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岳麓区公安局:高考小说阅读指导(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17:41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1)

【小说概述】

1、小说的定义

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3、欣赏小说

(1)欣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人物的性格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二是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共性+个性

如祥林嫂: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朴实——共性

倔强、愚昧、麻木——个性

(3)学习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考点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解说】

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既然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那么,要分析小说的结构,第一步就是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4、总结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5、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对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修辞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综合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现手法”的作用:

1、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结构方式(双线索、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等待葛多

王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

1、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2分)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2分)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一般考虑从对情节本身的发展、对突出刻画人物、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就情节而言,应注意其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如悬念,倒叙,双线,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情节安排。既然题干中提示“结构布局的独具匠心”,就应该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超常性考虑。

2、小说中“葛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4分)

答:

【答案】(1)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幡然醒悟,重回自我。(2分)(2)“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譬喻或象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小说的主题内涵。本题在答案表述的时候,要兼顾人物形象和主题两层意义。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要考虑对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主题一般要从歌颂或批判这两个角度分析。

3、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两种答案。只要意思对即可。

(1)合理。①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2分)②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的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2分)③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2分)

(2)不合理。①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②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2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答案基本从对原文的深入分析理解中来。小说情节和入物、主题以及情节自身密不可分,所以情节类探究题的一般答题指向是: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或作用的具体性,是否有利于突出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2)

【考点解说】

鉴赏评价 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小说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这是小说阅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考查点。对语言的品味也是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

第一类是分析理解小说中的语言含义,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1、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理解重点段落的含义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题型有以下2个方面: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第二类是品味与鉴赏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

①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②鉴赏叙述语言的概括、简洁和传神。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品味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的意境、表达效果,等等。

④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另外,“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还包括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我们将在另一专题讲读。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答:

【答案】①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②父亲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家务繁重,没有时间去修面。③父亲很尊重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

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答案】不能删去。“一长串”表明来悼念父亲的学生很多,更能表现父亲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父亲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民办教师的形象更突出、更高大。

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答:

【答案】伏笔:①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②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作用:扣人心弦,震憾人心。

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

答:

【答案】①父亲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回忆以及我、九爷、学生们对父亲的态度来写父亲。

鉴赏评价 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在作品自然会寄寓对时代、社会和生活某种看法,即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呢?

从近几年高考小说的选文看,一般都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等等,其实也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所以,我们要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把握小说主题上。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这种题型往往涉及到“探究性题目”。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解读作家的的价值取向;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分析作家的主体意识;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评价作家的审美意趣。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汤学春

(1)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2)师父送至山门。
(3)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4)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5)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6)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7)师父一怔。

(8)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9)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10)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11)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12)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13)却是扶不起。
(14)师父愕然。

(15)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6)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17)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18)“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19)“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20)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21)“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22)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23)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24)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25)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26)“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27)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28)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29)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30)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31)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含义:①伞是一把普通的伞,师父用它为徒儿挡雨;它又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师父用它击毙了徒儿。

②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在师傅手中,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

作用:③以伞为线索;④以小见大,深化主题;⑤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在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高下已分。

【评分说明】每一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学艺要先学做人。

  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

②教徒应先教做人。

  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③哲学人格大于武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

④人不能失其本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3)

【考点解说】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然而,开放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阅读鉴赏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阅读学“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从下面3个方面来谈:

1、对文本的“重点”提出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需要加深认识的问题,是根据文本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来印证文本的问题。

演 戏

怀鹰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

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题目】小说最后写道“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探讨这“苦涩的笑”的含义。

【答案】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惟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2、对文本的“难点”提出探究性问题。难点可以关于文本内容,可以是文本的文体、语言、变现手法等形式。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题目】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在80字以内)

【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强求一致,能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小说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对举(或对应),将对父亲和儿子的描写两两对举,使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倒叙,产生悬念,扣人心弦;③烘托,让黑夜烘托悲剧的色彩;④诗化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抒情色彩等等。(能就其中一点鉴赏得较好的,符合小说实际,就可给满分。只能点其表现手法,而不能作具体评述和分析的,只给2分。分析欠妥,语言有毛病的,酌情扣分。)

3、对文本的“分歧点”提出探究性问题。对文本评价有分歧的地方做出个人的解读,要求言之成理,能合理地做出解释。

如2007年广州语文调研题B卷中阅读文《狼情》:

狼 情

寒冬将整个山谷用厚厚的的积雪裹得严严实实,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在干枯的树枝间肆虐地狂舞。狼的一家,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已经两天没进食了,他们是这片山谷里最后的狼群。如果他们继续躲在这深山老林里,就只有死去。

公狼为了养活自己的妻子和两只才5个月大的狼崽,选择了一条危险的路。他独自踏出了他们的藏身之地,孤注一掷地奔向他们曾经的家园——那片广袤的大草原,那里如今早已成为了人畜的领地。

公狼站在森林的边缘上,久久地伫立着,等到村里最后的一点亮光也消失的时候,他才悄悄地摸进了牧人的农舍,然后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他的妻儿带回食物。

小狼崽迅速地在长大,他们在嬉戏玩耍中锻炼了体魄,习得了本领。这天,父母们决定带着他们一起出去守猎了,小狼们兴奋地跃跃欲试。

风雪交加的夜晚正是偷袭的好时机,狼的一家出发了。

夜色越来越浓重,呼啸的北风也更加强劲,小村里如死一般的寂静。公狼抖搂精神目光如炬,他在风雪之中转过身子,用镇定的眼神为小狼鼓舞势气,随即,他掉转回头目视前方,坚定地迈出了脚步。母狼伴在公狼的身边,以同样坚定的步伐紧随在公狼的一侧。

在距离农舍约100米左右的一块空地上,一只孤独的羊羔卧倒在雪地上。公狼停下了脚步,他低伏下身体,用闪着寒光的绿眼睛紧盯着那只羊,同时耳朵仔细地聆听着周围的动静。就在这时,两只小狼擅自采取了行动,他们猛然蹿了出去,如闪电般地扑向了羊倒卧着的身体。两只小狼就在他的嗥叫声中从半空中擦着羊羔颈项上的皮毛猛然向下坠去,接着,紧跟其后的母狼,几乎同时在他视线里消失了。公狼努力地朝坑里看去,可是天太黑了,他根本无法看清。下面传来妻儿痛苦的低嘶声,显然他们都受了伤。一双痛苦的充满哀伤的绿眼睛闪了几下,那是妻子的眼睛,她正用自己的目光告诉丈夫放弃救出她们的念头。心急如焚的公狼任凭妻子再三苦劝就是不肯离去,他焦躁不安地守在坑口边上。

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借着微弱的晨光公狼终于看清了坑里的情况。天呐!那个近2米深的坑里竟插满了竹镖,那是人有意设下的一个致命陷井。两只尖锐的镖尖从一只小狼的胸膛和腹部穿透出来,上面染满的血已经冻成了冰,小狼的头一动不动地垂在一边,显然他已经死去了。另一只小狼的后胯处被一只竹镖深深地刺透,他奄奄一息地靠在也受了伤的母狼身边。母狼银灰色的皮毛染满血迹,她用舌头吃力地舔着小狼的身体,那伸出的舌头上没有一丝热气。如此触目惊心的惨景,令公狼的心如刀割般撕痛着,他疯狂地用前爪刨挖着井边被冻得如石头一样坚硬的土。

就在这时,他的身后传来了人的声音,公狼头也不回地继续用力刨挖着。

人围拢过来,他们大声叫喊着,试图吓走井边上的公狼。公狼转过身体,撑直前腿,竖起背毛,呲出利齿,瞪着一双闪着寒光的绿眼睛,他怒目圆睁地瞪视着离他只有十几步远的人,用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叫声警告着企图靠近井边的人。

井下的母狼,突然哀嗥了一声,公狼掉转身看见母狼悲伤地舔着身边的小狼,他明白那只小狼也死去了。公狼又开始疯狂地刨掘井边上的土,坚硬的土上染满了血迹。

井下的母狼清楚地听到了人的脚步,她奋力地挣扎着,拢起淌着血的嘴角,伸仰着脖颈,努力地向上抬起头颅,一声悠长凄楚的哀嗥划破了天际。公狼明白,那是母狼又在祈求他快快离去。公狼的眼里闪着温柔的绿光,他深情而又痛惜地看着母狼。公狼这时反而卧倒了身体,他静静地趴在了井沿上,伸着自己的脖子一动不动地看着井下的母狼。母狼哀伤的眼睛里莹绿色的光正在渐渐淡去,她黑色的鼻头努力地向上翘着,嗅着,公狼的气息近在只迟。一直没停的雪花落在公狼的身上,被风一吹又飘落到母狼身上,此时,她和他都停止了叫声。

雪地里一片寂静,静得仿佛天地是独属于他们的世界。母狼闭上了眼睛,她嘴角似有一丝浅浅的的笑意。公狼轻唤了一声母狼,母狼没有回应,公狼有些紧张,就在这时,母狼突然从刺穿身体的竹镖上奋力地挣脱了出来,几股鲜红的血从她身体上血肉模糊的窟窿里喷涌而出。她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扑向井壁,用直立的前爪支撑着身体。井上的公狼从地上弹起来,将大半个身体探向井里,他不知道母狼要干什么。母狼的目光和丈夫的目光碰到一起的一瞬,发出了一声凄厉无比的嘶嗥,同时她猛然将前爪推离了井壁,整个身体重重地向后倒去,井底直立的竹镖顷刻间穿透了她的胸膛……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嗥骤然从公狼的喉中冲出,人们被这声震裂了积雪的狼嗥惊吓得向后退去。

公狼从井坑里慢慢抬起头来,他修长有力的四肢坚定地支撑着他和母狼一样银灰色的身体,像一块岩石般他矗立在那里,竖起的背毛在凛冽的风雪中每一根都显得强劲无比,两只如短刀一样的耳朵坚毅地竖在他昂起的头颅之上。他神情傲然地直视着前方,寒光四射的眼睛里渐渐渗出血色,傲视着手握棍棒的人,他全无惧色。森林和山谷就在他的身后,他完全有能力摆脱面前的人,返回到山谷里去,然而,他却连头也不回一下。突然,他眼望天空,伸直颈项,将如刀的尖耳抿向脑后,对着飘雪的苍茫天际——仰天长啸。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扑向井底……四周里一片静寂,静得连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那么的分明。

人慢慢地聚拢过来,他们看见尖锐的竹镖穿过公狼的身体,将他与母狼紧紧地连在一起……一个曾经用猎枪射杀过狼的人说“可惜了两张好狼皮。”

萧瑟的草原上,再没有出现过狼的身影,成群的野兔和老鼠肆虐了整片草原,牧人的牛羊饥饿而绝望地啃食着光秃秃的草地。这片原本牧草茂盛鲜花似锦的草原变成了满目疮痍、风沙万里的牛羊的地狱。(有改动)

【题目】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贱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么?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道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我认同“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的说法(明确观点,2分)。文中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对比:第一次在人们听了叫声围拢起来对狼大声喊叫,而狼却仍在用流血的手挖土试图拯救妻儿,第二次是公狼在母狼死去后撕心裂肺的叫和人们根本不知为什么的无知和无情。第三次在公狼死后,有人却说出了“可惜了两张好狼皮”这样充满物质主义的话,直到最后的生态失衡的恶果无一不是人类的无知和无情造成的(具体分析,6分)。这样的对比突显了作者斥责无情无义的人的用意,人和万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下的一体,无论有情与无情,猎食还是被猎食的关系,都应和睦相处(艺术效果,2分)。(另外语言表达可得2分,总得分12分。)

在分析完探究性题目的特点和出题方向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加强复习的指导和训练呢?

1、加强探究题目的做题训练。

2、掌握解题的方法。(1)围绕文本,懂得主观性试题客观化的道理,在客观性阅读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解答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以读懂阅读材料为第一要务,正确解答开放性试题。(2)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正确解答开放性试题。单是文句读懂还不够,还应该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才能正确答题。

3、学会“踩点”得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该扣分。答题时要求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点齐全。使要点齐全的办法是注重分析,把文章或相关部分拆开来,分解为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明确每一组成部分的特定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一一地全面照观,作出正确的归纳,确保不遗漏什么要点。

阅读开放题的表述要领:论、引、析、评

论,是表述对要求回答问题的观点,或同或异或有另见;引,是援引文本的材料,这是“就文说文,就诗说诗”的重要一步。要表述对文本所涉内容的确切理解,是下文思路的基点:析,是对观点与引例或材料的关系加以剖析,或以文解文,或以理解文,完成辨析论说;评,是由原文文本走出,从鉴赏者的视角作理性的评价,最后调整、组合文字,构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