站起来。她高呼着男人的名字。男人仍然挂在那里。男人是一段2.05米长的绳子。

男人试图将身体重新绷回一张弓,可是却再一次被拉直。他已经没有了一丝力气。男人的体力完全透支给了女人。他的衣服在燃烧。空中的男人像一位出色的杂技演员。

男人不是杂技演员。女人看到男人静止了几秒钟后,突然从高空垂直下落。空中的男人变成一朵灿烂的焰火。他朝女人高喊,闪开!……

没能在第一时间逃出大楼的人,几乎全部蒙难。除了女人——她是唯一获救的一个。 

(选自《读者》2007年第3期》

1.文章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周围环境是为什么?

                                        

2.文中有多处有动作描写,请举出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文中写道:“空中,男人像一位出色的杂技演员。”这场杂技与普通一样搞笑有趣吗?为什

么?

                                        

4.你怎样看待文中描写的男人?

                                        

5.你怎样看待在男人下落时对女人高喊“闪开”这一情景?

                                        

1.为下文做铺垫,突出环境的严峻性,危险性,为下文男人舍生救女人的艰辛和紧迫埋下伏

笔,也为文章定下了紧张的气氛,吸引读者。

2.示例:“男人用双脚钩住两根窗骨,像杂技演员般慢慢探下身体。”这句话中用“钩”和“探”

两个动词准确地描写男人动作的细节,其中“探”字的表现效果有两方面:一是表现男人

做这一动作的艰难,二是表现男人因怕女人受伤而慢慢地,一点一点让自己的身体变成绳

子,从细微之处表达对女人的爱。

3.男人用自己的生命耍了场爱情的戏,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不在言语间,深沉地爱,

这不仅是一场高难度的杂技,也是一场凄美的杂技。

4.文中的男人在危难之际没有慌乱,并且用尽自己的生命来救依偎在他怀中的女人,他没有

过多的语言,只是用行动表达着对女人的爱,甚至在最后一刻从楼上坠落下来时心里一直

牵挂着女人。

5.男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女人的安全,怕自己掉下砸着女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

是爱情都无法包含的,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守护和爱的最高真谛。

2007年广西贺州市、钦州市联考卷)小说题材

情暖人生(15)

    我第三次见到那小女孩时,她依然穿着那套陈旧然而干净的牛仔服,弓着身子,拿着一块深灰色抹布擦洗着我的车轮,显得瘦小而单薄。我拍拍她的短发跟她打招呼,她惊恐地站起来,红着脸跟我打招呼:“您好!莫伦先生,我叫莎丽尔。”

    我掏钱打算付给莎丽尔小费,但是莎丽尔却紧张地摇头说:“莫伦先生,我并不是想要您的钱。”我看着紧张而羞怯的莎丽尔开玩笑说:“难道,你是想跟我交朋友?A她“咯咯”笑出声来……

    看得出,莎丽尔说这话的时候积攒了很大的勇气,而且一提到“爸爸”,她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我突然萌生出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的感情。于是我对她说:“我开车带你兜兜风好吗?”她睁大眼睛,有些不相信地看着我,然后突然雀跃着钻进车里。莎丽尔在车上兴奋地这里摸摸那里碰碰。

    很快,莎丽尔消除了陌生感,打开了话匣。她说她父亲是个非常英俊幽默的男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去阿姆斯特丹做生意,赚了钱就会开着红色跑车回来接妻子和女儿,还要为她们创建一座大农场呢……

    莎丽尔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的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莎丽尔希望找到一个长相和她爸爸相似,而且有着鲜艳跑车和大农场的男人,让妈妈“等到”心爱的男人了无遗憾地离去。“莫伦先生,我在半年内找了许多叔叔,可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的故事。你是最好的!”她还从口袋里取出了一张照片————她父亲15年前的照片,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但并不像莎丽尔说的那样和我非常神似。莎丽尔是要我扮演她的“爸爸”,也就是她母亲的“丈夫”。

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小女孩如此善良的要求。    

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我栽着莎丽尔向“南茜精神病院”出发了。莎丽尔的妈妈正在熟睡,这个被思念和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女人,却被小小的女儿拾掇得异常整洁。

    没想到,莎丽尔的母亲醒来后,突然扑倒在我怀里号啕大哭。她真的把我当成了她苦苦等待的丈夫!看着一旁兴奋激动的莎丽尔,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无比澄澈温馨。我朝她努努嘴:“怎么不叫爸爸?”慢慢地,莎丽尔终于蹭到我身边,迟疑许久,轻轻地叫了声:“爸爸。”我伸开另一只臂膀将她搂进怀里……

    一小时后,我和莎丽尔将她母亲扶下楼,当她远远看到我那辆鲜红的跑车时,紧紧抓住我的手说:“亲爱的,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我终于等到了你。”我当然“回来了”,我甚至也为“妻子”准备了一座大大的农场。整个晚上她都拽着我和莎丽尔在农场转悠。突然间,我领悟到,原来做一个有情又有义的男人可以这样的幸福。晚上10点钟,我开车送她们回医院。我一直等莎丽尔的母亲睡着后才离开。莎丽尔将我送到病房外面,她说:“莫伦叔叔,真的谢谢你。”莎丽尔不知道,我这个42岁的中年人其实早已被她深深感动和激励。

    翌日下午,我又开车来到精神病医院。这让莎丽尔感到无比惊喜,我拍着她的肩膀说:“我愿意做你的爸爸,喜欢和一个好孩子陪着她的妈妈。”

    半个月后,莎丽尔的妈妈终于含笑离去。丧礼结束后,我向莎丽尔张开双臂,说:“孩子,知道我现在最想你叫我什么吗?B莎丽尔眨眨眼睛好像没领会过来……

    天空更蓝,阳光更灿烂。

15.整体感知。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莫伦先生,有人认为是莎丽尔。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加以分析。(3)

                                                                                   

                                                                                   

16.问题探究。(4)

    (1)“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的原因是什么?

                                                                                   

                                                                                   

(2)最后一段“天空更蓝,阳光更灿烂”属于什么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想象补充。(4)

(1)画线A句子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2)

(2)画线B句子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2)

18.人物评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下面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

(1)莫伦先生                                                                       

                                                                               (2)

(2)莎丽尔:                                                                      

                                                                       

15.莫伦先生或莎丽尔均可(1分)。  示例一:莫伦先生是主要人物。因为本文讲述了“我”满足莎丽尔扮演好“爸爸”、好“丈夫”的要求,了却她病危母亲心愿的故事(内容1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主旨1分)。    示例二:莎丽尔是主要人物。因为本文讲述了莎丽尔寻找“爸爸”,以了却病危母亲心愿的故事(内容1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问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主旨1分)。(大意对即可)  

16.(1)莎丽尔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找到莫伦先生扮演“爸爸”,想到病危妈妈的心愿就要得到满足,所以她“满脸笑容”,眼神“无比澄澈温暖”。(2分)(大意对即可)  (2)自然景物描写(1分),起着烘托人物好心情,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1分)。

  17.(1)“因为,您跟我爸爸长得很像!”  (2)莎丽尔终于张开双臂跑过来扑进我的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想象合情合理,即可给分)  

18.(1)心地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2)坚强乐观、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有孝心。

(二)(2007年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最美是百合

于德北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

中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

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16.阿纯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17.“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

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18.小说标题的作用: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③

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抓住我的手了吗?(14分)

“有个女孩在桥上,要跳河……”

“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地说,他要挂机了。

“女孩手里那着本书,你的诗集《命运的手扼住了我》……”

诗人扔下电话,摸了本书冲出家门截了辆的士。

诗人知道现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跳桥,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哪儿。为了方便主跨航标灯的维修,桥梁设计者在主桥墩所在的位置伸出了一个小飘台,大桥通车10年来已有20多人从这里跳进了湍急的汉江,无一生还。

当诗人赶到桥头时,大桥已被观众堵死。10多个电视摄像镜头焦渴的2守望着,更多的人则举着相机。去年全市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就是一个青年从这儿跳入汉江的镜头。

当警察领着诗人挤进飘台时,女孩越过栏杆坐在飘台外沿上,两脚悬空,双手紧攥着那本该死的诗集,胳臂上指甲抠出的伤口蜿蜒出数条殷红的血道。

诗人两袖插在裤袋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我。”

女孩惊惶的抬起头:“别过来,别过来!”那是个纤瘦的女孩,面色苍白,样神迷离。

诗人眼里弥漫着深深的忧郁,说:“我是这本诗的作者,你可以看书上的照片……你跳不跳我不管,但不能带着我的诗集跳下去,不然,你会把我的灵魂带走的。那本诗集我已经没有了,全烧了。你能帮我,但我不想求你。在我的口袋里还有一本诗集,是刚出的,我想用这本诗集和你交换。”诗人的声音像梦一样遥远、灰暗、冷峻、低缓。

诗人往女孩身边挪了挪,左臂缓缓地从裤兜里抽出,轻轻地抖抖袖子,一本新书露出大半截。女孩望着书的封面,上面是一只非常有力的手,书名叫《                     》。诗人说:“我只是把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但不一样,你现在就可以读一首,要不了多少时间,读了再跳也不迟。”

女孩从栏杆间伸手接住了书。刹那间,女孩愣住了,她看见诗人持书的左臂光秃秃的,没有手掌,臂上劈开一条口子,书就夹在口子里。女孩惊异的眼神移向诗人仍插在裤兜里的右臂。

诗人一动不动地望着女孩。女孩使劲的欠起身子伸手摸了摸他的袖筒,然后一把抓住,从裤兜里抽出来。整个袖筒都是空的,诗人没有右臂。

诗人说:“写第一本诗集的时候,事故还没有发生,我四肢齐全,可我曾三次站在你现在的位置……后来,左手、右臂都没了,我写出了第二本诗集,再也没往这儿来了……现在你抓住我的手了吗?”

女孩紧紧抓住诗人空空的衣袖,缓缓站起身。

诗人说:“我们离开这儿,人太多了!”

女孩在诗人牵引下跨过栏杆,离开了飘台。

诗人说:“有首诗,你肯定读过,可是我背不全了,你能帮我一起背吗?”

几天后,人们发现飘台上赫然刻着一首诗,题目是《你抓住我的手了吗》,诗文却是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10、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高潮”部分的情节。(2分)

答:                                                                              

11、结合语境,品味、揣摩下面句中加线词语传达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4分)

(1)“这与我有关吗?”诗人冷冷的说。

                                                                                   

(2)诗人两手插在裤兜里,望着江心的波涛,冷冷的说:“把我的诗集还给我。”

                                                                                  

12、结合语境想想,画线句子中诗人第二本诗集的名字是什么?(2分)

答:《                                》

13、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由。(3分)

                                                                                  

                                                                           。

13、小说的结尾巧妙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试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开头,用自己的话为这篇文章设计一个结尾。(3分)

10、女孩发现了诗人手臂的残疾

11、(1)表现诗人对女孩轻生的漠不关心

(2)、故作鄙视、漠然的神态,缓解女孩紧张的心理,内心却充满了对女孩的关切

12、《我的手扼住了命运》

13、诗人   因为作品主要通过诗人感人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面对人生的种种的不幸,用自己无臂的手(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的主题  

13、略

(一)阅读郑俊甫的《名师》回答9一12题。(11分)

    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第二天早上8点整,名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他

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

    开课后,名师先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如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个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也不用赔钱。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儿闲书,也可以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废话完了,言归正传……”

    我在心中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但分数不高。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怎

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

    名师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讲课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

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获的一二三。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儿意外。王旃没

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的笑望着名师,说,“老师,这就是我的名字。”

    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爸爸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了这么一

个字,有好几次王旃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这道难题我们的班主

任也碰过,不过他没让王旃得逞,因为这一损招,班主任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

    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名师看看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

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

     “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你能告诉我吗?”

     名师的回答让王旃一愣,也让班上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愣。迟疑了一下,王旃回答:“王旃(zhān)。旃的意思是红色的曲柄旗。”

     “嘿,寓意不错。”名师伸出了拇指,“谢谢你今天教了我一个字,你便是我的一字之师了。”

说完,名师低下头向王旃鞠了一躬。

这大大出乎王旃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片刻的宁静之后,教室里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12期,文字有改动)

9.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

  B.对于王旃的“恶作剧”,“名师”没有训斥,反而拜他为一字之师,体现了“名师”谦逊为怀的做人态度。

  C.潮水般的掌声是对“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D.不认得“旃”字是“名师”这节课的败笔。

10.当“名师”请同学帮念“旃”字时,结果是“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1.你觉得文中这位“名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3分)

答:                                                                            

                                                                    。

12.文中“名师”对待学问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答:                                                                            

                                                                                 

                                                                              。

(一)9.D   10.侧面描写名师形象,为下文作铺垫。有类似表达均可。

    11.是一位不耻下问、和蔼、机智、风趣幽默的老师。

12.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痛悔自己竞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

2.①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

②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却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

3.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弱济困的美好情感。

4.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

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