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特色:紫砂壶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9:27
紫砂壶
供春(明代)紫砂壶壶艺欣赏
茶文化休闲网  http://www.teaw.com  茶网茶世界
作者:
供春:明代正德、嘉靖间(1506-1566)宜兴制壶名手。生卒不祥。亦名龚春 。
《阳羡砂壶考》证其为:「姓龚,名供春」。江苏宜兴人。吴仕(字克学,号颐山,宜兴人。正德丁卯(1507)发解元,甲戌(1514)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家僮。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系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冏卿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供春所制砂壶,款式不一,相传他制作过“树瘿”、“龙蛋”、“印方”等壶式。其中以“树瘿壶”最名贵。清末民初,仿制品甚多。当时陶肆称颂︰宜兴妙手数供春,其茗壶价值之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语。
作品:

六瓣圆囊壶
龚供春款 大明正德八年铭
清代紫砂的发展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中叶以后,文化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嘉庆年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手绘十八种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由艺人杨彭年制作、名家书刻铭文,风格古雅简洁,这类壶的壶底、壶盖、壶身常留下定制者、制作者、刻书画铭文者的名款。宜兴紫砂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由此而盛。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灵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技艺精湛。至清朝晚期,题款、以壶赠友成为时尚,壶价日高,贵于金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明清时代,亦多用龙窑烧造紫砂陶器。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顾景舟壶艺鉴赏茶文化休闲网  http://www.teaw.com  茶网茶世界


汗云
六方水平
高89毫米 口径79毫米
盖印:顾景舟
底印:景舟制壶。   高57毫米 口径26毫米
底印:景舟。

石飘壶
这件作品,呈扁圆形,上窄下宽,富有稳重感。壶盖为扁圆状,壶钮似一缓坡的拱桥,壶底有三只圆足,线条流畅,寓意深邃。壶面有修竹数枝,落款“湖帆”;与此相对的壶面,是行书壶铭,上书“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城兄属”字样。壶盖内有“ 景舟 ”篆书长方印,壶底钤“顾景舟”篆书方印,表明此壶是顾景舟制作,书画乃是书画大家吴湖帆所为。
陈鸣远紫砂壶壶艺鉴赏茶文化休闲网  http://www.teaw.com  茶网茶世界
作者: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是近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阳羡名陶录》上说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与文人交往较多,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最深,他为杨氏专制素砂器一批,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 。
陈鸣远制壶,以技术精湛,雕镂兼长,富于创新而闻名,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全面而成熟的大家。他至今仍留存于世的作品有束柴三友壶,梅干壶、南瓜壶、中六方壶、瓜棱壶、葵花八辨壶等,这些作品,不但富含新意,有独创精神,而且技法精熟,奇妙绝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作品:

包袱壶
通高9.7厘米。 制作时作者将整个壶身处理成一个方中显圆的包袱状,继而,又将包袱布两边扭束成一条带,连接壶的嘴和把柄,而带中间的结又正好落在壶盖的中间,这样,结也就成了茶盖上的钮,显得贴切自然。在整把壶的上半部,还可见到包袱布的褶纹,线条十分流畅。壶的底部,刻有“两腋习习清风生,鸣远”字样,这里既道出了壶的制作者是鸣远(陈鸣远),又说明壶的功能所在,使壶更具文化品位。现该壶为美国佛立尔博物馆收藏。

梅干壶
梅干壶系仿生型紫砂茶壶,因形似梅干而得名。它由壶身、壶嘴和壶把组成,从壶的整体看,这把壶成了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壶身犹如一段苍老古拙的梅桩,前倾,但由于上小下大,重心低,因此稳定性极好。而壶身两侧的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整个造型,给人以一尊精工细刻的雕塑之感,堪称仿生壶中的佳作。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束柴三友壶
此壶通高13.5厘米,横宽17.5厘米。壶身为仿自然型,由松枝、竹干和梅桩组成,拦腰用藤柴紧束。壶盖隐藏在枝干上端的横切面。壶嘴、壶柄由梅桩曲成。最为相映成趣的是壶身还盘踞着两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极富生态, 壶底铭刻:“清风撩坚骨,遥途识冰心。”落款“鸣远”。这把壶的整体造型,可谓匠心别具,妙趣横生。壶底铭文,既点出了“三友”的浩然正气,又道明此壶的内涵所在。 用三友壶沏茶、品茗、赏壶,其乐融融,其意浓浓。由于陈鸣远制作的三友壶匠心独具,奇妙绝伦;加之技法精熟,维妙维肖,每每为茶人乐道,堪称“绝世之作”。现为香港北山堂所藏。
       
朱泥小壶
天鹅
十七世纪
紫砂壶几乎是现在喝茶人的首选,“养”好的壶亮泽光润,现与您共享养壶六项原则及四大不宜如下:
养壶六项原则
一、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原则。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壶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二、切忌油污接触原则。紫砂壶最忌油污,一旦沾油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油污后会留下痕迹。
三、可用茶汁滋润壶表原则。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四、适度擦刷原则。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轻刷即可;壶中积茶,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用力刷擦。
五、用毕清理晾干原则。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净晾干,以免产生异味。
六、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要使土胎自然彻底干燥,再次使用时才能吸收更多茶汁,壶表才可更润泽。
壶的保养一般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是使其更能涵香纳味,并使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
一把新壶从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要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吸壶内的茶汤,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法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品。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会逐渐生辉。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得时间要长一些。如果壶暂时不用,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总之,紫砂壶的收藏者是决不会把形态各异的壶囚放在橱架上的。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将他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挨个儿去沏茶———以精心挑选有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那茶水,常常是倒掉不喝的。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他们是以茶去养壶的性情。我想,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闲,更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怕已分不清养的是壶的气质,还是自己的气质了。
日常用紫砂壶饮茶者都有同感,即同样的茶叶,放在刚买回的新紫砂壶中沏泡,与放在用旧的紫砂壶中沏泡,茶的香味大不相同。
这是因为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长,其外观愈光滑美观,同时紫砂泥的质地也随之变软,紫砂泥特有的气孔群全部打开而易于吸收茶香(此时即使以空壶注水,也略有茶味溢出),因紫砂陶土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料,气孔微细,气密度高,具较强的吸附力。而用新紫砂壶沏茶,因其质地较结实、紧密而坚硬,紫砂泥的气孔未能全部张开,而不易吸收茶香。
如要使新壶在短时间内发挥茶叶的香气,可试用如下方法来促进泥质变软:
(l)将新壶先用温水内外冲洗干净;
(2)锅中放冷水,将新壶放入蒸煮一小时;
(3)将壶从蒸锅中取出,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4)再次放入原锅中用同一锅水蒸煮一小时,晾凉后沏茶。
经上法蒸制的新紫砂壶,其泥质较前变软,气孔群基本张开而较易吸收茶味,这样泡出的茶汤就能发出较好的茶香。
紫砂陶茶具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 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如何辨别原矿朱泥紫砂壶
朱泥壶堪称紫砂之最,被诸多紫砂爱好者所津津乐道。朱泥小品更备受台湾紫砂爱好者钟爱,成为紫砂收藏和把玩之佳品。但是很多爱好者看朱泥紫砂壶如同雾里看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朱泥紫砂,它神秘面纱的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价位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走访了宜兴著名的炼泥专家吴红娟老师。
吴红娟介绍,朱泥壶是紫砂壶之精品,泥料属红泥系,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是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根据产地的不同和炼泥方式的不同以及烧铸过程的不同,成品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外观特性。比如颜色,朱泥并非都是红色,而是红、紫、黑、黄、等皆有,有如各种花朵的颜色。其烧成后色泽呈现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各种效果,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至于优劣问题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了。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在选择朱泥紫砂壶时候,我们如何来辨别它是否是一把原矿的朱泥紫砂壶呢?首先观其色,由于朱泥的泥性软嫩,应该呈现出色泽红艳,娇妍多姿,柔美可爱的视觉效果。如果看起来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购买的时候就要反复考证了。其次听其声,以指弹扣,声音清脆,共振性佳。很多爱好者流传着这样一个口诀:“无朱不皱”。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如何来判断皱的效果呢?由于朱泥泥性软嫩,从成型到烧成,收缩率在18%至30%,又因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所以朱泥会出现纵向的皱纹,皱纹的大小与朱泥的产地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过于夸张的皱纹多数是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效果加工出来的,不是在泥里面加入了其它成分就是用某种物理方法,这些特殊的效果基本都是皱纹过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不是一把真正的朱泥紫砂壶。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缩小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