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3落英神剑掌:中东狂人卡扎菲:“强人政治”时代的结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2:42

资料图: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环球网记者乌元春综合、整理


  “疯子上校”——卡扎菲因他的特立独行在阿拉伯世界获得这个称号。42年前,他怀着革命理想与激情率领一帮小伙推翻了腐朽的伊德里斯王朝,通过一场不流血政变建立了拥有主权的利比亚共和国;42年后,革命之火却由曾经的“兄弟”国——埃及悄然蔓延而来,卡扎菲面临执政以来最严峻挑战。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贝都因人卡扎菲也许永远都会把自己当作是沙漠里的一棵胡杨树,按照自己的方式肆意生长,固执而疯狂。


  从“阿拉伯英雄”到“反人类战犯”


  2011年2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局势做出制裁决定,卡扎菲及其亲信被禁止出国,其海外资产遭查封。国际组织表示,在利比亚示威活动中约有2000人死亡,4000人受伤。安理会声明称:大规模针对平民使用暴力可归为反人类罪行,而这意味着卡扎菲及其手下可能被认定为“战犯”并交付海牙法庭受审。


  不管卡扎菲愿不愿意,中东局势骤变引发的革命还是来了。与穆巴拉克在抗议声中黯然走下政治舞台不同,老卡选择了负隅顽抗,他宣称“永远不会离开利比亚的土地,要战斗到只剩最后一滴血”。卡扎菲在他空泛的改革承诺没有被反对他的广大民众接受后,向追随者们下达战斗命令说:抓住这些老鼠。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利比亚政府已动用空军力量驱散首都的黎波里示威人群,有目击者称,军方还出动了歼击机。


  卡扎菲和萨达姆曾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双雄”,1969年的两场革命让他们雄踞一方数十年。利比亚曾是一个被遗忘的国家,而卡扎菲这头来自戈壁沙漠的狮子改变了一切。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利比亚的存在。但如今,萨达姆早已惨死刑场,而卡扎菲也不能再笑傲江湖。


  从“沙漠之子”到“政变领袖”


  1942年6月,卡扎菲生于地中海沿岸城市锡尔特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家庭。他的童年在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艰苦环境中的部落生活显得枯燥无味,卡扎菲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大人讲利比亚民族英雄的故事。在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响下,卡扎菲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大学时代放弃地理课程决定走从军之路。


  1968年,利比亚国内形势急剧恶化。80岁高龄的伊德里斯国王多病缠身,无力理政。宫廷大臣、军政高级官员借此机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当时至少有四个政治集团曾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图谋,其中一个便是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这场不流血的政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凌晨6时30分,卡扎菲在班加西广播电台发布第一号公报。他说:“伟大的利比亚人民,你们的武装部队已采取行动,推翻了反动、落后和腐朽的制度,这个制度令人作呕和恐惧。他们结束了这漫漫长夜,即从土耳其的统治到意大利的暴虐,然后是反动政权的时代。”卡扎菲宣布,一个新的利比亚诞生了,这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由共和国。

上一页12

  资料图:三个国家的领导人,埃及的萨达特,卡扎菲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签署结盟协议的仪式上联手。


  从“革命小弟”到“革命领袖”


  卡扎菲毕生只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先知穆罕默德,一个是埃及总统纳赛尔。1970年,纳赛尔猝然离世,这让感受“革命导师”关怀才一年的卡扎菲心烦意乱。他感到自己应继承纳赛尔的遗志,致力于建立以埃及和利比亚为核心,包括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政治实体。他认为,埃及和利比亚可以把资源、土地、人民和经济合并起来,经过10年左右整合变成一个强大的、处于亚非大陆桥咽喉的战略国家,而这个国家将承担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和“把以色列赶进地中海”的历史使命。然而埃及新总统萨达特却似乎并不支持他的所谓“利埃合并方案”。之后,埃以实现单独媾和,萨达特还在1977年访问以色列。卡扎菲对此反应强烈,大骂萨达特是叛徒。1977年12月5日,埃及宣布同利比亚断交,两国从盟友变成仇敌。


  1973年,执政4年之后的卡扎菲提出“世界第三理论”。从1976年至1979年,他先后发表3本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宣称利比亚施行的制度是“新型社会主义”。卡扎菲在书中强调:施舍是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原则;对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但不损害私有制;建立人人有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人人平等的分配原则。利比亚的街头,《绿皮书》中的语录随处可见,“政权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阿拉伯的石油属于全体阿拉伯人!”


  从“反美旗手”到“反恐盟友”


  长期以来,出于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憎恶,卡扎菲一直以激烈的反美立场著称。上台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关掉美国的军事基地、将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1979年12月,一批利比亚民众出于对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支持,放火焚烧了美国驻的黎波里使馆。美国随即指责利支持恐怖主义,并于1980年撤回所有外交人员,两国断交。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更是卡扎菲政权反西方的极致,他坚决抵制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一对峙就是十年。


  但执政后10年,卡扎菲变了。911后,他是第一个要求缉拿本拉登,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领导人;2003年,他宣布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并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补偿。随后,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与开发的宣言,又使得西方与联合国取消了制裁;2006年,利比亚与美国复交。


  从反美旗手到走上与美和解之路,卡扎菲似乎经历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有人说,是萨达姆的遭遇“震撼”了卡扎菲,有人说,是他赴西方留学的儿子赛义夫影响了他的思维,但更大程度上,卡扎菲的改变恐怕还是出于实际的审时度势。多年制裁使利损失巨大。虽然这个国家拥有大量石油,但他更需要资金、技术和市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有利利比亚增强实力。


  也许,卡扎菲是一个几近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也许,他又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铁血独夫。利比亚——这个曾被认为是北非最稳定的国家,如今却正经历一场中东最为剧烈的动荡。从本·阿里到穆巴拉克,再到卡扎菲王国的溃然崩塌,或许,预告着中东“强人政治”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