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 电子版:[转载]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36:54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作者:南山大仙

作者:南递北溉

又名:《毛泽东评传》
  
  说明
  
  本文曾在天涯煮酒论史连载“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因为那个帖子网友回复的无关文章太多,影响读者看帖,故重新弄了一个整理版,发在此博客上,希望大家喜欢。

北国风光

第一章 寻常少年
     
  1.名字的奥秘
       
  大厦之材,必出幽谷。有这么一处“幽谷”,整个地方叫韶山冲,屋子所在的地方叫土地冲,屋背后的小山叫“猪婆侧”,对面的山坡叫楠竹坳,公元1893年12月26日(大清光绪19年11月19日),这间普通的农民之家里又出生了一个男孩,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却都在襁褓里夭折了,所以又生了个男孩全家人都很高兴。


  这孩子在娘肚子里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因为这年的春天是上年阴历12月17日立的春。


  他老爹叫毛顺生,今年23岁,老妈叫文素勤,不过大伙都叫她文七妹,今年26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找工作,毛顺生当爹以前,还是过得很幸福的。


  他不太幸福是当了爹以后,这个我们以后会说到。


  小男孩出生,最重要的是取个好名字。这项工作非毛四爹莫属。在韶山,四爹是一个博古通今,不出韶山村,胜似全球通的人物,家里不仅有老黄历书、称骨算命书、风水罗盘,据说还有一本英文过级书(从湘军士兵中淘来)。韶山冲的也人一向敬重他,孩子出生,女儿嫁人,老人入土,他都是必到场的。


  四爹取名:毛泽东。这孩子是毛氏“泽”字辈,自然要带个“泽”字,那为什么要叫泽东呢?不叫毛泽西,毛泽南?湘乡名人曾国藩手下就有一条大将,叫罗泽南,照搬不就行吗?


  四爹就是四爹,他徐徐解释:这年是癸巳(蛇)年。孩子出生在辰时(北京时间早晨7时至9时)。肖蛇之人名字中宜有“木”部首或带“口”、“宀”、“冖”字首;七九点钟正是日升之时,东方红,太阳升。东!就用这个字,日从木中出,为东(東);而与其诞生之时辰——日出东方也恰恰吻合,岂非天意?


  大家说:“名起得好!顺生要给个大点红包!” 毛四爹朝大家挥手致意。


  毛四爹说:其实这个名字的奥秘不是我起得好,是这个孩子正好是“泽”字辈,——这个怎么说?


  “蛇,小龙也;辰,群龙行雨之时,也就是说这家伙是蛇年龙时所生,辈派中的“泽”字刚好带水,群龙行雨,这雨不就下来了吗?天作之合啊!我看顺生家是要出大人物了,孩子要从文,必定是一代文豪;要从武,必定是紫禁城跑马,要做官嘛,不是位极人臣,也可封个万户侯!”
  大家说:“命很好!命很好!顺生有福享!”


  毛顺生朝大家挥手致意。


  名有了。孩子的字咏芝,这跟他的外公有关系。他已经故去的外公叫字芝仪,还有芝兰、芝祥两兄弟,合称“三芝堂”。为了纪念他,就起“咏芝”,咏芝后改为“润之”。


  产房。顺生看着这小子,白胖白胖,脸部柔和的曲线,善意的大眼睛,眼珠子黑溜溜地,不怎么转动,很安静,好像一直在看着你,其实你不知道他看向哪里。


  顺生赶忙把刚才起名的事告诉了文素勤。


  文素勤听完,嘴角微微一笑,在她心里,这完全是一个普通农家得了崽的喜悦,她说反正那些字她也不会写,儿子行三,她就叫他小三。(原来小三是这么来的)


  “什么小三?你喜欢三啊!”顺生再一次郑重地介绍:“他叫毛泽东!”


  天边亮,群山红,木出日中为东。毛四爹的预言又在他耳边响起。


  文素勤瞧他那一本正经地样子,笑了说:“我们小老百姓生活在这样的山村角落,山高皇帝远,我不希望孩子有什么大出息,只要他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你懂什么?深山大泽,必有龙蛇。括弧毛四爹语录。顺生嘴里小声嘀咕。


  文素勤没理他,她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丈夫刚才打发四爹多少钱的红包?


  顺生刚才心情好,包了10个铜板的红包,但四爹没有要,他也就没强给了。


  文素勤埋怨了丈夫一句,说:“你呀!做什么事情都不里手!这种事情,是必须给红包的,我看你又是舍不得,你应该包一块银元,四爹家对我们一直都很好,你看,刚才四婶来还给我送了10个鸡蛋来了!”


  顺生回过神来,心想,你们女人就是这样,头发也不长,尽关心一些小事,儿子将来是不是真的富贵呢?这个问题你也不深入思考一下,然后热烈跟我探讨一下。嘴里说:“好啦,我晓得,莫啰嗦。明年开春四爹插田,我给他帮半天忙就是了。你先躺着,孩子满月要摆酒吗?摆酒又得花钱?我出去做事了。”


  一个23岁的小伙子,从这一天起当爹了。


  想到家庭,想到生活,他有太多的心事。
2.顺生的目标:活得有尊严!
      
    
  毛家在韶山的人缘还是不错的。这主要归功于文素勤。素勤既朴素,又勤劳,性格温顺。她是一个生怕麻烦别人的人,为人大方,小事不会放在心上,而且喜欢热心助人,心肠好。


  在一个精明吝啬的丈夫的衬托下,她的这种品格显得尤为突出,左邻右舍跟她的关系都比较好。


 自从头两个孩子夭折后,文素勤虔诚信佛。这更加养成了她善良而多情的性格。每当有逃荒讨米的人上门,听他们说一两句,她就眼泪汪汪,虽然自家米缸的米也不多,但总要赶紧去里舀一些米出来给他们,有时候讨米的人已经走了,她想起来觉得还应该多给点,竟会追出去,把身上仅有的几文钱给他们。


  如果非说跟别人家有什么矛盾,那就是后来跟村口另一位姓毛的人家。到1905年,文素勤生了三个儿子,而那一家是四个女儿,农村里的人情很奇怪,三个儿子之家与四个女儿之家,好像有什么矛盾。


  但这明显不能怪素勤,只能怪基因啊。生孩子又不能像我们现在吃的大米,可以转基因的。


  韶山冲里的人都说毛顺生很有福气,讨了一位好堂客,文素勤贤惠温柔,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可是大家说顺生福气好,却是另外一层意思:指他有一个富丈母娘。

 

文素勤的娘家是湘乡远近闻名的大富人家,家境殷实,顺生却出身寒门,穷得叮当响,每到荒年难关,都是岳父岳母家给他资助,虽然是无偿贷款,很多呆账坏账,但日子久了,也让他受不了。


  他再也不能让别人风言风语了!他再也不能让别人说他有讨了一个好堂客,有一个好丈母娘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他们懂什么?“丈母娘决定论”,你以为是房价啊?


  在毛家,他是一代单传,没有兄弟,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是靠自己的奋斗让生活过好,在族里就说不上什么话,很容易让人瞧不起的。


  我可以穷,但不可以被人瞧不起!我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一个做父亲的尊严!


  孩子渐渐长大,他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种田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他想出去打工。


  韶山虽然清贫,但一直是毛家人的世外桃源。500年前,韶山毛氏的先祖毛太华还生活在江西,当时朱重八和陈友谅在江西混战,毛太华为避战乱到云南。在云南他娶了一位少数民族女子为妻,并应征入伍,戍守边疆,升为将军后激流勇退,以军功请求告老还乡,明政府把他安置在湘乡。他死后,他的子孙为了寻找一块永保万世的平安之地,就来到了韶山冲。在他们来到之前,韶山冲还是一块未开化的原始蛮荒之地,山林草泽中,老虎豺狼经常出来*,山洪经常爆发,泥石俱下,浊流滚滚,巨大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心脏不好的人很难立足,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平静、砍柴和打猎比较方便。


  500多年过去了,一代一代的毛家人生活在这里,除了响应曾国藩的号召走出去一批当兵的以外,基本上还没有人离开过韶山冲。


  毛顺生想到的正是去当兵。


  外面又在打仗的消息传来,湘军又在招兵。听说是一个叫日本的小国家,从海上攻进了朝廷。小日本总是令人讨厌的,比如中国一座钓鱼的岛,他们偏偏说是他们的,中国的渔船去自己的领海打两条鱼,他们还想收税,捉了中国的船长。这种野蛮的强盗行为顺生只是不知道,他要是知道,肯定会跳起来打人,还表达什么强烈愤慨?


  中国人这么多,怕他们做什么?顺生也想不明白。不过听老人们讲,日本也叫倭国,人长得又小又矮,能像《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一样钻到土里去,顺生觉得很奇怪。


  他决定了,去参军。踏着先辈毛恩坎、毛兰芳等追随曾国藩的足迹,去参加湘军!以前只握过锄头的手,今后可能要开始手握长枪了!从来没有出过韶山的顺生,从今后也许将策马扬鞭、万里征战,也许会一直开拔到海边,去打倭国人!倭国人会钻地怕什么?毛四爹那里还有照妖镜!他已经答应借给我带着远行了,倭国人杀过来,我照!


  毛顺生的父亲毛恩普(毛泽东爷爷)大人也同意去当兵,因为走出韶山,那也是他年轻时的梦想。而打日本,则不需要理由。


  “多打几个狗强盗吧。”毛恩普对他的儿子说。


  当兵,那是一个未知的前程,可是也是唯一的前程,清政府考大学太麻烦,山里的人能走向外面世界的路是不多的。


  文素勤不同意。她舍不得丈夫。她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无奈,她知道丈夫刚强的性格,只怕发不了财,而要吃亏。一想到他要在外面受委屈自己却不能陪在他身边,她泪水潸然而下。


  “在外面你有困难,你要回来,不要强忍着。”她万般交待。爱,是因为理解。


  远行的人,不问你是否飞黄腾达,只问你能否平安返家。发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继续做个纯朴的人,保持泥土一样清香花草一样芬芳的本色。因为还有天使在家等你。


  在外面不要逛窑子。不要上网,不要出入歌厅洗浴。好孩子出门在外,小天使无处不在。


  大致在1896 年的某一天,毛顺生提着一个包袱,走出了韶山村,走向他发愤图强、建设小康家庭的未知旅程。上一年,湘潭这一带发生大旱,庄稼无收,到处是逃荒的人群。


  身后,是他的老父、弱妻、幼子,他的妻子又有身孕了,他们手拉手站在村头,望着顺生远去的背影,眼角湿润。远处有韶山的山歌响起:


  正月才讲起,二月吃借米
  三月餐打餐,四月难过关
  五月借团谷,六月饿发哭
  七月禾熟了,八月吃半饱
    ……
  丰年但得温饱,凶年不必死亡。自古以来的中国老百姓,他们的要求就这么高。但这不包括已经做了父亲的毛顺生,他追求的是活得有价值,有尊严。115年以后,它将写入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3.外婆家的澎湖湾
      
      
  毛顺生走时,小三儿已经2岁多了,断了奶。在这两年里,每天夜里他都要哭闹,顺便把床尿湿一下,害得毛顺生和文素勤睡不安宁,顺生实在顶不住,就在孩子屁股上“啪啪”两巴掌,他便哭得更响,非文素勤安抚才止哭,妈妈一边轻拍着他,一边心痛地掉眼泪:孩呀,你老实点哟!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文素勤没有一个晚上是睡好了的。即使小三儿不哭不闹,她也睡不踏实。前两个孩子接连夭折,实在让她害怕够了,是她的无穷无尽的噩梦。每天夜里,她都几次从梦中惊醒,赶忙起身看看她的宝贝儿子,摇摇他的小手,看看是否还活着,得到反应后才稍微放心。


  孩子,你知道妈妈很难过。不奢求你像你老爹说的那样有出息,妈妈在意的,只要你每天有呼吸。


  现在,顺生也走了,文素勤要一个人操持家务,小三儿就送到他外婆家去养了。


  外婆家在湘乡唐家坨,在当地属大户人家。唐家坨文氏是湘乡高冲文氏的一支,主要是由文素勤的奶奶(小三儿的曾外祖母)发展起来的。


  曾外祖母姓贺,她14岁嫁入文家(丈夫文作霖,有意思的是贺氏也比他大3岁),30岁丧夫(文作霖27岁去世),文家的重担便全部押在贺氏一人身上,她一人抚育三子一女,没有改嫁,勤俭养家,精打细算,夜夜纺纱织布,渐渐发家。道光27年(1847年),清政府特意颁文表彰其节孝;同治八年(1869年),她的名字又被编入《湘乡县志》(封建社会女人连名字都没有,更别说写入县志了)。贺氏直到88岁无疾而终,她去世时,文家已经拥有一座大合院,140多亩田、10多头牛,20多口人,她靠的不是经商,不是炒股,不是开发房地产,纯粹是精打细算,勤劳致富。


  贺氏的二儿子文绵熏,就是文素勤的父亲,文素勤的妈妈也是姓贺,叫小贺氏(本族的?),她继承了婆婆的家风,把文家上下收拾得井井有条,在她手上,文家的财势更一步发扬光大,文家的人口翻了一番,已经有40多口,存款不知懂翻了几番,数字保密,小康的大户人家,开阔大气,家风颇受人尊敬。


  1888年文绵熏去世后,小贺氏就是整个文氏大家族的主持人,论地位相当于《大宅门》里的二老太太。


  文素勤是她的宝贝女儿,小三儿就是她的心头肉。小三儿的到来,着实让她激动了一把,她特意召集全家族的人开了个简短的会议,她拄着拐杖,用在家族里无可挑战的威严目光扫过全场,只说了一句话:谁要是轻视了我的这个宝贝外甥,谁就是轻视我!


  我生气,后果严重!


  小贺氏有两个亲生的儿子,也就是说小三儿有两个亲舅舅,一个是大舅文玉瑞(在文家大家族中排行第七,故称七舅),一个是二舅文玉钦(八舅),大舅认了他做干儿子,二舅的老婆当了他的干妈,这样,他在两个亲舅舅家都有名分了,大家都要视他为己出。消息传出,文氏家族的人都说他很“金贵”,有亲生的父母,有干爹干妈,后来还拜了一个石头干娘,要这么多人来养。


  日子久了,大家才深切晓得这“金贵”的含义:他需要几个人围着他传,一个人可看不住他。


  每当打雷下雨,他就莫名奇妙地兴奋,如果你不抱着他出去看雨,甚至在屋檐下玩雨,他脸上就会下小雨,哭得昏天黑地,不达目的不转晴。


  小时候他还是很爱哭的。小时候爱哭的人长大了没有眼泪,一生的眼泪,也许全在幼年流光了。


  刚给他换的新衣服,一会就弄脏了。而他浑然不觉。七舅母经常教育他“要讲卫生”,他头点得很快,却从没见他改过。七舅母拿他没办法,只好跟在他屁股后面洗,自从他来了以后,文家的脏衣服总是比别人家多,肥皂总是比别人家少,七舅母烦躁起来,小三儿也免不要被骂几句。


  十几年之后,这孩子在长沙选择读师范学校之前曾想去一个学习如何制作肥皂的专业学校读书,说不定跟他小时候害得舅妈家里肥皂总是不够用的“童年阴影”有关?

练武  
    
    
  小三儿一天天见长,他可爱得像个小动画片。这个动画片的内容不是洗具,也不是杯具,而是武侠剧。


  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曾国藩湘军中的不少高级将领都是出自这里,尚武之风比韶山还要强烈。外婆文家的护院就是个武林高手,他没有名字,一套梅山神拳打得虎虎生风,能开砖劈石,因为很爱表演,据说大家叫他影帝。


  梅山神拳,源于梅山的拳法,在梅山地区也叫“梅山神打”。梅山在今天的湖南新化、安化两县,这两县自古就是武术之乡,里面的人们至今都住在大山里,民风彪悍,而且还有各种神奇的民间医术和法术。


 梅山神拳和梅山拳是不同的,后者只是拳术,神拳加上了巫术的内容,是一个半武术半巫术的神奇防身格斗术,很神秘。

练梅山神拳有一套很威严的仪式,要喝符水,念咒语,拜土地和巨石,重要的时候还要杀鸡。然后可以开始练习基本功,不断出拳,出拳,直至拳头能击打石块,练习的时候,无论冬天夏天,只穿一件薄薄的短褂,哪怕北风那个吹。


  来到湘乡这个崇尚武术的地方,又加上身边有一个神秘的、没隔几天就要练几手的影帝护院大哥,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了周润发的电影一样,小三儿能不受点影响吗?


  这个影响就是他自己要练武,首选的当然是梅山神拳。在他长大以后,上井冈山之前,他还特意两次去了梅山安化地区——注意不是一次,是两次。


  为了更好地练武,表达内心的虔诚,小三儿想去拜块巨大的石头,他就去求外婆。


  外婆当然同意啊,别说拜一块石头,就是在家砌个碉堡,她也同意啊。


  当然外婆不知道他是因为练武,正好乡下有这样的风俗:就是拜个“石头干娘”,这样能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外婆亲自挑了一个好日子,让他拜了附近龙潭坨的山脚下一块巨大的石头观音。于是他有了一个外号:石头三伢子,简称石三伢子(韶山的发音不同)。这就是我们在书本和影视剧中熟悉的“石三伢子”的称法的由来。


  而我认为,他拜石头干娘不仅只是大人的愿望,还有他自己的心愿——为了更好地练习武术。在师傅的教导下,他在童年时期打下了他一生的武术基础,他身体强健,个头也比别的小孩长得快。他喜欢上山、爬树、搬石头等。当然,他在武术上的突飞猛进还是十几年后去了长沙,那时练习的也不是梅山神拳了,这个故事我们放到以后说。


  他和表兄弟们偷偷玩过家里的梭镖和火铳,被大人大骂一顿,这次连外婆都没有护着他,就再也不敢玩了。他们请神拳师傅用竹子、木头做了很多把刀剑,和村里的其他儿童组成一队孩子军,全副“武装”、浩浩荡荡地开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个都是一副“武功高深”的样。不过,这支孩子军也经常分派火并,今天还是兄弟,明天又成了死敌。


  表兄文运昌成了他最好的好玩伴,每当有人骂他是外乡来的野孩子时,运昌是肯定要冲上去的。当然,小三儿更不是吃素的,他个头高,在孩子军中用双拳打天下,很快谁也不敢惹他了。碰上比他大的怎么办呢?他一般不硬斗,先跑,然后发动群众,大伙围攻。


  总有他打不过的,不过他也有办法对付。挨打了先不哭,先迭起脚尖在打他的人脸上使劲抓几下,然后跑到一边,一屁股坐到地上哇哇大哭,哭爹喊娘,大人们过来了,就好裁决了。


  这一段尚武的日子,对他后来是有比较深的影响的,不止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不止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也有实际的用处。多年以后,正是他和他的同伴在面对鲜血时没有被吓倒,在穷途末路的没有继续文弱,陷入莺莺燕燕、呼酒买醉的境地,而是强劲反弹,力量最早的来源,我认为就是在这个年幼时在山上出拳、奔跑、打架的时刻。因为这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血性。而且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叫骨子里的血性。


  杨玉环肥,赵飞燕瘦,肥肥瘦瘦皆尘土;马蹄声狂,喇叭声烈,顶天立地剑磨横。岭上秋千,豪情荡尽不夜天
从此他叫毛小三

跟练武一样,小三儿在外婆家生活还有一项主要内容: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嘛。更何况他还有这么好的条件。


  春夏秋冬,他是在快乐中度过的。


  夏天,他叫上表哥文运昌,去山上爬树,掏鸟窝,追兔子,扔砖丢石,用弹弓打麻雀,玩够了就捡几枝树条回来,说是打柴去了,舅母的责骂就由运昌兄顶着。他怂恿表兄弟们一个个剃成光头,说是为了防虱子,其实是好下河洗澡,舅父母们也没办法。


  秋天,他在田里掰缺口,筑泥巴;在河边码石头,挖沙洞,经常脏兮兮地回家。但还不能说他,一说他他就有理由,比如明明看见他在田边玩泥巴,一走过去,他便装作在洗手的样子,很委屈地说:“要讲卫生的呀,难道我洗手也不行吗?”


  冬天的大雪中,他率领一帮小子给一只冻死在路上的老鼠举行了葬礼,用石头做棺材,把它埋在了河床上,还立了一块碑。


  春天,他的记忆力和文艺天赋得到了表现。村里过年请来的戏班子,几个月后他能把戏班唱过的戏再模仿一遍,台词什么的丝毫不差。要是有人结婚办喜酒,他准去参与闹洞房,唱两支歌,跳一支自创的舞,说上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新帐子,新被窝,新媳妇睡着暖呵呵”之类的吉祥话,逗得主人大乐,瓜子喜糖捧回一大把。


  人们惊奇地发现,似乎不是大人在逗他玩,是他在逗大人们玩!


  玩玩闹闹中,他也已经长大了,到了五六岁,个子长得比较快。我们再用“小三儿”称呼他似乎有点不太合适了,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加上他的姓,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称呼他为——毛小三。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2) http://blog.sina.com.cn/damantoutou
为什么有人觉得他“蠢”?
  
  
  毛小三在大伙的眼里还是比较特别的。这个特别就是有些人觉得他很聪明,有些人却觉得他“有点蠢”。


  他有又倔强,又好气又好笑的脾气性格,有时候是一副“小大人”架势,有时又是个实实在在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打架,对方哭哭啼啼找爸妈去了,他知道回去免不了受舅父母一顿打,就跑到后山,在一棵树上藏起来,直到大人们来找他,也答应不打他了,他才出来。


  他很有礼貌,从刚刚会说话开始,大人抱着他在路上无论碰到谁,他嘴里都要甜甜地叫一声,谁应该叫爷爷,谁应该叫婶婶,他用不着大人多教,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大家觉得他聪明的地方。


  7岁时,有一次他非得跟邻居一家去山里劳动。邻居把他带到山脚下一条小河边,邻居的意思是想让他回家,却没有直说,只告诉他山里黑森森的很可怕,说你就在这里等我们吧。然后就丢下他一个人在那河边就进山了,以为他会自己回去的。可是直到很晚邻居返回时,发现小桥上正睡着一个人,一只鞋掉在桥下的水塘里,一看,正是他,邻居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还没回去?”他醒来了,揉着眼说:“你们总算回来了,我等了你们好久,再不来,我可要走了。”


  太实心眼了!这是邻居觉得他“蠢”的地方。


  其实,他并不特别聪明,也不“蠢”。有人是早慧的儿童,有人是晚熟的儿童,他跟我们大多数一样,是正常的儿童。

从此他爱上了读书
    
  
  毛小三,他毕竟没有一直玩下去,一直野下去,大概6岁左右,他的爱好从玩转向读书,而这跟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他八舅文玉钦。


  文玉钦读了好多书,在当地人眼里是个“社会精英”,他还办了一个当时的学堂——私塾。
  你想,一个学堂的老师怎么会看得惯自己的干儿子整天玩耍?所以他一直想把毛小三拉下水,让他对读书产生兴趣,从“尚武”走向“崇文”,将来也好出人头地。


  实际上此时毛小三也已经对读书产生了一些兴趣了。因为他经常听大人们讲故事,但讲到的好多东西是他不明白,比如吕布的武器“方天戟”,他怎么也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样厉害的兵器,更别说用木头削出来了,他隐约觉得,八舅的学问,就是比他大。成为八舅那样的人,才会知道很多东西。


  一天,他带领一帮孩子手持木剑“武装巡逻”时,发现路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了四行诗,可是谁也看不懂,不明白什么意思。他怀疑,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榜文?要揭榜从军?他想等一个大人走过来告诉他,可是谁也没来,怎么办呢?他有办法,把这个木牌拔出来,扛回家,去问八舅去了。


  八舅详细地向他解释了上面的字句意思,还教他念上面的字,这很有意思,又想起以前听不懂的那些故事,才开始下定决心跟八舅父好好读书。


  在八舅的安排下,他开始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书。认识了字,他才发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精忠岳传》这样的书,里面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看也看不完,再也不用缠着老人讲去讲了,也比自己拿着木刀竹剑去“巡逻”爽快多了,就这样,他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开始喜欢上看书,就像一个恋爱中的人发现了爱情的滋润,状态就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疯狂!

 

 

而那首启发他读书兴趣的、写在木头上的诗,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是首什么诗,我认为它就是在湖南或者南方农村中常见的一种路边诗:
  
  天皇皇,地黄黄,
  我家有个夜哭娘(郎),
  过路君子念一念,
  一觉睡到大天光!
  
  不知道在南方农村长大的筒子们有没有印象,这种诗在田间地头是很常见的。谁家的孩子喜欢晚上哭,家长就写个这样的牌子立在路边——男的叫“夜哭郎”,女的叫“夜哭娘”,他们认为,来来往往路过的人,一看到这个牌子,嘴里念一念这四句诗,“夜哭郎”和“夜哭娘”们,就会“一觉睡到大天光”,再也不哭了。


  这首诗没有名字,在各种正式教材中名不见经传,我却对它的评价很高。它内容上是有求,形式上是打油,以“天”和“地”大气开场,读来朗朗上口,直白易懂。它没有涉及风花雪月,不带矫揉造作,而是直抒心境,以诗写事,尊称路人为“君子”,表达了一种希望自己的孩子晚上不要哭大人们第二天好有精力去劳动的良好愿望,想必路过的人谁都帮忙念一念,祝福一下那个调皮的小孩。这样的诗,比起什么汪国真、赵丽华,还是强了那么一点。

 

而且我深刻怀疑,后来的毛主席写了大量气势宏伟而又直白上口的诗词,它的根源,就是来自于这样的民间诗词影响。


  所以,我说,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对他的一生有有形和无形的影响,童年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你信吗?


  当然,在外婆家,毛小三只是发现了读书的乐趣,真正开始大量阅读还是在回到韶山冲后了。家里的条件没有外婆家好,在相对清冷、贫困的韶山,他没有了丰衣足食,也没有了那么多的表兄表弟的玩伴,只有辛苦的劳动,从前的热闹变成了冷冷清清,书籍,成了抗拒压抑的最好武器。


  哥们,不要相信天纵英才,要相信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啊。


  而八舅文玉钦也是后来毛小三儿走出韶山,去新式学堂读书的关键人物。正是他亲自到韶山说服了毛顺生;小三儿的爹才同意让他去邻近的湘乡东山学堂读书。但文玉钦的结局却是令人伤感,1929年,长沙军阀许克祥部的一个班持枪包围了毛的外婆家,文玉钦身上重重挨了一枪托,然后被抓走,在牢中受尽殴打,于1929年5月21日寂然去世。


  此时,距“马日事变”整整两周年,毛小三已经带着他的部队上了井冈山,转战江西福建,连舅舅已经死了的消息都不知道,只是,他的身上,依然带着舅舅传承下来的“文气”,一有空就要读书的习惯,也保持终生。


  毛小三,虽然你爱上读书也是无奈的,虽然读书暂时让人觉得不那么好玩,但是继续吧,因为你最终会收获很多。


  他年若得倚天笔,独绘山河千万里,浮云世事眉间低;残阳重洗,唐时宫瓦,汉室江天!

4.回韶山,我哭!
  
    
  就是这样。一直到8岁之前,在外婆家,童年毛小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被外婆和舅舅舅妈们带大,吃穿不愁,整天心情好,过节有美食,过年有新衣,口袋里有外婆塞的零花钱,除了新衣服上经常沾点泥水,他是唐家坨里最时尚和最幸福的小孩,他有一个时尚和快乐的童年。


  尽管是生活在农村,除了没有呼吸过汽车尾气以外,我相信他比大多数城里孩子生活都要好。


  但是,他终究要回去。韶山冲,才是他的家。


  他知道韶山冲里生活差,不好玩,所以他从没想过要回去,也不愿意回去。以前每当韶山那边来人,他都要躲起来,一溜烟跑出去好远,生怕别人把他接回去。他只知道在这里过得很好,希望一直能过下去。


  20年前,他的母亲13岁,她也不愿意自己“被”嫁到韶山,但是没有办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敢不从。那一年,13岁的文素勤在极其不情愿中,迈出小脚,一步步走过唐家坨与韶山之间的盘山岭,嫁到了韶山,嫁给了毛顺生。


  我汗水洒一路啊,泪水在我心里流……


  现在,8岁的毛小三也要重复走这条路了。他必须回去。无论跑了多远,无论在大人怀里怎样拳打脚踢,他都将告别慈祥的外婆、无比疼爱他的舅舅舅妈、好玩的表兄表弟。


  回到韶山。

第二章 韶山强人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毛顺生回乡后,最显著的变化是——黑了,壮了,倔了。
  
  不知道他是否打到了日本,是否曾在浴血里逃生,他很少谈起这个,绝口不提我当过兵。
  
  外面战乱不断,韶山却是个和谐社会。这也许就是他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韶山的理由。我们相信:他一定有新目标!
  
  这个目标接下来就会讲了。不过我们现在来看他给全家人带的礼物。华丽丽的。
  
  给父亲恩普大人的是一个烟斗,给老婆文素勤的是一根玉簪子,给孩子们的是一包糖块。他还特意给毛四爹带了,知道他喜欢新鲜玩意,就给他带了一个当时非常时尚非常流行产品——火柴。
  
  在他的包里,还有一样东西他没拿出来,就是这包东西,跟他接下来的目标有关。我们知道,这是一包银子。
  
  这是他就是他接下来要发家的本钱。
  
  那银子上还沾有不少泥土,世道不平,当兵都会把平常积攒下来的银子埋在地里,做好记号,走到哪里就埋到哪里,等返乡时再挖出来。
  
  无论哪个时代,赚点钱还真TM不容易!
  
  他没有暴富,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封妻荫子,没有成为世所瞩目的英雄。但毕竟他走出去过,在韶山冲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是见过火车、铁轨的人(虽然没有坐过),是见过了世面的人。
  
  见过世面的他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做生意。我们来看这个家,从今往后,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2.毛顺生的目标直指韶山首富!

这年已是1901年。毛顺生退伍回家,正是因为父亲回来了,毛小三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外婆家,回家找爸爸。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毛家的第二个孩子毛泽民也已经出生了,他比大哥毛泽东小3岁,现在5岁了。
  
  我们以后要说,这两个孩子(包括后来出生的第三个儿子毛泽覃)最后都成了顺生在发家致富事业中的得力助手。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发家致富的。这个经营的过程可能比较枯燥,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生意其实很简单,就是——米生意和牛生意,不过我们别小看这两个小本生意,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所谓米生意,就是在农村把稻谷收购进来,请人(初期是一家老小上阵)磨成米之后,在韶山零售,或者运到最近的一个集镇——银田去卖,再远一点就运到湘潭或者长沙等大城市。
  
  而在卖大米的过程中,还衍生出另一条产业链——喂猪。因为磨米的过程中会产生糠,过年过节可以猪卖肉。
  
  所以米生意虽然简单,但在卖大米的生意中,顺生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初加工、物流、制造下游产品等现代商业知识。
  
  但更值得一说的是他的“牛生意”。
  
  牛生意采取的是“股份合作制”。根据“自愿、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毛顺生出钱把母牛买回来,然后承包给邻居中有劳力的人家喂养。牛力、牛粪归喂养户,生下的小牛归毛家,顺生就通过卖小牛从中获利。
  
  如果牛死了,则由两家平均分担经济损失。
  
  我们举个例子吧,如果养户方姓朱,那么这个公司就可以叫做:朱毛牛业股份合作有限公司。
  
  所以我们要相信,在后来的毛润之搞出朱毛红军之前,他的父亲已经搞出了朱毛牛业。
  
  到底是朱毛牛业牛,还是朱毛红军牛?我觉得它们一样牛,因为,在根本上,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去实现梦想的行动。为梦想而努力的人,是无比牛的。
  
  要说明的是,毛顺生在做这些生意的同学,自家的田地并没有荒芜,他们还雇了一两个长工,来帮他种田。
  
  直到今天,属于毛家的田大概还有20多亩,而且还有人种。据本人07年去时打探到的消息,种田的是如今韶山村民组的组长,名叫李定红。他把田里种出来的米包装出一小袋一小袋的,命名“祖田米”,谁要去韶山旅游的话,可以找找他,说不定他会送你一袋。

好了,从现在开始,毛顺生是毛氏建设小康人家发展集团及其旗下的米业公司、猪业公司、牛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了!他抡起胳膊要大干一场。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特色:
  
  公司目标:在公司创立当月纯利润进入韶山500强,成为韶山冲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年底翻一番,到下一年中叶,人均利润达到中等发达公司水平,实现董事长与员工的共同富裕。
  
  公司理念?当然是以猪为本,以牛为本,以米为本。
  
  公司制度:请董事长训示!
  
  公司文化:对待牛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猪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米要像秋风少落叶般颗粒归仓;对待钱要像冬天大雪一般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公司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完善会计制度,会记账!会计出纳不能请外人,自家儿子自家放心(记住)。
  
  公司员工构成:大学应届毕业生不要(当然,往届的也不要)。基本是小学没毕业生,三个长工,毛泽东,毛泽民。
  
  在这个并不的公司架构里,谁都没有从董事长毛顺生沉默的笑容里里发现他的野心,他很低调地不说来:我要成为韶山的首富!
  
  他会做到,尽管是那样地难。
  
  因为,这是我的尊严!我不是一个靠老婆的人!虽然老婆是那么地可靠。
  
  我有我的双手,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我要盖房子,买车子(牛车也是车啊),躺在被窝里数票子。
  
  我不怨命运,不骂社会,不恨老天。我只爱和谐的美好社会。
  
  因为我知道,所谓的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自己奋斗来的,像蜜蜂一样勤劳,像长颈鹿一样伸长脖子,像鸵鸟一样埋头苦干,像大象一样轰隆隆,轰隆隆。
  
  蜜蜂的彪悍,在于它永不停息。毛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他的聪明才智,在接下来将要得到完美体现。

 

 

3.干出了成绩和影响
    
  如果说确立进军物流业和养殖业还只是展现了毛顺生敏锐的市场眼光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他娴熟的市场手段。
  
  首先他以赚得的钱入股银田的“长庆和”米店,成为股东,与集镇上著名的“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公司建立商务伙伴关系,毛实米业走出韶山冲,在银田寺集镇有了分公司。
  
  就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一样一样的。
  
  然后他以自己的产业为底,自制并发行了“毛义顺堂”的纸票,这种纸票基本有两个用途。
  
  一当顺生的资金周转紧张的时候,可以把它当现金付给债主,到了一定的时限,债主拿它来兑钱,并按票额参与分红。
  
  第二,平时家里有几个闲钱的人可以不存银行(钱庄),来投资购买“义顺堂”纸票,到了用钱的时候,再把纸票一转手或者赎回,兑换成现金出仓。顺生基本上能保证回报高于钱庄。
  
  大家一定明白了,“毛义顺堂”纸票相当于什么?就相当于一种叫“毛义顺堂”的股票!它在市面上流通,吸收民间的剩余资本,成功地解决了生意高峰期顺生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大家齐心协力,把公司做大做强,然后到了年底,股东们乐呵呵地分钱。
  
  就是他,毛顺生,他是在中国农村最早运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功致富的典范,也是很早就认识到股票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一位中国农民,也是很早就把股票运用到实践的一位中国农民。
  
  要知道,毛顺生一手印制、发行并较大规模使用股票是在20世纪之初!我觉得他可以入选上世纪十大农村经济人物,评委不收红包的话,这个名额指定少不了他,反正我是要投他一票的。
  
  当然,“义顺堂”的票子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替代银子、银票成为货币。在韶山,与毛家有猪、米、牛交易上往来的人平时也并不用银子来结算,一般都用“义顺堂”的票子,包括付给工人工钱也使用这种票子,工人可以拿它到附近的商号去换取粮油、食盐、日用品或者生产用具,既方便又快捷。也就是说,顺生家现在既是印制发行股票的,又是开银行的。
  
  开公司能混到这一地步,真是夫复何求了。。。
这样的市场眼光和聪明财智,毛顺生能不发财吗?
  
  首先,他偿还掉家里一直欠的旧债,把父亲恩普大人典当出去的田再赎回来,还一鼓作气买了近20亩地,这样家里的地一共有了22亩,每年能收10000斤左右的稻谷。从这时起,他就不再买地了(买光了其他农民吃什么?),将资金大部分进行旗下猪、牛、米业公司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原来家里是五间半茅草房,在他手里变成了有13个房间的大瓦房。这些房间包括农具房、牲口房、谷仓、碓屋、柴房等等;家里的儿女都是住的单间卧室,在当时的时代,这是很了不起的——不,即使到了现在也了不起。
  
  我们有多少人到现在连属于自己的一个平方都没有的?
  
  有了钱,他仍然保持劳动人民纯朴本色。一没有抽大烟,二没有打麻将,三没有纳小妾。反而,他热心慈善和公益活动。族里修谱,他花钱;邻居家有灾有难,他资助;村里修桥补路,他捐款。
  
  他要让人觉得,公平正义比银子还有光辉。
  
  如果现在你去韶山旅游,请留意一下故居前面韶河上的那座“韶麓桥”(也称关公桥)。那是1919年韶山村里集资修建的,在桥头,立有一块石碑,记录着当年为修筑此桥捐款人的姓名和数目,一般的个人也就是捐一块银洋,毛顺生捐款4块,列个人捐款数目的第3位。
  
  以前那个受人嘲笑的穷小子,而今也能热心于公益慈善;也能扬眉吐气地列在功德簿的最前位了。
  
  简直不敢想象。。。
  
.违反了劳动合同法
  
    
  伴随着巨大的财富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
  
  毛顺生知道,搞这么的产业,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请别人要花钱,付不起工资,怎么办,先利用家里的劳动力。
  
  他在下意识里把这个家庭所有的成员(包括身子骨还硬朗的恩普大人)都当成了公司的一员。公司当然没有跟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过这董事长兼总经理太强了,没签也是他的劳动力,而且是免费加终身的,除了不付工资、加班费和奖金外,相当于签了无固定期限,永远是毛氏公司的一员。
  
  没办法,即使毛家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当时也没有劳动局,不能为民做主,总理也管不到,总经理说了算。
  
  在顺生的观念里,是没有“下班”这个概念的,当然,睡觉要除外。首先他自己带头,他每天天没亮就起来,鸡入笼了还没有回家,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绞尽脑汁,磨破了嘴皮以及脚皮。大到一笔资金怎么运转,小到一头牛下崽要不要请接生婆,生意场上的各项大小事情,都需要他管,还要尽力地拓展生意场上的业务和人际关系……真是辛苦啊。
  
  他自己以身作则,积极带头,对家人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父亲毛恩普年纪大了,不能多干,文素勤顺生比较疼爱,尽量少干一点,他首先管教的,就是毛家两个孩子:泽东和泽民(包括1905年出生的泽覃)。
  
  孩子们是要干各种繁重的体力活的,比如扛米、挑粪、耙田、除草、挖红薯;还要砍柴、放牛、喂猪、摘菜、做饭……样样多要做,甭想偷懒。顺生要求他们在劳动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这是他的原则与底线,如果他发现有谁偷懒,他会很生气的。当过兵的人如果真的很生气,别人基本就没气了。
  
  白天忙了一天了,晚上可以看看《我们约会吧》了吧?不,绝对不行。因为在他的监督下,孩子们还有一项比风花雪月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打算盘。
  
  每当晚上,毛家小屋便会传来一阵阵噼噼啪啪的声音,顺生手把手地教儿子们打算盘,他要求不高:能左右互博,同时用双手打就可以。这东西好玩,他觉得儿子们也会很感兴趣的,这样,毛家的财会制度就可以完善,做账这样的大事就不必请外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会计出纳,他就能放心了。
  
  如果只是这样,多发点工资奖金,生活待遇搞好一点,我想毛家的三个孩子还是能接受的。不过,顺生在这点上是不会满足他们的。同样是干活,其他工人每隔半个月都有一顿肉吃,孩子们却只能喝汤;每隔一两个月,工人总能得到几文钱的额外零花钱,孩子们一个子儿都没有,事没做好,还免不了他的一顿打骂,直到做好为止。
  
  换作我,心里也不平衡了,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啊。
  
  他如此严厉,别人的非议,孩子们的怨气,他不是不知道。可是,为了目标,为了将来的幸福,他不得不如此。在他的内心,他希望得到全家人口头和心里的理解,以及行动上的支持。他不是一个为了赚钱什么都不管的人,他不是一个吝啬无情的人,不要说他一头扎进钱眼里,钱,不过是个目标而已。
  
5. 韶山第一个本土强人
    
  现在,毛顺生是韶山冲里的第一个本土强人,是犀利哥。他犀利的不只是表情,从指导思想,到手段,到结果,都是。
  
  韶山强人毛顺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时尚。。。
  
  婚姻上,他是姐弟恋;
  
  工作上,从农民到军人到商人,他横跨三大行业,干一行爱一行,干出了成绩干出了影响,他积极响应“以赚钱为中心”的时代呼声,一路向钱看,在他当老板的时候,他积极维护劳动者利益,虽然是家族企业,他的指导思想是“亲者严、疏者宽”,工人吃肉,家人喝汤,从不拖欠工人一块钱的工资,而今这世界多少的黑心老板要在他面前颤抖;
  
  在经营方式上,他在中国农村成功推行股份合作制,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在行业道德上,他养出的牛又肥又壮,他养的猪只吃米糠,不用注射器打水;他卖的大米从不在其中掺沙子,拌有毒染料,进口转基因大米;同时他恪守承诺,不囤积土地,不开发房地产;
  
  在自主创新上,他第一个在中国农村发行股票,在他的有生之年,保证了他那只股票一路看涨,没有黑色内幕,没有权钱交易,只有牛市没有熊市,没有圈小股民的钱,没有伤小股民的心,没有套小股民的神,而是积极分红,藏富于民间,藏富于小股民,那时还没有证监会,他监督自己的良心。
  
  他,是韶山第一个本土强人;韶山冲里头号时尚风云人物。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当时的潮流就是发财,一个农民最后混到能发行股票,不时尚都说不过去了。
  
  如果说我们敬佩顺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杰出商业头脑和娴熟运用市场规律的手段,不如说敬佩他在创业中表现出的那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信心十足,一干到底的精神;那即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
  
  不过,毛家孩子里,有一个与他相似的人,而且越来越强悍!
  
  他就是8岁时从外婆家接回来的大儿子毛小三。
3.好朋友李漱清


  渐渐地,他有了新朋友。这个人是韶山冲里的新青年,他的名字叫李漱清(1874—1957),年纪跟父亲顺生差不多,却是刚毕业于湖南法政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他回乡当老师教学生。毛小三经常去找他,听他讲大城市长沙的故事,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


  他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历史书中的人物故事,毛小三看历史时,遇到不解的问题总要去找李涑清。在与李涑清的讨论中,他渐渐领悟了一个词:历史本质。


 抓住本质,你会明白,历史人物的每一个决心是怎么下的,每一个想法是怎么变为现实的,每一个策略是怎样被执行的,每一个结果是怎样被接受的。抓住了本质,就很容易发现规律。发现了规律,就可以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历史是很时尚的,历史人物也是鲜活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历史复杂,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抓到本质,没有找出规律。就像生活中总觉得有很多问题,本质是我们不知道选择,等阅历和智慧增加了,会发现很多的选择其实都不是选择,问题也就消解了。


  所以,当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历史,就不会一味被那些典籍所牵制。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新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蠢事。


  毛小三并未完全参透这些,但从此他看书有了一个习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直到后来他学会了一种方法:欲穷千里目,先下一层楼。亲自去看,调查研究;用一切手段寻找真相,厘清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再以这个厘清的事实为标准去思索,而非用主观、想象、推断来臆断现实世界。


  现在的他肯定不知道,恰恰这关键的一点,就是政治家与书生的根本区别。


  他又想去读书了,因为他又觉得自己的局限。而且这个老师也是李涑清推荐的,他是韶山村里唯一的秀才,名叫毛麓钟,不过这个不重要,秀才的文凭人大门口就搞定了,重要的是他曾在云南蔡锷部下供过职,见多识广,思想现代。


  董事长同意吗?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3) http://blog.sina.com.cn/damantoutou
第四章 父子矛盾
    
  
  当毛小三提出要去读书的时候,顺生董事长只说了一句话:搞什么飞机?还要读书?


  他原以为在当了两年的专职员工后,儿子会热爱上这份工作的,会一心一意跟着他做生意的。现在看来,这是幻想啊。这孩子的心一点没收啊。顺生很怀疑,公司生意上的事情,儿子他想过一分钟吗?自己的,他想过一分钟吗?


  所以面对重新上学这个要求,顺生很是纠结。但商人的本性,注定了他只会纠结,不会纠缠,他考虑了一天,最后同意了。


  他并不情愿,但他做出了妥协。父子之间已经斗争很久了。


  前面说了,父子俩除了在人生定位上有根本差别外,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矛盾,就拿8岁那年他离家出走来说。顺生一反常态地没有打他,甚至连骂都没有。看到儿子那副狼狈样,一直以来深藏的父爱反而差点瞬间爆发,他多么想上去抱抱这个孩子,问他这三天到底怎么过的。只是碍于做父亲大人的面子,他忍住了,瞪了儿子一眼,似搂非搂地摸了他一下,什么话也没说,走了。


  平常他偶尔偷懒,躲在角落里看他的小人书,顺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权当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


  财务训练这件事是毛顺生董事长最关心的,也是要求最严厉的。可毛小三员工就是做得相当不好。一个算盘在他手里,总显得那么别扭,很简单的一些数字加减乘除到最后都搞错了,实在是没什么天赋,又不肯下功夫。董事长大叹一声,颓废地倒在躺椅上,骂了声“蠢货!”,文素勤很心疼儿子,又不敢上前,毛小三一言不发,肚子里冒出一个词:道不同,不相为骂。


  董事长有时候也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没有讲究方法?没有注意沟通的细节?在氛围好的时候,他换了一副温情的面孔,循循善诱:“儿子,你看,你不好好学习理财的本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等我老了,死了,全国人民都奔小康了,你不得拖后腿?”


  此时说这话的毛顺生绝没想到,当他的资产的不断增加,告别贫农,走向小康时候;他的儿子,却因劳动,反而越来越从感情上走向贫农。后来等他不在了,长大成人的毛小三竟会把他的大部分家当都分给了穷人,免了别人的债,牛送给了别人,用钱赎回股票,“毛义顺堂”股在韶山证劵交易所停牌,全家人都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老屋——这些我们后面会说的。


  从心底,毛顺生对这个曾经充满期待的大儿子感情复杂,不是不满意,是极不满意。觉得他又懒散,又不开窍,虽说会读书,可是读书又什么用呢?京城里的举人领海龟衔都不好找工作,看书能看出一个钱子出来?


  “你真不知道满足,你家石三又爱读又爱写,学问多,塾师背后都叫他‘省先生’,我家砖六写字半个时辰,竟然吐了半升鲜血,晕倒在课桌旁边,我只要一要求他做家庭作业,他立马就是即将一命呜呼的模样,还跟我说,写家庭作业,晚上会做恶梦的!”邻居的家长说。


  只有这些时候,顺生的内心还是有些自豪感的。可是一旦想到他不会理财,不会打算盘,心里又凉了半截,唉声叹气。当父亲的身份和董事长的身份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实在难办啊。


  他又想起了部队里长官的那句话:棍棒底下出好人。他觉得自己以前可能是管得太不严了(其实没人怀疑这点的),由着儿子来,他就越来越放肆。这样闲散下去,他会不会学坏啊?“这会害了我这个伢子。”顺生心想,“趁现在人还小,管!”


  儿子的强逆却大大出乎顺生的意料,要挨打的时候,他从来不跑,有时顺生也只是作势要打,吓唬吓唬他,他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就算从铁铺里现打把大刀来,再等关老爷复活,他还是站在那里,一副挑战的目光盯着你,等着你上前来打!顺生只好真打。


  挨打的时候,他从不喊痛,也不求饶,顺生越打越气人,加上七妹求情,他就越气,越觉得要好好管教。


  很快就开始了第一次大打。

1.以死要挟!
  
    
  第一次大打是休学后第一个春节。过完年,顺生在家里宴请商务上的朋友,一帮人喝酒划拳,好不神气,小三拿鼻子闻了闻,咦,什么臭?原来是铜。顺生赶忙叫小三过来端茶敬烟,招待客人,实际上是趁机把他推向前台,介绍给自己在生意场上的朋友,为儿子以后做生意做铺垫,可惜毛小三还是没有理会做父亲的苦心,他正看书起劲,顺生抢过书来一看,又是一本“闲书”,《于丹论语心得》,这种书,连顺生这样只识“十万、八千”这几个大字的人都不屑一顾,儿子竟然对这种书入了迷,他狠狠地骂了一句:“懒而无用!”


  老爹竟骂自己懒惰无用!懒惰也就罢了,无用这话可太伤心了。他追求的就是“有用”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警句,已经在墙上刻过很多遍了。他冲口顶了一句:你有用,你去端,我不端,你是不了解于丹。


  老爷子见侮辱了他的智商,不由得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升,一把抄起灶房里最大的一根木棒,用隔山打牛的方式,劈空打来。


  毛小三的武学基础用上场了,只见他一个箭步闪开,紧接着侧身一跃,已是三米开外。顺生提着棒子,快步追来,毛小三大喊一声“不好”,顿觉魂飞魄散,夺路而逃,一步跨出了家门,却也慌不择路,直奔池塘而去,顺生拖着大棒,紧追不舍,两旁喊“停”之声不绝于耳。


  “你再来,我就跳下去。”十多岁毛小三站在两个池塘间的泥巴小道上,回过头来孤独地说。寒风如刀子般刮过他的脸,呼呼在耳边响。


  “你敢!你这个不孝之子,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我死了,你快乐了,不过以后也没人给你养老,你没买养老保险,你赚那些钱也白赚了。”他反而做起来顺生的思想工作来,听上去蛮有道理。


  “你……还敢顶嘴!”顺生被说中了心事,一声断喝。两眼发红,又举起了木棒,朝四周望了一下,“你们谁也别拦我,看老子今天为毛家除了这个……”


  众人一听“谁也别拦我”,反应过来了,纷纷挤向池塘边,可顺生已经跑出去了好远,想拦也拦不住了。


  毛小三眼里露出了深深的恐惧,他不敢真的跳下去,池塘不深,可是水很冷,不被淹死,也要冻个半死。泪水,突然在夺眶而出,一滴一滴掉在脚下的泥巴里,顺生一步步逼来。算了,跑是跑不掉了,挨打吧,挂了,流血了,什么都好说了。


  身后突然响起了一声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那是文素勤的呼喊。顺生一回头,只见妻子晕在家门口的台阶上,她朝顺生喊:“你打死他,我也不想活了,你连我也一起打死吧!我们都不活了,你一个人过……”


  顺生犹豫了。


  就在这犹豫的瞬间,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身手敏捷的小伙子瞬间跃上塘间小道,一个左勾手,拉住了顺生,右手一掌挥来,试图卸下他的棒子。顺生突然觉得无力,他扔下棒子,慢慢地转回身去,他不是孙悟空,他心疼,眼泪在眼角打了打转,啪啦啪啦掉在脚下的泥巴里。


  他真的伤心了。他不能不伤心,当儿子站在高高的池塘边,说要跳下去的时候,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心里一直绷着的那一根弦好像一下子断了。什么理想?什么信念?什么发财梦?得不到这个最重要的人的理解,有什么意思?我为他好,他却不惜以死来要挟。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好。


  就在前几天,村里一位小孩掉到韶河淹死了,小孩是家里的独子,绝了后,没人养老,父母哭得死去活来。当时我在场也很难过,现在,我毛顺生的儿子竟然威胁说要跳塘!


  那一天晚上,文素勤躺在他的怀里,夫妻俩说了一夜的话。他们谈起来了过去艰辛的日子;谈起了现在的生意,谈起了这个不听话的儿子。素勤劝丈夫:儿子有儿子的想法,不一定非得让他重走父辈的路,说不定他有自己选择,将来也能走出一条别的路来呢?


  “老公,我觉得儿子还是很优秀的,只要你调整一下想法;我觉得金子就在你身边,只要你蓦然回首。”文素勤温柔地说。


  顺生圆睁着双眼,默不作声。他又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方法上出问题了。可是这次他只觉得委屈,这是一个对儿子抱有很大希望的父亲的委屈。对于这个儿子,顺生一直是不甘心的,他觉得儿子没有走正道。你想想,现在科举没了,儿子早晚也是要做农民的,做农民想发家致富,买得起彩电,早晚是要做生意人的。所以,他不甘心,不死心,不抛弃,不放弃,觉得只要有可能,就该把儿子纳入他的毛氏公司接班人的培养体系,这,与其说是一种希望,不如说是他认为做父亲应尽的义务。


  作为父亲,他也需要理解。可是,谁会理解呢?


  是的,我从来不说起当兵在外的那段日子。是因为在城市里,我没有尊严。你们不可能想象在城市里我活得有多么辛苦,富人住别墅,开洋车,穿洋装。我搭棚子,挤马车,拼命存钱,做梦都在数数。可是,人家瞧不起的,还是我们。而我从来放弃我的信念,因为我相信,我可以用奋斗改变命运。


  直到现在,我终于发现了,最难的不是改变命运,而是改变一个人。有时我们觉得改变一个人很容易,因为我是他的老爸、老妈、老婆、老公、老师,还是出于对他“好”,后来我们发现,改变一个人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哪怕我是他亲爹。

 

 

2.我是谁?
    
  
  在另一间单间卧室里,14岁的毛小三也彻夜无眠。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后来被成龙拍成了电影:我是谁?


  在父亲巨大的身影下,是倔强又迷茫的毛小三。


  对于父亲,他是崇拜的。父亲的实用主义,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地影响了他。他看那些书,也是带着实用主义的,让他感觉有用的书他才看,能学到东西或者能引发思考。正因为如此,《论语心得》那样的书,只翻了一遍。


  父亲也经常跟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他那些道理都是来自生意场上,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冲子里有一家人,本来是要把猪卖给顺生,定金也收了,过几天顺生派毛小三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卖得便宜,富人少几块钱不打紧,对于穷人家却是一年的油钱。毛小三听后,很同情他们,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后来父亲告诉他:你的善良是好的。但这是生意,生意场上就要按合同办事,我交了订金,我一样也要承担风险。假如这几天猪肉掉价了呢?我找谁哭去?不过,既然是乡里乡亲的,你退掉了也就退掉了,只是将来你要签什么合同、合约、协定的时候,不管是在韶山,还是比如重庆那样的大城市,不管是跟我们姓毛的本家,还是跟比如姓蒋的,一定要事先想清楚,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因为协议签了,就是要执行的。


  这是父亲的指导。似乎终生受益。


  父亲的智慧和魅力还不止这些。首先他很勤劳,他最怕闲下来,如果一天没发生点事,他是很不安的。他说,经商不是开银行,银行是钱找事,经商却是事凑钱。他总是希望出现在他毛顺生身上的事情,越多越好。


  家里请的员工,他从来没有辞退过。一直跟着他的老长工,已经请了七八年了,年年说退休回家养老,年年都没走。虽然他已经是老态龙钟,跟他讲话要提高30分贝,但父亲一直没让他走。父亲说,做公司,当人跟不上事的时候,不要急于调整人,当事与人发生矛盾时,要正确看待人,要考虑事情本身,看能不能调整一下,让事跟现有的人比较匹配,他是小本经营,这是一种最优的做法。


  只是,他似乎一直内外有别,儿子明明不喜欢做账,不喜欢打算盘,他的要求却从来没有降低过。


  父亲,我拥护你发财的政策,可是开会的时候你说过什么?你说要兼顾公平正义!可是你已经掉到钱袋子里去了!那不是我们大家的钱袋子!你对我们公平吗?我们从早干到黑,工资拖欠,加班没有加班费,身体已经掏空,就算是跟着你经商,你付给我们的那几个子儿我们将来能在韶山起得起房子吗?物价涨得厉害,我连两本书都买不起!将来我们还要看个病,你的孙儿们还要上个学,你给过我们希望?公平正义,你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是,如果你认为大家都忘了,那你就错了!你错了……

父亲,这是我在崇敬之外,对你一种很深的排斥的感觉。我关心读书问题,你只关心一个问题:账做好了吗?如果没有,接下来就是:想不想知道我穿的鞋多大码?


  父亲,有时候觉得跟你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却无法说,说不得,一说就破。


  我是不是错了呢?毛小三也怀疑自己。他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他总是向很多人要一种友善,他从来不喜欢那种斤斤计较,唯利至上的感觉,也许他天生就不适合做生意。他一个人吃饭旅行,走走停停,一个人读书写字,伤脑筋。读太多的书可是并没感觉到多大的改变,时间过得很快却没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日复一日,连他自己都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讨厌既便没了他们,这个世界依然如此坚硬。


  在跟李涑清聊天的时候,两个人都觉得,他们的存在对于这个时代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他们都有个梦想中的家园,可是好像都在背道而驰。他们都不希望过现在这样的生活,却只能继续昨天的日子,继续麻醉,直到以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情感,却无法喷薄而出。


  他怀念在外婆家的日子,虽然明知道已经回不去,但仍然怀念。回韶山后他喜欢夜晚,可在湘乡他是喜欢白天的,那时候他希望白天漫长得没有尽头。那时候的天空一样很空,但每天都要空出一个多美的清晨。


  父亲,我是你的儿子,这里 却好像不是我的家。


  韶山,我出生在这里,这里却好像不是我的故乡。


  若不是我错了,便是这个时代错了……

 

他要出远门了,但这次不是离家出走,是因为母亲病了。

3.为了母亲,第一次走出韶山!
    
  “跳塘事件”后不久,毛小三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出远门。


  母亲病了。母亲信佛,传染给了儿子。他也信佛。毛小三从小就跟在妈妈身后参加礼佛活动,听妈妈讲那些佛经里的事。


  冲里的老人告诉毛小三,可以去南岳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母亲早日康复。毛小三听后,立即决定前往南岳。他带上干粮、雨伞和一本佛经,在病床前告别文素勤,走出韶山,向南岳进军了!


  在地图上查一下,韶山到衡山的距离大概是好几百里,因为那个时候走的是山路,所以数字不大确定。但重点是毛小三不是坐车去的,也不是走着去的,他是跪着拜着去的。


  三步一跪,五步一拜,茫茫几百里路程,一直跪拜到南岳庙。


  只是为了救母亲的命,希望母亲能早日好起来。


  虽然我也曾见过从四川一直跪拜到拉萨的人,但我仍然相信这是一个难度比较高的事,特别是对一个少年来说。


  这一路上要翻山越岭,过溪淌河。那时候山里的煤矿啊,稀土啊都还没有被开发,很多地方都是荒郊野岭,渺无人烟,树木长得很茂密,保持原始森林的本色,周正龙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还是有机会见到老虎的,说不定还有豹子啊,蟒蛇啊,狼什么的。加上不能提前预定7天连锁酒店,我相信很多时候,他都是在山里过的夜。


  反正经过这几百里的长征,他平安到达了。


  庙里的大法师亲切会见了他。因为他是这个庙创立以来,从几百里以外的地方跪拜来的最年轻的上香者。


  做完法事后。我相信大法师和他之间应该还有一次简短的对话。


  “你信佛吗?”


  “信。”


  “我现在请你去跟佛祖下棋,你去吗?”


  “这个……呃。”


  “你觉得佛是在哪里的?”


  “我觉得是在这里,要不我也不会求这几百里的山路了。”


  “既然你们都知道是在这里,这里也是人间,那么佛就是住在人间了,那么佛也就是人了。”


  “这个……呃。这个,好像应该我问您才对啊。”


  “我见你很有慧根——送你一句话:佛就在你心里。自福者福,自救者救。”


  “我明白了……就好像书本上说,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


  “还要补充一点:困境是自给的,福亦是自造的。心中的恶魔,不是别人;心中的菩萨,就是你自己。”

 

 

从南岳回来,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同时他也得到一个消息,李涑清把一所庙宇给拆了,改造成学堂。


    没办法,教育局不给拨款啊。


    虽然母亲病好了,但毛小三同学却对求神拜佛这种达成心愿的方式有了深刻的怀疑。


    这就是他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怀疑精神是永恒的。并不因为出现了一个好结果,就不怀疑了。


    而怀疑,便可发现真相,发现真相,才有助于思考本质,得到本质,便有可能找到规律。


    他马上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到底有没有神灵。实验手段:朝神像泼杯开水。


    实验结果:后来他活到80多岁。


    毕竟信仰了这么多年的神灵,一开始毛小三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后来见没什么事,雷公电母的没来劈他,也就放心了。只是他可能不知道,就在十几年前(1883年),在邻省广东,有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带领几个小伙伴把村里的泥菩萨卸胳膊断腿,纠下“金花娘娘”的一只耳朵,被村里的族人赶出了家乡,这个人姓孙,在村里的外号也叫“石头仔”,学名孙文,后来又有人称他为孙中山。


    从此,毛家又多了一个不怕神灵的人(顺生是不信佛的)。加上之前的不怕老师,不怕老板(父亲),不怕孔圣人,差不多是那个时代叛逆先锋的大满贯了。人一旦不怕,便觉得爽,韶山冲里也多了首“不怕不怕歌”,当然主要是由毛小三同学和李涑清老师欢唱的,歌词是这样的:


    不怕老爹我不怕不怕呐,不怕老师我不怕不怕呐,不怕老板我不怕不怕呐,不怕孔子我不怕不怕呐……


    但很快有让他“怕”的来了,这个人竟然是族长。

第五章 跟族长战斗    
    
    
    在毛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注经世业”(经世致用),下联为“捧檄家声”(尚武精神)。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追寻到500前,毛氏家族跟一个著名人物有直接关系,这个人叫朱元璋。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对支持过陈友谅的湖南人民进行了严酷报复。1366年,吴王朱元璋派大军西讨,以湖南人的性命来给他的骑兵练习跑马杀人,湖南的人口降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当时整个湘潭地区只剩下2万人)。为此,到1385 年(明洪武17年),已经统一全国的朱元璋下令从江西向湖南移民,以填塞人口之不足。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朝廷主持,规模宏大的、由东向西的人口大迁徙开始了,如今很多湖南人的先祖也来自江西。其中毛太华在朱陈大战的时候就来到了云南边境,与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成婚,并参加军队,为明政府戍守边疆做出贡献,1380年被政府安置到湘乡,他的子孙再迁到韶山。


    韶山冲的生活一直是很平静的,直到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兴起。韶山毗邻曾国藩的老家湘乡,近水楼台,大批毛氏子弟参加湘军。可以说从湘军组建一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都有毛氏弟子参与其中。如今在韶山《毛氏族谱》里,记载着35个人获得过军职毛姓人,清代军职中10个级别: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除总兵和游击外,其他军职均被毛氏子弟获取过。比如提督级的一品武将有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三人。特别是毛有庆,他跟随左宗棠征战大西北,收复新疆,是左宗棠麾下大将,清政府册封他三代的诰命如今还完整地保留在毛氏族谱里,他活了90岁,直到1924年才去世。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非著名”人士毛兰芳。他的军职虽然不高(只是下级军官),但在《毛氏族谱》里享有崇高的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孝。族谱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从部队回家探亲,看望年迈父母,等他要走时,父母舍不得,双双“倚门泣望”,毛兰芳竟放弃大好前程,毅然返回家里,“归依膝下,誓不再游”。后来他也成了毛氏家族德高望重的族长。湖南、四川一带的湘军退役士兵一般都加入哥老会(会党与政党的关系问题本文后面将有详细叙述),继续以“组织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利益。毛兰芳却置身世外,信仰佛教,游走山林,创作山水画,写了大量的诗词(最早的“韶山八景”就是他实地考察,以诗文命名的,每一景他都有一篇诗),可算文武兼备。


    他有个孙子,名字叫毛麓钟,青年时曾是蔡锷的部下。他是毛小三在韶山冲的最后一位老师。


    因为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所以它也保持了一般移民家族最明显的特色:相当注重家族制度和文化传承。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二修族谱,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家规18条,家训10则、家戒10则。你看,有规、训、戒3个层次,针对不同情况,要求的严厉程度也不相同,真是一部科学的、完善的制度法规啊。同时,这个族谱也总结了500以来的文化传承,称得上一部文化大典,并具有时代性(当时)。毛兰芳的诗词收录在里面;当时不少处世、励志名言收录其中;连曾国藩家书的部分内容,也抄录在宗祠的匾额上。族谱里有一段这样的话:“天下无难为之事,性能不囿于难为之见,不生其畏难之心……故有为之才,一生为人之所难为,而行若无事。”换个白话文的说法,这基本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详细版啊。


    当然,对于韶山冲里的人来说,包括毛顺生和毛小三同学,最直接的感受还是规、训、戒。因为这是要被强制遵守了,违反了家规,就要受到惩罚,由族长、房长根据相关的条例强制执行。家族处理不了的再送“送官究治”(注意)。


    这可以说是“韶山王国”的18条宪法,韶山人只知族谱里的家规、家训、家戒,不了解清朝的法律。事实上,在这次修谱时,《大清律》也只是在族谱的最后一点地方提了一下。


    为什么可以这样?藐视皇帝权威?不是这样的。我们要了解一下,封建社会,所谓山高皇帝远,县以下的单位(除边境外的偏远地区)基本是自治的,依靠宗法制度,以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为价值指导,以地主为政权维护者和监视者,形成了捆绑农民的族规、族训等等,族长是山村里的土皇帝,他有自己的武装,以他为核心,俨然一个浓缩版的小朝廷。


    那时候,毛小三同学对“朝廷”最直观的感受也就是每年的11月29日(道光历10月10日)能吃到一个红鸡蛋。因为这一天是慈禧老佛爷的生日。


    宪法大纲里是有很多积极因素的,比如讲究孝道、爱护邻里、为人正直、勤劳勇敢、热爱劳动、珍爱生命远离赌博等等,但它毕竟维护的还是封建礼法观念和等级制度,所谓三纲五常,防不胜防。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遵守这些规矩,对于违反等级礼法的事情,对于有害于保持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稳定的事情,族长执行起来也是最严苛的。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追求新时代步伐的毛小三同学必将与韶山宗族势力产生总的矛盾。


    1910年4月,已经16岁的毛小三同学就跟族长毛鸿宾(毛兰芳的继任者)发生过一场重大冲突。请注意这个日期,因为一年后,四川将发生阻止清政府在川汉铁路“国进民退”(实际上是收回去出卖给外国人)的“保路运动”,并且因为这条铁路的风潮,再过半年,辛亥*爆发了。

 

 

1.开粮仓,分米!
    
    这个冲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吃饭问题(住房、吃饭、娶媳妇,老百姓也就这么几个问题了)。1909年的夏天,湖南地区普降暴雨,特大洪水席卷湖南,地里颗粒无收,牛羊被大水冲走,房屋倒塌。成千上万的饥民苦无出路,只好涌入长沙城,而豪绅地主、黑心商人和外国洋行,却乘机囤积大米,牟取暴利,米价暴涨。长沙南门口有个姓黄的工人,好不容易攒下买一升米的钱,叫老婆赶紧去买米,老婆可能化个妆什么的行动慢了点,就在她从家里到米店的路途中,米价又涨了4文(这一定是世界上物价上升最快的时候之一),她只好向别人借钱又去买,这回店主却又不卖给她了,理由是她的钱里面有几文杂碎银子,不收。怎么办?家里还有丈夫和孩子等米下锅啊,她只好又去求爷爷告奶奶把钱凑齐,等回去,米价又涨了!


    这位妻子哭天无门,叫地无应,一头扎进了湘江,留下家里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儿,丈夫等了一天,等来妻子自尽的消息,内心悲愤难平,抱起几个快要饿死的孩子,也跳江了。


    这件事传开后,多数不是*的愤怒群众冲击了湖南省政府(当时叫巡抚衙门),爆发抢米风潮和饥民*(湖南第一师范的原校舍在在这次*中被焚毁)。清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实在很强悍,立马就派了军队来围捕群众,对群众他们有两个办法:抓人和杀头。这样,有了政府的撑腰,长沙城里的米价不但没降,反而在抢米风潮后一路飙升。


    这跟韶山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韶山的地主、老财东就可以继续屯米,运到长沙去能卖个好价钱了。


    韶山也遭了灾,贫苦农民没有收成,现在即使凑了钱,也买不到米。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吃糠吃草、逃荒讨米、卖儿卖女。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活路了,他们中有人听说毛氏祠堂里,还锁着100 多担稻谷,这本来是救灾粮,族长毛鸿宾却想把这批谷子担到银田寺,由水路运到长沙赚钱,私吞到自己腰包。冲里有个硬汉承文,他早就怀疑族长在主修族谱和祠堂时有过贪污行为了,现在又得到消息他要私吞救灾粮,第一个冲进祠堂(平时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要求族长说明真相,族长吩咐打手拿下此叛逆,将他五花大绑,嘴里塞着一团破布,被几个人按着跪在地上,审问之后,再判“犯上作乱”之罪。


    毛小三同学此时正在毛麓钟家里读书。同学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要行动了。


    妈的,书读多了,来造个反。这个世道,封建官僚、地主、不法商人重重压迫,简直把老百姓逼迫得无路可走,不反它一反,人间正义何在?善良何在?希望何在?

2.族长跑了
    
  以上就是毛小三同学和族长冲突的根本原因。值得一说的是他行动的过程,我们来了解一下。


  他先是带领十几个饥民拿着锄头、扁担直奔毛鸿宾的家,让他们守候在毛鸿宾的家门口,听候消息。然后自己单独一人,直奔祠堂而来。16岁的他,压制着内心的愤怒,白衣飘飘。


  等他到祠堂时,毛承文已经判罚重打五十大板。大家都在电视里见过清政府的板子,这50大板下去,不死,也是重伤。


  祠堂里围观的人默默地看着,鸦雀无声。


  “慢着,你们不能打人!”他穿过人群,走到族长面前,一点都不冲动,表情平静。


  “原来是顺生家的伢子,你来凑什么热闹?”族长笑眯眯地问,一副“笑面虎”模样。他早想收拾这个又闹学堂、又不敬孔夫子、又不畏神灵、又不孝顺爹爹恶名远播的毛咏芝了,今天正好送上门来!


  “承文哥在理,打不得!”毛小三同学不卑不亢地说。


  “打不得?他诽谤、辱骂、殴打本族之长,他目无法纪,犯上作乱,有何打不得?不光他要打,按照本族族规,不尊敬孔圣人,不孝顺父母,不敬先祖神灵,这样的人,也一样要打!”族长满脸神武,旁边的打手跃跃欲试。


  毛小三可不是被吓大的,他看了看围观的人群,说:“你是族长,大伙儿都怕你,尊重你,要是平白无故的,承文哥怎么会来诽谤你、殴打你呢?要打,也要把事情讲清楚再打!”


  “你爹都没来做声,你少来管闲事!”


  毛小三环视静默的人群,走到台前说:“我是伢子,大道理不懂,但我晓得,一只手遮不住天,一千人抬不动个‘理’字!就是犯了朝廷的王法,不也要当众升堂,公审犯人吗?为什么不能问问‘犯’的口供呢?如果承文该打,那你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


  几句话,说得大家直点头。


  他继续讲:“族长管理我们,但应该让承文哥讲话,把人家捆起来,还要堵住他的嘴,公堂之上也不是这样审问犯人的吧?难道他的嘴里都是敏感词语吗?大家讲一讲,这难道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吗?”


  这时,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有人附和,人群里有人喊:“冒得这样的的规矩,要让人家说话!”“让承文兄弟讲话!”一个汉子更是直接走上来,一把扯了他嘴里的破布。大家这才从承文口中得知了事情的起因。


  毛小三走到乡亲们面前,朗声说:“我族‘家规’第15条:公项银谷,其出入每年凭众清算,开除若干,实存若干,注载公簿,以示清洁,如有肆意侵噬,浮开数目,除追还赔偿外,立行斥革论罚!现在的事实,大家又都清楚了,身为一族之长,全不把乡亲们的死活放在心上,一心想赚昧心钱;主修祠堂和族谱,连个帐本也不敢见人,这些,不是明明违反了族规吗?应该予以严惩的到底是谁呢?难道不应该是他族长大人吗?”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句句在理。


  人群沸腾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族长。族长在干什么呢,他在使眼色,打手们就要冲上来了。


  大家不要以为得了“理”就可以解决事情了,不是这样的,如果对方还有打手队伍,还有武装力量,这些“理”到最后关头也会失去效应的,因为打更能解决问题。


  毛小三似乎早料到这一手,不慌不忙,走到族长面前,在他面前低声说了一句,很神奇,再看族长,他竟然跑了!


  他说的什么呢?他在族长耳边说:“族长大人,现在有十几个饥民拿着锄头扁担围住了你们家,只要你这里不放粮,没办法,大家要吃饭,大家就只有去你家去吃了。”


  族长一听后院起火,来不及打119,跑得比兔子还快,亲自跑回家救火去了。


  放开承文!开仓!排队!放粮!


  米分成了,大伙高兴散去。毛小三立在祠堂门口,16岁孩子的脸上,表情沧桑。


  他是个心怀正义的人。这件事情他完全可以不管,也轮不到他来管,但是他管了,而且管得比较好。


  心怀正义的人,危难和挑战之际才会做出英雄式的义举。

3.用科学的方法反压迫
    
  反抗结果的胜利,来源于他的谨慎。因为他的谨慎,他才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热血青年(承文哥)的冲动行动并达到了承文哥想要的效果。他采用的确实是“说理”的方式(如果用一个专有名词来说,它是“文攻”),但我们不要忘了,起关键作用的恰恰是他带领的那十几个饥民包围族长住宅,如果用一个专有名词来说,这是武卫。这过过程你也可以认为是兵法上的“围魏救赵”,后来在军事中,他多次使用。


  我们信仰公平正义,信仰“有理走遍天下”,但有的时候,我们过于相信道理,我们过于善良,以为有理就说得通,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强权维护的利益面前,如果没有建立制衡对方的实力,道理就会显得苍白,慷慨激昂就会显得可笑。纵使你有一千张嘴,也抵不过对方一杆枪,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还不需要枪,只需要一把快一点的刀而已。


  这是这个世界的现实。


  所以毛小三同学的反抗,不是一般的“秀才造反”,不是年轻气盛,是胜券在握;不是只有热血冲动,而是谨慎有序。


  8岁离家出走,那可能是他一生里唯一的冲动。冲动的后果让他明白了一切。所以当后来他要出去“闯世界”而父亲不同意时,他再没有采用离家出走的方式,而是请了一桌子的人来最终说服了父亲,先得到父亲的同意和支持。8岁的离家出走让他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出去闯世界,需要钱。


  谨慎的思想贯穿于他的始终。他的一生为谨慎。包括后来带兵打仗确定的游击战略仍然是。他把自己的豪情放在诗词里(或者相当于诗词的一些战略性的格言警句里),那是用来鼓舞士气,让自己的心灵在炼狱般的磨练中永不疲惫,让博大的情怀在坚硬的现实里永不低沉的。而实际工作的开展,又需要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刚才还在烤火,现在就要把自己关进冰箱里,面对复杂局势,纷繁琐事,做出冷静抉择。


  我们不要把诗词当成了生活,诗词是欣赏或者感悟,不是拿来实践。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个人是如何将豪情万丈与深思熟虑、谨慎小心在自己的身上得到调和?


  与热血同样重要的,是冷静的手段;与正义感同样重要的,是科学的方法。

 

 

4.韶山已经混不下去了
  
  
  我们要了解一点,毛小三也姓毛,难道他跟族长有什么仇恨?不是。只是因为族长作为利益集团的代表维护行为与毛小三的新思想、新观念间的冲突,需要一个出口,族长撞在枪口上,而毛小三做得很聪明。


  翻开历史,很多农民起义领袖都有青少年时期在自己的故乡“造过反”的经历,毛小三也不例外。因为骨子的独立善良的天性。他几乎是本能地、下意识地向他的家族、他周边的环境发起了文化上的挑战。


  他通过“说理”的方式,在他的家乡第一次触动封建制度在地方的统治基础。一年后,反抗封建社会的枪声在武昌响起,封建体制倒了,但封建社会在地方统治基础——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法观念依然在广大的农村根深蒂固,也就是说,如果要推翻封建社会,不推翻这个“基础”,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推翻。不破除长期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的礼法,古老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无从谈起。


  没有底层的大翻转,没有草根阶层的整体崛起,每个人都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文化上的挑战亦需要从挑战具体的人开始。也就是说搞跨一个牛人必然会诞生另一个牛人,破除一种旧观念必然要带来一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由于它新,一开始是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被人冷眼旁观的;可以说在后来找到理论之前,他已经开始了实践。冰冷的枪杆子还在遥远的天边,有一天他走投无路时和少量同志被迫拿起它们,从韶山开始的文化革新被丢弃在井冈山的微风里。


  在跟族长的较量中,他更懂了父亲。他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正如他这个做儿子的一样,父亲也是无奈的,父亲的背后,有一个更为强大的东西,这是父子之间越来越格格不入的原因。


  他一开始觉得,这个“东西”,就是规矩,家里有家里的规矩,外面有外面的规矩。


  后来,他渐渐懂了,这些自己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规矩外面,还有大规矩,大规矩外面还有更大的规矩,那时候的他,还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可怕的东西,今天我们能够找到了,就是:制度。或者用更常见的词来说,就是体制。


  破除旧体制也许要从破除观念开始。因为在某些程度上,观念决定了制度。


  大清政府丢掉的法宝: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毛小三同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表现了极为明显的近代化、现代化心理,以及开放型、立体型的思维方式(尽管他对外面的世界基本一无所知,连老佛爷、光绪帝已经死了2年了这样的大事都是走出韶山后才知道的)。一种高度近现代化的心理,这是他后来能够快速地融入城市,甚至领导一个走向近现代化的*的原因之一。


  他在封闭的韶山冲里呆了16年,但没有呆“傻”。对于他来说,缺乏的只是信息,不能上百度。而在被“关”在韶山冲16年的时间里,他也拒绝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惑;拒绝了这个时代的吵吵闹闹、繁乱纷杂,他安静读书,受人启发,寻找一个成长的基本方法。


  大闹祠堂、刁难族长的消息传来,顺生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顺便就不让他再上学了。这次可是最后通牒,对于在韶山冲里上学,他再没有机会。同时对于他自己来说,韶山也不再是他留恋的地方,他连族长都反了,所有的老师都拜过了,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可是,又能去哪里?绵延的大山,是人们思维的边界。他又一次陷入了郁闷,他大病了一场,发着高烧,整日卧床不起。春去夏来,他在韶山冲里的学习、工作、生活、婚姻也将接近尾声了。他将面临的新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4) http://blog.sina.com.cn/damantoutou
第六章 百念成灰
  
  
  1910年刚过完年,韶山冲里一位一直卧病在床的老人突然大发脾气,把床头的药罐、烟斗、水杯、枕头等七七八八的东西通通扔了出去,被子也掀到地上,把家里人挨个骂了个遍。可是大家都没有做声,默默地把东西捡回,小声劝慰。


  好奇怪啊。


  他的脾气不是乱发的。因为正月初二这天,毛家大媳妇罗秀去世了。按照民间说法,如果村里有一老一小两个重病人,有一个离世的话,另一个离去见阎王爷也不远了。这位老人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人世间的留念。


  1910年4月,毛小三的重病,并不只是因为又上不了学了。还因为结发妻子罗秀的去世。他在病床上日复一日地数着时间的走过,白天沉默无语,不发一言。当夜深人静,大家都睡着了的时候,他搬把椅子,一个人坐到院子里,数着天上的寒星,看着残月的西沉。


  谁曾想到,罗秀添香到最后是罗秀添伤?


  当年草漫山岗,芳草连天碧;当年风过平川,晴空万里长。有位佳人,在我身旁,是我贫寒的新娘,相对惆怅。
  夜长天色总难明。总难明,长夜无眠心不宁;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数寒星,寒星数尽,情丝万根;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离人影,斯人远去,晨鸟惊心。


  春去秋来,只剩离人影。


1.罗秀添伤
  
  
  在1909年只有几天过年的时候,罗秀重病,冲里的郎中都来看了,不管用,她的丈夫很心急,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到处打听方子,又翻遍古书,想寻找办法。却都没有起到作用。看到母亲每天烧香拜佛,他想起几年前因母亲生病去南岳进香,此时他不那么信神佛了,但仍然提出要去。


  家里没同意。自古以来没这样的规矩,女子从夫,怎么可以让丈夫去做这些事呢?拗不过,只好等过了年天气暖和一点再作打算。他陪在一秀床边,给她讲故事。


  到大年初二,一秀的病情急速恶化,气息微弱。今天来看,罗秀得应该是中毒性痢疾之类的病,山冲里没有医治的药,一周之内就可以致命。


  相逢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转瞬已到了告别的时候。


  很多很多年前的一天,彼此爸妈的血脉里,注入一个胚胎,时间的白驹过隙,世界的绿水青山,挡不住你我的相见,一个陌生的生命,从此与我休戚相连。


  当年我嫁到这里,并不是因为“爱情”,我也不明白“爱情”,这两个字还是后来你教的,而你是书本教的。你还有书本的世界,我的世界,在听到婚讯的那一刹那,就决心到你为止了。


  初婚时,正是妙龄,空气温度,都刚刚好,你虽掩嘴而笑,对父亲安排的这场婚事决不满意,我却内心认命,决心开创一个新的局面。那一天你有着清新的面孔,我有着灿烂的笑容。


  那一天,你自嘲桎梏莲花,生在地狱,却仰望天堂;那一天,你侧在家门口,心烦意乱,出神凝望;那一天,四周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你却黯然神伤;那一天,你取下胸前红花,呼朋饮酒,笑中带伤;那一天,你愤然离家,爬山涉水,高声嚎唱。


  这些,都在我的眼里,可是,只有我,没在你的眼里。我,从来也没有被你认识过的我,在这世上,我只有你一人,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3年的时间,像放电影一样过去了;那一开始曾想象的美好也都过去了。时间终究挡不住你我的分别,挡住不住那美丽的开始,最终成繁花落寞的过眼云烟。


  我多想回到3年前,时间却是3年后。

2.罗秀遗愿:希望你能追求一个小幸福的生活
  
  
  所有的人都退出去,毛小三陪在她的身边。眼泪打转,这是最后的告别。


  她望着床前的毛小三。心有千言万语,嘴无一词一句。脸上还是那爽朗而羞怯的笑容,羞怯是她受的家教,爽朗是她的性格。她好像觉得,这场告别,不是她要离开他,离开这个比自己小了3岁的丈夫,而是他要离开自己。她和他是那样的亲近,好像本来就是亲人。她其实从来都不懂他,他讲的那些心事,那些典故,那些新名词,那些梦想,她概概不懂,她只是觉得一个妻子,应该安静地听丈夫说话,她想以后终究会懂的,只是刚过了3年,却等不了。


  若非前世曾见过你,今生总会来到这寂寞清冷的小屋,促成这短暂的欢缘?她望向远方那望不到的娘家,眼泪流下来……转眼,遗留之际的目光望向了上屋场对面的楠竹圫,她希望死后能葬在那里。当年她嫁到这里,在找不到他的时候,她总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楠竹坳坐一下午,喜欢上了这里,是她没有想到,它是用来埋我的。


  夏天的时候,那里会开满各样的小花。也是在夏天农闲时分,这个小丈夫曾带着她去山上玩,他那么地开心,像猴子一样地跳着蹦着,摘野果子,爬树,在林间小道上跑上跑去,围追堵截抓捕蜻蜓蝴蝶,然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她急忙去找他时,他又突然从草丛里跳出来,扯她的头发,吓唬她,追打嬉闹,让她不知如何是好,心里却暗自欢喜。阳光从高高的枝叶间倾泻下来,直到转成阴影的那一瞬,她又感觉这种欢喜是不长的,一眨眼一切会成记忆,人终究不能跟时间和命运赛跑。


  秋阴不散霜飞晚,垂杨紫陌洛城东,当时携手处,草木几枯荣?


  后来累了,在一块大石头上歇着,她记得他曾给她讲过他刚看的一个故事,汉朝一位王子,小时候流落民间,跟邻居的姑娘青梅竹马,结为夫妇,后来当上皇帝了,还念念不忘民间贫穷的结发妻子,在朝堂之上孤独地问文武大臣谁能帮他找回遗落的宝剑?她其实并没有明白“南园遗爱、故剑情深”这两个典故的含义,记住它只是觉得美好:连皇帝都那么重感情呢!可见人世间的美好还是很多的,来到这世间一趟,能发现这点,不知能不能说是没有怨恨了呢?


  她想在那座山上,守着这份美好长眠。


  当年她嫁到这里,她多想为毛家,不,是为他生个儿子,可是她还是女儿身,更别说怀孕。他一直把她当妹妹。他的决定,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这点她很清楚。只是空暇的时候,她请他教写第三个字,“家”,第四个字,“回”,有一天她把这两个字调了个个儿连起来写在一块木板上,立在他去山上看书或找人聊天回来必经的路口,到现在她很想知道,当他带着得到知识的喜悦快步走过时,他是否也曾看到那两个鼓起勇气写出来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静默的光彩和力量。


  那么,相信在他的身边,将来一定还会有别的女孩,成为他的女人。不知该为他欢喜,还是该为自己感到悲凉。这样的矛盾,应该就是为他欢喜的代价。


  我知道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将来你也许不愿意再记起。在“爱情”面前,我们都是错生的人。我们首先错而生在这样的时代。你跑得太快,而我已经跟不上。如果我注定成为旧时代的符号,那么请相信,不是我的错。我也诅咒这样的时代,可是我无法选择,我多么喜欢我能有选择!生活在和平、强盛、自由的环境里,穿上漂亮的蓝色百褶裙,在香水雨中走过,提着秀水买的LV包包,在夕阳下走过长长的街道去和你约会,接着发来的短信,故意不回,在脸上浮现刁难而幸福的微笑。


  如果是在那时,你要记住,即使不通过父母之命,我也一定会走向你。牵着你的手再也不放开。


  你下班不回家的时候,在回家的路口贴条警告你。


  你上班的累的时候,在MSN上安慰你。


  我仍然希望你追求一个小幸福的生活。在我看来,生活是第一位的,它强过理想,强过事业,强过雄心壮志。人活得快不快乐,应该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极追求。而生活,在我这个没有读过书的人看来,它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事与事的组合?你常说万事皆有理,可我认为万物也皆带情。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感情的平等的生命,爱情它是活在这世上可以聊以自慰的东西。


  几年后,走出韶山的毛小三同学在长沙遇见他的初恋情人陶斯咏,斯咏跟他讲起同样的话,只是她表达得更强烈。


  她又想起了去河边洗菜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照着,苍鹰在空中盘旋,后来的回忆里,每一个瞬间都似乎停住了时间的脚步,每一个时刻都似乎历经千年万年,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有好几次他似乎想拉住她的手,她其实很期待的,她没有说出口……她笑了。


  感谢你。在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不仅明白了爱情、生活,也懂得了生命。如果你是块冰,我心也已融化。清泉从冰雪的身体里流出,我的生命因为有你生命的重叠而终究不凡。因为有你,我找到关于自己生命的明亮的切入点。我曾经认为遇见你、嫁给你于我是天赐恩情,我将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呵护备至,可是3年来,深恩负尽。因为我发现:执著于爱,不过是为了找回我自己。


  当你再趟过那条小河,走过那片山坡,你只要曾听说,有个女孩,她曾经来过。
  
  2007年,我推了应酬,关了手机。先是坐飞机,然后坐火车,接着坐汽车、摩托车,最后步行,跋山涉水,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韶山。在游人如织的背景里,在故居对面的楠竹坳,在离毛家父母坟墓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座没有祭品,没有鲜花,没有墓碑,游人罕至的冷冷清清的小坟头,用栅栏隔着。我想,她已经在这里陪伴着毛家父母安静地躺了近100年啦。


  罗秀离去后,17岁的毛小三,也要远行了。

3.虔诚地跪在老师面前,眼泪哗哗
  
  
  他听了表兄文运昌介绍,想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继续读书。那是一所新式学堂,开设英语、数学等课程。他在病床上跟父亲讲了这个愿望。而父亲早有安排:他想把大儿子送到湘潭的一个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归来接手自己的生意。


  无论怎么软磨硬泡,父亲坚决不改变他的想法。


  他不再说话了,只是一日日躺在床上。


  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离家出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以死要挟,他已经快20岁了。那些都是小孩子做的事。即使父亲管不了他,还有韶山的宗族势力,他们早就对他不满意了,再闹下去,他这个被贴了“贰臣逆子”的标签的人下场无法预料。


  他感到了绝望。而毛麓钟老师,前来看他了。


  听到老师的脚步声,他马上从床上坐起来,用仅有的一点力气下床,几乎是条件反射,他朝老师,跪下了。
  是的,那个从不跪孔圣人,不拜老师,嘲笑课堂的叛逆少年,如今规规矩矩地跪在老师面前。喊着“先生”,满是泪水。是悔恨?是迷茫?是焦虑?是脆弱?


  毛麓钟赶紧把他扶起来,到床上坐下,拉着他的手,满是怜惜地看着这个学生。他曾出生入死,在战场上见过金戈铁马,枪林弹雨,人肉翻飞,听过炮声震天,杀声遍地,这一刻仍然令他动容。


  虽然师徒间的缘分不长,但毛麓钟相信这是他教过的、遇到过的所有年轻人里面最上进,最好强也应该是最有前途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颗种子。春来发芽,秋来掉渣,大雪茫茫的冬天,被埋在地下,第二年又顽强地生长出来了。你要知道,在人生的四季里,每个人都有走背字的时候,都有困惑迷茫的时候。每个人的“四季轮回”也各不相同,迎来这“第二年”的时间或长或短,重新生长的时候,总会有困难,有些人重病,有些人死去,有些人却脱胎换骨。为师知道你志存高远,你不仅想看到方寸间的事实,你还要能洞察时代深处的脉动与趋势。那么,走出去吧,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看得到!过去已无法修补,只有志存不忘,重新开始,从头开始,你才能迎接属于你的明天。


  我们看懂了历史,却仍旧要面对现实,这是最痛苦的。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生活,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将成为历史,这部历史可能没人写,写了没人看,看了也没人感兴趣,但那是你自己的。


  所以,边学习,边行动。做你认为对的事,在行动中觉悟,在过程中通晓。当你在做一件事情上感到无能为力时候,你换一种方法;当你换了方法,还无奈时,你换一个环境。就这么简单。


  而你父亲那里,我去做工作。

4.出乡关!
  
  
  3天后,毛小三同学用一顿饭解除了与父亲的无形“永久劳动合同”。他是怎么解决的呢?当时没有劳动局,越来越懂得利用斗争手段的毛小三就因事设人,请人组成了一个劳动局仲裁委员会,他们是舅父两位,表兄两位,本家堂兄毛宇居,自己的老师毛麓钟,好朋友李涑清。


  毛麓钟老师说得顺生无言以对:“我在外面这么多年,发现一个现象,湖南人只有走出湖南才能有所作为,所谓‘楚材晋用’,年轻人,就应该让他们去闯,去拼,就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打算,不要只想着把他们拴在身边。我说得不客气一点,你的崽伢子连堂客都死了,你还留他干什么!”


  有的资料上说,除了仲裁委员会耐心的说服外,毛小三同学还倒赔了父亲一年的工钱,以此赎身,如果这是表现顺生吝啬、爱钱,我对这种说法持有怀疑,因为后来毛小三仅仅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的读书生涯中,就花掉家里150多块大洋(学费就免费的),这些银子,都是顺生从他的周转资金里生生挤出来,一次一次去汇给远在长沙的儿子。


  离家的前夜,顺生手持家法,让他跪在自己的面前,立下两条规矩:一,不打流(成为流民传回韶山来丢父母的脸);二,不做坏事。(就是违法的事,抓起来坐牢了没人救你)。毛小三则把在杂志上看到的一首诗抄下来纸上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这就是那首著名的“立志出乡关”。


  1910年秋天,毛小三走出韶山。他先来到了湘乡东山小学,在这里读了半年书后,第二年春天又转去长沙。几百年前,他的祖先是先来到湘乡,而后到了韶山冲,几百年后他的路线一样,只是方向相反,以湘乡为中转站,去闯外面的世界。


  对,他要做的是出去“闯世界”。读书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他走了。很多人的话语在耳边响起。


  “蔡锷将军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我把它送给你,希望你不要忘记。纵使你能闯出万贯家财,无上荣誉,至高权力,最终都要消失,而不消失的,是做众生牛马、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毛麓钟老师对他的最后告诫。


  “我相信走的路多了,自然就会有你的伯乐——即使没人做你的伯乐,你可以做这个世界的伯乐。”这是李涑清给他的勉励。


  “岁月是一张不能倒转的唱片,这抬起的脚一旦跨出去,便意味着永不折回。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你载誉归来。”这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两位表兄给他写的新句子,写在一张卡片上。他的行李里,塞满了表兄送给他的新式书籍,比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八舅特意为他写的一幅字,笔法苍劲:洛阳城里花飞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还有父母亲的叮咛……


  别了,韶山,别了,母亲,孩儿再不能在你跟前尽孝,你重病,孩儿再不能跋山涉水为你去求神拜佛,但是我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别了,韶山,别了,父亲。这一天我不劳动,不读书,不跟你吵架,不玩耍,我只远行。


  身后,是沉默了17年的韶山。韶峰撑起半边天,一峰如断一峰连。

 


  
  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侏罗纪公园》(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个生命的话)。
  (第一部分完)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5) http://blog.sina.com.cn/damantoutou
第七章 顺江而下
  
  
  1.第一站:东山!
  
  
  1910年秋天,毛小三走出韶山冲,第一站是湘乡东山。在那里,他见到了传说中的“新式学堂”,读了半年书。


  东山小学“新”在它开设了自然、地理、英语等课程。毛小三同学第一次上英语课,下课了老师说“Bey—Bey”,他想:“这西式课堂也要拜拜?老子在韶山都不拜……”


  他在这里的收获是读了更多更新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以前梦寐以求的新式书籍。表兄文运昌借给他一套《新民丛报》的合订本,《新民丛报》是1902年梁启超办于日本横滨,他由此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梁启超,这个人将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他最大的偶像。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思想文化界骄子,以写书为主要途径,宣扬他的改良思想。这个人是个狂人,在他短短56年的生命时光里,除去前20年正常的学习时光外,平均每个月写下的文字有35000字左右,并且这些文字都是在大量的社会活动之外完成的,我估计他是写书累死的。梁氏文章的主要特色是充满感情,一枝带有感情的笔,让人不知不觉就着了迷,连世界杯都不用去看,如今去读他的《饮冰室合集》,读着读着就会忍不住跟着朗诵起来。


  梁启超号任公,他的粉丝毛小三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子任”或“学任”,意思是想做梁启超的弟子,把他的事情接着做下去。


  我们要注意,从这时候起,毛小三一生大概用了25个名字,每一次改名,都代表着一种希望,亦是因为一种失望。想问他曾有过多少的梦想与希望,又有过多少的挫折与失望,看看他曾用过多少名字就知道了。


  从报纸上,他还了解了日本的崛起,学会了唱一首日本歌。在韶山冲里,他想不清日本这样的小国家为何能打败中国,现在总算有了些了解。


  在阅读了梁启超的文章《新民说》后,他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是现在能找到了他最早的政论文字,文章如下: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请记住这里面出现了两次的一个词:人民。


  当然,短短半年的时间,能学的也就这么多了。在这个学校里,他显得相当另类。大冬天的,只有他一个人不穿棉衣,穿两件薄衣服,外面还故意不系扣子,别人都以为他“很屌”。而且每天天刚蒙蒙亮,宿舍里就没他的人影了。


  他穿着单薄衣服,踏着霜和雪,跑步上东台山。在山顶,他大声朗读着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手抄本。

 

陈天华别号“草庐俊杰”。这他的家乡,就是毛小三同学幼时习武老师的家乡——梅山。

他读了一段,便放下手抄本。虎虎虎,操练一套梅山拳。是的,他在空旷无人的山上继续在做一件自己很久没做的事情:练武。


  这种读书习武的模式,开创了他保持一生的习惯。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备受排挤的时候,不管是日理万机还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可以忘了做任何事情,但有两件事情一直坚持,一是发奋读书,一是坚持锻炼身体。


  练到一身大汗回来,他就跑到校外的井里打水,搞冷水浴。一桶冷水冷水淋下,爽!


  在这里,他还跟同学打了一架。这是乡土观念的关系,大家欺负他是外地人,见他长得像根竹竿,以为没什么力气,班上一位最凶悍的湘军子弟找他挑衅。他没有帮手,自己应战,两人打了一个平手。从此以后,一般人不敢轻易找他麻烦了。


  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只能在人群中落落寡欢。参加不了班上湘乡弟子的活动。他其实很想融入他们的队伍中去的,但这种乡土观念的隔阂,是没有办法完全打破。只是意外地认识了好打抱不平的萧子嶂,这个人也爱好写诗,后来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萧三。而他有个哥哥叫萧子升,目前正在长沙读书,经常寄一些报纸回来,等他的报纸寄到湘乡,都已经过时了。毛萧两人都不满足于看这些二手消息,于是决定去长沙,到湘乡驻省中学去读书。

2. 到长沙  
  
  1911年春天,微风还在吹拂着大地,湘江上一只顺流航行的又旧又小的机帆船里,出现了毛萧两个人的身影。他们立于船头,心潮澎湃。带着“走向大城市”说不出的兴奋;怀着对未来绚丽无比的期望,在这艘破船上吹风。


  终于到长沙了。


  第一次到这样繁华的城市,有着说不出的新鲜。


  长沙1904年被(注意这个字)辟为通商口岸与外国通商,开始“对外开放”。当时整个长沙城有大约80万人口,正在飞速发展,整个城市像个大建筑工地,到处在修桥补路,到处在挖坑打桩,马路上疾驶而过的洋车,街道上偶尔一现的金发女郎,路边小店“买不买没关系,进来瞧一瞧,全部2元!全部2元!”的生意口号,让人眼花耳鸣,应接不暇。


  萧三后来回忆:第一次来到这么多人中间,毛“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繁华,但这样的城市、这样的世道却无法让人亲近,总觉得它缺点什么。是人心浮躁?还是笑贫不笑娼?繁华一日千里,总觉与我无关系。不垢不净的城市里灯火辉煌,却也鬼影幢幢。借用战国时代张仪的一句话来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按照原计划,毛小三进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学习。湘乡驻省中学堂建于1906年 (清光绪32年),由湘乡籍的湘军将领创立,一般来说它只招收湘乡子弟。但这难不倒毛小三同学,他会说湘乡话,他就说他是湘乡人。


  从小在湘乡外婆家长大,他本来就带有一点湘乡口音。在东山时,表面上对自己受排挤不屑一顾,暗地里却是学了不少湘乡话的(细心)。这次入读湘乡驻省中学,以及后来穷困潦倒时能住到湘乡会馆,会说湘乡话都起了一些作用。


  “好不容易”进了这个学校,应该珍惜才是吧?不过他又只读了半年。到了10月份,一场巨变发生,他扔下学业,报名参军,他要亲自去战斗。


  这一年,是清政府的最后一年。5月,清政府宣布在铁路问题上“国进民退”(在大清朝,民间是可以在铁路上投资的),收回四川的铁路为“国有”,实际上却是想转手卖给外国人,而民退出之后,政府却不打算退还四川民众原先投资在铁路中投的股份,这他妈明抢啊。连一向只打麻将不谈国事的成都人都怒了,整个四川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急急从湖北武昌调兵去镇压,没想到后院起火,10月份武昌起义爆发,辛亥*的浪潮风卷全国,湖南宣布戒严,一名*党人溜达进他们的学校,发表演说,鼓动大家支持*,推翻清朝。毛小三听后心潮澎湃,立即决定丢下学业,参军!

 

不过,在当兵前,他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

3. 第一次发帖

 

当兵前,正在读书的毛小三做了两件事。一是剪掉了辫子(这比辛亥*的爆发还早了六个月,我一直无法想象留辫子的主席是什么样子),所以他现在的发型是披肩的。四月份爆发的黄花岗起义给了他以震撼,黄兴成了他心目中晁盖、曹操之类的人物,为了表示支持和景仰,他自己剪了辫子。这个可以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他还随身携带一把管制刀具,藏在上衣口袋里,在校园里游荡,趁同学老师不注意就“咔嚓”一声,某君原来飘逸的长发,如今只能改为离子烫了。

 

第二件事是,18岁的他第一次看到报纸,从此爱上了这个东西,一生和报纸有缘,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基本是看报,连中缝广告都不放过。从报纸上他读到了孙文的部分事迹,立即表示赞同,热血冲动,贴出生平第一张大字报(请注意不是发帖),这张大字报上写着:请孙文回来做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为外交部长。

 

在过去的一些文章里,关于他这张大字报是给予无情嘲笑的。主要是说他幼稚得连这三个人之间的政治立场分歧都不清楚,孙是*激进派,康梁是改良派,双方正在海外争夺华侨的钱袋子,水火不容,怎么可能在一起上班?不过,我对于这个观点不同意。我们还是要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来分析。

 

毛小三同学去了国外吗?没有。当时能上网?也不能。所以他不清楚这三位牛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这是事实,也很正常。而我们还要从另一方面来想一想:作为政治家,有立场分歧就不能在一起合作吗?要知道政治家最需要的就是善于观察形势和做出妥协,在自己力量还不足以制衡旧势力的时候,最必需的手段就是联合。整整一本《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不是赵云的英勇,不是关羽的仁义,也不是貂蝉的风情,只告诉我们两个字:联合。联合失败了,换个对象,再联合。

 

事实上在日本孙文也曾和康梁谈过合作问题,只是谈崩了。手下打了梁启超一个耳光扬长而去。但没有谈成,并不等于不能谈。

 

所以,政治家是最现实的人。一个人要变得现实,途径就是经过现实的磨练。若干年以后,当毛总结出他处理一切事情的“法宝”——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针。他已是流过多少血多少泪,被现实打磨得圆乎润乎了。

 

 

 

4.在部队吃苦

 

我们再来说他当兵。

 

武昌起义爆发,湖南宣布戒严。戒严的原因正是湖南民众对*积极响应,湖南是辛亥*中第一个起来响应的省份。学生们踊跃参军。毛小三也不例外,参军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参加学生军,可以保留学籍;另一条参加正规军,但需要退学。他选择了后者。

 

*的最前线在武昌,他想直接到武昌去参加战斗,可是他没有雨靴,只好去一个老乡那里去借,这个老乡在*军中当兵,部队驻扎在长沙城外,这支部队马上要和清军开战。

 

他找不到老乡,索性不走了,爬到一个山坡上,观看双方交战,直到*军一方胜利,然后趁乱摸进城内。这是他第一次观看战争真人表演。

 

没有雨靴和路费,上不了武昌最前线,他就在湖南当兵,编入湖南新军25混成协50标第1营左队,成了一名列兵。现在我们应该称他列兵毛小三了,他在部队里的生活怎样呢?

 

首先吃穿是不愁的,这是最大的好处。

 

当时的士兵都属于雇佣性质,拿工资,饷银七块钱一个月,按当时的物价,这已经不少了(7年后他找到第一份工作,工资每月才8块),由此可以见当时“*”获得的社会各方面的赞助巨大。他把两块钱用于吃饭,一块钱左右买矿泉水,其余全部奉献给报纸书刊。

 

部队采用日德式步兵操典,每天早上点一次名,出三次操,训两次话。烈日之下,新兵们喊着“枪上肩、枪放下、噔嚓嚓;先瞄准、后射击,噔嚓嚓……”,列兵毛小三在这里勤学苦练,这几招,这些军事训练,开启了他一生的战士情怀,一生铭记于心(直到50年后还跟程潜谈起)。

 

在部队里,他也感受到什么是等级森严。长官态度傲慢,把士兵看做私人物品,殴打、辱骂、虐待……更厉害的还有喝兵血。训练时动作稍有不规范,长官飞起一脚,反手一鞭。列兵毛小三个子很高,在队伍里显眼,我怀疑他是挨了不少鞭子的。

 

从个人气质上,与其说他像个士兵,不如说更像一个来部队体验生活的作家或记者,一个文学青年。部队有太多的规矩,这令他无法适应。早上他起不来,夜里他睡不着。其他士兵都是自己去挑水,他不想去,就拿钱去买。

战友们嘲笑他是“书夫子”,他红着脸不多说话,一半的原因是对很多事情还不懂,一半的原因是乡音浓重羞于开口。一眼看去,他是个老实朴素的孩子,但他的沉静会让人相信:想让他上当受骗,门也没有,他不是那么好惹的。

 

当了半年兵,形势发生变化了,*党军队和北洋军握手言和,袁世凯就位总统,和平时代已经到来。军人无疑不再是时代的弄潮儿,他退伍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从走出韶山,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没有超过半年。很像一个我们常见的毛手毛脚的年轻人。是我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后来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曾站在繁华的长沙城里,面对自己的茫茫前程,茫然不知选择。

 

 

4.我转学呀我转学

 

 

新生的民国,给年轻人无数崭新机会。导游,推销员,中介,皮条客,站街女,外贸员,总经理,总经理秘书,记者,演员,明星,社会上有数不清可做的事。

 

晚清民国,正是中国第一次城市化高潮时期。所谓城市化,它的标志之一是人们不再以宗亲作为居住的比邻关系,而是以职业(到后来则纯粹是以经济实力)而形成邻居。比如上海郊区的某个地方,最开始是个村子,祖祖辈辈的人居住在这里,后来建了几个大型工厂,职工们生活在这里,再后来则成了别墅群,全国各地括弧包括港澳台的富人都居住在这里。

 

城市化必然有农民工大量进城,在城市成为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服务业者,他们无房产家里有把锅铲总称为“无产”,只有着一个执著和卑微的梦想:在城市呆着,不回去。

 

在城市里,哪怕我一跳,哪怕有人接着我再跳,我也不回去。因为回去了,还是要出来。农村已基本没有希望。

毛小三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在父亲跟前立下“学不成名誓不还”誓言的青年人,前方的道路依旧艰苦而漫长。如何才能在城市立下脚扎下根?怎样才能混到在这座城市里有套房子?什么时候能买辆车过点中产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带着父亲圆他的梦想想坐一次火车?

 

他是考虑的。任何人都会考虑。人只有首先经济独立,才能成为小飞侠。

 

想了很久,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是少了点,还是要去进修,去学点东西。

 

他开始留心报纸上的那些招生广告。教育产业在新生的民国背景下兴旺发达,为了抢生源,各学校吹得天花乱坠。具体广告怎么打的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我想结合万恶的旧社会,广告语不外乎这些:甲校:俺们那个学校不呀不收红包!乙校:俺们那个学校不呀不强奸女生!丙校:俺们那个学校持刀者进呀进不来!

 

 

 

4.我转学呀我转学(2)

 

一个警官学校的招生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这个好,自己不刚刚当了兵吗?于是去报名。可是没等到去参加入学考试,他看到一个制造肥皂学校的广告,不仅不收学费、提供食宿而且还给学生发津贴,只是报名费要交一块银元,他交了钱,交完钱后了解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这时一个正在法科学校读书的学生的怂恿他去他们学校读书,这个法律学校的广告也很动人,承诺三年之内教完一切关于法律的学科,保证学成毕业马上就可以做法官,至于做了法官以后怎么样大家都清楚,原告的男律师来,要钱!被告的女律师来,要人!案子怎么判?请参考这个帖子后的图片。他又交了一块银元的报名费,不过中间又有了变动,因为另一个学生给他看了一个民办商业学堂的广告,劝他: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经济,专心GDP,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嘛,学点抓耗子的本领是最有前途的,他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拿了一块钱报名并且考上了(估计也很简单),不过还没去读,他又发现另一个商业学校是公办的,就丢下这个民办的商业学堂考上了这个公办的商校。

 

咦,雄心勃勃出来闯世界,绕了一圈,怎么又回到了从商这条道上去了啊。

 

毛小三啊毛小三,学不成名誓不还就是这样的吗?在这样的破学校读书,当初还真不如跟父亲去学做生意啊。

这段时间,韶山冲里的毛顺生估计血压很不正常,你想想儿子一会来信告诉他要当警察,一会要去制肥皂,一会又要学做生意,令他浮想联翩:乡里派出所的所长、肥皂厂的厂长、对着电脑打牌的法官、走南闯北的小老板……这些对于儿子未来职业道路的幻想,一一在他脑海溜过,还没来得及兴奋,又一一破灭。

 

儿子为什么每改变一次主意都要写信给他呢?这是早请示、晚汇报的风格?不是。儿子每来一次信,在介绍学校情况和描述未来之后,都忘不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钱。

 

韶山冲里的银子是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攒进来,在长沙的儿子却是一把一把地花出去,不要问我的眼里为什么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的银子花得心痛。

 

这段经历,在毛的自述里有所提及。有人总结说,改变中国命运的是一位曾受过地域歧视(在湘乡)、学历歧视(后来在北大)、上过当受过骗的人。对于这个说法,我是不同意的,所谓上当受骗,不过是初到城市,对情况还不了解,过于相信政府,以为那些机构能在政府办的报纸上打广告,政府一定会负责审查的,实际上政府是只管收钱的。

 

当一个人认识到不能对政府部门抱有过多幻想时,他才算是混开了。

5. 退学!

 

商业终究还不是他的所爱。他只在这所学校呆了一个月。跳槽去报考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校。

 

在这个学校经历是值得一说的,因为他写了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

 

文章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就是《商鞅徙木立信论》。感谢网友“Napoleon_13”在没人给他5块钱的情况下把全文帖了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翻翻帖。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老幼皆知,文章不是重复这个故事,一开头就评论:“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开头三个排比句,同志们,请你们记住,善于用排比句人,在政治上大抵是不错的。

 

国文老师看来很欣赏这篇文章文章,因为他给出的分数是105分,写的评语更令人激动:“历观(此)生作(品),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受梁启超改良思想的影响,以一个愤青的笔调,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不开、国民之愚”。文章有理有据,直抒心意,词语力透纸背,观点明确,实在是高考复习、学习阅读、摆谱泡妞的首先读物。

不过,后来他在天安门城楼亮一嗓子,史无前例地喊出“人民万岁”,把国民(人民)举到历史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其实不然。“人民万岁”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国民性就不需要改造和提高,个人就不需要进步,不需要与时代相适应。当时代再向现代化转型的时候,做一个现代化的人是当务之急。后来,他带领同志们去农村,带领队伍上井冈山,在艰苦与封闭的条件下,如何让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始终与时代的现代化转型相适应,始终是他和战友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然老师打105分并不只是因为这篇文章。也因为这个学生平时跟别的同学有些不一样,他喜欢看历史书,看那些线装书。我相信他如果上天涯第一个去的不是娱乐八卦和经常有胸露出来的真我版面,他一定会来煮酒,因为他在浮躁的时代里需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传统文化。

 

为什么说当时是个浮躁时代?这种浮躁来源于一种崇尚西方的思潮,大家认为西方人的素质是高的,中国人的素质是低下的,不光西方的月亮是比东方要圆的,连月饼都是要圆的。这种思潮反映到了教育领域。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其中有很多积极因素,比如“学堂”改称学校,“堂长”改称校长,实行“德智体美劳”五德教育,用“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替代封建社会“忠君”、“尊孔”教育,废除旧时奖励出身,实行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小学生读经等等。

5. 退学(2)

 

这些旨在打破封建传统的教育改革,在“崇尚西方”思潮的冲击下,造就了一批批“走在时代前列”的牛人,以满清政权为班底的民国政府在这种思潮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一提到改革和新式办学,从老师到校长到地方官员,个个牛气冲天,比的是谁更快更新,废除老传统,迈向新时代。全盘否定中国历史和传统,极力崇洋媚外,大力主张全盘西化。老师在课堂上大放胡言,牛气哄哄,认为传统的文化内容不过如此嘛,中华民族的伟人也不过如此嘛,用“改革”的眼光看看孔夫子、周圣人?他那一套也不过尔尔,别说跟伟大的西方观念相比,就是跟自己这个愣头青比也强不到哪里去。

 

历史老师从来不需要一个上帝的视角,历史老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们举事实,列数据,学生们对历史自会有判断,很可惜这些老师们不是,像一个3岁小孩那样只管贩卖自己的主观结论,凭着他那有限的历史知识,也敢号称最牛历史老师,自己脑残,非得把学生弄成脑瘤,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不是胡言,那是将他的大嘴与某器官对调了功能而已。

 

有这样的老师,可谓民国之幸啊。

 

教育主管部门呢?他们是管不了这事的,他们正提倡“宽容”、“兼容”,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一个傻儿的做事方式就是望望这边说:“很好,很好”,望望那边说“很好,很好”,留下四个伟大字迹:和谐最好。

而毛小三,他保持着“愤青”本色,却绝没有跟风去全盘西化,他是这个时代里依然坚持看古书、读古文,发扬优良传统,没有丢弃学习传统文化的少量学生之一。

 

谁赢得了未来,谁赢得了永远;谁笑到了最后,谁笑得了最好。昆鸡常笑老鹰非,被历史青睐的人从一开始做事就是与别人不同的。历史终将证明这一点。

 

写了这篇作文后,毛小三就成了国文老师眼里的“奇才”。他的家里有一本压箱底的书,好久没拿出来晒了,现在,他奔跑1500米,把它拿出来,借给毛小三,这本书叫《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爱好历史的人都知道,此书出版于乾隆年间,是由乾隆皇帝挂名主编的。内容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明亡,历朝代的兴衰、各大牛人的成败都在其中,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而且是唯一包含皇帝老儿十几万字读书笔记的特大型史书。大家都知道,乾隆主编的正业是皇帝,主编只是兼职,但毕竟皇帝视角,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这是一部让人看完最有心得的史书,这个心得可能就是:乾隆老儿,你为什么那么啰嗦啊!

由这本书,还可以引出另一本书,它就是《资治通鉴》,作者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这本书大家都熟悉,就不作过多介绍了,一句话,它是看得你想自宫、武林中的葵花宝典般的读物。本人有个亲身经历,花3年的时间看完,然后病了一年。不是有个小妹妹拯救我,能不能活到今天给大家写这个帖子还难说。

 

得到这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毛小三同学看得十分入神。入神到大家去上课的时候,他还躲在宿舍里津津有味地看这本书。同学来喊他,他又躲到厕所里。后来,为了解决看课外书和上课之间的矛盾问题,他想了一个好办法:退学。

 

我们注意到,这次在省立一中读书,他又只坚持了半年。

6.流落街头

 

 

退学只是第一步,他还有下一步。这下一步是什么?

 

如果是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金庸老头的小说里,接下来的内容就该是主人公拿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这本“武林秘笈”,狂奔到一个山洞,跟一条大蟒蛇啊神雕啊什么的成为好朋友,每日对着秘笈苦心研究,唯一的娱乐就是对着墙上那副神仙姐姐的画自言自语,直至盖世神功练成,重出江湖,一统天下!

 

毛小三正是走的这条路,当然毕竟是现代社会,他没有钻山洞,连桥洞都没有去,不过他去的地方比山洞也好不了多少。因为父亲不满他又退学,就给他断了粮。没钱了,他流落到了新安巷的湘乡会馆。会馆属于救济性质,收留的都是一些在城市混不下去又不愿离开的流民,或者说地痞流氓,他与他们为伍,穿的也是破破烂烂,一日三餐蚕豆煮饭或者一把炒黄豆,唯一不同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图书馆,每天携书步行1500米到那里,专心进步。

 

会馆里经常有人打架闹事。一个满脸文气的人,就少不了有人向他挑衅,每当这时,他抡起拳头就上,自小练习的一套梅山神拳可不是白忙活的,三两个人近不了身。多说无益,他必须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有时候你必须以一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及决心。

 

他不断给父亲写信,阐述自己离开学校自学的理由,顺便在结尾处催一下汇款,但每封信石沉大海,父亲看来是彻底不理他了。

 

你这个逆子,爱这么样就这么样吧,老子管不了你,也不管你了!现在我专心培养毛泽民。将来他一定是把理财上的好手。在韶山冲的毛顺生这样想。

 

他多么希望父亲能汇一点钱过来,立马搬离这个破地方。可是没有等到,只好一天天住下去。

 

他每天带上一壶水,半盒蚕豆煮饭或者是外面买的两个米饼,到图书馆里上自习。这个图书馆位于长沙市定王台。名字很不错。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定想起当年吹冷风……在这里,他每日清贫,每日精进。

 

 

 

6.流落街头(2)

 

《通鉴辑览》很快看得差不多了,他浏览了一下图书馆里的藏书书目,列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要看的书,看完一本就勾掉一本。看来,只看一本“秘笈”,他是没有高潮的。

 

在这张书单里,大部分是馆藏的西方的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卢梭的《民约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还有美、英、俄、法等国的历史书、地理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作品……

 

谁说后来的毛主席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谁说他的成功只是靠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那样的古书?我们现在随便拉一个人出来,至少看过的西方书籍就没有他在这段自学时间里看得多吧。那样说,只是我们只见了猪跑便去想象猪肉的味道。在当时崇尚西方的潮流之下,他也是一热血愤青,西方的民主、人性、*等观念在此时深入他的内心,但是,那终究是别人的果实,他需要找到一颗种子,在负重深沉的中国土地上,让它们破土、生根、发芽。

 

他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寻找穷尽一生的年华与光阴。

 

童年在韶山冲,他已经读过大量的中国的书籍了。现在,他怀着崇敬、谦卑的的心情来了解西方文化。在读书问题上,他早过了那种只依靠兴趣来选择书籍的阶段,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知道自己应该先读哪些书,然后再读哪些。

 

这是他第一次花这么多时间来集中学习西方文化。

 

很显然,如果一直呆在韶山冲,这是没法完成的。“换一个环境”的意义终于体现。这是走出韶山给他的第一个回报。

 

达尔文的朋友、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本是篇专业的科学论著,严复把它翻译成《天演论》,短短几年竟然成了普及的中学生的读本,因为人们从《天演论》里概括出著名的八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对大清政府对外只求“和”不讲“竞”的反照,这本书当时热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年轻人在看书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天择、竞存、竞生、适生等等。有个叫胡嗣穈的安徽绩溪人,他在上海新式中学的课堂上读到《天演论》后,便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适”,只可惜他姓胡。不知道的还以为胡适,就是胡乱地去适。

 

毛小三津津有味地看着这本书,爱不释手。

6.退学(3)

 

他还看了《世界英豪传》,这本书记载了铁血将军俾斯麦、战争狂人拿破仑、开国英豪华盛顿与饱受打击的林肯的故事。他感到了一种震撼,西方英雄人物与中国传统小说里的英雄完全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现象,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解决方法,他们也单打独斗,力挽狂澜,但更会用群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的个人能力很强,但从不缺乏面对辩论的心态。他们不仅善于推广自己的想法,也善于推广自己的特长,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先把才能和方法教会他人,让人人都建立真正的兴趣,自己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一个有领袖气质的人,绝对应该善于推广自己的特长,正所谓“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

 

也许,真正的牛人就是尽管他没有商量的余地,但也有商量的姿态。

 

他感觉到了“眼界”的重要。

 

图书馆的墙上,挂的不是神仙姐姐的美女图。而是在当时来讲还比较新奇的东西——一张世界地图。他不禁站起身来,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没有找到,湘潭也没有,连“大城市”长沙都只是一个小黑点!世界竟然如此之大!以前看历史书,知道历史会提炼很多细节,有的人一生,在历史上只有一句话。有的只有个标点,就是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有的连标点都没有,那些纸张宁愿空着。现在,地理也会提炼很多细节,费尽心思来到的长沙在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小黑点,韶山、湘乡、湘潭这样的地方连黑点也没有!而我,就曾经生活在那样的时空里,将近20年,也曾是一个有着梦想、默默努力奋斗过的人。我还以为我自己有多牛!

 

人生只有百年,奋斗是否可以无边?有人说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硕大的胸,一定要有温暖的怀。男人辛苦一点,胸和怀都要占了,它可以博大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这天,再遮不了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以我气概,以我斗志,去共创那人人心生向往又心怀恐惧的事业?

 

他感到一种蜕变似的冲动,一时间,个人的分量变轻了,过去的一切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历史都是必然的,未来的可能的。美好的事物也经得起漫长的等待。想做一个英雄,得先从一个凡人做起,经历脏水、苦水、泪水的洗礼,你的想法才会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你好不容易混上去的领导位置,才不会又被人搞下来,你的满腹雄心,才会化作坚强有力的行动。

 

来长沙已经一年半了,当初义无反顾地出来闯世界,一开始只想找一份好的职业,现在明白,职业只是成就了自己,而事业是塑造自己。这一年半里,读书,退学,又读书,又退学,其实走得很艰难。也许是因为只关注了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只关注了自己的追求目标,自己的利益,追求进步、勤勉刻苦、聪明伶俐、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些事没有错的,也会让人欣赏,但是,一个大气的人和一个真正有远大志向的人,终究要走出自己的内心,走出狭隘的自我世界,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

 

而这,又需要从头做起,脚踏实地,去打好基础。


他面临又一次的选择。他已经在这里自学半年了。又到了那个著名的“半年周期”,他毅然扔下那些还没来得及看完的书,离开了图书馆。当然,这也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原因:他在会馆住不下去了,他被人赶了出来。

因为这里来了一批湘乡籍的退伍兵痞,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人打群架。

 

这天晚上,又打起群架来,只见桌椅板凳横飞,长刀短刀砍成一片,“打死他!”“打死他!”的声音不绝于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毛小三同学赶忙拿起一本书,灵巧地躲到了厕所里(《毛泽东自传》),一个士兵跟在他身后,拿着刀冲进来,准备举刀就砍,突然看到眼前挡着一本书,这兵哥哥从小就是见书就晕的人,虽然手里有刀,但还是有点晕,他定了定神,终于大叫一声“妈呀”,扔掉砍刀,一溜烟跑了。

 

毛小三同学靠书救他一命,但会馆是住不下去了,他的床铺已被砸了个稀烂。床底下藏着一袋子蚕豆飞到了臭水沟里。

 

他只好出去找房子。在房屋交易市场,一个中介说可以帮他找,但要多收一个月房费,他断然拒绝。自己跑腿看了几处,有个地方还不错,能洗澡能做饭,带独立卫生间,他心一动,问:“多少钱?”,房东说多少钱多少钱,他忍了忍,说:“可不可以便宜点?”房东一看这穷小子,说:“可以便宜一块钱,不过你得先预付俩个月的房费。”毛小三一阵犹豫,房主牙关里又蹦出来几个字:“不,是三个月。”他还在犹豫时,房东又变卦了,说:“我看你还是先付三个月,再押一个月!”

 

传说中的押一付三,就是这么来的。

 

他付不起,飞快逃离了这个地方。在这个城市里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没地方住,眼看很快要流落街头了。他不得不到路边捡了一张纸,再次给父亲写信。

 

这封信的内容现在找不到了,但我想它应该是这样的内容:

 

“亲爱的父亲,我又没钱了,很快要睡马路。我决定再去读书。无论这个学校教得有多好或是多差,我都不会再退学,坚持到毕业。请你支持。”

 

把信投递到邮筒时,他已是泪流满面。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觉得父亲很可爱
7.起步,从这里开始!

 

 

那个晚上他没地方去,一个人沿着湘江往前走了很远。

 

两年前出来闯世界,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不惜与父亲翻脸,现在,混得跟乞丐差不多了。

 

在韶山的生活,自己虽然不那么满意,但至少还有地方住,不愁饭吃,到了城市,却有可能流落街头,免费洗淋水浴,免费听自己肚子打鼓的声音。没出来的时候,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会很精彩,只要走上宽阔的马路,命运定会让自己跟其他人一样拉风。可惜不是。原来要打破一种生活,需要的不光只是激情和勇气,更需要有创造另一种新生活的能力及决心。生活不是处女,破了就要流血,但最好也要小心点,因为它让人流的是眼泪。

 

他焦急地等待老爸的回信,等他的汇款,巴不得第二天就送来。但这是不可能的。老爸会救救儿子吗?他应该不会坐视儿子在城市里穷途末路、流浪街头吧?

 

口袋里还有最后的几个子儿,他把它们都收集起来,买了一包烟。从此,这个细长的东西将陪伴他一生,大概除了书和笔,就是跟他相处时间最长的物品了。他需要的不是香烟,需要的是给自己一份冷静,一个信念,一点信心。

 

他反思自己,两年来之所以混得这么差,根本原因在于浮躁心态,只是在盲目地跟随社会潮流,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也缺乏一个较为长远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他茫然选择过一个制造肥皂的学校,是因为社会上有一种“实业救国论”的风潮,后来又想去读师范,因为社会上还有一种“教育救国论”。虽然“救国”这样的大事对他还是很遥远的,他跟随潮流,首先是要救自己。

 

好的规划应该是统一的、持续的、灵活的和精确的。像华盛顿、拿破仑那样的牛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他们首先都是一个正确的战略,然后有一个多变的战术。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什么规划并付出努力,迷茫和麻木必将悄无声息地俘虏你。

 

他也开始明白了“责任”的含义。一个20岁的孩子,明白这些,不算太晚。所谓责任,不光是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周围的人有所承担。父亲是有他的难处的,当自己到了身无分文这一步,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而作为家里的长子理应要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自己以前一直都在逃避,不喜欢这些,不喜欢想钱的事,不喜欢吐沫横飞、讨价还价,讨厌跟人家有斤斤计较的生意往来,不喜欢那样繁琐的耗人精力的七七八八的事情。

 

可是,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是不擅长!

 

他要考虑钱的问题了。

7.起步,从这里开始(2)

 

口袋里有一张湖南第四师范的招生广告。这个学校别具一格,不收学费,伙食费低廉,毕业包分配。他报考了这个学校,希望将来当个教员,拿份固定的工资。这个志愿,他充分地考虑了父亲的意向和自己的现实情况。

 

一个不轻易服输的人,老天偏要让你服输,也是很痛苦的吧?

 

亲爱的父亲,请你相信。我不会再因为一时冲动而退学了,要在这里为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要做一个能够掌控住自己的人。

 

天已经很晚了,他依然坐在江边的石头上,面对滔滔江水。深沉夜色中,一面是万家灯火,一面是异乡寒冷,一个没地方住的年轻人扔掉烟头,突然高声而喊:妈的,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否极泰来!我不相信命运给我的限制,我不相信有愚蠢的上帝存在,否则我要与他决斗!

 

他向朋友借钱,积极准备参加考试,被顺利录取。按照斯诺记载的《毛泽东自传》的说法,他还帮两位报考的朋友各自写了篇论文(估计是向他们借钱了),然后这两人也被录取了。这样算来,他一个人被录取了3次。

 

父亲的回信也来了,对他读这个学校准备将来当“教书先生”表示支持,承诺马上寄钱过来。毛顺生实在已经被他折腾得没有办法了,虽然穷教书匠没有一个能发财的,但你看儿子搞成这样,将来能有份事做就已经不错了,他实在看不出家中长子将来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

 

毛小三也不会想到,在四师范他会遇见杨昌济。读书一年后,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他会遇到更多欣赏他的、优秀的老师,会有传奇般的经历;还会遇见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蔡畅、陶斯咏、杨开慧。他更不会想到在一师范毕业后,会有机会去北京,亲眼见到教育部长蔡元培,接受他的指导。

 

快开学了,在跟朋友借住的低矮的出租屋里,毛小三同学默默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和通知书。

7.起步,从这里开始!(3)

 

第二天就要去学校,没有人来送。在这最后一晚,他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离骚》全文。以前他的字总是写得很随意,明明有格子,偏偏要写到格子外,东倒西歪就像扭秧歌的大妈。现在,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着,以前总感觉时间不够,要挤出来多去看书、思考,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穷人,真正的穷人是既没时间也没空间的人,他需要做的,只是以时间去换空间。

 

这份《离骚》笔迹保留了下来。如今你去武汉磨山脚下,会发现有一块差不多有15米高的“离骚碑”,据说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碑刻,上面刻的,就是他这时写的笔迹。2000多个字,写得一丝不苟,像小学生一样工整,又潇洒大气,很有颜氏风格,看过之后,你会觉得他的正楷字一点也不亚于草书,原来主席也是能写让人看得懂的字的啊。

 

这时候,他留着一个小平头,告别了头皮屑飘舞的时代。一眼望去,他长着一张艺术家式的脸,因为营养不够,白色居多。脸上主要特征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里面发出逼人的光芒,如果你的目光和他的交汇,你会首先感到一种纯真和宁静,然后察觉他的深思熟虑。

 

他很少笑,严肃认真。没有威严的外表,却隐含威严的气魄。

 

历经生活的磨砺,他已经相当“善解人意”,对别人的难处一点就透,每个人见到他都不自觉地想把心里话告诉他,说说自己的辉煌或者苦恼——这并非是想从他那里寻找什么答案,只是找他倾诉而已,因为所有人都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安全的倾听者。

 

他却从不轻易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他的心里仍然紧锁着一道窗,一扇门。多少年过去了,他与周围的环境依然格格不入。好像在一个灯光耀眼的舞台上,他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而灯光却时不时地关照他,让人猜想他到底是属于哪里的人。

 

这就是20岁的毛小三。对了,从现在开始,毛小三就已经跟我们告别了。他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依然鲜活。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影子,他所经历的挣扎,是我们所共有的;他鼓舞的信念,是我们曾经向往的。从下面的故事开始,我们将和他在师范学校里同学一样,称他的字:咏芝。
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6) http://blog.sina.com.cn/damantoutou
第八章 一师范

 

 

 

1. 初入一师

 

1913年年初到1914年初,毛咏芝在四师范读完整整一年的预科。

 

在这一年里,他那本工整抄写《离骚》、《九歌》全文的笔记本上,又记载了总共40页、1万多字的内容。这是一本充满为人之道和人生哲理的课堂笔记,命名为《讲堂录》。后40页的内容里,涉及英语单词、听课笔记、读史心得、人物评点、天气预报、股票走势(啊,没有)。其中涉及历史部分的最广,从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到唐宋散文、宋明理学,再到拿破仑、凯撒大帝等等,都有所涉及。在这本《讲堂录》中,他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点与教科书是根本不同的。比如他认为诸葛亮是个很好的职业经理人(办事之人),前段时间热播的新版《三国》很明显就受了这一观点的影响。

 

从里面抄录的文字还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观察与感受。里面摘录了《战国策》中张仪的一句话: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在他看来,当时也不过是个浮华的名利社会。

 

以上仅是两个简单的例子。我认为,没有看过他的东西,没有他那样的才情,武断地评价他是相当不可靠的。

在四师范,他还认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国文老师袁仲谦,祖籍梅山新化,前清举人,蓄着大胡子,号称“袁大胡子”,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别人都已经西装马甲了,他还穿着长袍马褂。此人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出场,本人有个90后小表妹,我一直怀疑她有大叔情结,因为她说她觉得袁蜀黍那一把飘逸的胡子真帅,她心目中的男人就是“介样子滴”。

 

袁蜀黍很欣赏咏芝的才气,但对他学梁启超把文章写成新闻记者报道的模式很是不屌。在他的逼迫下,毛咏芝又不得不重新温习古文,学习古文体,钻研唐宋八大家。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后来他对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这个“必要的时候”是很多的,比如在延安时给蒋中正“大哥”写信,他就是用的优美的文言文。

 

另一个好老师则是大名鼎鼎的杨昌济。他们之间的故事,放到以后再说。

 

读书一年后,由于省政府教育经费紧张,四师范并入一师范。一师范采用的是秋季开学,所以上半年毛咏芝在一师范复读了半年的预科,下半年开学,他被编入第八班(后来带了个八路),到1918年暑假毕业,总共做了5年半的师范生。

 

 

初入一师(2)

 

当时湖南的教育是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光师范学校,长沙有省立一师、四师,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常德,第三师范在衡阳(简称湖南三师),衡阳还有一个省立第三女子师范(简称女子三师),请大家记住衡阳的这两所学校,它们是毛咏芝毕业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基地。

 

第一师范的教学条件比四师范好多了。它位于长沙城南妙高峰下,旁边就是粤汉铁路(武广铁路)和滔滔湘江。火车和江面上小火轮的轰鸣声经常打扰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美梦,真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反动政府把第一师范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都必须穿统一的校服,教学楼也很洋气,长沙人都叫它“洋楼”,漂亮的地板,窗户上装有当时少见的玻璃。有了玻璃,“隔壁班的那个女孩经过我的窗前”我才可以发觉啊。

 

学校风气开明,除了不允许谈恋爱意外,校方鼓励学生思想自由,可以组织不同的社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而且这里集中了一支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不只是只对人民币负责的强干的教师队伍。比如国文老师易培基、徐特立;伦理学老师杨昌济、历史老师黎锦熙、数学老师王立庵、博物老师方维夏等,他们都是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物。

 

1914年9月,毛咏芝拿着课本,走进了第八班的教室。同学们欢迎这个高个子。“喂,兄弟,课后去打CS?”“不打”,“那去堕落街看美女?”“不去”,“QQ游戏室玩牌总可以吧?”“不玩”。“我靠,你玩什么啊?”

 

哥是玩精神追求的。

 

说的没错,已经21岁的穷学生毛咏芝就是玩精神追求的。此时他是著名的“左派”(左宗棠派)。左宗棠青少年时有一份对联拿来自勉,叫“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拿这个来自勉,傲视苍生。

 

境界啊。境界啊。那位问话的同学口吐白沫,紧紧握住他的手,“我以为知音难求,看来毛君就是我多年寻觅的大知音啊!”

 

这位同学来自湘乡,曾国藩湘军军官之后,他的名字叫蔡和森。一师范还有个比他们高三届的萧子升,后来他们三个成了最好的朋友。合称“湘江三友”。

 

离一师范校舍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所周南女子学校,简称周南女中,在这里,藏着“周南三杰”:陶斯咏、蔡畅、向警予。俗话说,火车的轨道永远不可能相交,而人的轨道却有可能在下一个路口就相通。“三杰”对“三友”,想听故事不必绕道走。

 

好了,现在,让我们屏住呼吸,收起手机,看毛咏芝在接下来的4年时光里,在对他影响最大的黎锦熙、徐特立、杨昌济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在蔡和森和萧子升的陪伴下,在周南女中“三杰”蔡畅、向警予、陶斯咏的启发或者打击下,如何玩了一把令人心神向往的——“精神追求”!

2.最牛历史老师

 

黎锦熙,湖南湘潭人,1911年从湖南优级师范(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系毕业,来一师范教书,他只比咏芝大了3岁,但毛咏芝同学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而不是像对毛宇居那样抚摸着后背口称“大哥”,这不是在韶山,他已经长大了。

 

黎锦熙幼年曾受过齐白石的指点,而齐白石的老师,则是饱读史书、号称清末大才子、晚年只跟自己老妈子睡觉的湘潭人王闿运。王闿运一生最得意的是精通“帝王之学”,他深信下一任英主一定从民间崛起,为了寻找“明主”,他先是找到了肃顺,可惜肃顺被慈禧给肃了,然后又找到曾国藩。一日,他千里迢迢来到曾国藩湘军大营,劝老乡干一项大事业——废满自立,自己干皇上。为了说动号称有天下第一城府的曾国藩,他从家讲到国,从国讲到家,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唾沫飞溅,但任凭他怎么劝说,城府公就是岿然不动,一言不发,有士兵进来报告事情,他现行离去,王闿运这才发现曾不动先生在他大谈特谈期间,暗暗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着:“狂妄!狂妄!狂妄!”

 

王闿运是一生都没有找到“明主”,抱着遗憾离开了世界。他的事业由嫡传弟子叫杨度继承。这个杨度说起来跟杨昌济还有些关系,他们两个人同时留学日本,成为同乡好友,而且杨度与杨昌济的族孙杨笃生也交往密切,称为“湘中二杨”。杨度后来找到袁世凯,被老袁奉为军师,成为拥护袁世凯称帝的组织——“筹安会”六君子之首,可以说为老袁的称帝立下赫赫功劳。但令人看不懂的是,也是杨度让蔡锷在袁世凯眼皮底下偷偷溜走,经海路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反袁,各地纷纷响应,当了83天皇帝袁大头在全国上下一片骂声郁郁而终,临终前大骂杨度为“蒋干”,坏了他的大事。

 

之后,杨度一度因为“称帝帮凶”遭到通缉,不得不避居天津、青岛、上海,潜心佛教,在各派军阀、各社团首领乃至青红帮大佬间游走,以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像他师傅王闿运一样,寻找能让他发挥“帝王之学”的人。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去世,杨度前往吊唁,与在灵前守孝的毛咏芝同为治丧委员会的一员,为杨昌济料理后事,但他对小毛没留下什么印象,以至到了1926年他还向萧子升打听“那个搞农*动的毛润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长得帅不帅?(其实他是想问有无“帝王之相”)。

 

1928年,杨度飘到上海,认识觉悟社5号(周恩来),在周的特批下加入中国共产党,3年后去世。但入党这件事情保密得很,基本上只有周恩来一人知道,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临终还有郑重一“托”,就是要证明杨度的党员身份。

 

杨度有个大女婿,叫郭有守,张大千的表弟,潜水的共产党员。张大千跟他的感情很好,画几幅画,就要送他一副,所以他收藏了不少张大千的名画。1949年郭有守跟国民党去了台湾,继续潜水,1956年,他被台湾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代表,1966年,“叛逃”到北京。随即在《人民日报》上宣布“起义”,与台湾当局脱离一切关系,此事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极大震动,他台湾家中收藏的那些张大千的名画也被当局统统被没收了,现在还保留在台湾历史博物馆。

 

看来,湖南人的圈子很小啊。黎锦熙是王闿运的徒孙,杨度的师侄,七绕八绕还能跟曾国藩扯上关系。那叫猿什么的一边去吧,这才是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他的见识,看他和毛咏芝对话就知道了。

2.最牛历史老师(2)

 

黎锦熙自然向咏芝推荐去大量读曾国藩书。什么《冰鉴》啊、《求阙斋日记》啊、《经史百家杂钞》啊、《十八摸诗钞》啊(注意这是盗版,正版:《十八家诗钞》)。而曾国藩为培养曾氏子孙,开了一张长达32人的书单。

 

名单有点长,我们耐着心看一下: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子)、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张载)、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秦姚王(顾亭林、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真是工程浩大啊。看一个曾国藩,他推荐了32个人,这32个人里面,又有人推荐了别人,顺着这条线索,就可以进入浩如烟海的国学领域了。

 

其实国藩的书毛咏芝早就读过,国藩同志的事迹,他也不陌生。还是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候,就听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老人们都说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条大蟒蛇变的。文正公一度是他幼年时的偶像。他记得文正公经常引用东坡居士的那句话来为自己和周围人打气:“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啊,“有坚忍不拔之志”,古来豪雄都如此,强人都是下过苦功夫的。因为他们明白,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得空闲之光阴。

 

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有坚忍之志”的人都会成功?毛咏芝想首先搞清楚这点,他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历史老师。

 

“人若克己,必有所图。他想要的东西越多,对自己的狠就会越厉害,因为你想要的人人都想要,你不克己,只有等别人拿走。反过来,人无所图,必定散漫。芙蓉姐说过什么来着?人无压力轻飘飘,人无压力不S;凤姐说过什么来着,人无压力轻飘飘,人无压力不艳照……”

 

(喂,那边那个要吐的,你自己处理一下,这两句是穿越呢。对于本贴帖主来说,现在有这么多捣乱的,人无压力,不会用“穿越体”来写历史!)

 

“老师,这个我同意。所谓人心惟危。对于个人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组织或者团体来说,它的领袖要善于为团体人员目标化、清晰化压力,善于制造假想敌,保持外部高压,这个外部高压反过来就是奋斗纲领,可以转化成内部动力。”

 

黎锦熙半天没说话,他把毛咏芝左看看右看看,问:“咏芝,你到底是来向我请教的,还是来给老师上课的啊,你都混到这个境界了,还用向我来提问吗?”

 

毛咏芝谦虚地笑了笑,说:“受老师启发,受老师启发。老师您认为坚忍之志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2.最牛历史老师(3)

 

“其实胡林翼已经说过了。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霹雳手段,那是用来对自己的,所谓做男人狠好,做女人挺好,男人对自己要狠一点,定位要准,做人要狠。

 

所谓对自己要狠其实就是人生需要阶段性地调整。我们认为人生是需要规划的。这个规划也有学问的,要点在于要根据未来来规划现实,而不是根据现在去规划未来,只有明白了这点你才能下决心去做很多事。菩萨心肠对外,对外部环境和别人,多宽容,多包容。不过很多人都是反过来的,从不舍得对自己动狠刀子,对别人却异常凶悍,对环境挑三拣四,这样的人,最终是难成大事的,也练不成坚忍之志的。”黎老师说。

 

昨晚意大利淘汰有点头晕,一时难以理解,老师您能不能再说得详细点啊?

 

“我们先说阶段性的调整。人年轻的时候,容易冲动,血气刚强,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这时候,对自己狠就是要注意克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把自己当棵葱——

 

“其实是头蒜。”咏芝插话道,锦熙白了他一眼(现在大蒜很贵的!),接着说:“到了二十四五岁左右,一般人都会经历人生第一次挫折,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感情上的,这时候就要注意奋进,别把自己不当回事,谨记天生老鼠打地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了三十而立时,要明白这个‘立’的概念,30而立,不以财富,不以名气,不以精装修的两居室,四个轮子跑的福克斯,而是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做事的基本方法。有了它们,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才能有的放矢,无论现实怎么变化而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环境多么艰难而保持心胸开阔;无论别人多么为难而时刻记得博采众人之长,强记众人众事之经验教训,到了35岁左右,基本上就炼成人精了,别人一个眼神基本上就会明白什么回事,没人还没张口就能发现他肚子里的心思,看得透,拿得准,事无不成。

 

“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不同。我认为要干大事业,有一条必不可少,就是为公之心。你为谁着想,谁就会来追随你,你为大家着想,大家才会来追随你,你为天下人着想,天下人就会来追随你了。做事的基本方法也因人而异,干大事业有一条也必不可少,就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把难题交给很多人,难题就会分解成很多容易的事。另外,成熟的人做人做事从不走极端,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他们从不把人和事想得太好,也不会想得太坏,而是会有一种‘中间’境况,他们认为这种‘中间’境况是最正常的。”

 

还愣着干什么?赶紧记下来啊。咏芝同学赶紧把老师讲的这些狂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了。一师的老师有个特色:说话都很快。从抄《离骚》、《九歌》开始,毛咏芝写字本来是转向正楷的,现在又回到了狂草。

 

 

2.最牛历史老师(4)

 

“所谓菩萨心肠以对外。主要是指做人要大气。牛人身上都有一种大气的东西。大气不是说别人激怒你你却不生气,憋成内伤,而是生气之后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不能迅速冷静下来,换一种眼光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大气之人,深仇可以一笑泯之,大恩也可以一哭忘之。成就大事业的人,关键时刻一定是豁得出去的,有才能的人也应该学会大出打进,要明白机会就在付出之中。”

 

“详细!详细!”

 

“详细一点的话我们就从根本立场、态度、方法和手段上来说如何做一个大气之人。根本立场就是在政治上一定要开明。特别是领导,自信要有,但不能自负,一定要克服内心的控制欲和表现欲,因为结果会告诉你适得其反,对于控制欲极强的人,这个世界很大,你的世界很小。

 

根本态度有三句话: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时刻记得自己或者团体的目标。

 

根本方法就是学习、调查、实践。集中力量、分步解决问题。越大的事情,达成主要目的即可,大事不可求全功,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根本手段就是旗帜鲜明,团结大多数,落到实处,方向定下来之后,最该百般认真推敲的是如何到达这个方向的秩序和细节。情况比较复杂时,两手准备是最保险的,既要有君子心肠,也要有小人手段,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小人之术以防身,君子之道以提升。”

 

“这样我们个人差不多可以做一个大气之人了。但我看古往今来很多英雄人物不仅在个人身上做得极为出色,也都是善用人的人,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心得?”一阵深思之后,毛咏芝问。

 

“这个问题你提得好。关于用人有个最高境界,叫‘通乎用其非有’,把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来使用,包括对方的身体和灵魂。达到这种境界的第一步是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不一定能成为领导;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一定做不了时间长的领导。在这方面我自己是有教训的。以前我总关心别人对我看法怎么样,在意他人的眼光。后来我发现与其执著于关系怎样,不如去用,在交往中才会发现问题。人与人之间喜恶的界限其实是很微妙的。对于人际关系,把它们弄清是研究的事,把它们揉合、重组、部分明朗才是实际生活的事。所以,我认为人际关系上就只有两个字:主动。在人际关系上千万不要等待观望,想说的事情,先说,想做的事情,先做,后说不如先说,后做不如先做,反正是要做。将来你会发现,人生的很多事情都取决于当初有没有说出口,因为很多事情不说出来,根本就没法做。

 

“第二步就要有些技巧了。很多人仅有远大志向,但没有用人的技巧,这就是志大才疏。我们常常讲谋事在人,其实我遍读史书,《春秋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把这句话加了两个字:谋事在于谋人。谋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怎样‘谋人’呢?要点在于利益趋同、情感相连、成果互享,最后才是风险共担,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颠倒。很多人埋怨别人不听自己的话,恰恰是颠倒了这个顺序。而有的人不会用人,是出于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别人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内心过于自私。善用人者断不过信人,但也不过疑人。当你完全信任一个人时,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到了末路时刻;但你处处怀疑别人时,那也会有一种情况,就是末路时刻正向你走来。

 

毛咏芝同学已经写得满头大汗,写满整整两页纸了。

 

2.最牛历史老师(5)

 

“总之,对于成功,我有一个总结,凡事物,必有迹象可寻,必有根本可察。抓这个根本,就可以倒推你该做什么事,而成功就在于正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然后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然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是认真,二是不认真。认真就是把‘运气’这个词从脑海中删除,接受一切机会,做好一切准备,无论这个机会多么渺小或者多么看起来不像是机会,正是这样的小机会才有可能带来大机遇;不认真就是要有‘游戏感’,把‘结果’这个词从脑海里删除,信仰自己所做之事而不问收获。成功,在心态上就是在考验人的这两种精神。

 

“最重要的,成功要建立自己的内心标准。别人眼里的不成功,对于你来说,也许是;别人眼里的成功,对于你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你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成功对于自己的含义。

 

“成功是命中注定的吗?不是。由做一件事的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生的命运,命运就是一种必然性。所谓‘命中注定’、‘因果’并不是个王,不是菩萨用图纸给你设计好的轨迹,而是‘菩萨’在那里用计算器跟你算帐——你创造了多少必然性,你的心识变化了多少,命运就可以改变多少。

 

要想知识渊博,必然要多读书;要想有很多见识,必要要走很多路遇很多人,这就是一种必然。只有在不断地创造必然性的过程中人才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所谓强大的内心我认为就是调和好了自己的个性冲动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保持纯真的情感,加强理性的精神。理性的人,会看到真正的困难与机会,也才会明白这个世界真正的温情与感动,以冰凉之心看世界,世界是温暖的;只以感性之心看世界,即使感受到了温暖,也是迷乱和多变的,是永远看不懂的。”

 

老师就是老师,到最后总要来点高潮。还能说什么呢,毛咏芝只有默默地记下这些话。老师说的“成功要建立自己的内心标准”对他触动极深。他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以平常的眼光来看,一个农家之子走出山村,到城市考取了学校,成绩优良,同学欣赏,老师喜爱,这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他觉得不是,他对这些小小的成绩一点感觉都没有,他还需要证明自己,“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目标还离他太远太远。这是一个乱世,但乱世也意味着机会,在矛盾尖锐对立的社会里,往往能造就旷代逸才,他想做孙文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想做梁启超那样的风光人物,更想像曾国藩那样,立言立德立功,成就一番舍我其谁的伟业。

 

总之一句话,他想引领这个社会的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一步一点头地走。

2.最牛历史老师(7)

 

他其实并不同意苏东坡“有超世之才”这一说。他之所以跟老师来讨论曾国藩,是因为他相信一个中等资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人才。曾文正才智并不突出,却勇于担当重任,克己修身,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他以往看过的那些书中,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包括西方的英豪,若论资质,也往往都是中等之才,他们之前都没想到自己的成就会这么大,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很专注、很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到最好,一点细节都没放弃过,一点希望都没抛弃过。

 

“超世之才”(天才)是不可亲的,中等资质的人磨砺出来的人才才是可亲的。他佩服的也是这后一类人。在他眼里,人才并不是天赋异禀的灵芝草,而是长在地里的大白菜。只是每天都注意给自己补充阳光和雨露,注意让自己的根在土壤里扎得更牢。

 

他们从普通人中间崛起,就像邻居家的孩子,如果你了解他们成长的过程,你能清晰地发现他们一个个的脚印,每一个时期的进步和蜕变,会发现他们怎样为自己的缺点苦恼,又怎样慢慢地去克服那些缺点。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经过了学习和练习才成为人才,他们都在自己专注的领域花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他们从普通人到“人才”的炼成过程,我们便知道了所有挫折、失败、忍耐的意义。只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才能,才可以推广至众生,可以在尘世之中传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造就一份不同的事业。

 

而天才不同。天才是稀有的,只能向往,不能仿效,所以也无法亲近。《水浒传》里面其实有这样的人物,神行太保戴宗安个马蹄子在脚上,便可以跑到80迈,对他而言悬崖峭壁都是高速公路。我们也安个马蹄子试试?如果脑袋没有问题,那只能是行为艺术。也正因为“天才”的才能不能推广,所以他们也无法在团体中成为领袖,注定只能做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哥就是个传说便是最终的宿命。

 

他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代价就是在那个封闭的山村里,当别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见闻,来到了城市,当别人在玩游戏、泡吧、泡良的时候,他在学习。而且,从毛麓钟、李淑清到袁仲谦、黎锦熙,他总能遇到不遗余力地来指点、帮助他的好老师。

2.最牛历史老师(8)

 

1915年,在一师范相处一年后,黎锦熙调往北京,应聘到中华民国教育部教科书编纂处,师生分开。黎锦熙去北京时,正是袁世凯酝酿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做皇帝的时候,毛咏芝冒冒失失地给黎老师写信,要求他不要在“袁世凯的政府里做官”,因为“正义蒙塞”,正是“知识分子的耻辱”。黎锦熙特意回信解释,说他到教育部不是做官,而是编写教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毛咏芝又写信去道歉,很可爱!

 

他们之间一直保持通信,直至多年以后。

 

1917年,毛咏芝在一场长途旅行后给黎老师写信:“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文正的坚忍仍然是他学习的榜样,但在谈到毕业后自己将何去何从时他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他还没有“立志”(这正是“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啊。)他认为志向是要建立在寻求“真理”的基础上,“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心目中的“真理”,大概是能够征服他的、他认为值得去奋斗终生的东西吧。

 

一个不轻易立志的人,说明他一旦定下自己的奋斗目标,便可以为之奋斗终身,便可以为了它放弃其他一切,这是一种极为宏大的气魄:因有坚定的选择,才有勇敢的放弃!

 

黎锦熙老师说的做大气之人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后来的岁月里,他把这些提炼出四个字:个人素质。人的素质,决定了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能获得什么。1921年,已经是新民学会负责人的他给会员彭璜(彭璜当时正在追求陶斯咏)写了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诚恳指出了彭璜性格中的十条缺点,而又说明“除第一、三、七条自信所犯不多外”,其他的缺点也是他自己都有的。这十条是:

 

一、言语欠爽快,态度欠明决,谦恭过多而真面过少。二、感情及意气用事而理智无权。三、时起猜疑,又不愿明释。四、观察批判,一以主观的而少客观的。五、略有不服善之处。六、略有虚荣心。七、略有骄气。八、少自省,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九、少条理而多大言。十、自视过高,看事过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