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功完整教学视频:沈师桥的宗教文化—崇寿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38:25

 

   沈师桥的宗教文化崇寿宫

百世风雨 2011-07-05 10:39:38|

引自《慈溪师桥史话》    

    崇寿宫在师桥太极图之东约三里,沈氏东楼屋之东侧旁,旧时其旁还有观音殿。崇寿宫是我国沿海仅有的几处摩尼教寺观之一。原址在快船江北岸,是一所始建于宋初的崇寿宫。因为以前住过道士,俗称“道士观”。它不同于一般的道教宫观,而属于道化的摩尼教。

    摩尼教是3世纪中叶波斯(今称伊朗)人摩尼创立的一种宗教。约6至7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后由新疆传至回纥,在那里被尊为国教。武则天时传入中原。唐玄宗时曾严加禁止。后因回纥助唐平安禄山叛乱有功,应回纥可汗之请弛禁,准在荆、扬、洪、越各州置寺一所,曾经一度流行。因该教宣扬光明与黑暗二元论,我国民间称为“明教”。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同属外来宗教,也遭到致命打击,教徒被敕令还俗。但民间影响仍然存在。

    五代以后,摩尼教时常被作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在本省睦州就曾用摩尼教发动农民起义。所以这被称为“吃菜事魔”的秘密宗教,时常遭当时统治者的禁止,甚至镇压。在作为政治活动秘密结社形式的同时,摩尼教另一种谋取传续的形式就是“佛化”和“道化”,它往往用寺庵或道路观形式来取得合法存在。慈溪宗寿宫从南宋黄震所撰《崇寿宫记》和明天启《慈溪县志》的记载来年,一开始就“奉摩尼香火”。现在据宗教史学界考证,崇寿宫是我国沿海仅有的4处摩尼教寺观之一。至于是从陆路还是海路传入,则已无证可稽。

    南宋嘉定四年(1211)至景定四年(1263)的50年间,崇寿宫前后几任住持,兴建了三清殿、东岳祠、法堂、藏殿、丈室等建筑,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宫观。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住持张希声写信给在外地做官的老乡黄震(东发先生),请他为崇寿宫作记。这位著名的理学家,自命为无神论者,“吾儒与佛、老固冰炭”,得不愿意。可当时正处于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交融时期,程朱理学也吸收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某些论点。所以禁不住张希声再三举出历代儒家著名人物为摩尼教写作的例子,最后黄震也认为:“夫天下事不过与非、善与恶两端而止。自古立言垂训者,莫不使人明是而别非,绝恶而修善”,于是复信给张希声,表示愿意作记。这就写了这篇著名的《宗寿宫记》。张希声于景定五年(1264)五月,勒石于宗寿宫内(见清光绪《慈溪县志·金石下》)。

    明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认为摩尼教(明教)的教名上逼国号,视为“左道乱正之术”,时有抑止,该教就日趋衰落。洪武二十四年(1391),崇寿宫的道士被收并至慈城东郊的道教清道观,从此结束了慈溪的摩尼教历史。到清代,摩尼教已不再见于我国史籍,到现在,全世界已不再有摩尼教的信徒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崇寿宫毁于战火。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当地人在旧址修建了雷祖殿、灵官殿、地藏殿等。光绪九年(1883)又建设了三清殿,成为主要奉祀“雷祖”的庙宇。虽然庙宇的规模已大逊于往年,而占地尚有7亩多。

至民国后期,只剩下8间偏间。此后,又将偏殿改为观音殿,但很少有佛事活动。至1958年,僧人外迁,此处就改建为淹浦中学和东罗村的仓库。对原来矗立于此的那块宋碑《崇寿宫记》,建国后被砸毁填河埠。这块碑虽已湮没,而碑文载于史藉(《黄氏日钞分类》卷八六;光绪《慈溪县志》42卷29页)。这是我国仅存的记载摩尼教比较详细的重要资料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这块碑文,以论证道教与摩尼教的关系、摩尼教戒律与制度、摩尼教在不断被取缔过程中继续存在的原因等。

崇寿宫前,旧还竖有民国初北乡先贤吴锦堂全身站立铜像,文革时亦毁,现存照片之中。

 

 

吴锦堂先生全身站立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