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拉丝铝塑板:[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6:1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08/08/181184_6948983.shtml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11
[原文]
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达生》
[要义]
人们所担忧害怕的,是衽席之上过分淫荡,饮食之间不能节制,却不知引以为戒,实在是大错特错!这话主要劝人节制酒色。房劳过度则伤肾,肾乃先天之本;饮酒过度则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如果先后天之本都被酒色所伤,则虚弱无寿了。另外,争风吃醋祸事多,因酒误事也不少,这些方面常比对自身生理的损害要严重得多,甚至因此而毙命。
“病从口中入,寒从脚底生。”恶劣的饮食习惯损伤脾胃,食物中毒也常致病或杀人,辛辣肥腻之物不利于健康。最可怕的是过量饮酒,或空腹饮酒,一方面容易坏胃,损伤食欲,不能吃饭便完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严重了则导致胃溃疡、胃穿孔,再厉害就容易转胃癌,一旦患了癌症,就跟阎王爷打照面了;另一方面,酒精损伤肝脏,容易导致酒精肝,更能麻醉中枢神经,使人昏迷不省人事,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和内分泌。乙醇加速血液循环和内分泌,使人容易激动和性亢奋;乙醇麻醉头脑,使人失去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因此糊里糊涂就越分乱礼办了傻事。所以说:“酒乱性,色迷人。”“酒是色媒人,茶是媒博士。”“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正常的性生活无伤身体,过分淫乱则伤元气,古人所谓“酒色是伐性之斧”,“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性生活过多,则精亏神耗,夜里颠鸾倒凤,白天必定无精打采,恹恹欲睡,那还有精力料理事务?饮酒过多,神志昏迷,被人扔到海里也不知道,不出祸乱才怪哩。古代帝王及官僚十之八九坏在酒色上,好酒好色,决没有好下场。
《金瓶梅》开篇便说“色”的厉害,劝人节欲。第一回道:“如今再说那色的厉害。请看如今世界,你说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闭门不纳的鲁男子,与那秉烛达旦的关云长,古今能有几人?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还有那一种好色的人,见了个妇女略有几分颜色,便百计千方偷寒送暖,一到了着手时节,只图那一瞬欢娱,也全不顾亲戚的名分,也不想朋友的交情。起初时,不知用了多少滥钱,费了几遭酒食。正是:三杯茶作合,两盏色媒人。到后来情浓事露,甚有斗狠杀伤,性命不保,妻孥难顾,事业成灰。就如那石季伦泼天豪富,为绿珠命丧囹圄;楚霸王气概拔山,因虞姬头悬垓下。真所谓生我之门死我户,看得破时忍不过。这样人岂不是受那色的利害处?即如那妖姬艳女,献媚工妍,看得破的,却如交锋阵上,将军咤叱献威风;朱唇皓齿,掩袖回眸,懂得来时,便是阎罗殿前鬼判夜叉增恶态。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坟时破土的锹锄;枕上绸缪,被中恩爱,是五殿下油锅中生活。”
《初刻拍案惊奇》:“词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君看项籍并刘季,一怒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这首词是昔贤所作,说着人生世上色字最为要紧。随你英雄豪杰,杀人不眨眼的铁汉子,见了油头粉面,一个袋血的皮囊,就弄软了三分。假如楚霸王汉高祖分争天下,何等英雄!一个临死不忘虞姬,一个酒后不忍戚夫人,仍旧做出许多缠绵景状来。何况以下之人,风流少年,有情有趣的,牵着个色字,怎得不荡了三魂,迷了七魄?”
[故事]
《喻世明言》有一段写得很好,摘录如次:“情宠娇多不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这四句诗是胡曾《咏史诗》,专道着昔日周幽王宠着一个妃子,名曰褒姒,千方百计地媚他。因要取褒姒一笑,向骊山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诸侯只道幽王有难,都举兵来救。及到幽王殿下,寂然无事,褒姒呵呵大笑。后来犬戎起兵来攻,诸侯皆不来救,犬戎遂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又春秋时,有个陈灵公,私通于夏徵舒之母夏姬。与其臣孔宁、仪行父每夜往其家,饮酒作乐。徵舒心怀愧恨,射杀灵公。后来六朝时,陈后主宠爱张丽华、孔贵嫔,自制《后庭花》曲,姱美其色,沉湎淫逸,不理国事。被隋兵所追,无处躲藏,遂同二妃投入井中,为隋将韩擒虎所获,遂亡其国。诗云:欢娱夏厩忽兴戈,眢井犹闻《玉树歌》。试看二陈同一律,从来亡国女戎多。当时隋炀帝也宠肖妃之色。要看扬州景,用麻叔度为帅,起天下民夫百万,开汴河一千余里,役死人夫无数。造凤舰龙舟,使宫女牵之,两岸乐声闻于百里。后被宇文化及造反江都,斩炀帝于吴公台下,其国亦倾。有诗为证: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至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之色,春从春游,夜专夜宠。谁想杨妃与安禄山私通,却抱禄山做孩儿。一日云雨方罢,杨妃钗横鬓乱,被明皇撞见,支吾过了。明皇从此疑心,将禄山除出在渔阳地面做节度使。那禄山思念杨妃,举兵反叛,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那明皇无计奈何,只得带取百官逃难。马嵬山下兵变,逼死了杨妃,明皇直走到西蜀。亏了郭令公血战数年,才恢复得两京。且如今说这几个官家,都只为贪爱女色,至于亡国捐躯。如今愚民小子,怎生不把色欲警戒!”勾着奸夫害本夫的坏女人不少,杨贵妃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她不是主动去勾结安禄山的,但由于她的美貌、风流、淫荡使回到边境的安禄山日思夜想,寝食无味,遂起兵反唐夺贵妃。她是安史之乱的祸根,所以士兵哗变,逼着唐玄宗赐她死。平民百姓的花案不过伤一两家,而身为贵妃,引起身为藩镇重帅的情夫反攻做皇帝的丈夫,为害天下,生灵涂炭,其罪深重,可想而知!
春秋初期,蔡侯与息侯同娶陈国之女为夫人。息夫人妫氏有闭羞沉落之貌,因归宁于陈而途经蔡国,蔡侯听说美丽绝世的小姨子来了,身子酥了半截,正是“姐夫见了小孩姨,十人见了九人迷。”“姐夫小姨子,挤眼弄鼻子。”心怀鬼胎的蔡侯邀息夫人到宫中盛宴款待,调笑戏谑,全无顾忌,息夫人大怒而去。后从陈返息,不入蔡国。息侯闻听蔡侯怠慢他老婆,便想方设法出这口恶气。他引诱楚文王攻蔡而俘虏了蔡侯,蔡侯一气之下便向楚文王大夸息夫人倾国倾城。楚文王遂带亲兵去其附庸之息国巡察,酒席上掠取了息夫人,气死了息侯。楚文王就在军中立息夫人为夫人,载在后车上。以其脸似桃花,又称桃花夫人,她便是楚成王的生母。文王死后,成王尚幼,息夫人的小叔子子元辅政为令尹,他对寡嫂馋涎欲滴,欲与私通而她断然不许。子元肆无忌惮,遂于王宫之旁,大筑馆舍,每日歌舞宴乐,以蛊惑挑诱息夫人。后来他竟然移卧具寝处宫中,天天伺隙想入马。气得息夫人告急于后为名相的子文,子文率斗氏家兵进宫剿灭了子元,而代为令尹。像息夫人之辈,本不风流,无奈天生丽质自难弃,遂导致了许多是非,丈夫因之丧国毙命,姐夫小叔亦因之或败或亡。
古代因女色亡国者不可胜数。春秋初期的卫宣公,为人淫纵不检。为公子时,与其父卫庄公之妾夷姜私通,生下了急子,寄养在民间。宣公即位后,只有夷姜得幸,欲立急子为嗣,为之聘齐僖公女。听说齐女漂亮,卫宣公便派人亲自去迎回自己宫中,便是宣姜;宣姜便是和哥哥通奸的文姜之姐,文姜带着丈夫鲁桓公回娘家,和齐襄公旧情复发,襄公便派人除掉了妹夫,妹妹便成了他永久的情妇了。宣姜生了公子柔和公子朔,宣公便不喜欢急子了。公子柔天性孝友,与急子很要好。当宣公派人去船上杀急子以绝后患时,公子柔代兄而死,急子也自去投死,难兄难弟同去阎罗殿报到了。无独有偶,楚平王听了奸臣费无忌的夸赞,也娶了本为太子建聘下的媳妇,是一位美貌绝伦的秦女孟嬴。费无忌恐太子建后来即位时报复自己,便谗毁他,说太子建与其师傅伍奢要谋反。平王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下了死囚牢里,其次子伍子胥和太子一起逃奔他乡,亡命天涯。在郑国时,太子建阴谋图郑,败露而被杀死,伍子胥带其子公子胜逃奔吴国。他倍受吴王阖闾赏识,与著名军事家孙武一起辅佐吴王,使吴王成为霸主。后来吴王和伍子胥、孙武率大军攻打楚国为伍子胥报仇,五战而攻下楚都郢。伍子胥掘了平王的坟墓,用鞭子狠狠抽打平王的尸骨,以解心头之恨,以报杀父之仇。
《淮南子·人间训》说,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当战斗正激烈时,恭王受伤而退阵。司马子反害渴求饮,一个叫竖阳谷的随从可怜他,就给他酒喝。子反这个人嗜酒如命,恭王严禁他军中饮酒,因为已多次酒后误事。这次见了酒便不绝于口,直喝得酩酊大醉,酣卧军帐,不省人事。恭王想再战,使人招司马,子反让人推辞,说自己害心疼。恭王便亲自驾临,到了军帐中,闻到一股浓烈的酒味,大怒说:“今日跟敌人死战,我亲临前线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了,而司马又这样贪杯误事,这是灭亡楚国社稷而不好好率领我的军队的人,我不能再与敌军交战了!”于是撤军而去,杀了子反,以正军纪。竖阳谷给子反酒喝,非欲祸害子反,实在是爱他而想让他痛快一下,却恰恰害了他的命。
[原文]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至乐》
[要义]
小袋子不可以装大东西,短井绳不可以汲取深井里的水。褚从衣从者(储省)者亦声,储衣之物,即储存衣物的行囊,泛指各种袋子。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屎克郎子垫床腿,不撑也硬撑,必定粉身碎骨。原文是说,颜回要东去齐国,孔子面现忧愁的脸色,子贡问为什么,孔子便说:“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性体有所禀成,形体有所安适,这是不可以改变的。我担心颜回向齐侯谈论起尧舜黄帝之道,再讲燧人神农之言,齐侯听后扪心自问而不理解,因而疑惑颜回欺骗他,便要杀害颜回了。”燧人、神农、黄帝、尧、舜都是远古的楷模,万代的榜样,而齐侯不过是一个诸侯之国的君主,对他谈黄帝尧舜之道无异于对牛谈琴。牛是动物,是不会听琴的,对牛谈琴便违背自然,不顺牛性,不但徒劳无功,还有可能被牛牴死。孔子担心的正是颜回有可能被齐侯“牴”死,因而见颜回之齐而有忧色。
万物生来都有天赋的自性,生就的才长,我们在教育孩子或使用人才时一定要顺其天性之自然,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物,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天鹅生来就是白的,无论如何也染不黑;乌鸦天生就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白;鹤生来就腿长,截去一段就麻烦;鸭子生来就腿短,给它续上一截也不行。大象天生长鼻子,猪生来就嘴巴长,猪鼻子插葱也装不成大象,它不可能拔物汲水,大象断鼻截牙也不是猪,它不能用嘴拱地三尺深。鸭子生来水中浮,不要硬撵着鸭子像鸡那样飞上架。葡萄葫芦喜欢攀架往上长,不要人为地让它像地瓜一样平地里爬蔓伸藤,那样它肯定不结果实;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地瓜秧子架到空中,如果那样也不结地瓜,因为专靠地瓜的长秧附在地上吸收水分养料。人生来在陆地上生活,鱼天生是水中物,让鱼生活于陆地肯定要死的,人去水中也活不成。飞潜动植各有其自性天然,各有其适宜生活的时空环境,性有所成,形有所适,顺其自然,宇宙一体共昌隆。
我们不但注重质的方面,也要注重量的方面。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是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向前推进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一口吃不了胖子,一步迈不进天堂。我们做事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不能靠革命热情盲动蛮干,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极左路线的危害尤其惨重,经常使我党濒临灭亡的边缘。我们不能超越阶段,跑步进不了共产主义,大跃进也发展不了经济,“谷撒地,薯叶枯,丁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头脑发热、干劲疯狂的毛泽东把中国人民领到一条极左路线上,五八年丰产不丰收,粮食都烂在地里,天灾人祸,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饿死了六千万同胞,比“二战”中死亡的总人数还要多!无论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书要一行一行地看,一目十行学不到东西,拔苗助长只会使禾苗枯死,小树一天长不成栋梁,小孩一天也成不了巨人。教育小孩切忌“拔苗助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的父母心,但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超越其发展的阶段性,不会走怎么能会跑呢?小孩怎么能学中学或大学的课程呢?要善于顺其天性加以引导,捕捉其兴趣点,并适当培养之,兴趣所至,事半功倍。陈毅副总理曾组织了一批对围棋有兴趣的少年儿童加以培训,后来都成了围棋高手,其中有誉满全球的围棋大王聂卫平。
我们还要注重度。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因而在某一方面都有其极限,或称峰值,也就是度。度是保持一定质的量的极限,过度则质变,日中则昃,月盈而亏,盛极则衰,物极必反。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螺圈升进的,每一个螺圈都是双重否定递升一级,这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的,斗争则导致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度是矛盾双方力量之和的一半,也就是平均值,一旦达到这个平均值,便发生质变飞跃,原来的矛盾主要方面退居次要,原来的矛盾次要方面跃为主要,事物的性质便改变了。严格说来度有三个:初度,终度和中度。初度和终度合称极度,是垂直重合的,只有层次的差别,而没有数值的差别。中度是矛盾双方的平均值,或说是两个极度的平均值,和极度处于一条直径的两端上。以十进数的增长为例,初度是0,终度为10,中度则为5,0——10形成一个双重否定的螺圈周期。满十进一,因而10又是新一层螺圈的初度,它和0只有层次的差别,跃进一级,而在新一级螺圈中,初度10还是一个起点0。以二进数的增长为例,初度是0,终度为2(在二进制中,2=10),中度是1,满2进1,跃上一级。以一天或一年为例,子是始度,午是中度,新的子是终度,又是新的初度。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物都有其某一方面能力的最大限度,若超过了这个限度,必定导致颠覆,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扁担超过了最大负担便一崩两断,人扛东西超过了最大限度也必折腰倒地。路面的宽度是一定的,他能承受的交通量也有个最大限度,在这范围内,车越多,运输量越大,到了负荷的极限量便堵车了,再增加车辆便形成了递减效应,车越增加,堵车越厉害,行车越慢,运输量越小。人的能力(体力脑力之和)是有限的,过度的疲劳只会收到递减的效果,且往往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欲速不达,所以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周易·系辞传下》说得好:“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德行浅薄而居尊贵的高位,才智低微而图谋大事,力量弱小而肩负重担,很少不失败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说:“鼎足折断,王公的八宝粥倒出来了,沾湿了身上,危险啊!”毛泽东也说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我们说“人定胜天”,只是勉励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也只是在一定限度内而言的,说到底人不胜天,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战胜和改造自然。我们说:“人的目标越高,才力发展得越快。”也是勉励人们不断向着崇高的目标奔进,因而自身也不断提高升级,但人的才力总是有一定极限的,故志大才疏者,理想往往变成了幻想。
[故事]
印度有一则动物寓言说,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狐狸,偶然在一个书生的房外听他读《王论》,后来它一直听完,并领会了其中如何为王的道理,因而雄心勃勃起来,也想做动物之王。他先臣服了几个比它弱的狐狸,在它们的拥护下,又一步步征服了所有的狐狸,成了狐狸王。接着又依次使别的动物界纷纷称臣,鹿们、狼们、虎们、大象们、狮子们也不知被那个狐狸用什么花言巧语说服了,都尊它为兽中之王。这狐狸还不知足,想讨这个国家中美丽无双的公主为妻子,它便派手下向国王下战书,如果不把公主尽快送给它,它就率所有动物向国王进军。国王吓坏了,但他的相国足智多谋,劝国王应战,条件是让动物界先派狮子队打头阵。到了双方开战的日子,相国率领的军队都用棉絮塞上耳朵,个个手执火把,那只狐狸骑在一头大象上,挥手让所有的狮子们冲锋陷阵。狮子本是兽中王,它一吼叫,万兽惊畏,狮子们见了火把,一齐仰天狂吼,所有的动物都吓得纷纷狂奔。那只狐狸听见狮王的怒吼,吓破了胆,从逃跑的大象身上掉下来摔死了。动物们不战而溃,人类大获全胜,低级动物怎么能敌得过万物灵长的人类呢?更可笑那只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狐狸,下场是多么可笑啊!历史上不也有很多这样的跳梁小丑吗?王莽篡汉,袁世凯复辟,林彪夺权不都像那只狐狸一样荒唐吗?!老子早就说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无法无天,狂妄不可一世,犯上作乱决没有好下场,开历史倒车而犯众怒的,死无葬身之地。《庄子·人间世》讲了一个“螳臂挡车”的寓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倒行逆施的小丑们不也像阻挡大车向前的螳螂一样不自量力吗?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愚公移山,只是传说,才疏难于谋大,力微不胜重任,“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人是没有翅膀的,因而不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飞翔于云天,而西方国家的一个人士却偏偏要“无翅飞天”,结果不但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别人。这位游走江湖的杂技演员最拿手的表演项目是“空中飞人”,他用很多能漂空中的轻浮物品扎起了两个巨大的“翅膀”,每次表演都是站在高塔上戴上“翅膀”往下跳,借助于“翅膀”的巨大浮力,他能随风漂翔,渐次落地,每次献艺都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有一次他心血来潮,贴出广告要表演“无翅飞天”,一下子轰动了众多市民,都以为他长进了,不再用“翅膀”了,纷纷去开眼界,他一下子发了横财。面对众目睽睽,他豪情满怀地往高塔上爬去,飘飘然而身欲飞。他的妻子对他了如指掌,紧跟着往塔上爬去,想拽下他不让他去,说:“没有翅膀不能飞!”他说:“怎么不能飞,两臂不就是翅膀吗?”他用脚踩着妻子的手逼着她下去,她忍不住疼只好下了地。这位“英雄”登上塔顶,张开两臂“飞”起来,结果“扑哧”摔到地上跌得死死的。观众们才知道受了愚弄,他们不会白扔钱,便逼着他妻子爬上塔顶“飞”,又是一命呜呼!
现在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下生便能成为专家,他们不顺应儿童发育的自然规律去引导孩子,而是填鸭式地强迫孩子超荷学习。本来功课就很多了,又额外让孩子一会儿学弹琴,一会儿学舞蹈,一会儿学唱歌,一会儿习绘画,一会儿习书法,累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极大地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之停滞成长或扭曲成长。贪多嚼不烂,孩子学不到东西,还疲惫不堪,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据报道,有一对大学老师为了把小女儿培养成英语人才,几岁就治着她每天记下一定数目的单词,像教大学生那样满堂灌。小女孩承受不了,最终导致了悲剧,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闺女在某一天突然变成了白痴。父母悔之晚矣,是他们的爱心摧折了一棵也许将来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幼苗,过度的负担必然会导致崩蹶!奉劝全社会的父母要记住:心急喝不得热粘粥,小口吃饭香,大口会噎死!
[原文]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养生主》
[要义]
沼泽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一口食,走百步才喝一口水,它不希望被蓄养在笼子里,虽然精神旺盛,但并不舒服。这里强调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有自然本性,随心所欲顺乎自然去生活就快活,自由自在就是幸福。而被关在笼子里,便违背了其自然本性,便不自由了,没有意志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便失去了自己,便没有了尊严,也就谈不上幸福了。主人才有自由和幸福,作为工具、作为客体的奴隶是没有自由和幸福可言的,泽雉尚不期蓄乎樊中,而况人乎?
自由和解放、超越是同层次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自由就是由自己,自己说了算,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超越摆脱了一切必然性的羁勒。自由又是和尊严、幸福相辅而行的,只有自由意志才有人格的尊严和幸福的生活,鸟也时刻期盼着飞出笼子,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白云中。
但人生天地之间,总是要受各种各样的约束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总是受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智能的因素约束,因而人的自由是很小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自由只是相对于以往而言在不断提高。人类总是在不断认识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由必然王国跃向自由王国。如果“地”代表了盲目必然性,现实世界,“天”代表自由王国,理想世界,则人生在世就是不断由地升天的过程。嫦娥奔月的神话就是为了要摆脱地球的万有引力,航空航天工程的宇宙探索就是那个古老传说的落实,人类早把爱好自由飞翔的翅膀飞到了地球以外的昊天苍穹!可以说人类每迈出一步都是战胜必然的结果,都是自由程度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每一次改进,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社会财富因之大大丰盛。金属工具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电器的推广,以及当代电脑的普及,都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以至信息时代,不断走向自由和幸福!
文人哲人的庄子生活于混浊战乱的时代,他所追求的不是科学技术带来的自由,恰恰相反,他极力反对一切物质文明和礼法制度,尖刻批判儒家的仁义道德,他追求回归自然的原始社会的动物自由,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无待无己,逍遥游于六合之外。庄子看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负面影响、消极作用,并不停地向人们敲响警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解决问题的方案却是因噎废食之法,当然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他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胠箧》)对文明进步持否定态度,而希望社会退回到原始时代。“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人和动物同居怎么会有自由呢?体力弱小的人类是时刻受野蛮动物侵袭的,生命安全尚且难保,谈何自由?正是人类结成群体,并一起劳动,才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并成为世间的主宰。有群体就必然有国家机关和仁义礼法,规范社会,维持秩序,没有它们,社会将重新陷入混乱。规范和规范机构既限制人的自由,同时也保障人的自由,我们希望有更好的规范(机构),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自由!
[故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周是个大贤人,便派人持重币厚礼去聘请迎取他,并承诺将以庄周为楚相。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你没有见到郊祭时用作牺牲品的牺牛吗?用好粮食喂它数年,并给穿上绣着花纹的华丽服装,然后牵到太庙里去,杀之以祭祖宗。这时候,虽然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小猪,也是不可能的。你快走吧,别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水沟中游玩自娱,也不愿受国王的羁约,终生不做官以自适其志。”
《庄子·秋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庄子在濮水上垂钓,楚王使两位大夫先去致意:“希望把国内的政事委托给您。”庄子手持钓杆而不屑一顾,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死三千年了,楚王用毛巾把它包好放在竹箱里,而藏于庙堂之中。请问这只龟宁愿死后留下甲壳让人重视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里爬?”两位大夫说:“宁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庄子便说:“你们回去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国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做臣子的没有不希望爬上相位的,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但庄子宁愿隐居,过那种贫穷但自由的生活,也坚决推辞楚王的聘任。因为庄子深知那荣华富贵是用自由和生命换取的,国相要受君王的约束,要为君王效忠,要尽犬马之驰劳,他已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他了,异化为国君的工具、附属物了,和豢养在王宫之中等待宰杀以祭祀的牺牛没有什么两样,还不如一个自由自在的布衣百姓活得尊严、幸福!
中国的读书人都很自尊,义气,“士为知己者死,马为知音者嘶。”“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只要国君尊重他的人格,推心置腹相特,不给他报酬他也乐意倾诚效力。如果国君不把他当自由人看,而像使奴唤婢那样,即使给他再优厚的俸禄他也不干,宁愿隐居而自得其乐。中国是一个不乏隐士的大国家,自古及今有着丰富的隐士文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们纷纷归隐,林泉养志。道家人物多是隐士居士,而儒家人物多是志士名士!隐士可以远离富贵名利之争,脱离政治旋涡,因而能避祸远害而长寿;另一方面隐士都是学问道德世罕其匹的人物,一旦静下来便能潜心学业,古代名著皆出自隐士之手。历史上帮助帝王打天下的谋士军师几乎都是隐士,伊尹,姜尚,范蠡,尉缭,张良,诸葛亮,徐懋功,苗光义,刘伯温等,观天地风云之变,知阴阳不测之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很多人打下天下便又隐居了,功成身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论语·微子》中记载了很多隐士,微子谏纣王不听,负气出走,隐居于今微山湖中一个岛山上,后称此山为微山,如今的微山岛上还有微子墓公园,孔子称微子、箕子和比干为殷之三仁,而微子居首。
楚国狂士接舆走过孔子而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接舆快走而避开了,孔子不得与之言,这就是隐士身上的那种清高!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问路,长沮说:“坐在车上的是谁?”“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的。”“他早就该知道路在哪里了!”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子路。”“是孔丘的弟子吗?”“是的。”“方今天下滔滔乱世,而谁能变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子那种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逃避社会的人!”照样耕田而不停下来。子路走去告诉孔子,孔子怃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同他们这种人打交道,又同谁打交道呢?假使天下有道,我也不愿参与世事的改良,而和他们一样去隐居。”
又有一次,子路跟着孔子周游而走在了后边,碰到了一位老人,他用木杖挑着除草之蓧。子路问道:“您见孔夫子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说完扶着木杖开始以蓧除草,子路拱手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招待子路,并让两个儿子出来见客。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并告诉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隐士啊。”使子路回去拜见他,到了那里一看,老人都搬家别处去了。子路发表议论:“不做官是不负责任。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岂可废乎?要洁身而乱了大伦怎么行呢?君子做官,是行其所宜行,为其所当为。从世人的作为来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推行不了,已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庄子·让王》中记载了很多高士辞王的故事。在世人眼中最为尊贵的王位,在高士眼中却是最为污浊脏肮的地方,别说让他们去做帝王,就是听到让他做帝王的消息都会觉得是莫大的耻辱。“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鲁君听说颜阖是个得道高人,就派人携带币帛先去致意。颜阖住着简陋房屋,穿着粗布衣裳,亲自喂牛。鲁君的使者到达,颜阖亲自接待,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这是我的家。”使者献出币帛,颜阖说:“恐怕传闻有误,以致给你造成罪责,不如寻问明白再说。”使者回去,反复查询,又来找颜阖,但是找不到。像颜阖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厌恶富贵了,他也想像泽雉一样自由幸福地生活啊!
尧曾以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当天子似乎可以,但我害了隐忧病,正在治疗,没有时间来治理天下。”天下是最重要的东西,他不贪君位以害其生命,更不用说其他东西了。唯有那不以天下为己所有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寄托给他。舜把君位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隐忧病,还恰在治疗之中,没功夫来治理天下。”国家是大器,却不以它损害生命,这就是有道之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处。舜又把君位让给他在百户的农民朋友,那个农夫说:“帝舜为人是那样辛苦啊!可以说是勤劳之士啊!”他以为舜的自然无为的大德还很不够,于是他背着行李,妻子头顶物品,带着子女去海岛隐居,终身没有返回大陆。
越人杀了三代君主,王子搜感到很忧虑,逃到丹穴。越国失掉了君王,又找不到王子搜,就来到丹穴。王子搜不肯出来,越人就点火来熏他。请他坐君王的车,他拉着车绳上车,仰天呼号着:“君王啊!君王啊!难道就是不肯放弃我吗?”他不是厌恶做国君,而是讨厌当国君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肯以君位来伤害生命的,这就是越人要他做君王的缘故。
刘秀打下天下后老想他的一个老朋友严光(字子陵),通过各种渠道都没有找到他。严光经常反穿着皮袄在富春江边钓鱼,不知刘秀怎么听说了,便说:“这个人一定就是我的老朋友严光。”后派人去侦察,果然就是。刘秀便写信去邀请他,他只得跟随使臣一同来到洛阳见刘。两个老朋友还像从前一样好,促膝谈心,毫无顾忌。晚上一起睡觉,严光故意把他的腿放在刘秀身上压着他,刘秀毫不介意,反以为那样更亲切。严光在富丽堂皇的皇宫里玩了几天便告辞了,刘秀要封他高官,他执意不就,还回到富春江边捞鱼摸虾抠蟹子,过那种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解放后,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曾写诗给毛泽东,诗中称其居处为“子陵滩”,意思是学严光过隐居生活;毛泽东的和诗说:“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里的昆明池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毛泽东隐劝柳到北京就职,不要做隐士。
五代时的道士陈抟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交情很深,经常在危难之中帮助他们。后来他们成了北宋的开国帝王,陈抟便上华山隐居了,那时华山上还隐居着徐居易(字子平)。陈精于易学和气功,练龟息功,一睡几十天不起来。他托名伏羲而绘制的先天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方科学大师、哲人莱布尼茨看到传教士传给他的两张先天图,惊叹中国人的卦爻符号就是最早的二进制记数法。陈抟的先天图传到了邵雍手中,太极图传到了周敦颐手里,河图洛书传到了刘牧手中,从而开创了宋朝易学中很活跃的一派——图书易学,陈抟是图书易学之祖。宋太宗召见他,他去呆了几天,很快又归隐华山了。他说:“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有一则南斯拉夫寓言说,狗望着大肥猪眼前那盛满丰美饲料的食槽,羡慕得心里直犯嘀咕:又懒又胖的猪整天吃得好睡得香,可对这家主人没干什么有益的事;而狗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卫着房子和主人,即使大风和暴雨来临时,可怜的狗也守在门外,以防小偷乘机而入。狗想到这里便对大肥猪说:“我这样干,偶尔换来块骨头;可你不劳而食,顿顿有丰盛的美餐!”大肥猪叹了口气说:“现在你想不通我为什么吃得好,不久你就会明白。”没过多久,主人提着杀猪刀走来,狗听到了肥猪声嘶力竭的哀嚎,狗舔食着肥猪被杀后流下的鲜血,看到了丰盛食物的代价是生命,便想还是做一条狗好!
另一则古罗马寓言说,有一天,狼和狗在森林里相遇,狼见狗的皮毛那么光亮,便问它是怎么保养的。狗说它给主人看门,整天有吃有喝的,狼很羡慕它。狗答应把狼领到主人那里,一块过富有的生活,狼高兴极了,于是它们肩并肩往村里走去。突然狼发现狗的脖子上有一圈皮毛擦伤了,便问为什么,狗说:“那是被主人用铁链子锁的。”狼一听,忙说:“我宁愿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过你那种‘舒适’的日子!”于是它们便分道扬镳了。
[原文]
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秋水》
[要义]
虽然很多小处不能取胜,但能取得大的胜利。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正是道家的后发制人。这也就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的意思。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指虽然受伤,过一段时间休养好了,又和没受伤时一样;而削去他的一个指头,他就永远不会有十个指头了。毛泽东在对敌战争中,一贯使用的战略原则便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最善于打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保存自己的实力,瞅准机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绝对优势兵力外线包围小股敌人而全部歼灭之。他总结出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决不硬拼,拿着鸡蛋撞碌碡。他虽然经常被敌人追得钻山旮旯子,但实力并没有消耗。他善于发动农民,不断充实队伍,最终壮大起来。虽然大大小小失败了成千上万,皆是伤指而未断指,没有造成致命打击。待其壮大起来,而和蒋介石正面战略决战时,蒋军不堪一击,三大战役后紧接着渡江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南京老巢,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只有智慧卓越的毛泽东能做到,毛泽东可谓内圣外王之伟人!林彪学到了这种口袋战术,在苏联养病期间,为斯大林出谋划策,以这种后发制人的口袋战略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这一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希特勒一步步走向灭亡。
[故事]
《秋水》说,独脚兽羡慕马蚿多足,而马蚿羡慕蛇无足能行,蛇羡慕风无身能行,风羡慕眼睛能观赏外物,眼睛羡慕心能洞察事物。羡慕马蚿的夔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哪有比我再简便的了?今天你使用万只脚走路,感觉怎么样?”马蚿说:“不是这样。你没看见打喷嚏喷出的唾沫吗?大者像珠子,小者像细雾,混杂而落下的不可胜数。我现在发挥自然的本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马蚿对蛇说:“我以多脚行走,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蛇说:“这是自然本能的促使,怎么可以改呢?我怎么能用脚呢?”蛇对风说:“我运动我的脊肋来行走,像有脚一样。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呼呼地吹入南海,无影无形,这怎么回事?”风说:“是啊,我呼呼地刮起来飞往南海,然而人们用手指指我就能战胜我,用脚踢我也能战胜我,但折断大树,吹垮房屋,唯有我才能做到。这就是很多小处不胜而取得大胜,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风跟水一样,至柔而至刚,柔弱胜刚强,道家的圣人也具有这种品德,所以说“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同时他又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它,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小不忍则乱大谋,故小处不胜而求大胜,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处吃亏大处赚便宜,战术不胜而战略胜,小仗不胜而决战胜,是为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胜不胜。
暴君殷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天下最能的人了,最终却死无葬身之处。纣王的三公之一西伯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崇虎侯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史记·周本纪》)文王继续推行仁政,以德治国,爱利百胜,同时把周围的小诸侯国逐渐兼并到周国,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特别注重教化,深受人民拥戴,为武王最终灭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九年,一直暗中准备以待时机的武王在盟津检阅军队,有八百个诸侯王不期来会于盟津,都劝武王立即进兵,武王说时机还不成熟,再等等。而纣王更加昏乱暴虐,杀了比干,囚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投奔周武王。武王见纣王众叛亲离,朝无能人,遂遍告诸侯以伐纣。“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杀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牧野之战,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岂非大胜耶?能为此者,文王也,文王乃圣人也。昔纣囚文王于羑里,文王明夷潜奋,演八卦为六十四,周密推算克商兴周之大计。及其出狱返周,阴修德行善,笼络民心。赖崤函之固,秦川之富,日益兼并小邦,不断发展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继续潜奋待机,养精蓄锐,以期乘纣弊而灭之。文王可谓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
后来夫差败勾践于夫椒,勾践仅以余兵五千人屯于会稽山。他让大夫文种去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因而得以讲和停战。后来勾践与其左膀右臂的范蠡文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二十年,最终一举消灭吴国。蒲松龄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苏东坡《留侯论》说:“观乎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之教也。”楚汉战争,大小七十多战,刘邦没有一次胜利,但最终联合韩信彭越而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刘邦不擅长打仗,常常被项羽追得像兔子似的,每每单骑逃脱。有一次汉军大败于彭城(今徐州),刘邦又逃跑,“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刘邦逃命,不顾儿女,三次将他和吕后的孩子推下车。也是这一次,项羽掠得太公和吕后,留在军中当人质。后来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刘邦就是这么无赖,项羽要烹他父亲他都满不在乎。不久刘邦又大败于荥阳,敌军围困万千重,为了突围,手下的纪信自愿与他换衣服,扮为汉王投降,刘邦才于混乱中逃掉。项羽气得烧杀纪信。刘邦及张良、肖何、曹参、陈平之徒,皆精通道家学说,懂得养精蓄锐,后发制人,最终击杀不可一世、恨地无环的楚霸王,积众小败而致大胜也。
八七年春,我大三退学时,就是一个书呆子,自行车也不会骑,农活也不会干,一切都从头开始。既然又是农民了,先跟着父亲学种地吧,我拼命地干活,常常使断镢棒锨棒,只有超荷的劳动才能减轻心灵的痛苦,没有比重体力活更能治愈心灵的创伤的了。即使在这种病态的劳作中,也总抹不去一种淡淡的悲哀:人家不识字的种地比我还强,喝了一肚子墨水有么用呢?严冬来了,我心冷如冰,穿着大氅围在人家的煤球炉子旁还不停地打颤颤。而读大学时,冬天赤着脚丫穿着凉鞋都不冷,那种火热的劲头哪里去了呢?精神支柱倒了,一切都完了,一具臭皮囊掉在深渊里,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后来我到邻乡教中学,也没教好,心情不好时也很难干成事。我又想学医,习一技之长,糊一家之口,最后也没有走通。家庭债台高筑,为了不伤父母心,为了清偿债务,我横下心去打工。从此,一个第一流的大学生就默默地扎进民工队里,和伙计们天天泥里水里滚,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过了春夏是秋冬,完成了一个工地又是另一个工地,大好青春就这样从身边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来春又飞出了窝巢,走到哪里哪里是家,野外帐篷就是我吃饭、睡觉和看书的地方。工地上没女郎,青一色的光棍排成行,都瞠瞪着饥饿的双眼,虎视眈眈过路的姑娘。“姑娘找对象,不跟泥瓦匠,白天脏一身,晚上沾一炕。”上学时忙着学业,没有工夫谈恋爱,灰头土脸的小工子,哪个女的喜看一眼?从临沂到济南,从济南到天津,伴随着我的就是一副铺盖卷一个书包,今日在这,明日在那,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时干这,一时干那,再苦再累的活都做。十余年中我记不清打过多少次行李卷,从一个工地挪到另一个工地;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背着行李和书包从自己独处的那座祖宅里怅然走出,独自一人背乡离井打工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背着行李书包低头耷脑走过村子中心大街,回到自己那荒凉孤寂的“家”中,倒在铺板上便睡,疲乏不堪的身子很快进入了梦乡,好像十几天没合过眼似的……打工为了还债务,偿清了债务我便不热心打工了,但在茫茫黑夜中我找不到自己那颗星,我只好一边打工,一边探索新的人生之路。闲暇时到京津高校游学会友,老乡们都劝我考研究生,我的眼前倏然一亮,我看到了一片光明的世界!从此我继续打工,同时准备应试课程,心无旁骛,决计东山再起。四年之后,在新世纪即将到来时我又健步迈进家乡的大学,重回文化界!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上一世纪过去了,新世纪里显身手!绝顶一览众山小,笑到最后最美好。众小不胜终大胜,驾鹏九天揽月去!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12
[原文]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秋水》
[要义]
在水上行进不躲避蛟龙,这是渔父的勇敢;在陆上行走不怕犀牛老虎,这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加,视死如归,这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由命运造成的,得志是时机决定的,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古人论述勇敢很多,总而言之,不外力勇和心勇两大类。力勇是物质层面的,心勇是精神层面的,力勇与心勇又各有几种情况。凡是力大而勇者,徒手格杀猛兽;凭手中武器而不惧者,或有其他凭借而胆壮气雄者,亦为力勇。心勇有机智之勇,有玄智之勇,有道义之勇等,是一种精神上无坚不摧的力量,一种顶天立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渔父猎人之勇是力勇,烈士之勇是道义之勇,而圣人之勇是玄智之勇。
《荀子·荣辱》:“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和小人之勇皆为力勇,为物质财货而不惜死者亦为力勇。士君子之勇为道义之勇,或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或为朋友两肋插刀,或一人坚持真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吏不服我能而服我公,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者为道义之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道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没有什么能击垮他们,仁者无敌于天下,自有浩然正气于胸中,故能视死如归,敢于为道义而献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是力勇,自胜者强是心勇,是玄智之勇。老子还说:“柔弱胜刚强。”也是玄智之勇,玄智之勇来源于玄智之明,玄智是最高智慧,玄勇是最大勇敢。机智之勇来自机智巧智,军事谋略、计策是巧智,机智也是形下的经验的科技的浅智。士兵之勇多为血气之勇,而将军之勇则是机智之勇,或者说是巧勇,巧勇也只是一般的心勇。
[故事]
孔子周游到匡,被匡人重重包围,而孔子弹琴唱歌不止,毫不介意的样子。子路进见说:“为什么先生这样高兴?”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我忌讳不幸的命运已经很久了,但仍不免处于逆境,这是命呀。我追求飞黄腾达已经很久了,但还是不能达到,这是时遇不好。尧舜时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这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而得到顺境;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人,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智慧而未得坦途,这是时势造成的。在水上行进……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安心吧,我的命运受到了限制。”不久,有个领兵将军进见孔子,说:“我们误以为你是暴虐我们的阳虎,所以把你包围起来,现在发现你不是,特来向你道歉并撤围。”孔子从卫去陈经过匡邑,而阳虎曾侵暴匡人,孔子貌似阳虎,匡人兴兵包围他们,孔子以为死生有命,故弦歌不辍。《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受到恐吓,便说:“文王死了后,周朝的文化遗产不在我这里吗?上天将抛弃这文化的话,后人就看不到礼乐文化了;上天不抛弃这文化,匡人能奈我何?”凡是圣人皆有玄智玄勇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孔子慨然以文化传人自任,毫不畏惧匡人之围。圣人的心勇是全面的,既有道义之勇,也有玄智之勇和机智之勇,道勇、玄勇和巧勇兼备。
大家都熟悉“将相和”的故事。战国七雄秦最强,时时欲东侵赵魏韩三晋之地。赵国良将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为赵国长城。赵惠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给赵王信说,愿用十五座城邑换取和氏璧,其实想阴谋夺取。赵王和廉颇等大臣商量,给秦和氏璧,恐怕得不到秦城;不给又怕秦军来攻打。后来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舍人蔺相如奉璧去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呈上和氏璧,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大臣,左右皆呼万岁。相如看见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便说:“这璧上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指示给您看。”秦王传给相如,相如持璧倒退到柱子上,怒发上冲冠,把秦王数说了一通,秦王怕相如以璧击柱而碎之,便装模作样让人拿来地图,指出十五城给赵。相如看透了秦王的奸诈,便说:“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估计不能强夺,便答应了,把相如安排到国宾馆里。相如便让从人怀揣和氏璧,从小路回赵,所谓“完璧归赵”。秦王白斋戒了五日,也没得到宝璧。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出使不辱于诸侯,便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后来秦王又派使者邀请赵王,愿相会于渑池,赵王遂去,相如伴从,廉颇送到边境上。两王相会于渑池,秦王饮酒到酣畅时候,便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奏瑟听。”赵王弹瑟一曲,秦御史便上前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走上前说:“赵王听说您擅长秦地音乐,请您击缶以娱乐。”说完相如跪献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就能以颈血喷溅大王。”左右想杀相如,相如瞪眼叱之,都吓得后退。秦王很不愉快地击了一下缶,相如便让赵御史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群臣说:“请以赵国十五城为秦王祝寿。”相如以牙还牙,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用秦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整个一场酒宴,秦王也没能占上风。赵国还安排下重兵以保驾,秦王也不敢轻举妄动。会后归国,赵王拜相如为上卿,比廉颇职务高。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扬言见了相如要当众羞辱他,因此相如想方设法避开和廉颇见面。相如的舍人嫌相如怯懦,相如说:“你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舍人说:“比不了秦王。”相如又道:“秦王威武,我能叱之于朝廷,侮辱其群臣。我虽然顽劣,难道独独怕廉将军吗?我主要是考虑到,强秦不敢侵略赵,正因为有我们一将一相在。两虎相斗,势必削弱,我躲避廉将军,是以国家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廉颇听说后,脱光了膀子,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个人遂成了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观相如两屈秦王,可谓勇士矣,机智之勇过人,道义之勇慑人,他凭着一腔忠君爱国的勇气战胜了秦廷众人。廉颇名将,血气之勇多,亦不乏机智之勇,只是缺乏道义之勇和历史使命感,相如的道义之勇和博大胸怀最终压过了廉颇的私斗之勇和狭隘心理,使廉自动负荆请罪,将相和则赵国之大幸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要爱国,先国家而后私仇!
《庄子》中的《论剑》,其实就是论勇。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的剑客有三千多人。他们日夜在赵王面前对击,一年死伤百余人,而赵王喜之无厌。如此三年,国势衰弱了,其它诸侯国便商议讨伐它。太子悝很忧虑,对左右人说:“谁能说服君王,使他停止收容剑士,我赏谁千金。”左右都说:“庄子能胜任。”于是太子派人带上千金给庄子,庄子不要,但随使觐见太子,说:“太子有何贵干,赐我千金?”太子便让庄子劝谏,并说:“君王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我善于使剑。”太子说:“然而君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冠垂下,颈围粗糙的长缨,身着短后的上衣,怒目而视,互相责难,君王见到他们才高兴。今天先生穿着宽松的儒服去见大王,事情就很不顺当。”三天后庄子穿着一身太子给做的剑士服装,和太子一起去见大王,大王抽出宝剑等待他们。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用剑术来见大王。”大王说:“你的剑术怎样制服敌手?”庄子说:“我使起剑来,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大王很高兴,让庄子先到国宾馆休息,过几天让他和剑士表演对击。国王便使剑士较量七天,死伤六十多人,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持剑侍立殿下。然后召请庄子,大王说:“今天请你和剑士对击,你用什么剑?”庄子说:“我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大王说:“天子之剑是什么样的?”庄子回答说:“天子之剑,用燕溪石城做剑端,用齐国泰山做剑刃,用晋国卫国做剑背,用周国宋国做剑环,用韩国魏国做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围着,以渤海为环绕,用常山做剑穗,用五行来控制天下,用刑德来评判是非,用阴阳来开辟,用春夏温和之气来维持,用秋冬肃杀之气来施行。这种剑直前无人抵挡,高挥无人能躲,下按无人避免,挥动起来没什么可在它近旁,上可斩浮云,下可断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便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此天子之剑也。”赵王听了茫然失色,问:“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用智勇者做剑端,用清廉者做剑刃,用贤良者做剑背,用忠圣者做剑环,用豪杰做剑把。这种剑,直往而无人抵挡,高挥而无人能躲,下按而无人避免,挥动起来没有什么可在它近旁。在上可以效法圆天来顺应三光,在下可以效法方地来顺从四时,中可以和睦民意以安顿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如雷霆震耳,四海之内无有不宾服而听从君命的。这是诸侯之剑。”赵王又问:“庶人之剑怎么样?”庄子说:“持庶人之剑的人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冠垂下,颈围粗糙的长缨,身着短后的上衣,怒目而视,互相责难。用这种剑在前面搏斗,上斩对方脖颈,下刺对方肝肺。用这种庶人的剑法,和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了结性命,对国事就毫无用处了。今天,大王享有天子之位而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浅薄。”于是赵文王三个月没有出宫,剑客都气愤得在那里自杀了。庶人之剑即匹夫之勇,最低层次的勇。天子之剑是把天下疆域看作一把剑,诸侯之剑是把天下贤能看作一把剑,正是“大剑不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皆道义之勇,以天下为己任。庄子劝赵王以后要爱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不要好庶人之剑,庶人之剑如斗鸡,于国事有害无益。
无知则易生恐惧,知之则勇而不惧。机智之人胆量大,能随机应变,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因自己知识渊博而不怕妖魔鬼怪。玄智之人大圣大哲,能悟本体,预知时命,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受私心物欲遮蔽,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不妄想妄求;这些人有玄智之勇,对什么都不怕,连自己都能战胜的人(包括战胜自己的恐惧)还怕什么呢?
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地换安陵,实际上是白白掠取。安陵君不同意,愿世代谨守先王故土。秦王不高兴,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摆平这件事。秦王问唐且,为什么以五百里换五十里而安陵君不肯?唐且说,祖宗之地要坚守,别说五百里,拿一千里也不换。《战国策》:“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这里的论怒其实就是论勇。平民庸夫之勇是脱了帽子,光着两脚,以头撞地,这是敢于玩命的血气之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凭借军队实力的力勇,与平民之怒,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是同一层次的。而专诸聂政要离之勇则是道义之勇,甘为朋友牺牲,勇于单身取王侯之头于森严戒备之中。士人之勇是高于力勇的,是大无畏的心勇,是甘为道义牺牲的伟大精神,所以唐且能使秦王屈服。秦王色厉内荏,唐且义薄云天,最终唐且以勇气战胜秦王,出使不辱使命,堪与蔺相如媲美同辉!
[原文]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要义]
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也不更加得意,天下的人都责备他也不更加沮丧。《天地》中还有几句话可以相互发明:“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不合乎他的志向的就不赴,不合乎他的心愿的就不做。虽然举世赞赏他,符合他的意思,他也傲然自得而不顾;天下人都非难他,不符合他的意思,他漠然不接受。世间损益对他并无损益,这是道德完善的人。
一个有德之人、有志之士,必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从不受外在因素左右。“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坚定奔去。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内却揣着美玉(“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短,贫而乐道;孔子说:“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以身殉道;《易传》:“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越是蹇坎困屯之时,越是信仰坚定,不惜舍命以成志。昏君殷纣王在上,文王被拘囚于羑里,箕子佯狂,韬光养晦,难中守正;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敢于独行其道,不惜舍生取义,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其志节;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放纵自己,松懈志向,不因穷困简约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廉者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食嗟来之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肯饿死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以全其臣节。
仁人志士,必有其独特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自的追求,他们有自己的中心理念、最高原则和终极目标,天天奔向完美圆善的理想人格,道家想得道,儒家想成仁,佛家想成佛,共产党员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有了信仰,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心灵的指南针,故能泰山崩前而不惊,从容就义色不变,临危不惧,遇难不苟!决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北风来了向南刮,南风来了向北刮。不为身外的是非、毁誉、名利而改变内衷,特立独行,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正义!真理最先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最先觉悟和把握真理的人便能执着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佛罗伦萨那位伟大诗人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行我素,管他蛙鸣狗叫。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就得有这点精神,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故事]
漫长的中世纪里,统治人们思想的一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到了十六世纪,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体观察,发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但是一场天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觉醒了西方人的理性精神,引起了教会的恐慌。布鲁诺为宣扬哥白尼的学说,1600年被反动教会活活浇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发明了望远镜并进而发现了新宇宙的伽利略敢于怀疑一切,即使对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断也要打上一个问号。亚氏看到石子比鹅毛降落的速度快,从而提出物体下落速度跟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落得越快。世人也被日常现象所遮蔽,想当然地接受了这个论断。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无关,石子比鹅毛落得快是由于鹅毛受空气浮力的影响,如果在真空中一定同时下落。后来伽利略爬上比萨斜塔,一手拿着一镑重的铁球,一手拿着十磅重的铁球,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同时松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事实胜于雄辩!
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向在欧洲东方的印度探求黄金象牙香料,又避开地中海上的重重关卡,他毅然向西方的太平洋航去。他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美洲,误以为那里就是印度。虽然没有找到黄金、象牙和香料,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欧洲人纷纷涌向美洲,开发新大陆,对美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二个吃螃蟹的是馋嘴,开山导河,厥功甚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发现新宇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其意义之巨大,贡献之卓著,后人无以复加。
中国革命史上,无数烈士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刘胡兰就是其中之一。他才十四岁,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毛泽东赞扬她:“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还有周文雍、陈铁军,为了革命工作没有时间谈婚论嫁,最后在刑场上举行了婚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被毛主席打倒并撤职,遭到铺天盖地的围攻批判,被侮蔑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真理掌握在他手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固定的常数,人口越多,社会越穷,为发展经济,必须计划生育,特别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多少年后,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了,而且世界很多国家也都计划生育时,人们才都佩服马教授的先见之明!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马先生真可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敢于逆水行舟,敢于抗拒潮流,敢于鄙弃时俗,巍巍昆仑,峻极于天,赫赫丽日,光辉长耀!
[原文]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天下》
[要义]
这是庄子的好朋友、名家人物惠施的命题之一。惠施本人没有留下著作,《庄子·天下》保存了他的“历物十事”和二十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读高中时,数学老师曾引用这个命题来讲“无穷小”的概念。但惠施没有看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因为一尺的木棍无限中分下去,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已经不再是木棍了。他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还是很可贵的。黑格尔说过,一条马尾巴,把上边的毛一根根拔去,拔到最后就不是马尾巴了,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
惠施富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但也出现了前后矛盾。历物十事的第一个论断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便是有限而不可分的了。他对老子的“一”做了两极的推进:“大一”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相当于古之“太极”、今之“宇宙”;“小一”小到不能再分割,相当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往两个方向推是对的,但没有至大无外的大一和至小无内的小一,因为宇宙万物是无限可分的,是无穷大的,也是无穷小的。
《易传》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可以无限二分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经过三次二分则形成八卦(23=8),六次二分则为六十四卦(26=64),十二次二分则为四千零九十六卦(212=4096)……n次二分则为2n卦,或称作三爻卦,六爻卦,十二爻卦……n爻卦,万物万数万卦,“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易学是宇宙代数学,其通用公式是,1+2+22+23+……+2n---1=2n—1。每一个层次的数量都是以前所有层次的数量之和再加一,这个公式是显化的。潜化的则为1—1/2—1/22—1/23—……—1/2n---1=1/2n---1,这也就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数学表达。把木棍看成整体1,第一天截去1/2,第二天截去1/22,第三天截去1/23……第n天截去1/2n,当截了n天后,还剩下1/2n。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1/2n趋向于0,也即limit1/2n=0,趋向于0但永远不是0,故万世不竭,最后可能分到物质微粒,已不再是木棍了。别看惠施这个命题只有一句话,但却是对以二进数理为基础的易学哲理的形象表述。只不过易学是“加一倍法”(二增),这个命题是“减一倍法”(二减),是互为逆运算,表达了世界构成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等的显化和潜化之进程。
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通过无限二分以生成、演化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是一个无限大的太极。作为本原的东西是万物的基质,因而又是无限小的,内在于万物之内,相互结合形成任一事物。太极也是物质微粒,相互结合可以形成任何一个事物,孙中山曾用《易传》之“太极”,指称西方之“以太”,西方人曾一度认为以太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事实上以太是不存在的。两极相通,太极既是无限小的,又是无限大的,后人因而提出了“物物一太极”,这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宇宙全息论,不同层次的所有太极都是全息的。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是原子论的前身。他认为种子是无限可分的,“结合物中包含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即万物的种子。”“在小的东西里并没有最小的,总是还有更小的。”而到了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原子变成了最小的不可分的构成元素。“原子”一词的本义就是“不可分的东西”,atom=a+tom=not+cut=indivisible thing
[故事]
我在一个同学家里玩,他儿子对我说:“叔叔,我跟着你打一个月的工行吗?第一天你给我一分钱,第二天二分钱,第三天四分钱,第四天八分钱,每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乍一听,全是分钱,似乎是多劳少酬,一般人会满口答应。但我是研究易学的,懂得二进制数学,心里一想,打一个月工,按一月三十天算,我应支付给他的月薪是1+2+22+23+……+229=230—1。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我赶紧用笔一算,230—1=1073741823,是一千零七十三万七千四百一十八元二角三分。我对他说:“你这个小鬼头,想骗骗叔叔。我就是干一辈子工作挣的工资也不够支付你这一个月的薪水,你还让叔叔活不?”他哈哈大笑起来。不知他从什么数学书上看到的,而且早知答案,故意让我上当,在小孩面前说话不算数,那我便成了他的笑料了。
可见,二进制数学具有何等威力!只用0和1就可以把任何一个天文数字表达出来,如今风靡全球的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就是二进制。阴为0,阳为1,“《易》以道阴阳”,用阴阳学说可以把世界上任何复杂的道理说清楚,易学是二进数学和阴阳哲学的统一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宇宙真理。物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2n---1卦生2n卦,无限二分,像DNA分子无限半保留复制一样,按几何级数倍增,遂成纷繁复杂之宇宙万物。二进制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阴阳学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易理。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芝诺,利用数学提出了几个诡辩,其中的“二分辩”很耐人寻味。说一个物体永远达不到目的地,因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走完全程的一半。但在走完这一半之前,又必须先走完半程的一半。半程的一半还有一半,如此这般分割下去,可以推到无穷,因此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个命题表面看起来和惠施的命题差不多,实质是不一样的。惠施是每天削去木棍的一半,越削越小,最后削得不叫木棍时就可以说是把木棍削完了,但木屑可以继续削便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由量变而达质变。而芝诺的命题是在刚抬脚的那一半路程内做文章,按着他的无限二分,人根本不能动脚,因为一动脚便可以抄出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便可包含无限个的一半,赶路应该向前走,向前二分,而芝诺却向后二分,以至于不敢动脚了。按着惠施的正确方法,应该是第一天走完全程的一半,第二天走完剩下那一半的一半,第三天走完剩下那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继续一半一半走下去,最终无限接近于目的地时便算到达了,量变产生飞跃,而且人的一步大大超过那无限小的一半距离,往往一跨就越过了目的地还有余,怎么会到不了目的地呢?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二十二章
[要义]
曲,才能完整;弯,才至于直;洼,才至于满;破旧才能新。这又是一则富于辩证智慧的睿语,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一方包含着其对立面,并向其对立面转化。
现在人也常说“委曲求全”,“曲线上升”,意思是办事不要直来直去,直通通的往往办不成事,要绕个弯子到达目的地,才能办成事情并保全自己。
《周易·系辞传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说祖国易学囊括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那些变化周而复始创生了万物。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线的,圆周形的,周而复始的,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发展的,都是螺线式或波浪式曲折前进的。
我们思考问题、说话、办事都要懂得曲则全的道理。虽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最省事,但两点之间有一沟坎不能硬越,因而不得不绕个圈子到达对方。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内大陆和台湾不相往来,台湾海峡不能通航通邮,两岸同胞亲人的感情割不断,便通过美国、香港等地中转信函,这就是曲则全的道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的把持干预,在朝鲜半岛由三八线分成南北两个朝鲜,在中欧形成东西两个德国,而在中国则遗留下大陆和台湾,虽然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独立行政的。恐怕在这三处地方,亲人都得曲则全吧,不这样怎么办呢?
平时说话,要学会委婉,委婉就是曲,就是绕圈子卖关子。不要一见面就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意图,那样往往会砸锅!而是扯了半天闲话,造成了合适的气氛时才点明主题,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向邻居借东西,又怕他不给,去邻居家就先拉家常,说自己和邻居平常多年的深情厚谊,再说如果邻居不和是多么痛苦,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说了半天闲话,绕了一大圈儿,才说自己急需某项东西,到处借不到,这时邻居自然得拱手借与了。如果一个青年向女朋友求婚,而又没有把握,就不要直说。见面时只说自己如何想她,想得茶饭不香,夜不成寐,如果失去她的话,一定也活不成了。女人的心肠软,经不住男人的甜言蜜语,更架不住男人的眼泪,很快就被软化了,征服了,因而不得不同意了。
在外交场合更得注意辞令,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道理。谈判桌上一句话不中听,很可能引发一场战争,会说话的,折冲于樽俎之间,在饭桌上就把问题摆平了。
[故事]
弦高犒师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郑国一个商人叫弦高,贩牛为生。虽是商人,却很是忠君爱国,只是没人引荐,因而不得效力于朝廷之上。有一天,他贩牛于路上,碰到一个秦国同行,这个牛贩子告诉弦高秦国已派三个元帅领兵袭击郑国,不久军队就开过来了。弦高大吃一惊,一面派人星夜赶回祖国报信,一面选了二十头肥牛慰问秦军。他自称是郑国使臣,奉命犒劳秦军。那元帅不是别人,正是百里奚的儿子百里视,一听吓了一跳,只好说自己是征讨滑国的,不是攻打郑国。秦师以为郑国早已有准备了,千里相犯,必败无疑,只得撤兵。岂不知是弦高的计策,一个商人几句话几头牛就退了秦兵,使郑国免于覆亡,岂非曲则全?
《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避位凡廿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上古时候的明君尧眼见自己日益衰老,而儿子丹朱却是个不成器的混小子,很是为后继无人而忧心。后来他听说诸冯(今山东诸城)有个青年叫舜,三十岁还没成家,在历山(今名千佛山、舜耕山)脚下耕田隐居,是个很有本领的人物。他便派人对他考察了一番,认为确实名不虚传,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舜,并让自己的儿子们也去跟着舜种地,以培养感情。过了几年尧便把位子让给了女婿舜,而舜知恩图报,大治天下,也善待丹朱们。如果尧让丹朱接班的话,江山很快便被踢蹬了,儿女们将死无葬身之地。聪明绝顶的尧传给了女婿,保全了社稷和后代,这便是曲则全的路线。。
江湖上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自安,知足长乐,也是曲则全的道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就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故事:“乞食漂母”、“忍辱胯下”。然而韩信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卒成盖世无双的大将军,为打败项羽、创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封为楚王,找到了以前给他饭吃的那个洗衣服的老太太,送给了她千两黄金;并召那个让他钻裤裆的人为楚中尉,告诉人们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多么博大的胸怀,宜乎其为大将军!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章
[要义]
刍狗是用草扎的狗,相当于现在的花圈,用于祭奠。祭时放在供桌上,祭完就扔在那儿,任人践踏。如今农村死了人,还请人扎上“纸马”,让亡灵骑着去向阎君报到。“以人为刍狗”就是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东西,无所谓爱不爱,任其自然生老病死;“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把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看作没生命的,任其自然成住坏空。
天地自然而不仁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自然无为而不仁爱,听任百姓自生自灭。天人合一,本天道以立人道,天地自然无为,任万物自生自灭,最好的统治者也要自然无为,不要扰民,任他们如草木一样自然生长、发展和灭亡。
老子这两句话具有很强的反宗教、反神话、反迷信意义。人格神的“天”是天子造出来的,为的是便于统治老百姓。而老子的自然哲学则还“天”以本来面目,它是自然界的“天”,没有意识,也不神秘,谈何爱与不爱,仁与不仁?
人类自视为是上帝的选民,地球的主宰者,因而对自然界野蛮开发,随意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老子的自然无为对爱惜自然、保护生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事]
中国古代以“天”(“帝”)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无时不大瞪着明察秋毫的双眼盯着人间,赏善罚恶。统治者“绝地天通”,不使地上的人们和老天爷感通对话,把原始宗教垄断起来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先有天子后有天,天老爷是天子虚构杜撰出来的至上神,然后假称自己是上天的儿子,代替上天来管理下民,君权神授,合情合理,谁还敢反叛?
三代是最迷信上天的时代。《诗经》上常常说君权神授的话,如“帝立子生商”,“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等。三代特别能祭祀、卜筮,凡有大事必定祭天和祖宗神,并卜筮以窥天意,因此龟卜蓍筮大行于殷周。殷以卜为主,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体系;周以筮为主,《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在卜筮的外壳下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殷纣王以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可以为所欲为,“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后来大臣劝谏他,他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西周初年的统治集团看到了“天命”不可恃,“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民心比天命更重要,“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因而大行仁政德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民不堪命,国人谤王,兴起了怨天尤人的思潮,突出表现在《诗经》中。正是在这股思潮的冲击下,“天命”彻底失去了权威,不能维系人心了。“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时代的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分别创造了以“道”为核心和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以取代“天”来挽救和范导社会,孔老都是医国的高手。老子以“道”为万事万物的本体,否定了“天”的权威,道“先天地生”,“象帝之先”。在《老子》中的“天”、“地”都是自然界的天地,是可见可闻、可嗅可触的物质实体。故曰“天地不仁”,没有感情,没有意志,谈何仁?老子本着“人法地,地法天”的原则进一步说,最好的统治者就是没有偏爱、私心,像天地一样不仁,虚静无为,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去自由发展,所谓管事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没有划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思想,是我国思想最活跃、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代。秦朝暴起暴亡,吃亏吃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严刑峻法,残酷统治,没有恩惠,民心不服。汉初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治国指南,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几十年如一日,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法太过,道不及,以不及矫过,故大有功。
到汉武帝时,国力雄厚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等笃信黄老的太皇太后窦老太太去世后,便重用以“天人三策”见赏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思想成了主流意识,“天”又变成了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了。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抨击天命神学的有力武器。东汉王充针对“谶纬神学”举起了“疾虚妄,重效验”的大旗,他在《论衡》中大大发挥了“天地不仁”的自然论。《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试依道家论之。天者,普施气万物之中,谷愈饥而丝麻救寒,故人食谷衣丝麻也。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以若说论之,厌于人心矣。如天瑞为故,自然焉在?无为何居?”天地合气自然生物,夫妇合气自然生子,天地不故意生物,夫妇不故意生子,天地也不是故意生五谷以养人,也不是故意生丝麻以暖人。王充运用他的元气自然论对天人感应论的“受命之符”、“灾异谴告”给予了彻底的批判。
汉代流行的政治神话,说尧和刘邦的受命之符在于他们都是“龙”的儿子,因而才成为真龙天子。《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王充在《奇怪》中批驳说:“尧、高祖审龙之子,子性类父,龙能乘云,尧与高祖亦宜能焉。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不类土者,生不出于土,土徒养育之也。母之怀子,犹土之育物也。尧、高祖之母,受龙之施,犹土受物之播也。物生自类本种,夫二帝宜似龙也。且夫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精感欲动,乃能授施。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今龙与人异类,何能感于人而施气?”异种不交,蛟龙怎么会和刘邦的母亲过夫妻生活?
对“雷是天怒”、“雨是天喜”的上天谴告也予以驳斥,他说雷雨都是自然现象。“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正如一切神都是按人的模样造出来的,他说:“人有喜怒,故谓天有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于人。如人不怒,则亦无缘谓天怒也。”谴告之言全是假借天意来愚弄、恐吓人民的。
至高无上的天老爷主持人间的公平,抑恶扬善,福德祸淫。人在受了委屈、愤愤不平时未尝不怨天喊天不长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愤怒之极,则呼天抢地。关汉卿《窦娥冤》中,孝妇窦娥被错判死刑,她哭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关汉卿运用文学手法,写窦娥死时发誓,要“六月飞雪”以示其冤,果真那年六月天下起了雪。如果老天爷真能赏善罚恶,何不打雷劈死行刑的刽子手,何待窦娥死后再下雪?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13
[原文]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章
[要义]
能像珍贵自身一样珍贵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能像爱惜自身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其实道家和儒家一样,都是内圣外王之学。《老子》的政治哲学、外王成分更多,《庄子》以人生哲学、内圣修养为主。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地正面地激进地干政;而道家也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学问,特别黄老学更明显,但道家则是消极地反面地后退地干政。从信息态观之,身、家、国、天下都是全息的,部分包含着整体,整体包含着部分,一身一天下也,一家亦一天下也,一国亦一天下也,天下一身也,一国亦一身也,一家亦一身也。宇宙有多么复杂,人体小宇宙就多么复杂,宇宙学永无止境,医学也一样是无底洞。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全息缩影,一国一大家也。古代“国”专指诸侯国,又称“邦”,邦者封也,封邦国以建诸侯。而各个诸侯国合成的“天下”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儒家认为,自身修养不好,不能正心诚意,不能仁义忠孝,不能以身作则,则不能淑善一家,当不了好家长;一个家庭都不能管好,自然治不好国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道理都是一样的;连一个诸侯国都治不好,就甭提平治天下了,没见过不会走就会跑的,没见过小学读不了能读中学、中学读不了能读大学的。道家也认为不善养身的人也不善治理天下,懂得养生的道理,就明白治国为天下的道理了。一身天下也,天下一身也,自己的身体和天下这个巨大的身体是全息等价的,己身是天下的缩影,天下是己身的放大,小我与大我也。因此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杨朱庄子更注重养生保身,追求个体的自由幸福,珍视自己的形体生命,杨朱不拔一毛利天下,庄子以为天下轻于两臂,比老子还自爱。黄老道家发展和落实了老子的政治哲学,比老子积极实际,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稷下道家创作的《管子·心术》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意思是说,在人身这个小国里,心是君主,九窍感官各有其用,各司其职,是人体的臣僚。君主之心要守清静无为、居中总监之道,九窍之官自然循规蹈矩各理其份内之事。如果心灵充溢了嗜好,则心不在焉,则目不能见色,则耳不能闻声,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主不能虚静,大臣也就不干事了。所以说:君上之心背离了清静无为之道,臣下之九窍也就渎职不干其事了。不要代替马跑,使它尽力发挥才能;不要代替鸟飞,使它能劳累翅膀翱翔云霄。治理国家和修身养生一样,君主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大臣们才能大显身手,所以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如果什么都干什么都管的君主决不是好君主,累死也忙不过来,还妨碍了大臣们各司其职,大臣们便撂挑子袖手旁观了,臣僚们不为君主办事,国家便乱套了。君主要善于“将将”,臣僚则要善于“将兵”,上下同心,密切配合,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也是出自黄老道家之手的《庄子·天道》说得好:“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即是说,帝王的品德,以天地为根本,以道德为主体,以无为为常规。君用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绰绰有余,臣用有为之道忙忙碌碌为帝王治理天下唯恐不足。所以说,古人以无为为贵。君上无为,臣下无为,这样臣下与君上就同德了,臣下与君上一样,臣下也就不成其为臣下了;臣下有为,君上也有为,这样君上与臣下就同道了,君上与臣下一样,那么君上就不成其为君上了。君上必用无为治理天下,臣下必用有为为君所用,这是不变的法则。
[故事]
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国的方策,詹何说:“臣只知道怎么养身,不知道怎么治国。”楚庄王说:“寡人继承了先君的社稷,就得好好地守护它,不想在我手里失掉它,所以向先生求问治国的方策,还希望先生替寡人多多分心。”詹何说:“臣没有听说过能把身体料理好的人会治理不好国家,也没有听说过连身体都料理不好的人会治理好国家。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是身体,君王既问臣治国的方策,它的根本在治身。既然根本在于治身,为臣的就不敢避开根本而回答枝末。”楚王这时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说:“先生说得很对,说得很对!”这就是说懂得珍惜自己身体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国家,学会料理自己身体的人才能学会治理国家,养生治国一个道理。
养生之道贵在养心,清心寡欲,顺性情之自然;治国之道贵在正君,君主清静无为,以正治国,则天下无不正矣。《庄子·在宥》是以自然人性论为特征的无为政治论,说:“只听说使天下自在宽容,没有听说要管理天下。所说的自在,就是恐怕天下人超出了他们的本性;所说的宽容,就是恐怕天下人改变了他们的美德。天下人不超出本性,不改变美德,何必还治理天下呢?从前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悦而乐于超出本性,这是不恬静;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劳累而苦于压抑本性,这是不舒畅。不恬静,不舒畅,这就不是常德,没有常德而天下长久,世间是没有的。人过分欢乐,会伤阳气;人过分激怒,会伤阴气。阴阳互伤,四时不顺,寒暑不调和,岂不反过来伤害人们的身体?使人喜怒无常,心神居处不定,思虑不能自得,行事半途而废,于是乎人们产生诈伪、责难、孤独、凶猛,尔后产生盗跖、曾参、史鰌的行为。因此,用尽天下的名位奖赏善者也显得不够,用尽天下的刑法惩罚恶者也显得不足,所以说天下之大,不足以用来赏罚。自夏商周后,有人夸夸其谈以赏罚为能事,人们哪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呢!人们喜爱目明吗?这是沉溺于色彩;喜爱耳聪吗?这是迷恋于声音;喜爱仁吗?这是惑乱于常德;喜爱义吗?这是违背于常理;喜爱礼吗?这是助长了巧伪;喜爱乐吗?这是发展了淫逸;喜爱圣迹吗?这是助长了技能;喜爱机智吗?这是挑剔别人的毛病。天下人要想安定性命之情,以上八种可有可无;天下人要不想安定性命之情,这八种使人拘束忍性或放纵嚷叫而搅乱天下。可是天下人对这八种都尊重爱惜,天下人所受的迷惑竟达到了这种程度,哪里是认为错误的而抛弃它呢?世间还要斋戒后谈论它,跪拜来传授它,鼓歌舞曲欢迎它,我有什么办法呢?故君子不得已而莅临天下,莫若无为,无为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所以,君子若能不放纵自己的性情,不显耀自己的聪明,看来寂静不动,实如龙一样活灵活现,看来默默无声,实如雷声震动,精神顺物而动,随天而行,从容无为,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升腾。我哪里有功夫去治理天下呢?”
《让王》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北方的狄人攻打他们。大王派人送上皮革布帛,狄人不接受;送上珍珠宝玉,也不接受;送上犬马牲畜,仍然不接受,狄人要的是土地。大王亶父说:“和人家哥哥住在一起而让人家弟弟被杀;和人家父亲住在一起而让人家儿子被杀,我不忍心这样。你们都勉强住下来吧,做我的臣民与做狄君的臣民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听说过,不能以养人的土地来坑害它所养的人民,不能以手段来损伤目的,不以所用养害所养。”于是他拄杖而去。老百姓纷纷相随而去,在岐山脚下建立了国家。像大王亶父的行为,可以说是珍惜爱护生命了。这样的人,“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现在这个社会的人,身居高官尊爵,唯恐失去这些东西,为了利禄轻丧其身,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像古公亶父这种人,可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了。庄子说:“大道主要是用来养生的,次要的是治理国家,再次的才是治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闲情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现今的世俗君子,大多危害自身、抛弃生命以追逐外物,多么可悲啊!”
《列子·说符》说,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子林说:“你懂得谦退后顾,才谈得上维护自身。”列子问:“愿听听后顾的道理?”“回头看看你的影子,便明白如何处世了。”列子回头看自己的影子,身子弯曲,影子随着弯曲;身子挺直,影子随着挺直,可见影子的曲直在于形体,而不在影子自身。人之屈伸在于外界而不在于自我意志。这就是“持后而处先”的道理。关尹对列子说:“言辞美妙,反响也美妙;言辞丑恶,反响就丑恶。身材修长,影子就修长;身材短小,影子就短小。谨慎自己的言辞,自然有人应和。检点自己的行为,必定有人随行。所以圣人看见事物的开端,就知道其结局;观其过去,则知其未来。这就是他们能够预知的道理。言行的尺度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言行的验证却决定于他人。他人敬爱我,是因为我必定敬爱他人;他人厌恶我,是因为我必定厌恶他人。汤武爱惜天下百姓,所以统一天下;桀纣残害天下百姓,所以丢失天下。这就是对言行的验证。
[原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
贱不在己。 《秋水》
[要义]
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从万物本身的角度来观看,万物莫不自以为尊贵而贱视他物;从世俗观点来看,万物的贵贱不在物自身。不光“齐贵贱”是以道观之的结果,庄子所以能“齐物”“齐论”都是以道观之的结果。老子用否定性思维从形下到形上,提升出一个“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而庄子从形上之道下观形下之万物,“齐”万事万物而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天下丑女与天姿国色,宽大、狡诈和怪异,一切差别,以道观之,通而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形而下之“器”的角度看,从物各有自性、各不相同方面看,肝和胆各自为一小天地,因而有如楚国越国那么大的差距。从形而上之“道”的角度看,从永恒、绝对、无限、大全的宇宙本体的高度看,万物皆一,都是道的不同体现,而且都同一于自然自在之真性。所以他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都是道派生的,和人是一样的,都是道之一偏。从永恒绵延的无限时间来看,天地和我可不就是一起出生的吗?有限事物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是一个常数定值,和无限绵延的时间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趋近于零。他在《秋水》中还说过:“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站在大道的高度来观察,哪有什么贵,哪有什么贱呢?所谓贵贱,不过是相互对待而反衬出来的。不要把你的头脑局限在与大道的区别上,以致与大道相抵触。站在大道的高度来观察,哪有什么多,哪有什么少?多少是相互转化的。不要把你的行为执着在一方面,以致和大道有出入。因为作为本体的大道是绝对唯一的,是超越了相互对待的,是佛学的“不二法门”。
[故事]
庄子在《田子方》中写道:“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孙叔敖被解职了,但心情很平静,肩吾问他:“先生三次被任命为令尹,没有感到很荣耀;三次被解职还乡,也没见您懊恼。开始我还怀疑您,现在看您鼻子间的表情,的确很坦然。先生您到底怎么想的呢?”孙叔敖说:“我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任命来了不可推却,解职去了不可阻止,这都是由不得我的,所以没有忧愁。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不知道荣耀和懊恼到底归于谁,是归于我呢,还是归于令尹呢?如果归于令尹,就与我没关系,我有何荣耀和懊恼可言呢?如果归于我,就与令尹没关系,我怎能为担任不担任令尹而感到荣耀和懊恼呢?我正要去散心,我正要去游览,哪有什么时间去考虑什么是贵贱呢?”一切都顺其自然,任命解职都一样不动心,来不觉尊贵,去不觉卑贱,其来不必推却,其去不必忧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心隐于市的大隐士庄子是鄙夷荣华富贵的,不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去享受一时的高官厚禄。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吃人家的饽饽,受人家的诃诃。楚威王聘他当宰相他都不干,宰相也如用来祭祀的牺牛,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到那时候要做个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能够了。所以他宁愿在下层老百姓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愿意受国王的约束和指使。这只是他编造的故事,用以表达自己的清高,也可能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庄子有很强的精神胜利心,有点阿Q的风格。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却应验了庄子这个故事。《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候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乃以为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春秋战国时,秦之所以日渐强大并最后统一天下,与其善于任人唯贤、多有能相有很大关系。很多有本事的人在别国只是普通官员,一入秦廷,只要有一套打动秦王的治国方略,秦王立即用为丞相,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刀阔斧显身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秦国体现得最明显。穆公重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变法,惠王用张仪,昭王用白起、范雎,庄襄王用吕不韦,秦始皇用李斯、尉缭、王翦,他们都是天下第一流的能人,而且都不是秦国人,但都能得到秦王信任和重用,秦国仰赖诸贤将相的接力式奋斗,终遂一统天下之志。但这位李斯丞相,在秦始皇去世后日子便不好过了。因为胡亥信用赵高,一起谋杀了大将蒙恬和胡亥的哥哥扶苏,胡亥登基,便是秦二世。赵高指鹿为马,党同伐异,谗杀李斯。“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官仓里的老鼠是好,住得好,吃得好,又没有人或狗来吓唬它。李斯做了一辈子“官仓里的硕鼠”,晚年腰斩,想做厕所里的老鼠也不能够了。刑场上的李斯对他二儿说:“再也不能和你牵着黄狗走出上蔡城东门打野兔子了!”多么悲惨呀。
《人间世》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天下政治清明,圣人能成就功业;天下战乱频仍,圣人只能保全他的生命;今天这个时代,只求免遭刑戮。“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戴枷锁的)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这种动辄得咎的社会,做官虽有物质享受和浮名虚誉,但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秋水》也有类似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如果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已经不再有自由了,生命随时有危险,成了国君的附属物。乌龟自由自在游戏于污泥浊水之中多好,强起被国王当作太庙的神物,用绵巾裹起,藏于匣中以敬拜之。
《秋水》:“惠施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庄子要来争他的相位,吓得在国内大搜捕。庄子对他说,相位是个烂耗子,对于你这个猫头鹰是美食佳味,而我像鹓鶵一样高洁,非梧桐之树不栖,非精美之食不食,非醴泉之水不饮,哪里希罕你的烂耗子?
《达生》:“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斋,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措之牢筴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祭祀官穿着礼服来到猪圈前,对猪说:“你为什么怕死?我要豢养你三个月,十天以戒,三天以斋,等你死后把你的肩臀放在垫上白茅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为猪打算,不如喂以糠糟而放在猪圈里。为自己着想,如果能有荣华富贵,死后放在彩饰的柩车和棺椁中也愿意这样做。为猪着想不要那白茅雕俎,为自己着想则生要轩冕死要棺椁,他与猪的区别在哪里呢?这里的祭祀官既是猪的宰割者,又是被国王宰割的,他为猪提供丰美食物是为了宰之以祭,并非从猪自身利益出发。同样国王官之禄之爵之,终有一天也要让他牺牲,不过祭祀官是自愿被国王宰割的,甘以生命和自由换取富贵。
《庄子·让王》描写了很多古代高士逃避王位的故事,比庄子更蔑视富贵。“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上层建筑空间太小,能人密集,政治斗争瞬息万变,今天座上客,明日阶下囚。越是权力中央,越是钩心斗角激烈,因而常发生宫廷政变、弑君篡位,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屡见不鲜。“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人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国君还不如一个老百姓自由自在,贵有何好,贱有何孬!
[原文]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七十八章
[要义]
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浊乱的,才算得上国家的君主;能肩负国家的灾难祸殃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有天下之志者,必怀天下之人,必担天下之事。“乘长风破万里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承受了民族国家的多灾多难,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挫折越多,才能越大。受尽天下最大最多的磨难,就成为天下最有能力的人了,社稷君王非他莫属,谁也不如他有本事,谁当也不及他当好。吹尽黄沙始到金,游遍沧海才成龙,踏平坎坷成大道,历尽磨折终为王,阅尽人间沧桑,烈火百炼金钢。
志在天下的人,心胸像海洋那么宽阔和谦下。藏垢纳污,包容一切,好的坏的都容担。而且不敢为天下先,甘居一切人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于处下,百川归之,故能为百川王。要统治人民,必须在辞色上谦下于众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置自身利益于人民之后。因此圣人统治天下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领导人民而人民并不感到妨害了自己的利益,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厌烦之,因为他不和天下人争胜,因而天下没人能和他争胜,这才是万民爱戴的好领导。试问当今之世,能有几多如此者?
[故事]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鲧用湮塞堵截的办法治水,故劳而无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导渲畅之法,使众江河东入大海。在禹治水平土以救万民的伟大斗争中,认识到自然物性的生克制化,发展了最早的五行学说,五行生克是仅次于阴阳八卦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也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实干的大禹,经过了十三年艰苦奋斗,终于降服了水患,受到百姓拥戴。虽然舜手下名臣有皋陶、后稷弃、契、益等,但最终传位给禹,正是挑起天下大患,才是国家的君王。大禹悲伤父亲治水不成而受诛,立志消除水灾,殚精竭虑,躬身劳作,大腿上瘦得没有肉,小腿上也累得不长毛,手执耒臿率领人民开挖沟渠。听到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娇妻涂山氏之女生下启,启呱呱落地,他多么想亲一口宝贝儿子,但还是咬牙离去,坚决不进家门。正是这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和坚强意志,使他拼搏十三年,将中国最大的一次水灾平息了。
春秋时晋献公攻伐骊戎,得骊姬及其妹妹,很宠爱她们。后来她生了奚齐,献公便想废除太子申生。献公有子八人,而申生、重耳、夷吾最是德才兼备。有了骊姬母子,便疏远这三人了。后来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奚齐立为太子。献公死后,大臣里克、邳郑要迎立重耳,聚集三位贤公子的党羽作乱,杀了奚齐和骊姬之妹所生的卓子。迎重耳,重耳不就,乃立夷吾,即晋惠公。《史记·晋世家》:“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受之。’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过曹,曹共公不礼……去,过宋。宋襄公新困兵于楚,伤于泓,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于重耳。宋司马公孙固善于咎犯,曰:‘宋小国新困,不足以求之,更之大国。’乃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圉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王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十一月葬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卻等闻重耳在秦,皆隐来劝重耳、赵衰等返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唯惠公之故贵臣吕、卻之属不欲立重耳。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岁矣,晋人多附焉。”晋文公和他的战友们在外流亡十九年,尝尽人世酸甜苦辣,磨练出了卓越非凡的才干,故虽六十二岁登基,终成著名的霸主。由于深切了解民间疾苦,故政宽而民附,深得晋人拥戴。观重耳之一生,更见这样的道理:“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九章
[要义]
满堂金玉,不能长守;富贵而骄奢,自己招来灾祸。大功告成,名满天下,而激流勇退,才符合天道。大自然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太阳过了正午就偏斜,月亮过了十五、六就开始缺损。俗语所谓“富没有扎住根的”,“穷没有穷到老的”,过了荒年是熟年,走完下坡是上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天地之行,一明一暗;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传下》)“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传上》)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就是说“富没有扎住根的”,万贯家财积满柜,临死难带一文钱。富贵容易骄横,必定亢龙有悔,决没有好结果。功成身退才能有善终,大山嵌回大地,建功立业的伟人,回到故乡和父老乡亲共度晚年。《易经·谦卦》:“谦亨,君子有终吉。”谦之为言欠也,遣也,嵌也。
[故事]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太后吕雉专权,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并掌兵权。吕后驾崩,诸吕欲篡权又犹豫不决。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计谋除之,使郦寄往说吕禄以归后权与太尉周勃。吕禄与郦寄友善,因而听了话。“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勿为他人守也。’”(《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媭是吕雉的妹妹,樊哙的妻子,她听说侄子交出兵权,知道灭族不远了,因而把所有珠玉宝器扔出屋门,说:“别为人家收藏了。”果然不久就被平定了,吕媭被笞杀,可不正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吗?
中国人最善于内斗窝里咬,一个人是龙,两个人是虫,三个人狗都不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毁之。”试看《二十四史》,开国皇帝几乎个顶个残害功臣。当天下大乱,劲敌当前,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们君臣相得,风云际会,同仇敌忾;一旦打下天下,原先的内部矛盾又上升为敌我矛盾,君臣相残,战友成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历史上残害功臣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吕太后,而优待功臣的则莫过于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有个迷信的人说: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因而有西汉东汉;汉高祖杀了三个异姓王,三人脱胎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家天下以报仇雪恨。虽说没有道理,但刘邦斩白蛇起义是真事,杀害韩信彭越黥布三个异姓王也是事实。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于会稽。智勇兼备、文武全才的范蠡劝越王卑辞厚礼以请和,越王让大夫文种请罪于吴王,吴王赦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的越王志在报仇雪耻,复兴越国。他派了一帮歌舞姬去侍候吴王,并搞间谍活动,其中有范少伯(即范蠡)的情人西施。西施是中国第一大美人,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夫差极宠爱之,为之营建华丽的馆娃宫。在奸臣伯嚭和西施的交谗下,相国伍子胥被赐死,吴国大梁折了,大祸也不远了。
又过了几年的艰苦准备,终于灭了吴国,好大喜功的夫差自杀。范少伯又得与西施团圆,后不归越,与西施泛舟五湖而去。“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范蠡来到陶(今山东定陶)定居,农商都抓,很快就成了天下第一富豪,号称“陶朱公”。范真是一世豪杰,军事,政治,经济都行,而且娶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事业爱情双丰收,功成名遂而身退,自食其力,耕读以没。“范蠡遂去,白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种(即文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为勾践出谋划策的文种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还贪恋荣华富贵,结果被赐死。如果范少伯不走的话,也照样逃脱不了厄运。
[原文]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
[要义]
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这仍然是无为政治,要统治者不要用智巧对付百姓,因为上边对人民耍心眼,人民自然反过来对统治者耍心眼,上下相互欺诈斗智,国无宁日了。类似的警戒还有很多:“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在这章还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不是教人民智巧,而是使人民纯朴,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老子主张“愚”民,但这里的“愚”是褒义,是纯朴天真的有道者形象。“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智巧奸诈,掩没了人们真朴的本性;无知无欲,抱朴守真,自然而然便是幸福。“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就是老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天天睡大觉,国家自然发展得好好的。美国有一个叫柯立芝的总统,在他执政期间,每天睡十多个小时,上班晚,下班早,蹲在白宫办公室的时间从来没有八小时。他很少说话,更不会夸夸其谈演说,喜欢一个人坐着静思。有一次他正在酣睡,秘书因有要事向他禀报,把他叫醒了,他醒来说:“这样大呼小叫,美国到底还在不在?”
[故事]
大家都知道肖规曹随的故事。“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肖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随韩信平定齐国,建国后刘邦委派他去治齐地。齐国是黄老学的中心,他拜盖公为师,学习黄老清静无为治国之道,使齐地大治。肖何临死,举曹参代己为相国,曹参不更肖何法规政策,一仍其旧,日夜饮酒,天下大治。在秦过多有为之后,无为而治正是最好的了。
汉武帝时的直臣汲黯也颇晓无为而治。当时淮阳那个地方很乱,汉武帝请汲黯“卧而治之”。因为他一生多病,好睡,但能让手下属吏去把政事办好。所以他一到淮阳,几乎不管政事,天天好睡大觉。老百姓见淮阳太守都淡泊名利,他们何必蝇营狗苟,争名夺利?因而很快就安定下来。“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
王充《论衡·自然》:“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措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
老子之时,天下大乱,统治者竟相运用智谋争权夺利,还不断发动战争以逞私欲,搞得民不聊生。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他还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看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负面作用,使人们日益异化,进而否定之,主张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小国寡民,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虽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在家乡而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只车辆,也用不着乘坐;即使有各种武器,也没地方陈列。使人民回到古代结绳记事的状态,人们吃得香甜,穿得舒适,住得安逸,乐其风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都能相互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老到死都不相往来。东晋隐士陶渊明根据老子这段话设计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国,反映了人们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极度厌恶,老子也是这样厌世,才羡慕小国寡民。
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推重有才之士,使人们不争功名;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使人民不做贼;不显耀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心不迷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削弱人们的心志,增强人们的体质,常使人们没有知识和欲望。使那些智巧之辈不敢自作聪明乱主张。无为而治,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可见人类的私智有为是破坏大道无为的利斧,为政若如倏忽之用智有为,则浑沌清静的国家便不复存在了。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结果怎么样呢?自己累坏了,苗都死了。倏、忽二君和拔苗助长者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养生主》
[要义]
烛薪有燃烧穷尽的时候,但火种却能传递下来,不知还有完结的日子。闻一多先生说:“古所谓薪,有爨薪,有烛薪。爨薪所以取热,烛薪所以取光。古无蜡烛,以薪裹动物脂肪而燃之,谓之曰烛,一曰薪。烛之言照也,所以照物也,故谓之曰烛。此曰:‘指穷于为薪’,即烛薪也。”烛薪一支接一支燃烧,每支烛薪都有烧完的时候,但火种却可以传递下去。也即是说,形体虽然逝去,精神却可长存,实现价值的延续和超越。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最怕的是在世时无德行无功业无名声,白来世一程,死后与草木同朽!他又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庄子是齐生死的,认为活着死了一回事,人如能齐生死,则不以死为死,其死不是死,死是新生的开始。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生死如昼夜之交替,是万物的自然状态,故不以生为喜爱可乐,不以死为讨厌可怕。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从时空两方面说出了得道圣人的永恒无限,与本体合一,故不失其所,万古长寿。有限的肉体生命是死了,但其精神生命(高尚的道德,伟大的智慧,恢弘的功业)却能光辉长照后人心,因而留芳青史,永垂不朽!这就是人生价值的空间上无限超越和时间上永恒延续。“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主席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都是说其精神生命的无远弗届,万古长青!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辩证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也正是对庄子此言的最好诠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的确有的人活着,跟死了差不多,没有奋斗目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如行尸走肉一般。而有的人死了,肉体已离开了人世,但其崇高的精神、人格的光辉却永远彪炳史册,他永远活在后世人的心目中。
[故事]
《养生主》说,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唁,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嫌他居丧不哀,他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应时而生;生老病死乃万物常情,谢世死去,是顺应自然。安于时命,因顺自然,哀乐就不能进入心中,古人称作是解除外在力量的束缚。人总是要死的,死了是回归大自然,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再说老子之死,只是形体死亡,并非精神死亡,就更不应该哭泣了。所以庄子最后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什么是不朽?怎样才能死而不朽?《左传》讲了一个论不朽的故事:叔孙豹访问晋国,范宣子迎接他,问他说:“古人有句话叫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豹没回答。宣子说:“我们的祖先,在虞舜以前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在晋为范氏,这个就是所谓的不朽吧?”豹回答说:“以我所闻,您所说的这个叫‘世禄’,不是‘不朽’。鲁国先前有个叫臧文仲的大夫,他死了后,他的言论却传世不衰,‘不朽’也许是这个意思。我听说,最高尚的是建立德行(‘立德’),其次是建立功业(‘立功’),再次是建立议论(‘立言’),因此而永久不废,这才叫‘不朽’。如果说保存姓氏,守祭宗庙,世世代代不绝香火,哪个国家没有呢?范氏只是爵高禄厚罢了,怎么能叫‘不朽’呢?”浅薄的范宣子向来访的叔孙豹夸家世,结果被豹教训了一顿。说到底,一个人的不朽是靠他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意义在于其社会价值。最高层次的是建树伟大的道德,如老子、孔子等圣人,他们奠定了华夏民族千秋万代的文化道德之根基,是道德楷模,是文化宗师;其次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帝王将相、公候伯子,如大禹、秦始皇等;再次是建立言论、著书立说的学者文人,如司马迁、曹雪芹等。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次要的,一个人的不朽在于其自身的优良素质及其挥发出的能量,在于其伟大的智慧,伟大的道德,伟大的才能,伟大的功业和伟大的著作,而不在于爵禄、家世、职称等外在的东西,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身外之物不能增加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正如大音乐家贝多芬所说:“伯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而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确实贝多芬是空前绝后的人物,永垂不朽!而爵位世袭代代传,铁打衙门流水官,俱往矣,草木一秋也。
社会的黑暗使佛学大放光明,东晋南北朝时社会大动荡,人民水深火热,因而佛教泛滥起来。著名的反佛勇士范缜作了一篇叫《神灭论》的战斗檄文,讨伐佛教徒们欺骗人民的歪理邪说。神不灭论是佛教的理论基石,因而斗争的焦点就是神灭与神不灭的问题。人死神(灵魂)灭,就谈不上升天堂下地狱了,也无所谓三世轮回、因果报应,因而也就没有对苦难中的人民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了。佛教徒拼命维护神不灭论,还歪曲利用了庄子的“脂尽火传”的命题,说肉体虽然死去,精神却不灭亡。范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光辉命题,给佛教徒以致命的打击。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他改用刀刃和锋利以喻形体和精神的关系,这就比桓谭以烛火喻形神更精确,因为有神论者钻空子说,一支烛燃完了再传另一支烛,烛火可以永远不灭。事实上一个人死了,灵魂就没了,一个人的灵魂是绝对不能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锋利的作用、属性是刀刃这个形质派生的,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和被决定的,锋利不可能从一个刀刃传到另一个刀刃上去。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人总是要死的,但有所作为的人虽死犹生。有的虽然残疾了,却留下了光照千秋的伟大作品。很多人正是在困棘失意时写出了不朽之作,他们的名字因而也永传后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在《史记·孔子世家》结束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无限深情地赞美了孔子光芒万丈、永垂不朽的精神生命,并且努力向圣人看齐,虽不成圣,贤人庶几也。他不也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一部《史记》而留芳百世吗?他们都有很强的担当感使命感,传承中华文化,个人的精神生命溶入历史文化慧命中,顶天立地,至大至刚,参赞天地之化育,慧泽广布后人心。“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卷14
[原文]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六章
[要义]
鱼不可脱离深渊,否则很容易遭杀身之祸;国家的有利武器(治国方略,重大决策,镇国之宝,新型武器,科技专利,军事机密等)不可以轻易拿出来夸示于人。也就是俗语所谓“有虎藏在袖子里。”“不要让别人搂着后背腰。”道家善于以阴柔之术自保,因而人们说道家多是阴谋家,法家的“法、术、势”之“术”是从道家继承发展而来的。但老子是自然无为的,必定反对钩心斗角,阴谋诡计,所以只能说他是阴柔家,而不能说他是阴谋家。为刘邦六出奇计的第二大谋士陈平,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战争年代不得已常用心计,以助汉王,终定天下,继肖曹之后为丞相,与周勃一起铲吕安刘。他自己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可见陈平也认为老子忌用阴谋。《庄子·庚桑楚》也说过类似的话:“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含车的大兽离开山林就不免遭到网罗的祸患,吞舟的大鱼因波流动荡而失掉了水,就会被蚁虫伤害。所以鸟兽不厌高飞远走,鱼鳖不厌深入水中,全形养生的人隐身处世,也是不厌深居远处的。有道是:“虎落平阳遭犬欺,蛟龙失水虾蟹戏。”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事]
毛泽东说,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从来不做不掌军权的总督,他深知无军就无权的道理。不光谭氏,历来搞政治的,哪一个不抢军权呢?历来的最高统治者无不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如果交出了军权也就是交出了政治。手里没有军队,只是有名无实的空官,元帅被夺了帅印,就跟普通士兵一样了,就没有指挥权了。
对于元帅、将军来说,帅印就是不可以轻易示人的“利器”,而大本营、根据地就是“深渊”老巢。关羽北攻曹操于樊城,而东吴的吕蒙陆逊乘机偷取了荆州,并格外优待关羽部卒的家属,致使关羽手下的荆州兵纷纷逃去。老家都丢了,军心摇动,连他本人也没有信心作战,反攻为守都撑不了,只好败走麦城。突围时手下寥寥无几,父子皆被东吴生擒。如果他不离开荆州大本营,何至于此?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调虎离山”,虎一旦离山便容易对付了。很多封疆大吏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编织了根深蒂固、虎踞龙盘的关系网,有时连中央官员都不放在眼里。这时皇帝便想办法对付他了,让他们互相换位,分别脱离开原来的老窝,他们便老实了。到了一个举目无亲的新环境,一切从头开始,能呆住也就很不错了,何暇抗拒中央?
常言说,真人不露相,狡兔三窟,为什么呢?不露相则识之者少,狡兔三窟则不知其到底住在何处,因而难以害之。人怕出名猪怕壮,名人更要注意深藏庐山真面目,否则被绑架、抢劫甚至被杀害的可能性就很大。
鱼不可脱离了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让人看见。鱼离水则不能久存,国宝示人则难保有。不管是习武之人,还是做官为宦的,总得留一手秘不为人所知的看家功夫,才不至于被人搂着后背腰摔死地上。国君或任一单位的一把手,决策时是专擅的秘密的,重大决定或治国大计是不能告诉外人的。国家有国家的机密,党团有党团的内部秘密,家庭有家庭的内密,个人有个人的隐私。很多人由于说话不注意,被手下人摸着了心腹,而遭暗害。东北军阀张作霖不能守口如瓶,无意中泄了密,手下两个亲信出卖了他的行踪,坐在火车上被日本鬼子炸死于皇姑屯。人人都有致命的弱点,不可以告诉任何人,对最亲密的也不能说,否则将有不测之祸。练金钟罩(铁布衫)功夫的都有一个死穴(或称气门),击之立破。古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生下来时被提着脚后跟倒浸在一种神水里,浸过的部分刀枪不入,而阿基里斯的脚踵则是其致命的弱点,仿佛金钟罩者的死穴一样。国君都有一套驾驭臣下的“术”,藏于胸中,刑名之术就是一种。法家重法术势,术主要来自道家的辩证智慧。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韩非列传》,可见曾写《论六家要旨》的司马谈及其儿子司马迁都认为法家有源于道家的一面。原是道家的慎到,后来变为道法家,再后变成重势的法家,而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的老师荀况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齐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稷下学派主要是道家,因而当代有人把荀况定为稷下道家的一员,当然荀况主要还是儒家。
民间有一个故事说,老虎跟着猫学艺,开始时老虎藏起了凶残的本性,伪装成彬彬有礼、谦逊好学的小学生,猫很喜欢它,认真传授道业。当猫说它把各种技艺都传给了老虎后,老虎便原形毕露了,怒吼着向猫扑去,想一口吃掉猫。猫“嗖”地爬上了附近的一棵高树,老虎不会上树,在下边干着急。它又和颜悦色地问猫:“猫先生,你说全部技艺都教给我了,什么磕了筐子倒了篓子,咋没教我上树?”猫嘲笑说:“大傻瓜,我要都教了你,还有笑你傻瓜的机会吗?早成了你腹中之物了。”远古时善射的后羿把全部射技都教给了逄蒙,而逄蒙垂涎师母嫦娥的美貌,便暗箭射死了后羿。后羿还不如猫富于心计,而逄蒙之恶毒有过于老虎也。
《列子·汤问篇》:“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已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焉。”纪昌学射于飞卫,学成功后想谋害老师,以争天下第一射手。有一次在茫茫旷野相遇,他以为时机到了,便出其不意向老师进攻。老师也射箭抵挡,两人射出的箭半路上交撞而落,由于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中和之后落于地而尘土不扬。飞卫的箭用完了,纪昌还余一支,心想这回你飞卫可完蛋了,然而他得意得过早了。当他的箭射到飞卫近前时,飞卫用一个小小的棘子刺就把箭挡掉了,可见飞卫没教给纪昌的后手还多着哩。
古代不管习文习武,老师从没有全盘传授的,都或多或少留着看家功夫。一是保卫自己的安全;二是维护自己的权威性。有的绝技来不及传授而带进了坟墓,有的则在弥留之际传给了家人。常常是传媳不传女,因为儿媳子是自家人,闺女是人家妇。特别是工艺方面的绝活、秘诀,都是金饭碗,自然不传人家以损自家了。看起来只差一层窗户纸,但窗户纸不戳不透,节骨眼上一句话,直到咽气才说明。
[原文]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间世》
[要义]
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以为不是人力所可战胜的必然性之命,这才是最高的道德。《庄子》中反复谈到命,他是宿命论者,但他认为的命没有人格神的意味,而是一种多重因果关系组成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故事]
有人说,人类的文化是从探索自身的命运开始的,这是有道理的。远古原始时代,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对自然界一无所知,因而活得诚慌诚恐。特别是突然的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剧烈自然现象更使人惊惧和迷惑,因而在人头脑中产生了“天老爷”的观念,以为生存于大地的人类世界之上的浩浩苍穹中有一个天老爷统治着的神仙世界,他们主宰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命运。人们都虔敬和祭奠天老爷,以求保佑,消灾延福。这便是最早的宗教、巫术和天命观。以舞事“无”的人为巫,他们搞祭祀、占卜活动,有通天的功能,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操作而窥测天意。在世人心目中,命就是天老爷的命令、旨意,是谁也不敢违抗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世界各国的上古之人,都是迷信人格神的,因而也都有原始宗教、神话传说以及命运占算术。中国三代时期最是迷信,卜筮之风大盛。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旧址下发掘出的甲骨卜辞是最早的汉字体系,这些卜辞就是以龟甲兽骨占算命运的记录,“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战争,天气等大问题都要占问。先是在甲骨上烧烤,通过爆烈的纹兆以判断吉凶,之后把这一过程及应验结果刻到甲骨上,日积月累,甲骨越来越多,后来都埋到了地下,成了中国文化的宝藏之一。《易经》也是周人卜筮的产物,用蓍草算卦以预测吉凶,在迷信外壳下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易经》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统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道家儒家都从它那里走出来,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大哲学家,虽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但都没有彻底摆脱三代天命观的影响;虽然创建了自己哲学的本体作为最高原则和理想目标,但在他们各自的体系中都时常出现天命和本体的矛盾。孔子以仁为最高理想,一生汲汲以求,但周游列国失败后心灰意冷,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并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老子偏重天道自然,但也说过“天之所愿,孰知其故?”“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话,似乎也有人格神的孑遗。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先秦中只有小生产者阶级的思想家墨子极力“非命” 而“尚力”,即反对天命,崇尚人力。在《墨子·非命》中对其做了猛然抨击,说:“今用执有命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上无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全国上下信命而不实干,最终将导致财物匮乏,衣食堪忧,离亡国灭种也就不远了。他大声疾呼:“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发奋、积极生产以创造价值的上进精神,鞭挞了剥削阶级统治者自命高贵、不劳而食而心安理得的无耻嘴脸。
《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连绵大雨十天不止,子舆知道他的好朋友子桑肯定饿坏了,便去送饭给他吃。到了子桑门前,听到里边又像歌唱又像哭泣。他弹琴唱道:“亲爹呀,亲娘呀,老天啊,人类啊!”声音很微弱,急促地唱着诗句。子舆进门说:“你唱的诗歌,为什么这样无力?”子桑说:“我正冥思苦想是谁使我穷困到这种再也不能更穷困的极端地步,但一直没得到答案。生身父母难道要我穷困吗?上天没有偏心地覆盖一切,大地没有私意地负载一切,天地哪里有私心而使我贫困呢?我找不出是谁使我陷入绝境。然而落到了穷困至极的地步,大概是由于命吧!”这个故事说明,很多不平的社会现象找不出原因,最终便归于命,可见命不仅是自然压迫的产物,而更是社会压迫的产物。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论语》中“天”仍然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庄子却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是自然界之天,命也只是一种自然决定论的人不能干预的必然力量。
《庄子》中还有很多论述命的话,如“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如昼夜,在这里“命”就是客观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如日月之交替。“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这里的“命”是天生的本性,是自然具有不需人教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不以人为毁灭天性,不以故意损伤自然真性。这里命和天基本同义,天命常连用,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一切都是事物的变化,命的运行。命是先天的客观必然性,而运是命的具体运行,是命发挥作用,包含了主观能动性、偶然性机遇等后天因素在内。命是体,是框架;运是用,是行动。命是车,运是车跑路上。好车好路,一日千里,辉煌人生;好车破路,一生坎坷,有成有败;破车好路,平庸多福,衣食无忧;破车破路,终生艰难,一事无成。
仅次于《老子》、《庄子》的道家经典《列子》中有《力命篇》反复论述力不如命,要人顺命安时。一开篇便是“力命之辩。”力对命说:“你的功劳怎么能比得上我呢?”命反问道:“你对人有什么功劳,竟敢与我攀比?”力回答说:“人的长寿或短命,穷困或通达,尊贵或低贱,贫寒或富有,都是我所决定和造成的。”命反驳说:“彭祖的智慧比不上尧和舜,但活了八百岁;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只活了二十八岁;孔子的德性不在众诸侯之下,但受困于陈国和蔡国;殷纣王的品行比不上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位仁人,却高居君位;季札在吴国没有爵位,田恒却专擅齐国政权。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季孙氏却远比道德高尚的柳下惠富有。如果你的力量能决定一切,为什么让那个人长寿而这个人短命,让圣人穷厄困顿而使倒行逆施的人飞黄腾达,让贤才卑贱而使愚人尊贵,让善良的人贫困而使邪恶的人富有?”力说:“如果真像你说的,我固然对人没功劳,但人的这种情况,难道是由你主宰的吗?”命回答说:“我既然称之为命,哪里又谈得上有什么主宰呢?对于直的我听从它为直的,对于曲的我任顺它为曲的。人人都是自然长寿和自然短命,自然困顿和自然通达,自然尊贵和自然卑贱,自然富有和自然贫困,其中的原因我哪里知道呢?”力命之辩以力败命胜而告终,又强调了命的因顺自然之义,自然和必然很相近。
[原文]
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二十二章
[要义]
圣人抱定一个最高原则(即本体之道)以为天下人的榜样。只要人们对自己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最高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到底,那就差不多是有道圣人了。他在三十九章又接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即是说:过去得到“一”(即道)的,天得一才能清虚,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威灵,谷得一才能充盈,侯王得一才能成为天下的标准、楷模和领袖。说到底,天不能澄清恐怕要破裂,地不能安静恐怕要崩陷,神不能显灵恐怕要绝灭,王侯不能抱守正道治理国家,恐怕要倾覆。道是万物的本原,包括神在内都得分有道才能生存旺相。道是最高本体,“象帝之先”(好象在天帝之前就已存在,这句话具有革命性),“神得一以灵”,何况是人呢?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其有“德”(德者得也,得道为德。德是精神方面的得,故从心;得是物质方面的得,故从贝。所以韩非子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也就是得到了道,而坚守不渝,与道合一则为圣人矣。
不光道家抱一,一切真正的哲学家都抱一,也就是持守本体。儒家的一就是其本体之仁,“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忠恕正是从正反两方面论仁,正面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梁襄王(惠王之子,孟子说他“望之不似人君”)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也就是说实行仁政就能平定天下,这个“一”就是儒家之“仁”。佛家不也是抱“一”吗?他们的“一”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以脱六道轮回的“菩萨”,终生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佛,自觉而觉人,自利而利人,自度而度人,“张大教网,下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由于悟性不同,慧根有等,修行各别,最后成就的结果也等等不一。修行“四谛”(苦、集、灭、道)的,称为声闻乘弟子,最终只能得到阿罗汉果;修行十二因缘的称为缘觉乘弟子,最终只能修成辟支佛。这是小乘佛学,只求自觉自度。大乘则普渡众生,修行六度四掇的菩萨乘,最终将成为菩萨,或修成佛果。乘作为名词是船筏,作为动词是济渡。小乘就是小筏,只载自己,自了汉也;大乘就是大船,同载众生以度之。世俗之人在烦恼痛苦的此岸,大乘佛学是大船,载着众生渡过生死轮回的爱河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小乘佛学就是自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大乘佛学则是普渡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不争”也就进入“道”的境界了,则无不为了,则天下无以胜之了。孟子则说:“仁者无敌于天下。”道理是一样的,仁者就与“仁”合一的儒家圣人。为什么抱一就能为天下式,无敌于天下呢?因为中国哲学的本体也是最初的本原,派生宇宙万物,又是最高目标和最后归宿,只要抱一,融入本体,宇宙万物便没有能超过他的了。作为物质本体的本原,“至小无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质、微粒、原子;又“至大无外”,是整个宇宙万物之大全。每个人都要不断修炼,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向本体靠拢,当你与本体合一时,也就成了圣人了,也就能超越时空而走向永恒、无限、绝对了,千古不朽,“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一引其纪,万目皆起;一引其纲,万目皆张。”都是抱一的意思,这里的“督”、“纪”、“纲”都是本体之道,不可须臾离也。
[原文]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田子方》
[要义]
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心已死寂,而形体的死亡还在其次。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灵一肉之谓人,人也是一个太极,也是一个小宇宙,和外在大宇宙息息相关,同样复杂。肉体是阴是基质,灵魂为阳为主宰。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天地之间最贵者,在此一心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都是在赞美心灵的威力。人的伟大和渺小,也取决于此心,或思想深邃,智慧卓越,道德高尚,事业辉煌,如巍巍昆仑参天地!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如行尸走肉一样活着,与草木同朽,无补于世,何伟大之有?
俗话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人活着得有志气有信心,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之下都不能失了志气,没了信心。只要有决心有志气,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踏平坎坷成大道,光明的未来等待着我们。一旦人穷失志,心凉了,心死了,气馁了,便没希望了,便不可救拔了。心死了,是死了没埋的人;心还活着,是虽然埋了却活着的人。
《在宥》说:“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人心莫不抑下而进上,上下都受拘束伤害,在抗衡中软弱的屈从刚强的。人心受损抑刻削,有时热得似焦火,有时寒得如凝冰。心情变化极快,俯仰之间便能驰逐于四海之外。人心安稳时,深沉宁静如深渊;人心跃动时,玄妙如天,变化莫測。神思奔馳,不可約束的,大概只有人心吧。活跃莫过人心,思想能超越时空而活动,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郭象“身居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中。”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人心不光是人体的主宰,也是天地之心,也是认识和评价宇宙万物的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知性,则知天矣”;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禅宗六祖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都强调心的主导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故在,不思则不在,人心死则人不在矣,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可见,无论是从思孟学派、禅宗,到陆王心学,还是从笛卡尔、费希特,到海德格尔,莫不以人心为主体、本体。人心是宇宙万物展示的窗口,人心是终极标准,万物依心而转。当人高兴时,山也笑,水也笑;当人悲哀时,山也愁,水也愁。所以古人说:“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朝。”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故事]
《达生》中说,齐桓公在陂泽中打猎,相国管仲给驾车,桓公看见了鬼。他拉着管仲的手问:“仲父看到了什么?”管仲说:“我什么也没见。”桓公回宫,仍有余悸,失魂落魄的样子,得了一场病,好几天不出门。齐国士人皇子告敖说:“您是自我伤害,鬼怎么能伤害您呢?”原文是:“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桓公又问有鬼了吗?告敖说有鬼,“水有罔象,丘有 ,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桓公又问委蛇什么样,告敖说,委蛇大如车轮,长如猿猴,紫衣朱冠,听到雷车轰隆声就捧首而立,见了它的就能成为霸主。桓公一听,高兴起来,一下子来了劲头,正襟危坐,侃侃而谈。不但没病了,比以前还精神,因为他见到了沼泽之鬼委蛇,不仅死不了,还能成为霸主呢。可见,人就是精神的事,精神支柱倒了,一切都完了。
撒谎不好,但对癌症患者撒谎却是善良的,常见的,如果告诉他(她)真实情况,他(她)马上就瘫倒了,该活半年的半个月也活不了。
杯弓蛇影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在此就不多絮聒了。
[原文]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渔父》
[要义]
不懂得处在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静止不行了脚迹自然不存在,太愚蠢了。孔子问道于隐士渔父,渔父嫌他悟性太低,凡事不知从根本上着手,只知在细枝末节上下工夫是不行的。这如医生治病一样,有其外必有其内,要善于透过病变的现象把握病变的本质,也就是病因,探明病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治标不治本,有可能用错了药,即使用对了药也收效甚微,药去病如旧。
影子、脚印可以理解为身外之物,如人的名气、魅力、影响等自身外现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别人的赞誉、外来的财富、上级的任命、国君的赏赐等外来的东西。一个人为了摆脱这些东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复道,加强自身修养,处阴处静,韬光养晦,日去其名利之心、声色之欲,逐渐回归于冲虚自然、清静无为、浑浑沌沌的大道之境。站在别人看不见、日光照不到的荫凉里自然不会有影子,蹲在家中过宁静的生活,不走出大门,自然不会有足迹落在外边的世界上。一个人没有了名利之心,避之惟恐不及,自然不会有名气了。一个人没有了爱美好色之心,自然也不会有魅惑力,自然不会吸引异性们来纠缠自己。一个人没有贪财恋权之心,赏赐、任命也轮不到他头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胜者强”,只要思想上战胜了自己,彻底根除了七情六欲,消泯了权势富贵之心,便不会烦恼了,外在的名誉、权、财、色也不会来扰乱其心了,表壮不如里壮!
[故事]
孔子到缁帷这个地方的森林去游历,在杏坛上坐着休息,弟子在读书,孔子唱歌弹琴。乐曲还未演奏到一半,有个渔父下船而来。他须发斑白,披发挥袖走上岸来,到高地停下,左手抱膝,右手托腮来听歌。曲子结束了,他把子路子贡叫来,二人回应。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道:“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姓氏,子路说:“孔氏家族。”渔父说:“孔氏研究什么?”子路还未回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恪守忠信,奉行仁义,修饰礼乐,精选人才,对上忠于君主,对下感化百姓,使天下人得益。这就是孔氏研究的。”“他是有土地的君子吗?”子贡说:“不是。”“他是王侯的辅佐吗?”子贡又说:“不是。”于是渔父笑起来,转身往回走说:“仁爱是仁爱啊,但行仁恐怕不免自身遭祸,劳苦身心而危害生命的本真。唉,他离道实在太远了!”子贡回来,把情况告诉孔子,孔子推开琴,站起来说:“那不是圣人吗?”于是下坛寻找,到了河边,渔父正用桨撑开船,回头看见孔子,转身对面站立,孔子往后退几步,再拜前进。渔父问:“您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的高见没说完,我不够敏锐,不能理解,甘拜下风,恭听先生高论,对我是有帮助的。”渔父说:“哎!你真是好学呀!”孔子再拜,起身说:“我从小就学习,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没听过这种高见,怎敢不虚心?”渔父说:“凡物同类相聚同声相和,这是自然的道理。我愿告诉你我懂得的知识,来帮助你做事。你所从事的是人事。天子、诸侯、大夫、庶人,这四种人各就其位,天下大治完美;这四种人离开本位,就会产生大乱。官吏各尽其职,人们各处其事,不相侵扰。所以,田园荒芜,房屋破坏,缺吃少穿,征赋无法缴纳,妻妾不和,长幼无序,这是庶民的担忧;能力不够胜任,公事不善处理,行为不够清白,部下荒疏懈怠,没有大功美绩,爵禄不能维持,这是大夫的担忧;朝廷没有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精巧,对天子贡品不精美,春秋朝拜失序,不顺天子心意,这是诸侯的担忧;阴阳不调和,寒暑反常,伤害万物,诸侯暴乱,互相征伐,残害生灵,礼乐没有节制,财物亏空,人伦不顺,百姓淫乱,这是天子的担忧。现在,你在上没有君侯的势力,在下没有大臣的官职,而擅自修饰礼乐,选择人才,以教化苍生,不是太多事了吗?”孔子脸色一变,感叹不已,再拜而起说:“我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在卫国站不住脚,在宋国遭到伐树的耻辱,在陈蔡被围困。我不知自己犯的过失,为什么会遭到这四种打击?”渔父悲伤地改变了面孔说:“你很难领悟大道,差远了!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想用走开的办法甩掉它,哪想到抬脚的次数愈多,而足迹也愈多,跑得愈快而影子仍不离身,自以为跑慢了,直跑不停,最后力竭而死。他不懂得站在树荫下就没有影子了,静止下来脚迹不再有,太愚蠢了。你审察于仁义之间,明辨同异的界限,看到动静的变化,权衡取舍的适度,调解好恶的感情,中和喜怒的节度,但还是不免遭到灾祸。你应当谨慎修养,慎重地保持真性,把人与物还给自然,这样就没有累患了。如今你不修己身而求责他人,这不是有求于外吗?”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那西索斯(Narcissus)的美少年,那么多美丽的女神追求他他都不屑一顾。他特别孤芳自赏,常常顾影自怜,是只爱自己的自恋狂。他有很强的自体观赏欲,每天都对着一泓清水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有一次他抑制不住对自己的爱慕,很想亲吻水中的自己,下意识地跳到了水中,水中的影子没有了,他自己却淹死了,变成了一株水仙花。英语中,水仙花就是narcissus,narcissism就是自恋自爱,narcissistic就是自恋自爱的。现实生活中,那西索斯们不是到处都是吗?
恐龙的身体本来就很庞大,在夕阳中他身后的影子就更大更长了。它天天都喜欢欣赏自己的影子而懒得动弹。别的动物都在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体形,进化得越来越敏捷灵便了,灵长类的高级动物进化为人。恐龙耽溺于欣赏自己的影子而不运动,身体不进化,最终被自然界淘汰了。恐龙因为欣赏自己的影子而绝迹,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现实社会中的“恐龙们”不也比比皆是吗?特别是功成名就的名人伟人,往往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骄傲自满,自我欣赏,很快就被后起之秀赶超了。我奉劝这些“恐龙们”不要为名誉、荣耀和功业所累,不要自我陶醉和自我崇拜,要勇于从身后长长的“影子”中走出来,要勇于从阿谀奉承、恭维高抬中站起来去迎接新的战斗,奔向更崇高的目标,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而不要重蹈毛泽东的前辙。
[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三十一章
[要义]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君子所不取,即使万不得已使用之,也是淡然处之。打胜了仗也不值得夸耀,以胜为美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者,必定不能使天下归顺的。这是老子对战争的基本态度。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老子自然是一个反战主义者了,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我们所赞成的,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将继续贯彻这一主张。
老子的军事思想是非常宏富而深刻的,从某一角度说《老子》是我国最早的兵书。其实《老子》主要是政治哲学,但基于其伟大的辩证智慧而提出的诸多谋略学原则对战争也同样有着重大指导作用,他也在多处论述过战争问题,而形成了系统的军事学思想。一方面他看到了诸侯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坚决反对战争,更要不得穷兵黩武,战争与他的清静自然无为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人间避免不了战争,正如动物总也避免不了咬仗一样,有欲望就有争抢,因而基于他的整体理论而分析战争,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原则,形成了最早的战略学。
中国文化是易文化传统,说到底就是阴阳文化。《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一切学科滥觞于斯,军事学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六十四卦中有很多专门论述战争的卦,如师、同人和离等;另一方面,阴阳哲学推用于军事对争,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师》卦中说:“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说,行军作战纪律第一,不然必败。我们今天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都是这个意思,严明的纪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师出以律”已成为军队的铁则。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易经》是《老子》的智慧源泉,在战争方面也是发扬光大了《易经》的军事思想。
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用道德(不同于儒家的道德)辅佐人主的不以军事逞强天下。因为用兵会得到报复:凡是驻扎过军队的地方,必然荆棘丛生,田地荒芜;大战之后,一定跟着灾荒年,饿殍载道。用兵打仗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了,而不敢用兵力来逞强。成功之后也不要得意、夸耀和骄傲,用兵以达目的、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就不要再逞强。唐诗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是血与肉的火并,有何值得夸诩?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比上章说得更加尖刻惨痛: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德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常以左为贵,打仗时以右为贵。不吉祥的战争不是君子解决问题采用的方式,不得已时采用它,也是漠然处之为上策,打胜仗也不要自以为美,以战争为美的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能使天下宾服归顺的。吉庆事情以左为上,凶丧事情以右为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就是说用兵打仗按丧礼的仪式。战争杀伤众多,却是怀着悲哀的心情参加的,即使打胜仗也用丧礼的仪式。
坤卦纯阴纯静之卦,上爻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因为静极而动,阴极而阳,双方交战以争高低,阴阳二气总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有和平就有战争,没有战争也没有和平,和平是阴静,战争是阳动,相反相成,富有辩证智慧的老子自然知道战争难免。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而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天下有道,政治清静无为,马匹用来运粪、耕种田地;天下无道,争权夺利,战争频仍,战马驰骋于战场。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说知足之足是长久之足。他指出战争的原因是人们争权夺利不知满足,国家财富、权位有限,你也想要,我也想要,只好诉诸战争,谁的拳头有力就归谁,胜者王侯败者贼。正如后来庄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汉光武帝刘秀说:“人心苦不足,每一发兵,头几为白,既得陇,复望蜀。”他先后出兵灭了两个劲敌: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终于统一天下。人们争权夺利,说到底是道德教化不行,自上而下不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向内用功夫,提升道德境界,反向外用力以求物质满足感官快乐,致使全社会都在抢面包吃。道家看到物质文明的负面作用,人性的异化,进而带点因噎废食的偏激,呼吁“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庄子也说:“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孔子也说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国防很重要,任何民族不能有国无防,不能忘记军事的卫国作用,不教民军事,不巩固国防,等于自己丢弃国家。老子也忧国忧民,不过与孔子的途径是不同的,老子用阴柔(不是阴谋),孔子用刚健。老子根据自己柔弱胜刚强的贵柔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后发制人的战争原则,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军事与政治不同,以正直之道治理国家,以诡邪之道用兵打仗。宋襄公用仁义治国可以,用仁义打仗失败,战争是残酷的军事较量,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无所不用其极。“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对敌人不可讲仁义,与虎狼争,胜之则活,不胜则必被吞食。《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尝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用兵的人常说,我不敢取攻势而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在无阵势处摆阵势,在无臂膀处奋臂膀,在无敌人处对付敌人,在无兵器处拿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宝贝。所以两军势力相等时,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大意是说,后发制人,场外见功。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战场外胜战场内,以不战之战胜战之战,以本胜末(崇本息末)。轻敌之骄兵必败,愤敌之哀兵必胜。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不易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去硬拼。也就是说,以无形的胜有形的,用智慧计谋和沉着冷静去对付敌人,不逞匹夫之勇、一人之怒。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以果敢为勇则亡,以柔弱为勇则活,因为过刚必折,柔弱不败,也就是老子对孔子说的齿硬舌柔而齿先掉的道理。“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张良状貌如妇人,而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正是大勇不勇,大男若女。
孙武,范蠡,孙膑等杰出的战略家都深受老子这种以阴胜阳的思想影响。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便是对“以奇用兵”的发挥。
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是光辉的军事辩证法。
范蠡也是道家人物,可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矣。《国语·越语》:“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兵者凶器,勾践轻易用之,而大败几乎亡国,后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卧薪尝胆,深谋二十年,始灭吴雪耻。
《孙膑兵法》:“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善战者不战也,都反对战争,而主张不战之战。夫不战之战者,政治战外交战经济战之流也,
《孙子兵法》:“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正是不战之战,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正是“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成果。战争不是孤立的,与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相关,我们以守为攻,以静制动,以不在场的制在场的,因为在场的以不在场的为基础。两军对阵时,我们可以去烧其粮草,或端其根据地老窝,或四面楚歌以攻心,或引诱对方将帅叛逃,或断绝外援坚壁清野以困毙之,最下策是攻城血战,两军相当也是骄败而哀胜。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许攸之计,烧了袁绍的粮草而大败之。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无粮草不战自溃。孙权引诱关羽手下的糜芳、傅士仁叛变,把荆州老窝端了,而且善待其家属,瓦解关羽的军心,使进攻樊城的关羽败走麦城,彻底失败而被俘授首。汉军包围项羽于垓下,张良让汉人四面唱楚歌,以瓦解楚军士气,项羽以为楚兵都投降汉军了,更加灰心丧气,霸王别姬,突围失利,自刎乌江边上。济南战役中,吴化文军长起义投诚,我们活捉了守城司令王耀武。平津战役中,大兵压境,北京如瓮中之鳖,我军派人说服傅作义,和平解放北京。
[原文]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六十九章
[要义]
两军对阵势力相当时,悲愤的一方取胜,这就是成语“哀兵必胜”的出处,哀兵必胜的反义词就是“骄兵必败”。骄兵大意,目无对方,不为战备,猝然对攻,往往被对方打得措手不及,溃不成军。哀兵愤怒,志在报仇,认真备战,摩拳擦掌,务置敌死地而后快。一旦对攻,个个踊跃,以一当十,别说和敌方兵力相当,就是大大少于对方,也必能所向披靡,斩将搴旗,大获全胜。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原则也是普遍规律,不光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商战、政界竞选、考场比试和体育竞赛等一切对争领域,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军心或哀或骄一般由双方因素造成,一是本方原因,将帅的激励或煽动(甚至不惜捏造情况)可以激愤士兵以同仇敌忾,将帅的骄傲、麻痹可以导致全军骄情,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二是对方原因,敌人的侮辱谩骂或幸灾乐祸可以激怒我方士气,大大振奋昂扬起来,敌方的骄我诱我之计也往往使我方官兵骄狂起来,甚至失去了理智,一旦误入山谷,伏兵齐出,全军覆没。《孙子兵法·计篇》说得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是对老子“以奇用兵”的发挥,兵不厌诈,互相欺骗、麻痹和引诱对方。“能而示之不能”,“卑而骄之”都是历代将帅惯用的骄兵之计,善于制造假象,以造成敌帅的错觉、判断失误和骄气。越是精兵强将越隐蔽起来,有虎藏在袖子里,摆在外边的往往是老弱残兵,能而示之不能,自卑以骄之。目的是引诱对方来攻打或劫营,精锐一出,敌兵吓破了胆,或三十六计走为上,或缴枪不杀,甚至转过头来打自己的人,好降到对方讨封赏。
[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礼贤下士,秦国大治。穆公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以致死后儿子们闹得乱哄哄,幸亏秦穆公出力平定内乱,扶立了晋惠公。惠公求入晋国时,曾许诺一旦借秦之力当国君,一定割五城之地以谢秦。而一旦真地登上了宝座,又舍不得割地了,秦人都气他没信用。惠公在位连年不收,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他只得厚着脸皮向秦大籴粮。本来穆公不想卖给惠公,两个贤相百里奚、蹇叔同时劝他:“天灾流行,何国无之,救灾恤邻,理之常也,顺理而行,天必福我。”于是运粮万斛以救晋饥,粮船相接几十里,戏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欠收,晋国大熟,秦国向晋国大籴粮,满以为张口必允,晋惠公却听信奸佞之言,幸灾乐祸不粜粮。这一下子激怒了秦国君臣百姓,穆公兴兵讨伐不仁不义、无德无信的惠公,战于韩原。秦军个个愤激,务在必胜,晋君理屈,兵不效力,将不上紧,所以秦军大败晋师,活捉了惠公。当年曾向秦国乞籴的直臣庆郑,怨惠公不粜粮与秦,当晋公车陷泥泞将被俘时,呼庆郑救他,庆郑都不让出自己的车,说“这都是您自讨没趣,我又不是没再三劝您!”韩原之役就是哀兵必胜的战例之一。
然而世人常常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也是在这位秦穆公身上,又发生了一场哀兵必胜的大战,不过这一次失败的是秦国,得胜的是晋国。秦晋邻邦,儿女亲家,我们今天仍称婚姻为“秦晋之好”。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公夫人非常贤良。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杀害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外出逃难。献公死后,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大臣里克暗中派人刺杀了他。骊姬之妹的儿子卓子继位,里克又弑之。决意迎立贤名远播、国民爱戴的重耳,重耳不赴,而夷吾争入,夷吾就是晋惠公。惠公的太子圉质于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他。惠公病危时,圉私自逃回晋国,后来接了班,就是怀公。晋公子重耳率领赵衰、狐偃、先轸、魏犨、贾佗、颠颉、介推等十几位贤士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最后来到了秦国。穆公把怀嬴和另外四位公主一起嫁给了重耳,并派重兵把重耳护送归晋,驱逐了怀公,重耳即位,便是春秋五霸第二号人物的晋文公。即位时已六十二岁,然而雄心勃勃,尊周室,平战乱,很快成为诸侯之主。在践土、温两次执牛耳以盟诸侯,周王亲自驾到,极力慰劳褒奖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五霸之首齐桓公虽然也兵临楚国,楚国认输而没打起来,若真打起来,齐未必胜。而晋文公即位后,临时训练军队,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一举奠定了霸主地位,而且他的后继者还维持了好几代霸主之威。本来秦穆公三定晋君,对晋国是有极大贡献的,但在那个战乱年代,谁不想争霸称雄?有晋文公在,秦穆公相形见绌,自惭弗如。晋文公一死,他又抖起来了,派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攻打郑国。古代礼不伐丧,即不趁别国国君去世时攻打人家,本该吊丧才是睦邻之义,不吊也罢,伐则无理之极,理屈必败无疑。伐丧最易激怒敌国士气,披麻带孝上战场,必定拼死杀敌以雪耻,没有不大获全胜的。盟主晋文公刚死,各国吊唁不暇,秦国兵越晋境,而伐晋之盟国郑,分明没把晋国放在眼里。文公虽死,老臣尚在,特别是城濮之战的晋元帅先轸仍然是晋国的军委主席,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本来穆公出兵时,百里奚、蹇叔同时进谏:“秦去郑国千里之遥,非能得其地也,特利其能俘获耳。夫千里劳师,跋涉日久,岂能掩人耳目?若彼闻吾谋,而为之备,劳而无功,中途必有变。夫以兵戍人,还而谋之,非信也;乘人之丧而伐之,非仁也;成功利小,不成则害大,非智也。失此三者,臣不知其可行也。”穆公勃然大怒:“寡人三置晋君,再平晋乱,威名著于天下,只因晋侯败楚城濮,遂以伯业让之。今晋候却世,天下谁为秦难者?郑如困鸟依人,终当飞去,乘此时而灭晋,以易晋河东之地,晋必听之,何不利之有?”自满自负的穆公被表面现象的利益所迷惑,只看到成功的有利的因素,听不进逆耳忠言。秦兵还没到郑国,半路上碰到了郑国爱国商人弦高,他是大牛贩子,听说秦兵来袭,知道国君不知消息,遂选了一批牛,假称郑君之使,去犒劳秦军。孟明一听,知道郑国已有准备,只得撤兵,归途顺便消灭了一个很小的滑国,掳掠了大批财宝美女。他们回来时经过晋境,晋君臣非常气愤,先轸挂帅去崤山四周埋伏,并让晋君披麻带孝去督战。崤山是有名的险地方,两山夹谷,中间断壁悬崖,狭处仅通一车一马,什么上天梯、堕马崖、绝命岩、落魄涧、鬼愁窟、断魂峪,都是骇人之处。秦兵往来千里,人困马乏,满载辎重,晋兵四起,如瓮中捉鳖,一个都跑不了,三个大将也束手无策,坐以待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