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国外酒店哪个网站好:紫砂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5:50


紫砂壶文化底蕴之“五美”
  

图片来源:资料图

如今人们收藏紫砂壶只看泥料、工艺、款识、年代,而不知紫砂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文化。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有学者在总结紫砂壶文化底蕴的时候,借鉴玉之“五德”提出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之美

“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在于一视同仁的胸怀一。和一切茶。爱茶人都知道,喝绿茶要用玻璃杯,喝乌龙茶需用盖碗,但是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以喝现在时髦的普洱茶。自明代人们饮茶习惯发生改变以后,紫砂壶成了最好的饮茶器皿,那时还只有绿茶。直到清中叶以后,有了发酵工艺,茶的种类多了起来,人们发现,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为首,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乡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

和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愿望带到壶上。有一壶名为波浪锥,传说是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武器。但人们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化利器于茶水之中。这把壶表达了做壶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李昌鸿先生曾做一对儿壶,名为雍容华贵。一高一矮两壶象征夫妻二人,壶上刻有举案齐眉故事,祝愿人间和和美美。壶可传情、可达意,紫砂和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壶上,令赏壶人思接千载。

融之美

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万水争流,汇入大海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讲博采众长,互相吸收。《周易》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刚柔相济也是这个道理。壶小乾坤大,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壶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书画纸张由树木加工而来,遇火立刻成灰。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铁质,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烈火中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通透的新生命。这一锻造过程不需任何修饰,不像瓷器那样需要包上一层彩釉。紫砂壶可以说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

融方圆刚柔。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再细观壶之神韵,即使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

用之美

苏东坡仰天长啸“天生我才必有用”,道出了顶天立地的豪情!用,是气魄,是价值所在,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做有用之才不仅是历代文人侠士的人生追求,也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顽石可填海、可补天,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物之美也在用中得以充分体现。

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听泉眼细流汩汩,茶香袅袅而来,壶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龙飞凤舞,却又触手可及。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紫砂壶能在使用当中愈发光彩照人,越用越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壶”。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浩然之气。

紫砂壶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时之强。紫砂壶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无茶,不可做无用之人;



奇之美

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紫砂材质有类似海绵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壶,就是不放茶叶,水中也有茶香。紫砂还可以独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矿物而独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黏结度和可塑性,具备单独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种。用这种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的五色土做成壶,出窑时形比冶铜,入手光可鉴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谓之奇。
 

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我们看一幅油画往往会产生真实的幻觉,当眼睛近距离观察一幅油画时,除了笔触就再也无法看到所表现的其他物体质感。紫砂就不一样了,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壶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芒果壶看上去就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芒果,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质感来看,都惟妙惟肖。远看如是,近看也如是。紫砂做出来的动物、鸟虫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外紫砂壶形态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大师级的壶每次都是创作,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幻化无穷。艺术贵在变化,紫砂壶把变化的奇美表现到了极致。


隐之美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由来已久。大隐隐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精英的主流人生观。从姜太公钓鱼,到诸葛亮隐居茅庐,传统文人的人生哲学是才能得不到施展时韬光养晦,一旦被重用便会鞠躬尽瘁、豪气冲天。紫砂壶也有这样的气魄。

古人评价紫砂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可与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不及阳羡一抔土。”可见在爱壶人眼中,紫砂壶虽不是金子却也一样发光。一把好的紫砂壶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没,它在日月精华中休养生息,等待人们发现它的真正价值。而一旦被发现,它尊贵的气质使它即使放在皇宫里也不会失色。虽然仅是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紫砂壶的“五美”是经过艺人的创造赋予的,这五美要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在万事万物的联系中得到体现。品读紫砂壶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精神的修养,寓教于乐,可以净化心灵。
 

 茶王故事 老和尚与大红袍  

图片来源:资料图

茶有茶王,兽有兽王。潮州工夫茶的最上品,也被称起王来。笔者与茶友聊天之余,猎得这些多情趣而富哲理的史料,把它视为“家珍”谨献给茶作为佐茶之需。

潮人冲工夫茶,向以福建武夷和广东凤凰茶为上品。武夷最奇枞叫“贡品大红袍”。据说原只有一株。它产于武夷山天心寺。在这名山之上,独得山川灵秀之气,所出产品清醇隽美,不同凡响。它不仅味道清香可口,且有祛病化痰之功,被列为奉献朝廷的贡品,声价百倍,因之被誉为“闽茶王”。

谈到这“奇枞大红袍”,它又孕育出传奇性的动人故事。相传在武夷山清心寺后,最上岩的九龙窝,很久很久以前,岩上长出一株奇树。它受天然甘泉之滋润,呼吸着清新的雨露阳光,原叶有曹天然的特异香质。天心寺中的老和尚,深知此奇枞之可贵。可是处于巉岩峭壁之上,一般的人是不容易上得去的。老和尚别有心计,他特地养了二只猴子,教给它采摘之术,每次由此二猢狲攀上绝壁,采摘嫩芽,再由他精心制作,终于成为珍品。因茶叶取于石者上,初名“岩茶”。老和尚特别珍重它,将它留作款待官绅名士之用。由于茶的效应极佳,不久被朝廷定为贡品,老百姓当然是无福得此了。据说后来有一位国王病重,御医荐茶于皇帝,竟然将国王的病医好。因此国王非常感激,特地赐给制茶者一袭大红袍。老和尚毕竟是方外之人,无心领此厚赐,就把这红袍盖在茶树上,因是之故,此后制成的茶品,也就称为“贡品大红袍”了,至于后来市上出现的“大红袍”当然是由茶农再繁殖的。尽管如此,茶品仍是声价百倍。

无独有偶,潮州凤凰山的鹪咀茶,也发生了与“王”字相联系着的故事。鹪咀茶同属乌龙茶种,又名待诏茶。今之浪菜、水仙等是,这是由一株七百多年的宋种茶树,人称“茶王”繁殖下来的。它制出的茶品,外形美观,条索紧卷匀称,色泽油润。一经冲泡,香气浓郁,汤色金黄,又是耐冲耐泡,故为茶客所喜爱。民国四年,凤凰鹪咀茶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银质奖,国际市场大为走俏。现在凤凰的单丛茶,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也就形成多个不同名称如肉桂香、月季香、黄枝香单丛、白叶单丛等。饶平县岭头的单丛茶,被称为“白叶王”,为国务院及中南海宴请嘉宾之珍品,誉为 “国宾茶”。

鹪咀茶的名称有二种说法。因形似鹪咀而得名,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原苗是由凤凰鸟衔来的茶枝繁植的,后一种说法,还附有一条故事。相传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南逃至凤凰山乌岽顶上时,嚷着口渴,山上打不到水喝。这时,一只凤凰鸟衔来一根带叶的茶枝,飞鸣盘旋于少帝面前。赵昺接过来就往口里嚼,自此就不吵口渴了,剩下的一半茶枝,他顺手丢在地上,后来也就生根发叶,长成枝叶婆娑的茶树。这就是今日的鹪嘴茶。(按鹪字与鸟字谐音)此二种说法,都是与鸟有关,从另一意义来说,大红袍与猴子,鹪咀与鸟儿,更主要的是它离不开名山峻岭,为人们所发现与栽培繁殖,以及精益求精的技术管理,这才是决定的因素。

潮州之地域与建制,是与漳泉唇齿相依的,风土民情也多同源。鹪咀与大红袍,同属乌龙种,本是同气连枝。经过后人的精心制作,都已登上了“王位”,现在,奇枞大红袍“子孙”远销于台港、日本;凤凰鹪咀的子孙,走销于东南亚,远至欧美各地。据专家化验,这二种名茶既富高档营养,又有防霜止炎去积和促进肌肉愈合之功。特别是岭头白叶王,含有碘元素成份,也是治癌良药,称它为王,也是名不虚传的。

.text_tuiguang{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 margin:20px 0px;color:#ba2636;}.text_tuiguang a,.text_tuiguang a:hover{color:#ba2636;}  禅机诗意之饮茶 “三得”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人们如有机会在武夷山水濂洞下的茶馆里,用山顶“活源”流下的泉水沏一杯岩茶,观飞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种太和之气,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顿生“气荡空谷、魂销青山”的心神胸臆!饮茶还能以“清醇恬静、自然澹泊”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

三曰得味。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这里以八闽人士和本土产茶为例,春季饮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盖碗冲沏为宜;夏季饮菊花茶或玫瑰茄茶,用白瓷盖碗斟酌为好;秋季饮铁观音或水仙茶,用紫砂壶泡为上;冬季饮“三大工夫茶”(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白琳工夫茶),用紫砂壶煨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念佛证菩提 泡茶得真味


图片来源:资料图

茶人做茶数年,每日见形形色色的人,品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关于茶的书,日子过的匆匆。

茶人自称雅茗居士。店内壁挂心经,案供观音,却不燃香。手执佛珠,每日素食,却不受戒。每有茶客见之,问:你佛弟子否?茶人难以作答。茶人自觉六根不净,诸恶未戒,不敢称是佛弟子,只好信口说:我奉茶道。然何为茶道?茶人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是故,一人独处时常想: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什么?

有人说:茶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

有人说:茶道乃修身养性之道;

又有人说:茶道分为武夷茶道与闽南乌龙茶道。是乌龙入宫、是关公巡城、是韩信点兵,是如何如何泡茶怎样怎样的过程,在某某茶博会上,某某举行某某的茶道表演,茶人听了只觉得糊涂。

据书说,福建茶业界元老张天福先生把茶道精神总结为:俭、清、和、静;日本茶人的茶道四谛是:和、敬、清、寂;又见有书说茶道乃:和、静、怡、真。如智者见山,仁者见水,茶人对于茶道的理解似盲人摸象。

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依茶人最初的理解:一为提神、解渴,称之为渴饮;二为茶瘾,每日必喝,宁可居无竹,不可饮无茶;三为品饮,每日必品,每品必得,品出百般优劣,千种風味;四为心品,用心品饮,品出种种感触,种种境界,而获种种心得,而成种种文字。然以上种种终称不上道。

偶一日,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请木匠制成屏风置于店堂过道中,路人皆道好联,却不甚解其意。后和尚云游舟山普陀寺修行,从此了无音讯。茶人仍每日见形形色色的人,泡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的书,日子过得悠悠。

  禅茶无一相 何惹杯盏起尘埃

图片来源:资料图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秋日的午后,小区内一处并不张扬的茶室,古色家具环绕,暖暖的阳光透过零落的残叶,斑驳的散落于地上、桌上、每个笑容比阳光更灿烂的人的脸上。

白鹤初浴时,乌龙入宫后,春风拂面心已痴,难得兵家罢争执。

一泡铁观音被轻轻的打开,乌绿色的精灵欢快的跳入白色茶殴,等待生命中永恒的绽放。此时壶中的水已沸,云雾起处,幽兰之香霍的跳起,又袅袅婷婷的向房间各处缓缓舞去,满室便被这香气环绕、弥漫。

人还在香雾中飘飞,一声请字从对面传来,老猫微笑着从镜片后面投来期待的目光。不觉面前香茗落盏,淡黄色茶汤澄澈而清明。浅杯细饮,入口轻似羽拂,触舌软若游丝,过喉,滑如无物。停杯时甘、香盈余满口,萦喉绕舌,经久不散,怎一个好字了得。

环顾四周,众人皆醺醺然醉意朦胧,不知神游何处留恋而往返。

如果说“饮客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那么这一次的众人皆醉远胜于古人之境远矣。

又一次的水落、雾起,殴中的香茗已易为另类。不同的香,不同的色,不同的水,不同的回味。同样的是众铭客迷醉的心,有道是茶亦醉人何须酒啊。不觉间,日光渐落,叶的残影曳于窗格之间,古琴声声慢慢。香茗在手,喧嚣去远,烦躁在此被彻底沉淀,思绪缥缥缈缈游离于现实与虚无之间,灵与欲竟陷于身前杯盏又逐渐升华。

古圣贤说:禅茶一味。

禅茶何味?人借茶开悟,茶借人得以升华。然当今之世,眈于声色者,趋浅薄文化而附者,为利字当先侮茶者,为茶而茶者众。去茶之真味久矣、远矣。胸含三友,淡泊出世,无我无相,品得人生之茶味者寡呼!

然居于闹市,不想得三五同道,幸甚已哉!茶之味,为大师冠以正、清、和、雅。

茶之味何?

禅之味何?

一杯清茗在手,禅茶无味。

   圆悟克勤禅师的禅茶一味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饮时有念清和之味,吃罢常怀感恩之心。

举盏奉茗之际,想起禅茶一味来。

“禅茶一味”乃是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进而,在茶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一是“苦”。“苦”是“四谛”之首。而茶性也苦,故可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二是“静”。“静”是达到澄怀观道的必由之路,也是“戒、定、慧”的基础。静坐静虑中,茶能提神益思,成为禅者最好的朋友。三是“凡”。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四是“放”。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品茶同样要“放”,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同时,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住持明海法师有著名的《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参禅何必皆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来,咱们饮上一杯吧。(作者:厚甫)
 

 

  茶中美与禅:空无与和满    

图片来源:资料图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本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和尚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和尚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 作者:寇丹)

   梵我一如 三雾佛茶南海品   

图片来源:资料图

普陀山作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庙宇林立,极盛时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号称“五百丛林”。过去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用以供佛和敬客,故名“佛茶”。

对于普陀山佛茶的由来,民间有几种说法也都离不开佛教。一是山上一草一木,命名都与佛教有关,佛地上所产茶叶,故名“佛茶”。二是山上僧人参禅打坐,须饮茶止困,相传佛茶久饮可以长寿和常年不病,称为“仙茶”。

茶是好茶,来普陀山一定要吃茶去。唐著名僧人从谂禅师一句“吃茶去”口头禅,就把世人眼里高深绝世的佛学简简单单化了。你可以来普陀山的白华茶室。美丽的小白华就是梵语补陀洛迦的意思。白华茶室在普济寺海印池东南侧,四周巨樟三三二二,虬枝随意舒展。夜里月印莲池,别有一缕禅意。白华茶室的招牌是普陀山管理局局长蒋宝华题写的,结体均匀,清雅脱俗。坐在白华楼,你可以一边听《大悲咒》佛教音乐,一边用拇指敲打茶盅,看外面的游客来来往往,随波逐流,也可以打一个盹,做几个庄周蝴蝶梦,似翩翩蝴蝶向明月。你也可以溜达到南天门茶廊,和一尊尊斑驳的佛像说说以往的故事,也可以游魂四方看看生命的轨迹,也可以看悬壶飞水,发一个下午的呆。

这样静心品饮,梵我一如,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随意自在的境界。绿茶一壶苦,苦茶一壶绿。茶是苦的,海水是苦的,鱼快乐自在,喝茶喝的是人生八苦,虽受苦的逼迫,能静,能放下,自能开心。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须知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一天,你说,禅是平常心,食粮是一壶佛茶,甚至是一碗白开水,你就喝佛茶喝得OK了。

水是流禅的,茶清灵。浮生若茶,一叶一如来的佛性需要冲泡才能释放前生深蕴的清香。三雾佛茶独一无二,观音道场普陀山独一无二,来南海品茶海天一色、禅茶一味的意境独一无二。揭谛揭谛,南海揭谛,净心,敬念十遍“南无观世音菩萨”,近90度水温的蓝色琉璃,一杯梦幻泡影,看潮来潮去,月印东海。(摘自文学报 作者: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