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咆哮1 金属咆哮2:防止高利贷成中国金融市场主流---叶檀20110707----新民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0:44:48
标签:

财经

防止高利贷成中国金融市场主流

叶檀 (2011-07-07 00:29:05)  2011-7-6 新民周刊

        中国银行利率如果不尽快推行市场化,结果就是高利贷成为金融市场主流。行政命令不可能给市场风险定价,行政定价将使堵塞正常的信贷通道,使国内金融业的价格在影子银行里运转。

         中国企业融资难,不是央行或者银监会的一纸通知能解决的,否则,就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在银行资金越来越困乏、贷款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实际利率正在节节上升。

         一组数据显示市场风险定价正在大幅上升。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逐利的,商业银行当然不会例外。商业银行首先提高了资金定价,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多家银行都悄悄提高了贷款的利率,最高上浮竟然达到60%。仅在玩具行业,珠三角地区就有3000家玩具企业被银行断贷。即使是大型国企也得在基准贷款利率上升水10%才能得到贷款。

        银行不仅提高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收益渠道是通过影子银行等深入民间融资市场,获取高利贷收益。根据野村证券研报数据,截止2010年中国“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达到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总量的18%。其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包括委托理财(约占42%)和民间借贷(约占28%)。2002年,银行贷款占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的92%;然而到今年3月,银行贷款仅占总量的53%。

         监管部门看到了不受控制、调整膨胀的影子银行风险。今年1月,银监会发文要求商业银行今年要将“银信合作理财项目”从表外转入表内;5月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22次委务会上特别提出要控制“影子银行”风险。虽然银信合作受到了控制,但信托发放、理财产品方兴未艾。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信托产品在市场受到追捧,而银行展开了吸储大战,利用实际利率的上升设计各种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8%或者更高的理财产品,超出一年期定存利率3.25%的115%。

        是的,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量确实在下降,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银行普通信贷产品已是昨日黄花,敏感的市场已经设计出各种产品取代银行信贷,社会实际流动性依然过剩,只是由于信用不彰、经济形势复杂,资金风险溢价大幅提升。

        大大小小、地上地下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卷入了高利贷利益链条。

         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方式卷入;信托公司则以委托贷款模式,利用银行渠道向企业发放利贷高达20%到30%的高利率产品;当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担保公司等准金融公司,并未遵守基准利率4倍的规定,而是以经营超短期过桥贷款、替企业解决短期头寸的方式发放高利贷。据何志成先生的调查,这类公司都在私下进行揽存业务,吸收一些有钱人尤其是有权人的存款,付给15%-20%的高息,然后以30%-40%,甚至更高的价格放贷出去;至于民间的高利贷市场,事实上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业已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组织架构、民间维持秩序的系统,有一些已经有准黑社会的性质。

        笔者曾经到沿海某县,看到三五成群的打手模样的人,当地人告知,这些驻扎宾馆的打手即高利贷头目们豢养的家丁,当出现债务人违约现象时,“就会要他们好看”。因此,我们看到高利贷市场的怪现象,一些借了高利贷的企业主即便惨裂地命丧黄泉,却很少出现高利贷市场的大规模违约现象。

        金融利率已经形成两张皮,一是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二是民间市场化利率,有意思的是,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早将前一利率抛置一旁,转而追逐高额的民间利率水准。

        我们很难指责这种市场化的风险定价行为,却不得不指出,却多数生意脱出监管制约时,这样的金融市场一定极端危险。比如,如果房地产出现问题,房地产信托必然难以为继;实体经济出现问题,为实体企业主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高利贷链条必然土崩瓦解。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有先兆,比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比如银行理财市场,当市场资金在有序的管理中得到高效配置时,我们看到良性的市场化的影子,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及时、准确地反映了银行间资金的紧张程度,成为调控的重要依据。

        利率市场化并不可怕,在机构间、债券市场间彻底实行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经济功莫大焉,而中小企业反而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市场,获得稍高利率的融资,而不是在名义的呵护下,饮下高利贷的毒药。

 注:朋友们可参见何志成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