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红颜录慕容燕:胶州湾大桥6月30日通车 疑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39

胶州湾大桥6月30日通车 疑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

2011年07月05日 06:24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字号:T|T
8人参与打印转发

原题:胶州湾起一条龙——写在青岛海湾大桥通车之际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生日。

6月30日,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经营的青岛胶州湾大桥胜利竣工通车。山东高速集团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亮说,“山东高速集团能够投资经营大桥,这是一种缘分”,他说“一个人能够与一个单位结缘,一个企业同样能够与一个项目结缘,而且这种‘缘’预示的是突破与创新”。

“在建桥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百年大桥,质量第一’的建设理念,追求‘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成果、体现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目标。胶州湾大桥一定会为青岛乃至山东今后百年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为党的90周年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 山东高速集团总经理王玉君深有感触。在这份“厚礼”的建设过程中, “山东高速集团作为一个起步于交通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所具有的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交通人精神。”在大桥建设的过程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让“青黄”相接 让水道变通途

“大桥的通车,从胶州湾东岸青岛市主城区到胶州湾西岸黄岛区的绕行历史宣告结束。从青岛主城区至黄岛区,由目前高速公路通行的近1小时、轮渡通行的40多分钟,大桥建成通车后路程可缩短近30公里,拉近了时空距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委副书记马卫刚说。

如今“按照80公里/小时时速,30多公里的海上路程,跑一趟大桥才20多分钟。”从事多年海参生意的青岛老尹家海参公司的尹宝昌兴奋地说:“青黄相接盼了多少年了!终于实现了!”无论是黄岛区薛家岛三社区的居民,还是城阳区红岛东大洋社区的居民,谈起大桥通车都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

从地理上看,青岛、黄岛、红岛呈三角形分布在胶州湾沿岸。这一湾湛蓝的海水阻隔了东西两岸的青岛与黄岛,长久以来,环胶高速公路与轮渡成为青岛至黄岛的主要交通方式。轮渡虽快捷,但货物运输的装运、卸载工作十分消耗人力物力,通行能力很有限,环胶高速公路则早已超负荷运转,堵车状况会使人耗费大量时间。因此,青岛至黄岛之间的交通状况被当地人形象地比喻为“青黄不接”。

从青岛市区坐轮渡去黄岛,加上等船、航行、靠码头、下船乘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轮渡又要受到能力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每天仅能有千余量车通行。沿胶州湾高速走陆路要走一个多小时,遇上堵车,恐怕要消耗三五个小时,面对这一交通瓶颈,青岛市政府修建跨海大桥的愿望可以说心急如焚。

让“青黄”相接,让水道变通途,这对过去的青岛人来说简直是个梦。历届青岛市政府努力圆梦。2005年,国家决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早有准备的青岛终于迎来了这一机遇。这一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青岛建设海湾大桥的报告。2006年5月,青岛市政府向全球法人发布了招标公告。最终山东高速集团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一举中标,成为青岛胶州湾大桥项目的法人业主。

因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雄厚实力和良好商誉的山东高速集团中标后,项目融资很快得以解决,除自筹资金31.6亿外,山东高速集团新成立的青岛高速公司与工商银行青岛分行牵头9家成员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了65亿元的《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工程银团贷款合同》。

2006年10月30日,刚刚走马上任的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言泉在集团公司确定项目班子成员的当天就迅速带领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招标文件的编制、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评标,选定施工、监理单位、组织人员进场等一切筹备工作,这样的难度不亚于工程难度本身。组建公司与工程招标等所有的工作同时展开,所有的工作人员几乎是24小时工作。面对严峻的形势,没有人喊苦喊累,办公室里弥漫的只有汗水碰撞出的激情。“这个项目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能够得到它,是集团公司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集团实力的展现,我们所有人都很激动,大家一心只想着要完成好项目,根本不觉得累。”姜言泉这样说道。

据山东高速集团负责人介绍,投资建设青岛胶州湾大桥,是山东高速集团由高速公路向大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转变的重要一步,体现了集团从单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拓展到高速铁路、港口、桥梁、城际铁路、城市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经营理念。一是占领这个市场,做到长远获益;二是可以利用土地增值、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搞好后续开发,提高当期收益。还要以投资控股省内外优良港口为突破点,逐步向推进环渤海湾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这条被称为“胶州湾上一条玉带”的青岛胶州湾大桥,是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青岛段的起点,也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主框架中南济青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支撑通道。这座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扩容的城市快速路标准大桥今年六月底全线通车,大大缓解超负荷运转多年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联系,扩大青岛市城市骨架,缩小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使环湾发展成为现实。这不但进一步奠定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并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并能够有效地增加前湾港、黄岛油港和薛家岛港的业务量,使青岛老港、油港、前湾港连为一个整体,加强三港间的协作,更好地发挥港口的整体效益,尤其是解决了青岛港陆路集疏运能力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港口整体作用。

用心打造山东高速精品桥

横跨胶州湾,连接青岛、黄岛、红岛三地的青岛胶州湾大桥6月30日通车,全长41.58公里,目前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历时4年半,大桥共耗用45万吨优质钢材,230万方混凝土,打下5127根桩基,工程可谓空前巨大,而且大桥设计允许通行万吨巨轮。

大桥的设计基准期是100年。

用心设计。青岛胶州湾大桥从1993年4月最初景观被具体勾画出来时,青岛市政府就请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一直到2004年1月,《国家重点公路青岛——红其拉甫青岛高架路段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3月上报山东省发改委;6月项目更名为青岛海湾大桥,期间经历了规划、预可、工可、初设、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开工实施等阶段,至2006年12月动工,历时13年零8个月,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数百名中外专家、其规划设计凝结了几代中国桥梁专家的心血和智慧。专家们深入研究和摸清了胶州湾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地震、通航、航空、海冰、冻融和施工工艺等影响大桥建设的基本因素。

用心论证。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告诉记者,胶州湾是变化无常的海域,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海湾大桥能够抗多少级的风和多大的地震?如何保证大桥建成后自身和通行安全,都在最初设计时就想到了,而且都有严格设计标准。

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大桥建设指挥部多次邀请全国顶尖桥梁专家和学者,定期召开专家会议。2007年6月15日,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防腐蚀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论坛召开;2008年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又举办了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国际桥梁论坛。在方案优化、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专家们给予了技术支持,为解决大桥建设过程中、将来的维修、防腐蚀、安全环保、灯光照明等关键性科研难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用心研究。专家介绍大桥共设计三个航道桥:大沽河、红岛和沧口航道桥,这样大桥既有海上航道桥、海上非通航孔桥,又有陆上引桥和互通立交桥。位于大沽河航道桥的主塔高达149米,相当于一座50层的大厦高度;沧口航道桥主跨度达260米。这几个航道桥的主塔都很高,当然“得具备非常好的抗风能力”,在这方面的前期气象观测实验,就花了200多万元的费用。之前,国家气象部门曾对青岛地区的风力做过研究,根据这些专业的研究数据和专家在实验室里的“风洞试验”,为大桥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用心考虑。人们可以注意到:航道桥上安装了风障,加设了风嘴和导向板,以分流风速和风的角度。同时另一方面大桥设计安装的护栏能抵御载重50吨车辆的撞击,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桥上行车的安全性。邵新鹏还说,从技术角度看,青岛胶州湾大桥跨径并不算太大,因此抗风能力还比较强,目前的设计完全可以抵抗13级飓风和6级地震,大桥建成通车后其安全性能没有任何问题。

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建设也充分考虑了与环境的协调。大桥所处海域是养殖、旅游重点区域,对建设、运营期间的环保要求很高,对设计及施工质量要求也较高。大桥所处海域含盐量高达29.4‰~32.9‰,接近国内其他跨海大桥含盐度的2倍,桥体水中部分容易受到腐蚀,对结构耐久性有较高要求,海上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亦是控制的重点、难点。另外,大桥每年冰冻期60天左右,年平均天然冻融循环次数为40~52次。按照使用寿命100年考虑,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遭受天然冻融循环为4000~5200次。

用心巧干。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建设总指挥长姜言泉说,山东高速集团虽然有丰富的建桥经验,并拥有一支久经沙场的骨干技术队伍,但面对大海的工程还是首次,许多困难无法想像,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酿成灭顶之灾,按照“百年工程”的要求,我们除一丝不拘地按设计要求施工外,还将精细化管理与创新思维的融合,根据各合同段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和科技创新竞赛。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创新、摸索,都凝聚着大桥设计人员和建设者崇高的敬业境界和珍贵的职业精神。”

整个大桥高精尖技术的课题达45项之多,因为面临着海水、海雾的双重腐蚀,建设共投资亿元,采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及主桥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混凝土表面涂装防护的组合型防护方式进行防腐,以确保大桥寿命。

山东高速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称,大桥建成通车后将采取全程视频无缝隙监控,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和交通路况的监测,会有很好的措施保障大桥畅通,一定能够做到“无缝隙安全保障”。将会在一些经常发生大雾的区域,采取安装地灯、增设提示标志等多种措施,保障车辆在一些雨雾天气正常通行。此外,如果遇上冰雪天气,出于对胶州湾环境保护和桥面保护的考虑,海湾大桥不会像其他高速公路一样撒融雪剂,而会采取地热或加热型除雪车的方式,保证及时清除大桥路面上的积雪,绝对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

科技创新撑起世界新“桥标”

站在胶州湾大桥上,扶栏远眺,整个桥梁集群设计科学,造型独特,气势宏伟,蔚为壮观,象一条玉带飘在蔚蓝色的大海上。

作为我国北方盐冻地区修建的第一座特大型海上桥梁集群工程,青岛胶州湾大桥既有海上航道桥、海上非通航孔桥,又有陆上引桥和互通立交桥,特别是红岛互通立交桥为我国首座海上互通立交桥,其设计科学,造型独特,呈大鹏展翅之势,国内外尚无同等类型桥型结构。

是什么力量让胶州湾大桥能屹立百年?

是科技创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科技所彰显出来的成就是巨大的。

山东高速海湾大桥建设总指挥长姜言泉说,整个胶州湾大桥建设工程高精尖技术课题多达45项,其中《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关键技术》成功破解了海上水下承台施工、防腐蚀、防撞击等诸多难题。该技术核心成果主要有:一是发明充气胶囊水下无封底技术,实现了10米水深下的无封底方法创新,是我国围堰施工技术的重大突破;二是发明弹性应力吸收层预防套箱开裂技术,成功解决了混凝土套箱开裂老大难问题;三是发明利用套箱提高承台耐久性新技术;四是发明套箱提高承台防撞能力新技术。

山东高速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称,是水泥混凝土降温研究、通航孔桥上的耳板锚固新方式、低桩承台实验等一系列闪烁着科技之光的创新细节托起了长龙卧波般的青岛胶州湾大桥。

为确保青岛胶州湾大桥高质量建设,建设指挥部勇于创新,大胆引进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目前,已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1项,中国企业新纪录21项,市级奖励1项,10项科研项目通过省、部立项。其中,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及2007-2008年度国家一级工法;《基于IFC标准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课题,2009年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可循环利用钢套箱围堰获得山东省公路科技创新一等奖;水泥混凝土降温方案的研究获得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青岛胶州湾大桥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构建胶州湾大桥施工动态安全预警系统》成果获得了2010年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另有多项技术拟申报国家级更高奖项,其中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特大跨海桥梁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关键技术研究》拟申报国家发明奖;《冰冻海城跨海大桥建设成套技术》课题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 可以说建设青岛胶州湾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和建设奇迹。它的建成通车,除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外,还有一条:它对我国今后北方地区海上大型桥梁的建设,树立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和诸多带有可复制性的宝贵经验。

41.58公里长的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用钢筋水泥和着建设者的汗水铸就的,它竖起一座丰碑,屹立在碧水蓝天之间,“山东高速集团建造”一行大字金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