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经典打斗:从混沌到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4:02:26

作者 瑞秋.卡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对于生命之母的海洋也是如此。对于地球上的海洋是如何以及何时出现的,人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探讨,也已经对于现有的各种不同解释习以为常。 一个简单又不可回避的事实在于,没有一个人目睹过海洋的诞生。那么既然没有目击者,就必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要在这里解释清楚远古时地球上的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就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并通过不少的章节来讲明白那些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去弄清楚的过程和细节。接下来我要讲的故事,根据的是地球上那些最古老的、和地球有着同样悠久年代的岩石; 是那些刻写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上的独特见证;还有容纳了太阳和无数恒星的宇宙的那亿万年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尽管没有人见证过宇宙的诞生,可星星和岩石却见证过那一刻,于是也就自然同海洋的诞生息息相关。

我讲的故事发生在大约20亿年以前,这个时间和考古界认定的地球已经存在的年代大致相同,也和海洋的年龄非常接近。

【注:现在科学界对于地球年龄的普遍看法是44-46亿岁】


从太阳“母亲”体内脱离的那一刻,地球诞生了。刚呱呱落地的它是一团巨大旋转的炙热的气体,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冲向无尽的宇宙。渐渐的,炙热的气体冷却下来变成液体,地球开始变成了由熔浆一样的物质构成的球体。最后,这些物质按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好:正中心的物质密度最大,它由外面一层密度略低的物质包围,而密度最低的则构成了地球外壳。这就是今天地球的结构——最中心是和20亿年一样炽热的熔铁,中间是半流体的岩浆层,而最外一层相对单薄,主要由固态岩石和铁的化合物构成。

年轻地球的这件外衣,很可能是经历了好几百万年后才从液态转变成固态。现在普遍认为在该转变完成之前,发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即月球形成了。现在我们有很确凿的证据来相信月球诞生于地球的外层完全固态化以后,而不是地球还处于半固态半液态的那一时期。因为直到今天,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巨大的“伤疤”,这个“伤疤”或者说“凹陷”就是太平洋。根据一些地球物理学家的观点,由于太平洋洋底是由跟构成地球中间一层完全一样的玄武岩构成,而其它几个大洋的洋底却覆盖了一层单薄的铁化合物。于是我们就想知道太平洋的洋底上本本该也有的那层铁化合物哪里去了,而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在月球形成时这片地层脱离了地球。

除了影响太平洋以外,月球的诞生很可能也影响了地球上其它几个大洋的形成。当太平洋底的部分地壳脱离地球后,地壳层中其余的部分就要完全承受起来自月球的巨大引力。很可能就在这种引力的牵动下,背对月球方向上的地壳层开始破裂。随着地球自转和在太空中的公转,这些裂痕可能逐渐加深。于是这一富含铁化合物的层体开始在沥青一样的、逐渐变硬的地球中间的玄武岩层上四散分离。渐渐的玄武岩层面的外层固化起来,而那些游离的大陆也随着周围海洋的形成逐渐稳定。尽管有与此完全相反的理论,却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证明,地球上大洋洋底和大陆表层的物质和地球先古时期时的非常相似。

不过这些也仅仅是一种假设,因为当月球诞生的时候地球上还没有海洋。就在这一时期,地球表层的温度逐渐下降,它的外面却被一层浓厚的乌云所包围,而这些云里储藏了这个新生行星中绝大部分的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表层温度非常高,以至于任何降水一落地就会立即蒸发。这层厚重的、逐渐变化的云层有非常厚重,以至于连一缕太阳光也无法穿透。于是在那无尽的黑暗之中,在一个炙热岩石遍地和旋转乌云遍布的阴森世界中,大陆轮廓和空空的海洋盆地形成了。

终于地球的表层冷却下来,于是大雨接踵而至。这些雨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超巨量大雨。 它持续不断、不分昼夜,一天天的下,一月月的下,连续几个世纪的一直下。雨水流入了早就静待它们的海洋,而降在大陆上的雨也聚流成河最后流向大海。

随着持续的降雨,远古时的海洋不断的丰盈起来。这一时期海水可能只含有极微量的盐分,但持续不断的降雨一直在对陆地进行逐渐的溶蚀。自从第一滴雨的降临,大陆表层的盐分就不断的被带入大海。这些雨水溶蚀岩石,一刻也不停息的把矿物质带入海洋。在那漫长的亿万年后, 海水也随着这些矿物的加入变得越来越苦。


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肯定海洋中那既神秘又关键的东西——细胞质是如何出现的。不过,在拥有了微量阳光射入的海水中,适宜的温度、水压和盐分等等的诸多因素担当起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一演变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这一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完成的,是无论古时的炼丹师还是今天在实验室里操作着各种现代器材的化学家也无法解释的。

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在诞生之前,可能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远古时期的大海,随着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一些由二氧化碳、硫、 氮、磷化物、钾和钙组成的有机物开始形成。随后结构更为复杂的细胞质分子很可能经历了漫长的过度时期才出现。这些分子以某种方式获得了自我繁殖的能力,从而开启了绵延万世的生命之旅。

这些第一批的生命体可能就像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细菌一样,是一些简单的微生物—— 一种处于生命和非生命间的那条并不明确分界线上的,既不完全是植物也不完全是动物的一种生命体。不过,这些生命体中是否已经有了植物用来在阳光下,把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转换为有生命的物质和自身组织的叶绿素还无法确定。在当时,全球还处在大雨不断的乌云笼罩之中,很少有阳光能穿透照射进来。于是大海的首批子女们只能以海洋中的有机物为食,或者就像今天的铁细菌和硫细菌一样,直接靠分解无机物维系生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乌云层逐渐变得稀薄,地球上无尽的黑夜中慢慢的开始有了微弱的白昼。到了后来,阳光终于第一次照耀在大洋上,而就在这一时期,那些漂浮在大海上的生物进化出了神奇的叶绿素。于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开始把大气中和海水的二氧化碳逐渐的转换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于是,第一批真正的植物诞生了。

另一批没有叶绿素但也需要以有机物为食的生物们,慢慢的发现它们可以依靠吞食植物为生,于是第一批动物也就出现了。从那一刻起到今天,全世界的每一种动物都遵循着远古海洋先祖遗传下来的习惯,也就是都通过复杂的食物链直接或间接的来以植物为食,维持生命。

随着一年一年、一个又一个世纪和千百万年的过去,生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化得越来越复杂。从最起初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有专用功能的多细胞生物,再逐步发展成有着特定进食、消化、呼吸和繁殖器官的高级生物:海绵生长在岩石遍布的海底,珊瑚在温暖清澈的海水中繁衍生息,水母随着洋流四海漂泊,而海虫、海星和有着硬壳的蚌类生物,还有许许多多有着尖角的节肢动物也开始出现。与此同时,植物也在进化。从微小的海藻发展成为多分枝的、以种子传播的独特的海草,它们随着潮汐涨落不断摆动,又被海浪抛向岸上的岩石而四处散落。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陆地上是没有任何生命的,因为当时的陆地还没有任何能吸引海洋生物登陆的优势,毕竟海洋母亲已经为它们提供了一切。 当时的陆地,环境恶劣到了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程度。想象一个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头的大陆吧,上面连一点儿的绿色植被都没有——甚至由于缺少植被,就没有任何植物的根深入到地下,于是就连沙土都没有。再想象一片只有石头的大地, 除了雨声和风声别的什么声音也没有,因为陆地上根本就没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气息,于是也就没有任何动物或植物愿意来到这么一对堆乱石当中。


与此同时,在地球含铁丰富的外壳形成后,随着地球表层温度的下降,地球略靠内部层面的温度也开始下降。这些内层面慢慢的冷却收缩,开始同外壳脱离。而随着地球的收缩,这一层开始变形,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折痕”和“皱纹”——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脉。

随着山脉的形成,陆地也在不断加重的侵蚀下逐渐分离。大地裂缝中散落的岩石碎片连同其中的矿物也在雨水的冲击下重归大海。高高隆起的山脉成了高空大气中冰霜雨雪的受气筒,于是山顶上的岩石也开始遭到侵蚀而渐渐脱落。持续不断的降雨以极大的冲击力冲刷着山坡,它们汇聚成山洪冲走山脉中的碎石,而这时的山脉还没有任何植被来减缓大雨的冲袭。


直到距现在大约3.5亿年前的志留纪(Silurian time), 第一个陆地生物的先锋开始爬上海岸。它是一种爬行动物,属于一种繁衍出包括后来的虾蟹和昆虫的生物族。很可能它和今天的蝎子类似,只不过与自己的一些后代不同的是,它同大海的联系纽带并不是很紧密。它的生活方式也很奇特, 一半陆生一半水生,有点像遍布海滩上的骷髅蟹那样,时不时的还要潜回大海来滋润身体。

【注】Silurian time 志留纪, 始于距今4.38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是地质时代古生代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植物开始登上陆地,在海中也出现了有颌骨的鱼类。


在志留纪时期的河流当中,鱼类在水流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了梭形的身体和适应于水中的习性。在干旱的日子里,鱼赖以生存的荷塘和湖泊开始干涸,氧气的缺乏使得它不得不进化出了可以在游泳时储藏空气的气囊。 其中就有一种鱼进化出了肺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在那干旱的灾难日子里,这种鱼把身体埋在淤泥中,只留下一个和外面通气的洞来呼吸来度过难关。

如果说仅仅是由动物不断的向陆地的迁徙就形成了现在的大陆,这一看法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只有植物才能够改善远古时那种恶劣的不适合任何生物的陆地环境。从零碎的岩石中,植物通过生长逐渐的把岩石变成土壤,固留了那些可能会被雨水冲走的泥土,渐渐地它们软化和征服了那贫瘠的石场和死气沉沉的沙漠。今天对于第一批陆生植物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它们很可能同生长在海岸浅滩的大型海草关系密切。它们通过进化出来的很有力量的茎,和根一样的须来抵抗潮水的冲击,而这种进化很可能都发生在志留纪时期。


随后,陆地和海洋中的生命开始雨后春笋般繁盛起来。新物种不断出现,一些没有进化的老的物种也开始绝迹。 陆地上,新出现了苔藓和蕨这些种子植物,而那些巨大的、形状既怪异又可怕的爬行动物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统治着整个地球。为了躲避这些霸王,哺乳动物开始在大地裂缝中悄悄的忙着自己的进化。


而一些陆地动物在后来又重新回归了海洋。它们大约在陆地上生活了5千万年后,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在大约1.7亿年前重回大海。它们既巨大又恐怖,有的长着像船桨一样的肢体用来在游泳时划水,有的长着蹼足和长长的像蛇一样的脖子。 这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在几百万年前完全消失了,而一些哺乳动物也放弃大陆回到了海洋的怀抱。它们的后裔就是今天的海狮、海豹、海象和海豚。


在陆地上的各种哺乳动物中,有一些开始爬到树上生活。它们的前肢经过突进式进化,变得非常善于操纵和辨别物体。而伴随着这种技能的出现,它们的大脑也得到加强,从而弥补了因体型较小而缺乏的力量。于是最终,可能就在广大的亚洲大陆的某个区域,它们从树上下来回到地面。就在过去的一百万中,它们通过进化变成了有着类似人的身体、大脑和思考能力的动物。

最终,人类出现后也回到了大海。当站在海边望着它,他可能既惊喜又好奇,还在想着自己是这一路是如何走来。他已不可能像海豹和海豚那样重新回到海中生活,而随着世纪更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发明和思考的深入,他开始寻求探索属于海洋的最古老的历程。于是他还要回归大海,从心中也从思考中返璞归真。然而人类还只是按自己的方式重新认识了大海母亲,虽然他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短暂岁月中完成了对陆地的征服和掠夺,却不能同样的去控制和改变大海。 躲在人造世界的城镇里,他总会忘掉这个星球和它漫长历史的真谛,人类的存在其实仅仅占据了地球那漫长历史中的区区一刻而已。 对于人类,只有踏上一次漫长的海洋之旅后才能发现这个道理。当看着远方的海浪日复一日退去返回,自己随波逐流的起落飘荡; 当夜晚来临满天星斗的时候,他感到地球的转动; 又或者当独立处在这个水天交映的世界里的时候, 他感受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孤独。于是,在陆地上的人类第一次懂了:地球本来就是一个水的世界,是一个被表层大洋覆盖的星球,而大陆只不过是在漫漫海域中借住的临时过客。


—— 摘自《我们的大海》



关于作者
瑞秋.卡森 1904-1964, 美国生物学家。除研究工作外,她还撰写科普读物:包括 《海风之下》(Under the Sea Wind,1941), 《大海》(The Sea around Us, 1951)和《静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 1962)。 深感于科技发展带给全球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她的作品呼唤人们采取行动包含自然。其情感丰富又解析睿智的文风,在读者中产生了深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