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干部教育培训网:九课时 诗歌选析 主讲:西风瘦马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13:53
诗歌选析
主讲:西风瘦马老师 编辑:聪聪
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
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 “边塞诗派”,诗作逐渐蔚为大观,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征战诗,范围要大一些,其中包括唐宋时期以边塞征战为内容、篇幅不太长的一些诗词。
讲过的,快速浏览
欣赏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欣赏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对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称赏“盛唐之音”,而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豪爽、明快;即使写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今天就讲一首盛唐时代的边塞诗
从军行(其五)【唐】王昌龄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与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多表现军旅生活、宫怨、闺怨及友情。以善于抒情意在言外见长,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乐府旧题,多用于用来描写军旅生活。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先自己捉摸一下,看理解多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关羽单刀匹马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作,喊声大举。
听得
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还是听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才是“见”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单刀大战数十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
但如果就避开正面叙述,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的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
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早着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我们先看第一句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都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了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R>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衬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
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大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半卷着红旗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着一支劲旅,
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展示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只军队展开的。
可是在沙场上大展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
因为前两句所写的大军出征的迅猛,凄厉的声势,已经充分的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彪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并非偶然
兵力绰绰有余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来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规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
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长处了。
这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方打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自语)读者要善于联想
从“已报生擒吐谷(yù)浑”去体味这次出征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一场激战。
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这一切在短短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一类小说故事的。
这首诗就讲完了
接着再讲一首
李商隐的《锦瑟》很长,我们先讲一部分。
读诗首先要看注解,目的是弄清表层意思。然后了解作者其人及其写作的相关背景,其目的是探索深层意思。
表层
深层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颇有争议的七律《锦瑟》。
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历官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素有济世雄心,因深受朋党倾轧的牵累终生不得志,未满五十即抑郁而逝。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各体皆工,成绩斐然。
尤以七律最为突出。
他的一些七律辞采华美,属对精工善用比兴、象征、暗示、典故等手法,给人以兴寄深微,声情幽美的感觉,耐人寻味。
某些篇章因顾虑太多,旨意过于朦胧而流于晦涩,使人不易解索。
顾虑太多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
我们看看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年,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端
思华年
锦瑟,绘饰华美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据传原本五十弦,后改制为二十五弦,十七弦等。
无端,没由来,无缘无故,不明不白(恰好和诗人年龄相仿)。
一弦一柱,每根线每个柱。
思华年,指逝去的岁月,犹言美好的年华。每弦每柱都让我思念逝去的美好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典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讲解一下这个典故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这里饱含哲理,后面会讲到(自语)
望帝春心托杜鹃据传望帝为古代蜀国君主,名杜宇,魂魄不散,化为杜鹃鸟,每当春季哀鸣不已,其声凄楚动人。
李商隐似是借以伤痛青春流逝而又无可奈何,只能以诗寄托心曲,伤心伤春之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用了一组典故。
首先,句中以“沧海”与“珠”首尾呼应,关合了“沧海遗珠”的典故。
沧海遗珠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举明经(明经是唐朝考试的一科,指通明经术,参加考试,在当时成为应明经举。)调汴州参军为吏证诉。
黜陟史阎立本召讯,异其才(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谢曰:
‘仲尼称观过知仁(从过错看为人),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沧海遗珠
这个典故,以海珠的被收采者所遗弃,比喻人才的被埋没。
其次,句中以“月”与“珠”前后衔接,暗用了“月珠效应”的典故。
月珠效应
《淮南子.季叔》记载:“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高诱云注:“群阴,蚌蛤也随月盛衰实虚也。”又左思《吴都赋》云:“蚌蛤珠胎与月亏全。”这些资料表明,在古人眼中海珠与月亮是相感的: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
以上快看就行了
这个典故,为海珠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第三句中还以“珠有泪”上下连文,明点了“鲛人泣珠”的典故。
鲛人泣珠
《张华的《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为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又《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云: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这个典故更使海珠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充满了悲伤气氛。
在这里作者将三个有关海珠的故事柔和在一起而以“沧海遗珠”为基干,以其于二者为补衬,从而构成了被遗弃在大海里的宝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晶莹闪光,犹如教人的眼泪,那样一种丰满、优美而又感染着忧伤的艺术境界,生动的体现出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才干不得施展的人生悲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