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机兵3密码:难忘的父爱(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2:03

杂谈

难 忘 的父 爱

                                ·依然

   

    在以前的文字里,我对父亲的描述不多。但在心中,对父亲的记忆却一直是那么亲切那么深刻。父亲去世的这十五年里,我始终没有感觉他老人家已远走,我时常能看到他的音容笑貌,甚至能感受到他的慈祥、严厉和认真。尤其是父亲完成他83岁人生,平静安详地闭上眼睛的那一幕,已成我心灵深处最敏感的痛。然而,当七年之后,83岁的母亲与父亲天堂相聚,再一次让我在孤寂中托举思念,在沉思怀感中体会爱与责任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今追述与父亲的记忆片段,算做对父亲节的礼物,愿天堂的父母一切都好!

                                     

                                    一、父亲的善良和细心

 

    父亲公元1914年3月出生于西域东天山脚下一个叫“苏吉”的村庄。父亲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俩个弟弟。除了哥哥、姐姐一生在原籍务农外,他和弟弟都有外出供职的经历。现在六同胞已相继去世,一辈接一辈的后代们,正承接祖训发扬光大,繁衍发展,以告慰先辈之灵。

   

    父亲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继母严慈的管教和疼爱,成就了他懂事且独立倔强,不轻易低头认输的性格。我爷爷为了让他学会顺从,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与私塾先生打好招呼收他读书。父亲记忆力很好,对小时候学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及古诗词等文章记忆深刻,直到古稀之年也尚能流利地背诵。十七岁那年,父亲被盛世才的部队抓了壮丁,从此离家吃了皇粮。因有过上私塾的经历,能识写一点文字,父亲到部队不久就选去做了文职秘书,整天服侍长官左右,经历了近三十年旧社会的军旅生涯。父亲曾回忆说:当时在长官眼皮子底下做事,不仅要处处小心,还得勤快好学,不能偷懒。就这样,父亲被慢慢地逼出了“文化”,毛笔字的书写技巧及文字的驾驶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新疆解放前夕,父亲随部队起义投诚,后被安置到了当时部队驻地的县城做街道管理工作,直到人民公社时期,父母亲又响应政府号召入社,成了真正的公社社员,在我三岁那年春天举家迁回原籍务农。从此,我们一家三口又重新与土地结缘,成了半道的庄稼人。

 

    回到农村,父亲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着农活的操作。白天,他要和村民一起完成生产队安排的农活,如犁地修渠、打埂子、平地、积肥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力活。闲暇时间,他会根据季节做一些能在家完成的零活,挣一点额外工分。如:秋收时节“打腰子”(用笈笈草的茎干做成的捆小麦的绳子),冬春时节搓草绳、捻毛线等。同时,父亲还发挥他“文化人”的特长,热心地为乡亲们服务。经常有村民乡亲来家找父亲写信或念信,偶尔也有写状子或写其它文字的。他们喜欢父亲那一手漂亮、工整、秀美的字迹,无论用钢笔还是用毛笔,也无论对谁,父亲从来都是热情而用心。父亲的为人更被乡亲们认同和敬佩,他们眼里,父亲真诚帮助别人,想问题比他们自己还周到。父亲做人很严谨,也很小心,别人不想说的事情他从不多问,也从不向外人传播信件内容,深受乡亲邻里的尊敬和信任。

 

    父亲从军近三十年,生活上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他注意生活细节,做事很有条理。平日里,父亲的头发总是梳理的适中、整齐,衣服总是穿着洁净规整。天凉了,父亲就喜欢穿上母亲为他缝制的中山装,无论是华达呢、卡几棉布,还是的卡或灯芯绒的,他的衣服总显干净、平整。无论多忙,外出前都要对着镜子或用手摸着把衣角拉平,把风纪扣系好,把裤角、鞋子上的尘土拍打干净,让自己很有精神、很利索地出门。父亲原则性很强,按他的话说是要“干啥像啥”,“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他总是挺直身板,给人展示的永远是刚强、自信的军人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细致耐心的人。他注意勤俭持家,从不随手乱扔东西。平时,他喜欢把无用的东西当有用的收拾,并按用途分类存放备用,他常说“闲时收拾忙时用”。当你走进我家院子,你就会看到整齐有序摆放在墙角的农具、劈柴、牛粪干等,牛棚土墙上的钉子挂满了各种绳索等。母亲常风趣地说父亲是“破烂王”,父亲也会笑着回敬母亲“用时你就知道我多重要了”。的确,平时你什么东西找不到了,或在紧急情况下需要什么物件,只要给父亲说,他肯定能帮你解决。父亲是家里最称职的保管员。

 

     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坚持原则,有时做事刻板且不善变通,为此也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和难堪。父亲的执行意识很强,只要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不管难度多大,都要尽力做到最好。所以,他爱憎分明,看不惯别人做事马虎,更不能容忍别人欺骗他。因此父亲做事的时效往往没有准确率高。记得还在后期的七十年代末,全国兴起“深挖洞、广积粮”热潮,家家挖地道、做石头地雷。尽管我们一家三口齐上阵,但因父亲要求高,精雕细刻,往往是质量全生产队属于最好,可数量却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二、父亲的严厉和认真

 

    父亲算是有文化的人,凭借他读私塾、做文书的经历,他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很高。他知书达礼,秉性耿直,做人做事非常认真,考虑问题较有远见。不管是什么年代,也不管是经历什么名目的政治运动,“学而优则士”的思想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人就应该有知识,懂事理,否则没好日子过”这就是父亲坚持的真理。

 

    我是父母老来得的宝贝女儿,说起父亲对我小时候家教的严厉,至今村里的乡亲们还记忆犹新。每次提起,他们都会列举出一大堆例子,声讨我的父亲。但是,时过境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对于父亲的看法,却早已不同从前。现在,他们感叹最多的应该是从现实中体会我父亲的远见卓识,他们对父亲的崇敬和仰慕是真实的。

 

    我生长在祖国大西北的穷山僻壤,常年侧卧的天山是我坚强的支撑和靠山,而贫穷却是写在这靠山面部最丑陋的景致。我的家乡很美丽,天山横亘,高大雄伟。它既是天然围墙,在保护着它的子民们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同时,也成了阻隔与外界交流商贾的天然屏障。因此,人们在一种封建、传统的旧思维中徘徊。而父亲的明智,不竟让自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也为我教育后代启发了思维。

 

    小时候,我倍受父亲严厉家教的管束。父亲对我的高标准严要求,体现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上。长者为师、师者必尊、见人必先微笑问好、屋内来人必先起身招呼让坐等等,都是父亲给我立下的规矩。甚至还有,吃饭不能“吧哒”嘴、走路不能“托拉”脚、穿衣服要整齐干净、不能和父母长辈顶嘴等等。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礼仪规范”,但父亲却真真切切地要求我必须这样做。

 

    在学习上,父亲对我更是严格,完全是私塾先生的作派。作业要认真,写字要工整,每晚必须练十个字,雷打不动,直到他满意点头才能睡觉。闲暇时,必须拿个小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造句时,一个词语至少要造出三个完整句子等等......这种近似于折磨的教育方式,给我心灵打下的烙印是深刻的,对我成长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因贪玩,作业潦草被父亲用条尺打肿过手,也曾因没有完成每晚练十个字的任务,而被父亲罚练到凌晨......虽然,我在当时对父亲既怕又恨,也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骂过父亲是“法西斯”、“臭军阀”,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她如此苛刻,甚至怀疑过与父亲是否有血缘关系等等。然而,随着慢慢长大、懂事,最终不改对父亲敬佩和热爱。因为,父亲在严格管教我的同时,他也在身体力行地为我做着榜样。

 

    记得当时,在村民眼里,几乎对孩子教育问题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能生下,就能长大,只要男的会干农活,女的会做家务,就不会饿肚子……他们不理解我的父母为什么在那样拮据的生活条件下,还要坚持供我上学。有个别亲戚,干脆直接对父亲说:丫头片子不上学,不读书,照样嫁人,只要会做家务,找个好婆家一辈子安稳地过日子就行了……

   

    而我的父母却并不这样狭隘地对待子女。父亲说:人的命运是能改变的。这种改变没有捷径,只有学到真本事。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从点滴的浸透开始,要示我踏实。对于做人,父亲的理念就是踏实。父亲由于曾在旧部队服役的经历,解放后几乎经历了所有政治运动的洗礼。虽然,他也能够理解是政治形势所逼,对那种精神摧残和人格污辱却是很不能接受。但他明白抵抗是没有用的,只有保持低调和沉默,调整好心态,才能保护好自己。

 

    童年的记忆最真实最深刻不容易抹去。小学一、二年级的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我是五岁多上小学。小学的头两年是在生产队上的混合班,三年级才合并到大队的总校。混合班共有二十多个孩子,三个年级的同学在同一教室轮流听讲、轮渡作业。土坯垒起的课桌椅,五人一套课本,相互借用,很不方便。有一天,从不抽烟的父亲却从供销社买回一卷白纸(当时的农民都用白纸卷莫合烟抽),认真地裁开压平,又用纸条撮成绳,把白纸装订成本,再用尺子和铅笔在上面画出田字格,把借来的课本做范本,用钢笔一笔一划抄出整个课本内容。就这样,一至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我是全班唯一享有父亲精心制作手抄课本的人,父亲就是这样想方设法支持我学习的。当别人都为相互借书为难的时候,我捧着父亲亲手制作的课本,心里的得意和自豪难以言表。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也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激励和引导,让我渐渐地懂得珍惜和用功。

  

    现在,我真的不认为父亲一生倔强固执、办事认真不是优点,也不认为父亲对我一直以来的严厉是苛刻了,就连那些早已被乡亲认为是对孩子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我也视作是我的父亲应该具备的素质。如:父亲有时处事比较刻板,不会变通,遇事喜欢较真等等。诸如此类的性格习惯和处事方法,的确为父亲的生活及交流带来过许多不便,也得罪了一些人。为此,母亲没有少批评和开导他。然而,我越来越清醒地认为,只因有这样一些性格特点,他才算是我真正的父亲。尤其是父亲对我固执认真和坚持原则的态度,以及一些一般人认为不尽人情的方法和理念,让我在感受生儿育女光荣使命的同时,也从父母身上体会和感受了爱与责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所在,为我在为人母之后教育儿子成长,起了积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是啊,我的父亲多么明智、多么可爱!