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机兵3所有结局:【评论】真理是学者内心幸福感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8:12
□赵伶俐

毫无疑问,追求幸福是全人类所有群体和个体共同遵循的“幸福公理”,是人类所有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内驱力。只是不同的自我,其幸福的价值取向即幸福感的来源不同,如同所有人都喜欢美,不过关于美的标准有异而已。
    一次在校园散步,笔者听到路人的一段对话:“我今天是老老实实坐了一整天,写了400字。”“呀,你还真的数字?”“准确来说是403个字,我边写边数,绝对没有错。”有位朋友好不容易凑齐“成果”通过了教授评审,在请客宴上他高举酒杯说:“来,为我终于解脱了、再也不用写那些XX文章了,干杯!”类似话语,其实我们经常听到。这些学者活得如此被迫,如此无奈,如此痛苦,如此异化,就算当上了一级教授或国家院士又有什么意义?
    “人具有各种意向和天资,而每个人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一切天资。”社会各成员天性不同,适合担当不同的使命,而每个使命和岗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满怀期待地认为,当每个人坚守使命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胜利”之时,“我会为你谋幸福,也能从你那里得到幸福。到那时,那种相互自由给予和自由获取的绝佳纽带也会把我的心同你的心联结在一起”。
    费希特很客观地认为,事实上“谁也不能只为别人工作,而同时不为自己工作”。学者不是只为真理而不为其他而活的机械人,这样的人严格来说不是人,也不会有学术创造力。这种各有使命、相互给予、为自己也为他人造福的逻辑链条的构建,为人类社会每个自我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的共同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借此,我们应当感谢当今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为每个人的选择和自我发展,为社会成员相互造福提供了多样可能性。
    幸福感作为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内心积极体验,受自我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作用与影响。当天性与社会取向一致的时候,实现自我就是实现了社会性,为社会就是为自己,此时的自我就会体验到高度幸福感。
    当自我天性与社会取向矛盾时,无论选择与“矛”一致还是选择与“盾”一致,犹如是选择做学问、追求真理,还是选择经商赚钱或掌权行政一样,只要与自我本性相适,都会体验到满足与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任何选择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当天性与选择不相符合,例如天性不适合做学问,但因其他功利原因“被”选择做学者,或既想持“矛”也想掌“盾”,其间必有一面或几面与自己的天性相背,自我就会时常体验到被捆绑、被肢解、被否定的痛苦,即使获得短暂满足感,也不会有真正深刻的幸福感。严格来说,目前中国有很多学者都处在“被学者”局面,其实按照自我天性,他们做别的事情也许更自在,更有创造性。假如有一种制度和标准,能够鼓励人们按照天性自由选择、各施其责、各尽所能,这将会打破目前的僵局,有助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双向提高,也必然有助于中国学者和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这,也是提高中国全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真自我与追求真理相契合,乃是学者幸福感最深刻的来源。因为有这种深刻的无与伦比的幸福感的召唤,才使得很多学者迷恋其间,如牛顿将手表当鸡蛋煮,爱迪生新婚之夜返回实验室,居里和居里夫人在四壁透风的茅屋里千百次熬沥青、寻找镭元素,陈景润边走边想、迎面撞上树干等。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仅仅因为那里面有一片任自我心灵徜徉的天空,那片天空能够赐予探索真理的人无与伦比的幸福体验。不仅如此,也因学者这种非同常人的自我特质,“上帝”才决定授予他们追求真理的使命;也因学者所追求的是常人难以追求的真理——这一“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学者才会有常人难以模拟的“迷人的高贵的气质”。
    费希特认为,人作为理性生物的至善境界,就是要实现两个完全“自相一致”:“一是意志同永远有效的意志观念相一致,或者叫做伦理的善;一是我们之外的事物同我们的意志相一致,或者叫做幸福。”而探索真理、完成使命,就是与学者的意志或自我本性相一致的至善,“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就是学者获得幸福的过程。费希特肯定道,“一切有限的理性生命的最终使命,就是绝对自相统一,始终自相统一,完全自相统一。这种绝对统一就是纯粹自我的形式,是纯粹自我的唯一真实的形式”,“不可能使一个理性生物违背自己的意志,而成为有美德的、聪明的或幸福的人”。
    笔者很欣赏电视剧《暗算》中的黄依依。她是位天资很好的数学家,率性地声称自己需要爱,否则无法做破解密码这样枯燥的数学工作,哪怕只是在幻想的爱中,她也积极探索,直到付出了生命。尽管这“爱”另有含义,但却从一个生动的侧面表现了学者因为爱而追求真理、成就自我的本性。正如费希特赞美真正的学者是深爱真理的“大丈夫”,“这些大丈夫的意中人就是真理,他们至死忠于真理,即使全世界都抛弃她!”
    学者因使命的特殊而特殊,因真理的高贵而高贵,因自我本性的自由张扬与真正实现而深感幸福。真理是学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是学者内心幸福感的根本之源,一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真理,就是学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