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6合一:..::欢迎访问琅琊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01:21
汤头温泉可谓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野馆汤泉”就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据史料记载,琅琊古国城东北有汤头镇(今河东区汤头镇汤头村),东依汤山,山下有二泉,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泉水热如沸汤,故名“温泉”。民间称其“自滚水”,亦称“野馆汤泉”,水热70℃,泉水中富含钾、钠、钙、镁、氯、氡等29种化学成分和微量放射性元素,自古就有“清明汤泉泡一泡,辟邪除病安一年”之说。
历史上最早对汤头温泉进行区域性资源开发的是汉代。汉昭帝在此设立了温水乡,封胶东(郡)哀王子安国为温水侯。清乾隆25年(1760年)《沂州志·古迹》载:“温水乡,县东北六十里,汉昭帝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即此。”刘安国系汉室皇族子孙,从小便随父胶东哀王寄居于胶东郡(今青岛即墨市附近),成年后“坐上书为妖言”惹恼汉帝,后因“妖言”罪微且又身为“王子”被赦免。据《汉书》(二)表(一)王侯项《卷五十下》记载,始元(汉昭帝年号,公元前86—81年),温水侯(刘)安国,胶东(郡)哀王子,六月辛丑封。本始二年(汉宣帝号,公元前73—70年),坐上书为妖言,被赦免后继任温水侯,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赴任,居职十年。
西汉时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乡三等。侯爵一职皆由皇族至亲的王子、王孙担任。当时的一个乡侯所辖的地域面积,比如今的一个县辖面积还要大。史载周代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时人丁稀少,地域之广可见一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大概)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几可足见百里之乡之大也。那么,汉王朝缘何要在琅琊一隅的汤头设立乡级行政机构?翻开《汉书》及古今鲁沂史料,可窥见汤头温泉能有名垂青史的一幸,有着其深刻的政治、历史和地理资源渊源,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古温水乡的出世之机。
首先,古汤头温水乡是应当时汉王朝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制政治需求之运而生。汉时郡、县、乡三等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为加强防卫而设,在特殊情况下,三级均由中央直辖,有的县、乡侯不掌握真正的政事实权,但可起到皇帝和朝廷的耳目和监督作用。汤头因地涌能除百病的“神水”而扬名四海,每到春天,远近百姓“裹粮而至,浴于汤泉”,许多顽疾和不适“浴而却之”。因而汤头温泉名声日隆,祖辈流传便有了“天下第一汤泉之美誉。”摩肩接踵的浴客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穷苦百姓、贩夫走卒来此定居谋生,逐渐形成了一个当时与琅琊郡府驻地相媲美的繁华区域。加之西有沂河,东有沭河,地理位置重要,有人提议在此设立基层行政管理机构,正符合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目的,即使诸王分封子弟为侯,强化朝廷监管,以达到削弱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制的目的。
虽然相比“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西安华清池,汤头温泉要略逊一筹,但作为华夏区域内上天厚赐的“野馆汤泉”,汤头温泉在齐鲁得天独厚的“神水”资源,也为其有幸成为一个区域行政中心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相传,胶东哀王往返京城长安,常驻足诸城和琅琊,并经常在诸城王和琅琊王的陪同下到汤头沐浴洗尘。有一年春天,胶东王几宿汤头沐浴温泉,倍感享受之爽快与惬意,时正值春耕,风和日丽,桃花满园,他由衷赞叹道:“好一个山清水秀的温水乡啊!”触景生情,胶东王一直想把亲子安置在离自己近一点的好去处,这个人烟繁华的温水汤头,岂不是踏破铁鞋难觅之处?于是,胶东王精心拟就奏折,回长安拜见皇帝上奏朝事,得到恩准。通过程序事毕,设温水乡,任命亲子为温水侯,乡侯二事同时并举,无先后之分。至于温水侯上任后如何开发汤头温泉,因史料少有载刻,不好妄加撰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温水侯因汤头温泉立名,汤头温泉因温水侯而更加扬名,从此汤头温泉掀开了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
汤头有“神水”,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和人文口碑的世代传承,于不经意间为汤头温泉扬名立万天下知抹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胶东郡(治所于今即墨,初设郡,后改国)与琅琊郡(治所于今诸城东南琅琊山,后向南延伸,东汉时改国移至临沂)两地相距200余公里,郡王关系历来密切,且汤头温泉又为两郡王交往互访必经之地,你来我往中经常都是互相送至汤头温泉,携手沐浴而后依依惜别。同时,汤头温泉又是朝廷大员及王公贵胄巡行东海诸国途中不可多得的洗尘歇脚之处,因而备受显贵推崇与朝廷青睐,国家拨款精加修缮以为官用,亦在情理之中。至西汉时,地域辖今南至河东区相公庄以北,北至沂南县城以南,东延莒县刘官庄以南及莒南县石莲子、道口等地,西止沂河的温水乡,已与当时的启阳县(治所在今临沂城北南坊镇禹古城村)、即丘县(治所在今河东区汤河镇四个故县村)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三足中首屈一指,成为琅琊古国属地中的“发达地区”。
如果仅有凡俗百姓“裹粮而至,浴于汤泉”,许多顽疾和不适“浴而却之”,也许汤头温泉永远成不了“奇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汤头温泉作自然与历史传承的第一人当为孔老夫子,如今仍立在古泉边的“夫子入典处”石碑,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圣人门人曾皙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日沐浴游乐图:入春乍暖还寒时,圣人携其弟子游讲鲁沂,欲在沂河沐浴尚嫌寒冷时,延步汤头“野馆汤泉”尽情而浴。在尽情体味了“野馆汤泉”的妙趣,目睹了温泉“神水”的自然景观及芸芸众生对汤泉的朝圣般的虔诚,圣人怎能不面对这自然与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天然妙合,大发赞羡之感慨?并凝聚成一股感情的热流,在胸中激荡。此后历经日月轮回朝代更迭,自然当有数不清的王公贵胄、文人雅士慕名临汤领略那独有的惬意,那“野馆汤泉”飘逸脱洒的感觉。北魏《水经注》中“汤泉入沂”的片段描述,足可资佐地处偏隅的汤泉在中华水资源版图中不可遗漏的一笔。古《沂州府志》记载:“半亩聚来清澈底,一泓深处碧涵天,风狂暂失池心月,热气长生水上烟”的诗情赞叹,更把这片旷野、沼泽、馆舍,石隙间汩汩的流水,白雪覆盖的沃土,雾气腾腾的泉区,描述得仙境般妖娆,绝对给人以临齐鲁不沐汤泉枉为临的昭示。不论古往今来贵圣贤达对汤头温泉的赞叹是无意的或是有意的,这大自然赐予的丰厚馈赠,的确给汤头人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因为有了“汤”,才有了汤头、汤山、汤河,有了一代胜过一代的围汤而居的这一方人。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自汉代温水乡后,史料中便再也未见历代封建王朝在此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或开发建设的文字记载,汤头温泉从此进入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沉寂,成为名副其实的“野馆汤泉”。尽管没有了官册上的名份,但“野馆汤泉”依然“野”得风流倜傥、无怨无悔,每年清明前后慕名来此浴汤祈求一年辟邪除病平安的凡夫俗子,一年多上一年,一代盛过一代。承袭祖辈习俗的汤头人,更是以浴汤为乐事,饭后茶余,劳作收工,总有人自豪地喊一声:下汤了……一听那声音便知道,“汤”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与亲切,一看那懒爽松散的惬意神情便神往,“汤”在人们生活中的炙热无可比拟。
逝者如斯,沧桑巨变。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的开发建设,昨天还是一处村落般无声无息的汤头镇,如今已是一座高楼林立,尽显现代温泉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小城镇。一座座别墅园林建筑中,假山亭榭,绿草茵茵,中医保健药浴、鲜花浴、泡泡浴、桑拿浴、芬兰浴、足疗等个性化疗养服务项目应有尽有,是临沂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汤头镇有幸又迎来了一个“温水乡”千年之后的又一个发展盛世,时至今日,“汤”才真正显示出它历史与现实的天然妙合,展示出它造福于民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